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薇薇
论文摘要: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创作体裁涵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门类。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在他不足36岁的生命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创作了22部。本文以其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论文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序曲;重唱;咏叹调
《费加罗的婚礼》(LeNozzediFigaro)创作于1785—1786年间,是欧洲音乐天才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是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的四幕歌剧。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而艰辛的,但也是勤奋而多产的,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歌剧就有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在这其中《费加罗的婚礼》是近年来最被中国大众所熟悉、喜爱的。这部歌剧在音乐创作、社会思想以及很多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也有人把它称为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莫扎特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部歌剧,以便能欣赏精彩的音乐和绝妙的唱法。
一、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做表演。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节奏清晰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终生都非常喜爱他的音乐。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起被称作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诞生背景
18世纪的欧洲,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一触即发,启蒙运动所宣扬的“自由、和平、民主”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生活在这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时期的莫扎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大主教的资产阶级意识迅速成长,他对“大主教恨得发狂”,却把普通下层人民比喻成“最真实的朋友”。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刻薄与侮辱,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为了尊严他毅然辞职离开,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此后,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了一个音乐家的贫苦、艰辛却拥有尊严和自由的艺术生涯。
《费加罗的婚礼》是18世纪法国文学家博马舍所创作的喜剧,是他的“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喜剧针对当时的封建贵族阶级进行了揭露和讽刺。由于当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所以虽然这部喜剧因为在巴黎法兰西剧院的首演获得了整个欧洲的好评,但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1785年的春夏期间,莫扎特准备根据博马舍的同名喜剧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他请来当时的宫廷诗人罗伦佐·达·庞特(LorenzodaPonte)为自己的新歌剧填写歌词。莫扎特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谱写曲子,在二度创作中,他沿袭了原著对封建贵族的奢侈、荒淫、愚蠢的讽刺、批判精神,颂扬了与贵族老爷斗智斗勇的,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市民阶层的机智、勇敢、正直的品质,充分表现了莫扎特当时同封建阶级斗争必胜的进步思想和乐观主义精神。1786年,经多方努力这部歌剧终于可以首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欣赏要点
(一)序曲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十七世纪中叶,阿尔马维瓦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在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之际,得知伯爵送给他们婚房是想要霸占苏珊娜,二人决心设计和伯爵斗一斗。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因此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命名为《狂欢的一日》,似乎是这个曾用名给了莫扎特灵感,他采用奏鸣曲式创作了一首急速而妙趣横生的序曲,这部序曲短小活泼,节奏明快,虽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着极深的联系,生动地再现了歌剧紧张而又极富喜剧性的情节。这段音乐完整而独立,常被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该序曲采用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写成,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现部。