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43

掉了BOWL
首页 > 期刊论文 > elife杂志的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凤凰来临

已采纳

近年来,饿死癌细胞作为一种新型治疗癌症的方法成为了肿瘤界的热点。2012年,一项震惊肿瘤界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研究人员是我国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他的团队。他们发现,血液中的葡萄糖滋养了癌细胞的生长,如果砍断了肿瘤细胞的葡萄糖来源,肿瘤细胞就饿死了。经过一系列筛查,他们锁定了原发性肝癌患者,联合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cTACE)和小苏打,并实验方法命名为“TILA-TACE”。

小苏打,即化学中所说的碳酸氢钠,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实验结果发现,参与本次实验的40位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接受这项治疗后,其有效率较高。并且经初步统计参与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已经超过了三年半。但是本次实验只有40位患者参与,样本量较小,后续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实验来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以便将此项研究应用于临床。

此次实验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原发性肝癌晚期的患者。至于此方法是否适用于早期癌症,以及其他类型的癌症能否应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 探索 。但是,这次实验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才是发挥重要作用的那一个,而小苏打只是在cTACE的前提下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只单纯的使用小苏打是无法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如果肿瘤患者听到有关于小苏打可以治疗癌症的秘方,一定不要轻信,要到正规医院接受科学、合理的帮助。

本期答主:王亚敏,医学硕士

这个新闻背后,其实是一个针对肝癌的正规临床研究,发表在非常好的科研杂志eLife上面,绝对不是大忽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看看这篇文章。

我查了一下,这个研究团队在过去几年连续发表了几篇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前是动物试验,这是第一篇人体试验结果,所以并非空穴来风。这次报道的是从2012年就开始,历经多年完成的早期临床试验。

全世界肝癌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国,欧美病人少,不是研究热点,进展缓慢。因此,我们绝对应该鼓励国内有水平的团队,包括基础科学,转化医学和临床医学团队进行高质量的研究。

这次“浙江医生”团队,是个很好的尝试,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试验,并公开数据,发表研究论文。光凭这个态度,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已经赢了。

所以,我要给这几位医生大大点赞!中国临床需要更多这样的研究。

TACE是治疗晚期肝癌的常见手段,主要干两件事情,一是通过血管,直接把高浓度化疗药打入肿瘤中,杀死癌细胞;二是用栓塞术堵上供应癌细胞的主要血管,让它缺氧缺粮,饿死癌细胞。

TACE对于个头小的肿瘤效果不错,但对个头大的效果就不太好。这次“浙江医生”的尝试,就是针对效果不佳的大个肝癌,在TACE治疗过程中,把小苏打也送到肿瘤里面,改变肿瘤局部微环境,看能否提高TACE效果。

至于为啥想到用小苏打?作者有一些理论,背后科学过于复杂,我就不展开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小苏打自己无法抗癌,主要还是靠化疗药,和其它治疗手段。

这篇报道出来,我觉得最开心的就是就是卖苏打水的商家。网上已经出现利用这篇文章来大肆宣传酸性体质和苏打水广告。我早就说过,酸性体质和苏打水防癌都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之所以阴魂不散,是因为这背后的商业利益太大,很多人利用人们对癌症的恐惧,编造谎言和理论,来推广各种产品。

天然苏打水对酸中毒、尿酸过多等患者有一定益处。但喝苏打水防癌,目前没有任何理论和试验依据。而且,苏打水含钠高,长期大量喝,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得不偿失。

这个问题的来源,应该是2016年发表在专业杂志《eLife》的一个正式的临床研究

(Chao et al., 2016)。

既然是专业的研究,就需要专业一点的解读。

1. 小苏打只是配合治疗

这个对于肝癌的的治疗,主要还是依靠化疗药物介入治疗。病人不是靠这小苏打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也接受了化疗,只是小苏打提高了化疗药物介入治疗的效果。

