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4

CYGUANGZHOU
首页 > 期刊论文 > 高中力学实验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尼古丁00144

已采纳

力学问题解答的有效方法论文

【摘要】 力学不仅作为高中物理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也占据高中物理课程近一半内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力学作为高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如果学生没能够从初中时候单一的解题思路转变为高中阶段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就会发生上课能听懂,遇题一窍不通的局面。为解决高中生这种现象,本文就物理力学解题策略以及两种解题思路进行浅析。

【关键词】 力学问题;解题策略;解题思路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某些高一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原因是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物理方法以及相应的解题策略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当中。于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有利于力学问题的解答。

一、抓住有效解题策略

(一)全方面掌握相关知识

物理属于理科,不能够死记硬背,一切理科知识都是需要学生去理解记忆的,死记硬背固然可行,但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因为对概念本身理解不透彻而造成误用或者无从下手。[1]想要全方面掌握相关知识,一是从“记”概念上下功夫,正如前文所说,对概念进行理解性记忆,而非死记硬背;二是从“听”课上下功夫,就是在上课时候要认真听教师在讲什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能够顺理成章地记住概念并且理解概念。

(二)认真仔细反复读题

读题包括两种,一种是读问题,一种是读题干。读问题,就是要搞清楚问题究竟问的是什么;读题干,就是要从题干当中进行信息的提取,并结合问题,思考哪些信息可以用在哪个地方,物理问题往往不止一个,因此需要作此思考。

(三)分析受力

物理力学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受力,某些学生之所以将力学问题错解或者不能解,常常是受力分析上出了问题。受力分析当中最容易混淆的是摩擦力。例如:用手将木块静止按在竖直墙面上,当手松开,木块沿墙面竖直落下,在手松开的瞬间,木块受到了那些力?有的学生对摩擦力理解不清晰,以为只要两个物体接触了,就会产生摩擦力。因此在这里误以为也有摩擦力产生,却没有考虑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必须要有正压力,在手松开瞬间,木块与墙面之间并没有正压力,因此摩擦力为零,即木块没有受到摩擦力,而只有重力。

二、掌握有效解题思路

物理的解题方法很多,如:整体与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替代法、数形结合法、对称法、极端假设法、模型法等等,在这里主要介绍整体与隔离法以及模型法。[2]

(一)整体与隔离法

在物理力学问题当中,整体法与隔离法常常出现在同一个问题当中。整体法:就是将所要研究的连接体或者始终挨在一起的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将这个整体内部的力的情况进行忽略,只分析整体情况的方法。在运用整体法时,需要能够对物体运动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明确的掌握,对于整个系统的运动方式也有掌控。此外,在进行整体法运用时,还要注意受力分析。同时需注意不要将整体法的受力分析图像与隔离法的受力分析图像混合在一起。隔离法:就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从整体当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能够排除在受力分析过程中与分析对象无关的其他力的干扰,使受力分析更加清晰。在运用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要确定在运用隔离法时,选择的对象包含着题目需要求的未知量;其次不仅要隔离出物体的受力情况,还要将物体的运动情况也隔离出来;最后,需要研究隔离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对它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如图1,一个质量为3kg的木块A与质量为2kg的木块B平放在地面上,现用30N的力推木块A,A与B一起做加速运动,不计地面与木块间的`摩擦力,A、B之间的作用力是多少?解析:对A、B运用整体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物体只受到推力F的作用,并且它们的加速度相同。则有:F=(mA+mB)a,F=30N,mA=3Kg,mB=2Kg,因此就有a=6m/s2。紧接着通过隔离法对B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木块B只受到木块A的作用力,因此又有FAB=mBa,可以求得FAB=12N。

(二)模型法

运用物理模型进行解题在物理力学问题当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解题方法。物体在运动时候的形式变化样貌很多,但只要根据物体的受力进行运动情况分析,就不难看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并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能够更容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便于解决物理力学问题。例如:如图2,传送带与水平面成37°角,SAB=,履带以5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现将一个不具有初速度的木块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端A点,木块质量,传送带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素为,求物体由A运动至B所消耗的时间。解析:首先需要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如图3。但需要注意摩擦力的情况,当木块速度值在5m/s以下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是促进作用,而当木块速度大于或高于5m/s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是阻碍作用。

三、结束语

物理力学解题步骤最初是要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紧接着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当然,在进行解题以前,最基础的还是要掌握相关力学知识以及公式定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力学问题解答。

参考文献

[1]边成红.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力学问题解答能力[J].中华少年,2016,(05):139.

