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生态学报优先出版和网络首发

生态学报优先出版和网络首发

发布时间:

生态学报优先出版和网络首发

有。《环境科学学报》是国内环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1981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我们知道,一般期刊投稿流程是:投稿-审核-出刊(纸质刊物)-网络检索,也就是先出版纸质刊物,再将电子版数据上传至合作的数据库;而网络首发的流程是:投稿-审核-网络检索-出刊(纸质刊物),而网络首发则是先将数据上传至网络首发平台,再出版纸质刊物。不难看出“网络首发”的定义,其实就是网络先见刊的意思,有些杂志社会在纸质版还未出刊的情况下,就先将当期论文的电子版数据提交到知网、万方等检索平台上传,也就是说,网络见刊时间早于纸质版见刊。

论文网络优先出版查重能查出来么

有可能查重到的,因为知网可以检查到部分互联网资源,但不是全部。一些比较新的估计没事。

论文知网优先出版

比纸质先出,

纸质版出版后,也一直有“优先出版”这四个字的。

1,优先出版是指在符合国家出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将编辑部录用并定稿的稿件,于正式印刷之前,在具备网络出版资质的数字出版平台上提前发布。只有满足了这3点要求的数字出版业务,才能称之为“优先出版”。

2,有优先字样的是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在印刷版还没出来之前,出版社已经把电子版提交给知网,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

3,内容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可能存在与页码。

4,优先出版期刊是先于纸质版在网络中出版的期刊,体现了网络的及时性。

优先出版的目的和意义:

1,对作者而言,发表快慢意味着作者的研究成果的首发权能够及时得到确认。

2,对读者而言,及时获取科研情报和新知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具备在国际国内同行的竞争能力。

3,对期刊而言,作者和读者的信赖是期刊的生命线。发表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学术期刊是否具有对国际国内稿件的吸引力;传播的快慢意味着期刊能够赢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信赖和学术圈的先发影响力,这些决定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同一期的文章有些是优先出版,有些不是,为何?

生态学报的出版社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森林生态学与管理》荷兰ISSN:0378-1127,1977年创刊,全年51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577,2005年EI收录487篇。主要刊载森林管理和养护,特别是应用生物、生态和社会知识等管理人为森林和自然森林等方面的论文。.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林业政策与经济》荷兰ISSN:1389-9341,1999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066,2005年EI收录65篇。主要刊载农林政策问题,包括经济与规划,涉及林业和森林工业部门方面的论文Land Use Policy《土地利用政策》英国ISSN:0264-8377,1984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SCI收录期刊,SSCI 2003年影响因子0.636。刊载各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论文、报告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自然、规划等方面文章,包括如地理、农业、森林、灌溉、环保、住房、市政、交通诸问题。Pedosphere《土壤圈》中国ISSN: 1002-160,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817。主要刊载整个土壤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环境科学条款、生态农业、生物、地球科学、森林等方面的论文。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中国ISSN: 1872-2032,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动物生态、植物生态、微生物生态、农业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生态、土壤生态、海洋生态、淡水生态、景观生态、区域生态、化学生态、污染生态、经济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生态、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报告和书评。