2. 这小苏打不是拿来吃的

如果你指望用小苏打来蒸人血馒头治疗癌症,那你就要失望了。在这个研究里,小苏打水是跟化疗药物一样直接注入到肿瘤组织里的。

癌细胞的生长需要合适的酸碱度(pH),如果改变了癌症细胞微环境里的酸碱度,就可以抑制甚至杀死癌细胞,这不是什么新意。但是,癌细胞喜欢的酸碱度,也是人体正常细胞喜欢的,人体消化吸收系统早就有一套调节酸碱度的缓冲机制。如果喝进去的醋能够精确找到癌细胞,那喝醋也能抗癌,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3. 不要指望十几块钱就治疗癌症

首先,注射进人体的药物需要保证纯度,不可能用蒸包子的小苏打的纯度来注射使用 。还有,这个对肝癌的治疗,除了需要化疗药物,还需要在医院治疗,不能忽略医生、护士的投入和付出。总之,不要指望一个包子的钱就把癌症打败!

4. 化疗加小苏打也不是神药。

很多相关的新闻报道里,提到100%有效率,这也有一个误解。由于是局部直接注射药物,这个研究采取了一个特殊的关于肿瘤大小的定义,就是只统计“活肿瘤”的大小,对于认为是已经在死亡的肿瘤(necrosis),就直接认为肿瘤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只要有万分之一的癌细胞没有死干净,癌症满血复活也就是几个月的事。

如果用癌症病人的存活率这个金标准来看的话,小苏打也没有那么神奇: 首先,局部注射只能用于还没有癌转移的病人。对比只用化疗的病人,6个 死亡了3个;而加小苏打治疗的病人,10个病人死亡3人。由于病人数目太少,这两组病人的生存率在统计分析上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小苏打对肝癌的效果是一个研究的进展,临床效果需要在更多的病人的数据才能确认。

参考文献:

Chao M, Wu H, Jin K, Li B, Wu J, Zhang G, Yang G, Hu X. A nonrandomized cohort and a randomized study of local control of large hepatocarcinoma by targeting intratumoral lactic acidosis. eLife. 2016;5:e15691.

小苏打用于治疗肝癌的功效被夸大了。用小苏打治疗肝癌,原理是采用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先打入高浓度的化疗药到肿瘤组织中,同时堵上供应癌细胞的主要血管,让其缺氧缺粮。再打入小苏打,然后压制乳酸的作用,让乳腺无法分解成乳酸跟和氢离子,防止肿瘤细胞在缺氧缺粮的情况下继续生存。

在这个治疗的过程中,小苏打不是直接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且做这项实验的负责人说:这只是一个小样本的初步临床试验,无法从统计学上证明究竟有多大效果,也不知道能否延长生存期。换个话来说,真正起作用的是化疗药,而小苏打充其量仅是一个配角。

另外,小苏打也不是用来吃就能治疗癌症的。在这个研究下,小苏打是和化疗药一样直接注入肿瘤组织中的。所以一些喝小苏打水可以治疗癌症就是谣言,不可信。或者喝小苏打水可以改变体内的酸性体质,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也同样不科学,是不可信的。

再次提醒,小苏打应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是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注射苏打水,降低癌细胞利用葡萄糖的可能,从而有助于癌细胞死亡,并非一般概念上的“饿死”,更不是防止癌症患者吃有营养的东西。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长期从事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

欢迎关注:肿瘤科刘春雷医生

如果小苏打可以直接癌症的话,全球会有多少人获益。会有多少资金节约。会有多少人力物力的节省。

小苏打抗癌的理论不是一天两天的。都是一些不是很科学的理论来过度的宣传。

说人类的机体是酸性环境,要碱化体内环境就会具有抗癌的作用。殊不知,我们人体内是有一定的酸碱平衡的,怎么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过度酸碱的呢?如果真出现了,那么人体也就出现了很重的疾病。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体内的平衡,也不能过度的去打破这个平衡。

全球肿瘤医生网将相关问题整理如下:

1、关于新闻“浙江医生真牛,用十几块钱的小苏打饿死了癌细胞”事实真相。

这个新闻背后,其实是一个针对肝癌的正规临床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晁明教授的团队采用TILA-TACE(碳酸氢钠(小苏打)联合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发表在非常好的科研杂志eLife上面。

2、关于TILA-TACE疗法是一项最新的技术么?