[2]付艳明.浅析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解答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5,(03):188-189.

351 评论

纯度装饰

世界上有确定的东西吗?正如大家所知,1927年3月,海森堡在《量子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知觉内容》论文中,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测不准关系,海森堡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会遇到测量仪器是宏观的,而研究对象是微观的矛盾,在微观世界里,对于质量极小的粒子来说,宏观仪器对微观粒子的干扰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无法控制点额,测量的结果也就同粒子的原来状态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微观系统中,不能使用实验手段同时准确的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由数学推导,海森堡给出了一个测不准关系式: 。对于微观粒子一些成对的物理量,在这里指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则另一个就愈不确定。所谓测不准关系,主要是普朗克常量h使量子结果与经典结果有所不同。如果h为零,则对测量没有任何根本的限制,这是经典的观点;如果h很小,在宏观情况下,仍然能以很大的精确性同时测定动量与位置或能量与时间的关系,但是在微观的场合就不能同时测定。实验表明,决定微观系统的未来行为,只能是观察结果所出现的概率,测不准关系已经被认为是微观粒子的客观特性。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后,立即在哥本哈根学派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泡利欢呼“现在是量子力学的黎明”,玻尔试图从哲学上进行概括。1927年9月,玻尔在与意大利科摩召开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用以解释量子现象基本特征的波粒二象性,它认为量子现象的空间和时间坐标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不能同时在同一个实验中表现出来,而只能在互相排斥的实验条件下出来不能统一与统一图景中,只能用波和粒子这些互相排斥的经典概念来反映。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虽然是互相排斥的,但两者在描写量子现象是却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玻尔认为他们二者是互相补充的,量子力学就是量子现象的终极理论。“互补原理”实质上是一种哲学原理,称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30年代后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波恩称此为“现代科学哲学的顶峰。”1927年10月在布鲁塞尔第五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为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同时也受到爱因斯坦等一些人的强烈反对。爱因斯坦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理想实验,企图超越不确定关系的限制来揭露量子力学理论的逻辑矛盾。玻尔和海森堡等人则把量子理论同相对论作比较,有利地驳斥了爱因斯坦。1930年10月第六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爱因斯坦又绞尽脑汁提出了一个“光子箱”的理想实验,向量子力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光子箱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匣子挂在弹簧称上,一个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控制匣子内光子的射出。每次射出光子的时间由快门控制,弹簧称上可以读出整个盒子因光子出射而减少的质量,根据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 得出光子的能量,这样原则上时间和能量不存在不能同时确定的问题。 据说玻尔看到这个装置登时口吐白沫,经过紧急抢救时的输氧加上彻夜的苦思之后,玻尔终于搬来了救星,呵呵,那竟然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广义相对论。发射出光子后,光子箱的质量减少纵然可以精确测出,然而弹簧秤收缩,引力势能减小,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箱子中的时钟会走慢,归根到底时间又是不确定了。 这次轮到爱因斯坦吐血三天了,他费尽心思找来的实验居然成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的绝妙证明,还被玻尔等人堂而皇之的载入他们的论文之中。 既然在微观状态下,存在测不准关系,那么在宏观状态下,还存在测不准关系吗?这个我们应该能得出结论:当然存在测不准关系。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一旦到了处理实验数据就要同时算出相应的不确定度。这是为什么呢?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任何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方法、测量者的观察力都不可能做到绝对严密,这就使测量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有误差产生。因此,分析测量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尽可能可消除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就是物理实验和许多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我们只能尽力减小误差,却不能消除它。从上面可以看得出,世界上是不存在测得准的东西的,正所谓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事物是相互影响的,既存在相对性,又存在绝对性。事物的测不准关系,就因为它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物重多少,高多少,等等看似绝对的数据其实是相对的。在某一个时段里,物体趋向于某个值的概率最大,因而我们就把这个值称作在这个时段里的相对准确值,它本是使不可能测准的。事物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因而又由于相互作用是具体的,因而是有限的,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而本体则是抽象的,因而是无限的,并不具有任何确定的认识意义。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确定的东西。参考文献:张三慧,《大学物理学<量子物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34页35页李士本,张力学,王晓峰《自然科学简明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68页.72页 资料来源:

