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全源 ,男 ,教授 ,1963年生 ,江西景德镇人 高校教龄:27年 教研室: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微电子研究所 学历学位:博士 研究生 电子邮件: 公开电话: ◆ 个人简介 冯全源: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精品课、重点课、校精品课“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负责人、微电子专业负责人,四川省政协委员。现任西南交大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及会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会议评审专家,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863先进制造领域项目评审专家,国家RFID重大研究计划会议评审专家,国家973项目验收专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项目及创新基金评审专家,成都市创新基金评审专家,“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IEEE Magnetics Letter”,“Chinese physics”、“物理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和“电路与系统学报”等三十余种刊物的评委。2000.5作为西南交大的引进人才。 先后主持和主研十多项四川省、国防科工委和电子部下达项目和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863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一项面上项目,并主持一项国家863项目。主研(排名第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动跟踪同步通信卫星平板相控天线阵”2001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排名第一)的国防项目获得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国家茅以生科学技术奖等。。近五年,在“IEEE Transaction on Magnetic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物理学报”,“半导体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和“电路与系统学报”等国际、国内一级学报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有170余篇被美国SCI、EI收录。为国家和四川省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 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硕士课程:射频及微波集成电路设计、现代天线技术、微电子学最新进展;博士课程:现代通信与信息理论 ◆ 教学成果 null ◆ 科研方向 数字、模拟及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研究,RFID技术,电路与系统,移动及智能天线系统,卫星通信理论与GPS技术研究,芯片加密技术,信息系统安全,智能信息处理,射频及微波器件与材料,电磁兼容与环境电磁学等 ◆ 教师寄语 终生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母校增光
给我们上过课,轻松愉快幽默,看起来挺强的!!!!报他的人太多,看你能考多少分了,要是外校的话,希望不是太大(不是其他原因,因为你不熟,本校他的学生有先天优势,可以早点“预定”名额)!!!实在很想考就早点和他联系一下吧,看看还有没有名额,要不是考外校,我都要报他的!!!不说全国,他在四川省还是挺牛的,而且极具性格哦~
投稿流程:投稿、编辑处理稿件、审稿、修改、结果。投稿的方式:投稿主要有三种方式:纸质投稿、EMAIL投稿和网上投稿。纸质投稿一般需要将稿件打印几份,邮寄给期刊编辑部,有的期刊还要求需要论文的软盘或光 盘;EMAIL投稿就是将论文以附件形式发给编辑;网上投稿就是期刊有网上投稿系统,将论文在网上提交。一般国内期刊要求纸质投稿的比较多,而且还有一些 国内期刊在纸质投稿后,同时还要将稿件EMAIL给编辑,国外期刊也有要求纸质投稿的,但似乎越来越少,毕竟航空信件来往费时费钱,所以逐渐被网上投稿所 取代。EMAIL投稿国内国外期刊都有,但考虑到网络安全和技术的发展,EMAIL投稿也会逐渐被网上投稿所取代。网上投稿是国外期刊所采用的主要形式, 有直观、迅速和方便的特点,但在网上投稿前需要在网站注册一大堆信息,第一次使用网上投稿会感到麻烦,但可以将你第一次注册的信息保存到WORD文件,以 后再网上投稿时大部分信息复制粘贴就可以了,一定要记住注册的帐户名和密码,否则耽误你的投稿计划哦。纸质投稿的期刊国内比如有《微电子学报》、《上海交 通大学学报》,国外的没遇到过,有知道的请告诉我。EMAIL投稿的期刊国内比如有《微细加工技术》,国外期刊比如有“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网上投稿的期刊国内还比较少,如《半导体学报》、《物理学报》、《中国物理》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期刊,国外就比较多了,这里就不举例了。国内邮寄纸质文章 用什么方式寄好呢?我以前用平信邮过的,没丢过,挂号和EMS当然安全迅速了,不在乎费用可以挂号和EMS的。如何投稿:有很多水友问自己该如何投稿,其实大概是这些水友第一次投稿吧?如何投稿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着想:一是稿件内容和质量;二是找到适合的期刊;三是熟悉投稿要 求和流程;四是经验的积累。稿件的内容自然和你研究方向有关了,这个不能去强求改变,但与稿件质量相关联的似乎分为好几种,比如研究方向冷与热、实验结果 成与败、文章表达优与劣、图形处理好与坏,当中有些我们还是可有作为的,这在以后如何写好论文中进行阐述。作者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请 导师或别人评价,也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和与文章相关的文献进行对比,看自己文章质量怎样,然后再决定适合投哪个期刊。有的作者受影响因子影响,不能正确评价 自己的文章,好高骛远,喜欢投本研究领域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这当然会导致后来的拒稿,拒稿是 件痛苦的事,一是浪费了那么久的时间,二是打击了自信心,投稿热情受挫。在正确评价自己的文章后,那又如何找到合适的期刊去投稿呢?有几个比较好的方法: 在自己查找的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文献中找期刊;在数据库中寻找;询问同院的XDJM。如何寻找期刊介绍,后文将说明。在确定多个适合投稿的同类期刊后,要对 这些期刊进行比较甄别,以便确定适合自己最需要的,要比较期刊的审稿周期、期刊知名度(影响因子)、一年出版多少卷、出版速度如何、国内期刊有无审稿 费的发票、期刊编辑服务态度,等等。在最终确定一个投稿的期刊后,要熟悉这个期刊的投稿要求和流程,这样少走弯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各个期刊的投稿 要求不一样,一定要仔细阅读投稿要求,否则稿件很可能不会被受理的。一个期刊的投稿流程无非是:投稿(submit)、编辑处理稿件(with editor)、审稿(under review)、修改(revise)、结果(accept or reject),但这过程似乎是漫长的,也是问题出现比较多的,需要我们的耐心和信心,也需要我们的智慧去对待和解决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多次投稿之 后,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投稿方式和经验,如果愿意,请多多在交流你的经历,让别人分享你的经验。投稿须知:如果不熟悉一个期刊的投稿情况,一定想办法了解期刊的投稿须知。每个期刊的投稿要求不尽相同,比如投稿内容、页数、字号、字体、行距、标号、公式、图表、 参考文献写法等。国外一些期刊有字数或页数的算法,算起来还是比较费时费事。在基本了解投稿要求后,还可以下载几篇这个期刊的文献,看看这些文献的内容和 格式。当然,因为文献大多是PDF格式,有些投稿要求并不能体现出来,但可以参考。
《中国土地》是土地管理专业刊物。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土地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介绍有关土地管理的理论和科学技术成果,交流国内外土地管理的经验。主要栏目:地政时评、特别策划、理论探讨、新闻月评、就地说法、经验交流、地产市场、调查研究。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办单位: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主编:孙国瑞ISSN:1002-9729CN:11-1351/F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羊肉胡同甲30号邮政编码:100034电话:/66557817;Email: ps:lz只需将稿件正文+附件邮箱传到编辑邮箱,就基本可以了。
