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影响、教学习惯、文化差异等所致。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中心,将语言的准确性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语言得体性的培养,致使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因此,外语教师应转变观念,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对策 外语教学 引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影响、教学习惯、文化差异等所致。外语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学习,要学好外语就必须了解目的语文化,尤其要熟悉本族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中心,将语言的准确性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得体性的培养,致使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因此,外语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及内容,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他们在增进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模式分析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随着全球人们之间交往的日益深入,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正因为个体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跨文化交际才得以存在。总之,不仅具有相同母语背景的主体之间存在着跨文化交际,而且以不同母语为背景的主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更为突出。具体地讲,跨文化交际指任何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属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人之间的交际。本文所指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别、语言的人之间的交际,或者说本族语使用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 2.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成因。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影响、教学习惯、文化差异等所致。 (1)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它由英国语言学者Jenny Thomas提出,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它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通常认为,负语用迁移是造成语用失误、影响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重要因素。负语用迁移则是指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排斥性或差异,对学习者新语用知识的获得和进行跨文化交际产生干扰作用的迁移现象。 (2)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中心,将语言的准确性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得体性的培养,也致使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 (3)文化差异是另外一个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 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3.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模式的分类。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语用失误。当我们对一个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后,句子中仍有我们不明白的内容。因为语境不同,所以句子的意义也就不同。如:John is like a fish.当John游泳时,说话人的意思是John swims well. 如果是在party上,说话人则想说John can drink a lot of wine. 在别的场合,这个句子可能是John is as cold as a fish. (2)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它文化背景的人,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发现与自己预期不同,就会产生交际误解。汉语里熟人一天中初次见面总是热情招呼道“吃饭了没有?”“去干什么?”然而,如果你在吃饭时间这样问一位西方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 他肯定会误以为你要邀请他一起用餐或因他没钱而邀他一同进餐。中国熟人途中相遇,常习惯寒暄道“你去哪?”但如将“Where are you going ?” 用在向西方人打招呼时, 那就有多管闲事之嫌了。 4.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者说出的如果是不合乎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表达式,则会让对方感到不知所云,造成误解,甚至发生冲突,产生尴尬的局面,影响交际。外国人能够宽容外语学习者在语法方面所犯的错误,却很难容忍外语学习者所犯的语用错误。如不同的文化都有一些禁忌的话题,如果外语学习者对此不了解,就会带来尴尬的局面。年龄、收入、婚姻、贫穷、衰老、发胖等对于西方人来说是禁忌话题,外语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中就应尽量避免这些话题。此外,语用问题给交际双方造成的误会也是很常见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外语词句的恰当把握。在外语教学中要结合语境教授语言知识,而不能孤立地去学习词汇和句子,形成对语言的运用有着更为正确的认识。这样,可以解决说什么和怎样说得体的问题。何自然指出:“造成运用英语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者脱离语境学英语。”情景学习法就是为了避免脱离语境来学习目的语。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语用能力,应将情景教学法引入到我们的外语教学中。 2.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导入及对比。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反映到语言中来,就会产生文化的偶合现象。外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偶合现象,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加速目的语的习得。如“懒惰是万恶之源”、“趁热打铁”、“蓝图”的英语表达式与汉语表达式都极为相似,分别为“Idleness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和“blue print”等。然而,由于各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及其使用规则差异必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外语教师要善于利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找出两种语言、文化间的交汇点,分析其异同,促进正语用迁移的产生,减少负语用迁移的干扰。如,在介绍圣诞节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其与中国的春节的异同。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不会成为影响目的语习得的障碍,而且会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 3.在外语教学中注重课后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取外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最佳途径。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原版外文书刊、杂志、小说,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增强社会文化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书本中的知识以外,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为学生们推荐课外读物,提供学习资料,真正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是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根本方法。 4.在外语教学中还要加强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语言学家Douglass Brown 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 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交际,只有通过广泛的语言交流和实践才能准确运用语言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晚会、辩论会、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专题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外教接触交流,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减少语用失误。 结论 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是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尤其是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外语学习是语言技能和文化技能双重能力的学习,只有将这两种技能完整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戴炜东,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外语界.