呈示部的主部呈现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小提琴以轻声快速的音型带出,然后加入木管力度渐强,接下来全乐队刚劲有力的演奏表现出主人公与贵族斗争的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主题由木管与圆号主奏,像是明快、雄健的号声,体现出抒情喜剧的风格。活泼跳跃的连接部后,是用属调写成的有两个主题的副部,刻画了费加罗勇于争取爱情的性格。结束部用优美细腻的抒情旋律勾勒出了歌剧中女主人公苏珊娜的形象。莫扎特用短小的连接部代替展开部,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呈示部所有的主题都在主调上重复。最后全曲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体现了费加罗智斗伯爵获得婚姻自由的欢乐情绪。这首序曲以幽默、活泼的快节奏烘托出了歌剧的喜剧气氛,序曲一完,幕布拉开,费加罗和他的未婚妻苏珊娜在婚礼前的种种趣事就此开始。
(二)重唱
《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曲折的喜歌剧。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广泛地运用了各种重唱形式刻画人物,讲述剧情。例如第一幕中苏姗娜回到房间,遇见了以借据为要挟一心想要嫁给费加罗的马尔切琳娜,情敌见面分外眼红,于是马尔切琳娜和苏珊娜展开了一场舌战。二人由一开始的假装礼让,到不顾面子互相讽刺谩骂,最终马尔切琳娜说不过苏珊娜,在苏姗娜胜利的笑声中气哼哼地走了出去。莫扎特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的二重唱形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第三阶级小人物的形象。广泛地运用重唱是这部歌剧的一大特色。以女主人公苏珊娜为例,她在整部歌剧中的咏叹调只有2首,而重唱唱段却有12首。由此可见,重唱在这部歌剧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咏叹调
咏叹调是西洋歌剧等戏剧中一种极富抒情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是歌剧艺术中最常用、最有魅力的声乐体裁,一般用于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它的作用就像是戏剧中的“独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部歌剧里的咏叹调与重唱相比,更突出了抒情性,主要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剧中主人公费加罗的三段咏叹调堪称是声乐演唱的精妙绝伦之作,是男中音声乐曲目中最经典的声乐唱段之一。例如,莫扎特为主人公费加罗量身定做的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就生动地表达了费加罗当时的心情,塑造了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第一幕中当苏珊娜告诉费加罗,伯爵送给他们婚房是对苏珊娜另有企图的时候,无比愤怒的费加罗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伯爵,捍卫自己的爱情。他唱出了该剧第一个节奏轻快而明朗的咏叹调:“亲爱的伯爵如果你想跳舞,就由我来为你伴奏,如果你来我的学校我会教你如何嬉戏,我花样很多,我可以揭发他的阴谋,至于掩饰则更加容易,一面冷嘲热讽,一面暗中进行,同时公然表态……”。这个节奏欢快的咏叹调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同时也预示着一场闹剧即将开始。
莫扎特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是歌剧中的巅峰之作,200多年来,该剧是世界各大歌剧院上演频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它因极富喜剧性和抒情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论是序曲,重唱,还是咏叹调都是那么让人沉醉,每一个音符都刻着一个伟大的名字——莫扎特。多少年来,人们对莫扎特创作的音乐的谈论从未停止过,剧院里《费加罗的婚礼》的精彩上演也从未消失过。谨以此文致敬伟大的莫扎特,也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爱玩的小猪2007
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一生谱写出800多首乐曲。其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最具影响力。对后世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创作了歌剧、 交响乐、协奏曲等多种作品,创作主流为歌剧,被誉为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全部原创
silvia147852
中国和意大利同为文化古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在融合中发展,外来文化通过传播、适应、转型等方式融入本土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近年来,随着中意双边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很多意大利经典歌剧在中国各地上演。其中,喜歌剧体裁广受观众喜爱,其经典剧目《费加罗的婚礼》作为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伴随中国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逐渐产生演变,常演常新,是意大利喜歌剧进入中国并且融入本土特色元素的典范剧目。关键词:多元文化 意大利 喜歌剧 本土化 费加罗的婚礼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159-03一、中意两国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历史的发源地,两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长河中,两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西汉时期,漫长的“丝绸之路”就将两大帝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商人是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主要角色。