物理学报》:发展与成就《物理学报》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创刊于1933年,原名“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份物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53年易为现名的中文期刊。《物理学报》首任主编为我国第一代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与丁燮林,随后担任主编的有吴大猷、王竹溪和黄祖洽,现任主编是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乃彦院士。70余年的变迁,《物理学报》从初创到成长、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现代物理学崛起与发展的梗概和脉络。现在,《物理学报》已成为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在国内外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物理类学术期刊,赢得了国内外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和信誉,受到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内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权威性的物理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由中国科技信息所统计, 2003年《物理学报》被SCI-CD,SCI-E,EI-P,CA,INSPEC,JICST,AJ和MR等检索系统收录。根据SCI数据库统计,2003年《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130,总被引频次为2410次。特别是该统计显示,在本学科国际同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位于中上水平,在68种国际上综合性物理类期刊中,《物理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位居第23和第28。其中,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居中国物理类期刊第1位、中国科技期刊第1位,影响因子为中国物理类期刊第2位。这几年来,本刊继续以提高质量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线,在办刊理念、学术品位、编辑质量、出版发行与宣传,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水准,《物理学报》面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依托,跟踪热点课题加强组织和征集优秀稿件,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导向性和权威性。主要刊登由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组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批最新科研进展或取得科技成果的优秀论文。其中,在2004年《物理学报》刊登的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比例为87.5%。这表明《物理学报》吸收前沿科学和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提高了期刊自身的整体学术水平。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物理学报》被引相对较多的论文,其学术内容按国际物理学分类来看,主要涉及混沌系统的理论和模型、量子光学、流体力学、量子论、离散系统的经典力学、黑洞、点阵理论和统计学、介观体系和量子干涉、表面电子态、聚合物、薄膜与低维结构、光电效应、固体团簇结构与碳纳米管及纳米结构材料、超导电性、分子运动论、辐射的发射与吸收及散射、自旋电子学、磁熵变材料等研究领域,其中反映了当今物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新的方向。目前,对国内外发行和交换约1700份,光盘发行量约为600多个平台。2003年《物理学报》在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期刊网站中论文下载为3080篇次;在清华同方数据中,本刊2003年web下载3.58余万篇次,印刷版总被引频次2845次,其web扩散系数为12.61倍,在物理类期刊中,下载论文篇次居第1位。该统计显示,《物理学报》2003年即年指标17.2715,web影响因子14.4813。本刊2003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并在2001-2003年中,《物理学报》平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近几年来,《物理学报》先后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2001、2002、2003年度百种杰出期刊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特别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2003年10月《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题词祝贺:“格物唯实,推理求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题词为:“格物致知、勇创一流”。题词的著名科学家还有彭桓武、黄昆、杨振宁、李政道、冯端、陈佳洱、李荫远、黄祖洽、白春礼、王乃彦、赵忠贤、杨国桢、李方华、梁敬魁等。《物理学报》主管部门与主办单位及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这些都表明《物理学报》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物理界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其中除杨振宁教授上述对《物理学报》的评价外,我国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指出:“《物理学报》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发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刊载的论文大多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审稿制度严格,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编辑出版严谨细致认真”。“《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刊物之一,一直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物理学报》创刊71年来为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称:《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刊物,所登的许多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辑出版质量高,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当今,科技期刊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到,面对我国入世后激烈的挑战,中国期刊的使命更加艰巨。