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学英语课改论文

小学英语课改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英语课改论文

《新课程下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反思及改进》

摘 要:全社会对新课改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教师形成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等,从而主动地适应新课程。

关键词:研制质量;主动适应;内外环境

一、提高新课程研制的质量

1.重视新课程实施条件的地区差异

新课程实施的路径是由国家级实验区向省级实验区过渡,最后在全国推广。同一个课程方案,对于不同的实施者或在不同的条件,很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之间、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课程实施的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必划一,应该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学校,应在实施的进程和水准上提出不同的、有差别的要求。

2.加强新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教育改革方案的可行性问题涉及社会为教育改革提供的各种客观现实条件。新课程方案的实施除了要考虑其必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外,还要论证其可行性。教育改革方案的可行性问题,首先应考虑该方案实施要求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考虑社会能够提供的客观条件如何,再进一步对二者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这个教育改革的可行性。无论是改革方案的要求,还是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我们需要着重考虑制度环境、成本效益、师资力量、技术条件等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可能制定出合理、可行并能有效实施的课程方案来。因此,新课程在推进时,应注重可行性论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实施的可行性。如若不注意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把部分学校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作为榜样在全国推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很容易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态势。

3.听取来自农村学校一线教师的意见

各级英语课程改革调查组和研究员应深入农村学校,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弄清一线课改现状,获取课改真实资料,倾听教师对英语新课改的认识和困惑,了解教师实施新课程面临的问题和需要及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在搜集第一手鲜活材料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改进举措。

二、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新课程

1.提高农村教师对教育变革的心理承受力

教师自身应自我调适,形成对课程改革的积极心态。教师应调整认知偏差,努力在真正领会的基础上认同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以理智宽容的心态看待新课改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以主动积极的态度适应新课改。

2.教师应主动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应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再次,强化自我发展意识。教师应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批判与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必须仰仗外界的各种支持。

三、改善新课程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1.改革农村学校管理体制

要使英语新课程在农村学校顺利实施,必须打破农村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农村学校领导应在生活中给予教师关心、爱护和帮助;在教学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在工作中正确对待教师的缺点和错误,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新见解,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在这种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中生活与工作,教师便会产生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愿望。其次,应构建发展性教师考评体系。具体来说,在考评中应重视过程评价,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过程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在评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督促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考评内容上,应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应予以考虑。

2.关注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尽量缩小城乡差异

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和城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教师少;二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较差。这是现实中的现实,我们应正确面对这一现实,最大可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一是积极建设城乡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给乡镇小学的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二是多和其他县市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县市英语教学比较成功的农村小学的经验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成绩,从而实现城乡教学和谐均衡发展。

3.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社会氛围

此次课程改革显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一定关注,但公众对其核心理念和改革措施并不十分了解,即使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对其理解也各有偏差。因而,加强新课程的社会宣传,引导人们改变传统观念,形成改革共识,关注并投入到这场改革之中,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此,首先,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加新课改信息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暗示”或引导公众了解课改、支持课改、参与课改,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社会氛围。其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定期进行家长培训,改变其旧有观念,引导家长及教育相关群体关注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和“每位学生发展”的新课改,并在心态和行动上全面支持这场改革。再次,拓展宣传的广度,不仅在教育报刊或教育电视节目中,还应在其他影响力更大、受众更多的媒体上进行新课改的宣传、造势。在媒体“轰炸”、舆论“造势”下,全社会对新课改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会不断提高,同时也会使教师形成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等,从而主动地适应新课程。

《新时期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研究》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有一套重要的教学方法。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对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是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要通过有趣、有用、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目标明确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而有些活动的教学目标指向性不强,甚至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如,在一次听课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单词 Chinese book, English book, math book, school bag, notebook的拼写时,让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那里乱扭,甚至连字母都不拼读,只是觉得好玩,好笑。这样的活动看似热闹,但不能起到真正强化单词拼写的作用。像这样不能指向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活动我们不能认为它是有效教学。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便于操作,合理分配时间

