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4

可可poppy
首页 > 期刊论文 >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天五吨饭

已采纳

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上,从整体空间环境、空间布局、独特品质、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构成要素,对济南近年来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域文化、继承、发展、济南

“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的民族和文明,并把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1]著名规划建筑大师刘易斯?芒福德的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带给城市规划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城市发展继承并延续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在规划建设中,做好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本文试以济南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所存在的区域性的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地域文化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

2、济南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环境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揽齐鲁,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华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山湖遥遥相望,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地理形态和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济南的城市空间特色是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南部是恢廓苍翠的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蜿蜒曲折的黄河以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凸起的小山头。

这种山、水、城交融的独特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总体来讲,济南大气厚重,具有北方城市粗放的性格;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又赋予了这座城市另一面的景致,城市总是因为有了水而显得清灵俊秀,济南因了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泉群水系而比普通的北方城市多生出了一股轻盈,有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柔美。

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区共有8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四门塔、灵岩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5处;区、县级依法登记保护的`文物328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约1000余处。

“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空间布局

济南古城是在明府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城池四周由护城河围合,面积3。26平方公里。平面布局以其形状不甚规整、四门不对称为特色,加之有天然的泉水和依山建城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济南商埠开辟于上世纪初,商埠区的规划和建设是中国城建史上中西合壁的典范。1904年,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振兴民族实业的“自开商埠”便应运而生。百年以来,商埠区的空间格局一直延续下来,揭示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形成济南城市空间演变历史上“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格局。

“泉水文化”的独特品质

泉水是济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丰沛而闻名于世,城市因此有了一个别称“泉城”。甘纯的泉水给城市注入了灵气与活力,赋予了济南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广义讲,泉城文化景观资源应包括“泉水”、“泉城”、“泉村”、“泉文化”等四泉文化景观资源。泉水是四泉文化的核心。济南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众多泉水的形成。济南泉水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数量众多、形态优美、水质优良、文人诗韵等诸多方面。

“包容厚重”的城市文化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济南,具有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济南处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处于“中庸之道”的状态,这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文化特征就形成了济南厚重朴实,温婉宽容的城市气质。[5]

3、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进展

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情况概述

近年来,济南市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近年来,《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济南商埠区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策略研究》等20多项规划研究相继编制完成,大明湖东扩等精品工程相继实施,济南古城区及商埠区保护初见成效。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检查,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是注重提取并形成文化特征符号。例如策划了“天下泉城”、 “守望泉城”等专题片,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征符号。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着力塑造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中,就以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为母题,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四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地域文化特色深入人心。例如,如自2013年起每年8月举办“泉水文化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进一步强化了济南泉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色。

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工作的不足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济南独特的文化特色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梳理,在新城区、郊区或者大都市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等的宣传推介不够。二是保护与发展实施机制有待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三是市政、交通、财政等专项有待优化。在古城区、商埠区,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对大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重视不够,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强化。 3。3济南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对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的进展及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对历史古迹、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搜集相关资料,从龙山文化、舜文化、孝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对龙山黑陶、舜耕山、郭氏孝堂山、灵岩寺、齐长城、鹊华秋色图等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努力塑造含蓄内敛、格调清新的新型文明城市。[6]二是创新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实施机制。亟需在市财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投融资平台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建社会融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运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共同推动保护改造工作的实施。三是调整优化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文化优势,营造宜居环境氛围,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四是积极倡导公众参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其规划、建设工作应在适宜的阶段组织公众进行参与,科学合理决策,选择部分有责任心的企业或个人参与规划实施。

4、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之魂,是城市个性的集中体现。从济南的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前期研究、体制机制、法规建设、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绝对是块宝,而且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知己知彼、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重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采取科学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品牌,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113 评论

childrenqj126

地域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摘要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建筑、雕塑、街道、空间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现代结合传统进行设计,确立民族文化自觉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景象,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

关键词:地域文化;未来城市发展;地域性;独特性;真实性;实用性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个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化的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及该地区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背景等诸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地域文化的特点其一,地域性。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其二,历史性。地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是文化的沿袭。其三,独特性。地域文化包括独特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其四,稳定性。地域文化世代传承,成为人们乐于接受、保留,一脉相承、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二、未来城市发展