时代呼唤期刊工作者与科学家、出版社和信息系统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合作,在我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组织的协调下,共同营造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优良环境,为创办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作出积极贡献,让中国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半导体学报》简介 《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它报道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科学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内容包括半导体超晶格和微结构物理,半导体材料物理,包括量子点和量子线等材料在内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及性质测试,半导体器件物理,新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CAD设计和研制,新工艺,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与半导体器件相关的薄膜生长工艺,性质和应用等等。本刊与物理类期刊和电子类期刊不同,是以半导体和相关材料为中心的,从物理,材料,器件到应用的,从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跨越物理和信息两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发表中、英文稿件。《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半导体学报》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期190页左右,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均有英文目次,每篇中文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半导体学报》主编为王守武院士。国内定价为35元。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半导体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国内读者可直接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物理学报》:发展与成就《物理学报》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创刊于1933年,原名“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份物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53年易为现名的中文期刊。《物理学报》首任主编为我国第一代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与丁燮林,随后担任主编的有吴大猷、王竹溪和黄祖洽,现任主编是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乃彦院士。70余年的变迁,《物理学报》从初创到成长、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现代物理学崛起与发展的梗概和脉络。现在,《物理学报》已成为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在国内外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物理类学术期刊,赢得了国内外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和信誉,受到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内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权威性的物理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由中国科技信息所统计, 2003年《物理学报》被sci-cd,sci-e,ei-p,ca,inspec,jicst,aj和mr等检索系统收录。根据sci数据库统计,2003年《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130,总被引频次为2410次。特别是该统计显示,在本学科国际同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位于中上水平,在68种国际上综合性物理类期刊中,《物理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位居第23和第28。其中,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居中国物理类期刊第1位、中国科技期刊第1位,影响因子为中国物理类期刊第2位。这几年来,本刊继续以提高质量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线,在办刊理念、学术品位、编辑质量、出版发行与宣传,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水准,《物理学报》面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依托,跟踪热点课题加强组织和征集优秀稿件,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导向性和权威性。主要刊登由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组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批最新科研进展或取得科技成果的优秀论文。其中,在2004年《物理学报》刊登的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比例为87.5%。这表明《物理学报》吸收前沿科学和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提高了期刊自身的整体学术水平。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物理学报》被引相对较多的论文,其学术内容按国际物理学分类来看,主要涉及混沌系统的理论和模型、量子光学、流体力学、量子论、离散系统的经典力学、黑洞、点阵理论和统计学、介观体系和量子干涉、表面电子态、聚合物、薄膜与低维结构、光电效应、固体团簇结构与碳纳米管及纳米结构材料、超导电性、分子运动论、辐射的发射与吸收及散射、自旋电子学、磁熵变材料等研究领域,其中反映了当今物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新的方向。目前,对国内外发行和交换约1700份,光盘发行量约为600多个平台。2003年《物理学报》在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期刊网站中论文下载为3080篇次;在清华同方数据中,本刊2003年web下载3.58余万篇次,印刷版总被引频次2845次,其web扩散系数为12.61倍,在物理类期刊中,下载论文篇次居第1位。该统计显示,《物理学报》2003年即年指标17.2715,web影响因子14.4813。本刊2003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并在2001-2003年中,《物理学报》平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近几年来,《物理学报》先后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2001、2002、2003年度百种杰出期刊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特别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2003年10月《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题词祝贺:“格物唯实,推理求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题词为:“格物致知、勇创一流”。题词的著名科学家还有彭桓武、黄昆、杨振宁、李政道、冯端、陈佳洱、李荫远、黄祖洽、白春礼、王乃彦、赵忠贤、杨国桢、李方华、梁敬魁等。《物理学报》主管部门与主办单位及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这些都表明《物理学报》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物理界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其中除杨振宁教授上述对《物理学报》的评价外,我国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指出:“《物理学报》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发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刊载的论文大多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审稿制度严格,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编辑出版严谨细致认真”。