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小学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文具的词汇时,有的教师设计了利用 pen, pencil, pencil-case, eraser, ruler, crayon等实物或图片进行猜谜游戏,让学生猜书包中的物品;在学习“ At the zoo”话题时,教师设计了带学生参观动物园的情景,让学生口头描述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如 elephant, cat, dog, monkey, bear, tiger的特征,并能说 I like monkey。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目标明确。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展示课的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用大量的时间和语言创设情境。如,有位教师在教授“ My clothes”的内容时,设计了开服装店,买服装的活动。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分别在家里 draw一些服装 picture带到课堂上开展活动。但是在授课时教师首先教学生用纸和彩笔在课堂上制作 shirt,T-shirt, skirt, dress, trousers, sweater, jacket, vest, jeans, pants等图片,结果 35分钟的一节课,学生用了近 30分钟的时间制作 “clothes pictures”,最后教师仅在临下课前几分钟的时候,让学生用做好的“ clothes pictures”开展 clothes shop,进行对话练习。整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非常不合理,教师用了过多的时间进行了非针对教学目标的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又如,有的教师在教“ in, under, on”方位词时,设计了捉迷藏的活动。教师精心地把教室布置成家庭房间的场景,有床、桌子、箱子等物品,一名学生蒙着眼睛猜另一名学生藏的地点。由于学生对活动的场景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运用所学语言描述同学位置的教学活动中,并且由于活动场景的有限,每次只能有两名学生参与活动,使得该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重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而且要考虑到活动的可参与性和效率性。

三、课堂教学语言应简单易懂

简单明了的指令语能够使教师讲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相对增加。教师在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使用英语,这样可以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英语指示语应当简单和明了。然而,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有限,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句,必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母语帮助学生理解,“TPR”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如,教 big, small, short, long, tall等单词时,教师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演示,“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 “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等,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且,学生也在一起跟老师做肢体语言表演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实施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技巧有很多。此外,小组活动、两人活动、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合理有效的评价都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新课改小学英语论文

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的体会论文

【摘要】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教师要深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都拥有丰富且独立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灌输给学生固定的知识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的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地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二、结合自主学习进行英语教学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只有在教学条件下培养学生的高品质学习的自主学习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所以,只有创设另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氛围才能促进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1、自主性。英语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生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还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和实施者。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知识的方式,进而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民主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运用者。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了、和谐了,才能实现“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学生自己的见解得以发表,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过程性。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要开展“自主学习”就要承认这种差异。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

5、创新性。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中,对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存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培养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这样来说,创新意识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意不可或缺。

三、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能力

一个不好的老师是交给学生知识,一个好的老师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体现自己的主体性的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点、情绪、认知和语言技能的特长、投入交互活动的程度等。因此,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一劳永逸的,把所有学生的所有主体能力都发挥出来,也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学生或那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多少。主体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可以加以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积极的心态,始终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对取得进步充满信心。无论是全班活动,小组讨论还是结对子活动中能积极发言,能从交互活动中得到乐趣,获得启迪。

2、主动汲取学习中有用的东西,利用一切有用的手段对知识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处理,力争将这些知识为自己掌握和运用。

3、积极地运用恰当的策略在旧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学习。犯错误并不可怕,主体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后,他们会以所犯的错误为契机,总结经验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对上课发言很积极,主动性很强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他们。对于错误之处要正确引导,不让他们产生怕犯错误的心理。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朝夕间可以形成的,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及其文化意识等整体素养的基础上。

1、语言学科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语言技能由听、说、读、写以及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组成。

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过程。每个人运用言语的技能必须是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

2、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现在的教学理念反对把英语课当成语法课来上,并不是说我们学习英语就没有必要学习语法了。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必要的。因为语言基础知识不仅仅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

3、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他们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带来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有很强的好奇心,才能给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充满动力。

【篇一:非智力因素在小学英语课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兴趣 情感 小学英语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目标等方面的心理因素。而小学时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所以,我认为,英语学习的成功不是取决与智力因素,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持续而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1、教学方法设计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语文、数学课,但在体育、美术、文艺活动课中却精神抖擞,表现的非常活跃。而这些学生,在一开始上英语课的时候,也会表现的比较拘谨。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不仅要照顾胆子大的学生,还要特别照顾那些胆小的,让他们也能和大家一起乐一乐。比如在上《shape》这一单元复习的时候,我首先给每个学生一些各种形状的积木(问学生借的),复习完所有形状的词之后,我让他们用两个小积木拼成一个大形状的积木,看谁做的最快,还要说出来他的形状。在这个回忆幼儿时期的活动中,学生们由于熟悉,所以,没有了害羞的心理。都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中,也自然而然复习了形状的单词。起到了这节课复习的作用。

