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界女王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过的、对本文有启发的文献,一般标注在文章末尾。有的会在文章具体位置中标明具体的参考页码,有的不会。受文献启发的地方不一定要和原文完全一致,有时可同义转述或同义概述。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杂志社的参考文献格式会各不相同,因此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一切以杂志社的要求为准。
参考文献格式注意事项:参考文献虽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是有基本标准。
参考文献基本格式:
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其他责任者.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页码.
一、参考文献怎么引用才合理
(1)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较多,主要有专著[M], 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析出文献[A]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期刊文章。
(2)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
一般学术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以20-40篇为宜,综述类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会比研究类参考文献数量多。除综述外,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超过40则说明相对于你的研究结果而言,讨论和前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有可能过多,需要删减。
(3)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用格式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不同的学校要求为准,但不外乎数字编号和人名。
数字编号比较简单,仅仅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给所出现的文献一一编号即可。万一中间需要添加或删除参考文献,后面的所有数字就会改变。如果我们手动录入参考文献,那是十分麻烦的。这时候就需要用到endnote软件或者其他相关参考文献引用的软件帮助。
还有一种正文引用是人名的引用。一般而言,文献是一位作者的,直接写这位作者的名字即可;如果是两位作者,则这两位作者中间用and连接;若是三位或三位以上作者,则输入第一作者的名字后面加et al.表示。由于et al.是拉丁文的“等”的意思,需要斜体,又是缩写,所以后面要加点号。
有时候正文中我们会提及作者的名字,此时参考文献的引用位置往往紧跟名字的后面。如It is reported by Li et al.[Li et al., 2010] that …….
(4)参考文献的内容与引文一致
引用之处的内容必须是出自所引参考文献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题目来大致判断是否正确引用。那种驴唇不对马嘴的引用肯定是错误的,遇到这样的引用必须做出修改。
(5)尽量引用原始文献
好多学生为了省事,拿来一篇文献引用里面的句子的同时,再次引用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其他参考文献,这就是二次引用。二次引用的危害在于在引用过程中,肯定会有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一错再错,这跟以讹传讹的道理是相似的。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查阅二次引用的原始文献,看原始文献是如何描述的,看引用的这句话是否符合原始文献的内容。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再引用,才能避免错误引用。
(6)尽量选择较新的文献
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倘若我们写的这篇论文确实是早些年有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之后,重新研究。这时难免会引用早些年的文献。再者,有的文献确实是经典的,提出的理念至今都是说得通的,此时引用这些文献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毕竟这两种情况是少数,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基于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引用参考文献也必须有几篇较新的参考文献,才能显示我们的研究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引言部分的描述。
(7)参考文献的档次
参考文献的档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咱们所写文章的档次。我们的引文大部分都是2-5分左右的文章,那么我们的文章差不多也可以发2-5分左右,当然审稿老师并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没人会一一核实你所引用的文献的影响因子。
二、如何正确选用参考文献
(1)避免选用脱离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
选择参考文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为表现和论证主题服务。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这是选择参考文献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论文在运用参考文献时常常犯不忍割爱的毛病,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写进文章里,参考文献与主题脱节,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甚至于有些论文只是为了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新颖,直接使用了与论文主题无关的最新参考文献,这不但没能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新颖,反而是内容累赘、多余。
(2)选择参考文献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参考文献,是指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集中地表现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围绕主题选材,但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把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都写进去,必须精选典型参考文献。
对于十分经典的参考文献,要考虑是否过旧,过旧的参考文献或者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我们应该简要概述。即便是十分典型的参考文献,太旧或者已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虽然能论证我们的主题但是却让文章的内容显得不够新颖。
(3)选择的参考文献不够真实
