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7

小盆友2鸣儿
首页 > 期刊论文 > 政治两字意思的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三鲜豆皮皮

已采纳

政治是各种集团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集团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产生、本质、具体形态以及政治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产生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的本质、形态和发展变化决定的。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反作用。

263 评论

maodougouzaizi

政治包涵两层含义,“政”指的是领导,“治”指的是管理。“政”是方向和主体,“治”是手段和方法,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政府、政党、集团或个人在国家事务方面的活动以及治理国家施行的措施。不同时代对于政治的定义不同内容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和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1]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乱宋国之政”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进行的政务活动,如“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如“天下交相爱则治”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定义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集中概括起来,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特征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发展历史上,政治一开始就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政治现象产生之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高度成熟。在现代,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社会力量。政治现象还将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只有当人类的政治生活发展到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政治模式,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时,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才会转化为一般社会现象而最后消亡。古代政治希腊最古老的民主政治——全民代议的民主政治源于城邦政治的文化罗马不同的权力potentia,实在的权力potestas,根据制度设置的职位所具有的权利和权力和谐状态奉公守法自由辩论演变古希腊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满20岁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工作。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实践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动物。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行。亚里士多德说:“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城邦公民之间的通过说服来达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诺格认为,在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并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古罗马罗马共和国的政体本质上是一种和古希腊一样的城邦政体。这时的政治就是共和国的活动。“共和国”(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当时这个词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在古罗马的政治中,对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其核心。在罗马人看来,王权统治是一种奴役。因此罗马人设立了两名执政官和保民官来维持这种统治。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古罗马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权力和两种和谐状态:不同的权力potentia,实在的权力potestas,根据制度设置的职位所具有的权利和权力权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动和制度中对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现为元老院的承袭体制和对政治的咨询权和谐状态奉公守法自由辩论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处于古代政治和现代政治的转型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城邦体制被破坏,逐渐形成了赏赐和分封体制,政治已经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参与的公共活动,而成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活动。政治已经不是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实现正义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利益政治。政治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手段由对话和说服,变成了暴力和战争,成为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治的超越意义已经不存在。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动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会的动物”。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而不是古代时候的政治。从封建统治下发展出来的这种政治成为了现代政治的起源。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这种政治被宣扬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恶政则违背天道,会受到惩罚。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现代政治现代的政治是从近现代的国家上发展出来的,来自于市民社会的兴起。这形成了一种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而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控制,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职能变成了维护经济利益的展开。因此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自此,政治成为了获得、保持、夺取权力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等。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政治转到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的认识。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民主政治的普及,阶级的分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政治的阶级色彩逐渐淡化。因此政治的概念从本质上来描述也许更为确切,即人们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制度、规则和工具手段,确定组织范围内未来社会发展目标并为确保实现该目标而进行的一切社会治理与协调活动。在不同的范围有不同的组织政治,如国际政治和国家政治等。随着社会民主的不断发展,会进一步发展出公司政治、社区政治等等。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越来越小,政治含义也包括国际事务。相互影响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互相影响。①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最经常的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②与法律的关系。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的关系反映出来。国家和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和体现,都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两者的关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法律总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响,它体现国家的意志,通过法的准则来巩固国家权力并维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③与宗教的关系。政治与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宗教曾经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冲突往往是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或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已越来越疏远,这已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④与道德的关系。政治与道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体制政治体制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它首先指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及委员会制),结构形式(如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如三权分立原则);其次它还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政权更迭,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政治模式。马克思的理解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他解释①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②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代表人物凯尔森。③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④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⑤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名人论政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政治就是参预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列宁)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列宁)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列宁)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在政治中,实验即意味着革命。(迪斯累利)在政治上宽宏大量总是最明智的。(埃·伯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政治的后台老板总是金钱。(罗曼·罗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列宁)我相信在政治中有这样一条神圣的“马雅维里”定律:“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就要作出牺牲”。(斯威夫特)政治不过是社会沿着自己最实用,最方便的途径,有秩序地向前发展的一门科学。(伍·威尔逊)政治是处理紧急事变的科学。(西·柏克)本质经济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社会交往的发展产生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政治又是社会管理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管理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社会管理可分为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与非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非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一般是指民间管理。政治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这种“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主要包括: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人员的评价与选拔;规范化的社会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职能的设置;规范化的社会管理程序的制订;规范化的社会管理行为的约束;规范化的自然资源配置;规范化的利益分配法则等。政治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社会管理,之所以要对社会管理进行“规范化”,主要是因为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往往具有科学而合理的管理程序、公开而透明的管理内容、清晰明确的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稳定而持久的管理方式,从而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益、更低的管理成本、更大的管理规模,更广泛的管理范围、更持久而稳定的管理力度,更高的可预测性。经济是规范化的社会交往,通常情况下经济占据社会交往的主流部分;政治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政治占据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由于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因此,政治的本质也可近似地表述为“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基本形式根据规范化社会管理的不同对象,政治可分为如下基本形式。1、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规则主要包括:劳动力的配置规则,如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2、自然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国土资源管理与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配置规则,如矿产资源法、森林保护法、水法、国土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3、知识产权的规范化管理(即信息管理)。知识产品的配置规则,如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危险及有害产品的限制规则,如药品管理法、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人员健康安全性规则,如食品卫生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4、行为的规范化管理。经济行为的限制规则,如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协调利益和解决矛盾的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等,还有各种条例、法规和规章等。5、财产的规范化管理。物权法、继承法等。6、组织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公司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兵役法等。此外,还需要建立为创立、实施、监督和评价各种经济规则的组织机构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如行政诉讼法、组织法等。