“《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刊物之一,一直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物理学报》创刊71年来为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称:《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刊物,所登的许多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辑出版质量高,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当今,科技期刊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到,面对我国入世后激烈的挑战,中国期刊的使命更加艰巨。时代呼唤期刊工作者与科学家、出版社和信息系统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合作,在我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组织的协调下,共同营造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优良环境,为创办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作出积极贡献,让中国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半导体学报》简介 《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它报道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科学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内容包括半导体超晶格和微结构物理,半导体材料物理,包括量子点和量子线等材料在内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及性质测试,半导体器件物理,新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cad设计和研制,新工艺,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与半导体器件相关的薄膜生长工艺,性质和应用等等。本刊与物理类期刊和电子类期刊不同,是以半导体和相关材料为中心的,从物理,材料,器件到应用的,从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跨越物理和信息两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发表中、英文稿件。《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半导体学报》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期190页左右,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均有英文目次,每篇中文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半导体学报》主编为王守武院士。国内定价为35元。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半导体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国内读者可直接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你可参考文献找到答案:1 数学期望模型应用实例 马萍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1-20 期刊 0 66 2 数学期望不等式的应用 刘敬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15 期刊 0 4 3 数学期望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应用——诉讼与和解的选择分析 刘淑环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05-25 期刊 2 64 4 随机结构空间的数学期望及应用 苏永福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2005-03-30 期刊 1 54 5 数学期望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 赵艳侠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5-10 期刊 0 270 6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在法律、医学和经济等问题中的应用 陈卫东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12-25 期刊 0 139 7 数学期望的应用 斯日古楞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0-03-30 期刊 0 228 8 数学期望法在高聚物共混体系辐射交联中的应用 张万喜; 王谋智; 孙家珍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1-07-02 期刊 1 4 9 非线性数学期望 江龙 山东大学 2005-04-10 博士 0 195 10 spiht算法的改进及均值均方差在静态图像压缩中的应用 王明翠 青岛科技大学 2007-04-18 硕士 0 40 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求解应用 封希媛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0-20 期刊 0 76 12 数学期望的应用 廖飞; 李楠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1-25 期刊 0 197 13 浅析数学期望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段丽凌 商场现代化 2008-04-15 期刊 0 112 14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求解应用 吴媚 科技资讯 2008-04-13 期刊 0 7 15 数学期望的应用举例 郭立娟; 张野 大众科技 2006-04-15 期刊 0 266 16 一类函数的期望及应用 吴伟 科技信息 2007-01-20 期刊 0 18 17 对于条件数学期望应用的探讨 杜伟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16 期刊 0 109 18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在法律、医学和经济等问题中的应用 陈卫东 大众科技 2005-05-01 期刊 0 128 19 浅谈数学期望的计算与应用 徐丽君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12-20 期刊 1 248 20 “空盒数”的数学期望及其应用 李汝全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2-30 期刊 0 23
这个不属于二次元如果你要认证的话,不要选择这个。
本刊与物理类期刊和电子类期刊不同,是以半导体和相关材料为中心的,从物理,材料,器件到应用的,从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跨越物理和信息两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发表中、英文稿件。《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属于4区
确实是的,这个学报的文章已经纳入了sci的文章范畴里面的。半导体学报这个应该是按字按这个应该能更好地将学习,如果不随机的话,他们这个应该是就很难,有一些技术应该是不不能刚刚好的技能先搬下来的东西,所以应该是学习的。
