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研究论文

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研究论文

可以这样写:现代篮球运动的飞跃发展,突出进攻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历史,篮球比赛中防守已是主动控制进攻的打法,改发比赛中的节奏,富有极强的攻击性。从世界性大赛和国内各级联赛中都雄辩的证明了这一点防守能力,落得对在当今激烈的对抗中很难得到理想的成绩。发生力强,对对,往往是竞赛的优胜者,作为一名中学篮球教练,我也深有体会,平时训练很好,关键时候就暴露出许多问题,要么被对方冲上阵型。要么以无谓的犯错作为代价阻止对方进攻的,很显然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反手,说白了就是学生在对抗和防守上的功夫不够,能力不行,那么怎样能进行防守训练的呢?

新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 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将进一步在世界广阔范围内更迅速普及发展提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 篮球运动由于自身的本体性特点、规律和功能,使它充满活力。为此,新世纪大众性篮球运动将进一步在全球普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社会文化和民众健身强体、修德养身的工具和手段。而这种运动性人文、文化色彩的氛围将不断的深化为社会特殊人文景观和人们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社区和工矿企业的篮球运动开展将日益广泛,热爱篮球运动的各界人士将进一步支持推广篮球运动。 (二)学校篮球运动的健身、教育功能显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篮球运动的增智、健身、教育、宣传、社交功能越来越被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领导认同,积极开展学校篮球运动将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提高健身水平、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修养品行、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的特殊教育形式。各种形式的业余篮球俱乐部将成为校园生活地一种基本社团组织。未来优秀运动幼苗将由此启蒙和得到发展。 (三)职业篮球运动在全球扩展,商业化气息加强,观赏性加浓 职业篮球比赛的竞技水平的技艺化,进一步产生了特殊社会性魅力和经济效益,促使新世纪职业篮球俱乐部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职业性竞赛的商业化行为将日益在规范中完善法治经营,逐步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随之现存的国际性和各国的篮球组织形式迟早会有新的组合,竞赛的规则、竞赛的制度与方法的不断变革势在必行,以适应人们观赏、健身和发展科、艺化篮球竞技运动的需要。 (四)篮球运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渗透高科技,形成新结构、新体系 现代科技对篮球运动的渗透,使传统篮球观念,篮球理论、技术、战术和体能水平与训练手段将有新的创新和要求。实践训练手段将更科学化,多元科技将与训练比赛实践相结合,形成篮球观念的新转变,新的理论观点将层出不穷,新的技术、战术不断产生,新的竞赛制度不断完善,新的规则再充实、再发展,从而形成从篮球理论到篮球实践内容的新结构、新体系。篮球竞技在创新发展中更具个性化、集约化、技艺化、科技化、商业化,明显反映出竞技篮球当代化科技氛围。 (五)竞技篮球群雄相争激烈,排名出现新格局,技战术风格呈现新特点 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水平和实力将形成起伏状的新格局,这是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发展、提高的好趋势。然而总体上美国仍将居先,欧、美地区一些国家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先进水平,但各国实力将接近,排名将反复出现更迭。在亚洲、澳洲和非洲地区某些国家将向先进强国冲击。篮球运动总体发展朝着智博谋深、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快速、机敏多变和全面准确这一总趋势与不同流派风格以及多种多样打法的方向发展;比赛规则将应时修订,促进攻守平衡发展;高度与速度进一步相互依赖与制约;技术和战术进一步技艺化、精湛化、实效化、多变化、高空化、全面化和综合化;空间与时间的拼争更趋凶悍激烈,使运动员综合体能、机能、人文素质、文化修养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才华球星的社会效益显得格外重要;教练员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和智慧才干及人格魅力更需综合提高。 可见新世纪篮球运动本体特征与特点将赋予新的内涵。 第一:贵在“理念” 当前世界篮球运动在向技艺化、职业化、观赏化、商业化发展,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进一步重新认识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的总趋势,从而研究提炼出自己在训练、管理、指挥、参赛、技战术创新的多元素结构中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新的篮球理论与实践的架构体系,进而整合成自己独特的理念。这将是创建自我篮球训练竞赛指导思想,适应与实现训练竞技目标,推动篮球运动事业发展,塑造个人篮球生涯新形象的前提。为此,凡在篮球事业上有进取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对此已成为共识,也是一种创新立业的趋势。 第二:智在“聪颖” 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然而,随着世界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智慧无限的被开发,从而社会越来越文明进步。而科学技术也必然被竞技体育广泛地渗透移植和利用,传统的“勇者胜”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更新提出“决战瞬时智勇者胜”的理念,两强相遇“智者”胜的事例不胜枚举。为此世界有识的篮球人士不断强调用头脑打球,用智慧打球,打聪明球,打有文化有人文氛围的球,它是篮球运动在新世纪发展的又一新特点。 而智的基础则是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文化科技知识和人文修养,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篮球运动的真谛,进一步把握其规律,进而使自己自由的驰骋于篮球运动的实践。 第三:高在“制空” 自20世纪70年代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篮球球队强化高的意识,围绕着高采取种种举措,选择特殊高大的内线队员,普遍重视提高队伍整体高度,并确立了“无高不成队”、“不高难赢球”,以及“得高水平、高大中锋得天下”的理念。实践证明这不无道理,近20年来竞技篮球的确已成为巨人们的游戏。然而“高”的内涵都在于控制挂在空间的篮板、篮筐和篮球。因此,比赛规则对此不断修改,很多方面也无不既鼓励而又限制这一“高”的发展趋势。 第四:快在“ 节奏” 随着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篮球比赛的对抗性和商业化的观赏性价值,篮球比赛规则对进攻阶段再次进行了缩短时间的规定,不仅使比赛速度加快,而且比赛节奏反复变化。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技术的训练、掌握和运用,对战术组织的配合与应变,都强化了时间意识和节奏意识。当今世界竞技篮球运动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争取时间是掌握主动赢得胜利的基本保障”已成为各国优秀队伍的共识。“兵贵神速”这一兵家古训更引人信服。而高速度下的技巧则充分体现在快慢速度的转换。特别引人思考的是,传统训练理论上有章有序的常规训练意识,应适应世界篮球运动比赛中凶悍、快速对抗中有章无序的比赛实际(即有序中的无序),是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研究的。这也是我国训练理论中滞后的一种现象。 第五:悍在“凶狠” 篮球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允许职业选手参加世界性大赛以后,运用贴身攻防的对抗手段以及凶悍拼争的顽强作风是现代篮球比赛当代化的最明显特点之一。篮球场上“悍”的传统理解也出现了质的变化,“悍”不仅反映在思想、意志、作风、精神上,反映在比赛过程中拼争技术手段和战术方法的合理应用上,而且还体现在比赛规则的不断演进的导向上。例如,篮下高空拼争既要求身高和体质,有要求技能能力、智谋变化,而其中凶悍的作风是能否发挥上述优势,取得制空优势的保证;再如,规则对进攻时间的限制,要求进攻时以快速凶悍的行动将球推过前场,并利用仅有的不到20秒的时间进行凶悍的攻击。而防守时为了阻止对手进攻,则普遍采取规则允许的身体接触,通过凶悍的追、逼、抢、打、断等防守手段的运用,从而使现代篮球比赛更具凶悍的拼斗性,时时出现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不时给观众以悬念。 为此,世界强队强化凶悍作风的培养和体能体质的基础力量训练,以利于进行更凶悍的拼争。我国“八一”男篮之所以在建国50年来长久的保持良好的战绩,其比赛作风凶悍是基本因素。现代篮球当代化的体现之一,就是短时间,短距离的贴身凶悍对抗。所以说智慧与凶悍的结合,既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也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结晶,更是现代竞技篮球比赛当代化的要求和特征。 第六:准在“高分” 投篮准是篮球运动攻守对抗得分取胜的唯一手段和目的,国际比赛高比分的形成,一是表现为三分投手多,命中率普遍提高,投距远,投点广,被称为篮球场上的“远程导弹”;二是攻守转换快,特别是进攻速度加快、次数增多,投篮机会增多,远、中、近都布有强投攻击手,而篮下均重视布置高大重量级的“地雷”――中锋强攻;三是十分重视投篮基本功训练,既要求投篮技术方法不单一、能变化,要要求动作扎实、正确和规范,而且要求在训练中对抗条件下投篮的高数量和高质量(据资料显示,世界强队每天要求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进行投篮训练,一般在米外区的不同角度定时定量投进500-600个球,这意味着一天每名运动员要投1000-1500次,而在投进的500个球中的命中率要达到55%-70%,以此保障在正式比赛中全队整体投篮命中率在50%以上,全队场次总得分不少于90分)。故世界优秀运动队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投篮手,他们掌握投篮技术已达到技艺化水平,普遍具有在对抗条件下投篮方式多、投距远、变化多、机会多、区点多、出手点高、心态稳、投速快、篮下强攻威胁性强和命中率指数大的特点,任何一个球队拥有这样的投篮明星运动员多,就标志着队伍整体实力强。 现代篮球运动除以投篮准作为“准”字要求的基本点外,还要求掌握个体动作普遍准确,扩大“准”的其他要求,例如运用技术时机的准确性高,转换技术、战术判断时间的准确性高,但特殊和突出的是外围三分球投篮命中率普遍提高。远、中、近多点,多面投篮相呼应,以成为战术变化的基础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主要手段。 第七:全在“综合” 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多元、多型、多类、多变的综合的攻守对抗性运动项目。而对抗的胜负就取决于上述诸因素的有机综合统一,达到协调地融合成整体,具体反映在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围绕着迅速提高竞技水平,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选材组建队伍,到实施训练、管理、培养规划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全面检测与培养运动员必备的专项基本条件,如对篮球运动专项的悟性与意识的全面性;专项身体形态的各部分比例的全面性;智能结构的全面性;体能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性;掌握与运用攻守技术、战术的全面性等等。从而使现代高水平运动队均衡的相对的具备能文能武,能攻能守,能左能右,能内能外,能上能下,能快能慢,使他们在比赛中适应不同的队伍,不同的打法,适应不同比赛阶段的不同环境下自由保持正常的心态,掌握应变的主动性。正由于全面自我教育、训练、磨练意识的加强,他们在比赛中都能随机待遣,由单一性常规型运动员,向多面性综合型运动员发展,进而为增添球队的整体实力和自身向特异性明星型运动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全面、综合、特异的运动队及运动员已成为现代篮球实业家抢手的无上明珠,也是职业联赛观众观赏的夺目焦点,是现代竞技篮球当代化的重要标志。 参考资料:

