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雨lollipop
1944年6月,随着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战场”,加快了轴心国的灭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二战的始作俑国——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历时6年的欧洲战争。
反观这场战争,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东、西方阵营,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有许多差别的。尤其是二战后期,苏军比西方盟军的进攻更加犀利、战果更大,以至于成为西方阵营主动放弃攻克柏林的主要因素,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苏军的战斗经验更丰富。
首先,历经战争的时间更长。自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经历了长达4年的战争,这与西方国家相比是经历时间最长的,尤其是在陆军之间的较量,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相比。
英国虽然自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后对德宣战,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英法联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不敢与德军针锋相对的战斗。直到1940年7月大不列颠空战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斗,但也是以空军为主的较量。
算得上真正较量的是1941年初,北非战场上与“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比拼。但随着1942年底美军参战,真正有实力和德军一决高下就只能是美军了,尤其是诺曼底登陆,美军占据盟军总兵力的一大半。所以,苏德两军之间作战时间更长。
其次,作战时间长,获取的经验就更多。面对蓄谋已久的德军精锐,苏联可以说是从一系列惨败中,“以空间换时间”,一点点总结经验,一步步扭转了局势。总结出了对德作战的许多经验,尤其是对武器的更新换代方面更具有实战性。
而美军参战时,大多数德军精锐都被牵制在东线。并随着德国的战争潜力已近枯竭,战役态势也进入了拉锯和僵持状态。凭借阿拉曼、西西里岛战役的胜利之势,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开辟了“第二战场”,才真正与德军在陆地上面对面的厮杀。
同时,在大规模攻防战中,苏军的经验更丰富。自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从三个方向实施“闪击战”,一度让苏联岌岌可危。但顽强的苏军很快总结出了大兵团、大纵深梯次防御战术,逐渐化解了德军的“闪击战”。
并在随后的大反攻中,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大兵团快速推进的战法。反观盟军,自反攻欧洲大陆后,并没有遇到兵团级的战役,只是在阿登战役中领教了一下东补西凑的25万德军的快速反击,算是头一次感受到了“闪击战”的威力。
其结果是,盟军被打的晕头转向。德军突破其防御纵深近50公里,盟军60万的防御部队死伤近10万人,如果不是巴顿第3集团军在南侧突击,恐怕美军的损失会更大。这让艾森豪威尔彻底放弃了攻击柏林的打算。
盟军内部矛盾重重,苏军团结一致。
一是,盟军领导权之争,削弱了战斗力。英国作为西方阵营中坚持与德军长期抗战的国家,自然对后参战的美军“指手画脚”,一副“老兵”的样子。但凭借强大军事潜力和武器装备的美军当然也不服气像“二流军队”的英军。
于是,双方在指挥权上是明争暗斗。尽管有折中、平衡的方法,但彼此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常常就一个小问题争论不休。为了折中,盟军决策层可谓是各国的代表都有,谁也不让谁;为了平衡,常将盟军一分为二,各自为战。
二是,各国的作战风格不同,很难达到统一。以美英两军的代表人物巴顿和蒙哥马利来看,巴顿作战讲究“进攻、进攻、再进攻”,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看不惯蒙哥马利的小心谨慎和“贪生怕死”。
而蒙哥马利更加看不惯巴顿等人的高傲和鲁莽。在他看来,盲目的进攻和快速推进,就是自绝后路,损失更大。这两种不同的战术理念,反应在战场上,就是两军之间相互不服气,拆台、看笑话。这样的多国部队,其战斗力会大打折扣。
作为一直在东线“孤军奋战”的苏军,可谓是战术思想和理念高度统一,没有盟军那样的矛盾,确保了部队政令一致。无论是在快速动员、战术效果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各部之间的相互配合更是致胜的“法宝”。
