1、《中国体育科技》(双月刊)
创刊于1959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运动科技刊物。 主要刊登有关各种运动项目的专题研究论文、国内外重大比赛专题研各运动项目技术及战术分析。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
2、《体育学研究》
1987年创刊,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体育学院主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期刊。以介绍世界和中国体育科研成果动态,反映体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提供学术平台,作为一本体育方面的核心期刊,对于评审体育类高级职称具有很高的权威。
3、《体育文化导刊》
是我国中文体育类的核心期刊,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办。侧重从文化的视角观察、认知和介绍各种体育现象,重点反映我国以及国际体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4、《体育科学》
创刊于1981年,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是研究社会各种体育现象、发挥人体运动能力、并通过身体练习进行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等规律的综合性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
5、《体育与科学》(双月刊)
创刊于1978年,是由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前沿性的开拓性研究成果的交流,是一本学术性、思想性并重的体育科技期刊。
体育期刊是展示和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从业者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推动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那么你们知道国内有哪些排名靠前的体育期刊吗?
接下来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我为大家整理了排名前十的体育期刊。第一名:体育文化导刊,第二名:体育科学,第三名:体育学刊,第四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五名:中国体育科技,第六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七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八名: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第九名: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十名: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了。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体育类核心期刊排名一览如下:1.体育科学
2.中国体育科技
3.体育与科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体育学刊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8.体育文化导刊
1.体育科学 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中国体育科技 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与科学 7.体育学刊 8.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6.山东体育科技
。这个是体育时空的,我一直投的这个邮箱,不错的!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当代体育应该算比较好的体育类杂志,体育类杂志太多了(如当体,体坛周报和足球周刊比较有名)。奥运专题的话每个体育杂志都应该专栏或专刊的,你可以到书店或邮局去订阅。(个人推荐当代体育,因为我的最爱。)
不算。体育是现代的一项重要期刊发布项目,专门发布体育方面的专刊都是具有权威认证和报道书写国际知名和重大体育赛事的且由多年的编刊人员编写具有专业性是不算水刊的,属于很正规富有营养的期刊。
《体育时空》期刊名称: 体育时空期刊CN号: 65-1212/G8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9328邮发代号:58-10主管单位: 自治区体育局主办单位: 新疆体育科研所本刊栏目:体育社科 、大众体育 、民族体育、体育教育、竞技与训练、运动科学、体育经济、探索与争鸣杂志集权威性、理论性、前瞻性、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刊物紧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脚步,宣传新的体育工作方针政策,报道体育改革的方向和成果,反映广大体育界人士的心声,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杂志是万方数据库收录,一般一版为2200字符,论文在3000字符合适!上这本杂志的文章,要求原创率为70%,并要有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本刊投稿方式:
全体育
虎扑
现在最火的是《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www.加油.中国
1、《小学生阅读与写作》长春市自由大路1666号 邮编:130022 E: 2、《我们爱科学》江西省南昌市红都北大道96号 邮编:330046 E: 、《中国少年儿童》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里5号楼 邮编:100028 E: 、《少年文艺》上海市延安西路1538号 邮编:2000525、《小作家选刊》长春市人民大街7043号南波大厦C座3层 邮编:130022 E: 、《小学生故事》长春市人民大街4646号707室 邮编130021 E: 或 7、《快乐作文》西安市雁塔区健康路7号 邮编:710061
新体育、足球世界。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是16个,不是13个而已,俺就不一一例举了,
1.体育科学 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中国体育科技 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与科学 7.体育学刊 8.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6.山东体育科技
要看你是要发表那个方向的,具体一点的方向,范围太大不好说的这样就很浪费时间了
全体育
虎扑