体能是篮球技战术达到高水平的基础和保证,专项化训练是技战术达到高水平的手段和途径。实践证明: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术水平并贯彻全队的战术指导思想,没有良好的体能作为坚实的基础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针对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高中篮球队训练方法的研究与探讨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选题目的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篮球运动在促进我国中学生体质,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仅仅喜欢篮球,更是把篮球作为自己的专长,帮助自己升往高一级的学府。初中考高中有招篮球特长的,高中考大学更是,CUBA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在查阅大量有关篮球体能训练的相关文献下,发现绝大部分的文献都把篮球体能训练中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五个要素分开来单独描述如何练。鉴于体能训练中这五个要素如何训练很多文献中都写得很详细了,问题是,这样导致大部分高中篮球运动日复一日的重复一个模式的训练,在一个周期中,他们就不太清楚要如何给自己安排科学的训练。本研究将从篮球体能训练一个完整的周期的训练方法着手,给广大高中篮球教练员、运动员一个全新的参考,使他们更好的改进平时训练中的不科学之处,从而更好的提升广大高中篮球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2选题意义本文的中学生主要指16、17—19、20岁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或者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利用学校……(新文秘网省略95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篮球队的力量训练也只有杠铃,只要进行力量训练就是杠铃负重。虽然杠铃负重能增加运动员的弹跳能力,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杠铃负重以后身体会变的强壮,但是身体灵活性不会提高,甚至会有所下降。3速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速度素质在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良好的速度素质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时间和空间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能否奏效的决定性素。”“由于篮球技术特点、场地等因素影响,起动速度、加速跑速度和速度耐力是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点。”然而当前中学生篮球训练队的教练对专门速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还了解不够,训练中有针对性的方法手段不多。大多数教练员只知道多跑能提高速度素质,而不知道到要用什么具体方法,甚至连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案都没有,在训练中很难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所以在比赛中出现了回防速度慢、防守跟不上等诸多问题。4耐力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在我国广大高中生篮球运动员中,耐力训练绝大部分是有氧训练,大大忽视了无氧训练。这也是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耐力不行的主要原因。目前的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有氧训练是以长跑为主,是低水平的有氧代谢,而比赛要求的是高强度、高质量的有氧代谢,其中包括了无氧,有氧无氧结合的代谢。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深刻理解,高水平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工作运动和比赛-的基础和本钱,也是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提高自己比赛能力的根本。而且,在我国的中学生的比赛中,都在有意识加强紧逼防守的运用时间及强度,尤其到比赛的后程,不管是区域紧逼,还是半场、全场盯人,体能是破坏紧逼盯人、保证自己防守质量、加强防守反击的保证和条件。5灵活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要求主要在于快速、协调、准确,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要素,才能与篮球运动所要求的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的专项特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可是大部分高校只是利用简单的往返跑来代替灵敏素质的训练,未能很好的与篮球专项训练特点结合起来,训练效果也很差,事倍功半。6柔韧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柔韧素质在篮球运动中主要是要求运动员关节韧带,特别是腰、胯、肩、腿、踝关节韧带的韧性强,对运动员加大实战技术动作强度、幅度,减少运动员机体受伤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可是,大部分高中球员对这方面不够重视,比如训练的时候没有尽力,装模做样,所以教练员在这方面要严厉要求球员,从而达到训练目的。7忽视放松的严重性放松运动是指队员在训练结束后进行的5 -1 0min 小运动量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合理的放松运动能够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增强技术动作节奏感;能够加快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增大肌肉的收缩力量;能够节省能量保持体能。调查发现,许多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训练之后只采用常规的慢跑或徒手操进行放松,甚至根本就不进行放松练习,完全忽视放松运动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三、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以篮球体能训练的方法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华侨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与研究成果,并通过购买与本课题有关的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四、主要研究内容1高中生生理特点高中生身体形态高中生体内器官的成熟高中生身体机能的发育高中生性生理的成熟体能的概念体能训练的意义保持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延年益寿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大使机体能够适应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要求为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战术打下基础有利于延长运动寿命,创造优异成绩更好的预防运动损伤3体能训练的分类和国内外现状体能训练的分类国内高中生体能训练现状训练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在力量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速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耐力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灵活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柔韧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忽视放松的严重性五、主要参考文献[1] FZ01104-1000-2008-0000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2008/06/16[2] 罗陵.《现代篮球体能训练指导》[M].2009年4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3]王向宏.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4] 王保成、 等:“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篮球体能训练的研究》 第3 页,2001年第3期。[5] 范克全:“对篮球运动的体能特点及科学训练的探讨”,《体育科学研究》第2页,1998年第3期。