《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它报道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科学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内容包括半导体超晶格和微结构物理,半导体材料物理,包括量子点和量子线等材料在内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及性质测试,半导体器件物理,新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CAD设计和研制,新工艺,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与半导体器件相关的薄膜生长工艺,性质和应用等等。本刊与物理类期刊和电子类期刊不同,是以半导体和相关材料为中心的,从物理,材料,器件到应用的,从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跨越物理和信息两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发表中、英文稿件。《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半导体学报》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期190页左右,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均有英文目次,每篇中文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半导体学报》主编为王守武院士。国内定价为35元。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半导体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国内读者可直接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属于省级的 一般本学校的老师发表比较多
能被录取的放心吧。
我觉得被录取可能性不大,你看吧,最低录取线都高你的分数4分,你也可以考虑报外省的学校啊,你的成绩可以报一个好点的二本的。下面的是我在网上搜到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至于专业选择,你一定要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对哪方面感兴趣就报哪方面的专业。录取批次2011 -- 505 457 -- 360 本科二批2010 -- 527 489 -- 205 本科二批2009 470 520 479 -- 285 本科二批2008 507 548 515 -- 169 本科二批2007 516 558 525 -- 225 本科二批2006 512 547 521 -- 219 本科二批2006 512 547 521 -- 219 本科二、三批2005 498 547 509 -- 400 本科二批编辑本段学校概况陇东学院坐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庆阳市西峰区兰州路,于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甘肃省教育厅管理。建校30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培养各类人才43000余名,为甘肃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是孕育桃李、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心理测试、语音、计算机、旱作农业等16个综合实验室和教学中心,拥有接入因特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的校园网络、英语调频广播电台和校内闭路电视系统等公共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116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2个,设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电子文献资源库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学院现有教职工86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 54人,副教授14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5人,外籍教师4人。学校设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建有41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此处现在是庆阳一中校区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学院设立了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陇东民间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等11个研究所和科技推广中心,在语言学、敦煌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天体物理、生物技术、农作物育种、旱作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园艺以及陇东地区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地奖励18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741篇,其中核心期刊587篇,被SCIE收录45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3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87部。有168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鉴定,其中有1个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兰州大学等院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选送优秀学生到兰州大学学习。实施《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洪堡州立大学、曼斯菲尔德大学等13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并先后派出学生到美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留学。2010年我校留学学生获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院长奖。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西部,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力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文学、理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陇东大学。编辑本段学校历史陇东学院前身是创 陇东学院建于1978年12月的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陇东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具有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办学模式的新型本科高等院校。编辑本段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闫庆生 党委副书记、院长 郭维俊党委副书记 赵连印 党委委员、副院长 许尔忠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立峰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鸣超编辑本段机构设置党委部门1.纪委(监察处)2.党委办公室 设秘书科档案室3.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 陇东学院4、宣传部(统战部)行政部门5.院长办公室设行政科、秘书科、综合档案科、计划生育管理科、车辆管理科6.国际合作与交流处7.人事处(职改办、离退处)设人事科劳资科离退休管理科8.教务处 设办公室教务科教学科实践教学科 设备科教材科9.学生工作处 设学生科助学管理科10.招生就业处 设招生科就业指导科11.科学技术处 设科研管理科科技信息与推广科12.后勤处 设综合科校产管理科13.计划财务处设财务科预算科会计核算中心与财务科合署14.国有资产管理处 设国有资产管理科、设备科15.基建处 设办公室 施工管理科工程预算科16.审计处17.保卫处设办公室18.监察处群众团体19.工会 设办公室俱乐部20.团委 设办公室21.妇联教学单位22.历史文化学院 设办公室23.电气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24.化学化工学院 设办公室25.信息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26.农林科技学院学院 设办公室27.文学院 设办公室28.教育学院 设办公室29.政法学院 设办公室30.外国语学院 设办公室31.数学与统计学院 设办公室32.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设办公室33.