127 评论

街头流浪泡泡

中国人谈论政治是很有忌讳的。不说,少说,绕着说,总之要回避直面政治。 什么是政治?人们对于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看法不一:谁应该得到什么?权力和资源如何分配?社会应建基于合作还是冲突? 等等。同时,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有分歧:集体决定应如何作出?谁应该有发言权?每个人应该有多大的影响力?上述问题使政治成为“最高科学”,即人类试图改善生活并创造美好社会的活动就是政治。 说的简单点就是:谁该得到什么?得到多少?在谁该得什么和得多少的问题上谁说了算?在说了算的问题上每个人有多大的权力? 政治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他永远是双向的交流,而非个体的独白。 政治在最广义上是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其生活的一种规则的活动。政治也是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显然是这类活动。人们常常把政治的核心描绘为冲突解决的过程,对立的观点和竞争性利益在此过程中相互妥协。

199 评论

笨笨的笨笨egg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指明其发展的方向。对经济学来讲也是这样。历史学家阿尔布莱特说:“自公元前五世纪以来,没有人发现人类思维模式的最高成就有什么基本变化,这本身就意味深长。在过去2500年中,文明人一基本相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有点夸大其词。 色诺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色诺芬(前430-355)。苏格拉底弟子。拥护贵族政治,反对民主政治。当过雇佣兵(《长征记》,最早游记),加入过雅典对头斯巴达的军队。被雅典公民大会放逐,经营庄园。著《经济论》、《雅典的收入》。最早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著作。 1、提出“经济”概念。经济=家庭+法律。即家庭管理。个人或家庭理财的技术或学问。个人致富的技术(家庭即庄园)。这一观念持续了2000年左右,“色诺芬传统”。 2、价值思想的萌芽。一只笛子对会吹的人是财富,对不会吹的人无异于石头。金钱、朋友也是这样。主观价值或客观价值。 3、分工思想。(1)分工可提高产品质量;(2)分工程度取决于市场范围。城市的食物比较精致技术分工之果。 柏拉图(前427-347)。苏格拉底弟子。出身贵族,母亲是梭伦后代。年轻时作过角斗士,本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宽”之意。年轻时还曾想成为诗人,一日听苏格拉底演讲而改学哲学,建立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政治上追随苏格拉底。前399年苏格拉底因反对雅典民主制度被处死刑,柏拉图受牵连而外逃。11年后回到雅典,创办academy哲学学园(“不懂几何者谢绝入内”。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查封)。主要著作:《理想国》。 1、分工思想:(1)分工必要性:才能的单一性与需求的多样性;分工可以提高效率;(2)分工的原则:天赋或秉性(正义原则)。哲学家——统治者;战士——保卫工作,国防、治安;自由民——经济活动。(3)分工与国家的产生:需求多样性——分工——交换——聚居而产生城市即国家。 2、财产观念:反对财产私有。财产私有——利己和贪欲——社会分歧和矛盾。反对一切形式的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公共食堂。 亚里斯多德(前384-332)。柏拉图之弟子,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之师。马克思说他是古典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对众多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论理学、逻辑学、地理学、动植物、生理学、医学等有极深造诣。经济思想主要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中。 1、交换思想:(1)交换的产生:剩余——交换——互惠(交换剩余); (2)交换的原则:等同性或同一性。 对交换剩余的主观评价;或者交换商品内含的劳动。 前者导致主观价值论,后者导致客观价值论。2、财产观念:拥护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比公有财产更有效率(关心、照料);财产公有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私有财产给其所有者带来愉快,私有财产使人们对自我、金钱和财产充满热爱。 3、“家庭管理”:将之纳入政治学的研究范围,规定其研究内容:一是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二是致富的技术。但是,这不表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教材P1)。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假如古罗马时代。此间没有出现对后代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思想。古罗马人似乎注重现实经济活动而忽视抽象思维。他们有成熟的法律条规和管理组织体制,但缺乏有影响的思想。 公元5—15世纪,在教会统治下,西方世界加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几乎停滞的中世纪。这期间,经济思想的发展相当缓慢,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倒退。如在神学泰斗阿奎那的思想那里,对经济问题的考察依据的不是实践、事实而是教规。其思想充满赤裸裸的诡辩,与科学距离不断扩大。 这种状况的改变是从16世纪的重商主义开始的。重商主义是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学流派,是流行于16—18世纪的主流经济思想。 两个主要理论:其一,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其二,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关税、扶持发展国内手工业、对外贸易战争、许可证制度等),以保证出口大于进口,以产生顺差,从而导致金银的流入,财富的增加。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大多同时是实践家。如第一个提出“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法国人蒙克列钦武器生产商和出口商。1615年,蒙克列钦写了一本书,研究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此前,研究经济问题的著作都以“经济学”冠名。但是,在色诺芬的传统里,“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或家庭的经济问题,而蒙克列钦所研究的问题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1、商业和商人的重要性;2、财富的性质和来源;3、国家干预的重要性)。于是,蒙克列钦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概念,《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论政治经济学》)。在法语,“政治”有国家、社会的含义。可见,蒙克列钦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是试图显示他所研究的不是家庭管理这样鸡毛蒜皮,而是关于国家、社会的大道理。孙中山先生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当然,蒙克列钦不是最重要的重商主义者,但他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毕竟为经济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是经济研究开始关注国家和社会问题。这种影响大约持续了150年左右。“蒙克列钦传统”。(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有人说,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将经济学引入了歧途。)

