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格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格式

发布时间: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格式

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长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以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为支撑的网上图书馆服务体系。200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优秀图书馆”。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高级职称近200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等7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共4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现有体育保健学、武术、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田径、新闻采访与写作、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等1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得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97年和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各获二等奖1项;2004年批准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十五”期间学院毕业生保持了90%以上就业率。“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十运会”上,学院共有69名师生参加了12个大项的决赛和1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取得总分318分的良好成绩。在第4届东亚运动会男子武术散打比赛中,学院选手获得2枚金牌;第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在第74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3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年—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2001年—2006年,学院连续六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不知道。愿你心情无比灿烂,生活舒心无忧烦!

更多体育学院学报收到收稿回执是你的稿件被采纳了。

按照职称国家权威学术刊物的认定名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是国家级刊物。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格式

1)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稿件,校外作者的稿件要求最好是本刊主学科范围内的、省(部)级以上政府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博士点基金等)资助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不符合本刊的学科要求将不会进入审稿流程,直接退稿。本刊拒绝一稿两投稿件稿件。2)在线投稿成功后,请在投稿指南下载打印《作者投稿及论文发表承诺书》,第一作者签名后邮寄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3)本刊不收审稿费,只在通过评审录用稿件才适当收取版面费。4)本刊录用发表的稿件,为了便于学术信息的有序传播,需要作者转让部分版权,请作者在投稿指南下载《著作权声明》,签字后连同版面费邮寄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如果作者有特殊声名或要求时请来稿时提出书面说明。5)本刊一般2个月左右决定是否采用。投稿时请作者核对注册的作者信息,特别是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我们会及时回复稿件处理的进度,作者也可以随时登录查询或及询问。6)本刊实行严格的专家审稿机制:编辑初审决定是否符合接收的条件,再送同行专家审稿;编辑根据专家的意见筛选拟录用的稿件返回作者修改,评价一般或不宜录用的稿件及时通知作者退稿;送主编审查:是否按审稿意见修改、还有没有错误,决定是否录用。为提高稿件的外审效率,请作者推荐两位以上合适的专家供编辑部参考,专家的详细信息包括专家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电话、E-mail等。2 稿件要求1)第一作者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人员的论文,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的、确有理论深度和新意的论文本刊优先刊用。投稿时须注明:项目名称、课题题目、编号等。2)来稿须用word、wps等汉字处理系统排版,要求论点鲜明、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达到“齐、清、定”的要求:“齐”即文稿包括图、表等齐全;“清”即打印清楚,段落分明,利于排版和校对;“定”即稿件内容臻于完善,在排版过程中不再增删内容。3)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地址。全文(包括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一般以8000字左右为宜。(1)中、英文题目:简明确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2)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名称,所在省和城市名称,邮编),如多名作者则分行依次排列。英文作者姓名及单位(作者姓名格式:“ZHANG De-Lin)。(3)摘要(200-400字,需有简明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等,不少于200字)。中英文。(4)关键词(3~8个,尽量使用《体育汉语主题词表》中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隔开)。中英文。英文摘要(Abstract:)和英文关键词(Key words:)(每一个关键词用“;”分隔。(5)注明本文的重要题注、论文的性质(什么基金资助项目或哪级管理的科研项目、××学位论文、获××论文奖等)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的格式如下: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生文章需其导师任通讯作者,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硕博导师、E-mail。(6)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正文的各级层次标题要精练明确(篇幅一般在8 000字左右)。a.正文段落层次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不出现前言、引言等之内的层次),顶行书写,层次号后空一格,一级标题前空一行。b.图——必须有图序号和图题,每图一式两份(一份贴文稿应在处,一份另纸),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图题标在图下方。c.表——一律使用三线表(贴在文稿应在处),表序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与表题一并放在表上方。d.文稿中的计量单位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国际标准符号,不得使用已废止的符号,更不得自造符号。e.届次、世纪、年、月、日、百分比等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7)参考文献:不得省略,最少5条以上,需在文中引用处标注,并序号玉参考文献序一致。基本格式如下: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b.期刊文章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始页码d.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国际、国家标准的著录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f.专利的著录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g.电子文献和未定义类型文献的著录须在文稿末尾处说明关于以上“[]”内的文献类型如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3 其他申明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文末注明。本刊刊发的文章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使用。许可使用费已抵做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的版面费。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转载,请在来稿时声明。

你要评的是高级职称的吗 我先说3个核心的1.体育科学 2.中国体育科技3.体育与科学。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我们可以操作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体育类核心期刊排名一览如下:G8 体育1.体育科学 2.中国体育科技3.体育与科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体育学刊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8.体育文化导刊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全文可在我的百度文库免费下载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重复率

1.来稿应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全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题目不超过20字。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为内容的论文,应在首页注脚用“基金项目”标识,并注明课题代码编号。博十学位论文、硕十学位论文等,也请在文稿背页末注明。另外,如果该论文“入选×××文报告会”、“荣获×××论文奖”等,请附证书复印件一份,并在文稿首页末注明。2.来稿应有题名、摘要、关键词,并有相应的英文对照。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献(需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以200字左右为宜。作者来稿应尽可能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3-8个关键词,所选词应该是该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出现的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3.文稿要求采用“打印稿”,并有作者中英文署名,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标明工作单位全称及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并请附第一作者简历(姓名、山生年、籍贯、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及电话、电子邮箱)。作者的署名排序在投稿时确定,之后不得另行更动。4.文稿中的外文字母、数码、符号,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区别要明显。量和单位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PH及特殊符号例外),量的单位一律采用正体。5.文稿插图要求图面整洁,线条均匀。表格必须采用三(横)线装,凡照片要用清晰的黑白照片,并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照片、表格要有相应的中文标注。6.来稿所用引文及资料,请核实准确,在内文注明出处(要求一般在3条以上)。参考文献的引用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文献,应是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列入,并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无误。文献标引序号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注意在引用处标上对应的序号:凡涉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体育类核心期刊排名一览如下:1.体育科学

2.中国体育科技

3.体育与科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体育学刊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8.体育文化导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格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于1960年创刊,是国内外发 行的文理综合刊物,双月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长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以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为支撑的网上图书馆服务体系。200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优秀图书馆”。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高级职称近200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等7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共4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现有体育保健学、武术、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田径、新闻采访与写作、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等1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得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97年和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各获二等奖1项;2004年批准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十五”期间学院毕业生保持了90%以上就业率。“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十运会”上,学院共有69名师生参加了12个大项的决赛和1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取得总分318分的良好成绩。在第4届东亚运动会男子武术散打比赛中,学院选手获得2枚金牌;第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在第74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3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年—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2001年—2006年,学院连续六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价格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于1960年创刊,是国内外发 行的文理综合刊物,双月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与竞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历年来,学报曾获得国家和四川省的各种奖项,被评为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

  • 索引序列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格式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格式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重复率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格式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价格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