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8

茵为有你
首页 > 期刊论文 > 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羅潔愛爾

已采纳

经济社会自己又不是不懂,怎么可能不收费。

158 评论

花栗鼠花栗鼠

(一)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有人知道这位妇女和孩子叫什么名字吗?还有那个哭着喊“再让我救一个”的男英雄叫什么名字?能举出事情的过程吗?谢谢~~~~~~

218 评论

jajahhauqba

昨天,最让人感动的捐赠者应该是这位乞讨老人,他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这感人的一幕发生在江宁区东新南路的一个募捐点。昨天中午12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工作人员郭小姐说,“我们放了好多宣传牌,上面有灾区的一些图片。”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止步,看了一会,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看着他的背影,我就想哭。”本以为这就是捐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谁料,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这次可把我们惊呆了!”郭小姐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老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费了很多口舌后,郭小姐才明白,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接着到银行,将全身的零钱兑换出了一张一百元,“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好说歹说,老人总算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不会写字,委托工作人员代签:徐超(音)。老人走后,在场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说到这里,郭小姐已经哽咽。

294 评论

暗香微漾

答案是没有,

现在的杂志,版面费一个高过一个。

不是文章无敌好,就只能掏腰包。

341 评论

喵喵小猫咪

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1]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2]在德国将近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二)社会经济机制方面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体制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其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是重视建立人为的有序的竞争。二是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特别重视竞争,致力于保护竞争,把它看成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德国的路德希·艾哈德说:“竞争不可分地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它最内在的要素,排斥、损害或阻碍竞争都必然导致根本毁坏这种制度”。在他们看来,竞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多方面作用。这些作用可以归结为取得成就、实现民主和达到协调。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有两大任务,即保证最大成就和分散经济权力”。[4]“一种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同时又是最民主的制度。”[5]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过程是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按供需状况自由地进行决策。这些分散决策的协调也要通过竞争。这种通过竞争协调经济发展的思想,出自于斯密的理论。在斯密看来,人的利己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调节力量,但这种调节力量只有在竞争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有益于公众的作用。他们同时也认识到,经济本身对竞争往往是不感兴趣的,而且总是力求通过垄断和价格与市场的协定等来削弱和排除竞争。经验表明,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它必须通过一种国家规定的“人为秩序”加以保护。这就是西方一系列反垄断法和相应的国家机构出现的原因。然而,为了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人们还必须作出种种努力间接地为此建立必要的框架条件。例如,正确运用货币政策。在竞争秩序里,货币政策起着首要作用。如果不能成功地保证一定的币值稳定,一切实现秩序的努力都将白费,因为,通货膨胀将会严重干扰价格的调控机制和信号功能。又如,必须开放市场。封闭供求意味着企业削弱或者完全取消市场上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封闭市场,就是犯法,应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再如,契约自由是开展竞争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当家庭和企业可以自行决定何时何地买卖何物的情况下,竞争才能正常运行起来。(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资产阶级国家同时履行阶级职能和社会经济职能,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二战后的新现象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都大大增强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考虑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时的基本目标,和在制订社会经济政策时所提出的目标都大大提高了。战后,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思路主要是:首先,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其次,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据此,它们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第一层次是社会政策目标,即所谓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一目标可以称之为最高目标。第二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一级目标,包括经济自由、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第三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二级目标,这里指通货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公平分配等。为了遵循上述基本思路和达到上述社会经济政策目标,战后美国、日本、德国都发展或完善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包括竞争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所谓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大大增强,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政策得到体现的。可以说,它特别集中地反映在一项指标上,即国家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战后比战前都数倍地提高了。1937年,美国的这一指示为,日本为,1952年联邦德国为15%;1988年,美国上升到,日本为,德国则为。[6]当然,在运用这些政策工具时,各国在“配方”和“剂量”方面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四)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前途方面,总的说来是在日益相互接近、彼此靠扰。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各有长处和短处。人们普遍认为,美国、英国更多的强调“自由”,而相对较少社会福利;德国、法国和北欧一些国家比较重视社会福利,但相对缺乏“自由”;日本则两者都不足。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它们各自都将弥补自己的欠缺,三者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我认为,对于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发展前途,可以作另一种描述。是否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阶段(或者说自由竞争阶段);以私有大企业为主的阶段(或者说私人垄断阶段);大企业+大政府的阶段,即由大企业和大政府一起主导社会经济生活。这里的“大政府”,不仅是指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规模数量比过去扩大,更重要的是指政府权力和职能的强化和扩大。然而,在第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大政府”,往往是官僚主义的、效率欠缺的;“大企业”则是过分追求利润,既忽视社会责任感,又缺乏民主精神。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它将依然是“大企业”+“大政府”,然而这里的“大企业”和“大政府”都将逐步比过去有所改善。西方市场经济虽然有种种弊病,但从大方向看,它们在继续进步。有更多的资料可以看【 文献号 】1-135【原文出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原刊地名】广州【原刊期号】200002【原刊页号】30~35【分 类 号】F13【分 类 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复印期号】200009【 标 题 】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作 者 】魏长学【作者简介】魏长学,中共陕西省委政经室副教授。中共陕西省委,陕西 西安710061【内容提要】美、日、德的市场经济体制代表了三种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深入研究它们的共同特征,学习借鉴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部分,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关 键 词】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西方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

