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2

咖啡熊33
首页 > 期刊论文 > 修辞学论文研究意义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家的笨笨蛋

已采纳

长期以来,中国修辞学一直在学界(甚至包括语言学界)的斜视中存在着。然而近年却逐渐受到人们的正视和重视。就连一些“最”瞧不起修辞学的高校也频频与修辞学结缘,如北京大学聘请了美国的蒲安迪和加拿大的高辛勇分别做了《中国叙事学》与《修辞学和阅读》的演讲,出版了美国学者布斯的《小说修辞学》。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事,然而却又有几分尴尬,因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是文论界而不是语言学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是请国外的学者用西方甚至我国传统的修辞理论对我国的文学文本进行修辞批评,而我们自己却很少有人去做这项工作。 文学的修辞批评,就是系统探讨文学修辞行为和规律,解读各种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我国古代做得相当出色,不少方面比现代西方毫不逊色。所以,我们非常同意钱钟书先生《读〈拉奥孔〉》一文中的观点:我们的注意力不能一直放在那些“名牌的理论著作”上,“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因为,“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1]这就是说,问题并不在于中西方修辞学和修辞批评孰优孰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阐释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修辞学思想,而不仅仅是照搬西方现成的东西。本文就是通过对西方修辞学的借鉴,“演绎”中国的修辞理论,并试图对未来中国文学的修辞批评提出一点具有指导性的意见。中西修辞学都起于对说服性口语交际的研究,最后逐渐扩展到书面修辞。然而在对书面语修辞、尤其是文学修辞的研究方面,西方的发展速度却慢得多。虽然早在纪元前高尔吉亚就开了演讲文体文学化的先河,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也在修辞术和诗学两个领域中涉及到隐喻等文学修辞问题,但西方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放在演讲和辩论的说服性技艺上。罗马时代只有一些零星的文学修辞讨论,直到17世纪以后,修辞学才与文学评论较紧密地结合起来,而真正对文学进行修辞批评则是20世纪的事。 20世纪初,修辞学作为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社会行为的理论逐渐被人们认识。1914年发端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批评和修辞批评。他们强调文学的自主性,认为艺术作品是技巧介入的产物,因为技巧才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本质,才决定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即文学性或艺术性。他们认为形式决定一切,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程序。认为程序是包括手法、技巧、安排、搭配等一切对现成材料进行变形处理而引起审美效果的艺术加工方式。可以看出,这些认识都是修辞学的,至少大部分是修辞学的。另外,形式主义独特的文学语言观也是建立在语言艺术使用的基础之上的,如什克洛夫斯基说:诗就是扭曲受阻的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雅格布逊说:“诗歌性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词使人感觉到是词,而不只是所指之对象的表示者或者情绪的发作。表现在词、词序、词义及其外部和内部形式不只是无区别的现实引据,而都获得了自身的分量和意义。”[2] 雅格布逊还有一个重要贡献是把本是两种普通修辞方式的隐喻和换喻看作是语言的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并把这两种基本模式提升为了解人类一般行为的普遍模式,这就获得了美学意义。雅氏认为:“在诗歌当中支配一切的原则是相似性原则;诗句的格律对偶和韵脚的音响对应关系引起了语义相似性和相悖性的问题;…… 散文则相反,它主要在毗连性上面做文章。结果使隐喻之对于诗歌,换喻之对于散文分别构成阻力最小的路线。这便是对诗歌比喻手法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隐喻的原由。”[3]无庸置疑,这是一种修辞学批评。 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50年代前后的英美新批评也把研究重心放在作品上,不过,如果说俄国形式主义是从语言学和修辞学双重角度研究文学,而新批评则更注重从修辞学角度研究文学,比喻、象征、反讽、复义等是他们集中讨论的问题,有人称这一理论为文学语义学,而新批评创始人瑞恰兹则称这种文学语义学为新修辞学,任务是对词语的功能进行系统详尽的探索,以个别场合单部作品的语义研究为基础,以文学研究为目的,“如果说旧的修辞学把复义看作语言中的一个错误,希望限制或消除这种现象,那么新的修辞学则把它看成是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我们表达思想的大多数重要形式都离不开这种手段,尤其是在诗歌和宗教用语中更离不开这种手段。”而新批评的中坚人物燕卜荪的《含混七型》,布鲁克斯的悖论(Paradox)和反讽(Irony),可以说主要是从修辞意义分离的角度分析文学文本。 