2、课堂中进行游戏,保持学生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就利用这一点,注意让孩子在游戏中来学习单词和句型,表扬在游戏中做的出色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积累,游戏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吃卡片”、“传话筒”、“翻跟斗”、“猜一猜”、“开火车”、“一枝开花”等,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加深印象,学生们都尽情地投入到了游戏中,在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了所学的单词和句型,更好的延伸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英语课外作业设计别出心裁,兴趣在课外拓展。

针对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我设计了以下类型的课外作业:

A、贴一贴 给家里你最喜欢的一些家具、用品贴上英文标签,而且规定不能贴的太小,可以由家长帮忙,也可以叫哥哥姐姐帮忙。回学校的时候交流,看谁贴的最多,记得最多。

B、教一教让学生在上完课之后,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家长或者邻居家的小朋友,比谁的学生多,谁就是好老师,这不仅让学生练习了英语,还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C:抄一抄 我的抄绝不是让他们抄单词,而是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见到的不认识却很有兴趣的英语词记在本子上,然后,拿到学校中来讨论,看谁的本子吃的单词最多。

这些有趣的课外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真正发掘出来了,还给他们的生活添了更多的颜色。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英语教学的纽带。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每次到一个新的班级上课,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上课的时候是师生,下课的时候就是朋友。”平时有空,我也经常到教室去转转,和他们聊聊天,现在我教的班级是二年级,虽然,他们要比我小很多,但他们却和我很亲,甚至把他们自认为是秘密的事情也偷偷告诉我,最后还不忘叮嘱一句,千万别告诉别人。路上碰见了,他们都是叫我的英文名,这样的称呼或者也给了他们亲切感吧!

2、做好学生的家长。因为年龄小,所以学生们对家长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有很多学生都曾经叫我妈妈,一开始,我觉得很尴尬,还忙着纠正他们的称呼,现在不了,因为我觉得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并且还告诉自己,孩子们都把我称为妈妈了,我还能不关心他们吗?平时也就开始关心每个学生,特别是一些差生,在他们失败、伤心的时候,帮他们度过难熬的时刻。

运用以上种种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这对我们的英语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具有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还要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信心。

总之,我们要在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下足功夫,并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完善,这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篇二: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小学生在上英语课时,在最初的好奇与兴趣之后,学生就为掌握英语单词和基本的对话发愁了。如何有效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英语的持久兴趣?这一问题不容忽视的摆在我们英语教师的面前。显然,英语教学仅仅靠枯燥的模仿和机械的记忆是肯定不行的。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喜欢亲身经历的心理特征,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尝试创设各种情境,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让学生在说说、唱唱、跳跳、画画、演演的情景中身临其境的学英语

第一次给小学生上英语课时,学生们可能就会不停地用“Hello,MissZheng!”“Hello!”热情地向教师招呼。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英语的热情似乎很高。然而刚开始的好奇与兴趣之后,学生就为掌握英语单词和基本的对话发愁了。如何有效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英语的持久兴趣,显然靠单纯地枯燥地模仿和机械记忆是不行的。

兴趣是的导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的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唤起,最重要的是浓烈的学习氛围的创设。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其形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进入自主式阅读的学习状态之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小学的英语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要富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因此,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喜欢亲身经历的心理特征,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可能多的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让学生在说说、唱唱、跳跳、画画、演演中学英语。

【篇三: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方法和建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的老师。”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英语学习中,兴趣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呢?