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彰显特色,定位形象,突出风格,体现多元化、现代化,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是一处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也是一种灵魂。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建设,需要依赖地域特色,从而体现出城市历史与城市公共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未来城市是引领人们生活的风向标,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离不开人和当地文化,城市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地域文化特征与未来城市发展分析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价值观念表现传统文化并加以完善,既能体现现代理念,又可以从某种深度上发现城市独特的个性,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地域风貌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方面,设计者可围绕建筑的结构、布局、风格三个方面,保留并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建设城市的形象,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1.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独特性和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地域文化结合,保持一定的持续发展,强调延续传统,而不是与传统剥离。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建设中重点在于传承文化,保留文化的延续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元素不断变化,尽管变化持续发生,城市特性中一些个性与本质的东西仍然得以保留。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利用暗示与对比强调历史的延续性,通过新的开发体现城市的时代精神。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要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当地的文化,不能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些在建设中有悖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一味照搬,失去了文化的本真,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可以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给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保留下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城市建筑、城市雕塑、街道风格、公共空间设计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用现代眼光结合传统进行设计。设计者作为生活在城市的人,应该明白城市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方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担负起一定的文化责任,不背离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实用性和审美性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城市是一个能陶冶人的地方,城市建筑也被称作“凝固的音乐”,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现的地域性城市建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也体现出一定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社会美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四、意义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城市内涵与个性的体现。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融入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群体的本土意识,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彰显城市个性,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英)马修卡莫纳,(英)史蒂文蒂斯迪尔,(英)蒂姆希斯,(英)泰纳欧克.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马航,张昌娟,刘堃,余磊,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设计改变生活.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李德超,束霞平,卢海栗.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296 评论

DP天圆地方

地域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组织文化选择

[论文关键词〕地域差异组织文化方式

〔论文摘要〕 成熟的组织文化作为大型的典型标志,在其全球化的过程中,出于自主或者非自主的因素,都会受到东道国的文化影响。而当东道国是各地区存在地域文化差异的中国时,这一问题变得尤为明显。论文探讨组织文化所受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于跨国公司调整其管理方式的启示。

跨国公司以完善的价值体系和成熟的管理观念以及模式化的行为制度,在一个又一个的开放体中着其所坚持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规则形成,更影响了新兴市场商业理念的标准确立。那么,商业文明太过强大,会否将东道国的吞噬呢?其实,那些成功的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分支机构的跨国公司,其组织文化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新兴市场,是研究地域文化和组织文化相互影响的良好样本。更重要的是,由于自然以及人文历史因素等原因,中国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以北京和上海作为地域文化的样本,对同一跨国公司在两地的分支机构的组织文化体现出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此判定地域文化特征如何对组织文化产生影响,并就跨国公司的商业行为、管理工作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化的度量标准和组织文化的层次

(一)文化的度量标准

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而在行为理论里面,一般公认的观念是:文化,或说人类体系(human sys-terns),是对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权衡系统。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Reed·E·Nelson和Suresh  Gopalan在2003年的研究中,通过整理前人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对文化进行测量的系统。为了将地域文化因素和组织文化进行对应分析,他们将文化分为四个大的维度,即工作(Work or Task)、关系(Relations)、控制(Control)以及思维(Thought)。工作(Work or Task)又分成四个子维度:工作的努力程度(Effort)、工作时间(Time)、工作的完成程度(Finish Job)以及工作质量(Quality);关系(Rela-tions)同样被分为四个子维度:影响(Affect)、移情(Empathy)、社交性(Sociability)以及忠诚度(Loy-alty);控制(Control)分为两个子维度:权力(Pow-er)和(Politics);思维(Thought)分为四个子维度: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计划(Planning)展示程度(Exposition)、灵活性(Flexibility) "

(二)组织文化的层次

在管界,人们对组织文化的定义基本达成了共识:组织文化是由一个特定的组织在从事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系”理念,是该组织全体成员共同认可与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理念的集合体。

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将组织文化分为了四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层。具体来说,精神层即组织文化的核心层次,包括了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理念体系。而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包括了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认可程度,更详细来说,包括了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奖惩制度、会议方式(会议频率、进行方式)以及公司决策方式和沟通方式。第三个层次,即行为层是表象层,包括一个企业的公司外观,员工行为、典型人物形象和公司内部故事。第四个层次社会层即对外传播层,反应的是组织和社会的交往情况。

二、北京、上海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

在《史记》中对中国的地域文化就有一句准确的描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句古话生动的表现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差异。而论及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提出了四个被广为接受的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在古代不发达的时代,还是现今交通已经极其方便的时候,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都会导致各地区人民物质生活基础的差别,从而带来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了大迁徙,移民对一地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论及这一影响,上海是最为鲜明的例子,其在1900前后开 埠 的过程中,受到三股移民力量的影响,第一是苏州与浙江的移民,他们本身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其次是大量的犹太移民,再次就是其他的外籍移民。

政治权力与区划的影响:在形成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的政权影响了各区域文化的形成,各诸侯国君主的个人意志对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民族分布的影响:各民族在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到一地文化的形成。

