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朱旺
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反应后便得到壳聚糖。常见的制备法有化学法和酶法。一般情况下,影响脱乙酰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原料的种类(晶型)、甲壳素的制备方法、甲壳素颗粒的大小和密度、碱液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和时间等。衡量壳聚糖产品性能的主要指标是脱乙酰化度和分子量(或黏度)等。一般提高反应温度、碱液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等均可提高脱乙酰化度,但这样会伴随有甲壳素主链的降解,影响分子量。 目前,大部分的壳聚糖都是由α-Chitin制备的,对由β-Chitin制成的β-Chitosan的研究尚少,但该型壳聚糖具有优于前者的性能。 酶法制备壳聚糖是利用专一性酶对甲壳素进行脱乙酰基反应。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如何获得甲壳素脱乙酰酶。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许多微生物、真菌中均存在脱乙酰酶。国外在此方面进展较快。日本科学家已成功地从土壤中分离出某种具有脱乙酰活度的细菌。 微生物培养法生产壳聚糖的研究现在也比较活跃。其主要原理还是利用微生物本身存在的酶进行自身催化,从而脱去乙酰基。陈忻等用丝状真菌提取的壳聚糖的脱乙酰化度为85%~90%,用它制成的食品保鲜剂的抗菌能力比从虾壳来源的壳聚糖高1-2倍。 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从1998年11月开始研究以家蝇幼虫为原料制备甲壳素、壳聚糖。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发现选用家蝇幼虫为原料生产的甲壳素、壳聚糖具有以虾、蟹壳为原料的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杂质少、收率高,易获得高质量产品;在提取过程中对水、酸、碱消耗少;由于是工厂化生产家蝇,原料供应稳定,成本低。与高分子的壳聚糖相比,分子量低于1万的低分子壳聚糖具有更好的溶解性,更高的生物活性,更多的生理功能,更利于人体肠道的消化吸收。甲壳低聚糖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水解法、物理法、利用糖转移反应、利用转基因合成、化学合成法几大类。目前以水解法(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为主。 酸水解法制备甲壳低聚糖研究较早,主要包括Baketr法、Rupley法、Capon法、Horowritz法等。甲壳素/壳聚糖在HCl、HF和HNO3等强酸作用下发生剧烈降解。但酸解的条件不易控制,选择性较差,分离纯化困难,且产量低。目前,国外工业生产是采用HCL水解法。 酶法降解主要是由甲壳素酶、壳聚糖酶和溶菌酶进行水解,但这类酶较难获得,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因此寻找非专一酶来对壳聚糖进行水解就显得较为重要。扬州大学酶工程研究室建立了一个用蛋白酶降解高分子壳聚糖的制备工艺,制备的甲壳低聚糖平均分子量约为1500,2000,3000,4000,1万,2万。无锡轻工大学多年来对壳聚糖的水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应用多种非专一性酶组成的复合酶(糖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对壳聚糖水解的作用,其产物的平均分子量可达1万以下,这为甲壳低聚糖的制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经过中试试验后,证明该方法和工艺条件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由于酸水解法难于控制和产物转化率低,而专一性水解酶又因价格昂贵难以商业化,因此采用非专一性水解酶来生产甲壳低聚糖是一条经济可行的途径。 采用酶的糖转移法可制得高级寡聚糖。另外还有转糖苷酶合成的报道。 除此之外,用过氧化氢水溶液处理壳聚糖来制备甲壳低聚糖的方法国内外也正在研究,据文献报道,将壳聚糖溶解在0。8%~10%的过氧化氢水溶液中,在40~1000C下反应至壳聚糖全部溶解也可得到甲壳低聚糖产品。γ-射线法制备甲壳低聚糖的研究也较多,是通过壳聚糖在辐射过程中因分子键发生断裂而降解,但难以得到分子量在40000以下的产品。 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合成低聚合度的壳聚糖也是一条有前途的方法,但由于产量过低,目前尚在研究阶段。
MyronKiven