一、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学英语的同学,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时,最重要的一条是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好英语?并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学好英语。明确了目的,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推动学生去努力学习英语,取得更大的进步。

正如的英语教学法专家Mwest所说的“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会学”。例如:在平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用英语与朋友、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会话。无论课堂上下,还是校园内外,都尽量形成一种说英语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说英语。这样既克服了畏难心理,又使学生敢说,敢练。然后再逐步实现由部分使用英语到使用英语过渡。这样逐步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运用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巩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如学习打电话的用语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假如A、B两人是熟人,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电话里应当怎样打招呼。熟练掌握后,再假设A打电话给B,是C接的电话,A和C应当怎样说?如果B在,C应怎样说;如果B不在,C又应怎样说?经过引导,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既紧张又愉快地参与进来进行语言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多说多练,由浅入深,使学生乐于说,乐于学,更能真正学会学懂,否则就不能学以致用了。

小学英语课改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英语毕业论文提纲的写作流程:1.提纲写作需要先拟定论文标题.2.根据论文题目写出总论点.3.结合总论点考虑全篇的整体布局.4.确定论文的整体布局后再逐步考虑总论点下面的分论点,直至确定论点句.5.结合段落部署,把相关材料组合起来,以便写作过程中的随用随取.6.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于不必要的内容进行不必要的删减.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要求学位论文包括前置、主体、附录等三个部分.(一)前置1.英文封面:由论文英文题目、解释、作者、指导老师姓名和职称、时间组成.2.目录:由论文的中、英文摘要、篇、章、条、款以及参考书目、附录等序号、题名和页码组成,排在英文封面之后另页.3.中、英文内容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以及实验方法、数据或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字左右4关键词:关键词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为便于文献检索,学位论文应注明三至五个具有代表意义中、外文,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论文的中心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分别排在中、外文摘要的左下方.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外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二)主体部分主题部分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1.引言: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概述、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2.正文: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论文选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或论证.要求论据充分,论点明确.行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正文部分要有分级标题,章、条、款、项的序号编码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分级系列编号法,论文中的章、条、款、项依次排列,依次从1开始,连续编号,中间用,.,相隔,最末级编号之后不加点.3.结论:学位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它是对正文部分的论述的概述,也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尚待解决的问题等.毕业论文提纲的编写方法:1.1 标题式写法用简洁的文字凝练出标题,并将这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作者本人对此非常了解熟悉,但是外人乍看没有眉目,因此,在毕业论文的提纲写作中,很少使用这种方法.1.2 句子式写法就是用表述完整通畅的句子将所要描述出来的内容进行概括,这种写法更为具体,更为明确,自己了解的同时也能让外人看得懂.因为毕业论文不是针对个人,因此在毕业论文提纲的写作中得到广泛应用.2.毕业论文提供的修改推敲毕业论文提纲写好后,需要进行推敲和修改,修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2.1 题目是否合适.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不合适的论文题目会对接下来的论文写作带来阻碍.2.2 结构是否合理.合理的结构需要点明主题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延伸,划分层次和段落,提高文章的逻辑性,检查过渡是否自然,然后进行全局性的把控.2.3 层次是否完善.提纲的层次必须完善,每个层次必须保证清晰,总论点应该重点突出,序论和结论部分应该简明扼要.本论是全文的重点,是需要集中精力写的一部分,因此,提纲应该罗列地详细一点,层层深入,体现总论和分论的巧妙融合.希望能帮到你

英语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英语毕业论文提纲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Acknowledgements 4-6

Contents 6-10

List of Figures 10-12

List of Tables 12-20

Abstract 20-22

摘要 23-25

Chapter 1 Introduction 25-32

1.1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questions 28-29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29-30

1.3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30-31

1.4 A note on terminology 31-32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32-51

2.1 T/TP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writing 32-35

2.1.1 Defining coherence 32-33

2.1.2 T/TP as means to realize coherence 33-35

2.2 T/TP in EFL/ESL writing 35-42

2.2.1 T/TP and coherence in EFL/ESL writing 35-37

2.2.2 T/TP in EFL/ESL writing as compared to NS writing 37-42

2.3 T/TP in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 by EFL/ESL scholars 42-44

2.4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TP in EFL/ESL writing 44-47