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4]郭建红,黄田.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中国教育信息网. [5]李平.导致语用失误的母语语用迁移现象分析.兰州商学院. [6]唐祥金.论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外语与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在跨 文化 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和误解。这些误解常常能导致交际失误乃至失败。本文对招呼言语行为、恭维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在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进行对比。举例并说明三种言语行为产生的语用失误给来自不同文化人交际所带来的麻烦.提醒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注意文化差异,避免语用失败(pragmaticfailure),保证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语用失误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言语的世界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制造“言语行为”.实施的言语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想象没有言语行为我们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的调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以 句子 为中心的。言语行为会凶文化模式,地域,价值观,传统,以及 思维方式 有所差异.而这为交际带来困难意识到这些差异之处对于我们认识交际活动和改善交际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与英语国家人民进行交际时总会无意识地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别人的言语行为.因而语用失误在所难免。 二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有杰出的贡献。根据奥斯汀的解释,一个话语的言语行为是同时由三个次行为来实施的:言内行为illocutionm’yact)、言外行为(iU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0。言内行为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为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致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为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促使对方做某件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也就是说.言内行为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如果说话人的意图能适当地被听话人所领会。便可能带来结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但是,说话人的意图未必一定被听话人领会.因而说话人希望出现的结果并未发生.这时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三、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JennyThomas她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术语,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它不是指一般遣词 造句 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这种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即不同文化的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的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说话人的言外行为不能完满地被听话人所正确理解.形成多义、歧义。言后行为不能圆满完成。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意图与效果之间出现矛盾。 四、几类具体言语行为中由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用失误 人们在实际交往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会因为文化、区域、地区、职业、性别、乃至个人不同,为交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那些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中,如问候.请求、恭维等等文化差异就更加突出了。 (一)招呼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招呼语在 人际交往 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言语交际的开始.其使用恰当与否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交际过程能否圆满完成,一句不合时宜的招呼语有时会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不同文化背景下.招呼语的使用及其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问候他人,内容并不一定就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你吃了吗?”并不表示说话人真的关心你是饿还是饱,言外行为不过是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对方。在中国人看来.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是礼貌的行为.甚至初次见面也会相互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职业、收入等等。他们认为.相互询问一些情况可以缩短彼此之问的社会距离。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是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茹志鹃《百合花》) 这似乎不是在谈话.倒有些像是在审讯.或查户口。但在汉文化里,这却是关心、亲热的表示,不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对操英语的人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向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他们就会感到对方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privacy。因为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不会涉及到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总是说一些纯属客套的 问候语 。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诏.“问候”这一原有的“言外之力”就会失去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误认为你在发出对他的邀请当一个中国人见到他或她所认识的美国人时.也许会脱口而出“Whereareyougoing?”如果美国人不懂中国人的语用习惯.误以为是在探究他的行踪和去向.语用失误就发生了,以至于所以他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Honeofyourbusiness”。 (二恭维言语行为中的话用失误 恭维也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双方认可的优势或长处积极言语评价的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被频繁地使用。 根据赫伯特、尔姆斯和沃尔夫森等的调查,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一是表示欣赏.二是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恭维语却似乎不是一个有力的协调“一致性”的行为.贾玉新的调查显示.只有占5%的人认为恭维语主要是用于完成此日的汉语中恭维话的功能主要集中在:(1)使对方感觉良好;(2)欣赏;(3)利用他人。因此要确定一句恭维语的功能.必须要依据文化语境和现实交际中双方的关系来分析其次恭维的话题也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戴打扮等,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在中国 传统文化 中基本上是个禁忌。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类似对女性外貌方面的恭维逐渐多了起来.但依然要受具体情境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学了汉语的美国男子用“你是个挺性感的(sexy)姑娘”这种话来恭维他见到的中围女孩.特别是第一次见面.这个女孩恐怕因此对这个男孩子产生反感.起不到恭维的效果。然而对美国人来说,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恭维”之力被减弱。美国比较喜欢“变化”、“差异”,因此凡是某种变化、某种新意都有可能受到恭维:而中固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趋同”.因此某些变化和差异受到恭维的程度就远远低于美国文化。 (三)请求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交际行为,其特点是听话人有接受或拒绝请求的选择自由。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说请求言语行为也会随着语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社会规范向英语国家人士实施自己的请求行为和解释他人的请求.很有可能请求语会失去请求之力.