如果说瑞恰兹为美国新修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博克(Kenneth Burke)则对修辞学范围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拓宽,并试图把它用于所有语言使用形式,“他的主要贡献是形成了修辞性的文学批评。”[4]他在《动机语法学》中提出了“戏剧五要素”分析法,从行动、场景、人物、工具和目的五个方面对各种文本进行分析,尤其成功的是对文学所作的修辞批评。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巴黎涌现出的结构主义思潮也对文学的修辞批评有重要贡献。如法国新诗学理论家J•柯亨在《诗歌语言的结构》中说:“修辞学是有关文学特有语言的程序的研究,‘诗学’则是有关一般诗作原则的全面知识”。[5]如巴尔特也强调 “技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本质”,而这个创造活动又是通过分解、组合、形成和变形等步骤来进行的。他的“零度”写作论后来成了新修辞学描述风格的有用的操作性工具, “零度”和“偏离”成了修辞批评的两个重要概念。当然还有那个解构主义者保罗•德曼(Paul de Man),德曼的文学批评可说是一种精读方法,尤其是对文本(text)的修辞成分(包括辞格与语言的一般修辞性)的严密注视与分析。有人说他的修辞理论就是阅读理论,因为他从语言的修辞性来阅读作品。德曼的修辞批评,主要表现在中古就提出的人文三科:逻辑、文法和修辞。德曼认为,语言(包括修辞成分)不能由文法来解释,语言也不能自足地作为思想与现实的桥梁。只有把语言的修辞功用纳入文法的范畴,或曰“修辞的文法化”,才能达到这种理想。但修辞文法化是不可能的。于是这种批评在强调文学语言中的文学维度的同时,陷入了一种没有建设性的怀疑论,一种文学虚无主义。 可以看出,西方对文学的修辞批评以阅读为主,它强调形式与技巧,最后走向解构文本。 中国修辞学虽与西方修辞学起点相似,但它更注重书面语修辞的研究,尤其是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不少典籍就开始探讨文学的修辞问题,有的甚至就可以说是较为典型的修辞批评。比如《左传》成公十四年对《春秋》笔法的探讨:“《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这里的“春秋笔法”,用董仲舒的话说就是“为辞之术”,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春秋》之书法,实即文章之修辞。……《公羊》《谷梁》两传阐明《春秋》美刺 ‘微词’,实吾国修辞学最古之发凡起例:‘内词’、‘未毕词’、‘讳词’之类皆文家笔法,剖析精细处駸駸入于风格学。”[6]再如《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都对《春秋》中“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进行了细读式批评,公羊传从记闻记见记异的角度解读,谷梁传从有知与无知、物与人、物理与王道的角度阐释,都在探讨这一修辞行为的过程和策略。到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更对《春秋》之常辞与变辞进行了深入分析,“《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这与西方二十世纪末提出的意识形态与话语权的社会批评是非常接近的。关于阅读方式,先秦也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孟子》就从接受的角度对《诗经》中的一些诗做了分析: 咸丘蒙曰:“……《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叟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这可能就是董仲舒说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对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加以发挥,指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的道理,而后来学者尤其是钱钟书氏更有精到的见解。 《毛诗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可说是中国较早的文类批评,它对修辞阅读和修辞表现有着重要的贡献。《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是直言,“比”是比方,“兴”是托物,这后人基本没有异议,但对“风雅颂”却多分歧,我们认为“风”是修辞手段——婉讽,“雅”指修辞策略——文饰,颂言修辞目的——赞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成风,文学独立,佛教传入,文学修辞理论相应发展,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都有关于修辞批评的论述,并且多有对作家作品的修辞解读。尤其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有不少专论修辞和修辞批评的篇章,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可说是中国修辞学的成熟期,一部《文则》,标志着中国修辞学的独立,打破了修辞学的附庸地位,其中对文体与修辞关系的论述,兼及表达与接受两个方面。尤其是从诗话开始一直延伸到后来的词话曲话小说评点再到钱钟书集其大成的独特的“细读”修辞研究方式,很有一点现象学的意味。 “批评”就是判断和评价,就是选择特定视角根据特定标准对特定对象做出判断和评价。特定视角是指批评的角度,如政治角度、道德角度、文化角度、审美角度、逻辑角度、语言角度等等;特定标准是指批评依据,如价值观、文学观、语言观、人生观等等。按照逻辑上的附性法推理,“中国文学的修辞批评”则是指从修辞的角度对中国文学做出评价。