2.5 Training in T/TP 47-49

2.6 Summary 49-51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ckground 51-70

3.1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51-55

3.1.1 Fiv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as a semiotic system 51-53

3.1.2 Three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as a functional system 53-54

3.1.3 Three lines of meaning from metafunctions 54-55

3.2 Theme and thematic progression 55-70

3.2.1 Theme 56-62

3.2.2 Thematic progression 62-70

Chapter 4 Research Design 70-88

4.1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70-73

4.1.1 Background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participating school 70

4.1.2 The allocation of participants to the training 70-71

4.1.3 The sample sizes 71-72

4.1.4 The pilot study 72-73

4.2 The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73-74

4.3 The questionnaire 74-75

4.4 The training 75-80

4.4.1 Considerations behind the training 75-76

4.4.2 The training material 76-79

4.4.3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er as the trainer 79-80

4.5 Data analysis 80-86

4.5.1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80-86

4.5.2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86

4.6 Ethical considerations 86-88

4.6.1 Informed consent 86-87

4.6.2 Anonymity 87

4.6.3 Harm 87-88

Chapter 5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re-training writing 88-115

5.1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EEL pre-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re-writing 88-102

5.1.1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88-91

5.1.2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91-95

5.1.3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95-100

5.1.4 Interpersonal Themes 100-102

5.2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EEL pre-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re-writing 102-110

5.2.1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02-107

5.2.2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07-110

5.3 Summary 110-115

Chapter 6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ost-training writing 115-137

6.1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EEL post-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ost-writing 115-129

6.1.1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115-117

6.1.2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117-121

6.1.3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121-126

6.1.4 Interpersonal Themes 126-129

6.2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EEL post-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ost-writing 129-132

6.2.1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29-131

6.2.2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31-132

6.3 Summary 132-137

Chapter 7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37-155

7.1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37-147

7.1.1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137-139

7.1.2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139-142

7.1.3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142-145

7.1.4 Interpersonal Themes 145-147

7.2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47-150

7.2.1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47-149

7.2.2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49-150

7.3 Summary 150-155

Chapter 8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155-165

8.1 Findings from closed questions 155-160

8.1.1 EEL participants' general attitude to training on T/TP 155-157

8.1.2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the training on T/TP 157-158

8.1.3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learnability of T/TP 158-159

8.1.4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T/TP in writing 159-160

8.2 Findings from open questions 160-164

8.2.1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161-162

8.2.2 The perceived difficulty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T/TP in writing 162-163

8.2.3 The reasons for the perceived difficulty in learning 163

8.2.4 EEL participant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ining 163-164

8.3 Summary 164-165

Chapter 9 Discussion 165-195

9.1 Findings with regard to research questions 165-187

9.1.1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in pre-training writing 165-172

9.1.2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in post-training writing 172-181

9.1.3 Effects of the training on T/TP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81-187

9.2 Positioning the study within the literature 187-190

9.2.1 T/TP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87-189

9.2.2 Effects of training o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189-190

9.3 Implications 190-194

9.3.1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190-193

9.3.2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 193-194

9.4 Limitations 194-195

Chapter 10 Conclusion 195-200

10.1 Summary 195-197

10.2 Putting everything together 197-199

10.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199-200

Notes 200-202

References 202-214

Appendix 1: Plan for the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214-215

Appendix 2: The post-training questionnaire 215-217

Appendix 3: Training material 217-229

Appendix 4: Teachers' guide to the training 229-237

Appendix 5: Consent form for EEL group 237-238

Appendix 6: Consent form for CEL group 238-239

Appendix 7: Consent form for NS group 239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7-10

1.1 Motiv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7-8

1.2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8

1.3 Composition of this thesis 8-10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10-19

2.1 Language production 10-14

2.1.1 L1 Production 10-11

2.1.2 L2 Production 11-12

2.1.3 Dimensions of language production 12-14

2.2 Theories on oral output 14-15

2.2.1 Skehan’s dual-model system 14

2.2.2 Swain’s Output Hypothesis 14-15

2.3 Task Repetition 15-17

2.3.1 Task 15-16

2.3.2 Task repetition 16-17

2.4 Relevant studies on effects of task repetition on L2 oral output 17-19

CHARPTER THREE THE CURRENT STUDY 19-25

3.1 Research justification and questions 19

3.2 Hypothesis 19-20

3.3 Methods 20-25

3.3.1 Participants 20-21

3.3.2 Material 21

3.3.3 Research design 21-23

3.3.4 Measures 23-25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5-41

4.1 Results and Analysis 25-34

4.1.1 Quantitative analysis 25-27

4.1.2 Qualitative analysis 27-34

4.2 Discussion 34-41

4.2.1 Fluency 34-36

4.2.2 Complexity 36-38

4.2.3 Accuracy 38-39

4.2.4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path of learner L 39-41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41-44