蒙元时期,教皇统治下的意大利陆续派遣传教士来到遥远的中国,以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著名的商人马可·波罗以及众多传教士东行之后,创作了多部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的游记著作留世,其极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开启了两国文化互通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声乐学者远渡重洋,前往歌剧的发源国——意大利学习与交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活跃在世界歌剧的舞台上。1970年中意建交至今,两国在半个世纪的携手发展中,音乐文化交流始终是双边关系的有力支撑,而意大利歌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普及,更是为中国深入了解与认识意大利音乐文化打开了一扇门。二、意大利歌剧走进中国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可追溯至17世纪初期的佛罗伦萨。直到19世纪末期,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漫长发展和演变,意大利歌剧占据整个欧洲歌剧的主流地位,是伟大的文化艺术瑰宝。然而彼时的中国,长期处于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中,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限制了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导致包括歌剧在内的众多西方文化艺术形式无法进入中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2月,由中央歌剧院排演的意大利经典歌剧《茶花女》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标志着西洋歌剧在新中国的首演。西洋歌剧在中国的首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响十分热烈。秉承“文艺要为工农兵、老百姓服务”的宗旨,为了让观众听得明白,中央歌剧院将意大利语歌剧《茶花女》翻译成中文演唱并大获成功。我国在排演首部西洋歌剧时就考虑到让高雅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由此可见,西洋歌剧的中国本土化在其首次登上中国舞台便开始生根发芽。随着新中国与西方各国逐步建交、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文艺界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西洋歌剧在中国内地陆续展开首演。三、喜歌剧在欧洲的诞生与发展喜歌剧,顾名思义,是富有喜剧元素的歌剧,其音乐轻松明快,内容诙谐幽默,结局往往是团圆或胜利。喜歌剧盛行于18世纪的欧洲,它的最初形式是正歌剧的“幕间剧”,内容与正歌剧没有联系,是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它以取悦观众为目的,使观众在欣赏严肃的正歌剧间隙中,情绪得到片刻放松。幕间剧通常演十多分钟,由两个角色和一个小乐队组成,后来这种幕间剧脱离正歌剧,成为一种与正歌剧相对应的喜歌剧形式。第一部喜歌剧在意大利诞生,是由作曲家佩格莱西于1733年创作的《管家女仆》,脚本是由费德里科(Gennaro Antonio Federio)根据剧作家奈里()的短小喜剧用意大利撰写而成。全剧只有三个角色:乌尔贝托(单身老贵族、男低音)、谢尔皮娜(女仆、女高音)以及韦斯蓬(男仆、哑角)。整部歌剧篇幅较短,时长约50分钟左右,共两幕。第一幕(22分钟)包括序曲、一首二重唱、三首咏叹调和三首宣叙调;第二幕(28分钟)包括一首二重唱、两首咏叹调和三首宣叙调。乐队配置也比较简单,咏叹调由小提琴、中提琴、羽管键琴与低音大提琴伴奏;宣叙调由羽管键琴与低音大提琴伴奏。故事情节虽然简短却充满生趣,讲述了聪明机灵的女仆谢尔皮娜是如何使用计策最终如愿成为了贵族夫人,成为了这个家的主人。整部歌剧音乐旋律生动活泼,语言风趣幽默,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团访问法国巴黎,所演出的《管家女仆》引起了著名的“喜歌剧之争”,这场争论最终导致法国喜歌剧的诞生。喜歌剧在不同国家均呈现出属于本民族的特色,意大利喜歌剧用带有民歌因素的歌曲或分节歌形式的歌曲充当咏叹调,用说白代替清宣叙调;法国喜歌剧用对话代替宣叙调,音乐性相对较弱。喜歌剧在英国被称为民谣剧,源于1728年在伦敦上演的《乞丐歌剧》。英国民谣剧以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为主,吸收了少量其他歌剧的咏叹调,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用英语表演。18世纪50年代,德国喜歌剧产生,被称为歌唱剧。德国歌唱剧采用大段德语对白,咏叹调采用德国歌曲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虽然喜歌剧在欧洲各国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但相同之处在于欧洲启蒙思想影响下的喜歌剧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歌剧内容不再是神话、历史题材,而是体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使用本国语言和突出本民族的音乐是喜歌剧在欧洲发展的主要特征。