(二)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作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以及新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城市中都城文化的最佳代表。对北京文化特征研究的文献,大都把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且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居民,北京人养成了强烈政治参与意识,不仅如此,北京人也养成了敢说、勇于且乐于批评时政的性格特点。

高素质的市民: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北京云集了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大量受过良好的人员留在北京工作成为新一代北京市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不断进行的市民教育,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化素质。

官派作风:同样由于长期作为一国政治中心的居民,北京人也体现出了明显的轻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风。

总体而言,北京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特征,居民性格上有闲散庸碌的倾向,带有一定的封闭文化心态。

(三)上海的地域特征

上海,作为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最深的城市,是中国移民城市文化的最佳代表。上海形成城市仅仅一百余年,且形成城市的过程中受到租界文化的深刻影响,表现为以下地域文化特征。

多元性:上海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具有明显的文化多元性特征。这一特点在其和饮食习惯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包容性:由于上海文化在其城市形成的初期,本身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地带,从而上海的本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即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

现代性(殖民性):在世界范围来看,所有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或者地区,都在和周边地区的文化比较中,体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即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市民意识(包括意识和秩序意识)。但同时,由于原有自身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对峙,也使得殖民地的市民在上具有一种远离的态度,以及在政治观点上的“主体暖昧”特点。

商业性:所谓商业性,指的是在中国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中,较完善的养成了契约精神和公平交易的理念。

(四)地域文化的测量

对北京而言,由于官派作风的影响,北京人相对更闲适,更适应比较官僚化的做事风格,因而在工作(Work or Task)维度中的努力(Effort)和时间(Time)以及工作完成程度(Finish job)较低,而工作质量(Quality)由于较高的市民素质,仍然是得到了保证的。

和上海相比,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使得北京人更为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使得他们在关系(Re-lations)的各个子维度上,有着更高的水平。而由于长期的政治文化熏陶,北京人也更注重团队的力量,更重视对领导者的需求以及对权力有着更大服从程度,因而在控制(Control)的各个维度上,也是更高的。

而从思维方式(Thought)上来说,上海人由于受到更多元化的文化熏陶,并且较早的建立了商业文化,因而在思维方式(Thought)的各个子维度上,特别是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和灵活性(Flexibility)维度上,有着更好的表现(信息详见表1所示)。

通过对于北京、上海两地地域文化因素的比较测量,不难看出两地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个人的思维方式层面,继而影响行事风格与沟通方式,最终对的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爱德华·T"霍尔(Edward T " Hall)提出过文化存在语境性(Context ),并划分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两种文化具有几乎完全相反的特征,高语境文化表现为依赖人们思想预设的程序沟通交流;而低语境文化则强调理性和,推导结论。北京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了高语境文化的特征,因而在沟通方式上表现得较为随意或者说具有“人情味”;而上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了低语境文化特征,在沟通方式上强调程序化。这些都直接反映到两地公司机构的组织文化中:即我们直观所能感受到的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以及企业规则的不同程度的重视。

三、的组织比较:以埃森哲、普华永道公司为例

(一)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组织文化

跨国公司在母国之外的地域建立分支机构的时候,除了充分尊重东道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推行自己的组织文化。通过组织文化的推行,可以尽量在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中建立起一种标准化,这种标准化,除了在本质上能建立一种忠诚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得内部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这种标准化的组织文化,最为明显的存在于组织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层和层。作为核心的精神层,代表的是公司的愿景和价值理念体系,这是一个公司的精神图腾,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而作为对外的社会层,就其本质而言,也往往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一个公司致力于表现出其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承担,那么无论是在母国或是在东道国,该公司都会积极的表现出社会友好的一面。

笔者对埃森哲、普华永道两公司进行了调研。埃森哲公司是致力于咨询、信息技术和外包服务的跨国咨询公司,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有:传承卓越、最优人才、创造客户价值、全球化公司、尊重个人以及烙守诚信。同时,强调做一名合格企业公民的埃森哲中国分公司的各个分支机构都积极和当地的慈善机构合作,进行慈善活动。普华永道公司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也是非常类似的。

(二)跨国公司不同分公司的组织文化特征

尽管跨国公司极力保证其组织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致性,但是地域文化对一个公司组织文化的影响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时候,由于不同地区的法规或风俗、宗教等原因,跨国公司必须对其组织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调整,以此适应当地的。这种主动的调整不是本文试图研究的对象,本文更关注的是那些为地域文化所潜移默化而产生改变的因素。