现在最火的是《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www.加油.中国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 体育 工作的一项方针(见《王猛同志在一九八零年年全国 体育 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大致经历了提出、宣传贯彻、讨论质疑和逐渐淡出(“不再多提”)几个 历史 阶段。 提出 1971年1月25日至2月3日,日本乒协会长后藤钾二先生率代表团访问我国,并遨请中国派团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作了“我队应去”的批示,还根据国际 社会 的复杂形势,特意指示“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又在中国代表团出征前夕的3月10日和16日,两次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指示。其中,“根据毛主席的思想,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1] 这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体育 方针产生的大致过程。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贯彻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产生之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贯彻。1973年《新 体育 》杂志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第3期、第5期、第8期和第12期,开辟了“认真贯彻执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的专栏,发表了各类文章近二十余篇;在以后历年的《新 体育 》中,仍随处可见有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宣传和评述。直至1978年第9期,还发表了中国乒乓球队的“正确处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关系”的文章。与此同时,高等院校 体育 系科在自编的《 体育 理论》讲义中,也大都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与“发展 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放在一起,作为我国 体育 的三大方针加以论述和讲授,并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质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对“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质疑和讨论.在1979年上半年国家体委于北京体院举办的全国青年 体育 理论教师进修班上,有的同志就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践中有弊病。在后来正式出版的《 体育 理论》教材中,删掉了“ 体育 方针”一节。1980年8月20日,《 体育 报》就上海队与乌拉圭大学足球队的比赛中,上海队队员报复性地踢打客队队员,而有的读者却认为是“奋勇还击打得好”一事,展开了“是打得好吗?”的讨论。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如何理解和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问题。鉴于此,8月29日《 体育 报》编者按进一步指出:“究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还要不要坚持,如何坚持,希望大家深入讨论。”讨论中,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友、比方针”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和看法。众兵就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极为荒谬,形而上学的很。……不分场合统统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妨碍了我国运动水平的提高”(见8月25日《 体育 报》)。不过,在长达月余的讨论中,编辑部共收到稿件1800余件,大多数同志认为还是应当正确理解和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次讨论之后,尽管出现了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不同看法,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仍在提倡和宣扬,只是不象以前那样普遍而常见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淡出 1982年2月1日,国家体委召开了扩大的委务会,李梦华主任在这个会上做了总结发言,在谈到做好国际 体育 工作时,指出:“运动队在各种比赛中一定要努力争取创造优异成绩,扩大我国影响,……一切国际 体育 活动都要做好友谊工作,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可不再多提”(《 体育 工作情况反映》1982年第4期)。后来有的同志曾建议修改、更换“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大概从此以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官方的报刊杂志等正式宣传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不再多提,但它的 历史 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就其强调“友谊”重于“比赛”的思想观念而言,至今并未过时,在 体育 运动实践(特别是群众性 体育 活动)中,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 资料 1. 《新 体育 》1975年第9期第30页。 2. 曹守和.关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 历史 研究[J]. 体育 文史,1992年第1期第2页。 引用自百度百科 这要看你字面和用词来判定,你用的是“ 体育 运动”广义来讲等同于“ 体育 锻炼”、“运动健身”,这样的话那就一定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果狭义来讲就是“ 体育 竞技比赛”,这时就我曾经参加的各种比赛来说肯定是“比赛第一、友谊第二”,因为正真的比赛是以成绩论输赢,运动员年复一年的高强度训练就是为了比赛成绩而不是为了“友谊”,这时的“友谊”应该是讲“ 体育 道德”层面的问题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其实从侧面也是在说 体育 的竞争与合作的精神,这里的友谊可以指对手,也可以指团队之间,冠军是胜利的标志,不是 体育 的目的,不断超越,更高、更快、更强才是运动的魔力所在,大家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打破人类极限。 需要的, 体育 竞技本身就是一个有输有赢的项闫!主要看谁的心态好一点,把自己的身体潜质发挥到权致!谁就能够赢得比赛!边学习边运动,取其之长弥已之短,每一次比赛总是有收获的!这样就是 体育 的魅力!公平竞争!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 体育 工作的一项方针(见《王猛同志在一九八零年年全国 体育 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大致经历了提出、宣传贯彻、讨论质疑和逐渐淡出(“不再多提”)几个 历史 阶段。 提出 1971年1月25日至2月3日,日本乒协会长后藤钾二先生率代表团访问我国,并遨请中国派团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作了“我队应去”的批示,还根据国际 社会 的复杂形势,特意指示“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又在中国代表团出征前夕的3月10日和16日,两次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指示。其中,“根据毛主席的思想,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1] 这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体育 方针产生的大致过程。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贯彻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产生之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贯彻。1973年《新 体育 》杂志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第3期、第5期、第8期和第12期,开辟了“认真贯彻执行‘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为比赛,重在参与。