青少年篮球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那么你知道关于篮球运动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篮球的开题报告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代写论文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笔调查问卷计算机等

一、 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序号主要工作内容起止日期

1选题,拟定开题报告,收集整理资料2010年6月

2完善计划,开展研究2010年7月—2010年9月

3再次查找资料,统计结果2010年10月

4分析对比,拟定初稿2010年11月

5提交论文,指导老师评审返,反复修改2010年12月

6进行论文答辩2011年4月

7再次修改,正式提交论文2011年5月

五、预期结果

1、充分分析拼抢篮板球技术,并清晰细致的解析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2、利用篮球运动中拼抢篮板球的能力的分析,为学院篮球篮球专选对训练比赛、以及日后从事篮球教学训练做出指导。

3、充分提高拼抢篮板球的训练效果,从而使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佳绩。

一、 选题依据

伴随着中国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职业联赛的风起云涌,篮球市场的日趋火爆,中国的男女篮球队(包括国家青年队)却在亚洲、世界赛场上连连败北!在奥运会预赛12队的16项技术统计中,除姚明有10项进入前5名外,无一人进入前十,中国男篮的失误高居榜首,5场比赛失误高达93次,平均每场失误次,其他大多数统计不是垫底就是倒数第二。无论是体能、技术,还是战术意识和作风,中国男篮都不具备8强的实力。在第七届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中, 拥有像易建联和唐正东这样绝好条件(连美国教练都羡慕)的中国青年男篮,二胜六负仅排第十四名(十六支队),这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青年男篮自身的落后状况,而且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男篮与当今世界男篮群体中高水平队伍之间的差距。优秀男子篮球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不仅制约了目前中国男篮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中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中国篮球要想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有所作为,以及中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必须加速优秀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进程。NBA是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NBA为什么能50年长盛不衰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NCAA每年为NBA输送几十名顶尖球员,NBA能够持续保持魅力也就在于不断有新星崛起。通过和“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相比较,我们发现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2、完善的训练、竞赛体制(包括中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和职业联赛)

3、竞争激烈的高水平的各级教练员队伍

4、激励机制

这几点正是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和成功之处。同时我们发现这四点中的共性就是鼓励竞争。通过频繁的激烈的比赛来形成竞争,通过竞争来选拔后备人才和优秀教练员,通过诱人的激励措施来促进竞争,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使篮球运动充满了生机。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由于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只能借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现有的体制带来的冲击,使得目前的举国体制下,“业余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青年队—省队—国家队”的培养方式已日渐萎缩,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的过程中在竞赛制度方面、政策导向方面、激励机制方面、培养体制方面、教练员体制方面、科研、医疗保障方面、联赛吸引力方面、选材方面、训练方面等方面均出现了问题,因此对我国男子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当中出现的问题极其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紧紧围绕鼓励竞争的原则,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对提高我国男子篮球运动整体水平和推动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参加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的运动员、近两年由青年队调入一线队伍的年轻运动员,参加大超联赛的前几名队伍的运动员。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4年期间的有关文献进新行查阅;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用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家长及专家进行调查、访问,以获取不同对象对各省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看法。

(三) 统计法:对青年联赛进行技术统计,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相关资料。

(四) 比较分析法:将我国后备力量的培养状况和美国相比较,将甲级队强弱队及其后备力量做全面比较,找出问题及值得借鉴或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五) 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和调查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指出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 研究内容:

1、 我国篮球后备力量现状

2、 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和美国相比较

3、 后备力量和职业联赛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5、 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

6、 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五、 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研究难点:由于运动员选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扯的因素多,所以给问卷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有难度。

