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北大中文核心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如下:
1.中国老年学
2.实用医学
3.中国实用护理
4.山东医药
5.重庆医学
是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这个期刊是2014版新加入的。2017版目录估计是年底才出。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刊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福州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福建省福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2-3321CN:35-1048/C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81本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电气、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机械、材料、土木建筑、化学化工、生物、轻工、资源、环保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国外被《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所收录;在国内,除了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作为来源期刊,还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线电子学文摘》、《分析化学文摘》等重要文献系统所收录与转引。学报在历次有关优秀期刊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创刊40多年来,经过学校历届各级领导与教师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各项工作都得到较好发展,影响与作用也日益扩大。目前,学报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作为来源期刊,还被《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数学文摘》(ZBl MATH)、《文摘杂志》(AJ)、《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分析化学文摘》等重要文献系统所收录与转引。学报在历次有关的优秀期刊评比活动中都获得较好成绩:在1989、1995、1999年三次获福建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1992、1996年分别获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三等奖;1993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三等奖;1989、1995、1999年分别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的评比中再获一等奖。目前,学报以刊载我校在数学、计算机、信息、物理、电子、电气、无线电、自动控制、机械、材料、土木建筑、化学、化工、轻工、生物、资源、环保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将继续以更及时、更准确、更有效的方式将我校的最新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 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 主 任:吴敏生,男,教授,校长副主任:付贤智,男,教授,副校长郑建岚,男,教授,科技处处长顾泉佩,男,编审,编辑部主任委 员:王良恩,男,教授王钦敏,男,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男,教授史金麟,男,教授付贤智,男,教授汤德平,男,教授李俊钱,男,教授吴汉光,男,教授余 轮,男,教授张济宇,男,教授陈 冲,男,教授陈国南,男,教授何礼熊,男,教授范更华,男,教授房贞政,男,教授郑应文,男,教授郑建岚,男,教授郭养浩,男,教授饶平凡,男,教授顾泉佩,男,编审唐 电,男,教授高诚辉,男,教授徐涵秋,男,教授黄金陵,男,教授彭大文,男,教授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福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培育科技人才、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本刊主要刊载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电子、电气、无线电、自动控制、机械、材料科学、土木建筑、化学、化工、生物、轻工、资源、环保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保证刊物质量,根据国家有关出版物的标准和有关的学术期刊规范制定本简则,请投稿者参照。
福大研究生院认定211大学学报为二类期刊 所以福大学报是二类的
没级的吧~只是给学生看的
福建省商学院(应为:福建商学院)学报,是本科学院学报。福建商学院是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省属公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祝你好运。
福建省商学院是本科院校,其校刊是本科学院学报。
CSSCI(2012-2013)拟收录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共179种)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25个大类的学术期刊179种,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更多信息可以关注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学科名称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管理学(10种) 1 科技管理研究 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2 中国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 科学观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4 现代管理科学 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5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6 运筹与管理 中国运筹学会 7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 9 中国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10 上海管理科学 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 马克思主义(1种) 1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哲 学(3种) 1 逻辑学研究 中山大学、中国逻辑学会 2 周易研究 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 3 管子学刊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宗教学(3种) 1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协会 2 中国穆斯林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3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汉语类(3种) 1 汉语学习 延边大学 2 当代修辞学 复旦大学 3 华文教学与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等 民族语言文字(1种) 1 满语研究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 外语类(4种) 1 外语研究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 上海翻译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4 中国科技翻译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外国文学(1种) 1 外国文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5种) 1 扬子江 江苏省作家协会 2 中国文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3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文艺评论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 创作与评论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艺术学(10种) 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星海音乐学院 2 民族艺术研究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等 3 艺术评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 5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央戏剧学院 6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解放军艺术学院 7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8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 9 装饰 清华大学 1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历史学(4种) 1 古代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3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4 中国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考古学(5种) 1 华夏考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学会 2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馆 3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 4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5 中国历史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济学(23种) 1 税务与经济 吉林财经大学 2 科技与经济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3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4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5 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6 技术经济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7 商业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8 消费经济 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9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10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1 广东商学院学报 广东商学院 12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 13 开放导报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14 中国发展观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5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科学出版社 16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西安财经学院 17 调研世界 中国统计学会 18 生态经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9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20 中国流通经济 北京物资学院 21 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2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23 财务与会计 中国财政杂志出版社 政治学(16种) 1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天津行政学院 2 电子政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3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4 行政论坛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6 理论与改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7 日本问题研究 河北大学 8 红旗文稿 求是杂志社 9 甘肃理论学刊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10 阿拉伯世界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12 东南亚纵横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 13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4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6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法学(8种) 1 政法论丛 山东政法学院 2 北方法学 黑龙江大学 3 法律适用 国家法官学院 4 河北法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法学会 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甘肃政法大学 6 