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21

冰灵蜜蜜
首页 > 期刊论文 > 独生子女研究心理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娜娜nancy

已采纳

“独生子女”,当代中国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群体。 “独生子女现象”,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独生子女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长辈们围绕着独根独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材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所以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享有更多更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条件。比如:父母和社会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爱抚和关心,能以较多的精力关心他们,使他们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培养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便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优点:身体健康、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兴趣广泛等。一般说来,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 1.“不好协作”:独生子女的心高气盛、好高骛远、目中无人是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强烈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就表现出缺乏责任心、不尊重伙伴和合作对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不守纪律”: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在学习中就出现了不愿意接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现象。 3.“动手能力差”: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包办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低下;过度的保护,使其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发育不足”。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应对实际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 情感上、智力上、物质上优裕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则会对独生子女发展造成影响和障碍。比如:父母过分溺爱、事事有求必应、明知不对,因怕孩子哭闹、撒泼而无原则地迁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就过多地灌输书本知识,使孩子失去爱玩天性,还有家长不注意孩子饮食习惯,吃零食,偏食,致使营养不全面、消化不良,身体不佳,此外,多数父母还没认识到独生子女结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缺点,固执、任性、自私、孤僻、独断专行、事事以我为中心。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许多家庭的重视,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恼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困难和问题同在,希望和可能并存,喜忧参半,有些事情说也说不清楚,最闹心的还是爸爸妈妈。任性——对抗——伤感——失管——放弃,这种恶性循环常常缠绕着长辈们。鉴于以上情况,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长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把握分寸,扬长避短,做到恰到好处。下面,我结合教育儿子和学生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摆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长爱用“小太阳”、“小皇帝”、“小霸王”字眼来比喻独生子女,这无疑把独生子女放在了一个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独生子女不是生来就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间,先天素质差别人人都有,并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如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条件造成的,而这些差别都是可以改变。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和职责,但不能任意娇宠、不加约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核心”,全家人都得围着他打转,自己说一不二,产生目无尊长的特殊观念和优越感,但是也不能对于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绪变化无常的孩子施以压制、侮辱和体罚的方式来迫使他们就范,顺从。做为家长首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乐趣,然后通过日常生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母是他们尊敬的长辈也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让孩子养成尊敬长辈、关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乐于为长辈服务,与别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习惯,使孩子懂得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里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养成尊重别人,克制自己,服从全家这个整体的良好意识。我的儿子在他们兄弟五个中排位最小,加之我们是与公婆在一块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记得他两岁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来,我随手给侄子从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儿子发现了,当即从哥哥手里夺过雪糕,大声嚷:“这是我的雪糕,不让哥哥吃!”爷爷见状顺手把雪糕又拿过来给了我侄子,儿子一看,使出绝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说:“算了,孩子还小。”又对我侄子说:“一会儿奶奶给你买一根。你是哥哥,应让着弟弟。” 当时,侄子也很懂事,说:“哥哥不吃了,留给你吃吧!”本来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还是把儿子抱起来,耐心地给他讲:“哥哥把他的最喜爱的书也让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让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舍得让你吃东西,为什么你连根雪糕也不让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儿子一听,想了想,随后主动拿了一根雪糕给了哥哥。从此,侄子一到我家,儿子就会把最好吃的东西拿给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儿子都能考虑到家里的人,经常先给爷爷、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劳动教育。 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宝宝看得都很重,真可谓捧在手时里怕飞,含在嘴里怕化,所有的家务活,多数都是家长包办,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面对着煤火上烧开了的一壶水张着嘴、瞪着眼,显得手足无措,漫画的下面 有一句话:妈妈,水开啦!这副漫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现象:现在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当差,试问: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将来对社会、对国家能贡献出什么呢?将来的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 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从小锻炼的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能做的事情就让他来做,从洗手帕,洗 袜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还要洗家人的,既锻炼了幼儿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摆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关心、帮助别人,又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乐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亲自动手摸一摸,试一试,即使做的不好,也无关紧要,家长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三。给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学生的老师,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往往缺乏相互竞争、忍让、分享食物、玩具的乐趣,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孤僻、自私、胆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为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是很重要的。 1、让玩具充当孩子中的角色,家长可以赋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长提示:你看那边有辆小汽车在等你呢?娃娃的脸脏了,我们来给她洗一洗吧。小猫饿了,你来给小猫钓一条鱼吧,在家长的启发诱导下,孩子主动被玩具所吸引,不会感到孤僻,认为这些玩具都愿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2、鼓励孩子同别人交往,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会产 生很好很大的影响。比如:走出家门去和伙伴一起玩耍,或邀请伙伴来家玩,让孩子把糖果拿出来和伙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戏,主动把心爱的玩具让给伙伴玩,游戏中尊重别人的建议,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结束后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个玩的过程中,有仅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相互谦让、活泼开朗的良好品德的个性,而且训练了孩子和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家长应该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材料与孩子进行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在游戏当中,家长可以当配角,听从孩子安排,充分发挥孩子的聪明才知,有时,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启发引导孩子去思考、创造发明等,有了家长参与,孩子会很高兴和自豪,也使他们游戏因此而更有意义。我经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时间与孩子玩“对句子”游戏。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会种花,我会种瓜。我教你种花,我教你种瓜。你教我种瓜,你教我种花。我的花红,我的瓜大。这样,在游戏中不但发展了儿子的语言,还发展了儿子的思维。我还把人们深恶痛绝的麻将作为与儿子游戏的玩具,我拿出麻将中的“一筒”对他说:“这像什么?”儿子说:“像太阳。”我说:“你能找到其他的三个太阳吗?”儿子蛮有兴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块“一筒”。麻将成了训练分类的好学具,分好类以后还可以训练排列,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我经常利用麻将跟儿子玩捉迷藏游戏,找10块麻将,让他看一会儿,然后闭目,我藏一块让他猜我藏的是什么。开始儿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导他先分类就能记住,猜的时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后,儿子总能猜对。 总之,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并将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工作,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工作。让我们共同祝愿这些独苗苗茁壮成长!