比赛的真正意义是重在参与,而只要参与就会让你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比赛是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在特定的规则之中。
资料扩展
1、“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产生之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贯彻。1973年《新体育》杂志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第3期、第5期、第8期和第12期,开辟了“认真贯彻执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的专栏,发表了各类文章近二十余篇。
2、在以后历年的《新体育》中,仍随处可见有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宣传和评述。直至1978年第9期,还发表了中国乒乓球队的“正确处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关系”的文章。
3、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体育系科在自编的《体育理论》讲义中,也大都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放在一起,作为我国体育的三大方针加以论述和讲授,并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体育工作的一项方针(见《王猛同志在一九八零年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大致经历了提出、宣传贯彻、讨论质疑和逐渐淡出(“不再多提”)几个历史阶段。提出1971年1月25日至2月3日,日本乒协会长后藤钾二先生率代表团访问我国,并遨请中国派团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作了“我队应去”的批示,还根据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特意指示“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又在中国代表团出征前夕的3月10日和16日,两次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指示。其中,“根据毛主席的思想,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1] 这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方针产生的大致过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产生之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贯彻。1973年《新体育》杂志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第3期、第5期、第8期和第12期,开辟了“认真贯彻执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的专栏,发表了各类文章近二十余篇;在以后历年的《新体育》中,仍随处可见有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宣传和评述。直至1978年第9期,还发表了中国乒乓球队的“正确处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关系”的文章。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体育系科在自编的《体育理论》讲义中,也大都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放在一起,作为我国体育的三大方针加以论述和讲授,并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质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对“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质疑和讨论.在1979年上半年国家体委于北京体院举办的全国青年体育理论教师进修班上,有的同志就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践中有弊病。在后来正式出版的《体育理论》教材中,删掉了“体育方针”一节。1980年8月20日,《体育报》就上海队与乌拉圭大学足球队的比赛中,上海队队员报复性地踢打客队队员,而有的读者却认为是“奋勇还击打得好”一事,展开了“是打得好吗?”的讨论。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如何理解和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问题。鉴于此,8月29日《体育报》编者按进一步指出:“究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还要不要坚持,如何坚持,希望大家深入讨论。”讨论中,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友、比方针”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和看法。众兵就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极为荒谬,形而上学的很。……不分场合统统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妨碍了我国运动水平的提高”(见8月25日《体育报》)。不过,在长达月余的讨论中,编辑部共收到稿件1800余件,大多数同志认为还是应当正确理解和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次讨论之后,尽管出现了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不同看法,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仍在提倡和宣扬,只是不象以前那样普遍而常见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淡出1982年2月1日,国家体委召开了扩大的委务会,李梦华主任在这个会上做了总结发言,在谈到做好国际体育工作时,指出:“运动队在各种比赛中一定要努力争取创造优异成绩,扩大我国影响,……一切国际体育活动都要做好友谊工作,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可不再多提”(《体育工作情况反映》1982年第4期)。后来有的同志曾建议修改、更换“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大概从此以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官方的报刊杂志等正式宣传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不再多提,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就其强调“友谊”重于“比赛”的思想观念而言,至今并未过时,在体育运动实践(特别是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参考资料1. 《新体育》1975年第9期第30页。2. 曹守和.关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历史研究[J].体育文史,1992年第1期第2页。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