侯继华,黄建辉,马克平. 2004. 东灵山辽东栎主要树种种群11年动态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 28(5): 609-615杨景成,黄建辉,潘庆民,韩兴国. 2004. 西双版纳不同热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光谱学特性. 植物生态学报. 28(5):623-629黄建辉,韩兴国,杨亲二,白永飞.2003.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的若干问题.生物多样性. 11(3):240-247杨晶,黄建辉,詹学明,李鑫,杜丽华,李凌浩,2004. 农牧交错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日动态观测与测定方法比较. 植物生态学报 28(3): 318-325杨景成, 韩兴国, 黄建辉, 潘庆民. 2003. 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 生态学报. 23(4):787-796杨景成, 韩兴国, 黄建辉, 潘庆民. 2003.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14(8):1385-1390黄建辉,白永飞,韩兴国.2001.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机制及有关假说.生物多样性. 9:1-7黄建辉,韩兴国.2001.关键种,关键在哪里?植物生态学报 25:505-509王瑾,黄建辉.2001.暖温带地区主要树种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主要元素释放的比较.植物生态学报. 25:375-380白永飞,李凌浩,黄建辉,陈佐忠.2001.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与植物功能群组成对群落初级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植物学报. 43:280-287渠春梅,韩兴国,苏波,黄建辉,蒋高明.2001.西双版纳片断化热带雨林常绿乔木幼树水分利用效率的边缘效应研究.植物生态学报. 25:1-5苏波,韩兴国,渠春梅,黄建辉.2001.东灵山油松纯林和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土壤氮素矿化/消化作用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5:195-203李贵才,韩兴国,黄建辉.2001.哀牢山木果柯林及其退化植被下土壤无机氮库的干季动态特征.植物生态学报. 25:210-217渠春梅,韩兴国,苏波,黄建辉,蒋高明.2001.云南西双版纳片段化热带雨林植物叶片S13C值的特点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植物学报. 43:186-192黄建辉,陈灵芝,韩兴国.2000.几种常微量元素在辽东栎枝条分解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生态学报. 20(2):229-234黄建辉,李海涛,韩兴国,陈灵芝.2000.暖温带两种针叶林生态系统中茎流和穿透雨的养分特征研究.植物生态学报. 24(2):248-251苏波,韩兴国,渠春梅,黄建辉.2000.箭叶锦鸡儿群落加速亚高山草甸-箭叶锦鸡儿-硕桦林演替系列的演替进程.植物学报. 42(7): 751-757苏波,韩兴国,黄建辉,渠春梅.2000.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NUE)及植物对养分胁迫环境的适应策略.生态学报. 20(2):335-343黄建辉,韩兴国.1999.土壤生物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见:植物科学进展 Vol. 2,李承森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建辉,韩兴国,陈灵芝.1999.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进展.生态学报.19(2):270-277严昌荣,陈灵芝,黄建辉,韩兴国.1999.中国东部主要松林营养元素循环的比较研究.植物生态学报. 23(4):351-360苏波,韩兴国,黄建辉.1999. 15N自然风度法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的应用.生态学报. 19(3):408-416黄建辉,陈灵芝,韩兴国.1998.辽东栎枝条分解过程中几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植物生态学报. 22(5):398-402黄建辉,韩兴国,陈灵芝.1998.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辽东栎枝条分解过程中有机物质的变化.植物学报. 40(4):362-369黄建辉,陈灵芝,韩兴国.1998.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的研究进展.见:植物科学进展 Vol. 1,李承森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8-236严昌荣,韩兴国,陈灵芝,黄建辉,苏波.1998.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植物叶片中δ13C种间差异及时空变化.植物学报. 40(9):853-859于顺利,马克平,陈灵芝,黄建辉.1998.东灵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于重建实验.植物生态学报. 22(3):275-280苏波,韩兴国,黄建辉,朱伟兴.1998.稳定性15N同位素在自然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见:植物科学进展 Vol. 1,李承森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8-217黄建辉,高贤明,马克平,陈灵芝.1997.地带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纬度特征研究.生态学报. 17(6):611-618黄建辉,Jill Baron,Dan Binkley.1996.溪流两边的湿地对其含氮量的贡献(英).植物生态学报. 20:289-302高贤明,黄建辉,万师强,陈灵芝.1997.太白山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的生态学研究.II 群落的a多样性.生态学报. 17(6):619-625黄建辉,韩兴国,1995.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3:31-37韩兴国,黄建辉,娄治平.1995.关键种概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与存在问题.植物学通报.12(生态学专辑):168-184黄建辉,韩兴国.1995.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和方法.植物学通报. 12:195-223马克平,黄建辉,于顺利,陈灵芝.1995.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II,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学报. 15(3):226-234黄建辉,陈灵芝.1994.北京东灵山地区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植物学报 36(增刊):178-186黄建辉.1994.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初探.生物多样性 2: 103-107江洪,黄建辉,陈灵芝等.1994.东灵山植物群落的排序、数量分类与环境解释.植物学报. 36(7):539-551黄建辉,陈灵芝.1991.北京百花山附近杂灌丛的化学元素含量特征.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5(3):224-233

这里可以查找:用forest作为关键词,可以查出26种SCI杂志。如:缩写名 全名 ISSN号 2007IF 年文章数FOREST ECOL MANAG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0378-1127 0.906 1.128 1.207 1.522 1.577 1.839 1.579 432CAN J FOREST RES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revue canadienne de recherche forestiere 0045-5067 1.108 1.12 1.365 1.446 1.531 1.549 1.51 239FOREST PROD J forest products journal 0015-7473 0.331 .421 .399 0 .419 .387 0.351 143AGR FOREST METEORO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0168-1923 1.775 2.038 2.395 2.811 2.461 2.903 2.323 114ANN FOREST SCI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1286-4560 0 0 .935 1.407 1.236 1.29 1.591 96

