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44

守望的夜
首页 > 期刊论文 > 慈禧的好的方面的历史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诗酒趁年少r

已采纳

慈禧,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是著名的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后裔,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之女,本是满洲镶蓝旗人。咸丰元年大选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二年五月九日入宫,时年十八岁,封为兰贵人。四年十一月封那拉氏为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时,叶赫那拉氏生穆宗同治于储秀宫。第二天便晋封为懿妃。七年正月封为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懿贵妃二十七岁,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开始了她对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后因疾病去世,卒年74岁。1909年11月15日,葬入清东陵的普陀峪定东陵内。 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她死后陵墓被盗、灵魂不得安宁。1928年7月4日至7月10日遵化驻军军阀孙殿英部勾结守陵满员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第一起大盗案。慈禧饮食之奢侈、花样之繁多,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这也是晚清宫廷之中最大的一项消费内容之一。每天数百个品类的美味,花样繁多,一一端上御桌。清室专门为她一人准备膳食的寿膳房,就多达三百余人。加上1881年《中俄伊黎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卖国条约的签署及对维新运动的激进派代表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戊戌六君子”的杀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等事件使慈禧成为几代人心目中败家亡国的女人、阴毒奸诈的妖后、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但综合起来看慈禧执政的47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其一,派人留学、废除科举而创办新式学堂、办报等。当时,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由于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富裕强大起来,但重要的是,洋务派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如康、梁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二,慈禧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堪多,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能臣,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在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事时,就确立了她正确的政治策略,成为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实际上就是慈禧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其三,废除科举,倡办新学。废除科举虽然也来自袁世凯和张之洞等洋务派重臣的呼吁,但也是受到保守派和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请注意,是受到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也是受到朝廷大多数反对的。袁世凯等人的声音其实微弱得很。是慈禧顶住压力,予以支持才得以实行的。统治中国社会1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一朝而废之,这于中国,实为一场巨大的文化革命。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文化革命就是废除科举。其四,慈禧太后下达的“禁缠足令”,开中国近代妇女解放之先河。将来如果有人要写《中国女权运动史》,那么第一章必须从这道“禁缠足令”说起,这是无可回避的。其五,英明决策,1851—1866年,镇压太平天国;1866-1867年,剿灭西捻军;1862-1873年平定陕甘回民起义;1876-1877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千秋功业,莫此为甚矣。以当时的情势能做出这个决策,并能够贯彻始终,算得上英明伟大。当时朝廷的两条路线(“海防”和“塞防”)斗争十分激烈,全靠太后定策庙堂,权谋善变,顶住了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权臣干扰和反对,挽救了大清。其六,智擒肃顺,内除权臣,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擒肃顺意义重大,当中体现的大智大勇,艰难曲折,更是说明她的过人之处。其七,京剧能够成为国粹,全拜慈禧之赐。因为慈禧喜欢,原来处于社会底层的草台班子,才能够登庙堂之高,进入上流社会,并成为上流社会的热宠,得以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京剧地位的抬升,也惠及其他剧种,社会上所有“唱戏的”虽然依然不脱贱藉,但是社会地位可是大大改善了。其八,翡翠原来在宝石中属于最低的一种,位居钻石、玉石、红宝石等之下,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眼光独具,酷爱翡翠,人们才发现,原来这种宝石过去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竟然是如此美丽高贵。于是翡翠的地位竟然超过玉石甚至钻石,成为第一等的宝石。而事实证明,慈禧太后的眼光是正确的。其九,颐和园,说到现存的东方园林,颐和园排名第一。这不但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人类的瑰宝。而颐和园的兴建,完全来自慈禧的要求,并完全体现慈禧的审美观。 慈禧以十足的女人之身,充满热情地生活在宫中,她注意养颜美容,注重梳妆打扮,喜欢美食,爱好花草,亲自制作精致的化妆品,她也曾主张对洋人采取强硬态度;她坚决反对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她也曾鼓励光绪皇帝大胆对联军宣战;她强调女人的独立精神,倡导女学,认为女人应该读书识字,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甚至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昭雪……应该说,慈禧的一生是国家内外交困的一生,内忧外患不断,列强肆意瓜分,皇权江山不稳,国家动荡不安,新政萌芽滋生。同时,也是改朝换代的前奏,一个掌握皇权的女人,能够在这样动荡的岁月里执掌皇权达47年,无不彰显着她的坚韧与睿智,虽然受到了历史的鞭笞,但在她当权的47年中,她并没有让“江山颠覆”,应该说她的游刃有余是让那些男性皇帝都为之汗颜的。普天之下,莫非后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清朝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而消亡,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催生着一个新的纪元,并不完全是慈禧的责任。当然,她的一生充满遗憾,在她的身后,是一个风雨飘摇的衰落王朝。