160 评论

jettyjiang

物理学力学论文篇3 浅析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摘 要:物理力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力学的微观理论学科。研究物理力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微观粒子性质的相互作用,找出介质的力学性质计算方法,进而使解决力学问题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有关物理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理力学;产生;发展 一、物理力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物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运动规律的问题。物理力学主要通过物性及其运动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微观化而成为解决问题、建立微观分析的基础。关于物性的参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方程组中的系数,例如弹性系数、热导率、粘性系数、声速、比热等。为了求解运动的方程组,需要知道它们相关的数值。 在传统力学中,物性参数的数值是需要试验测定的。而在我们研究的物理力学中,是通过微观的分析以及对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参数的数值。我们研究物理力学,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出物质性质的微观规律,而且还需要找能够预见新物质性质的方法。 针对物理力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先了解一下有关激波结构问题的例子。物态在激波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波阵面一定的厚度之内,物质是处在远离平衡的状态的。这时,对于宏观物态的参数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分子运用的这一个角度进行描述。像从波尔兹曼方程的角度出发,进而直接进行求解。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对无内部自由度的影响激波结构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主要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波尔兹曼方程进而得到模型数学方程,求精确解。另外,还能够实现激波管与稀薄气体风洞在较高区域的分辨率的相关方面的测量。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初步的,但是从物理力学微观运动规律上看,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对爆震波反应区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激波结构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困难在于理论的复杂性,也有实验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分子气体的动力激光器中非平衡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子内部自由度性质在不断膨胀的气流中产生的自身不平衡现象。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气流中,分子振动的自由度两方面是不平衡的,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温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这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问题。 二、新技术不断推动物理力学的发展 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即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由于尖端的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力学面临着大量的超高温和超高压等特殊条件下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应该建立物理力学这门学科,其真知灼见把握了力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预见了今后突飞猛进的结果。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纵观近五十年间的物理力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液体理论的重大进步。1972年,麦克唐纳等人计算出等压线结果和多种液体实测数据等,促进了对液体理论的研究。1997年,威尔逊提出了采用重正化群理论解决临界现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20年来,对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之后,原子分子物理学才重新被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其他的像分子束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衍射技术等都成为了研究固体以及液体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另外,高压技术能够产生千万大气压以上的高压条件,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测原子尺的现象等。新技术以及新发明都为进一步研究物理力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对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物理力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明确物理力学研究的目的,还应该充分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将其不断应用到研究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物理力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继美.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力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钱学森.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02). [3]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4]陈卫平.现代力学发展趋势及研究课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7,(06). 物理学力学论文篇4 试谈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分析 摘 要:物理力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力学的微观理论学科。研究物理力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微观粒子性质的相互作用,找出介质的力学性质计算方法,进而使解决力学问题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有关物理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理力学;产生;发展 一、物理力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物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运动规律的问题。物理力学主要通过物性及其运动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微观化而成为解决问题、建立微观分析的基础。关于物性的参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方程组中的系数,例如弹性系数、热导率、粘性系数、声速、比热等。为了求解运动的方程组,需要知道它们相关的数值。 在传统力学中,物性参数的数值是需要试验测定的。而在我们研究的物理力学中,是通过微观的分析以及对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参数的数值。我们研究物理力学,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出物质性质的微观规律,而且还需要找能够预见新物质性质的方法。 针对物理力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先了解一下有关激波结构问题的例子。物态在激波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波阵面一定的厚度之内,物质是处在远离平衡的状态的。这时,对于宏观物态的参数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分子运用的这一个角度进行描述。像从波尔兹曼方程的角度出发,进而直接进行求解。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对无内部自由度的影响激波结构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主要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波尔兹曼方程进而得到模型数学方程,求精确解。另外,还能够实现激波管与稀薄气体风洞在较高区域的分辨率的相关方面的测量。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初步的,但是从物理力学微观运动规律上看,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对爆震波反应区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激波结构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困难在于理论的复杂性,也有实验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分子气体的动力激光器中非平衡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子内部自由度性质在不断膨胀的气流中产生的自身不平衡现象。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气流中,分子振动的自由度两方面是不平衡的,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温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这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问题。 二、新技术不断推动物理力学的发展 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即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由于尖端的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力学面临着大量的超高温和超高压等特殊条件下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应该建立物理力学这门学科,其真知灼见把握了力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预见了今后突飞猛进的结果。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纵观近五十年间的物理力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液体理论的重大进步。1972年,麦克唐纳等人计算出等压线结果和多种液体实测数据等,促进了对液体理论的研究。1997年,威尔逊提出了采用重正化群理论解决临界现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20年来,对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之后,原子分子物理学才重新被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其他的像分子束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衍射技术等都成为了研究固体以及液体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另外,高压技术能够产生千万大气压以上的高压条件,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测原子尺的现象等。新技术以及新发明都为进一步研究物理力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对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物理力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明确物理力学研究的目的,还应该充分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将其不断应用到研究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物理力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继美.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力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钱学森.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02). [3]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4]陈卫平.现代力学发展趋势及研究课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7,(06). 猜你喜欢: 1. 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 2. 高中物理力学论文范文 3. 物理学生论文力学 4. 物理学术论文3000字