TACE其实是治疗晚期肝癌的常见手段,中文名称为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主要作用为:一是通过血管,直接把高浓度化疗药打入肿瘤中,杀死癌细胞;二是用栓塞术堵上供应癌细胞的主要血管,让它缺氧缺粮,饿死癌细胞。这种疗法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并不是一项新技术。虽然TILA-TACE是在TACE基础上的一个治疗,但小苏打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研究人员用碱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就可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或缺乏的肿瘤细胞。

3、关于TILA-TACE疗法的临床数据。

“在小规模对照临床试验中,碳酸氢钠(小苏打)配合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英文缩写:TACE),肿瘤缩小率是100%,而单独使用TACE,肿瘤缩小率是,因此,加上碳酸氢钠能显著提高TACE治疗的效果。”数据表明,在TACE治疗过程中加入碳酸氢钠,对于由于肿瘤太大而无法手术的病人,可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但还需未来更大规模试验,来证明作者的结论。”

所以,这个试验中,看起来小苏打是有好处的。但注意,在抗癌上,小苏打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 晁明教授特别提醒:单纯口服或者静滴碳酸氢钠(小苏打)不能用于治疗肝癌!

4、TILA-TACE的适应症。

TILA-TACE适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也就是说对于早、中、晚各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对于部分肝内胆 管细胞癌患者也有效,但疗效比原发性肝细胞癌差。对于各种转移性肝癌,例如肠癌肝转移、肺癌肝转移或其他部位原发性肿瘤的疗效未被验证。

TILA-TACE主要针对肝内实体病灶,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合并其他部位转移病灶如肺转移病灶或骨转移病灶,需要配合放疗或系统性治疗。

全球肿瘤医生网提醒广大癌症患者,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即使在这项研究中,也需要其他科室的配合,比如放疗,肝癌很容易侵犯大血管,治疗癌栓就需要做精准放疗。TIlA-TACE目前针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终末期患者,我们还没有突破。从医学角度来说,肿块大于3公分,就算中期;有脉管侵犯或肝外转移,就属于晚期。大量腹水、黄疸,这些属于本项治疗的禁忌。

5、有效反应率100%,是什么意思?

晁明:医学有非常专业用语,向老百姓通俗的解释,可能会引起误解。简单说,就是肿瘤对这项治疗有反应,如果没反应,就是无效。其次,反应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效?这方面,有很多标准。比如RECIST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针对放化疗的效果,治疗后肿瘤缩小50%认为有效。另外还有EASL标准,也是本研究中采用的标准。栓塞治疗,肝癌的缩小需要经过很长时间,EASL标准主要看坏死率,坏死了多少,坏死50%以上认为是有效。在我们的研究中,40例病人有效反应率100%,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后来又做了上百例,当然也有无效的,但总的有效率在90%以上。临床研究,有很严格的入组标准、排除标准。与真实的治疗场景肯定不一样。

希望媒体朋友对我国的科研成果进行报道的时候多多征求专家们的意见,适度报道,既不要盲目吹捧也不要妄自菲薄,更重要的是不要误导大众。肿瘤治疗如此困难,患者家属每日奔波寻找治疗方案,这种不切实际的盲目吹捧只会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

也许说可算胡话,要是真能的话,发现证实者可得洛贝尔奖了!!!。

肿瘤的形成病因极为复杂,恐至今倘末完全弄明白,一般与基因.突变有关,也是当今死亡率最高性疾病之一。也是当今医学最大难题之一。

哪有那么轻松哦!