作为君临天下的女皇,她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人慈禧的最后遗言令人震惊:以后,不要再让女人参与国政。这不合本朝家法,必须严防! 她其貌不扬,却能勾住咸丰帝的心,并且统治中国长达两代皇帝,立过三个皇上。分割土地,对外来侵略者一再的妥协退让,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我也不否认慈禧的有得有失,没有她就没有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就没有毛泽东的秋收起义。使中华民族抗日长达八年之久,她比武则天更心狠手辣,比桀纣更残暴,比秦始皇更让人心惊胆战,令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腐朽,最无用的国家,到现在,她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唾弃的人,是她葬送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我为有这样的太后而感到有无比的耻辱心,我永远也忘记不了那一段血耻的沧桑岁月!!!!!!!!!!!!!!!!!!!!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又引来如此多争议的人物来说,很难作出服众的评论。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浅薄无德的妇人,握定中国命运达四十余年”,有人认为“西太后原是一个阴险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也有人认为“观于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时代的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 她是一个权力痴迷者,在权利纷争中果断冷酷;她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对儿子、媳妇单从个人好恶、一己之私出发,毫无温情,残酷地逼死了两个儿媳妇;她是一个没有政治眼光的太后,在世界大势面前缺乏应对智慧,反应迟钝,在列强面前一味妥协退让,将国家和人民推入深渊;她是一个奢侈腐化的人,为了个人享乐,可以将国家命运、人民困苦抛诸脑后……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骂名,甚至掩盖了本应被注意到的一些优点。 一、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励精图治,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慈禧垂帘听政初始,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留下的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吏治败坏的烂摊子。慈禧与慈安和衷共济,励精图治,虚怀纳谏,整顿纲纪,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奕��、文详等一批贤能大臣。经过几年的努力,内乱消平,外事相对无大麻烦,国家出现相对稳定时期,即所谓的“同治中兴”。 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二、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如何对待新疆被阿古柏侵略的问题上,当时朝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放弃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另一种意见是收复新疆,以左宗棠为代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派左宗棠率军进疆,利用两年的时间收复了新疆失地,从而使国家领土保持了完整,也打击了沙俄的侵略与扩张。这件事,虽然首功记在左宗棠身上,但也与慈禧的正确决策有直接关系。 三、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 四、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 光绪帝谕内阁将慈禧的这道懿旨颁发全国。允许满汉通婚,劝导汉人妇女不缠足,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一件大事,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睦,推动社会进步,提倡人类文明,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能不说慈禧做了一件善事、好事。 回答者:dandan000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2-4 20:48 -------------------------------------------------------------------------------- 加速了一个没落王朝的灭亡 回答者:lwhua123 - 秀才 二级 2-5 06:12 -------------------------------------------------------------------------------- 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与落后的经济即使不受到外力的打击也已经到了几乎不可挽回的地步。外国列强的入侵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回答者:fangjunbmw - 助理 三级 2-5 09:08 -------------------------------------------------------------------------------- 慈禧在位期间,功过均有。中国衰败落后只是大势所趋,无论是谁,只要当时在朝,都要背这个黑锅。 她的功主要是在同治年间,而过就主要发生在光绪年间。 功: 1.同治年间任用贤臣,使近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转型; 2.废除存在数千年的科举制度,建立新学; 3.支持收复新疆; 4.支持和保护京剧文化的发展。 至于允许满汉通婚的功劳,实际上官府和民间早就开禁,发谕只是事后认定。 过: 1.光绪年间甲午战争失败,认为改革无用,从而发生转变,阻挠变法维新; 2.生活腐化堕落,挪用军饷,对北洋海军只建不管,造成战斗力下降。 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你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就是: 历史人物大多具有两面性的特征,从正面看有一种认识,从侧面或反面看,有可得到不同的认识,因此,应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历史人物,这就要求我们评价历史任务是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上的统治者的是非功过问题,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唐太宗和武则天,他们统治期间都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应给予肯定。但是封建统治者的同志都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剥削和压榨的基础上的,其功绩是相对的,其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史论结合,既不能只有观点而无史实,也不能只有史实而无观点。而且,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客观的,而不应该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因素,这样才会更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对于评价历史人物,这是没有一些特定的答案的,你可以根据你对这个历史人物的看法去做评价。