生态学报2022年第二期网络版

1071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A&F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5657亩,下设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74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4300多人,专职院士4人。

校史沿革

合并前

西北农业大学

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年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并后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2022年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下设26个学院(系、所、部),71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智慧水利专业、智慧林业专业。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农学。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精品课程5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教职工45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3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1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42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1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

教学成果

2014-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2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合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2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47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1627篇,其中2018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281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09.68万册,电子图书397.49万册。截至2016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到251.1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共195.1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35.4万册,学位论文1.9万册,资料等18.7万册。可使用的数据库总量为144个(其中馆购数据库140个,自建数据库4个)。在订购的140个不同类型数据库中,中外文图书数据库为8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42个,多媒体数据库38个,文摘索引数据库11个,学位论文4个,综合性搜索平台13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各类期刊20种,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3种,学术(研究)类期刊12种,技术类期刊5种。按照主办单位划分,学校主办期刊17种,水保所主办期刊3种,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划分,教育部主管的期刊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的期刊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3种。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昆虫分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陕西农业科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北方蚕业》《陕西林业科技》《家畜生态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正式创刊,曾用刊名《西北农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俄罗斯文摘杂志(P*AJ)、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军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设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等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设有“三农”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研究、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栏目。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2021年12月30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立,经42所成员高校共同推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所获荣誉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9日,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2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防控科研团队荣获第20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考研资料链接: 

