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0

清晨依恋静雪
首页 > 期刊论文 > 乌合之众论文的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辉帅LED照明

已采纳

在社会活动中,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现象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摘 要】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 文化 现象。“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关键词】地域;歧视;文化差异;中国社会

1.现象简介

地域歧视是歧视的一种。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同一个地域,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中国人对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东京人和关西人之间的偏见,以及台湾人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丑化。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较多人移动到另一地域时,偏见和妖魔化的问题便会开始明显,并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自然造成地域性歧视其背后也是有着它的根源性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人这样一种地域性歧视现象的呢?其实,如果你只要仔细的分析思考,你会发现,这种地域性歧视不单是因地域而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范围或者表现形式不一而已。

我们先把地域性扩大,把省份上升到国家,那么你就会发现,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像什么河南人、上海人、东北人的地域性区别是被抹煞的了。取而代之的是骂美国人,骂日本人,骂韩国人。我们再把眼光的地域性进一步放大,从国家上升到东西方,于是你又可以发现,这个时候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的区别又是被抹煞了的,角度开始换到东西方文化优劣的比较上来,自然东方文化又是要被我们盛赞自夸一通,而西方文化自然也是要被贬低下的。这是地域性歧视扩大方面的一个现象。

反过来,我们再把地域性缩小,从省份的地域性降到县城,我们也同样会发现同一个省份,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会因为县城这个原因呈现出地域性歧视的特点。到镇到村也是如此,就是到了家,同一个村子里人家与人家之间也是会一样的,我们家比他们家如何如何,他们家又怎么样怎么样。总之也还是免除不了有色眼镜的存在的。

地域性歧视不单存在于省份,只要有地域的区别,那么这种歧视是存在于各个角落的。那么没有地域性区别,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歧视的存在呢?也不是。比方说,我们时常见着很多大学生嘴里动不动就是:“我们清华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北大怎么样怎么样。”“他们那个学校怎么样怎么样。”又或者某些公司的员工也会这么说:“我们公司如何如何。”竞争对手的“公司又如何如何”。

也就是说,于中国人来说,只要有分类属性的存在,就必然有一种与分类属性相配的范围类的歧视存在。从这个结论角度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各类这样的现象了。诸如过去文学界的“海派”和“京派”之争,今日的“80年代后”作家和“80年代前”作家之争,又如历史上的各种党派学派之战,无非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这种特性。

2.社会危害

地域歧视的社会危害显而易见。以河南为例,地域歧视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一部分河南人的生存权,形成了社会不公,而且还容易使一些素质较低的河南人破罐破摔,从而对社会构成新的危害。流言飞语,重于利剑。如果一个十五亿人口的大国,有一亿人口被不公平对待,这些人被激怒之后所产生的“爆发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于地域歧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高度重视。

地域歧视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平、平等、正义的理念是相悖的,它不利于人权的保护。任何一个社会,不要说发展,就稳定来讲也是起码的基础。一个公平的社会起码有三个层次的公平:一是起点的公平,二是过程的公平,三是结果的公平。如果一个人处于被歧视的境地,会给个人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甚至会使个人采取一些极端的报复社会的行为。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地域歧视会孕育一些潜在社会矛盾,很容易给和谐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地域歧视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对被歧视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正义的。公交车上的对方言的蔑视,一些商店打出不卖某地货的牌子,招工单位声称不要某地人,去年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等地域歧视现象,都是同公平、正义相违背的。

第二,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规章制度 和公共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地相处。地域歧视则使人们彼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更可能会发展到引发纷争,造成冲突。

第三,地域歧视不利于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地域歧视会使社会处于一种难以整合的状态,矛盾激化后,极易导致社会出现撕裂状态,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讲的“断裂社会”。“断裂社会”绝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3.原因初探

中国的 传统文化 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存在方式是很矛盾的。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由小而大的方式过程。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说,这很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但是,这过程里却隐含着一种很矛盾的东西。

这种矛盾体现在道德的个体性和思想的群体性上,儒家思想很着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就是说你要成为一个符合儒家思想标准的完人,你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的存在最为体现的是道德上的个体性,而不是随波逐流,那么什么才不算随波逐流呢?自然,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你得思考辨别它们的存在是不是符合儒家标准。作为个体性修养来说,儒家思想要求你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但是从大的层面,群体性即国家天下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又是抹杀了个体的思考的,只有儒家思想才是一统天下的思想,任何其他的思想都是异端邪说,这时又必须是抹杀了个体思考的。 这样的一种矛盾性造就了中国人的另外一种特性,传统文化思想个体的修身过程决定了中国人个体性的自我特征,而传统文化一统的思想对思考的抹杀又造就了中国人自卑的特征。自我和自卑这两个矛盾的特性就在中国人身上融合在了一起。

于是,因为自我的特性,对一切外在的,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也就不足为怪了。几千年的文化优越感和闭关守国其实都是这一自我特性的表现,历史上,无论中国的文化对外来的文化融合或者拒绝,不都是建立在我们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这一心态的基础上吗?自卑的特性自然也就使中国几千来只有那么三两个的思想家哲学家,因为群体性思考的丧失的环境下又怎么能有新的思想出现呢?