161 评论

吊炸天1234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载《政府与公共管理》论文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年。2、“知识经济给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什么”,《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0期。3、“邓小平的人力资源观”,《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12月。4、“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5、“中国地方政府与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6期。6、“绩效考评中的十大误差”,《人才暸望》,2001年第1期。7、“如何实施职务分析”,《人才暸望》,2001年第3期。8、“招聘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人才暸望》,2001年第6期。9、“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才暸望》,2001年第9期。10、“绩效考评的主要方法”,《人才暸望》,2001年第11期。11、“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对我们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年第2期。12、“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13、“论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14、“营销人员的绩效考评”,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精华本。15、“制度均衡与地方政府”,载《公共管理研究》(1),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16、“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17、“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18、“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功能分析”,《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4期。19、“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特点”,《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产权、制度化和范式选择——对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路向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21、“浅论广东发展的创新经验、问题与对策”(陈天祥、王国颖),载《公共管理研究》(2),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22、“对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作用的一种阐释”,《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23、“KPI在公务员考核中的运用”(陈天祥、吴涛),《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4年第6期。24、“西方国家政府再造中的人事管理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25、“政府绩效评估的经济、政治和组织功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26、“论治理范式转型中的政府绩效评估”,《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7、“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缘起和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8、“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评价”,《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29、“我国政府雇员制的实施效果和改进对策”(陈天祥、曲向华),《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30、“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多维因素”(陈天祥、陈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31、“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偏差性研究——来自广东某市S镇的调查”(陈天祥、陈琦),《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32、“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治理过程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33、“大部门制: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34、“政府绩效合同的设计与实施: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来自广东省J市的调研”,《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35、“不仅仅是‘评估’:治理范式转型下的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管理研究》(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6、“文化政绩工程该如何治理”,《学习月刊》,2008年第7期。37、“夏书章的人事行政思想研究”(陈天祥、饶先艳),《夏书章与中国公共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8、“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框架体系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39、“基于治理过程变革的政府绩效管理框架——以福建省永定县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0、“政府煤炭安全生产监管绩效评估体系探讨——以山西省J市为例”(陈天祥、付琳),《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41、“改进社会建设绩效应开放多元主体参与管理”,《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3、4期。42、“‘亚运志愿时’——志愿精神推广的创新典范”(陈天祥、宁静),《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3、“‘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以东莞市为例”(陈天祥、饶先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44、“社会建设绩效测量:一项公民满意度调查”(陈天祥、宁静),《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45、“西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理论研究述评”(陈天祥、徐于琳),《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第3期。46、“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陈天祥、徐于琳),《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47、“‘庸官’生态的形成与治理”,《人民论坛》,2011年第2期。48、“‘十二五’时期政府需加强社会建设的绩效评估”,《学习月刊》,2011年第3期。49、“从非典型雇用关系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困境”(陈天祥、卢坤建、杨伊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45 评论

相关问答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联系方式

    刊物名:《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出 版 地:广西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5254国内统一刊号:CN 45-1242/D主管单位:共青团广西区委主办单位

    打篮球的猫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武汉冶金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一、著作类:l.《聊斋志异全本译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3年。2.《诸葛亮:智圣人生》(独撰),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第l版;1994年由台湾扬智

    食尚峰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因此,旅游人力资源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

    品嵊红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财务管理 工作在企业经营中,起着驾驭、组织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我为大家整理的超市财务管理论文,希望你们喜欢。超市财务管理论文篇一 连锁超市财务管理对

    进击的银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点评

    呵呵,我是发表论文的,200元还可以,发吧。

    longjupi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