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请求意图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在西方社会.即使上对下、长对幼实施请求行为.也通常使用婉转词“Please”以示礼貌;同级或下对上的请求表达更是婉转相比而言.中国人实施“请求”行为之语句在西方人看来或者过于“直接”.或者过于“间接”。对于中国人“直接式请求”的方略,英美人可能会感到过于突兀,视之为缺乏礼貌;而对于中国人“暗示”式的“问接式请求”方略.西方人可能又会感到茫然不解.认为其迂回的说法或冗长的解释会使话语失去“请求”之力。我们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思考一下为何谈话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ChinesePoliceman(A)goestohisBirtishsupeiror(B)andasksforaleavetotakehisgirfriendtohospim1.) A:Sir? B:Yes.whatisit? A:Mygirlfirendisnotverywel1.sir. B:So? A:Shehastogointo hospita1.sir. B:Wel1.getOilwithit.Whatdoyouwant? A:OnThursday.sir. B:Bloodyhel1.,man,whatdoyouwant? A:Nothing,sir. 我们知道.上述对话中的言内行为无论是词法还是句法均毫无差错.言外行为的语用意义则为“CanvOUalowmet0leave?”言后行为应为主管允许或拒绝下属的请求.可以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由于言外行为未被理解.也就未能对言后行为的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是说话者误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因而就只注意了语的形式或意义,却忽略了受话者由于文化不同而无法准确地把握言外之意。 五、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几类言语行为均在交流中遇到障碍,说话人的意图不能正确的被听话人领会。本文启示学习者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注意培养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由于语言用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这样我们的外语交际能力才会提高。
写些关于各地语言文化的异同怎么样?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有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等。 扩展资料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有很多,比如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汉英色彩词汇的对比研究及其象征意义等。
各地方言的差别和共同
楼主您好,针对您提出的情况,以下是我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目前这两个比较好,如果还有需要,欢迎追问;如满意,望采纳~谢谢!
古往今来,多少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军事家科学家,毫厘之差,失之千里的事例,尽可以搜罗来。一个小如芝麻粒的小数点,在庞大的财经科研项目中,何其渺小,可就是能在你一个不经心的错误马虎中,让你全盘皆输,那时你再悔不当初,也救不回你失去的。文章以字累,满篇错字别字的文章,好比妙笔生出来的花,却让几个小虫子财坏了兴致,何其扫兴?微妙处的用心,那份价值一点也不低于大师建造的琼楼玉宇。学生的小笔头筑起的是人生大道的基石,每一寸细心,磨平的是那些突兀的绊脚石。很多以小见大的案例警句都可以引用来给自己的观点加分。不过如果是反方,那就得反其道而行了…
个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成绩构成排序为:文章结构>格式>答辩PPT内容
一.文章结构。在其他同学答辩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文章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对于研究范围、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这也导致很多同学的汇报会存在争议。
二.格式。很多老师都是在你汇报ppt时才看到你的论文,对于文章内容很多时候老师来不及认真看,但是格式老师是一定会看的,错别字、格式混乱绝对不能有,打印纸质版论文时最好用PDF格式打印,正式上交前一定要反复检查论文格式。
三.答辩PPT。本科答辩很多老师会盯着你的论文看,但是在展示过程中也要体现你对论文的了解程度,ppt以展示文章结构为主,主要讲了写作思路,同时写一份1600字的答辩稿(5分钟),在答辩前背熟,注意很多人会在答辩ppt写上自己的不足之处。答辩时有一名老师也指出没有必要说不足之处,主要讲文章内容即可。(答辩前反复练习,如果在网上答辩,提前自己开个会议试一试PPT。)
四.回答问题。答辩过程中老师提的问题都是与文章紧密联系的。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正式答辩前一定要多看几遍自己的论文,基本概念一定要熟悉。同时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仔细阅读你的参考文献。
1.老师提问后, 先说谢谢老师的提问,然后复述一遍老师的问题,再进行回答。
2.对于只想过且对自己论文没自信的同学,只答不辩,及时认错,并说明会抓紧修改。
3.对于冲优秀的同学,如果老师只是有疑惑,请做一个解释然后再问老师:这样解释不知您是否理解,我还需要继续改进吗。
4.穿稍微正式点,女生化淡妆,一定要自信!最后,一定要反复检查自己的论文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结果错误的地方,低级错误一定不能有。
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建议
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论文讲述中的常见问题
1、仪表不够得体
上场答辩,要求答辩人仪表不仅要整洁,而且要得体。问题主要是个别女生不够得体,例如过度化妆,浓妆艳抹,不像是参加学术活动,倒像是参加舞会或相亲会。男生装束打扮也可能出差错,例如有男生戴项链出场答辩,显得怪异,不够庄重。
2、仪态不够从容
面对台下众人,尤其是面对众多教师,仪态不够从容,甚至神情慌乱,声音发抖,眼睛不知往何处看,低头不敢看台下,或看窗户外或天花板以躲避,手足无措,站立不正,或不自然扭动或走动。有的笑不像笑,硬挤出来的笑,很不自然,甚至比哭还难看。或者,死死盯住台下某人,令双方都很不自在。或者说话不流畅,犯语病。
3、声音语速问题
个人音质不由自己定,但声音高低由自己定。有的学生声音太高,如同吵架;有的学生声音太小,如同蚊子在叫,连坐在最前排的教师都听不见,遑论坐在后排的人;更有甚者,简直是用鼻子发音,像是在哼哼。语速,则语速偏快说不清楚的多,语速偏慢不连贯的少。
4、时间把握不准
讲述论文时间太短或偏长。短的,只有1分多钟。报过论文题目,然后说分为若干章,第一章是什么,第二章是什么,直到最后一章是什么,接下来便无话可说。长的,则超时,一般是念论文原文。念论文原文,七、八千字的论文,也得半个小时左右,一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得一个小时左右。讲述论文限定时间十分钟之内,时间到了,才念了个开头,主持教师不得不叫停。
5、讲述不流畅
多数学生不能脱稿讲述,而是念稿子,有的念都念不利索。稍微好的,则是背稿子,不是讲论文,而是背课文。最不好的,是念论文。背论文的情况则显特殊。曾有一名学生把7000多字的论文背下来,背诵约26分钟,一字不差,一气呵成,反映该生记忆力奇好而且对论文极其熟悉,但严重超时,因为讲述应该在10分钟以内。
6、其它问题
例如支持手段不足,缺少挂图,甚至连个目录挂图都没有。还有吐字不清,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综合问题,则是一个学生同时出现上述两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一名男生,上台后从头到尾一直埋着头,恨不得钻到讲台之下,念稿子,声音很软很小,哼哼唧唧,好不容易才把论文“哼”了一遍,严重超时。
二、回答提问时的常见问题。
1、回答问题态度不积极
避重就轻,绕开主要的、复杂的问题,捡非主要的、容易的问题回答,或者,对需要重点详细回答的问题只作粗略回答,对只需要简略回答的非重点问题作冗长的回答。回避问题,对某些问题避而不答,不作任何交代,好像这些问题不曾提过一样。表情或语气显出不耐烦,等等。
2、老问题都回答不好
有时候,多个学生写相同或相近的论文题目,可能被问到相同或相近的问题。有的问题,前面学生答不好或答不上来,按理,后面的同学被问到同样问题,应该比前面的学生答得好,但实际情况有时是,前面同学回答过的问题,后面的人还答不好,令人失望。例如,“策略”的定义是什么,第一个学生回答不了,过一阵第二个学生还回答不了。
3、回答问题数量少
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属于本科或专科层次,不同于硕士生或博士生等的毕业论文答辩,问题不会太多,一般每生被提问5个左右问题,回答至少3个问题即可。问题是有的学生只回答2个甚至1个问题,或者只能答好1个问题,数量太少,占问题总数比例太低。
4、答案有缺陷
答案不完整,例如某学生写关于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的论文,回答“东盟包括哪些国家?”时,列举目前东盟国家名称与数量,与标准答案相差不多,但毕竟不完整。回答“中国与东盟哪些经济体经济往来最多?”时,缺陷更大。某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撰写的论文题目是党政官员带病提拔问题,不仅文字内容没有向商务领域倾斜或靠拢,回答问题时也对商务领域党政官员带病提拔的问题浑然不知,对商务部高官被捕概不知晓。某学生撰写有关企业家能力的论文,但该生不仅没有在论文中对著名企业家进行列表分析对比,而且连国内最著名的企业家都数不上几个来,连大名鼎鼎的海信集团的负责人是谁都不知道,显然相关知识不足。
5、答案不正确或答不上来
某学生论文一再提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回答“沿海发达地区如何界定?”时,答案不正确,因为其答案是“沿海地区就是发达地区”。实际上,沿海也有不发达地区。
某学生写地理文化对FDI(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回答“外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区别有哪些?”时,无言以对。还有商科专业毕业生不知道WTO的全称是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更有甚者,连三个单词中的一个都说不出来。
6、答案根本错误
例如写“孙子兵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回答问题时答“孙子兵法第36计”云云,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违反了起码的常识。论文写兵法,却连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都分不清,缺乏起码的常识,犯了原则性错误。