自然,由此而及的地域性歧视也就很自然了,地域性的歧视其实就是自我的特性,一切只有自己的优秀,那么别人的自然就差了。同时,因为思想的自卑性,所以这些地域性歧视的人群在地域性歧视的时候都绝对不会是以个体的方式个体的思想存在的。所以,王朔在骂80年后的时候,自然是要拉上50、60、70年代的作家的,这是骨子里思想自卑的自然反应,同样80年后回应也是要以80年后这个群体作为思想的支撑的。所以,骂河南人或者上海或者山东人的人,同样也是要拉上一个自己省份的人的。所以学派之间的论战拉上同样级别的学派也就正常了,自然当男人说女人怎么样的时候会加上句:“我们男人”,女人反驳也是会带上“我们女人”这样的话语的。至于那些动不动就“我代表多少什么人”都无非是思想自卑的一个反衬。

也就是说,这种地域性歧视的真正根源并不在地域性,而在于这个自我的范围,以地域性自我为范围属性那么就有地域性歧视,以年代自我为范围属性就有年代属性,以学术观点自我为范围属性那么就有学术性歧视。

归根结底,这是中国人自我和自卑的体现而已,而这自我和自卑都是独立思考的丧失。这真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翻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2]刘易斯.科赛等.《社会学导论》杨心恒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页.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社会学视域中的仇富现象

摘 要 仇富现象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公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之时,对于仇富现象的探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 热点 话题。本文将根据社会各界对仇富这一现象的理解,简要探讨何为仇富现象,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即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关系出发,对仇富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本文创新地看待仇富这一社会现象,并探讨仇富现象将会对今后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仇富现象 社会制度 社会结构 社会互动 一、仇富现象含义与分类

如今,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仇富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对于仇富的本质有不同见解。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中国当前所谓的仇富其实并非真的仇富,而是仇不公。穷虽也有不公,但穷人往往是不公的牺牲品,是被动的,不得已而穷之。但富人,则是不公的受益者,是主动的,是得已而富之。”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认为,仇富是一种怪现象,仇富现象可概括为:员工仇恨老板、学生仇恨老师、病人仇恨医生、接受社会帮助的人仇恨做慈善的人。 谢静教授角度新颖,将仇富现象与媒体中的富人与穷人的不同形象联系起来,认为媒介形象中的穷人通常是正面的形象,而富人以负面形象居多,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仇富现象。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其实仇富的本质是仇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仇财富的不合法积累。 这一说法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是对上述观点的概括 总结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热点,仇富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恐怖行动

这是最为极端的一种仇富现象,是由内心的焦虑与愤怒的长时间积累造成的。北京机场爆炸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引爆炸弹的男子叫冀中星,家中经济条件困难,曾在广东打工生活,因觉得受到不公正对待上访十多年,他通过投诉、网络博客等各种方式进行控诉都没有结果,于是只好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还有“仇富男”杀死“宝马男”等类似案例,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内心积累了太多的不公平感,愤恨无法及时排解,对法律也失去了信任。

(二)扰乱社会治安

还有许多人通过扰乱社会治安来表达仇富心理。比如在富人居住小区将停车场里的奔驰、奥迪等高档车辆砸坏或刮花;专门偷盗、抢劫富人的财富;聚众殴打有钱人;恶意散播关于富人的谣言等。这些行为的最大特点就是组织性。他们通常是由三五个甚至更多人组成的团伙,并且按照计划行事。个人的仇富心理再加上群体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会让他们更加胆大妄为。

(三)网络舆论

通过网络来表达仇富心理是最为普遍的仇富现象,尤其体现在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平台,发表几句仇富的评论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而有些人则专门通过发表一些仇富的 文章 ,曝光一些富人的负面行为而博取大众的关注,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公平感,同时也起到了带动作用,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