论文中用的参考文献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所谓真实,是指参考文献确是客观存在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论文中所运用的参考文献真实,论点才站得住,才有说服力。而有些论文选材不准,没有鉴别真伪,引用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等没有认真地核对,出现误差。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对于参考文献的详细内容,我们要细心做到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对于数字的摘写要绝对的准确,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原本准确无误的真实参考文献变成了错误参考文献或者非真实参考文献。
火星电台666
【内容摘要】 近年来,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方兴未艾,笔者乘兴拜读了相关资料,粗浅 感知为 :群文阅读一定程度上让语文教学走向海阔天空 。 那一线教师如何操作呢?在这方面,“青春语文”的倡导者王君老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教师通过在备课中对同类信息的联结、整合,以形成语文教学的阅读场。其同类信息整合可以是单篇文本内部的群词、群句,也可以是多篇文本,甚至可以是整本书的阅读。 【关键词】 同类信息整合 单篇文本 多篇文本 整本书阅读 何谓同类信息呢?就是同一文本中或者不同文本中具有相同气质和相同意义指向的语言信息。对语言敏感的教师能意识到同类信息之间的呼应和联系,有把它们共同构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场的语言冲动 。 王君老师即是这方面的践行者,她把这种思维特质称为“同类信息敏感”,而群文阅读的操作方法则是“同类信息的整合”。 钱梦龙老师定义“群文教学”为:以一篇文章或一个主题为基点,纵向或横向拓展,从而形成一个“文章”群而进行的教学。 原来群文阅读即是同类信息整合的表现,两者之间可以相融相生,而非把多篇文章直接丢给学生,略读,蜻蜓点水。群文阅读需要教师备课切入一个点整合,在课堂上依然离不开语文教学的实质——语言训练,依然要带领学生贴近文本,咀嚼语言,在语言中摸爬滚打,出生入死。通过联结整合,避免 了 零敲碎打,形成了一个语言场 、 阅读场。这样的语文课堂格局较为开阔,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 面对这些概念,具体如何操作,对笔者而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且看语文前辈们研究的硕果: 余映潮老师在《三峡》的识字教学环节中,这样设计: 请同学们找出带“山”旁的字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 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再请同学们找出带“シ”旁的字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素湍绿潭湍:tuān,急流的水。 悬泉瀑布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 飞漱其间漱:shù,冲荡。 林寒涧肃涧:此指峡谷。 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浸湿。 余老的这一识字教学设计,巧,有趣。巧在这些字形成的字群暗含三峡的地形;有趣在激起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这一整合教给了学生一种认词识字的方法,也落实了字词教学;这一整合“是非常奇巧的角度,它的产生倚赖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精细阅读与提炼”(余老点评)。 家常课的识字教学可以设计得这样精致,真是绝了。 王君老师在执教《散步》一文中,将课文中以下句子整合在一起: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这些句子整合在一起,学生一读,很容易体会到句式内部结构的对称,一种节奏的美感,音韵的美感油然而生。 教参把这些句子称为“对称句”“回环句”,王君老师则把这些句式称为“神奇的圆形句式”,把它们的作用总结为:内容相呼相答,形式相扶相持,思想相辉相映,情感相 融 相生。这样 的 整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总结,再朗读,对《散步》的“慢且稳,朴素中不失温馨”的语言表达风格,就不难理解了。 美妙的是笔者将这些句式呈现在课件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不需过多讲解,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氤氲着浓浓的温情。 在群文阅读的探索中,司艳平老师的同质同人群诗阅读的研究很是独特,以《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为例: 司艳平老师以“望”为切入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望老杜雄壮心,二望老杜离乱心,三望老杜赤子心”,层层递进解读杜甫,深入领悟杜甫之心境与灵魂。 设计的问题有: 1.如果我们要找一个词统筹这三首诗,你认为应该是哪个词? 2.《望岳》中,望雄壮之景,望到了怎样的景物?望雄壮之心,望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3.这三首诗歌,《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的是诗人的离乱痛苦之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4.读《春望》,你认为哪两句诗最感伤?为什么? 5.读《石壕吏》,哪些诗句让你触目惊心?为什么? 6.穿插导读资料1和2,思考:你看到了杜甫的怎样的情怀?说说你对他的认识和看法。(资料1为杜甫生平资料以及不同时期的诗作,资料2为教师下水文章《赤子本色老杜心》) 司艳平老师这堂整合的群诗阅读,完全打破了传统单篇文本教学模式——一背景 作者 介绍,二内容讲解,三写作特色。这样一整合一堂课显得灵动而厚重,无论是朗读引导,还是每个板块之后以诗歌小结的形式,单是一篇教师的下水文章,足可见教师备课的功夫与功底。学生沐浴在这样的课堂中,那杜甫距离学生不会太遥远了,杜甫在学生心中立起来了。 又以王君老师研发的一堂课为例:《想说爱你不容易——让我们聊聊〈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 班上的早恋现象严重,宜疏不宜堵,这是王君老师设计这堂课的初衷。王君老师把该书十对男女爱情的文段整合在一起,设计成两个课时的内容。 第一个课时:朗读整合的文段,从女方视角讨论概括爱情的显著特点(同甘共苦之爱、一厢情愿之爱、迷途终返之爱、精神交融之爱、爱情理想破灭之爱、怜惜同情之爱、坚韧无我之爱、志同道合之爱、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矛盾撕扯之爱) 第二个课时:讨论交流 女生时间:如果你必须成为小说中的一个女子,你选择成为谁?你选择谁做你的丈夫? 男生时间:你觉得自己长大后可能成为故事中的那个男子?你觉得自己可能找到谁做你的妻子? 总结:好的爱情特质有哪些?(精神上的对等、身份上的认同、以奉献为前提、必须经历苦痛……) 纵观两个课时的教学实录,第一个课时朗读的氛围极其浓烈,学生完全沉醉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朗读气场。第二个课时讨论的氛围强烈,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尤其是女生发言。王君老师期间适当穿插弗洛姆《爱的艺术》相关文段,更是把爱情的探讨上升至哲学的高度。这一整合,整合了文段,整合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了学生理性思考——如何去爱? 这是语文课吗?还是主题班会课?通过这两个课时,学生能转移注意力,捧起《平凡的世界》,这就是语文课。通过整合,来突破整本书阅读的难点,这不失为一种良策。 有老师这样期待群文阅学: 繁花已然迷人眼,回首流水行云间。 弱水三千取一瓢,不为醍醐为天然! 整合,不仅是一种操作手段,更应是一种实践理念。 语文前辈们对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实践,让笔者“豁然开朗,沉醉不知归路”。群文阅读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挑战,也是希冀 和 鞭策。在大数据、大网络时代,唯有对专业成长怀有一颗痴心,孜孜矻矻,方能在三尺讲台上走向海阔天空,走向诗与远方。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2]王君:《更美语文课》[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3]司艳平:《遥望老杜赤子心——〈杜甫诗三首〉同质同人群文整合教学》[J],语文湿地,2017 2018-12-28