237 评论

A+黎明前的黑暗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183 评论

jarvinia奈奈

一。洋务运动: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务运动怎能在强大守旧势力的阻梗下延续三十多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慈禧被一些史家称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说她“一贯顽固守旧”,殊不知慈禧值国事日非之际,亦不乏改革进取之心。 二。整顿吏治。兵部侍郎庆英事件。三。重用汉人。如曾国藩在那个男人掌权的世界上,她夺得了本应该有男子把握的最高权利。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我们不能否认她的个人能力:洞悉人性,敢作敢为。慈禧所处的时代,西方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的,西风东渐,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中国面临的是生死攸关的挑战。中国的灭亡并非慈禧一人的错误,而是多年的积累。纵然是神仙也无力回天。后人应该客观的评价慈禧。

246 评论

喵星队长

我觉得慈禧支持早期的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

345 评论

ssssss0008

听其言,观其行。 “宁与洋人,不与家奴”,“谁让我一时不快活,我就让他/她一辈子不快活” 正是在这些言论的指导下,慈安、光绪的死,她能脱了干系吗? 买回外国人在中国修的铁路,把火车头扔进大海就是她对新政的表态! 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不就是“我死以后哪管洪水滔天”的现身说法吗? 同时向八个国家宣战,就是她的政治才能吗? 她只不过是长在金銮殿上的狗尿苔。 所谓新政主要还是她的能干的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克服她的阻力才实现的。