这就引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以什么样的修辞标准来评价?也就是说,对文学进行修辞批评,首先关涉到对“修辞”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问题,因为“修辞”有着广狭不等的范围。一、从修辞之阶段看,狭义修辞是指高效表达,而广义修辞则既指高效表达,也指高效接受;二、从修辞之功能看,狭义的修辞指说服的手段,而广义的修辞则既指说服的手段,也指表现的技巧。因为说服重在影响受众,而表现重在解译创造现实;三、从所修之“辞”看,狭义修辞指高效语言行为,而广义修辞则是指高效符号行为。那么,对中国文学做修辞批评,应该建立在怎样的“修辞”基础上呢?我们认为,中国文学的修辞批评应该以中国传统的修辞思想为核心。我们不取亚里斯多德的定义,因为“说服论”外延太小,但也不取后现代主义把一切符码化、话语化也就是修辞化的定义,因为这种泛化修辞其实是文化批评。我们所依据的修辞特指“高效的言语行为”,不包括非言语行为,如绘画、舞蹈、音乐等。不过这个言语行为既包括表达也包括接受,既包括说服也包括表现。也就是说,它分析文学主体的整个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宏观的修辞策略和微观的修辞技巧,包括影响文学修辞行为的诸多因素。这样既可避免西方修辞批评的刻板和偏激,也可克服中国传统批评的玄虚和朦胧。 前面提及,修辞是一种交际行为。而交际行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是信息传达者,二是信息接收者,三是信息。所以说,文学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阐释文学交际(修辞)行为的过程,它必须对文学的修辞运作做全程跟踪。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同意西方修辞批评设定的范围:“如何做修辞批评呢?根据索妮娅•福斯的看法,修辞批评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提出一个问题,选择一个文本;选择一种分析工具;分析文本;撰写评论文章。”[7]可以看出,西方的修辞批评只是对文本即信息一环做出评价,而我们同时强调文学传达与接受。那么,这样是不是与文学批评、与写作学等冲突?答曰不然,对文学做修辞批评,只是对关涉文学的语言传达做出评价,它肯定与其他批评有叠合的地方,但其目的和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作家的修辞运作:修辞目的与修辞策略 一位文学批评家说:“就修辞学本身而言,我们常常谈到它所使用的三种‘方法’:对讲演者来说,那就是‘教授’(即‘传授知识’)、‘愉悦’和‘感动’,也就是说建立一种人与人的联系。”[8]这里说的三种方法其实是三种目的。大家知道,修辞是话语建构或文本生产的技艺和程序,但它首先起于因需求所产生的创作目的。虽然这个目的与创作目的总体上是相同的,如是娱乐还是教育,是愉悦还是感动,是说服还是诱导等等,但修辞学更多地关注其修辞行为的直接目的,即修辞性。而这往往决定文学体裁的选用和修辞方式的取舍。如果目的是通过A去说明B,那就用叙事性散文文体;如果是借助A抒发B,那往往就用抒情性诗歌体。比如,郭沫若的自传小说与他的抒情诗歌就取决于他的不同目的。当然,修辞目的还可进行下位切分,因为相同体裁中也可表现不同的目的。还如郭沫若,同是诗歌,同是抒发感情,在《女神》中因其要唤醒民众,所以风格如狂风暴雨,其修辞择词多刚硬奇崛,修辞手法也多反复铺排超常组合;而《瓶》中因其是表现男女之情爱,故风格如柔风细雨,其修辞择词多柔媚细腻,其修辞手法多婉言曲说象征隐喻。换句话说,作为创作目的,文学可以与其他文体相同,如惩恶扬善,说服教育等。但是作为修辞目的,就不仅在这个层面,它还要使文学更像文学,也就是文学要有文学性,即修辞性——至少要有作者理解的修辞性。正如钱钟书所说:“所谓 ‘不为无病呻吟’者即‘修辞立诚’之说也,窃以为惟其能无病呻吟,呻吟而能使读者信以为有病,方为文艺之佳作耳。文艺上之所谓‘病’,非可以诊断得;作者之真有病与否,读者无从知也。亦取决于呻吟之似有病与否而已。故文艺之不足以取信于人者,非必作者之无病也,实由其不善于呻吟;……盖必精于修辞,方足 ‘立诚’,非谓立诚之后,修辞遂精,舍修辞而外,何由窥作者之诚伪乎?”[9]这里说的就是具体的修辞目的问题。比如同是表现性爱,孙犁用隐喻:一个碧绿的蝈蝈爬在白色的匏子花上;林斤澜用象征:他写鱼、写鳗、写泥鳅、写水;汪曾祺用暗示:写明海与英子划船划到芦苇丛中;王小波用白描,写王二与陈清扬的性爱过程。我们说,四种写法都很有修辞性,但他们的修辞目的都很明确,前三者是通过物事写性爱,后者是通过性爱写社会。 作家创作始于目的,但他必须通过一定的策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说过,修辞是一种复杂的言语行为,它是修辞者为了达到信息传递最优化而对语言作的某种选择,是根据修辞目的、环境、对象以及各种随机因素的交互作用所作的言语决策,而这主要表现为修辞策略问题。我们也说过,修辞策略是根据已在的条件,对未来的语言表达作出决策。它的根本任务是:如何利用自己已掌握的语言材料,根据对象的语言水平,按照表达与语境、目的和内容的函数关系等去制定修辞方案。“然而,这个方案或程序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必须考察修辞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一般地说,修辞策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三个维度:一是修辞态度,二是修辞格调,三是修辞方式。每一维度中又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最后综合运算,确定出修辞的最终策略。”