还有,写区域经济问题,论文中贯穿着“长江三角洲”的用词,讲述中也一再提到“长三角”、“珠三角”如何如何,但被要求回答“什么是长三角?”这样简单的问题时,却一再说长江流域如何如何,原来该生连长三角与长江流域都分不清,经教师现场提示,仍然不清醒。论文主题词都根本理解错误,而且大错特错。
4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翻译成英语,篇幅会有所增加,但不会增加太多,作者应当十分熟悉。但实际上,有的作者不熟悉自己论文摘要的英语翻译。例如,中文摘要中出现“金融危机”,摘要英译中也有“financial crisis”,但被问及“金融危机”如何翻译成英语时,却答不上来,只回答说自己英语底子不好。类似还有“central government”、“local government”、“furious market competition”等等,都是出现在论文中,但作者答不上来。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往往不是作者自己完成的。
8、其它问题
例如,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过度回答,画蛇添足。胡蒙乱撞,信口开河甚至狡辩、强词夺理等。
教师看到论文摘要英译篇幅明显短少,并发现有整句甚至整段没有翻译,属于偷工减料或粗心大意,于是提出疑问,有的学生回答是意译,不肯承认是自己工作不足。
三、对策建议
1、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答辩
学生务必要明白,毕业论文答辩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管理方考察学生知识与能力以及论文真实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学风度的难得机会。答辩,既是一项责任,也是一项权利。通过答辩,不仅可以锻炼提高自己,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情谊等等。答辩中学生辛苦,教师也辛苦,大家为了共同的`事业而走到一起。
毕业论文答辩可能只是人生一系列答辩的开始,以后求职应聘或完成工作任务,都极可能遭遇答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则必然再答辩。因此,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是人生一系列答辩的基石。
2、熟悉论文,了如指掌
回答问题需要很多知识,需要熟悉论文,学生很难在短期内增加大量知识,但可以在短期内熟悉论文。其实,论文写作几个月,真要是自己写的东西,早该滚瓜烂熟了,哪一章是什么,哪一节是什么,哪一段是什么,早该了然在胸。抄袭拼凑则另当别论。就算是抄袭拼凑,抄几遍后也该相当熟悉了。
对论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等要重点掌握,对扩展性问题、课题未来前景问题等也要有所准备。
3、写答辩稿
有没有答辩稿,对答辩效果影响很大,所以学生最好写答辩稿。
论文,要短,可以短到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论文标题,一般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字,几秒钟就能说完;要长,可以长到上万字,最长就是全文,几十分钟才能念完。中间有许多状态,就是说论文可以缩写为各种篇幅,例如8000字、5000字、3000字、1000字、500字左右等等。按一般的语速,如果要求讲述5分钟左右,答辩稿应在1000字左右,如果要求讲述8分钟左右,则答辩稿应在1500字左右,余类推。当然,答辩稿与论文缩写稿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论文缩写稿是论述性语言,是书面语;答辩稿则是讲课语言,介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
4、模拟试讲
在正式答辩前搞模拟演习,可以由指导教师组织本组学生实施,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可以以本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宿舍或其它为单位。不论以何种形式组织,都可望取得明显效果。试讲与不试讲,有云泥之别。通过试讲,发现和纠正各种问题,可以大幅提高答辩质量。多次试讲,效果尤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只有亲自讲一讲,才能体察个中滋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这个意思,提倡模拟试讲。模拟试讲,好比军事演习,也好比节目排练,作用不容忽视。
5、为可能提到的问题预备答案
教师提问,问题可能是论文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概念、数据图表闭合或衔接问题、相关知识、英语(或其它外语语种)语法词汇等问题。例如,某论文写报关行业题目,同时提到报关员、报关从业人员、报关专业人才三个名词,那么,就要从名词解释的高度分清三个名词的关系,搞清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再如,某论文写打造文化强市,那么,就需要搞清什么是文化、主要的文化产业有哪些、什么是文化强市等基本问题。还有,写现代企业的题目,需要搞清现代二字的含义;写中小企业的题目,需要搞清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写中国汽车开拓国际市场,需要搞清怎样才算中国汽车、主要中国汽车品牌有哪些;写企业家能力,需要搞清什么是企业家、著名企业家有哪些等等。
当然,答辩人也不必过分紧张劳累。论文涉及的问题无边无际,不可能准备完全;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考察督促,不是为难什么人。
6、每生用时15分钟左右为佳
每生讲述论文时间限定8分钟左右较好。时间太短,说不清楚,表现不出水平;时间太长,没有必要,容易浪费资源。用时恰好8分钟者为最佳,短者不低于7分钟或长者不超过9分钟者为次佳,6—7分钟或9—10分钟者再次,低于5分钟或超过10分钟者为劣。每次答辩的学生数量不同,时间紧张或充裕程度不同,每个学生享有的时间长短不同,但以不突破上述范围为佳。
每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以7分钟左右为宜,灵活性稍大。
7、精心组织,虎头虎尾
班级等要提前布置答辩会场,保证有个良好开端,自始至终同学之间要互相关照,互相服务,特别注意为最后几名同学的答辩捧场。一般情况是,刚开始时,出于新奇感、观摩需要等因素,会场观众多,气氛热烈,接着,新奇感渐消,出现疲劳感,加之答辩过的人已经觉得万事大吉而逍遥去了,于是观众渐少,场面渐冷。特别是,到了最后,学生已极度疲劳,已经没有人需要观摩,容易冷场。精心组织,有意识地为后场捧场,有利于提升答辩人的信心,有利于加强班级的团结。
8、其它方面
保持嗓音清亮。声音甜美与否主要在于天赋,而声音响亮与否主要在于态度。学生不必为了答辩而专门练嗓子,但可以为了答辩吃润喉片,或者预防感冒等。
平常有意识训练。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有意识训练自己的演讲、应变能力,与答辩相互促进。
有的学生善于答辩,讲述论文恰到好处,从容不迫但声情并茂,回答问题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应该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典范,善于答辩的学生也要积极帮助其他同学。
跨年级观摩。组织非毕业生观摩答辩,即组织大三、大二乃至大一学生观摩答辩,为未来的答辩打基础。
教师等组织管理方也要在每届答辩会之后进行总结,分析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让后续答辩不断完善。
特别地,应该准备药物,制定应急计划,以防出现晕厥等突发事件。
随着现在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写字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越来越少了,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错别字泛滥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了。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有一天大街上,书本上都是错别字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落后到了怎样的程度。
错别字泛滥的现象首先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汉字的不重视。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最早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到后来出现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汉字经历了几千年才有了今天的样子。汉字是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容不得任何人去亵渎。
错别字常见于大街上的各种招牌之上,有什么“菜普”“闲人匆进”“您以进入……”“房屋出组”等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错别字。这些错别字都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只要认识字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其中的错误。可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将这些招牌展出之前就没有被发现呢?还是说就算是发现了也无所谓呢?
没看见错误的几率小之又小,而且现在文化普及已经很好了,不存在那么多文盲了。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很多人对这些错别字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可能他们以为只要能让别人看懂意思就行了,至于到底是哪个字,并不是那么重要。这种重意不重字,对错别字无所谓的态度是万万不可取的。
中国有仓颉造字的说法,相传仓颉受君主之托创造文字,可是在他造出字中有两个字让人们提出了异议,一个是“重”字,另一个是“出”字。前者为“千里”两字的组合,它不应该代表距离远的意思吗?“出”字为两山重叠,这不代表了重的意思吗?仓颉顿时意识到他的失误之处。伟大如造字先祖都要重视的问题,为何到了现代,人们看的越来越淡。
汉字是一种标志,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继承自中华先祖的精神,我们所要做的是要将其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其蒙尘。大街上的错别字已经不能容忍,可更有甚者,在课本里竟然也会出现错别字。这还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吗?连一个民族的根本都可以不管不顾,这个民族的未来在哪里?