体育学院 设办公室34.美术学院 设办公室35.音乐学院 设办公室36.土木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37.能源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38.经管学院 设办公室39.机械工程学院直属单位40继续教育学院 设办公室教学部教务部41.图书馆设办公室文献建设部信息技术部 书刊借阅一部 书刊借阅二部42.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办公室与学生科合署)学位办公室43.高等教育研究所 (办公室与教学科合署) 陇东学院44、科技推广中心 (办公室与科技信息与推广科合署)45.信息中心 设网络技术部广播电视部46、后勤服务公司 设办公室饮食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 水电暖供应中心 环境卫生管理中心 卫生所 污水处理厂47.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中心48.体委 设办公室49.学报编辑部编辑本段办学条件学院现占地面积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现有普通在校学生12606人,各类成人学生4503人。有继续教育学院、中文、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法经管、体育、美术、音乐、教育、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农学、园林、生命科学、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8个教学院系,48个本科专业。设有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园艺等7个研究所和科技与成果转化推广中心。学院教学设施完备。现有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心理测试、教育技术、旱作农业等7个综合实验室,建有电教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语言教学中心等校内教学实践场所和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建成了覆盖全校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并与Int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等主干网络联通。教学微机1000余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0多万元。建有图书情报网、英语教学无线传播系统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图书馆馆藏图书74万册,电子图书42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3000余种。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以甘肃招生为主,同时面向河北、江西、内蒙等23个省、市(区)招生。编辑本段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86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4人,副教授14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5人,外籍教师8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 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和“555创新人才工程”5 人;庆阳市科技功臣2人、庆阳市 “185”人才工程5人、庆阳市领军人才4人。学校设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建有41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11310人,成人教育学生3815人。 陇东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奖励。编辑本段办学层次学院学术特色鲜明。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在SCI发表7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97部,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69部。尤其在教育科学、农业科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生物资源、语言文字、天体物理、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8项,有79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以上鉴定,33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7项成果获省教育厅奖励。其中有2项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学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技强校”的办学理念,逐步确立 陇东学院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坚持地方性,突出多科性的服务面向和发展定位,坚持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尊师、文明、勤奋、求实的优良校风,已发展成为陇东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师资和各类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培养合格初中师资及各类应用人才43000余名,为甘肃基础教育,尤其是陇东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新世纪,新学院,新形象,新征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院举起二次创业的旗帜,提出了建设综合性陇东大学的宏伟目标,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四年的时间通过学院的合格评估验收,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陇东大学。编辑本段办学特色学院设立了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陇东民间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等11个研究所和科技推广中心,在语言学、敦 陇东学院煌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天体物理、生物技术、农作物育种、旱作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园艺以及陇东地区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地奖励18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741篇,其中核心期刊587篇,被SCIE收录45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3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87部。有168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鉴定,其中有1个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奖”、“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编辑本段人才培养陇东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 陇东学院、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学院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西部,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力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文学、理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陇东大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050101历史学(师范类) 060101人文教育(师范类,地理和历史方向) 040107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 030404法学 030101经济学 020101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方向) 110302英 语(师范类) 050201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070101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物理学(师范类)070201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与接口、C程序设计、应用软件、Fortran程序设计等。