99 评论

我的小满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二)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弟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长辈抚养,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们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三)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铺好了,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容易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后果。(四)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眼里管教和长期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骄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五)自尊心强,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164 评论

最爱小白菜@@

观点: (1)国外权威杂志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较低,情绪上更悲观,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喜欢稳定的工作”; (2)有的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认为,独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全部希望,压力更大; (4)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人格开放性、生活满意度、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好”。 再归类,可以概括为两类: 其一,合并(1)(2),是从反面看独生子女,揭露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缺点,“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观”,喜“稳定”怕“风险”,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并(3)(4),是从正面看独生子女,肯定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优点,“开放”“外向”,“满意”“稳定”,“承担”“希望”和“压力”。 最后,材料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允许考生对“独生子女”话题有不同于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写作要求。 第一个要求:“这样的议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这样的议论”自然指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的种种看法。要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对“独生子女”种种看法进行思考和评析,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当然也允许以“独生子女”现象为基点进行“联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种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号表达自己的新见解。体现了较好的开放度。 第二个要求:“必须在上述材料内容范围内”。 有此明确要求,限定为就核心话题“独生子女”问题谈看法。这体现“材料作文”和考场选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个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个要求,是普适性要求,体现开放性命题由所提供的材料和写作的要求两部分组成。 先看所提供的材料。 通读所给作文材料,核心话题就是“独生子女”,各方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看法,可以分为四种观点: (1)国外权威杂志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较低,情绪上更悲观,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喜欢稳定的工作”; (2)有的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认为,独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全部希望,压力更大; (4)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人格开放性、生活满意度、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好”。 再归类,可以概括为两类: 其一,合并(1)(2),是从反面看独生子女,揭露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缺点,“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观”,喜“稳定”怕“风险”,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并(3)(4),是从正面看独生子女,肯定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优点,“开放”“外向”,“满意”“稳定”,“承担”“希望”和“压力”。 最后,材料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允许考生对“独生子女”话题有不同于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写作要求。 第一个要求:“这样的议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这样的议论”自然指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的种种看法。要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对“独生子女”种种看法进行思考和评析,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当然也允许以“独生子女”现象为基点进行“联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种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号表达自己的新见解。体现了较好的开放度。 第二个要求:“必须在上述材料内容范围内”。 有此明确要求,限定为就核心话题“独生子女”问题谈看法。这体现“材料作文”和考场选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个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个要求,是普适性要求,体现开放性第一段,引述材料后,以最后一句“独生子女的喜与忧只有我们深有感触”点题,从身为独生子女的角度,现身说法,“只有”二字显出当仁不让、以证视听之气魄。 第二段,段首句为分论点:“独生子女,独享与孤独的双重‘享受’。”分论点说“独享”与“孤独”双重享受,承应总论题“喜与忧”,同样展示了该考生辩证思维的品质。然后论述,由“独享”到“孤独”,情感真切,对“分担苦痛的兄弟姐妹”的“渴望”,令人动容。 第三段,同样段句为分论点句,脉络清晰。“独立与压力”双重体验,同样体现辩证思维。但论述中,“学会独立”与“承担压力”,如何对应“喜”与“忧”,并没有说清楚,扣题说理不如上一段。 第四段,由“喜与忧”的现象进一步“深思”,论及独生子女如何“更好的发展”,是对前面的递进提升。而且措施明确,一是父母方面正确的教育,二是独生子女正确的心态,三是社会的理解,三方面共同努力。观点明确而有条理,简洁有力。 第五段,驳“垮掉的一代”观点,扬“充满希望的朝阳一代”,铿锵有力地作结。