错别字必须引起全社会全民族的重视,我们要将汉字发扬光大。
论文摘要:在跨 文化 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和误解。这些误解常常能导致交际失误乃至失败。本文对招呼言语行为、恭维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在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进行对比。举例并说明三种言语行为产生的语用失误给来自不同文化人交际所带来的麻烦.提醒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注意文化差异,避免语用失败(pragmaticfailure),保证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语用失误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言语的世界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制造“言语行为”.实施的言语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想象没有言语行为我们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的调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以 句子 为中心的。言语行为会凶文化模式,地域,价值观,传统,以及 思维方式 有所差异.而这为交际带来困难意识到这些差异之处对于我们认识交际活动和改善交际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与英语国家人民进行交际时总会无意识地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别人的言语行为.因而语用失误在所难免。 二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有杰出的贡献。根据奥斯汀的解释,一个话语的言语行为是同时由三个次行为来实施的:言内行为illocutionm’yact)、言外行为(iU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0。言内行为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为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致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为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促使对方做某件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也就是说.言内行为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如果说话人的意图能适当地被听话人所领会。便可能带来结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但是,说话人的意图未必一定被听话人领会.因而说话人希望出现的结果并未发生.这时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三、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JennyThomas她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术语,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它不是指一般遣词 造句 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这种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即不同文化的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的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说话人的言外行为不能完满地被听话人所正确理解.形成多义、歧义。言后行为不能圆满完成。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意图与效果之间出现矛盾。 四、几类具体言语行为中由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用失误 人们在实际交往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会因为文化、区域、地区、职业、性别、乃至个人不同,为交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那些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中,如问候.请求、恭维等等文化差异就更加突出了。 (一)招呼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招呼语在 人际交往 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言语交际的开始.其使用恰当与否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交际过程能否圆满完成,一句不合时宜的招呼语有时会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不同文化背景下.招呼语的使用及其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问候他人,内容并不一定就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你吃了吗?”并不表示说话人真的关心你是饿还是饱,言外行为不过是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对方。在中国人看来.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是礼貌的行为.甚至初次见面也会相互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职业、收入等等。他们认为.相互询问一些情况可以缩短彼此之问的社会距离。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是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茹志鹃《百合花》) 这似乎不是在谈话.倒有些像是在审讯.或查户口。但在汉文化里,这却是关心、亲热的表示,不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对操英语的人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向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他们就会感到对方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privacy。因为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不会涉及到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总是说一些纯属客套的 问候语 。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诏.“问候”这一原有的“言外之力”就会失去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误认为你在发出对他的邀请当一个中国人见到他或她所认识的美国人时.也许会脱口而出“Whereareyougoing?”如果美国人不懂中国人的语用习惯.误以为是在探究他的行踪和去向.语用失误就发生了,以至于所以他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Honeofyourbusiness”。 (二恭维言语行为中的话用失误 恭维也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双方认可的优势或长处积极言语评价的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被频繁地使用。 根据赫伯特、尔姆斯和沃尔夫森等的调查,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一是表示欣赏.二是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恭维语却似乎不是一个有力的协调“一致性”的行为.贾玉新的调查显示.只有占5%的人认为恭维语主要是用于完成此日的汉语中恭维话的功能主要集中在:(1)使对方感觉良好;(2)欣赏;(3)利用他人。因此要确定一句恭维语的功能.必须要依据文化语境和现实交际中双方的关系来分析其次恭维的话题也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戴打扮等,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在中国 传统文化 中基本上是个禁忌。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类似对女性外貌方面的恭维逐渐多了起来.但依然要受具体情境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学了汉语的美国男子用“你是个挺性感的(sexy)姑娘”这种话来恭维他见到的中围女孩.特别是第一次见面.这个女孩恐怕因此对这个男孩子产生反感.起不到恭维的效果。然而对美国人来说,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恭维”之力被减弱。美国比较喜欢“变化”、“差异”,因此凡是某种变化、某种新意都有可能受到恭维:而中固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趋同”.因此某些变化和差异受到恭维的程度就远远低于美国文化。 (三)请求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交际行为,其特点是听话人有接受或拒绝请求的选择自由。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说请求言语行为也会随着语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社会规范向英语国家人士实施自己的请求行为和解释他人的请求.很有可能请求语会失去请求之力.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请求意图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在西方社会.即使上对下、长对幼实施请求行为.也通常使用婉转词“Please”以示礼貌;同级或下对上的请求表达更是婉转相比而言.中国人实施“请求”行为之语句在西方人看来或者过于“直接”.或者过于“间接”。对于中国人“直接式请求”的方略,英美人可能会感到过于突兀,视之为缺乏礼貌;而对于中国人“暗示”式的“问接式请求”方略.西方人可能又会感到茫然不解.认为其迂回的说法或冗长的解释会使话语失去“请求”之力。我们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思考一下为何谈话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ChinesePoliceman(A)goestohisBirtishsupeiror(B)andasksforaleavetotakehisgirfriendtohospim1.) A:Sir? B:Yes.whatisit? A:Mygirlfirendisnotverywel1.sir. B:So? A:Shehastogointo hospita1.sir. B:Wel1.getOilwithit.Whatdoyouwant? A:OnThursday.sir. B:Bloodyhel1.,man,whatdoyouwant? A:Nothing,sir. 我们知道.上述对话中的言内行为无论是词法还是句法均毫无差错.言外行为的语用意义则为“CanvOUalowmet0leave?”言后行为应为主管允许或拒绝下属的请求.可以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由于言外行为未被理解.也就未能对言后行为的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是说话者误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因而就只注意了语的形式或意义,却忽略了受话者由于文化不同而无法准确地把握言外之意。 五、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几类言语行为均在交流中遇到障碍,说话人的意图不能正确的被听话人领会。本文启示学习者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注意培养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由于语言用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这样我们的外语交际能力才会提高。