六、预期结果

虽然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培养模式、竞赛制度、教练员选拔培训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一方面这几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么多问题的解决不时一蹴而就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体现了人才成长的数量、质量、层次与等级的变化规律。从启蒙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升高,随着孩子们学习与训练的提高,把前一个较低的培养层次中的优秀者选拔到下一个较高的培养层次中去,这样各级人才数量从多到少,人才质量从粗到精,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选拔,最后产生出佼佼者,“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培养篮球运动人才的基本模式。因此为了扩大篮球运动人口的基数, 必须开辟多种培养渠道,加大竞争力度,尽快形成我国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为此,必须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加速专业队二线队伍向高校并轨的步伐。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来进行,将大学联赛推向市场,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力,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进一步扩充大学生联赛的队伍及涉及的城市,增加比赛场次,避免垄断,加强竞争,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学生、中学生联赛。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力度抓紧培养各级队伍的高水平教练员,尤其是中学和大学专职教练员的培养。逐步提高各级教练员的待遇和职业运动员的待遇,学校也应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加速普及完善教练员的竞聘制度,淘汰不能胜任的教练员,促使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推动选材、训练质量的提高。

七、进度安排:

2006年11月—2007年3月: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

2007年4月—2007年5月:进行问卷的设计;

2007年5月—200年9月: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完成技术统计工作;

2007年9月—2007年10月: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007年11月—2007年12月:撰写并完成论文初稿;

2008年1月—2008年2月:征求导师和专家的意见,修改论文草稿;

2008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10、参考文献

[1]高建磊,陈树华,许永刚.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卷第1期

[2]高治,徐伟宏.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3]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

[4]宋振镇. CUBA与NCAA的比较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5]刘志伟,等.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技术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张炳先,等.对篮球本质—强对抗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4,(6).

[7]王章明,等.CBA甲A与NBA队员身高体重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第34卷第6期

[8]刘玉林.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2000年第2期

[9]张振东.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6(2):55-60

[10]朱体荃,韩立明.少年篮球比赛中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测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9,20(6):23-27

[11]吴金元,任海.我国“三大球”的滑坡与后备力量的培养 [J].体育与科学,2001,22(1):37-40

[12]王守恒.美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发展及借鉴[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65

[13]成惜今.对世界男篮身高发展趋势的研究及预测[J].中国体育科技,1989,(4).

[14]黎白.篮球运动员的理想体重应是多少?篮球,1993,(1).

[15]李可可.篮球运动员球感的测定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1995(3):34~39

[16]张力为.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中国体育科技,1993(1):39~45

[17]李可可.关于篮球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问题的探讨,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

[18]卢亮球,邝郁,陈树华,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某些感知特征的相关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

[19]席莎,杨晓晖.对男篮不同位置优秀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总第49期

[20]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等.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

[21]黄远翔.关于篮球运动员气质类型与技术特长关系的探讨,潍坊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

[22]赵芳,孙民治.我国高级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6卷第2期

[23]武国政,杜裕,谢铁兔.对我国女子篮球运动水平不稳定原因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25卷第2期

[24]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体育科学2001年1月第21卷第1期

[25]翟强.对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新探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26]刘森.浅谈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