303 评论

何水生之LED灯

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中的影响在众多教科书的影响下,我们基本上认为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因为反对变法而一手扼杀了历时仅103天的变法运动,成为阻止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绊脚石,以至于骂名与指责纷至沓来。其实整个事件的原委并非如此简单,在处理变法方面慈禧太后的做法不应该被全盘否定。在众多教科书的影响下,我们基本上认为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因为反对变法而一手扼杀了历时仅103天的变法运动,成为阻止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绊脚石,以至于骂名与指责纷至沓来。难道整个事件的原委果真如此简单吗,在处理变法方面慈禧太后的做法应该被全盘否定吗?首先,我认为慈禧起初是支持维新变法的。因为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大败以致求和割地赔款,致使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度激化,可谓是内忧外患。所以作为当时最高决策者的慈禧不论从自身的权位考虑,还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扭转时局。因为她知道,只有国家强大起来,列强才不会欺人太甚,而她的至高无上的权位才能永固。而变法是自强的途径之一,因此她也没有理由反对变法。另据史料记载,光绪皇帝在颁布《定国是诏》之前,曾就事赶赴颐和园乞请,慈禧曾表态:“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由此可见,慈禧并不反对变法。而且,“包括《定国是诏》在内的不少‘圣旨’,下达前都曾送慈禧审定。康有为呈递的变法条陈和《俄彼得政变记》、《日本变政考》,以及李提摩太等撰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均曾由光绪皇帝‘恭呈慈览。’”“她甚至对光绪说:‘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见其用心所在。同时,鉴于当时光绪皇帝虽然亲政却没有实权,倘若没有太后的同意,他根本不会如此大兴土木地进行改革维新,综上可知,如果没有太后的支持,变法改革本是寸步难行的,正是有了她的准许,百日维新才得以逐步开展。此外,就在戊戌政变发生后不久,慈禧太后又发出了一道重要谕旨:“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纳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这道谕旨同样说明了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因此,我认为慈禧在变法初期是持支持态度的,也就是说,她的做法是值得我们予以肯定的,是正确的。那不禁有人要问,为何在维新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慈禧却一反常态将它扼杀于摇篮,发动戊戌政变?首先,我们知道慈禧同意变法的根本前提就是不能危及其对大清帝国的至高统治权。但是年轻的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却没有正确分析当时的客观政治形势,犯了与慈禧太后争夺清廷最高权力的大忌,这是导致慈禧决心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他们拒绝采纳翁同_提出的“调和两宫”的建议,想要打破先前的二元权力格局,将皇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这也触及了慈禧太后的底线,她必须予以铲除。对此,我想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当权者,在他的最高权力受到威胁时,将对方全部势力予以铲除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而慈禧的做法也符合这个情理。甚至,在变法后期,维新派还企图联合袁世凯发动兵变,这显然对慈禧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光绪皇帝及维新派治的国经验不足加上年轻气盛,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在短短三个月,颁布的有关谕旨百余件,平均每天少则一道新政谕旨,多则数道不止,令人目不暇接,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社会方方面面,令人目不暇接,真所谓‘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而且,每一道变法法令都要求‘速办’,可是地方官员在尚未理解法令内容的情况下,又怎能‘速办’呢?可是光绪皇帝就是要求要快,对执行法令不坚决的官员予以严厉警告,对阻挠变法的官员则给以革职的严厉处罚,这样一来,也导致其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树敌太多。”另外,由于忙于颁布诏令,光绪帝对新政实施后会留下什么不良后果,以及会有什么影响都没有任何考虑。例如,其废除八股改革科举的法令就忽视了当时众多的有学之士,当时封建科举制早已深入其心,而科举制的改革让他们心中屹立几十年的求取功名的大山轰然倒塌,令他们恐慌,绝望。另有知情者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由此可见,飞速的推行改革已影响到政府各部门的正常运转,令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强烈的震荡,怨声四起。眼看几个书生的所作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再加上考虑到维新派对自己权利甚至生命的威胁,因此,发动政变停止变法,理应成为首选。可见,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的种种失误与急于求成,成为慈禧发动政变遏止变法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戊戌政变也间接缓和了当时因飞速变法而受到强烈冲击的社会格局,维护了顽固派自身以及大清帝国的利益。综上,尽管人们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历来贬多于褒,但我认为,至少她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的做法和措施是值得肯定的:起初她因为要强国而支持变法,后来因为变法偏离了自己先前的设想且自身的权力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她又带领顽固派发动政变镇压变法。她是一个深受封建文化熏陶的女子,同时也是拥有至高权力的“女皇”。在那个内有民众反对,外有列强压榨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未曾出现过的动乱年代,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以让她借鉴,而她所接受过的教育和文化无不告诉她,维护自身至高权威和大清江山的安定比任何事都重要,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是当时人们思想的局限性。所以,不应该用对或错来评价慈禧太后在维新变法过程中的一系列做法,她只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了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有利于控制和顾全当时局势的“合理”决策。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52 评论

相关问答

  • 历史方面期刊

    1.《国家人文历史》——探讨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诉求2.《历史研究》——全国历史类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3.《看历史》——成长最快的社会性人文历史类杂志4.《探

    冬日红葉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历史学科方面的论文题目

    1、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中外比较型的论文容易拿高分.比如,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就较热门.素材也比较多.2、本国方面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汉字开始,大

    踩野花屌丝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对于慈禧的研究论文

    都是可以的哦,,,这个我就可以搞定,,行的

    karenchao198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历史方面的本科毕业论文

    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

    致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论文题目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

    秋月羽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