SSpapergirl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寻找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
我国很多农村小学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已经形成了单纯借助教材的教学来促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有效的成绩提升,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甚至未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时大多根据自身经验,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将一学期中仅有的数十篇课文嚼烂、嚼透,这样反复枯燥的教学方法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使得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
2、阅读资源匮乏
丰富的阅读资源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然而当下我国农村小学语文群文教学受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家长教育思想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仅能依靠有限的教材来进行学习,只能通过课本、电视来获取知识。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农村小学中一年读过一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在10%以下,教师教学资源不足、学校图书室书籍不足等都给群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教学设备落后
受到社会模式、教育经费不足、农村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大多学校仅仅依靠教科书、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大大降低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
二、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这一原则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更新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引导。小学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来实现群文的有效联合,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比较性问题的设计来让学生在横向、纵向、内容、异同等多方面的对比当中提升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当中的《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其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等童话故事放到一起进行阅读比较,并提出“这些文章在情节结构方面具有哪些相同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童话故事情节的反复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迁移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会将阅读一篇文章时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文章阅读当中。例如,在讲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当中的《刷子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当中黑衣上无白点、有白点、出现小洞的情节变化并了解跌宕起伏的写作方式,而后让学生阅读《泥人张》《苏七块》等文章,提出“哪些文章当中也应用到了相同的写作方式”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2、丰富教学资源
一方面,小学教师应当确保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材文章合理地做出课本资源的开发。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当中的《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围绕“秋天”这一主题来寻找相关的文章、诗词等,并展开“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借助收集到的资料朗诵与秋天相关的诗词、画与秋天相关的画等,在拓宽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多角度与多渠道。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需积极开发课文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进行班级共享来丰富课文资源,并引导学生共同将所阅读的同类型文章放到一起来感受其语言表达方法、情节发展模式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其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和儿童诗,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可推荐其去阅读中外名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群文阅读这一新兴教学方式逐渐被应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当认真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对阅读资源做好开发,从而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总结能力、整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促进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一、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存在的障碍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步履维艰。下面笔者就当前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如下: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得有人力方面的条件,教师得担负起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学习的责任。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农村小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只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一年下来也就只能学到大概50篇文章。而教师更多的是选择让学生背课文、抄课文,直至将课文背的滚瓜烂熟,甚至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能够倒着背诵课文。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着这一件事情,既枯燥又没有实际提升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学校的教辅资源不足