291 评论

好意萊傳媒

1筷子的由来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为了解决直接用手抓取热烫食物的困难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说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物是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2. 中国筷子文化 中国筷子的历史在汉代开始普遍使用“筷子”在中国先秦文献中称为“箸”,隋唐时期又称为“筯”,意为“助人就餐之工具”,它最早是以竹子为材料的,所以以“竹”字为头。我国明清时,民间的渔民和行船者,因“箸”、“筯”皆与“住”谐音,听感上有“停滞不前”的意思,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故反其意改“住”为“快”,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代以后又在“快”字上加个“竹”字头。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更是追求华丽、精美。筷子虽小,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发明。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一位外国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激发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中国筷子的外观形状大多为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与尾部比较略细, “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当然还有通体皆圆的,因为放在餐桌上容易滚动,加之上端手持部分易打滑,所以,现在餐桌上并不多见。为了表达对宾客的尊重,为了让餐桌上的人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主人在展示厨艺的同时还想展示餐具的品位和档次,宾馆酒家也想通过餐具的精美来营造温馨高雅的氛围,刻意追求筷子的质料和雕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古代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当然,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

162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中力学实验研究论文

    力学问题解答的有效方法论文 【摘要】 力学不仅作为高中物理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也占据高中物理课程近一半内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力学作为高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如果

    CYGUANGZHOU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高中生物实验研究的论文

    写作思路:首先阐明自己的论点,然后进行举例论证,根据自己所学生物课程选择一方面的知识,然后写出自己在这个知识点的分析。 正文: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会

    爱美食的NAN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学定量实验研究论文

    论关于教育定量研究的三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

    且吃且增重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心理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心理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名称 :心理测量学实验课程编号:418012学时:10学分:1适用专业:应用心

    众有情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点研究论文

    不管怎么样~写论文就是要多查阅参考文献的~你去看下(生物物理学、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微生物前沿)等等这些期刊~里面的文献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去看下吧

    bingdaoyu1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