对德国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二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苏联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二战中死去的7000万人中,苏联人就有2660万,占比38%;受伤人数更是不计其数,就连斯大林的儿子都惨死在战俘营里。这样的“国仇家恨”,苏军的复仇心态可想而知。
这就有了苏军占领柏林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举动。对待德军战俘更是不手软,他们大多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做苦工,被苏军俘虏的300万人中,有三分之一再也没有回到德国,可见苏联人对德国人的仇恨。
反观美英两国,一是在价值观方面都是仇视苏联的,与德国原属一个阵营的国家;二是,其本土没有遭到德国侵略,仇恨远没有苏联人的大。这就给了双方一个比较“宽容”的氛围,在对待彼此战俘时,相对比较宽容些。
因此,在战场上,苏军对德国人可以说是毫无怜悯之心,尤其是对党卫军,几乎是赶尽杀绝,即使投降也不行。面对这样的对手,无路可去的德军更怕苏军,他们宁肯费尽周折向盟军投降,也要避免落在苏联人的手里。
当然,苏联之所以有这样的战斗力,也离不开英美两国的支援和帮助。特别是美国,在苏联最困难的时期,美国提供了110亿美元的军事物资援助,其中包括大量的工业生产设备,为苏联转入战时轨道提供了便利,并最终成为了军事大国。
同时,英美等国开辟的“第二战场”,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况。并且在欧洲牵制了75个师的德军,使得苏军反攻中,在很短的时期内击破德军的抵抗,并将他们驱逐出苏联国境。
二战中各国军队的战斗力强弱不一。尽管战斗力是相对的,但对于苏联人在战争后期爆发的实力,确实让人瞠目结舌。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驾驶马桶去飞行
有人说不搞定英国就打苏联是个错误,我认为1941年打苏联没错,试想一想当时如果你是XTL你会怎么办,德国要登陆英国最起码要保证制海权,要不然你要登陆部队去海里喂鱼啊,以德国那时候的海军水平,最少要2年准备,那德国陆军这两年岂不是没事干了,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停不下来了,1943年以后在进攻苏联,德国考虑的就不是该如果进攻苏联了,而是该如何防御苏联进攻了,因为苏联的军事改革也在进行,到那时候T34大量列装,军事理论更加完善,官兵素质日渐提升。况且斯大林也有准备攻打德国的计划。我认为1941年进攻苏联没错,宜早不宜迟,XTL进攻苏联犯了几个比较大的错误。1:严重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包括人力物力,最重要低估的是苏联军民的爱国热情。2:巴巴罗萨前打南斯拉夫推迟了1个多月,宝贵的一个多月,就这么被拖延了。3:后勤补给系统严重不足,运输卡车缺乏,好多运输都是靠马来拉的,战线拉的也太长了,对苏联的烂地和雨季的运输没有很好的充分准备,以致在1941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不得已进展缓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1年部队冬装都没来得及穿上,那还有个P战斗力啊、(好多人说XTL打算1941年冬天前结束战争,所以没准备冬装,这根本就不成立,最最弱智的指挥官也要为冬季战争作准备,这是常识。其实我看过一些资料,德军是准备了冬装的,就是因为后勤运输不行才拖了很久才到达部队,说冬季帮了苏联大忙,我不否认。德军有冬季,苏军就是铁人吗?就不怕冷吗。说白了还是XTL低估苏军,所以准备的不充分)。4:1941年攻打莫斯科,本来就是个错误,XTL当时做的对,因为基辅周边还有近百万的苏军部队在包围圈内,这么大军事力量,单凭南方集团军能消化得了吗?莫斯科和基辅包围圈二者,到底打哪个,XTL必须要二选一,两个都打不可能,也不现实,单凭中央集团军群,莫斯科根本就打不下来,不要说冬季,就是夏季,也打不下来,一是人力军事装备不够,二是苏联在莫斯科也是从西伯利亚调来了重兵。再者单凭南方集团军群能消化得了基辅包围圈内近百万的苏军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这包围圈内近百万的苏军战斗力不容小觑。就算南方集团军群北上配合中央集团军群打下了莫斯科,那南线的兵力肯定不足,你就能确保基辅包围圈内的近百万苏军经过莫斯科战役这么久的拖延和准备时间之后,不会日渐壮大,甚至解围吗,如果基辅包围圈解围了就算打下莫斯科又有什么用!!!况且莫斯科还不一定100%能打下来,就算打下来,还不一定守得住,没办法,战线太长了。