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还需要有足够的物力、财力,要有足够的教辅资源支持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但由于农村办学资源有限,大多数小学是没有图书室的,即使有图书室,里面书籍也存在着过于陈旧以及收藏量少的情况。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不会主动为孩子添置课外书籍,这就导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几乎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虽然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了解一些课本外的知识,但是也很有限,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少,知识面窄。
3、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
虽然有些农村地区的小学已经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但是在实施方法上存在不足。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在讲套话、空话,如告诉学生阅读书籍可以获得增长见识云云。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根本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至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更是难上加难了。
二、改善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解决措施
基于以上对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障碍的分析,下面笔者提出几点相关的`解决措施,如下:
1、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能仅仅盯着书本进行教学。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活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目前农村小学下午放学时间基本在16:00左右,放学后学生基本都是在打闹中度过的,与其这样,倒不如利用好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放学后将学生组织起来,将16:00~17:00这段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当然,不能每一天都进行,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可以规定每周周二和周四或者每周周三和周五为课外阅读时间。
2、学校要积极募集教辅资源
学校要募集教辅资源,其渠道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报批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建立图书室、购买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学校可以直接向社会募集捐款购买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或者直接号召捐献旧书籍;学校可以求助于媒体,通过多方渠道将学校的需求信息发布出去,相信会有很多好心人提供帮助的。只有丰富了学校的教辅资源,开展群文阅读才有可能。
3、教师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应当充当好引路人的角色。第一,在设计教学目的,要注意将某一组文章看着一个整体,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延展性。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爬山虎”,一篇是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另一篇是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可以先就爬山虎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它的特征、习性等。进而延展到爬山虎代表的是一种怎样的品格进行讲述,最后再上升到对作者自身品格进行讲述,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推荐课外书籍,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阅读更多的文章资料,而不是教师强行规定学生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兴趣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
4、建立奖励机制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能一味的强制学生去阅读、去学习,要让学生由被动式的阅读转变为主动式的阅读,要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这可能就要引入奖励机制,通过奖励在群文阅读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推行群文阅读教学的障碍有: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学校的教辅资源不足、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等。为此,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学校要积极募集教辅资源、教师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奖励机制等。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显看法,希望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小学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
秋秋花花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我自己创立了10个这样的微信群。但是很遗憾的告诉你,这样的群基本没什么用,里面全都是打广告(很恶心的广告)那种,所以我把它转让了,建议你不要去找这样的群了,用心
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 议论文 阅读题及参考答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语感,而阅读是语文积累的基础,只有通过阅读,把握整体课文内容和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领会在特定语境中
不可以。参考文献什么的,要自己手动输入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过的、对本文有启发的文献,一般标注在文章末尾。有的会在文章具体位置中标明具体的参考页码,有的不会。受文献启发的地方不一定要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