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论文
摘要: 探讨对语用失误的理解,以及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两方面内容,将语用失误理解为“由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赋予合乎语法的话语以不同语用含义,致使交际活动的结果偏离预期”;将现有的语用失误二分理解为彼此关联的连续体;在客观认识语用失误的基础上,激发学习者对充满“不同”的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语用失误的深层动因,带着平和、开放、宽容的心态,通过学习、探究、协商和交流,真正理解不同文化和浸润其中的人。
关键词: 语用失误;外语教学;启示
“语用失误”自确立以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PadillaCruz对迄今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1]孙亚对国内近二十年间的研究作了回顾,[2]在此不复赘述。本文试从语用失误的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两个方面,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一、语用失误
Thomas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所言之意”,指出听者对言者话语意义的感知不如言者所愿时,就会产生语用失误。[3]何自然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4]钱冠连提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5]么孝颖将语用失误界定为:“表达者和接受者赋予了同一个词汇语法上正确的话语以不同的言外之力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断。”[6]前三种定义阐明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然而,以交际过程中的一方为出发点的观测视角,可能引发读者对于语用失误“是谁之过”的困扰。我们知道,言语交际是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事与愿违。例中的交际困难,分别源自听话人和说话人。例:(第一次打电话叫taxi。)对方问:“Whereareyoufrom?”我回答:“China”,还在奇怪叫taxi还分国籍?对方可能以为我在搞笑,很郁闷的说:“Sorry,wecannotdothat.”我一听,火大。怎么有种族歧视啊。就问:“Why?”对方楞了半天,挂了……由此可见,在定义语用失误时,似乎无法纠结于是谁之过。Thomas认为,从本质上说,failure关乎跨文化交际的中断。[3]相比之下,笔者比较赞成么孝颖基于交际过程的定义方法。[6]在此试将语用失误理解为:由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赋予合乎语法的话语以不同语用含义,致使交际活动的结果偏离预期。在笔者看来,在探讨语用失误定义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语用失误由谁来判定:是当局者(交际过程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研究者)?Bara认为,“只有交际者才可以断定交际是成功还是失败……例如,A向B要5美元而B给了她4美元,在一般情况下,A可能会认为这是成功的交际,而如果从她实际需要足足5美元去自动贩卖机上买东西来看,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交际。还是这个例子,如果B给了她50美元,这也会被视为是失败的交际。”[7]这段论述虽然并非针对语用失误而作,却向我们展示了交际活动结果的复杂性,也预示了局外人对此进行判断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对语用失误作出判断的前提,是认为有较为普遍接受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方式,而众多可能性中哪些属于多数人的共识,是需要考量的。
二、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客观认识语用失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用失误的客观分析,帮助学习者达成客观的认识。语用失误源于“不同”,是交际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是洪水猛兽。索绪尔指出,任何要素的价值都由围绕着它的要素决定,“语言中只有差别”。[8]语言单位的价值,需要通过其在系统中与其他单位的关系,特别是差别来体现。语言价值理论绝不囿于语言学领域:与此同理,如果将交际活动看作一个系统,正是最终导致交际偏离参与者初衷的语言、文化、社会等种种不同,使得参与交际活动各方自身的价值得以确立,边界也逐渐清晰,促使我们从对比的角度审视各方,通过反思及协商,探寻通往理想交际的途径。换言之,无论对交际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交际活动中各方的差异,是自然也是合理存在的。对语用失误,应有客观的认识。从语言的层面看,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可以是一一对应,一对多,或多对一。从语用层面看,使用语言的个体赋予语言结构以不同的意义,或言外之力。这些都可能使交际过程纷繁,编码和解码复杂。同时,事物存在于系统之中,构成不同事物的众多要素中,也有共性,所以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这些共性,就是归纳、细分“不同”的依据,也是语用失误研究的基础。而在共性研究方面,尤其需要避免过度概括。无论是对个性的过分强调,还是对共性的.过度概括,都会阻碍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体验。
(二)二分的对应与联结
俞东明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语用失误是由于会话参与者对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造成的,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9]而之所以会照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获得的语言知识、积累的语言表达缺乏与语用情境的对应。学习者较为熟悉的基于语法规则或中英互译的语言学习,由于语言输入的质(与情境对应,因而有意义)和量(大量的阅读、视听)上皆有欠缺,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不能被有效激发和调用”,[10]交际能力与语言知识无法匹配。因此,教学中关键之处在于引导学习者认识到症结所在,以此为起点,探究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不必把“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当作互不相容的两极,而是可以将两者视作一个连续体。分类只是认识途径,从类目的精研到彼此联结的整体把握,才是最终目的。在这个连续体上,对于几近“闭合类”的交际类型,如生活中问候、致谢、致歉、要求及拒绝等,可以通过显性教学,[11]实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12]而更为复杂的类别,尤其是社交语用失误层面,需要更多的设计与验证。原因在于:言语的语用成功往往不是取决于语法性(句法标准)或可解释性(语义标准),而是它在特定场合中的得体性或合适性。[13]而无论交际活动以外语还是母语为媒介进行,要做到得体,都是需要一番功夫的。得体需集认知、思维、表达于一体,恰到好处是多方面能力合力的结果。这种能力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量化,使得语用失误研究注定需要从多视野的角度,合认知、心理、社会等众多学科之力;而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必定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引导、帮助学习者在有意义的境脉下探究、积累、深入理解自己小世界的文化,关怀相联相异的多元世界文化。笔者也由语用失误的二分,联想到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领域的关系。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习惯并执着于二分,固守一个平面,安心于非此即彼、泾渭分明,不意分类由最初理解整体的途径幻化为割据、固守的目标。而当我们醉心于各个类目的精进时,心中的大图景也逐渐模糊,终于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握。就语言研究而言,我们在俯视、近观、解析研究对象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置身其中,建构、塑造、阐释意义,使意义因这些创造性的活动得以生发、流转和传承的自己。在笔者看来,这也是语用学不同于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以及语义学的价值所在。
三、结语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现有语用失误研究较为集中于狭义的“跨文化”交际中本族人和非本族人的言语行为,主流文化及亚文化语内语用失误(包括口语与书面交际)以及非言语语用失误都同样值得深入探究。我们关注、研究语用失误,无关价值判断,也不是为了纠错,更不是为了根除差异,而是希望引导学习者以语用失误的表象为切入点,学会思考和探究其深层动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同情,在交际过程中,自觉地由“以己度人”逐步转化为认可差异、接纳不同,进而学会换位思考,得以入乡随俗。较之求同,这个世界更令人感念的,是存异的力量。关照差异,理解不同;同与不同,各得其所。帮助、引导学习者携着宽容的智慧自由生长,或许就是理想的教育最大的福音。