[10]我们读作品,首先必须了解作家的态度策略:是根据听众或读者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和社会性期待去调整自己的语言方式的适应策略呢,还是通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吸引读者改变读者的引导策略;其次必须了解作家的格调策略:是充分体现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文化修养的较高级形态的高雅策略呢,还是为了适应中等文化水平以下和某种特定群体的受众所采用的浅俗型策略;再次是必须了解作家的传达策略:是凸显对规范表达的偏离的出奇式策略呢,还是建立在共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前提基础上符合常规的直言式的守常型策略。这就是说,修辞策略是一个三维的世界,只有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才能制定或复原其总策略。比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态度上采用了引导型策略,格调上采用了高雅型策略,表达上采用了出奇型策略。而汪曾祺的小说修辞则分别是适应——高雅——守常型策略。如果我们把影响每一具体策略的各种因素考察清楚了,那么,就可再现作家的文学决策过程,从而客观地接受作品。(二)作品的修辞评价:修辞环境和修辞技巧 在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文本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主要内容。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Frye)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借鉴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分析了文学中各种文体的修辞问题,研究文学作品的用词、造句、辞格等方面的特点。因为“任何文本都归属于某种体裁,而任何体裁都离不开修辞,因为“体裁”这个概念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11]西方修辞学从本世纪复兴以来主要是新亚里斯多德主义,其修辞批评关注三件事:一是建构修辞性的话语所产生的背景;二是分析修辞性的话语本身;三是衡量修辞性话语在观众身上产生的影响。而早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比较完备的相同认识。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修辞批评,还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考察文学文本的生存环境,也就是文学语境问题。修辞学关注的语境,虽然也涉及诸如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文化习俗的制约等时空坐标中的复合关系,如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言说方式,如不同文化生态中的特殊表现等,但它更关注文学言说的直接语境制约,如语体,如上下文。修辞学认为,任何文本都以它赖以生存的语体为前提,而任何语体又以它赖以存在的语言传达方式为前提。所以,要评价一个文学文本是否优秀,既要评价它是否得体——与语体相一致;又要评价它是否合“式”——与修辞方式相一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莱才说文类(体)批评的基础是修辞,修饰性的修辞与文学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是修辞性决定了文学性,是不同的修辞特性决定了不同的语体分岔。从修辞出发我们不仅得出了口传史诗、虚构作品、戏剧、抒情诗四种主要文类,而且,修辞学更关注叙事性文体与叙事性文本、抒情性文体与抒情性文本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叙事文本是如何在叙事文体中把叙事做为一种修辞行为的,抒情文本又是如何在抒情文本中把联想做为一种修辞行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判别出哪是文学作品哪是非文学作品,哪是小说哪是诗。更进一步,哪是优秀的小说,哪是一般的小说等等。 其次要考察文学文本,即一部作品是由哪些修辞材料、借助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这样建构的修辞学理据是什么?它对文学的贡献在哪里?如前所述,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和西方现代的解构阅读都有非常丰富的案例。下面以明末清初李渔的《无声戏•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为例说明修辞阅读的重要作用。该小说的故事很简单,说一个相貌奇丑、肢体多残的有钱人“阙不全”想找一个和自己相貌相匹配的妻子,不料连找了三个,都是才貌奇佳,开始时三个女子都不情愿且设法摆脱他,可后来一个个心甘情愿地服侍他。对这样一个叙事文本,加拿大学者高辛勇做了较为详细的修辞分析。高氏认为,这个故事运用了修辞衍生方法——“倒反”(inversion):把传统中常见的主题或故事的意思颠倒过来,成为新的故事,小说题目就说明这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的倒转版。再比如入话里阎王判那恶人投身为美女嫁丑夫的故事,比如“红颜薄命”与“才子佳人”的意念对立,比如入话佳人配丑夫与正文丑郎娶美妻叙事角度的转换,都可以看作修辞上的“倒反”操作。同时,高氏还认为,李渔的故事与传统的“套破”是互文关系(intertext):“他在故事一开头便提出‘红颜薄命’这个老套的成语,但是李渔给了这个cliché新的诠释。