343 评论

小宇宙可劲儿造

城市独生子女,你的心理谁能懂?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123 评论

kokomi0827

嗯,这个可以但是您能说一下具体用来做什么的 么

259 评论

那些年喜帖街

(一)自负心理。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孩子,怎能不让孩子自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二)享乐心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极少参加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无从体会劳动的苦与乐,更无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再加上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切都遂心如愿,因而,在孩子的意识里,自然就会形成享乐心理。据天津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从不让孩子插手家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甚至还替孩子代做家庭作业。具有享乐心理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好吃懒做,学习怕累,劳动叫苦,上学逃课,干活偷懒,拈轻怕重,甚至雇人值日。只知索取,不求贡献。(三)孤独心理。在现代社会,人们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长们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挣钱,往往无暇顾及孩子, “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即使有些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也因“代沟”问题,亲子间共同语言不多,难以有效沟通,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通常更多地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以为孩子有钱花,吃好喝好玩好了,就什么也不缺了。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心理感受。特别是独生子女,上无兄姐,下无弟妹,孤身一人,更少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没有知心朋友,找不到情感倾诉的对象,常常感到非常苦闷、忧郁、孤独。孤独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不好活动,沉默寡言,容易多愁善感。严重的孤独感甚至使孩子产生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四)冷漠心理。冷漠即漠然、冷酷、无情,对什么都无所谓,没兴趣,漠不关心。大部分独生子女一生下来就泡在“糖水”、“蜜罐”里,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没有衣食之忧,没有患难的经历,没有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嬉戏、吵闹、帮助、照顾的手足亲情,缺乏集体生活的亲身感受。不懂生活之艰辛,世道之变幻,人间之真情。对来自父母的翔呵护和生活满足,似乎天经地义,他们得之泰然,受之坦然。还有些独生子女生活在残缺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自小失去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愤世嫉俗,冷眼旁观,傲视万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父母疏忽了对他的情感教育引导,就很有可能形成冷漠心理。

342 评论

相关问答

  •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电大毕业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

    寒江之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分析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

    小禾小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独生子女论文摘要模板

    才能来自勤奋,成就来自于勤奋,美好明天来自于勤奋,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意思是说即时是天才

    小胡子阿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生发表论文独立研究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

    让雪飞CXF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研究生女性性心理学论文范文

    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犯罪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护手霜adb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