英语介词在翻译中的灵活应用 [论文关键词] 英语翻译介词应用 [论文摘要] 英语介词在英语中是虚词,是组成句子和文章的重要韧带之一。介词既可以用来引导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又可以替代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在句中充当各种状语、定语和表语,表达出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很多含义,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因此有的学者把英语称为“介词的语言”。本文就英文中介词应用常出现的几种用法进行说明,为英语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介词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但介词的种类繁多,用法复杂,一个介词还往往有多种意义,本文将从介词具有动词的的特点,介词的构成等几个方面,剖析其用法,希望能为英语学习者熟练掌握其用法有益。 一、英语介词的双重作用 由于英语使用名词—尤其是由动词转化过来的名词—的机会较多,而名词与名词之间常常需要介词连接,故英语中使用介词的现象比比皆是。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urme统计,英语介词有280个之多,英语的介词构成分为四类,包括简单介词(如in,at,to by,等)、合成介词(如onto,outside,without等)、双重介词(如along by,in between等)以及成语介词(如apart from,in front of,on behalf of等。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简单介词 at,by,in,for,of,on,to,from和with。据有的学者统计,这9个介词的使用率占所有介词的92%。与英语相比,现代汉语中介词的数量不多,只有约30个,且多数是从动词转变而来的。很多介词具有动词和介词的双重作用,而动词的特点又更突出一些。因此,在英译汉时碰到介词短语的翻译往往要将介词翻译成汉语里的动词。 二、英语介词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一)介词在英文的灵活性 余光中曾说: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在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look after,take in 皆是。介词片语(prepositional phrase)可当作形容词或助词使用,例如a friend in need,said in earnest,所以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中文则不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两个片语不用一个介词,换了英文,非用不可。”因此,在英译汉时碰到介词短语的翻译往往要将介词翻译成汉语里的动词。 (二)介词在英文中实用性 1.英语中表示地点、方位或有动态延伸意义的介词可以用来表示汉语中的动作、行为,说明在该地点的动作或状态特征 我们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Our children are at the same school. 我非常了解他,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I know him quite well,for we are in the same office.我发现他在图书馆里看书。I found him at his books in the library. He is serving life sentences for the murder. 他杀了人,被判死刑。 2.英文中起定语或状语作用的介词短语表达汉语中的动词含义。从语义角度上说,我们可以把介词后面的名词看成是介词的宾语,从而体现介词的动态含义 I’ve never set great store by the ring on my finger,nor the necklace round my neck,nor the refrigerator and the color TV set in my home. 对于我手上戴的戒指,颈上挂的.项链乃至于家里摆设的冰箱、彩电,我从来都不怎么重视。 Since we are through with the customs formalities,shall we go to the hotel?现在办完了海关手续,我们去旅馆吧 Through the forest,they found the small village. 穿过森林,他们找到了那个小村庄。 What are they after,fame or position?他们在追求什么,名誉还是地位? 3.英语动词+表示目的、方向的词短语常用来表达汉语连动式结构 他邀请我去他家吃午饭。He invited me to his house for lunch. 我们热烈欢迎你们参加这次会议。We warmly welcome you to the meeting. 下了班老张骑上自行车直奔菜市场。Lao Zhang hurried to the market by bike after work. 4.be+具有比较含义的介词结构,常用来充当汉语中的谓语结构或其他动词结构,表达比较的含义 数学比班上其他同学学得好。I am above the rest of the class in mathematics. 这我理解不了。It is beyond me. 我智力比不上他。I am below him in intelligence. 和他争论简直有辱我们的身份。It’s beneath us to argue with this ugly dirty devil. 加拿大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Canada is China’s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next only to the US. 他无权签合同.It i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the contract. 5.be+介词固定词组可表示汉语动词结构,充当谓语动词 Dorothy’s clothes are always in good taste.多罗西的穿着总是很有品味。 注意恶狗伤人!Be on guard against dogs! 我们是黔驴技穷了。We are at the end of wit. 6.with(without)+ 宾语 + 宾语补足语,可进行状态描写 He remained silent with his head down all the time.他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 The master was walking up and down the room,with the iron ruler under his arm and a book,in his hand.老师胳膊下夹一个铁戒尺,手里拿着书,在教室里踱来踱去。 三、灵活应用英语介词对翻译的重要意义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且还是一门技能,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英语介词的特点、构成,搭配用法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翻译技巧和写作水平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准确地理解英语介词,更加熟练地使用英语介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把英语语法课中的介词作为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爱民,刘宁.英语介词“By”的用法研究(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11) [2] 薄冰.高级英语语法(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P:123-125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根据韦氏词典的定义,介词是“ a word or group of words that combines with a noun or pronoun to form a phrase that usually acts as an adverb, adjective, or noun”, 用中文理解就是“与名词或代词相结合使用的一个词或一组词,所形成的短语通常充当副词、形容词或名词使用”。这种定义人们可能听到过很多次,但可能还是不太清楚究竟什么是介词,以及为什么在英语写作时不能忽略这些令人困惑的词,如何才能避免将它们弄混。 本文阐述介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以及为了确保英语写作正确清晰所应避免的常见错误。本文还针对介词的用法提供常用表达方式列表,供学术论文的作者在校对手稿时参考。 介词究竟做什么用? 介词用于其他单词或短语之间,告诉读者:某人或某事与其他人或事之间的位置关系,某人对某事或其他人做了什么,人与事物如何联系等。设想一下如果只用名词和代词造句,省略所有介词,而理由只是因为介词令人困惑不好用,而你又不想选错介词,所以干脆弃之不用。那么,你这样写出来或说出来的句子就是: “ I put the book the table noon. ” 为了掌握介词的用法,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当你对你的朋友这样说话时,如果他正在找这本书,因为他需要这本书来完成作业,那他将不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这本书。而这就是因为你没有说明句子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你是不是把书放在了桌子 上面 ?这很有可能。但是,你也可以把书放在了桌子 下面 、桌子 旁边 、桌子 后面 ,或者桌子 里面 (如果有抽屉的话)。 而且,还因为你没有说明行动(把书放在什么地方)与时间(中午)之间的关系,你的朋友可能会更加困惑。因为动词“put”既可以代表过去时,也可以代表现在时,那么这句话的含义就存在很多种可能性了。你的意思很可能是你已经把书放在桌子的上面、里面、后面或下面了,而放置的时间发生在中午之前或中午。所以,如果现在已经是下午2点,书还没有在那里,那么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这样说话就误导和迫使你的朋友想办法去调查一下。 但是,另外一种可能性是你的朋友猜测你使用时态比较随意,那么你有可能将在中午把书放在那里。如果是这样,你其实应该说“I will”。但是,由于你的句子非常令人困惑和缺少信息,你的朋友便有很好的理由首先质疑你的语法。如果他这时现在看了看手表,发现现在是下午12点3分,他可能会认为你很快就会来,那么就可能决定在等候期间先去喝杯咖啡。 你看到这里可能会乐了,你或许认为这个缺失介词的例子扯得有点夸张,但实际上它恰好说明介词的重要性和缺失或误用介词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你或许觉得你的朋友应该很容易能够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毕竟还有上下文可供推断。但是,需要记住的是,英语与许多亚洲语言不同,它是一种低语境语言;换言之,使用者必须尽可能精确,避免歧义,以便清晰地交流。因此,与其将介词误认为是一个可用可不用的、令人困惑的语法难点,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接受介词的复杂性,并将重视它们,将介词视为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的句子元素,帮助你准确地表达你想说的意思。 读者能够在很多线上或线下的英文写作指导资源中找到详细的语法规则、介词列表和常见的用法示例。本文不重复这些内容。本文重点讨论英语不是母语的学术论文作者在写作时最常犯的介词错误,以及如何检查和纠正它们。 目录 如何检查介词的用法 学术论文中常见的介词错误 学术论文中介词的正确用法 关于介词规则的问答 如何检查介词的用法 介词可以用来表示方向、时间、空间、位置、地点或更加抽象的关系。介词的正确用法遵循高度习惯化原则,主要由固定的表达方式决定。因此,除了大量阅读习惯用法之外,正确使用介词的最好方法是了解单词与所有能够搭配使用的介词所形成的不同含义。查找介词及其正确用法的比较好的参考资料是韦氏在线词典、剑桥词典和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 人们可以简单地使用谷歌搜索(Google search)或谷歌的Ngram Viewer查看所使用的搜索字符串的年度出现频率。这两个搜索工具都能显示短语出现的频率。Ngram Viewer还能显示同一个动词与不同介词组合在一起时出现的频率。许多动词的意思取决于它们搭配使用的介词。另外,虽然“grateful for ”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grateful to ”的频率更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个是正确的、而另一个是错误的。这些词组之间的频率比较只表示人们更频繁地使用什么词组而已。 事实上,正是因为介词的数量庞大,而且动词与不同介词组合时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所以介词误用是学术写作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既然介词并没有很多通用规则可供遵循,那么就应当先从各个用法实例入手,看一下学术论文中常见的介词错误,以及应该如何纠正。 学术论文中常见的介词错误 1. 时间:由于时间区段、间隔、周期、时间表等在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需要注意表达时间的介词用法,避免歧义和混淆。