说话人说:‘只是这四个字也是解释明白,不是因她有了红颜,然后才薄命;只为他应该薄命,所以才罚她作红颜’也就是说,他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倒转了一下,修辞上看便是把原来的说法转成‘薄命红颜’(在汉语修辞术里它是‘红颜薄命’的‘倒置’辞式)[12]当然,小说还用了文字游戏式修辞手法,如对“阙不全”姓氏、“身事”及生世描写的游戏式趣释,对五官描写的夸张式铺排,对学识描写的比喻式借代,还有对“才子佳人”与“财主佳人”的反仿,整个故事从“阙不全”、“不全阙”与“全不阙”的修辞结构等等,最后收到了“救得人活,笑得人死”的修辞效果。作者把叙事修辞和说服修辞统一为一体,既完成了文学的说教功能,又完成了文学的娱乐功能……可以看出,这种批评方式,是对文学优化传达的最深入的探讨,因为它切入了文学创作的全方位,小到选词造句用格,大到谋篇创意运思,最后揭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真正含义。这一点,我们的古人做得很好,钱钟书进行了总结性的提高,而今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光大。(三)作品的修辞解读:修辞接受与修辞意义 所谓修辞解读,是指根据修辞学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接受,然后读取其修辞意义。一般人认为,接受就是对作品进行逆向还原。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修辞接受正如谭学纯教授所说,不仅有等值接受,还有减值接受、增值接受和改值接受。[13]于是,读者——即修辞接受者也就成了文学修辞批评的终点性环节。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接受中才算完成。正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阿•基比迪•瓦尔加所说:“传授真理的人和接受真理的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真理不会自己证明自己,总是有个传授者——活着的或死去的,有个作者,有个传统——“要”传播某个真理,有个或多或少自愿同意接受真理并且承认——或者否认(这是同一回事)——传授者权威的学生。”[14]一般地说,作者在创作时都有一个假定的读者,而读者在读作品时也要尽可能地贴近作者,双方在修辞上必须存在一种默契,如果没有起码的默契,那就不存在任何交际(文学也是交际)的可能性,而接受的程度取决于这种默契的程度。人们一般认为的接受是从相反方向重新设想作者的创作历程——从修辞到动机,但接受既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说它是社会的,因为表达者与接受者必须共享通用的语言代码,必须遵守特定的文化契约,必须满足规范的社会期待。说它是个人的,是因为表达者和接受者就其人生体验、语言修养和修辞能力并不相同,所以人们在接受时不仅会出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由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视角对一个作品的解读也会不同,于是又出现了一个读者有几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因此,修辞接受必须与接受者紧密关联。所以,同是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周汝昌读出了“上句情在缠绵,下句语归沉痛”[15],而朱大可却读出了“以‘春蚕’和‘蜡炬’暗喻男性生殖器,‘丝’与‘泪’暗喻精液”。[16]当然,还是这两句诗,朱大可在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未必读出了现在的意义。这就提醒我们,对文学的修辞解读,要对接受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考察。 那么,怎样才能更贴近作者,或创造性的贴近作者呢,我们认为,必须运用修辞理论去解读。上文的荷兰教授又说:“信息的‘隐藏’性是文学的特点,那是因为它就是要把读者引入歧途。作者尽其所能来掩饰阐释者所寻找的东西。文学的‘隐性真相’与修辞学的意图之间的冲突只能通过寻找文本掩饰目的的反复尝试来解决。想在他的文本分析得到修辞学的帮助的阐释者只能走和作者一样的路:他从谋篇开始,每当他通过后面的论证和辞格验证发现自己的方向错了的时候,他就重新回到谋篇阶段,以纠正和确实他最初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分析是一种受到作者意图启发的的阐释形式。”[17]其实,更确切地说,修辞解读就是找出文本意义的各种可能性,也就是其文学的实指与虚指、单指与复指、他指与自指。如钱钟书对《离骚》中“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意义的解读:“‘修’ 字指‘远贤’而并指‘修洁’,‘服’字谓‘服饰’而兼谓‘服行’”[18] “两意均虚涵于‘謇吾’二句之中”[19],这可以视为双关的特殊形态。王希杰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时节”的意义解读为:“指春天,又暗指李龟年晚年之不幸,又暗指杜甫本人之不得意,还暗指唐王朝之衰败”。[20] 总之,我们认为,文学是“情理美三维、意义意思两面的话语形式”,[21]修辞阅读或曰修辞接受就是要把这些含义全部挖掘出来,从而完成文学的高消费。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陈騤的《文则》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分别是中西方修辞学的开山之作。论文正是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的,力图通过比较阐明中西修辞学的相同相异之处。论文首先从理论出发点、研究方法、具体修辞理论三个方面对这两部著作进行了比较。其次分析了两部著作修辞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原因、语言原因、思维原因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比较得出四点启示。