APP下载输入杂志名称或者文章关键词搜索关于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探讨2021-03-08叶智明科学与财富订阅 2021年3期收藏关键词:天气现象自动化叶智明摘 要:为使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大幅提升,在天气现象观测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应用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进而促进自动化观测天气现象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国工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下文当中结合实践,主要对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并研究阐述自动化观测技术在天气现象观测过程当中的有效应用,旨在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关键词: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在地面气象观测方面,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发展相对较晚,而且在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应用的观测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时候还需要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气象观测。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日渐提升,在气象观测方面,自动化设备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气压、雨量、温湿、蒸发、辐射等气象观测过程当中自动化程度获得了巨大提升,运行也十分稳定,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更加精准的天气气象观测,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有效推动我国工农业发展。1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特点对于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系统而言,主要是针对地面业务观测,构建的一系列自动化观测设备。具体而言,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作为现代化的自动化气象观测技术手段,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图像以及光学散射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第二, 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技术在利用图像技术基础上,能够客观化定量化的记录各种大气现象,虽然样本获取时间较长,难以短时间内实现自动识别,但该项技术可以自动化储存,并调整相关业务,从而为地面人工观测与仪器观测双轨运行提供便利条件。第三,在凝结天气现象自动识别试验中,识别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果。第四,就目前而言,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的识别功能还有待加强,特别是一些天气现象自动化识别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且识别精准率有待于提升,针对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具体应用2.1 降水天气现象观测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降水天气现象主要包含雨、雪、霜、冰雹等多种类型。降水天气现象是进行天气预报、云物理研究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资料,其不仅能够对降水的物理状态和强度信息进行客观反映,还能够对降水形成的云物理条件以及大气状态进行了精准反映。就目前而言,实现降水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的技术和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对降水粒子击打物体的声学特性以及降水粒子的遮挡特点及散射特点进行测量。通过这些技术,能够有效获得液态降水粒子的直径、降水强度、降水量以及固态降水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但是无法对固态降水量和相关种类信息予以确定,也就是说无法对雨、雪以及冰粒等天气现象加以区分。为此,以图像传感器为基础和前提的降水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技术凭借对降水物态精准识别的优势,得以普及使用。2.2 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观测技术的应用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主要包含扬沙、沙尘暴、浮尘、雾霾、雪暴以及冰针等多种气象,这些天气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气象能见度产生影响。其中,扬沙、浮尘、沙尘暴以及雾霾等更是当前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就目前来说,对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能够自动识别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对气象能见度、温湿度以及风速等进行观测,从而对各类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进行判别;二是运用图像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大气色度信息的获取,并通过对色度学参数的运用有效实现对雪类、沙尘类以及雾类等天气现象的区分。在整个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中,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传感器一般采取第一种方式为主、第二种方式为辅的应用理念,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在综合判别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观测技术实现对扬尘、沙尘暴以及雾霾等天气现象的自 动判别;第二,运用图像传感器实现对色度信息的获取;第三,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提升天气现象观测的精准率和对不同视程障碍现象的区分功能。2.3 凝结天气现象观测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凝结天气现象主要包含霜、露、雨凇、雾凇等现象。其中, 日常气象服务及气象灾害服务的主要内容为霜、雾凇、雨凇、积雪和结冰等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现象对我国工农业产生严重影响。就目前而言,对凝结天气的自 动化识别已然成为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的瓶颈。加上凝结天气现象、结冰、积雪等均具备相应的图像特征,在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自动识别的过程中使用图像识别技术比较适用。同时,为有效提升天气现象观测结果的精准性和标准化,可以使用图像传感器来有效获取满足天气现象观测规范要求的统一示踪物体上的凝结天气现象相关资料。2.4 光电天气现象观测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光电天气现象主要包含闪电、雷击以及极光等现象。其中,因云强烈放电而产生的光声现象的为雷击和闪电,其也是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就目前来说,我国在对光电天气现象进行观测的过程中,已经采用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闪电监测系统,其监测数据能够实时传递到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中。一般来说,极光都是在高纬度地区的高空中出现,是因太阳粒子流在对高层大气气体进行轰击的过程中出现的电离或者激发的彩色发光现象。在对极光天气现象进行观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以CCD图像传感器为技术的自动化观测技术,有效实现对空间天气的预报和监测。2.5 其他天气现象观测技术其他天气现象主要包含台风、龙卷风以及尘卷风等。在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观测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自动气象站温湿度、风速、风向等的观测实现自 动识别。3 结论(1)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天气现象自动化识别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天气现象的观测过程中,有效提升自 动化观测技术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能够减轻气象观测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有效实现对无人观测区域相关天气现象的自动化识别。同时,在对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进行应用的同时,结合当前业务常规观测信息、粒子光学信息以及闪电定位仪信息等,有效实现对天气现象的自 动识别,并为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2)在有效提升天气现象自 动化观测技术水平的同时,还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分阶段实施,并对当前天气现象的划分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分清轻重缓急,加强对业务需要旺盛的天气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力度。(3)有效提升天气现象自 动化观测技术水平的关键在于对光学传感器及大气粒子光学特定的研究。其中,降水现象即视程障碍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对粒子光学特性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设备的现场试验、改良能够有效实现对降水现象种类的自 动化识别,以便为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4)天气现象自 动化观测数据的精准性与否主要受到大量现场试验和场外数据积累的影响。众所周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要想获取精准观测数据,必须进行反复试验积累丰富资料,并对设备计算方式进行不断完善,为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 包宗坤.地面气象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6,(14):89-90.[2] 陈冬冬, 施丽娟, 李肖霞, 等.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现状调研[J].气象科技.2018,(5):112-113.[3] 马舒庆, 吴可军, 陈冬冬, 等.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设计[J].气象,2018,(9):156-157.[4]常越,陈德生,郭在华.多普勒天气雷达与雷电预警关系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1):36-39.[5]任得萍,赵文杰,严玉霞,等.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临近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2018(3):256.(佛山市高明区气象局 广东 佛山 528500)猜你喜欢天气现象自动化《奇怪的天气:关于天气的50个秘密》与龙卷风共舞数据文件格式下天气现象的起止时间记录方法分析新巴尔虎左旗常见天气现象分析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仪器评估方法天气现象仪自动化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GV小车在白酒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应用配电室无人职守集控站在京博石化的运用配电线路运行资料管理自动化的探讨杂志排行《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2年11期《地质论评》2022年5期《测绘学报》2022年10期《高校地质学报》2022年6期《生物技术通报》2022年12期《生物学杂志》2022年5期《激光生物学报》2022年6期《遗传》2022年11期《生态学报》2022年24期《大学化学》2022年12期科学与财富2021年3期科学与财富的其它文章简析CRH5型车与CRH3型车电气布线差异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基于“真仿结合”教学环境的光接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矿山地质资源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应注意问题研究核电厂功率测量方法与展望西方资助下非洲民主转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下以非洲各国政府行为为切入点—

天汽自动化是什么 答案如下:天汽自动化是指不需要人工,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成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

  • 索引序列
  • 生态学报优先出版和网络首发
  • 论文网络优先出版查重能查出来么
  • 论文知网优先出版
  • 生态学报的出版社
  • 生态学报2022年第二期网络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