村夫LTsv一

德国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有份关于癌症的研究:剥夺一个细胞35%的氧该细胞就会在48小时内发生不可逆转的癌变,癌变后的细胞呈酸性,当PH值大于时癌细胞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小苏打不大可能会饿死癌细胞,因为小苏打是发酵之类的,如果能饿死癌细胞那么正常的细胞也不行了,中草药有几味像夏枯草雷公腾蒲公英合欢皮冬瓜子等可以起到付副助治疗,正真到了晚期还是要着力加强低抗力。

144 评论

辛巴在深圳

这是因为手上有很多的细菌,而且在摸了皮肤之后,也会使得脸上的细菌越来越多。

217 评论

哼哼郭Eva

下意识的摸脸或者揉眼睛的习惯,会让皮肤变得干燥,而且持续性的刺激皮肤,也会伤害肌肤屏障。更严重的是,做出这种不自觉的动作时,大家通常不会注意手是否干净,各种细菌和污染物可能会经由手作为媒介,进而引发二度感染。

317 评论

高小贱大琪琪

囊泡运输的研究历史 陈洪达 概述:囊泡运输,是指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依赖围绕在细胞膜周围的囊泡进行传递运输。囊泡通过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在神经细胞指令下可精确控制荷尔蒙、生物酶、神经递质等分子传递的恰当时间与位置。囊泡运输研究领域先后于1974年、1985年、1999年和2013年收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一、囊泡运输的发现者——路斯曼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蛋白质的运输需要一种囊泡结构来介导完成,但具体机制不详。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人员运用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支部解开了蛋白质囊泡运输的分子机制,从而拓展了人们对蛋白质运输的理解,其中最早使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囊泡运输的是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爱德华.路斯曼。 鲁斯曼坚定的认为生物化学经典方法可最终阐明囊泡的运输机制: 利用新创建的无细胞体系,路斯曼和同事鉴定出细胞囊泡形成过程所需要的三大类基本元件: (1)内质网膜或高尔基体膜,这是囊泡形成的结构基础; (2)形成囊泡被膜所需要的相关分子,它们保证了囊泡突起的形成和分离; (3)一种GTP结合蛋白,在GTP结合的前提下,启动囊泡形成。 施克曼应用遗传学方法以酵母为材料也获得和鲁斯曼类似的结果。 结论:不同材料和方法得到相似的细胞囊泡形成模式说明了鲁斯曼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逐渐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二、囊泡运输研究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1970年George Palade描述了分泌途径; 1975年Brown & Goldstein描述了LDL受体内吞途径; 1975年Gunter Blobel描述了信号肽途径; 1980年Ciechanover, Hershko, Rose描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 1980、1994年Randy Schekman’ s group鉴定了23sec突变体(酵母中蛋白质分泌缺陷)和COPII复合物; 1984、1993 Jim Rothman ’s lab鉴定了哺乳动物intra-Golgi转运和SNARE复合体; 1996年Richard Spritz’s lab鉴定了可以引起转运阻断的HPS1基因 五一长假除了旅游 还能做什么?辅导补习 美容养颜 家庭家务 加班须知三.囊泡运输的亮点研究汇总 A、囊泡运输引起科学家的关注,主要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乔治•帕拉德 (George Palade)等发现,细胞分泌的蛋白需要先进入内质网,再到高尔基体,然后分泌到胞外。这个细胞分泌途径的重大发现,使他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尽管如此,这个分泌途径的细节并不清楚。1975年甘特尔•布洛贝尔 (Gunter Blobel)进一步提出了分泌蛋白进入内质网的信号肽学说,并因此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三位科学家,来自耶鲁大学、出生于美国的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来自斯坦福大学、二十世纪80年代移居美国的德国人托马斯•祖德霍夫(Thomas C. Sudhof)。 1、三人简介: 詹姆斯·罗斯曼,1976年获得哈佛医学院博士学位。由于他与兰迪·谢克曼在囊泡运输研究领域的出色工作,曾分享2002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 兰迪·谢克曼,197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导师阿瑟·考恩伯格(Arthur Kornberg)为1959年诺奖得主。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主编,现担任《eLife》主编。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托马斯·聚德霍夫,1982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在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和约瑟夫·戈登斯坦(Joseph Goldstein,这两人曾因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内吞机制”获得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由于在突触前传递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他和理查德·舍勒分享了2013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2、研究成果: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内运输机制,并帮助解释了神经细胞如何传递信息、胰岛细胞如何分泌胰岛素、以及胚胎是如何释放促进器官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的。 兰迪.谢克曼发现了一组与细胞囊泡运输机制相关的基因。 詹姆斯.罗斯曼发现了让囊泡与其目标相融合从而进行物质传递的蛋白质机制。 托马斯.祖德霍夫则发现了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确地释放出内部物质。 C、Nature Cell Biology:囊泡运输分子机制研究获重大进展 SNX6是dynein/dynactin的货物介导分子,它通过与dynein/dynactin亚基p150Glued和retromer亚基SNX1分别直接作用,将动力蛋白复合体与retromer介导的囊泡货物连接,介导从胞内体(endosome)到反式高尔基体(trans-Golgi network)的逆向运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佳佳研究组通过与中国科技大学田长麟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龚为民课题组的合作,揭示了SNX6介导的货物卸载机制,从而解答了细胞生物学领域——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胞内运输系统,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晓强.细胞囊泡运输的发现者——鲁斯曼[J],生物学通报.2010. [2]岳东方.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J]. 生命科学. 2013(12) [3]刘洋为. 囊泡运输分子机制研究获重大进展[J]. 自然—细胞生物学,2005.

