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8

阿拉朱旺
首页 > 期刊论文 > 心理学眼动实验相关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元素789

已采纳

第一届欧洲眼动大会是1981年在德国伯恩召开,规模虽然非常小,但它却标志着眼动研究的繁荣时期即将到来。第十三届欧洲眼动大会于2005年8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它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出了欧洲。已成为各国眼动研究专家交流学术思想,加强合作的重要平台。 眼动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它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有用范型。随着眼动仪向智能化,系列化,便携化方向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以及在心理学众多分支领域中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以下就部分眼动理论研究及应用领域作一简单介绍。眼动与视觉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研究它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该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关于视觉信息加工与眼动的关系理论,特别是眼跳与注意的关系模型。Godijn和Theeuwes提出了竞争-整合模型(The Competitive Integration Model)以解释外源性眼跳(excogenous saccades)与内源性眼跳(endogenous saccades)之间的竞争。该模型认为眼跳过程发生在一个共同的眼跳地图上,这个眼跳地图是动态的,可变的,心理性的。它是整合了来自不同方面信息(如内源和外源性)的结果。心理学家都承认注意与眼动的内在关系。注意是信息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机制,因此通过眼动过程了解注意的状态及其方向,可以为揭示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提供独特而有效的途径。阅读的眼动研究心理学家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较著名的书有1897年Quantz的《阅读心理学中的问题》,1906年Dearborn的《阅读心理学》和1908年Huey的《阅读心理学和教育学》。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眼动与知觉及其认知之间的关系。在阅读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眼动参数来反映认知加工的过程。图画观看视觉搜索和模式识别的眼动研究图画观看是一个不断搜索的过程,重要信息也直观。人们往往能获得离中央窝更远距离上的信息。 上世纪30年代Buswell对图画观看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两种知觉模型:第一是一般查询模式(general survey),另一种是持续时间较长的注视。Yarbus(1967)以眼动为指标对图画观看进行了较广泛的系统研究。Noton stark(1971)提出了一种视觉模式的知觉理论假设,并有证据支持。模式识别是认知心理学在知觉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Gould等(1965)考察了搜索数字的眼动模式,Williams(1966)在实验中发现,当只告诉被试要找的数字信息时,被试往往不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注视,当给出颜色,大小和形状三种信息的一种时,颜色信息使被试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注视。我国心理学家韩玉昌(1997)考察了被试在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图形时眼睛运动的顺序性问题(时间和空间序列问题),得出许多实验结果。眼动分析法在广告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广告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用于广告设计,通过对消费者的心理过程和特点的研究,设计出最能激起消费者购买欲的广告。人们通过测量多种心理效应来判断广告在消费者群体中产生的效果。测定广告心理效应的方法有:广告媒体的认知测量,广告媒体的记忆测量,视向心理测量和意见测量等。其中视向心理测量是广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测量中经常使用的仪器就是眼动仪。眼动仪可以将顾客注视广告时的眼动轨迹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记录的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顾客注视广告时的先后顺序,对画面的某一部分(分析结果时可以划分兴趣区间)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瞳孔直径(面积)变化等。并以此来分析广告观看者的心理活动,这有助于广告商了解到广告受众是否按广告制作人的意图去注视广告,是否漏看了广告主(出资人)最为关注的诸如公司名称,商品名称及与众不同的特点,品牌标记等重要信息。通过眼动分析可以为广告设计者对广告布局(重要信息的位置),插图和文案进行合理的安排提供有用的依据,也为评价广告设计效果提供了客观指标。动机与态度的研究在相同情境下,记录被试的眼动信息,可以探测到被试对信息的选择取向,从而研究不同个体在相同情境下的动机与态度取向。比如对不同商品的注视时间等可以反映被试的兴趣志向和消费动机。发展心理学研究通过记录不同年龄的儿童青少年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眼动信息,可以探测其信息加工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如果将眼动分析应用于学科问题解决的研究,则可以探究比较不同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对外部信息的提取并由此推断其表征问题的过程和机制。

180 评论

杜小样丶

1、高校生囤积行为的特征及其执行功能研究2、内外源性注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3、投资者情绪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关系研究4、奖赏提示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5、自我参照加工对态度形成的影响6、从表征认知到共生认知7、工作记忆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8、项目经理的情绪智力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社交能力的作用9、眼动仪在景观设计及公园导游图中的应用研究10、积极情绪对孤儿的面孔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11、外显与内隐情绪启动对认知失调的影响研究12、大学生自我分化、希望与职业同一性的关系研究13、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4、社会排斥、自尊对嫉妒的影响15、大学生无聊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抑郁与学业倦怠的中介作用16、高中生羞怯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17、认知研究中的MPT模型及其应用18、家长式领导、工作心理控制源、积极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19、医务人员组织氛围、心理资本、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20、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学习规范意识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来源:学术堂)