[27]付志东.论“豆芽菜现象”的本质原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2卷第1期

[28]陈本友.部分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1998年3月

新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 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将进一步在世界广阔范围内更迅速普及发展提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 篮球运动由于自身的本体性特点、规律和功能,使它充满活力。为此,新世纪大众性篮球运动将进一步在全球普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社会文化和民众健身强体、修德养身的工具和手段。而这种运动性人文、文化色彩的氛围将不断的深化为社会特殊人文景观和人们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社区和工矿企业的篮球运动开展将日益广泛,热爱篮球运动的各界人士将进一步支持推广篮球运动。 (二)学校篮球运动的健身、教育功能显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篮球运动的增智、健身、教育、宣传、社交功能越来越被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领导认同,积极开展学校篮球运动将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提高健身水平、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修养品行、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的特殊教育形式。各种形式的业余篮球俱乐部将成为校园生活地一种基本社团组织。未来优秀运动幼苗将由此启蒙和得到发展。 (三)职业篮球运动在全球扩展,商业化气息加强,观赏性加浓 职业篮球比赛的竞技水平的技艺化,进一步产生了特殊社会性魅力和经济效益,促使新世纪职业篮球俱乐部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职业性竞赛的商业化行为将日益在规范中完善法治经营,逐步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随之现存的国际性和各国的篮球组织形式迟早会有新的组合,竞赛的规则、竞赛的制度与方法的不断变革势在必行,以适应人们观赏、健身和发展科、艺化篮球竞技运动的需要。 (四)篮球运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渗透高科技,形成新结构、新体系 现代科技对篮球运动的渗透,使传统篮球观念,篮球理论、技术、战术和体能水平与训练手段将有新的创新和要求。实践训练手段将更科学化,多元科技将与训练比赛实践相结合,形成篮球观念的新转变,新的理论观点将层出不穷,新的技术、战术不断产生,新的竞赛制度不断完善,新的规则再充实、再发展,从而形成从篮球理论到篮球实践内容的新结构、新体系。篮球竞技在创新发展中更具个性化、集约化、技艺化、科技化、商业化,明显反映出竞技篮球当代化科技氛围。 (五)竞技篮球群雄相争激烈,排名出现新格局,技战术风格呈现新特点 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水平和实力将形成起伏状的新格局,这是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发展、提高的好趋势。然而总体上美国仍将居先,欧、美地区一些国家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先进水平,但各国实力将接近,排名将反复出现更迭。在亚洲、澳洲和非洲地区某些国家将向先进强国冲击。篮球运动总体发展朝着智博谋深、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快速、机敏多变和全面准确这一总趋势与不同流派风格以及多种多样打法的方向发展;比赛规则将应时修订,促进攻守平衡发展;高度与速度进一步相互依赖与制约;技术和战术进一步技艺化、精湛化、实效化、多变化、高空化、全面化和综合化;空间与时间的拼争更趋凶悍激烈,使运动员综合体能、机能、人文素质、文化修养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才华球星的社会效益显得格外重要;教练员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和智慧才干及人格魅力更需综合提高。 可见新世纪篮球运动本体特征与特点将赋予新的内涵。 第一:贵在“理念” 当前世界篮球运动在向技艺化、职业化、观赏化、商业化发展,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进一步重新认识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的总趋势,从而研究提炼出自己在训练、管理、指挥、参赛、技战术创新的多元素结构中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新的篮球理论与实践的架构体系,进而整合成自己独特的理念。这将是创建自我篮球训练竞赛指导思想,适应与实现训练竞技目标,推动篮球运动事业发展,塑造个人篮球生涯新形象的前提。为此,凡在篮球事业上有进取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对此已成为共识,也是一种创新立业的趋势。 第二:智在“聪颖” 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然而,随着世界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智慧无限的被开发,从而社会越来越文明进步。而科学技术也必然被竞技体育广泛地渗透移植和利用,传统的“勇者胜”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更新提出“决战瞬时智勇者胜”的理念,两强相遇“智者”胜的事例不胜枚举。为此世界有识的篮球人士不断强调用头脑打球,用智慧打球,打聪明球,打有文化有人文氛围的球,它是篮球运动在新世纪发展的又一新特点。 而智的基础则是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文化科技知识和人文修养,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篮球运动的真谛,进一步把握其规律,进而使自己自由的驰骋于篮球运动的实践。 第三:高在“制空” 自20世纪70年代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篮球球队强化高的意识,围绕着高采取种种举措,选择特殊高大的内线队员,普遍重视提高队伍整体高度,并确立了“无高不成队”、“不高难赢球”,以及“得高水平、高大中锋得天下”的理念。实践证明这不无道理,近20年来竞技篮球的确已成为巨人们的游戏。然而“高”的内涵都在于控制挂在空间的篮板、篮筐和篮球。因此,比赛规则对此不断修改,很多方面也无不既鼓励而又限制这一“高”的发展趋势。 第四:快在“ 节奏” 随着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篮球比赛的对抗性和商业化的观赏性价值,篮球比赛规则对进攻阶段再次进行了缩短时间的规定,不仅使比赛速度加快,而且比赛节奏反复变化。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技术的训练、掌握和运用,对战术组织的配合与应变,都强化了时间意识和节奏意识。当今世界竞技篮球运动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争取时间是掌握主动赢得胜利的基本保障”已成为各国优秀队伍的共识。“兵贵神速”这一兵家古训更引人信服。而高速度下的技巧则充分体现在快慢速度的转换。特别引人思考的是,传统训练理论上有章有序的常规训练意识,应适应世界篮球运动比赛中凶悍、快速对抗中有章无序的比赛实际(即有序中的无序),是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研究的。这也是我国训练理论中滞后的一种现象。 第五:悍在“凶狠” 篮球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允许职业选手参加世界性大赛以后,运用贴身攻防的对抗手段以及凶悍拼争的顽强作风是现代篮球比赛当代化的最明显特点之一。篮球场上“悍”的传统理解也出现了质的变化,“悍”不仅反映在思想、意志、作风、精神上,反映在比赛过程中拼争技术手段和战术方法的合理应用上,而且还体现在比赛规则的不断演进的导向上。例如,篮下高空拼争既要求身高和体质,有要求技能能力、智谋变化,而其中凶悍的作风是能否发挥上述优势,取得制空优势的保证;再如,规则对进攻时间的限制,要求进攻时以快速凶悍的行动将球推过前场,并利用仅有的不到20秒的时间进行凶悍的攻击。而防守时为了阻止对手进攻,则普遍采取规则允许的身体接触,通过凶悍的追、逼、抢、打、断等防守手段的运用,从而使现代篮球比赛更具凶悍的拼斗性,时时出现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不时给观众以悬念。 为此,世界强队强化凶悍作风的培养和体能体质的基础力量训练,以利于进行更凶悍的拼争。我国“八一”男篮之所以在建国50年来长久的保持良好的战绩,其比赛作风凶悍是基本因素。现代篮球当代化的体现之一,就是短时间,短距离的贴身凶悍对抗。所以说智慧与凶悍的结合,既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也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结晶,更是现代竞技篮球比赛当代化的要求和特征。 第六:准在“高分” 投篮准是篮球运动攻守对抗得分取胜的唯一手段和目的,国际比赛高比分的形成,一是表现为三分投手多,命中率普遍提高,投距远,投点广,被称为篮球场上的“远程导弹”;二是攻守转换快,特别是进攻速度加快、次数增多,投篮机会增多,远、中、近都布有强投攻击手,而篮下均重视布置高大重量级的“地雷”――中锋强攻;三是十分重视投篮基本功训练,既要求投篮技术方法不单一、能变化,要要求动作扎实、正确和规范,而且要求在训练中对抗条件下投篮的高数量和高质量(据资料显示,世界强队每天要求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进行投篮训练,一般在米外区的不同角度定时定量投进500-600个球,这意味着一天每名运动员要投1000-1500次,而在投进的500个球中的命中率要达到55%-70%,以此保障在正式比赛中全队整体投篮命中率在50%以上,全队场次总得分不少于90分)。故世界优秀运动队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投篮手,他们掌握投篮技术已达到技艺化水平,普遍具有在对抗条件下投篮方式多、投距远、变化多、机会多、区点多、出手点高、心态稳、投速快、篮下强攻威胁性强和命中率指数大的特点,任何一个球队拥有这样的投篮明星运动员多,就标志着队伍整体实力强。 现代篮球运动除以投篮准作为“准”字要求的基本点外,还要求掌握个体动作普遍准确,扩大“准”的其他要求,例如运用技术时机的准确性高,转换技术、战术判断时间的准确性高,但特殊和突出的是外围三分球投篮命中率普遍提高。远、中、近多点,多面投篮相呼应,以成为战术变化的基础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主要手段。 第七:全在“综合” 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多元、多型、多类、多变的综合的攻守对抗性运动项目。而对抗的胜负就取决于上述诸因素的有机综合统一,达到协调地融合成整体,具体反映在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围绕着迅速提高竞技水平,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选材组建队伍,到实施训练、管理、培养规划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全面检测与培养运动员必备的专项基本条件,如对篮球运动专项的悟性与意识的全面性;专项身体形态的各部分比例的全面性;智能结构的全面性;体能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性;掌握与运用攻守技术、战术的全面性等等。从而使现代高水平运动队均衡的相对的具备能文能武,能攻能守,能左能右,能内能外,能上能下,能快能慢,使他们在比赛中适应不同的队伍,不同的打法,适应不同比赛阶段的不同环境下自由保持正常的心态,掌握应变的主动性。正由于全面自我教育、训练、磨练意识的加强,他们在比赛中都能随机待遣,由单一性常规型运动员,向多面性综合型运动员发展,进而为增添球队的整体实力和自身向特异性明星型运动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全面、综合、特异的运动队及运动员已成为现代篮球实业家抢手的无上明珠,也是职业联赛观众观赏的夺目焦点,是现代竞技篮球当代化的重要标志。

篮球体育运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 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 850080 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044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741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 笔 调查问卷 计算机 等

篮球运动训练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那么你知道关于篮球运动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篮球的开题报告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代写论文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笔调查问卷计算机等