171 评论

诗涵百草兔

由于新的冠状病毒在全世界蔓延,卫生官员的三条忠告可能人人都听过。在避免大型聚会和勤洗手的情况下,卫生官员一再警告人们不要用手接触眼睛和嘴,这样很容易感染新的冠状病毒。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手去触摸我们的脸呢?

摸脸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的一个完美例子。你经常会感觉到脸上发痒,这是因为你的面部皮肤有许多感觉受体。忍住不摸自己的脸,可以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此前的一个小研究发现,医学生平均每小时触摸面部23次,即每分钟一次。这可不是明知故犯,而是人类的一种怪癖。

事实上,在出生之前你就已经在摸自己的脸了。最近的一项研究对15名怀孕24周到36周的女性进行了超声波检查,发现当女性感到压力时,胎儿更有可能用左手摸自己的脸。研究人员报告称,与不吸烟女性相比,吸烟女性的胎儿更有可能触摸自己的脸。

一、为了维护良好的形象

有人习惯在化妆、刷牙或者刮胡子之后,照着镜子触摸一下自己的脸,当然这样可以发现某些影响形象的不妥之处。再者,饭后嘴周围残留的食物会带给人邋遢或不注意外表的印象。触摸自己的脸可以让人们随时修正自己的外观。

二、压力会激发触脸的冲动

德国的一项研究分析了10名年轻人的脑电活动,测试者需要听着喇叭里的噪音完成记忆测试时的。研究人员根据噪音与志愿者用手抓鼻子、脸颊或下巴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大脑活动的变化,做出推测:自发的面部触摸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

三、暗藏社会目的

在2015年发表于《eLife》杂志的一篇论文中,以色列科学家对志愿者鼻腔的空气流量进行了测量。实验表明,志愿者在与同性别的人握手后,通常会把手放在自己的鼻子上。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通过他们鼻子的气流增加了一倍。根据科学家的说法,这表明受试者并不是在挠痒,而是在测试他们所遇到的人的气味。