所以XTL必须要在莫斯科和基辅包围圈二者选择一个,毛ZX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军事学上很重要的一条理论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放着基辅70万苏军不去消灭,非要去打莫斯科,这是极为不明智的。5:XTL因为不满东线的状况,直接指挥部队,一个不懂军事指挥学的人去指挥几百万的部队,这本来就是军事大忌,他指挥的好就算了,还指挥的一塌糊涂,延误了好多最佳时机,不懂装懂。最典型的要数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的情况,XTL举棋不定,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来回徘徊,部队来回调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补给。6。进攻斯大林格勒是个非常大的错误,斯大林格勒远没有高加索重要,1942德军的整体计划是打下高加索,切断苏联的能源动脉和英美通过伊朗对苏联的援助,还有从南边打莫斯科,打到斯大林格勒,XTL改变计划,A集团军去打高加索,B集团军打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苏联精神支柱。不过无论如何XTL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愚蠢到要两线开打,一边B集群打斯大林格勒,一边A集群打高加索,这怎么可能,就凭南方集团军群根本就没这个能力,最主要是问题是兵力不足。斯大林格勒是长时间攻不下来,所以两头没落好,都失败了。如果XTL让南方军群全力攻打高加索,我敢断定100%能拿下,因为高加索的苏军兵力严重不足,而且也没有后勤补给(这点查下地图就知道了,高加索在苏联西南角,无路可退,也没法兵力增援,就算黑海运送补给也不足以支撑整个高加索方面军)。如果XTL拿下了高加索,石油肯定不会再缺了,这时再集结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优势兵力去进攻斯大林格勒,情况就会好的多,不会兵力不足,最起码精锐的第六集团军不会被全歼。7:德军的情报工作真是太烂了,很多情报都被苏军知道了,德军参谋部还一无所知,照计划进行,这还打个鬼啊,不输才怪。最典型的战役是库尔斯克,苏军通过情报知道了主攻方向,做好准备,结果德军输掉了最后的本钱,从此在东线一蹶不振。8:德军的民族政策也不对,太极端了,1942年前,德军占领区的游击活动并不多,也很少有组织和规模的游击活动,但是XTL的所谓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等等一类的作为,在苏联搞毫无人性的大屠杀,使民心彻底倒向了斯大林,有很多人都说1945年苏军在柏林强奸妇女啊,随便抢劫啊等等恶行,很痛恨苏军,反倒很可怜德国人,我敢肯定有这种想法的人无非就是是两种人,一个狂热哈德分子,二是不了解德国在苏联干过的惨无人道的事,这方面资料自己去查,残忍到德军连孩子都不放过,苏联有好多村庄都是村民被整个集体屠杀。说到这我想到了,有人说德国国防军多么干净,狗P,党卫军在人数最多的时候东线才几十万部队,你会认为这苏联的一千多万平民的死都是党卫军干的?可能吗?国防军也不是啥好鸟,战败了把责任忘党卫军身上推,说自己是执行命令。敢问因为国防军怀疑有游击活动把整个村子的人杀掉是执行命令?把老人和妇女还有孩子杀掉是执行命令?谁的命令这么具体?也不要说德国人民多干净,德军士兵也是正常人,也是老百姓,也是有家庭的人,他们在苏联杀人好多是自己的个人行为。9:是德国的盟友真蹉跎,斯大林格勒不就是罗马尼亚防线被击溃才导致的第六集团军被围导致被歼灭吗。、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参战不属于苏德战争,我就不说了10:兵力部署不对,北方集团军群想攻打列宁格勒,但是无奈兵力不足,别的战线根本就抽不出来多余的兵力,与其包围列宁格勒,还不如主动放弃,抽调精锐兵力,南下支援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经过莫斯科一仗的失败,别说攻了,守住中部战线就不错了,莫斯科方向可是有最少200万苏联重兵的。11:德国全民动员和战时经济体运行的太晚,都到1943年了,如果1941年就开始全民总动员,工业也转为战时工业,装备可以最少再组建几十个装甲师,德国竟然可笑到还是8小时工作制,和苏联对比下,就会发现德国的劣势了。以上是我对二战苏德战争的看法,本来德国还是有可能打赢苏联的,无奈失误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德国的失败不是偶然,导致最后失败。
o晴天娃娃o
二战爆发后,苏联出于国土安全方面考虑,提出与芬兰置换部分领土的要求。芬兰人在民族情感的趋势下,拒绝了苏联的提议。于是,苏联便打算用武力强行夺取。1939年11月30日,苏联出动23个师的军队入侵芬兰,“苏芬战争”(冬季战争)正式爆发。