一、 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序号主要工作内容起止日期

1选题,拟定开题报告,收集整理资料2010年6月

2完善计划,开展研究2010年7月—2010年9月

3再次查找资料,统计结果2010年10月

4分析对比,拟定初稿2010年11月

5提交论文,指导老师评审返,反复修改2010年12月

6进行论文答辩2011年4月

7再次修改,正式提交论文2011年5月

五、预期结果

1、充分分析拼抢篮板球技术,并清晰细致的解析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2、利用篮球运动中拼抢篮板球的能力的分析,为学院篮球篮球专选对训练比赛、以及日后从事篮球教学训练做出指导。

3、充分提高拼抢篮板球的训练效果,从而使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佳绩。

一、 选题依据

伴随着中国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职业联赛的风起云涌,篮球市场的日趋火爆,中国的男女篮球队(包括国家青年队)却在亚洲、世界赛场上连连败北!在奥运会预赛12队的16项技术统计中,除姚明有10项进入前5名外,无一人进入前十,中国男篮的失误高居榜首,5场比赛失误高达93次,平均每场失误次,其他大多数统计不是垫底就是倒数第二。无论是体能、技术,还是战术意识和作风,中国男篮都不具备8强的实力。在第七届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中, 拥有像易建联和唐正东这样绝好条件(连美国教练都羡慕)的中国青年男篮,二胜六负仅排第十四名(十六支队),这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青年男篮自身的落后状况,而且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男篮与当今世界男篮群体中高水平队伍之间的差距。优秀男子篮球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不仅制约了目前中国男篮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中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中国篮球要想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有所作为,以及中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必须加速优秀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进程。NBA是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NBA为什么能50年长盛不衰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NCAA每年为NBA输送几十名顶尖球员,NBA能够持续保持魅力也就在于不断有新星崛起。通过和“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相比较,我们发现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2、完善的训练、竞赛体制(包括中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和职业联赛)

3、竞争激烈的高水平的各级教练员队伍

4、激励机制

这几点正是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和成功之处。同时我们发现这四点中的共性就是鼓励竞争。通过频繁的激烈的比赛来形成竞争,通过竞争来选拔后备人才和优秀教练员,通过诱人的激励措施来促进竞争,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使篮球运动充满了生机。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由于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只能借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现有的体制带来的冲击,使得目前的举国体制下,“业余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青年队—省队—国家队”的培养方式已日渐萎缩,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的过程中在竞赛制度方面、政策导向方面、激励机制方面、培养体制方面、教练员体制方面、科研、医疗保障方面、联赛吸引力方面、选材方面、训练方面等方面均出现了问题,因此对我国男子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当中出现的问题极其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紧紧围绕鼓励竞争的原则,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对提高我国男子篮球运动整体水平和推动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参加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的运动员、近两年由青年队调入一线队伍的年轻运动员,参加大超联赛的前几名队伍的运动员。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4年期间的有关文献进新行查阅;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用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家长及专家进行调查、访问,以获取不同对象对各省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看法。

(三) 统计法:对青年联赛进行技术统计,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相关资料。

(四) 比较分析法:将我国后备力量的培养状况和美国相比较,将甲级队强弱队及其后备力量做全面比较,找出问题及值得借鉴或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五) 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和调查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指出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 研究内容:

1、 我国篮球后备力量现状

2、 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和美国相比较

3、 后备力量和职业联赛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5、 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

6、 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五、 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研究难点:由于运动员选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扯的因素多,所以给问卷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有难度。

六、预期结果

虽然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培养模式、竞赛制度、教练员选拔培训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一方面这几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么多问题的解决不时一蹴而就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体现了人才成长的数量、质量、层次与等级的变化规律。从启蒙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升高,随着孩子们学习与训练的提高,把前一个较低的培养层次中的优秀者选拔到下一个较高的培养层次中去,这样各级人才数量从多到少,人才质量从粗到精,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选拔,最后产生出佼佼者,“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培养篮球运动人才的基本模式。因此为了扩大篮球运动人口的基数, 必须开辟多种培养渠道,加大竞争力度,尽快形成我国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为此,必须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加速专业队二线队伍向高校并轨的步伐。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来进行,将大学联赛推向市场,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力,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进一步扩充大学生联赛的队伍及涉及的城市,增加比赛场次,避免垄断,加强竞争,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学生、中学生联赛。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力度抓紧培养各级队伍的高水平教练员,尤其是中学和大学专职教练员的培养。逐步提高各级教练员的待遇和职业运动员的待遇,学校也应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加速普及完善教练员的竞聘制度,淘汰不能胜任的教练员,促使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推动选材、训练质量的提高。

七、进度安排:

2006年11月—2007年3月: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

2007年4月—2007年5月:进行问卷的设计;

2007年5月—200年9月: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完成技术统计工作;

2007年9月—2007年10月: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007年11月—2007年12月:撰写并完成论文初稿;

2008年1月—2008年2月:征求导师和专家的意见,修改论文草稿;

2008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10、参考文献

[1]高建磊,陈树华,许永刚.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卷第1期

[2]高治,徐伟宏.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3]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

[4]宋振镇. CUBA与NCAA的比较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5]刘志伟,等.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技术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张炳先,等.对篮球本质—强对抗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4,(6).

[7]王章明,等.CBA甲A与NBA队员身高体重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第34卷第6期

[8]刘玉林.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2000年第2期

[9]张振东.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6(2):55-60

[10]朱体荃,韩立明.少年篮球比赛中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测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9,20(6):23-27

[11]吴金元,任海.我国“三大球”的滑坡与后备力量的培养 [J].体育与科学,2001,22(1):37-40

[12]王守恒.美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发展及借鉴[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65

[13]成惜今.对世界男篮身高发展趋势的研究及预测[J].中国体育科技,1989,(4).

[14]黎白.篮球运动员的理想体重应是多少?篮球,1993,(1).