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师范类) 04031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电子信息工程080603化学(师范类) 070301应用化学 070302化学工程与工艺081101科学教育(师范类) 040108生物科学(师范类) 070401生物技术 07040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 080605 陇东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教育技术学(师范类) 040104小学教育(师范类) 040105园 艺 090202食品科学与工程081401农 学 090101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土木工程 080703工程管理 110104音乐学(师范类) 050401舞蹈学 050409美术学(师范类) 050406艺术设计 050408体育教育(师范类)040201编辑本段未来发展学校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社会,坚持“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教师教育为优势,以能源化工为特色,以生物农学为亮点,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陇东学院校区变迁整体搬迁完成后的新校区新校区图 最新百度地图陇东学院新校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兰州路,占地面积1100亩,现有在校学生12606多人,教职工863人,有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园艺等研究所以及科技与成果转化推广中心。新校区从2002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其中教学用房面积26.8万平方米,学生活动场所、道路、锅炉房、给排水系统、电视、电话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 庆阳市体育场[1]新校区主要分为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后勤服务区、集中绿化区、科技产业区等6大功能模块。建在我校的庆阳市体育场位于学院新校区西北角,用地面积8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8000平方米;20160个座位。名师名人闫庆生主要从事陇东地方史研究与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共发表各类论文近四十篇,其中《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发表在《近代史研究》(2001.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发表在《抗日战争研究》(1999.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问题研究》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4)等国家级刊物上。合写专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1937—1945)》运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对边区经济史进行研究,数据全面详实、结论精确可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近年来陕甘宁边区史研究上的一大硕果。该成果荣获1998—1999年度“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一部合写专著《庆阳简史》是庆阳地方史研究领域的第一部史体专著,是一部了解陇东历史的重要参考书。该书荣获1999年度“甘肃省第六次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郭维俊男,汉族,1957年4月生,甘肃定西县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曾任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兼任西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编委。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任命为陇东学院院长。1982年以来,主要从事工程力学、农业机械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先后承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农业机械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和参加完成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主参编教材2部。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力学,农业机械振动。简毓峰男,汉族,生于1957年11月,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学士。1997—1998年,在兰州大学区域经济研究生班深造。现任陇东学院科技处处长,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主任,农学系(农科所)研究员。兼任省农学会理事,《甘肃农村科技》编委,《陇东学院学报》编委,庆阳市专家顾问团成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作物育种与栽培、旱地农业、宏观农业等专业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与示范推广课题(项目)20余项,取得成果18项,获奖16项(次)。其中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厅)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次),二等奖5项(次),三等奖5项(次)。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4篇,获奖论文4篇。目前,在研课题3项。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入选甘肃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入选陇东学院首届学科带头人。刘建宁男,汉族,教授,1963年11月生于甘肃合水。1995年7月西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被聘为陇东学院化学系教授。现任陇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陇东学院体委副主任。1995年7月至今,先后获《甘肃省教委高校科技进步奖》一次、《甘肃省教委青年教师成材奖》一次、《陇东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次。主持完成了甘肃省教委科研项目《含硫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金属配合物直接电化学合成》、《新型腙类试剂的合成及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先后在《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Turkish Journal of Chemistry》、《RARE METALS》、《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学报》、《化学学报》、《应用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国卫生检验》、《兰州大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等SCI、SCIE、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编辑本段马啸男,汉族,1966年生,甘肃西和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陇东学院学科带头人。