在当时大部分人的观念中,苏联是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而芬兰只是北欧一小国,双方实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苏联碾压芬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这场战争的过程却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芬兰人顽强抵抗了三个半月时间,虽然最终结果仍是以苏联胜利告终,但苏联人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大约有20万苏军士兵阵亡(二战时期苏联在伤亡人数方面统计很不准确,所以此数据只是大概人数),50余万人受伤。而芬兰方面伤亡人数总计都不到3万。因此一些参加过“苏芬战争”的芬兰老兵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总是会自豪的说,每倒下1个芬兰战士,就要有10个苏联士兵为此付出代价。那么问题来了,芬兰为什么能把苏联打得那么惨呢?
许多人认为苏联外强中干,其实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芬兰已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苏军的无能。”纳粹德国也有类似判断,因此才在1941年发动了让他们后悔莫及的“苏德战争”。事实上,如果从当时苏联人面对的客观条件分析,就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首先,苏联认为芬兰只是个北欧小国,军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一旦苏军发起攻击,芬兰民众就会趁机推翻政府,从而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因此,苏联在入侵芬兰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这直接导致了苏军在开局即严重受挫。
其次,芬兰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到处都有天然障碍物,重型武器在这里很难发挥作用。虽然它与苏联国境线的接壤处非常宽广,但这些地方遍布着森林、湖沼,根本不适合军队通行。最佳进攻路线是通过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深入芬兰腹地,但这里又有芬兰人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以及保卫防线的6个芬兰常备师。强行突破的难度可想而知。
再次,苏联只有一条铁路支线可以抵达苏芬国境,这就大大限制了军队和武器装备的调动能力。反之,芬兰有较好的国内交通系统,可以迅速将后方的军队和物资通过铁路线输送至前线。因此双方在后勤保障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除了上述这些不利条件外,苏联选择的进攻时间也大幅增加了自己这一方的难度。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军队踏雪前进速度非常缓慢,重装部队在冰天雪地中更是寸步难行。少数可通行的道路都被芬兰军队用重兵把守,苏军拥挤在狭窄的通道上,人数优势荡然无存。芬兰人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从苏军侧翼展开袭击和游击战,打得苏军叫苦不迭。
因此,苏联之所以在“苏芬战争”中吃尽苦头,并非苏军战斗力不行,而是他们面对的客观条件实在太差。此外,芬兰人在这一战中充分利用了自身拥有的各项优势,战术布置合理,这也是他们让入侵者付出极为惨重代价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世界战争通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基本概念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
【导语】在2021年考研大军中,很多是金融专硕二战考生,他们要比其他人面对更大的有压力,但是也有很多的优势,毕竟经历一次还是能学到很多的,这时候心态的调整就显得
需要。二战考生的材料与应届生不同,具体需要有学历学籍证明、成绩单和毕业论文的相关材料等。所以计算机二战是需要附加毕业论文的。
自己弄吧,印象还深些,何况课本上的东西和我知道的有些差别了。无非就是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的时候联系一下政治经济军事因素。再把重要会议和参加人物以及最后达成的协议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媒体的话,说一些大家可能常常会听到的但是可能和国家对不上号的:英国有泰晤士报,法国著名的是路透社,战斗民族俄罗斯有生意人报,日本的话应该是读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