四、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中国本土化演变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古典时期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共四幕,讲述了以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代表的智慧勇敢的第三阶级人民与以阿尔马维瓦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势力周旋对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喜剧元素和戏剧冲突,异性间的情感矛盾如费加罗与苏珊娜的嫌隙猜忌,伯爵与伯爵夫人的婚姻破裂;同性间的矛盾如苏珊娜与马切琳娜的相互嘲讽,费加罗与伯爵的机智博弈。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冲突碰撞出的火花增强了故事的喜剧性色彩,重唱在歌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刻画人物的个性,而且被赋予了表达戏剧冲突的重任。《费加罗的婚礼》由莫扎特亲自指挥,1786年在维也纳奥地利国家歌剧院首演。时隔近两个世纪, 1983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第一届毕业生将《费加罗的婚礼》首次搬上中国的舞台。首演采用中文剧本演唱,宣叙调减去了旋律,通过中文“话剧”的形式呈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此次演出打开了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走进中国的大门。虽然首演没有采用原汁原味的意大利语剧本,然而运用通俗易懂的本国语言演唱却让更多中国观众加深了对剧情的认识,让更多的观众对意大利歌剧产生兴趣。其中,宣叙调的中文“话剧”形式被后人广泛借鉴,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音乐工作者对意大利歌剧认知不断加深,他们在以尊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原作为原则的基础上,在场景、服装、语言中融入中国元素甚至地方元素,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演变。以下列举从2008年到2020年期间,《费加罗的婚礼》在中国不同地域的本土化案例及采用的本土化特色元素。根据以上案例可见,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中国的本土化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情景本土化和语言本土化的现象,情景本土化体现在舞美道具、服装化妆及演员的表演所呈现的地方特色。最明显的特征是语言本土化,即将意大利歌剧中结合歌唱与朗诵韵律的“宣叙调”改编成具有当地方言特色的中文对白。这种演变形式引发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观众认为消除宣叙调的语言“壁垒”,将经典意大利喜歌剧本土化、市民化,有利于增强喜歌剧的戏剧效果,更容易被广大中国观众接受和喜爱。另一部分观众认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不一定适应所有人的口味,本土化的演变形式容纳太多中国元素和小品式的表演破坏了歌剧的原汁原味。事实上,在西方社会,歌剧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歌剧并非脱离大众的高雅艺术,而是由于语言、音乐、审美观念等的中西方差异拉开了歌剧与中国观众的距离。笔者认为,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喜歌剧的中国本土化演变是合情合理的。追根溯源,喜歌剧盛行于18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德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剧情生活化、富有喜剧色彩、采用本民族语言。但三个国家的喜歌剧拥有不同的本土特色:法国喜歌剧将歌唱、说白、表演相结合,用近似朗诵的音调唱情节;意大利喜歌剧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叉结合,更加具有音乐的连续性;德国喜歌剧同样采用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方式,然而题材和曲调风格具有本民族特点。21世纪的今天,意大利喜歌剧在中国属于西方舶来的传统艺术,只有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才能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在中国普及西方歌剧,首先要让中国的观众喜爱歌剧,要符合观众的审美、走进观众的内心、引发观众的共鸣。因此,必须对意大利歌剧本身的形式进行“本土化”处理,才能符合本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喜歌剧的剧情贴近生活、音乐风格轻松明朗,是最适合“本土化”处理的歌剧体裁。也正因其有弹性的特点,成就了《费加罗的婚礼》在中国各地区本土化演变中呈现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独特魅力。“本土化”作为连接传统意大利歌剧与现代中国观众审美需求的桥梁,将意大利歌剧中的音乐艺术与中国的语言、服饰、风俗、曲艺等文化元素相融合,让中国观众更加直观欣赏歌剧艺术。通过“本土化歌剧”了解音乐和剧情,会激发观众对原始歌剧的兴趣,从而繁荣意大利歌剧在中国的演出市场。从大背景来看,“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的借鉴并探索不同元素的融合,在严格尊重原创艺术的前提下对意大利喜歌剧进行“本土化”创新改造,在促进高雅艺术与人文审美相融合中推动意大利喜歌剧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论文摘要: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创作体裁涵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门类。歌剧是莫扎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
越南的婚礼习俗。烟台婚礼策划的婚礼开始了,新娘薄施粉黛,秀发披肩,身穿越南民族服装---锦缎奥黛,银粉底色上面手绣橘红色的花纹,内着白色锦缎宽筒喇叭裤,将娇小的
三线。sofigaro中文版只是sofigaro翻译成中文的,其在本质的上市一样的。法国费加罗报业集团与精品传媒集团合并后,出现了《SoFigaro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