[15]李可可.篮球运动员球感的测定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1995(3):34~39

[16]张力为.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中国体育科技,1993(1):39~45

[17]李可可.关于篮球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问题的探讨,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

[18]卢亮球,邝郁,陈树华,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某些感知特征的相关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

[19]席莎,杨晓晖.对男篮不同位置优秀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总第49期

[20]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等.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

[21]黄远翔.关于篮球运动员气质类型与技术特长关系的探讨,潍坊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

[22]赵芳,孙民治.我国高级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6卷第2期

[23]武国政,杜裕,谢铁兔.对我国女子篮球运动水平不稳定原因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25卷第2期

[24]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体育科学2001年1月第21卷第1期

[25]翟强.对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新探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26]刘森.浅谈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

[27]付志东.论“豆芽菜现象”的本质原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2卷第1期

[28]陈本友.部分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1998年3月

只针对你投篮说一下,因为投篮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难练的。淘宝搜“投篮手套”,不是让你买这个东西,是看他下面的几个视频教程链接,都是很好的,有乔丹的,张卫平等名人的,照着练真的很快。

篮球体育运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 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 850080 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044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741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 笔 调查问卷 计算机 等

篮球体能训练论文的参考文献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体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周倩.酒泉地区高中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崔小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3]谭林.世界男子自由体操和单杠的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4]王霞元.甘肃省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5]李春玉.试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实效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09)

[6]王婷,姜华.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7]丁根清.如何培养体育系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J].才智.20xx(21)

[8]王延芳.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9]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0]余永生.四川省独立院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xx

[11]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2]李鑫.山西省太原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xx

[13]王楠.对沈阳市高职院校大众健美操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14]杜秀娟.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5]魏复活.宁夏城镇回民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6]祝欢.兰州市与郑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7]李冰,张璐.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与阅读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5)

[18]龚云.中澳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xx(07)

[19]胡凤兰.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教学能力[J].学园(教育科研).20xx(03)

[20]杨瑞鹏.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xx(01)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xx,(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xx(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xx.(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xx: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xx.(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找了些索引给你,原文可以网上查。。。。1、国内高水平大学生篮球队赛前热身探究【作者中文名】 程龙; 刘丽萍;【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体教部;【文献出处】 辽宁体育科技, 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5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赛前热身; 篮球; 国内高水平大学生;【摘要】 通过实地比赛观察记录参加第12届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东北赛区参赛队的赛前热身方式,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了解现在国内外最先进的篮球赛前热身方法,阐述训练和赛前热身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最后归纳科学合理的赛前热身模式,使其能够为CUBA各高校参赛队提供参考。【DOI】 CNKI:SUN:、篮球运动供能特征及体能训练研究【英文篇名】 Basketball Energy Suppl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Principle【作者中文名】 王玉瑾; 王大川;【作者英文名】 WANG Yu-jin1; WANG Da-chuan2(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Finance Trade School; Guangzhou 510070; China);【作者单位】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财政中等专业学校 广州;【文献出处】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篮球; 体能; 训练;【英文关键词】 basketball;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摘要】 篮球运动属于三个能量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的混合供能运动。篮球运动需要不断重复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它与无氧供能系统关系更为密切。平衡的膳食、适当的休息和合理的体能训练能够加快身体的恢复、修复和体能的补充。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准备一般包括一般性热身运动、伸展运动及放松运动3个环节。伸展运动包括静力性和动力性伸展运动。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应依据如下原则:全面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适量负荷原则、恢复性原则。要想成为技术全面的高水平运动员,必须重视体能训练的方方面面。【DOI】 CNKI:ISSN:、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创伤的分析研究【英文篇名】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Athletic Injuries【作者中文名】 李淑芳;【作者英文名】 LI Shu-fang(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体育部 河南开封;【文献出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11期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运动; 运动创伤; 分布情况; 特点; 研究;【英文关键词】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thletic injury; distribution; character; research;【摘要】 对河南大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发生运动创伤的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运动创伤的时间多发生在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造成大学生运动创伤的体育项目,多见于对抗性较强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创伤部位以踝、腕指关节、肘、膝处最多。建议大学生多做伸展运动和热身运动,这是减少和预防运动创伤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基金】 河南省科技厅2002年科技攻关课题《河南省高校体育运动创伤防治技术方法研究》(0324500014)。【DOI】 cnki:ISSN:、篮球选项课的大学生运动损伤及预防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曹飞;【作者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文献出处】 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34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运动损伤; 自我保护; 体育保健知识; 大学生; 篮球;【摘要】 对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时间多发生在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场。创伤部位以手膝踝关节处最多。作者认为造成大学生运动损伤以及康复慢的原因是: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体育保健知识缺乏等,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DOI】 CNKI:SUN:

篮球训练方法研究论文

体能是篮球技战术达到高水平的基础和保证,专项化训练是技战术达到高水平的手段和途径。实践证明: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术水平并贯彻全队的战术指导思想,没有良好的体能作为坚实的基础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针对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去收收篮球历史 规则 copy就行了

浅析篮球的投篮教学方案论文提纲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析篮球的投篮教学方案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分享。

浅析篮球“跳投”系统训练法体育学研究论文

跳投技术是篮球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其动作方法是(本文全部以右手投篮为例,下文不再说明)两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脚之间。起跳时,迅速屈膝,脚掌用力蹬地向上起跳,双手举球至肩上,右手持球,左手扶球左侧方,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左手离球,右臂向前上方伸直,手腕屈,食、中指拨球,通过指端将球投出。落地时,屈膝缓冲,准备做下一个动作。它由起跳、原地投篮、跳起投篮三部分技术组成,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容易准确掌握,所以应该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向大家推荐一种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大家不妨一试。该系统化训练分三步:

一、 起跳训练

起跳分为原地起跳、一步急停起跳、二步急停起跳三种。无论哪一种起跳,都需要有爆发力,突然快速,要充分蹬伸踝、膝、髋三关节,以摆臂带动起跳。练习方法如下:

1、原地蹬伸练习

练习者原地站立,两脚相距同肩宽,半蹲,两臂自然放于体侧做提踵练习的,要求充分蹬伸膝、髋关节,上体要保持直立。

2、原地持球摆臂蹬伸练习

腿部动作,同上。两手持球位于腹部中右侧,左手在下托球,右手在上按球,右小臂贴于腰右侧。在蹬地的同时,左手快速向上托举球,右手保持球的稳定随球上举到单手肩上投篮的位置,自然翻转右手托球,两手和球均不能挡住视线。要求右手托球时,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用指根以上部位托球,大拇指与小拇指控制球体;球移动过程中要注意近贴腹部,右臂贴着腰部,从下向上托举球。

3、持球原地起跳

在2的基础上,要求跳起腾空,在空中仍保持2的直立持球姿势,保持球的稳定性,不出手。

4、一步急停起跳

在原地起跳的基础上,增加向左或向右一步急停起跳,其它动作要求不变。

5、两步急停起跳

在完成一步急停起跳动作的基础上,增加左右横移的交叉步起跳,其动作要领是(以向右移动为例):左腿向右横迈的同时,右脚主动有力快速蹬离地面紧跟左脚落地,使两脚几乎同时落地,落地后两脚主动蹬地起跳,要求同4。