几丁质是一种除了纤维素之外最 丰富的天然生物聚合物,含有丰富的C、N元素,能被微生物降解利用,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微生物肥料供给植物生长的养分。 1 甲壳质简介甲壳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之一,其年生物合成量估计可达百亿吨之多,足可与纤维素的年产量相匹敌。甲壳质属于直链氨基多糖,学名为(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O5)n,单体之间以β(1-4)甙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106左右,理论含氮量(图1)。甲壳质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化学结构与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非常相似,若把组成纤维素的单个分子——葡萄糖分子第二个碳原子上的羟基(OH)换成乙酰氨基(NHCOH3),纤维素就变成了甲壳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壳质可以说是动物纤维。在甲壳质分子中,因其内外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序的大分子结构,溶解性能很差,这限制了它在许多方面的应用,而甲壳质经脱乙酰化处理的产物——壳聚糖,却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大量游离氨的存在,溶解性能大大改观,具有一些独特的物化性质及生理功能,在农业、医药、食品、化妆品环保诸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常采用化学法,经过酸碱处理,脱支钙盐和蛋白质,然后用强碱在加热条件下脱去乙酰基就可得到应用十分广泛的可溶性甲壳质(壳聚糖)。壳聚糖的分子量为十几万至几十万。因制法、工艺条件和要求不同,脱乙酰基度可由60%到95%以上。这种壳聚糖较甲壳质的溶解性能大大改善,可溶解于酸各酸性溶液中,但不能直接溶于水。当壳聚糖经过降解成为低分子量的寡聚糖,产品可直接溶于水,从而扩大适用范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甲壳质及其衍生物以其独特的作物机理用于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是用于生产绿色食品的一种环保型农药, 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资源。2 甲壳质在农业上的应用 病虫害防治剂 植物病原菌生长阻制剂在植物病原菌与寄生植物之间,壳聚糖对植物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生长有阻碍作用,并对病原菌感染的防护机能有诱导作用。在25。C分别以~1%壳聚糖溶液浸泡棉花组织细胞,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浓度、脱乙酰基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1%壳聚糖能阴抑90%病原菌的生长。用的壳聚糖溶液喷洒烟草,10天内可减少烟草斑纹病毒的传播;喷洒的壳聚糖可阻止豆科植物免遭受病原菌的侵染,菜豆将减少由苜蓿花叶病毒造成的损伤;浸种处理,可使小麦纹枯病发病率降低30%~50%,大豆根腐病发病率降低42%;种子处理可防治水稻胡麻斑病、花生叶斑病和埃及豆萎蔫病;芹菜苗用25~50μg/ml壳聚糖浸根可防治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萎蔫症;番茄浸根或喷施可防治根腐病;黄瓜水培液中加入壳聚糖可控制由腐霉菌引起的猝倒病等。 植物或园艺作物的抗病诱活剂甲壳质的诱导抗病性,近年来报道较多,如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对黄瓜的幼苗离体叶片及整株都能诱导出几丁质酶活性,而且这种诱导作用是可以传导的。植物体内不含甲壳质、壳聚糖的成分,但却具有几丁质酶。这些酶能与植物病原菌或害虫外皮的甲壳质反应,并阻止其侵入植物组织内,从而增强了植物自身对敌害的防御能力。树组织附上层甲壳质膜后,这些植物组织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比没有覆盖甲壳质薄膜的去皮树组织提高4倍,并且这层甲壳质膜在4~24周内被树组织降解、吸收,且加快了树组织的伤口愈合。用氨基糖喷施黄瓜幼苗,500倍液;800倍液及1000倍液处理后,几丁质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和;500倍液处理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活性提高,表明壳低聚糖对植物防御酶系有较强的诱导作用。 杀线虫剂线虫近些年来给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造成很大危害。将壳聚糖与适当的载体物质相混,可制成一种对防治线虫非常有效的天然物农药。它不溶于水,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它的杀虫作物与化学制剂在美国已开始使用,其商品名是CLANDO SAN,主要用于苗圃及园艺作物,如草莓等。当用1%量施入土壤时,能在60天内控制线虫的发生。 种子处理剂壳聚糖用于多种粮食、蔬菜作物的种子处理(浸种、拌种、包衣)可促进种子提前发芽、作物生长、激发抗病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这一领域近年来研究成果较多。关于甲壳质应用于种子处理后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增加抗病的机理,正在深入的研究中。