5.1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 41-43

5.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43-44

Acknowledgements 44-45

References 45-49

Appendixes 49-54

A. Instructions of the experiment 49-50

B. The same-content task 50-51

C. The different-content task 51-52

D. Sample of oral pre-task 52-53

E. Sample of oral post-task 53-54

F. Sample of writing repetition task 54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Goals and Questions

1.4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1.5 Analysis Procedures

1.6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to Appraisal Theory

2.2 Studies on Appraisal Theory

2.2.1 Studies on Appraisal Theory Abroad

2.2.2 Studies on Appraisal Theory at Home

2.3 Studies on Personal Statements

2.3.1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 Statement

2.4 Summary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Overview of Attitude System

3.2 Affect Resources

3.3 Judgment Resources

3.3.1 Social Esteem

3.3.2 Social Sanction

3.4 Appreciation Resources

3.5 Interactions of Affect, Judgment and Appreciation

3.6 Borders of Affect, Judgment and Appreciation

3.7 Summary

Appendix 1: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Graduate Studies

Appendix 2: Some Samples of the Study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水平的持续性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全面发展,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与时俱进。因此,在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式,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多媒体 游戏 生活化

语文这门学科无疑在任何学生时代,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标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传统的应试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亟待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与此同时,新课改要求教育教学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进步打好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满足新课标要求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的目的。以下内容将对此做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巧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符合时代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征以及教学需求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篇课文时,先播放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半洒云天、凌空而下的奇特美观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并且配上美的音乐、美的解说,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后,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与认识,并且领悟作者那种丰富的想象与强烈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在写作文时常常会出现抄袭作文书、错字连篇等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面对《课间十分钟》这样一道作文题时,教师可以事先运用摄像机在不经意间将学生们的课间活动记录下来,然后在作文课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看就会发现课间十分钟原来这么精彩,这种直观性的呈现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官与写作欲,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再者,小学语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之时,要注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要使得所选择的多媒体素材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一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喜好游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这一特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其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字词,死记硬背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牢记于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事先在课前准备一个转盘,在学习生字时,指名让学生们转转盘,随着转盘的不断转动,形旁与声旁就会组成不同的汉字,比如“氵”、“马”、“女”、“亻”分别与“也”字组成了池、驰、她、他。然后让转转盘的同学对自己所转到的字进行记忆,这样一种有趣的拼字游戏,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一些有规律的汉字,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便于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二,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游戏教学法时一定要注重结合所学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课文主旨。比如在教学完《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适当分组,让学生把组内学生的友谊以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借助段话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整个过程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充当裁判的角色进行评比,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 尝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语文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大多数是源自生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寻找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生活中的点滴也能成为教育教学的素材。比如在学习了《火烧云》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观察放学前傍晚的晚霞,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美景,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有,生活化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争取家长的参与,鼓励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条件让孩子接触社会,比如经常带孩子旅游、逛公园、烧烤、参加少儿比赛等,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为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再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采用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的语言去感染小学生,主动去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在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本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结束语: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论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素质教育的普及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与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与策略,不断地增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广平.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8)

[2].唐现弟. 《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求知导刊.2016(03)

