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毓baby
余心言历任青年团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务。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少时在芜湖读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经巢湖、武汉、广州,、香港到达上海。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担任上海市学联区负责人,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党总支委员。
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上海市委干部科长,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1964年6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
1964年6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
1984年7月-1992年12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
1989年10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南噶希先生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49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
历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余心言的作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后世影响:
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海日报社当校对、记者、编辑,曾任编报社主任、经济部主任。1986年被选派至中央党校进修,其撰写的毕业论文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事业
李而亮,男,1955年9月出生,籍贯广西。1983年7月至1988年2月,人民日报社群工部编辑。1988年2月至1995年5月,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副站长。
肯定是人民日报格局要大点
李而亮现年51岁,曾任职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副站长,西藏日报总编、党委副书记。2001年8月任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总编辑 、党总支书记。2004年12月接替李学谦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