二、 原地投篮训练

一般采用由易到难的训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练习方法:

1、徒手模仿练习

要求上下肢要协调用力,伸臂充分。

2、近距离投篮练习

在徒手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强调动作技术要正确,应用手腕前屈和手指柔和拨球将球投出,注意肘部一定要顶上去。

3、中远距离原地投篮

在增加距离的情况下,保持整个身体的稳定性,尤其是强调正确的投篮手法和投篮后的手型。

三、 跳起投篮的训练

跳起投篮,主要是掌握起跳与投篮技术统一。其难点是怎样掌握好投篮的出手时机,一般掌握在当身体即将达到最高点时出手,其训练方法有:

1、帮助跳起投篮

持球队员做原地跳起投篮准备动作,另一队员从后面用两手扶住持球队员的两腰下部,当持球队员起跳的同时两手用力将其托起。当持球队员跳起接近最高点时,再出手投篮,使队员体会空中出手的时机。

2、近距离跳投练习

可原地起跳,也可运一次球一步急停或两步急停起跳,目的是起跳协调,保持正确动作及其在空中的'稳定性。要求蹬地要充分,起跳举球要同步。

3、中远距离跳投练习

在增加距离的情况下,先把动作做好,尤其是投篮手法和出手后的手型稳定,以达到动作定型,再调整投篮力量的大小,逐步改进手法以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4、结合其他技术练习跳投

把单独的跳投技术与运、传、突等技术结合起来练习的,特别注意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问题,使跳投技术熟练地与其他技术结合运用。譬如:运球急停跳投要注意跳步或跨步接球时要面对球篮,急停与起跳要衔接好,蹬地快速有力;接球急停跳起投篮要把接球急停与起跳衔接好,第一步要克服向前的冲力,蹬地、起跳要快速有力。

5、在比赛和对抗中练习跳投。

首先在消极防守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加以巩固跳投的动作定型,逐渐过度到强烈的对抗比赛中得以实践。

高校篮球技术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 为了提高高校篮球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改革篮球技术的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在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反馈教学法,通过实验前测、中测和后测的途径,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测评成绩和成绩提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元反馈教学法;篮球技术教学;教学质量

“多元反馈教学法”是指依托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结合现代心理学、教学论的教学方法[1],其主旨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传递的多元性、互动性,摆脱传统的注入型教学,在师生合作的氛围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合理运用知识和发展技能为目标,突出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的及时性,使教师尽可能地兼顾到每一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篮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在篮球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提倡现代体育教学的多元性,要求学生在技能学习中,能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从广西财经学院2016级公体篮球选项课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其中2016级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每班25人。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阅读专著书籍及检索期刊,收集“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相关研究资料,为本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实验法。实验组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分别进行32学时的篮球技术教学。实验组教学由研究者担任,对照组教学由教研室选派一名多方面与研究者相当的教师担任。两组的教学均保证在教学人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场地器材上的一致性。整个教学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和后测的实验设计。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基础运动水平和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实验中对两个班进行篮球技术水平测试,实验后进行篮球技能考试。两个班的所有考核内容均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同时进行。数理统计法。对前测、中测和后测收集的数据,采用建库并作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为了保证本次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和干扰,把学生的身体基本情况指标和篮球相关运动能力指标作为前测指标,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属于实验的前馈信息[2]。测试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和篮球运动能力有关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根据上述结果,可以认为在实验前,两组学生至少从身体形态角度和篮球相关运动能力方面不会给本实验造成干扰,实验内部的效度较高。实验中测结果分析。在实验中期,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中发现,实验组的四个技术测评成绩和平均成绩均好于对照组,且它们在五组成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鉴于此结果可以解释为:实验组学生随着多元反馈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深入,他们更容易获得来自于自身、同伴和教师的评价,课堂中也更容易形成频繁的互动,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教师能根据评价结果,有目的性的做到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了解自身技术动作的完成信息,促进阶段目标的达成。同样,在每个技术环节或单元结束时,教师亦可根据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的继续进行反复巩固、反复反馈,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整个技术环节。实验后测结果分析。本次实验通过32学时的教学实践,作最终的篮球技术测评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的4个单项测评成绩和平均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单项成绩平均高出分,且呈现出显著性意义(P<)。由此可见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掌握技术动作的达标水平及动作规范程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虽然实验结束后,不同组别的学生成绩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测评成绩变化的影响,这里整合实验中期、后期的两次测评结果,作两类成绩的对比差值,得出:实验组的实验后期平均成绩,比其实验中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算法:()/×100%),同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算法:()/×100%),实验组高出对照组,实验组成绩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造成以上结果的整体分析:(1)从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上来解释。在多元反馈教学法作用于篮球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3种反馈渠道:第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第二,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第三,学生的自我反馈[3]。这3种反馈渠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信息的多向流通和交流,又能保证教师对绝大多数学生实施的帮助,这种帮助体现在教师重点的直接指导,体现在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体现在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当多元反馈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或同伴的帮助,逐渐掌握动作要领,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再加上教师的评价与鼓励,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创造出更为融洽的教学氛围。(2)从“多元反馈教学法”更易于遵循篮球技术动作的形成过程来解释。篮球技术动作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泛化到分化再到自动化的阶段[4],这是一种依靠不断练习而获得的一种运动能力。在整个技术形成的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动作技能反馈,能帮助学生在做动作时获得必要的信息情报,通过比较标准动作,即可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或一直在没有信息反馈的状态下学习,学生极易产生懈怠心理,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习动机;相反,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自始自终地贯穿动作反馈信息、能知道自身动作的缺点或阶段成绩,那么将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3结论与建议

结论。“多元反馈教学法”应用在实验组的教学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教学法作用于对照组,实验组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多元反馈教学法”可以通过3个反馈渠道和不同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信息的多向流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方案的合理优化,能够创造出融洽活跃的教学氛围,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实现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建议。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能及时了解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能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实验证明,此教法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达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建议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推广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运军.控制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管理[J].现代交际,2017(13):138.

[2]单曙光.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张全宁,赵新民.“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篮球教学实验研究[J].运动,2011(24):80-82.

[4]余世皓.武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技术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 索引序列
  • 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研究论文
  • 青少年篮球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 篮球运动训练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 篮球体能训练论文的参考文献
  • 篮球训练方法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