359 评论

糖姨是谁啊

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那语言学的论文题目要怎么选呢?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语言学论文选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论修辞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2、论修辞本质的现代意义

3、论修辞学的性质

4、论现代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5、修辞学的研究任务

6、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

7、论汉语修辞的民族特点

8、论修辞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9、论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10、修辞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1、修辞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2、论修辞学与美学的关系

13、论修辞学与哲学的关系

14、论修辞与传播的关系

15、修辞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16、修辞学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17、修辞学与广告学的关系

18、论修辞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19、论修辞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20、修辞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科学

21、修辞学研究的多维方法

22、论现代修辞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方法

23、论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24、社会修辞学研究概述

25、论修辞研究的心理学方法

26、结构修辞学及其研究

27、语言修辞学及其研究

28、言语修辞学及其研究

29、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30、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趋势

31、当代修辞学的发展方向

32、20世纪中国修辞学概述

33、21世纪中国修辞学发展展望

34、现代修辞学的体系建构

35、中西古典修辞学研究比较

36、中西修辞学研究方法比较

37、论修辞中的辩证法

38、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39、话语建构与语境的关系

40、修辞关涉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其修辞价值

41、语境与话语理解

42、语境与修辞效果评价

43、语境学研究及其发展

44、语境学与现代传播学

45、语境的构成

46、认知修辞学及其发展

47、比喻的传播价值

48、修辞与真理

49、论修辞交际中的伦理法则

50、修辞研究中的伦理学方法

1、论修辞手段的定义及其构成

2、修辞方法及其构成

3、汉语修辞方法的民族性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4、同义修辞手段

5、同义修辞手段研究概述

6、模糊修辞及其研究

7、寻常词语的艺术化

8、论辞格的本质

9、辞格及其定义

10、辞格的分类标准

11、汉语修辞格研究概说

12、汉语修辞格研究的进展

13、新闻标题中的比喻及其功能

14、比喻的结构

15、汉语比喻的民族特点

16、汉语喻体中的民族审美心理

17、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

18、动物喻体的文化含义

19、比喻的民族心理基础

20、比喻与认知模式

21、夸张的民族特点

22、汉语借代的民族特点

23、反复的修辞功能

24、双关的语义结构

25、比拟的修辞功能及其语体分布

26、现代汉语公众称谓的变迁与社会心理

27、道德观念与汉语词语的伦理分化

28、汉语新修辞格探析

29、移就及其语义结构

30、句式的整散调配与话语风格

31、话语句式的长短转换方法

32、句式的雅俗分化及其调配

33、话语句式语气变化的修辞价值

34、话语句式的杂糅及其修辞价值

35、话语建构中的句式调配

36、话语句式调配的原则

37、话语句式调配的方法

38、词语选择的方法

39、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及其类别

40、词语的态度标示功能及其修辞价值

41、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

42、词语理性意义的轻重与运用

43、话语组织的原则

44、句际衔接的方法

45、话语句际组合的原则

338 评论

小囡1234

语义学研究句子的字面含义,语用学研究句子的言外之意。而归结到乔姆斯基的能力与表现的区分(competence vs. performance)上,语义学研究一种语言能力,而语用学则研究人类的具体语言表现。因此在一些教材里,语用学并不属于“理论语言学”的范畴,也是如此;当前语言学系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基础课上,采取的也是这套方案。举例子,比如小红和小明在一间屋子里写作业,这个时候小红说:“啊呀我觉得好冷啊。”那semantics研究的就是小红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为:小红在那一天在那间屋子里在那个时刻觉得很冷,不是有点冷,pragmatics研究的就是小红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比如小红说她觉得好冷是想让小明把窗户打开或者把空调关上(夏天),或者想让小明关心自己把衣服借自己穿。