中国刑事法杂志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7 中国海商法年刊 中国海商法协会 8 证据科学 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学(4种) 1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2 青少年犯罪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 3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社 4 社会保障研究 武汉大学 民族学与文化学(6种) 1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 2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 4 回族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院 5 民族教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6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 新闻学与传播学(5种) 1 编辑学刊 上海编辑学会、上海文艺出版集团 2 传媒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3 新闻界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4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5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版协图书评论协会 图书馆、文献与情报学(5种) 1 图书馆学研究 吉林省图书馆 2 现代情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 3 新世纪图书馆 江苏省图书馆协会、南京图书馆 4 高校图书馆工作 湖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5 四川图书馆学报 四川省图书馆协会 教育学(14种) 1 中国远程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高教发展与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3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 4 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5 黑龙江高教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学会 6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 7 教育评论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8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大学 9 思想教育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1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等 12 现代教育管理 辽宁教育研究院 13 思想理论教育 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 14 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体育学(3种) 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 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 统计学(1种) 1 统计教育(休刊)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等 心理学(2种) 1 应用心理学 浙江省心理学会、浙江大学 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人文经济地理(3种) 1 地理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国际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世界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环境科学(3种) 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 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综合性社会科学(15种) 1 学术探索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 学术交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西藏研究 西藏社会科学院 5 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6 理论月刊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7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省社科联、省社会科学院 8 兰州学刊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市社科联 9 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 科学·经济·社会 兰州大学 11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界联合会 12 理论与现代化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3 晋阳学刊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4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 15 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学报(20种) 1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 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北京联合大学 3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4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大学 5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 6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师范大学 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 8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 9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10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 1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 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 14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哈尔滨商业大学 1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 16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 17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 18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延边大学 1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北师范大学 20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 21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年1月14日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历史沿革是1995年由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医科大学。1996年原《河北医学院学报》(季刊)更名为《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在2010年改为月刊,128页/期,每月15-1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药学的论著、临床研究、研究快报、新技术新方法、综述与讲座等。 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修改、删节。署名作者以不超过6人为宜,顺序由作者自定。作者投稿时写明邮政编码和通讯地址,以便联系。1 顺序编码的书写格式 在文内的书写格式 棉酚对人类的抗生育效果达99%[1]。(标于有关论述的句末) 薛社普等[2]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标于引文作者后) 文后参考文献表的书写格式 National Coordinating Group on Male Antifertility new antifertility agents for Med J,1978,4(6):417 薛社普,周增桦,刘毅,等.14C-醋酸棉酚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见:薛社普,梁德才,刘裕主编.男用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左顶格书写。2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专著 序号.作者姓名.书名.版次(第1版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迄页 例: 崔慎之.怎样查找医学文献.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65 Eissen introduction to moleular and cellular principles of the immune York:Harper and Row,~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著者.篇(题)名.见(In):编者.书名.版次(第1版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 例: 钟学礼.低血糖.见:林兆者,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49 Weinstein L,Swartz properties of invadling MA Jr,Sodeman MA, physiology:mechanisms of Saunders,~ 期刊 序号.著者.题(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页 例: 邓希贤,蔡英年.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0,70(2):63 Alexander JK,Grever of reduce stroke volume at high Cardiol,1983,6(2):301 作者不超过3名者全部列出,超过3名者仅写前3名,其后中文加“等”字,日文加“他”字,英文加“et al”。姓名间用“,”隔开,等、他或“et al”后加“.”。作者姓名的著录格式一律为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名多名前姓后,著录时应加注意),中国人在外国发表论文被引者也应遵循此规则,但中国人名无缩写形式。3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图表清晰、书写工整,引用资料请给出文献,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论著一般勿超过5 000字,研究快报勿超过1 500字,临床研究勿超过3 500字,技术方法勿超过 2 000字,综述勿超过6 000字,短篇报道勿超过1 000字。 文稿用300字16开单面方格稿纸正楷书写,为了便于作者修改,也可用计算机打印稿件,修稿后请交软盘。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标点符号以1989年3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准,数字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外文一律用白纸打字。 每篇文章均需列出3~8个主题词,写在正文之前。论著文章应附35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和3~8个中英文主题词,列于正文之前。中英文摘要均采用结构式摘要。英文摘要的文题、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主题词应与中文一致。主题词要选用《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中的医学主题词表中的词和词组。 论文的章、条、款、项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左顶格书写。文内标题层次不宜过多,一般3~4级;标题力求简短,一般不超过15个字,尽量不用标点符号。 文内图表要少而精,均应用序号和图题或表题(单图或表,均标图1或表1)。线条图用绘图纸墨绘,应线条清晰、粗细均匀、比例恰当。照片用光面相纸印出,应层次分明、反差适度,并在背面写明图号和上下方向以及裁剪范围。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表格用白纸绘制,采用三线表,表内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同一项目保留小数的位数应一致,上下行位数应对齐,表内数据必须与正文相符。表题用中英文对照,表格内的各项标目用英文书写,各项标目英文词过繁时,采用缩写,表底加缩写的注释。 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公开发表(出版)的书刊为限,论著一般限10条,综述不超过20条,勿引用内部资料以及摘要和二次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内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在引用词和段落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记;参考文献附于文末,其排列顺序应与文内引用次序一致;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et al”、“他”。著录项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为准。 医学名词术语应以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亦可参照《英汉医学词汇》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已被公认的缩略词不加说明可直接引用,如ACTH、DNA、HBsAg、LD50、冠心病、房颤、伤寒论等。不常用的、新兴学科的缩略词,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附原词。如果需要更多关于该期刊的资料,可以去咨询晋成医学网,他们同样也做该期刊的中介,希望能帮到你。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为河北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为统计源科技核心杂志,月刊发行,年度发文量在350篇左右。由于杂志为医学核心刊物,且不收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投稿竞争力很大,从而导致投稿难度极具提升。目前杂志仅刊收三甲单位的医生论文,其投稿需带课题基金资助,需要注意。