99 评论

Baby大太阳

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 政治的词源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ς,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乱宋国之政” 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政务活动,如“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如“天下交相爱则治” 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 政治的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政治的特征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政治的演变 古希腊 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满20岁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工作。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实践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动物。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行。亚里士多德说:“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间的通过说服来达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诺格认为,在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并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的政体本质上是一种和古希腊一样的城邦政体。这时的政治就是共和国的活动。“共和国”(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当时这个词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在古罗马的政治中,对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其核心。 在罗马人看来,王权统治是一种奴役。因此罗马人设立了两名执政官和保民官来维持这种统治。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古罗马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权力和两种和谐状态:不同的权力 potentia,实在的权力 potestas,根据制度设置的职位所具有的权利和权力 权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动和制度中对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现为元老院的承袭体制和对政治的咨询权 和谐状态 奉公守法 自由辩论 西方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处于古代政治和现代政治的转型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城邦体制被破坏,逐渐形成了赏赐和分封体制,政治已经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参与的公共活动,而成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活动。政治已经不是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实现正义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利益政治。政治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手段由对话和说服,变成了暴力和战争,成为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治的超越意义已经不存在。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动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会的动物”。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而不是古代时候的政治。从封建统治下发展出来的这种政治成为了现代政治的起源。 古代中国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这种政治被宣扬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恶政则违背天道,会受到惩罚。 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 现代政治 现代的政治是从近现代的国家上发展出来的,来自于市民社会的兴起。这形成了一种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而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控制,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职能变成了维护经济利益的展开。因此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自此,政治成为了获得、保持、夺取权力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等。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政治转到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越来越小,现在政治的含义也包括处理国际事务。 政治的发展 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历史上,政治一开始就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政治现象产生之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高度成熟。在现代,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社会力量。政治现象还将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只有当人类的政治生活发展到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政治模式,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时,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才会转化为一般社会现象而最后消亡。 关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政治体制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它首先指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及委员会制),结构形式(如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如三权分立原则);其次它还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政权更迭,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政治模式。 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互相影响。 ①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最经常的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 ②与法律的关系。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的关系反映出来。国家和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和体现,都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两者的关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法律总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响,它体现国家的意志,通过法的准则来巩固国家权力并维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③与宗教的关系。政治与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宗教曾经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冲突往往是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或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已越来越疏远,这已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 ④与道德的关系。政治与道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 马克思对政治的定义和理解 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理解: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他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①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②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代表人物凯尔森。 ③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 ④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 ⑤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

94 评论

阿蒙宝贝

政治就是总被和谐那些东西。

296 评论

相关问答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政研论文篇2 浅谈做好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分析探讨了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

    中国神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政治研究论文多少字

    政治是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我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政治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生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浅

    右耳钉的豆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银行政治思想研究论文

    政工指政治思想工作,我们在写作政工论文时千万不能忽视政工论文的题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政工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政工论文

    美乐淘淘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政治两字意思的研究论文

    政治是各种集团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集团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小盆友2鸣儿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办事处思想政治研究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加

    梦紫蝶5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