在对埃森哲以及普华永道两个跨国公司员工的访谈中,可以发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显著的存在于制度层和行为层,更具体的说来,受到不同地区文化差别的影响,各个分公司中的沟通方式和员工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这两个公司内部,普遍认为上海公司的员工有着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为专业的商业精神,而相对来说,北京的员工之间有着更为亲密的内部关系以及更随意化的沟通方式。在会议上,上海公司的员工也往往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参与性,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相反,北京的员工则更多的选择倾听。

具体到埃森哲公司而言,其没有为经理层配备私人,而是在各个分公司建立统一的商务中心,由商务中心在经理有需求时指配秘书(ExecutiveAssistant)为其服务。而年终分公司进行工作评价的方式,是将电脑系统中EA的工作量值(客观标准)和经理层的问卷结果(主观标准)相结合。在2010的年会上,通过对上海和北京两地商务中心的2009年度工作评价的发现,以客观标准来说,上海商务中心的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况都要优于北京商务中心,而主观标准中,北京商务中心的评价则明显要优于上海商务中心。依据其内部分析,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于北京商务中心的EA更擅长于和其客户(经理)建立良好而亲密的互动关系。

对于员工活动的设计上,也可以看出两地机构的差别。北京分公司一般将家庭日(family day)作为传统项目,而上海分公司则以仅限员工参与的派对作为选择。

由于两地公司直接面向的外部客户有着区别,在对外的交流的方式上,两地同样有着差别。北京分公司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客户,因而在开展工作时,更重视人际网络的搭建;而上海分公司面向的客户则更多的是外资企业或者私有企业,这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多的具有程序化的特征。

普华永道公司每年开展一次针对员工的全球调查(Global people survey),这一调查主要从对公司的满意程度、员工士气、凝聚力、员工发展机会(Per-formance of Coaching & Development)等方面展开。在最新一次调查的分地区分析中可以看到,北京地区员工的满意程度、士气以及凝聚力方面普遍高于上海地区员工,而对于发展机会的评价则较低。通过对两地工作方式的观察,对一结果的解读是,在同等的薪酬水平下,北京地区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小。而压力较小的源头被认为是,由于北京地区员工的自我意识更为强烈,普遍倾向拒绝高强度加班工作。这也是对于其“官派”作风的一种良好写照。

结合之前对北京和上海两地地域文化的分析,可以认为,跨国公司的组织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

(三)基于不同地域文化差别的公司管理方式调整

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版图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国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差别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各个分公司工作效率上的差异,如何取长补短,整体提升中国公司的表现,成为了很多跨国公司思考的问题。

就埃森哲和普华永道而言,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种解决方案,即超越地域构架,以项目为导向。在同一个项目中,结合不同地区分公司的员工,进行分工和协调,从而完成一个项目。这的确是一种良好的尝试,虽然目前这种尝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磨合等。

除了项目化之外,更多跨国公司选择了管理人才的本土化,即不再派驻母国工作人员担任管理职位,更多的启用东道国国籍的管理人员。相关调查显示,这些东道国国籍的管理人员一般是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青年管理人,他们被认为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背景,以及更好的能力和海外生活经历,这些资历能保证他们更好的和母公司沟通。

但是,这类新兴的管理群体同样遇到了沟通中的障碍。其中一个鲜明的趋势是:不少青年经理人过于迎合母国的文化沟通方式,而遭到了本国同事的垢病,造成了工作中的矛盾。其实,文化融合讲求的是不固执本国文化,不盲从外国文化。诚然,西方国家是现代管思想的发祥地,跨国公司也的确具有更为高效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然而真正想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更多的研究东道国的地域文化,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去适应潜移默化中的改变是更好的一种选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文化由于其具有的包容性等特点,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组织文化在上海会比较少的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上海员工一般能较为完整的接受跨国公司的原有文化,而与之相反,北京由于文化的相对封闭性,会相对多的对跨国公司的文化进行改造。

文化上的差异带给组织文化的影响,应当是跨国公司调整他们各地的商业行为时的注意点,唯有积极调整管理战略,才能适应文化的差异。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173 评论

相关问答

  • 性别差异研究论文

    议论文 是以理服人的 文章 , 记叙文 和 说明文 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性别歧视500字议论文5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

    helloJ8043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如何做差异化领域研究论文

    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差异化产生在消费者心智中。实施差异化并不是靠创意、耍聪明或者想象力,这个过程需要的是逻辑,是一项运用合理思考的规则并进行测试的科学。论点不是

    LovefamiliesBB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研究区域城市化的论文

    其实这个很好找的,上百度查一下就有相关的了,修改下就可以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小托020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西文化差异探究研究性论文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

    dragonyanya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城市化地域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其实这个很好找的,上百度查一下就有相关的了,修改下就可以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月野小兔纸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