111 评论

娃娃哇娃娃呀

A.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修辞学内部的语言修辞学和言语修辞学都是语言应用的原理原则和言语领域规律技巧的科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应用和理解,但重在应用,重在总结一系列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技巧;在研究理解时,不仅注重语言的字面意义,还注重语言的言外之义.B.语用学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各种规约制约的社会行为,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从而发现语用规律.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六个方面.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应用和理解,重在理解,重在语言的使用时,很注意语言的策略和场合要求向对方做出顺应,而在研究理解时十分注意交际的认知关系.但在整个交际活动过程中,语用学既研究编码,也研究解码过程,更侧重于研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C.言语交际学则主要从言语的外部行为过程出发,通过对人类运用和交际间的各种关系的探讨,分析进行言语交际得失的原因,从而得出言语交际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语言交际学就是在“交际过程中”把握语言的特性与运用,即着重研究语言的动态运用.

138 评论

走错雨山

把Rhetoric翻成“语艺学”,个人觉得是一个特别优美而让人头疼的翻译。优美的原因是其信达雅三方面都完全符合,而头疼的原因则是可能更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把Rhetoric和Semantics混为一谈。所以我接下来还是暂用“修辞学”这个老叫法吧。Rhetoric的定义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后生不才,读过他的Rhetoric,大概了解一个皮毛。修辞的存在,是为了强化表意,而非为了分析表意。古希腊文化中所指的Rhetoric,一般是作为基础表达的附加品,使一个已经完善的论点在表达上更容易使听众接受、能够调动起听众的情绪,通常用于演讲、辩论中。为了劝服听众而采取的特别的说话技巧,就可以被称为“修辞”,而修辞学则是研究修辞技巧的实际应用和现实反映,比如在演讲、辩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联,修辞手法、修辞内容与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关系,对读者听众的实际影响等。现在的修辞学,已经逐渐扩大到超出了普通语言修辞的范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转向视觉符号(特定标志、电影)的范畴,所以可以说修辞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语言范畴的。现在在一些大学里都开设有修辞学的专门研究,据我在图宾根就读过的朋友说,这个专业在德国是很有地位的,因为政府幕僚需要经常进行政治游说与宣传,而掌握修辞学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的效率,我这里找了UCB修辞学系的过往论文题目列表,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修辞学具体研究什么:Recent Dissertations。

357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理语言学的修辞研究论文

    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心理学这门实证科学是如何和语言学扯上关系的。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学的学生就是学各种语言的。但是实际上,既然都已经自成一门学问了,那么必然就

    爱美食小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修辞手法研究论文

    互文修辞,又叫“互文见义”。“互文见义”是互文的特征和关键词。典型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名句)互文修辞,有一个特别的记忆的方法,叫“互文见义”。表

    想疯狂旅行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国际修辞学研究杂志社论文

    正 我国古代对汉语修辞的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一笔十分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修辞学进行总结和阐述,剔抉梳理,

    全能小吃货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修辞研究的选题背景及意义论文

    论文选题背景写作方法: 1、理论意义与价值: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

    静水居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选修课论文研究意义

    据学术堂了解,科研论文是根据有价值的生产实践或科研课题写作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的论文。从科研论文的格式来说,第一部分应该是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想,包括课题研究的目

    我究竟怎么了55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