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7

喵呜兔几
首页 > 期刊论文 > 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cky小钰

已采纳

因为版权所以不好复制给你你自己进去看,这位老师在博客里写了这篇的解析很好,很详细

317 评论

易叉叉叨叨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而闻名。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320 评论

休普若斯

论文摘要 :真正的品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受到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关键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诗、明月、相思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清代王闿运评价此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迥异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当然,是否有溢美之嫌,另当别论,但至少说明《春江花月夜》不同凡响。 高二的时候就学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那时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我开始走进《春江花月夜》。授课完毕后我也写了一首赏析的白话诗,所以对该诗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幸运的是在大学里能重读这首诗,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此诗,品玩此诗,不得不说是命运的造化。因为无论是谁真正读过此诗后都不得不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作品赞不绝口,都能从诗中得到某些珍贵的东西。为什么呢?一首诗的水平高低,意境深浅,怎样来判断才不失公平公正?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近体诗,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唐诗讲究声,色,意。声,指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美,所以唐诗多有称为律诗。色,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意,当然是指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了,也是“诗言志”的部分。[1]从这点看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让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全诗共36句,四句一韵,共9节。结构整齐,旋律起伏,犹如一曲曲婉转动听的小夜曲萦绕在耳边,似梦似幻!四句一韵,前两句描景,后两句抒情,回环往复,声情与文情共舞,宛如天地之间独有此春、此江、此花、此月、此夜,其他一切只不过是陪衬罢了。 下面我且从诗词出发,品味其中奥妙。 一、月起,万物皆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宗明义,前两节即点明意境“春”、“江”、“花”、“月”,暗含了“夜”这一意境。此时,月初升。看“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水月相融,明月在潮水身上“爬”了出来,夜来了,关于夜的一切于是也就拉开了帷幕。月下夜中,江流环绕着花甸,月在树下亦破碎成“霰”,连空中飞舞的“流霜”、“汀上白沙”这些雪白的东西,他都说是“看不见”的,可见那月是多么的皎洁!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岂能不让人遐想连连? 二、月升,情初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句道出了天地的宽广博大,江天相融,仿佛天地之间只有明月空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开始道出主人公的孤独之情,人与月不是首次见面了,是彼此非常熟悉的了,月孤独,则人亦孤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则是承上启下,感慨时光飞逝,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整个人类的相对无限相比于江月的无限,从而反思生命的可贵与光阴的宝贵,劝诫人们要学会珍惜,富含哲理。 三、明月当空照,感怀心中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忆起往昔送别的情景,诗人用“不胜愁”三字把心中的无限愁苦诉之笔端,任何人看到都会为之动情,离别之苦,普天之下谁又能避免呢?看今朝,“谁家今夜扁舟子”,有谁家外出的人回来了呢?一个都没有。只有妆镜台前的妇人在楼上独自相思,与明月诉苦罢了。“可怜楼上月徘徊”句“月徘徊”实际上是怜惜自己独自徘徊罢了,自己感到孤独也就觉得整个世界是和自己是一体的,一样是孤独的。如今那相思的愁苦却是“卷不去”、“拂还来”,足见饱受相思之苦。那颗苦苦等待的心伴着那夜夜萦绕脑海的思念的折磨,这是如何一番情景啊。 四、月偏西,心同君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今夜月清风高,一弯明月高挂。远方的你应该也在月下思念吧,只是听不见彼此的声音罢了,我坚信我们的心依旧是连在一起的,明月陪我度过了无数个相思的夜晚,但愿它也能帮你排解孤独之闷。 五、月西斜,可怜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昨夜我又梦见闲潭上的花落了,是啊,暮春时节已经过去了,可爱的人儿,你怎么还没有回家?江边的水眼看就把春天送走,天上的明月也向西边降落了,你怎么还不回来!读到这里,诗中的主人想必早已成了泪人。而身为读者的我也实在忍不住为主人公哀婉、叹息,甚至是落泪。 六、月沉,重思君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终于向西边落下了,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趁着月明回家,而回家的路途却又是如此的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了月不忍落去的留恋,还在树上挣扎,洒下最后的一缕情思。而实际上,是主人公舍不得陪伴她的月离去,在苦苦挽留明月。是啊,亲爱的人早已离家多年,除了明月还有谁能替主人公分担那浓浓的相思之苦呢!如今明月马上也要离去?叫人如何不惋惜呢。 全诗到这里落下了帷幕,而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久久盘绕在我们心中。全诗不但布局精巧,节奏起伏多变,颇具韵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诗歌改编而成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典范响遍世界;而且其语言优美,富含哲理,尤其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是道出了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空间的无限的对比,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只有既具有杰出的成就又具有深远的影响的人,才配成为大家。只靠一篇诗而被尊称为大家,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程千帆先生的话很有见地。[2] 真正的品完此诗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接受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中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参考文献: [1]《春江花月夜》的美之韵 宜宾学院刘艳《电影评价》2009年第8期 [2]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重庆三峡学院康怀远《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2卷 后话: 这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写的一篇论文,时隔多年,读起来还是很亲切。2005年到2007年由于受到一中两位女老师的启蒙,当时非常喜欢写散文诗,也很喜欢读古诗文和唐宋诗词,也算是年少时的某种疯狂吧。

330 评论

玉江style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内容上来分析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01 评论

茉莉芬芳2008

无话可说,全给你。天啊,一生能遇这人,死有何撼,生有何悠?只求这人永不离,让我去我就去,让我回,我马上回。此身虽贱,别无他求,只求你能收留。

259 评论

垫块砖一米三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19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的论文范文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的颔联,生动地描绘出临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 “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未眠,表现他心情

    2007sunart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论文题目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

    重叠的岁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星月夜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

    二月的小桃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文献赏析论文

    百度学术可以找到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在输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文献。如果不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可以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就出来了。 1

    天使禁猎区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论文题目

    ...... 夜色中,江水静静的,呜咽着向天尽头淌去,渐渐的融入了无边的黑暗中。刹那间,月伴潮生,世界瞬间明朗起来了。明朗的月,明朗的水,却自是美的朦胧,美的让

    幽香雨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