这些介词包括at、on、in、for、during、since、before、after、between、within等。 错误: The samples were incubated during 30 minutes. 正确: The samples were incubated for 30 minutes. 错误: The patient had been treated by us since 2 years. 正确: The patient had been treated by us for 2 years. 错误: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 between January 2021 to May 2021. 正确: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 between January 2021 and May 2021. 正确: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 from January 2021 to May 2021. 2. 位置和方向:事情发生的位置或事物放置的位置也是实验或科研中的重要细节。误用表达位置和方向的介词会导致歧义,特别是在论文的方法部分。这些介词包括at、on、in、above、behind、below、close to、inside、over等。 正确: The green arrow was displayed among the red circles. 正确: The green arrow was displayed between the red circles. 正确: The green arrow was displayed above the red circles. 正确: The green arrow was displayed across the red circles. 错误: The patient presented to our hospital. 正确: The patient presented at our hospital. 错误: One additional variable was entered to the analysis. 正确: One additional variable was entered into the analysis. 3. 比较:任何实验或研究结果通常都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需要在论文的结果部分正确使用介词,包括than、to、as、among、with、from等。 错误:The students’ replies were similar than the office workers’ replies. 错误:The students’ replies were similar as the office workers’ replies. 正确: The students’ replies were similar to the office workers’ replies. 错误: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2 was the same to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2. 正确: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2 was the same as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2. 错误: The mode of action of cilostazol is different with that of acetylsalicylic acid. 正确: The mode of action of cilostazol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cetylsalicylic acid. 错误: Cardiac blood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as peripheral blood concentrations. 正确: Cardiac blood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than peripheral blood concentrations. 学术论文中介词的正确用法 以下英文列表包括在学术论文的各个部分中常见的介词用法,包括容易混淆的介词。在论文定稿之前,建议对照查看这些用法,纠正误用的介词。 1. 引言部分 X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Y in most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X is a common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 X is a widely discussed issue in the field of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X have raised questions about …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been drawn to … The majority of earlier studies on X have focused on …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incidence of Y has steadily increased. In the last 20 years,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reported on … Since the late 1980s, advancements in the field of Y have led to … We tested the effect of antibiotics on bacteria in the treatment of … Past research into X has been lacking, due to methodological restrictions. A limited number of experiments have been reported on X so far. Despite its long use in clinical research, method X still has serious limitat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 2. 方法部分 The patient presented at our hospital with dizziness. The patient suffered from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The patient complained of recurring headaches.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on the first day of hospital admission. Patients with no complaints during the past 2 weeks were considered pain-free. Participants who reported not having a smartphone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A total of 45 participants who provided consent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es. To prevent participants from moving, we placed a cushion under their head. In order to detect motion artefact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Y softwa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ver a period of… Stimuli were presented at intervals of… 3. 结果与讨论部分 Our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fish specie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food preference. The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responded to all questionnaire items. Group 1 showed a bigger effect than group 2. Nine of the 20 mice died of respiration arrest. Our analyses show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We tes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X and Y and found that… ANOVA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X on Y . Figure 3 sh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X compared to baseline concentrations. Our findings provide crucial insights into … Our findings point to an important role of X in …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tudy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earlier findings. Our findings differ from those of earlier studies. Our results are in line with those of earlier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 study and that by Smith et a. can be explained by …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discrepancy in results could be that… The differenc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 Our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X as a cure for Y in elderly patients.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role of X in the treatment of Y . Further studies focusing on X are needed to clarify the role of … 关于介词规则的问答 1. 句子能够以介词结尾吗? 是的,可以。有人或许听说过不能用介词结束句子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努力试图不以介词结尾会导致写出的英文非常不自然。 YES(正确) Where did he come from ? 由于不能只说“ Where did he come? ”,而“ From where did he come? ”又听起来在语法上有些过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以介词结尾的写法会更好,如上例。 2. 可以省略介词吗? 不能简单地省略介词。但是,可以重新措辞,避免使用介词。这种做法实际上能够减少用词啰嗦的写法,提高写作水平。关于更多介绍,建议查看这篇文章:如何消除介词短语。 3. 我检查了我用的介词,但如何能够也检查词汇? 如果你担心会混淆类似的单词,那么请看这篇文章,以及关于有效短语和强有力动词方面的更多写作指导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