壳聚糖能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利于保持种子水份,又能吸收环境中的水份供作物需要,如果土壤水分过多,又能阻断水分,防止种子烂掉,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用不同数量的壳聚糖处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麦、燕麦、大豆、甘薯、疏菜等几个物种子处理上,均有取得增产的报道,国外报道,国外报道可使茶叶道更香醇,提高水稻的抗寒能力,番茄颜色靓丽,提高含糖量等。 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甲壳质/壳聚糖有改善土壤性质的作物,加上壳聚糖的抑菌作用,可将壳聚糖与可溶性蛋白(如胶原蛋白)合成液体土壤改良剂。这种改良剂有适当的稳定性和可降解性,降解后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供作物吸收利用。还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生长繁殖,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生物区系。这种液体土壤改良剂,喷洒到土壤表面后,能形成一层薄膜,起到保墒作物。施加粘土土壤中,可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以壳聚糖为基本成份,配以化肥、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及防腐剂,可制成用于无土栽培的叶面肥料。 果蔬保鲜剂和食品防腐剂壳聚糖保鲜剂天然、安全、无毒,是来自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环保保健型保鲜剂;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附着性。形成一层选择透气性保护膜,限制了氧气的进入,但不影响二氧化碳的通透,使果实处于自发调节的微气调状态从而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进程;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不但影响二氧化碳的通透,使果实处于自发调节的微气调状态从而延缓了果实表面的细菌,还能抵御外面病菌的侵入,达到防腐保鲜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保湿性。一方面抑制了果蔬的蒸腾作物,另一方面又有良好的保湿性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湿度环境,利于保持鲜度;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活性。防止果蔬变色提高商品价值。总之,壳聚糖保鲜剂的功能在于为果蔬产品创造成了一个良好的气体环境,减缓了果蔬菜成熟衰老的生化反应,降低了水份的蒸腾,抵抗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提高了保鲜率,延长了货架寿命,从而达到保鲜的效果。3 甲壳质产品作为农药的一些特点甲壳质产品作为农药在种植业的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许多优秀的特性,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以下10个方面。 完全无毒无害甲壳质、壳聚糖均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无毒无味,可被生物降解。甲壳质对动物经口的亚急性实验表明,LD50为16g/kg鼠体重。以壳聚糖对ICP系鼷鼠按每日18g/kg鼠体重进行连续19日经口投入的亚急性毒性实验,未发现异常现象。可以认为壳聚糖与蔗糖、食盐一样,对人和动物是无害的。在国内外已有用甲壳质、壳聚糖制成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等作为商品出售。这是甲壳质产品能成为绿色农业主导产品的必备和基本的特点。甲壳质产品的毒性等级应为实际无毒,然而我国现行农药管理体系中对农药毒性等级的划分还没设这个等级(过去从来还没有完全无毒的农药),因此,甲壳质产品(如OS-施特灵)还不得不在包装上标明低毒的字样。 有效诱导作物增强抗性这是甲壳质产品最具有竞争力,最被看好的特点。传统的植保技术过份依赖化学农药,而几乎所有的农药都是遵循直接杀灭原则。在这种观念和技术的主导下,使病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加,而植物自身的抗病抗逆机制却逐渐被削弱、钝化、休眠甚至丧失。这就是现今病虫害防治越来越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要使植保走出误区,摆脱胎换骨困境,应该首先着眼于千方百计调动作物自身的免疫机制,甲壳质产品恰好为此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甲壳质作物于植物能诱导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多种抗性物质,使作物用于植物能诱导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多种抗性物质,使作物自身免疫能力大大提高,一旦病菌侵犯,这些抗性物质就能从多个靶位对之加以消灭。