303 评论

cestlavie88

尤金.阿瑟瑞斯基的睡梦实验,以及他人的后续研究说明人皆有梦,睡梦发生在快速眨眼活动的浅睡眠阶段,人一晚上大约有六到七次REM活动。 下面来看看,斯坦福大学威廉姆.德门特后续的突破性研究。 斯坦福大学的威廉姆.德门特(William Dement),在阿瑟瑞斯基睡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睡梦剥离后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后续研究,有了重大发现。 德门特在文章中说到:“既然人皆有梦,我们需要问问从某种程度来说,睡梦是否是我们存在所必须和重要的。” 这个问题,又引出了其它问题:如果一个人的睡梦被全部或者部分剥离,人体功能还能不能正确地发挥?从心理和生理上来说,睡梦是不是人体所必需的? 因此,德门特决定通过研究一些人的睡梦剥离,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开始,他想到让参与者服用抑郁药(depressant drugs,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来防止做梦。由于这些有镇静作用的药物,药效作用太大,结果不可控。 因此,最后决定采用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办法:只要发现实验参与者又快速眼帘活动REM,也就是开始进入梦境了,马上就把参与者从睡眠中叫醒。 德门特选择了8个实验参与者(8个倒霉蛋),均属于年龄在23-32周岁的男性。 实验参与者需要在晚上睡眠的时间,来到实验室,头上戴上仪器,便于研究者观察参与者的脑电波和眼部活动。正如阿瑟瑞斯基的实验方法一样,仪器的导线延伸到另一间房里,实验研究者可以观察睡眠情况。 ①第一步:在开始的头几个晚上,参与者被允许按照自己以前正常的睡眠状况入睡。这样做是为了,让参与者能够保持正常的入睡状态,有正常的做梦格局。 ②第二步:睡梦剥离阶段。一旦发现参与者进入REM阶段,每次立即被摇醒,让他们坐在床上完全彻底清醒几分钟,然后让他们再去继续睡眠。 德门特研究的一个特别要求是,参与者在睡梦研究阶段,在其它任何时间都不能睡眠。否则,如果他们在其它时间打盹或者做梦,实验的结果将会受到影响。 ③第三步:睡梦正常复苏阶段(recovery phase)。在这个阶段里,参与者被允许在整夜不被打扰地入睡。当然,所有的仪器仍然在正常监测着睡梦情况。 ④第四步:休息阶段。每个参与者被允许放假几天,然后8人中的6个人,回到实验室进行一系列被打断的实验。这些睡梦中摇醒,与之前参与者被摇醒的情况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摇醒的时间,不是在REM快速眼动时刻。 当梦境开始的时候,参与者不被打扰,而是等梦境结束后再被摇醒,也就是在两次REM之间。 这些参与者,也被安排了同样天数的恢复性的睡眠,作为控制性恢复(control recovery)。参与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睡眠或者做梦,不受任何干扰。 ③快速眼帘反弹效应REM-rebound effect,把损失的睡梦补回来 由于在实验中,每次发现出现REM快速眼帘活动即刻把参与实验者叫醒,开始睡梦剥离的夜晚叫醒次数为8-10次,而实验的最后晚上随着睡梦剥离天数的延长,每晚的叫醒次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说明睡梦剥离之后,身体需要把剥离掉的睡眠试图补回来。 尤其是在睡梦正常复苏阶段,在一连7天睡梦剥离(太痛苦了)之后,给一个晚上不被打扰地睡眠。实验者没玩的做梦时间达到127分钟,比平均值增加了50%。 在恢复正常睡眠之后,要把损失的睡梦时间补回来。这种现象,在许多动物试验中,科学家也发现过类似现象。 ④酒精可以让人兴奋,从而抑制睡眠。其中在令人兴奋的补偿之夜,实验者出去参加了鸡尾酒会,然后再回来睡眠。本来期望睡梦补偿,与其他实验者一致,由于酒精的抵消作用,睡梦没有明显增长。 再后来的实验中的发现,用药物或者酒精,可以剥夺睡眠REM阶段,让你处于压制你的睡梦阶段而陷入到长夜中睡眠深入阶段NREM。 ⑥在德门特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睡梦阶段REM,可以在大脑中产生一种合成蛋白质,而在深度睡眠阶段NREM阶段则没有这种蛋白质化学物质合成。 一些科学家认为睡梦中大脑的这种化学物质变化,可能是代表把新接收的信息结合进大脑记忆结构里,或者是促进个体器官功能新的发展。 1,德门特最新研究发现,也许人们在NREM(无快速眼帘活动,睡梦)期间,也会做梦。 比如人们在白天时间,打盹的时候会做白日梦。同时也发现,在打盹白日梦期间,梦境的数量,梦境的鲜活性和情感上,都不如夜晚做梦。 2,在有梦睡眠阶段REM,人们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原始意识(protoconscious),一种人脑中的基本生物结构,对于正常的意识形成非常关键的。这种基本的人脑成长,被认为自出生后一直到儿童时期。 这也解释了两种现象:一种是为什么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好睡的孩子大脑发育是不是应该好一些?第二种是人皆有梦,人的大脑需要 有科学家认为,在有梦睡眠阶段REM,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世界的虚拟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我们在清醒状态下正常生活中的任务。比如那位化学家苦思化学苯的结构而不得,做梦发现梦见团成一圈跳舞的蛇,然后惊醒之后,提出了苯环。 3,德门特现在斯坦福大学的人类睡眠研究中心继续他的睡眠梦的研究。 他认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有睡眠病的社会(sleep-sick society),因此致力于通过帮助人们改善睡眠,从而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增加人体免疫、预防疾病和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2000年他发表了一本书:睡眠的前景-睡眠是一种良药,与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关系。(The Promise of Sleep: A Pioneer in Sleep Medicine Explores the Vital Connection Between Health,Happiness and a Good Night's Sleep)

3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动物实验的研究性论文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研究论文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

    张小电13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实验研究相关的论文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研究论文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

    杏仁茶甜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实验心理学期刊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

    叶烨夜夜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化学小实验研究相关论文

    化学课程是从化学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从学校课程体系出发,安排它的顺序、课时及期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三化学小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黄豆珵珵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心理学实验研究报告论文思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斯宾塞说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大学生群体不但作为时代先进群体的代表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中流砥柱.因

    孙先生孙太太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