是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这个期刊是2014版新加入的。2017版目录估计是年底才出。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成立伊始,抗战爆发,随即迁址闽中山城沙县。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6年初迁回福州。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文革”期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迁址泉州,所有附属医院被撤销,直到1978年迁回福州,学校才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改为现名。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多次经受住严重曲折的考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发展成为一所以临床医学为重点,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优良校风,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医科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8所高校之一。2003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有交通路和大学城两个校区。交通路校区座落在福州市中心乌山南麓,占地255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学校目前本部所在地。大学城校区占地1060亩,规划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一期已投资亿元,完成万平方米;二期万平方米已动工,预算投资亿元。 学校现有14个学院,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个系(部),即人文社会科学系(马列部)和体育教研部;14个本科专业,即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眼与视光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药学、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10个高职专业;博士点12个,硕士点45个、硕士专业学位2个。学校是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对台湾单独招生学校,可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基本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教育,适度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目前在校研究生99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7人),七年制本科生381人,普通本科生5479人(其中外国留学生8人,港澳台侨学生50人),高职高专学生896人(其中校外办学点445人),成人教育学生3300人(其中校外办学点563人)。现有教职医护员工535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1名,博士14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03人。在502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具有研究生学位占,其中医药类学科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占,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占。博士生导师42名,硕士生导师42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福建省优秀专家1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第三层次人选49人。 学校有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7所,其中综合性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6所,即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协和医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省立医院)、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附属厦门第一医院;附属口腔医院1所。除新建的附属厦门第一医院外,其余综合性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此外,有临床教学医院23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网络。 学校图书馆面积9165平方米,藏书93万册,是福建省医学图书中心馆,开通电子书刊阅览室和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大学城新校区图书馆规划2万平方米,将于2004年底动工兴建。 目前,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56个,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教育厅重点学科3个,省科技厅优先发展学科8个,学校重点学科8个,省医学重点专科6个,省领先医疗特色专业5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成果显著,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一些领域开始走向国内外学术舞台,如学成回国的我校3名教师在美从事科学研究期间,分别以并列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Science》、《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易自翔教授主持的《耳硬化症的临床和基础系列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高血压杂志》和《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加强国际间学术往来和科技合作。近五年派出350多人次赴美、英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讲学、进修;同时,接受了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60多批700多人次来校访问、讲学、科研及开展其他学术活动。学校聘请了20多位旅居海外、学有所成的校友兼任学院、系、部或研究所的副职,70多位外国专家、海内外校友为客座教授。还与美国、日本、瑞典、丹麦、芬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多所医学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 进入新世纪后,我校把发展作为办学第一要务,坚持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之路,力争到2010年,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跨入国内省属同类高校先进行列。苦是相对的,当看到自己的所得,就不会觉得了,而且,如果你所作的事是自己喜欢的,这便不会觉得苦了,你会感到充实的快乐!我是中医的,我热爱中医,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救死扶伤没有国界,中医师我们的祖国医学,他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跟中国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我想医大有很多人很不屑中医,但我相信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喜欢中医的。 都是为了病人,这种门户之争实在没有必要,何不各取所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改为现名。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优良校风,成为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现有上街、台江2个校区,占地1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学校多次被评为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文明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校务公开”示范校、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和省级花园式单位等。2008年9月,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19个学院、部,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海峡学院、和体育教研部;23个本科专业(方向),即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病理学专业方向)、临床医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眼与视光学专业方向)、康复治疗学、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检验检疫专业方向)、预防医学(妇幼保健专业方向)、护理学、药学、药学(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药学(药物分析专业方向)、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专业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专业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目前,各类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本科生10000多人,博士、硕士生近2000人,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5398人,其中校本部966人。在83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占58%,高级职称占。博士生导师65名,硕士生导师48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福建省优秀专家17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4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8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 学校有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10所,其中9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 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即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协和医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省立医院)、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附属厦门第一医院附属漳州市医院、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和附属三明第一医院;附属口腔医院1 所。此外,有临床教学医院26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网络。 目前,学校有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科研机构65个,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学科13个,省科技厅优先发展学科8个,学校重点学科6个,省医学重点专科6个,省领先医疗特色专业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成果显著。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华高血压杂志》和《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图书馆面积25233平方米,图书、资料153万册,是福建省医学图书中心馆。 “十一五”期间,我校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推进学校新一轮发展,成为办学规模适度,学科结构合理,办学层次较高,整体实力较强;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以医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医科大学,成为海峡西岸高级医药卫生人才主要培养基地、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预防保健中心,跨入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行列。
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当然要看哪所学校比了 实地看一下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