这种作用持久,而且病菌难以产生抗药性。实践表明,抓住了调动作物自身免疫这条主线,强调预防为主,辅助科学管理和适当的外部农药的抑控,许多病害的防治都变得不再困难。甚至给那些长期困扰被认为几乎无望解决的病害的防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可防可治应用甲壳质强调预防为主,甲壳质产品最好在作物发病前使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然而,由于甲壳质的作物机制是诱导作物产生抗性物质,这些抗性物质可以迅速歼灭入侵的病菌,因此,在作物已经发病后及时使用甲壳质产品,往往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应用甲壳质产品对炭疽、疫病、病毒、枯黄萎、根腐等病害均可直接控制。对其他多数病害,或病情严重时,可与外抑农药(减量)配伍,内抗外抑,协同作物,多数情况也都能取得满竟的效果。这一点对于甲壳质产品的前期市场开拓竟义尤为重要。 防治病害范围广泛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多种抗生物质,因此对病毒、真菌、细菌三方面病害的防治都有效,尤其是对病毒病的防治过过往往是植保的难题,而用甲壳质产品防治效果却十分理想。这些均已得到实践的验证。辅助防治虫害实践表明,经常使用甲壳质的作物较少发生虫害。对这种效果的作物机制还缺少深入的研究,有报导说由于昆虫外皮均含有几丁质,而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的几丁质酶可降解昆虫外皮的几丁质从而破坏昆虫表皮使之死亡;也有人认为,几丁质聚糖被作物吸收后,在植物吸吮后进入体内把内壁的几丁质壳素酶分解掉,使其失去了生物被膜而丧失生存条件。这些情况均在昆虫则孵化成幼虫时效果最好。甲壳质产品对各种蚜虫均有明显的触杀作物,这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 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甲壳质诱导作物的抗性不仅表现在抗病,也表现在抗逆方面。施用甲壳质,对作物的抗寒冷、抗高温、抗旱涝、抗盐碱、抗肥害、气害、抗营养失衡等方面有良好作物。这是由于甲壳质对作物本身以及土壤环境均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譬如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的多种抗性物质中,有些具有预防、减轻或修复逆境对植物细胞的伤害作用;再如甲壳质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健壮植株自然也有较强的抗逆能力;甲壳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将在下面加以介绍。实践中,当作物幼苗遇低温冷害而萎蔫时,及时使用甲壳质很快植株就恢复了长势;当作物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根系老化时,使用甲壳质很快就会促使焕发出有活力的新根系;当作物受农药药害枝叶枯萎时,使用甲壳质可以辅助解毒并使之很快就抽出新的枝叶。这些都是甲壳质增强作物抗逆性能的典型实例。 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甲壳质对作物的增产作用也十分突出,这是因为甲壳质可以激活、增强植株的生理生化机制,促使根系发达,茎叶粗壮,使植株吸收和利用水肥的能力以及光合作用等都得到增强。实践表明,甲壳质用于粮食作物,仅处理种子即可增产5%-15%;用于果蔬喷灌等可增产20%-40%或更多。对作物品质的改善如增加粮食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果蔬糖的含量,产品风味的改善等作用也十分明显。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的品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甲壳质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将日益显得重要。 有利于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这是甲壳质很有意思的特点。研究表明,甲壳质进入土壤后可以大大促使有益细菌如固氮菌、纤维分解菌、乳酸菌、放线菌的增生,抑制有害细菌如霉菌、丝状菌的生长。譬如使放线菌的数量可增加近30倍。这一特点决定了甲壳质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改善作物的生存环境,也是它可以防控土传病害和促进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谱抗菌,良好的成膜性、保湿性和选择透气性甲壳质有广谱的抗菌性。研究表明,甲壳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多数菌都有很好的一杀作用。甲壳质在植株和产物表面形成薄膜,对病菌的侵害起阻隔作用,而且这层膜有良好的保湿作用和选择性透气作用。这些特性决定了甲壳质可以成为果蔬保鲜剂的最好原料。现在甲壳质保鲜剂已经问世,其保鲜作用十分良好。