chaoyang小学语文课改论文:围绕信息 自主阅读安慧里中心小学 何广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1、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有首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上/读小苗/读小草/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在读着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二、 合作探究,组合信息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挚爱亲情》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我的背影》,《我的母亲》,《红莲》,《一碗阳春面》等经典名篇。还有诗歌《妈妈的爱》。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三、体会创新,加工信息学会自主搜集,学会组合迁移,还应该学会创新。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感悟,意会,或是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引起思考,这时会情动心动,欲有感而发,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加工,创造,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挚爱亲情》中学生有感于亲情的伟大,感于父母深恩,感于祖辈厚爱,应使他们的情感更热烈,拿起手中的笔,或写或画,写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拍或摄,记下生活中珍贵的瞬间。用眼、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行动去体验,去回报。比如写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过生日时与父母时的对比。然后结辑成文,再来交流再来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你也会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样的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 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 写信也是练习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会因为风格很想给朋友的信件而易读(can be improved)。写日记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好处。 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LaTex(附:CTex)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义的宏定义。你也可以利用别人类似的代码,许多站点(包括MIT)都维护有扩展库。 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这是写清楚要的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出笨拙的东西,不断的修补,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一旦真正想说了,就说吧。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 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 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得到反馈: 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网(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会收到很多别人的文章,他们请你评论。知道别人对论文的意见很重要。你给别人帮助,别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为文章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你应当读上两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表达。 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评价,要学会吸取有建设性的建议,忽略破坏性(destructive)和无意义的建议。为了得到建议,你要写清楚自己的观点,写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没准备写一个没有完整的期刊或者会议文章,然后交给别人看。即使是将要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写清楚,这样可以增加得到建议的机会。 以简要的形式降序组织评论(建议)对你和你所评论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内容相关,中间是风格和表述,最后是语法和文法。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二)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概括结论。 1、题目--体现内容。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 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阅读文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精练、易懂,要能正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围的所达到的深度。同时要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习的激发”和”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学”。前一个题目明确的反映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研究范围,即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一个题目明确而精练,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绪论--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论文的结构和结构原理,里面讲解的很详细,对学写论文有帮助,可以看看:)~ 论文学习网站:)~ 另外,推荐下面的论文网,希望你会找到相关题材的论文:) 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 综合类 学生大论文中心 大论文中心: 教育论文: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论文资料网: 学术论文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无忧论文网 论文下载中心 很多分类的。 论文帝国 有分类 教育类 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写好认为当然是要自己多学些知识了。多用心。也可以参考别人的精华啊!下面给一些资料,供参考哦 你自己找一找吧!! ◆论文资料网 提供论文资料服务的专业网站,含MBA%C