四、摸脸可能与进食发育有关

科学家们借助工具测量了早产儿面部被碰触时的脑电波,发现这种感知能力对婴儿出生后的母乳喂养至关重要。有趣的是,有证据表明,处于发育后期的胎儿在手触摸嘴巴区域之前就会张开嘴巴。研究人员猜测,在子宫内的这种行为或许可以作为大脑发育的一个指标,而这种大脑发育对于进食行为的健康发展是必需的。

1、 用手摸脸导致痘痘

如果你长时间地用手撑着下巴,是有可能会造成长痘。很多人手上都涂了滋润的护手霜,脸上也涂了保湿霜,这两样都是含油脂量非常高的护肤品,也非常容易沾染上灰尘啊污垢的。经常摸脸就容易导致皮肤油腻长痘了。

2、用手摸脸导致黑头

皮肤上长黑头其实和长痘是一个道理,毛孔堵塞之后,导致肌肤垃圾排泄不畅,堵塞后加上氧化,就容易形成黑头。另外,用手指用力挤黑头,不仅会给毛孔带来更多的污垢,而且还会伤害到柔嫩的皮肤。

3、用手摸脸导致皮肤粗糙

手上的脏东西不仅会堵塞毛孔,还会让皮肤的角质层变厚,看起来就更加粗糙暗沉。小编一般都会在办公室准备补水产品产品,午休或者下班前都会呵护肌肤。这样会让皮肤保持干净状态,软化角质。

1、当你想要摸脸时,让自己的手忙起来。

2、当你坐着而又无事可做的时候,试着把手压到屁股底下。

3、在家中显眼位置贴几个便签,提醒自己不要摸脸,或者让身边的人随时提醒自己。

4、心中常念用手摸脸的坏处,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

当然这些方法也只是无奈之举。总之,无论是什么原因引发的摸脸冲动,都希望大家能够遵循专家的建议,克制这种陋习。

111 评论

烈焰雪花

研究表明,从1950年开始,人类的平均体温一直在下降。

不论老师在小学的时候告诉你的是什么,事实上,人的平均体温不再是37摄氏度。

体温的测量开始于1950年,当时一名德国医生根据莱比锡两万五千人的体温测算出37摄氏度这个数据。

但是,近期相关人员表明,在对350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中,人类的平均体温下降了:测量结果是。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体温度是否会随着时间而降低。

结果表明这可能就是事实。

在《eLife》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斯坦福大学的科学研究人员计算了三个不同的人体体温测量数据库,一个数据库来自美国内战退伍军人,另一个是1970年左右测量的体温,另一个是从2007年到2017年采集的。

科研人员表明,总的来说,19世纪初出生的男性平均体温比今天的男性高,19世纪出生的女性比今天的女性高。

体温产生了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测温机器的精确度越来越高,当分别分析每组数据时,它也显示了温度随时间下降的结果。所以,研究人员可以排除测量误差的原因。

这项研究一发表,就立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人体温度会改变?

事实上,这不是人体本身的发生了什么改变,它可能是人体体质改善的标志。

更认真地说,从来没有所谓的普遍“人体体温”。即使对某个人来说,身体的温度也总是在改变。

为什么人类平均体温会下降?

据表明,平均每十年体温会下降。为什么?

“老实说,我们不知道,”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凯瑟琳·莱说。然而,她补充道,相关人员也有一些想法:体温可能是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指标。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疫苗接种、抗生素的应用、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学的全面进步,人类体质总体上变得更加健康。

健康的身体意味着炎症减少,因为炎症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88 评论

相关问答

  • 参考文献用杂志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

    失忆看星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杂志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

    恋上这个冬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参考文献中的杂志名

    参考文献的期刊名在作者在前,书名中间年份在后的地方看。查询文献基本都是通过文献所在的当期期刊的期号和卷号来检索的,期刊的期号和卷号在期刊封面上都有标注,所以翻阅

    麻辣宝宝彩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elife杂志主页

    5分以上的杂志: control release、Adv Drug Deliv Rev 、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Natur

    魔王夫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参考文献中的人文杂志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民辉窗帘布艺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