甲壳质的抗菌作用也表现在甲壳质产品的一些辅助用途上,譬如可治疗外伤,消炎,止血,止痛,促进伤口愈合,治疗脚气等等。 使用方便,价格不贵甲壳质产品多为水剂,对水就可以利用。价格不贵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综上所述,甲壳质产品集诸上许多独特优点之大成,特别是它的诱抗特性在植保方面有重大意义,这些在现有农药中是少见的。甲壳质产品的广泛应用将会导致植物保护从观念到技术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将会为减少作物病虫害,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的绿色农业带来美好的前景,其前途不可限量。这已经在实践中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了。4 典型作物典型病害的防止 瓜、菜、草莓等作物连作减产的防治瓜、菜(主要是茄果类)、草莓等作物的连作减产,历来被视为难题,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连作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土壤养分的失调,土壤盐分含量过高,上茬同类作物所产生的废酸中毒,以及镰孢菌为主的土传病菌的危害等。要彻底解决连作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传统的防治方法,如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嫁接,淹水改土灭菌,化学药剂防治等,均存在各种局限和困难,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利用生物农药健根宝(沈阳农业大学开发的微生物农药)和甲壳质生物农药(施特灵),辅以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有望为解决连作减产开辟出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健根宝和甲壳质产品主要解决重茬最关键、最棘手的防控土传病害问题。仅仅应用健根宝和甲壳质产品就可以解决连作减产的主要问题,实现防病、增产,这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水稻旱育苗已成为我国水稻栽培的主要技术。面积不断扩大,然而水稻苗期的立枯病也相应肆虐,成为制约旱育苗发展的主要障碍。立枯病因源于幼苗出土后的寒潮、冷害,小苗的正常代谢受到阻碍,原生质受到破坏,生理机能减弱,以致内抗性减弱甚至丧失,病菌就相机侵染。由此可见,防治苗期立枯病,增强秧苗自身的抗性是关键所在,甲壳质产品恰可担当此任。用甲壳质产品浸种,出苗后,小苗一叶一针到三叶一针时喷2遍甲壳质产品。最好在喷第一遍(一叶一针)时加入常规50%量的叶面肥,效果更好。 地下块茎(含鳞茎、根茎)类作物的防病和增产甲壳质生物农药对块茎类作物的抗病增产效果特别显著,应积极倡导采用。甲壳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物的早期发育中,以土豆为例,施用甲壳质产品后,其主要有效成分壳聚糖被土豆块茎的淀粉粒子吸收后,作为细胞高效活化因子可取代其他植物激素,促进生根早发,提高出苗率,促进淀粉的大量合成。这是实现高产的基本因素。当苗出齐后,尤其在插墒时和土豆形成期是薯类晚疫病盛发期,可用甲壳质产品喷防,如见病则提高甲壳质产品浓度控制。按上述措施,出苗率已平展叶期计算,展叶出苗率比对照高,平均提前三天出苗;须根增加5%,主根直径比对照平均增粗,主根长度比对照增长,在生长中期计算,没进行任何喷雾情况下产生量比对照增加,可以认为:所有地下块茎、鳞茎、根茎类作物应用甲壳质产品处理是挖掘增产潜力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5 结论面临新世纪到来之际,人类对于保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无残毒的农产品已成为时尚的追求。可以预见,甲壳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必将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为广大农民的增产增收带来美好的前景。
传统果酱一般都高达蔗糖60%一65%。因过于甜腻,加之高糖摄入量对健康不利,因此低糖果酱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食品科研机构近几年研发出具有甜味但含糖量低的果酱。釆
Gut——[23.059] ① 给西式饮食小鼠补充低聚果糖,可增加盲肠和门静脉中的次级胆汁酸含量(主要是6α-羟基胆汁酸,如ωMCA、HCA和HDCA),改善糖
虽然“甲壳虫”这个名字很早就被大众接受,但是直到1967年8月大众才在市场上正式使用这个名字。在此之前,欧洲市场销售的汽车都是以“I型”或“1200”、“130
提取比较麻烦,自己在实验室提的质量也不好,建议你干脆买吧,一公斤也就150左右
申请专利号 CN00113649.6 本发明公开了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是用2~4倍55~70%的浓氢氧化钠在75~95℃处理10~20小时进行脱乙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