英语新课改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使用新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教材 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英语新课程改革中,要求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通过评析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并根据“关于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时反映出的几个主要问题,给使用新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中学都使用了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编制的英语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信息量大、内容生动、富有时代感、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新教材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实验性载体,是对以往教材的突破和创新。但它不可能满足各种具体的教学需要,所以教师应把它看作教学中可选择的素材,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取舍,使之更适用于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对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评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该教材采用模块设计方式。每个Module中包括3个Unit,每个Unit中包含Warming-up,4个Lesson,Communication work shop,Culture corner,Bulletin board,Unit diary,在每个lesson中又通过Language focus和 Skill focus具体到Grammar,Vocabulary,Listening,Reading。另外在Communication work shop中开展Guided speaking & Writing practice。在3个Unit之后还安排有Project,Literature spot,Language power。 (二)与旧教材相比,该教材的优点 1.学习内容中突出语言技能。从整体的结构看,该教材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作为学习的内容,听说读写活动都能够兼顾,并且补充了文化知识和课后的活动设计,比起过去主要是以单词+课文+语法+练习为基本结构的教材有很大的进步。 2.渗透进了学习策略的学习。该教材在听说读写活动之前,都会简要地介绍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将要使用到的学习策略,如Reading Strategies:Paragraphs and headings,Identifying accurate information;Listening Strategies: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Identifying styles。 3.选取的主题丰富、体裁多样。该教材的8个模块共包含了24个主题:Lifestyles,Heroes,Celebrations,Cyberspace,Rhythm,Design,The Sea,Adventure,Wheels,Money,The Media,Culture Shock,People,Careers,Learning,Stories,Laughter,Beauty,Com-munication,New Frontier,Human Biolog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flict,Society。选取的素材大多反映英语语言国家和我国的当代生活,内容鲜活、生动有趣,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语言材料的体裁也非常丰富,不再都是Articles,还有Dialogues,Monologues,Interviews,Concert reviews,Short stories,News reports,Letters,Advertisements,Web pages等。 4.文化知识成为学习内容。该教材在每个单元的Culture corner中补充的英 语文 化背景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对每个主题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的理解,区分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Bulletin board安排有课后的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边学边用,自我发挥的空间。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淮南二中、三中、四中、五中这四所高级中学里使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师。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 (二)问卷的形式和内容该调查问卷采用两种题型: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文字回答题,共18题。这些问题主要调查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教材进行改造、教材在使用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及教师对改进教材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首先,81%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多,课堂上完成不了。第二,55%的教师认为该教材中设计的听说活动难以开展。58%的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听说活动时采用的方式是:时间来得及就开展活动,来不及就自己做示范。第三,42%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词汇太偏,使用频率不高。第四,65%的教师认为教材中语法项目的安排打乱了语法本身的体系。同时,调查也反映了该教材相较于以往教材具有一定的优势。71%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教材选取的语言材料和话题感兴趣。68%的教师认为教材选取的课文有时代感,题材多样。78%的教师认为教材中补充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文学知识很典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三、关于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需要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区分为精读和泛读 教材的量大能给教师们提供较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不必把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用上课的时间来处理。问卷调查结果反映,77%的教师仅对有些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过调整,只有19%的教师会根据教学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很多教师抱怨教材内容太多、课堂上完成不了,却仍按部就班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表达规范、结构严谨,并且包含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的课文应作为精读材料,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词汇和语法;围绕单元主题安排的扩展性文章应作为泛读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掌握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的速度。泛读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进行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二)针对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有梯度地开展听说活动 该教材的一些听说活动的`难度的确超出学生现有的接受水平。如:听力材料语速快、生词多;说的话题过于生僻。教师就应对这些活动加以改造。可以在听的活动前做好听的策略指导;如果由于听力材料本身的难度使得听的活动难以开展,就应舍弃,代之以其他合适的材料让学生练习,而不能机械地让学生反复听不能理解的听力材料。在说的活动中,话题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时,可以先设置一些子话题,让学生找到说的素材,再逐步引向最终讨论的话题。 (三)有区别地教授词汇 《英语课程标准》把掌握词汇的目标描述为“学会使用”。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看,不可能在听说读写中完全掌握所有词汇。该教材语言材料信息量大,涉及的词汇量也大,但一个单元中出现的词汇在其它单元里再次出现的频率却不高。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中都使用到的单词只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基本词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在说和写的活动中多使用教材里的基本词汇,以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而在读和听的活动中应让学生多接触新词,扩大词汇量。 (四)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活动中的语法现象是教授语法的前提 该教材以不同的主题作为组织教材的线索,一个语法项目可能分解在几个主题中呈现,也可能在一个主题中同时出现几个语法项目。语法呈现不够系统,让很多使用过旧教材的教师感到不适应。不少教师在学生接触到语言材料中的语法现象之前,就一次性地把一个语法规则讲透彻,把相关语法点尽可能地罗列其中。而学生学习语法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归纳的过程,把一个语法项目一次完整地教给学生并不能帮助他们快速地掌握,也不能有效地防止他们犯语法错误。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理解语言活动中的语法现象,只有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总结归纳语法规则才是有效的。 结语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绝不能机械地“教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领会编者在教材中所表达的英语课程理念和思路,更要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学习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应成为教材和具体教学情境的‘协调者’,对教材进行调整,个性化地去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变为适应每个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蔷.Michael Harris.Senior High English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2):9-13.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新课改形势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的论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自主地理解、感受和获得知识,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新形势下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师角色

(一)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代教学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和育人的功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

(二)管理者的角色

以往的传统教学,教师早就订好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等,上课时严格执行,不分彼此,一视同仁,采取军事化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新的课程标准则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采取分组、分项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因学而乐,因乐而学。

(三)评价者的角色

传统的教育,由于评价手段的单一,教师只注重结果,只教学生知识,至于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则很少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了知识,应付了考试,教师也完成了任务,但并没有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五)设计者、创造者的角色

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创新精神,无论是在教学的组织、对教材的理解,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新课程和教材都给教师以很大的空间。今后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学校一种样子,一位教师一种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

(六)导航者与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掌握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师如何实现新课改形势下角色的转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次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二)教师角色的改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的联络者。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

课程改革在继续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自主地理解、感受和获得知识,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三个纬度交融在一起,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 索引序列
  • 小学英语课改论文
  • 新课改小学英语论文
  • 小学英语课改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 英语新课改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