现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庆阳市南梁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4、2006年连续评为陇东学院第三、四届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当选为陇东学院首届“我最喜欢的教师”。2010年评为首届“庆阳市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西北区域史、民族史、边疆史。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安徽史学》、《兰州大学学报》、《西藏研究》、《求索》、《新疆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西域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共发表各类论文70余篇。专著《左宗棠在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参编《西北通史》清代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任副主编;《庆阳通史》中卷主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4月版;主编《<庆防记略>校释》(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曲涛曲涛(1960.6—),男,山西省运城市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82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大政治系,获学士学位,曾任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主任、教授、陇东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有关陇东老区问题的研究工作,撰写出版《陇东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出困境—陇东老区现代农村经济研究》、《陇东老区政权史》、《陇东老区红军史》、《红色足迹---陇东老区重大事件述评》等学术著作,并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学术成果荣获199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甘肃省高校社科三等奖,2002年甘肃省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姜双林姜双林,男,1963年12月20日出生,现任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系副主任,陇东资源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动物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分配到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任教;2004年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课程教学20年,先后承担生命科学系的《普通动物学》和《普通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1年获学校第二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奖。2004年《普通生物学》课程获陇东学院精品课程奖,2006年主讲的《普通动物学》课程获甘肃省精品课程奖。 主持和参加完成省、市科研项目 6项。通过省级鉴定的科研项目4项,其中1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在《昆虫学报》、 《动物学研究》、《蛛形学报》、《林业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 等国家级期刊发表23篇。硕士毕业论文《子午岭林区步甲(鞘翅目:步甲科)物种多样性与生境选择性研究》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并被“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编辑本段学院学报《陇东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其前身是《庆阳师专学报》。《陇东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陇东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刊物。《陇东学院学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传承先进思想,繁荣科学文化”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办刊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 陇东学院《陇东学院学报》刊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及探析社会热点问题的具有学术创见与理论深度的学术论文。为适应中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出版,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提出声明。《陇东学院学报》为双月刊,大16 开,128 页。双月15 日出版,1、3、4、6期为社会科学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
您好,您可以通过网上购买中国社会科学报纸质版。您可以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官网上购买,也可以在纸质书店购买。您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中国社会科学报纸质版,许多网上书店都有出售。
中国社会科学报纸质版,要购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邮局系统预订购,另外一种是到社科院下设在各地的门店进行购买。
1.1 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按学术研究规范和《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该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方式,引文出处注请遵照《<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详见附录)1.2 凡向该刊投稿,承诺该文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并保证不会将该文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先于《中国社会科学》在其他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等)上发表。如未注明非专有许可,视为专有许可。1.3 所投稿件应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1.4 该刊整体版权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选编。经我社许可需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或转载的,须特别注明“本文首发于《中国社会科学》”。1.5 该刊实施专职编辑三级审稿与社外专家匿名审稿相结合的审稿制度。请在注册、提交稿件时按要求填写作者信息,提供的文稿中不要出现作者姓名及其他有关作者的信息。1.6 研究论文需有200-300字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1.7 文稿请参照刊物版式。内文为简体横排,论文为5号宋体通栏,41字×40行;学术综述、会议综述、读者评议等文章为小5号宋体双栏,46字×46行。注释采取页下注,注文排小5号宋体。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泰达时代中心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