二、仇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制度层面

首先,中共十四大后,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一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单位体制下,每个人都归属于一个单位,资源配置上几乎遵循平均主义,贫富差距不大。然而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它以创造财富为导向,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利用投资、股票等方式赚取巨额财富,从而造成这些人的财富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不对等的状况。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促进市场发育,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方针。这样,行政与市场的力量结合在了一起,都成为产生社会不平等的因素。

第二,国家有许多制度无形中强化或保护了富人的利益。

仇富背后的制度原因就是有一个权力不受制衡、资本不被驾驭的制度。 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更加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先发展;在三大产业中,国家大力扶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初衷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然而较低的起征点以及缺乏必要的“限高”政策,已经违背了初衷。 教育 制度中也包含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法规指向不够明确,许多人可以利用这些法律漏洞、投机取巧地攫取巨额利润。

(二)社会结构层面

第一,仇富现象与社会阶层流动不畅有很大的关系。

杨继绳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先赋性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后致性因素的作用有减弱之势。先赋性因素加强、后致性因素减弱,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现象。” 我国近年来出现了精英整合的趋势,权钱开始统一,这会更加强化社会资源流向精英。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也很难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多地是成为 “蚁族”,而那些出生在权贵家庭中的人,即使不用付出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成为社会中的上层人物。李友梅等人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在严重分化的同时,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庞大底层社会的‘尖塔式’社会结构。” 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能向上流动,当向上流动的途径畅通时,有利于化解阶层矛盾。但是,当今社会缺乏这样畅通的 渠道 ,努力得不到收获,这种状况必然会造成底层人们对上层人的仇视和愤恨。

第二,我国贫富差距过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是财富分配不公和利益关系调整不平衡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直线上升,2006年就已经达到,这表明,我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所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公平。 收入较低的人群或地区为自己所处的劣势地位感到不公,于是就会对高收入群体产生仇恨心理。然而贫富差距并不等于社会公平的丧失,而是我国当代社会还没有找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均衡点。 所以许多弱势群体对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地区收入差异怀有不满情绪。

(三)社会互动关系层面

首先,富人与穷人之间不对等的互动是仇富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现代的地位不一致的消费行为上。我们平时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就是当一名顾客走进一家高档品牌服饰店,店里的服务员首先就会对顾客的穿着打扮从头到脚打量一番,再根据顾客现有的打扮来决定有没有必要认真为他服务。在公共场所中,富人通常会比穷人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这些现象就很能说明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富人与穷人区别对待。

第二,富人阶层的失范行为严重。

大到轰动全国的郭美美事件和近期曝光的官员骄奢淫逸事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富人的炫富行为。我国已进入一个以炫耀性消费为代表的畸形消费机制当中。 近年来新闻频繁报道关于有钱人举办的超奢华婚礼,对大众来说确实是一种震撼。富人阶层失范行为还表现在为富不仁。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利用自己父亲的地位在公共场所为所欲为。然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钱拥有多少套别墅,而是他能否利用自己的财富为社会作贡献,可如今能像李嘉诚这样将自己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都捐献给社会的富豪屈指可数。

三、如何看待仇富现象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富人真的可恨吗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为了过上富足的日子而奋斗。我们不能否认有许多富人是由于自身的不懈努力而发财致富的,他们背后付出的勤劳和艰苦奋斗已经被财富的光辉所掩盖,而发财致富后想要过上比别人优越的日子也是正常心理。所以我们在看到富人风光的一面的同时,应该回想一下他们的致富手段是什么,有什么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倡导的。虽然有的富人确实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可还是有许多富人时刻谨记着做人基本的道德原则。当然,具有仇富心理的人并不都仇恨所有的有钱人,例如袁隆平、李嘉诚等人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富人反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尊敬与支持,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仇“富”,而是仇社会的不公正。

(二)穷人真的可怜吗

仇富现象大部分原因归结在富人身上,但并不是所有原因都在富人。新闻媒介总是喜欢将穷人塑造成为贫苦善良、受压迫的形象。许多穷人怀才不遇,一直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近年来关于穷人的负面消息也屡屡让大众心寒,例如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人们捐赠的衣物时,并没有感谢,反而埋怨这些衣服太劣质。可见在仇富之前应该先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富人阶层呢,我相信还是有许多人是由于自身还不够勤奋。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一味地去怨天尤人,而是分析和学习致富的方式。

(三)仇富现象不一定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乱

仇富现象虽然蕴含着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但是,我国社会总体而言还是会保持着基本稳定的状态,短期内不会爆发巨大的社会动乱。这是由于大众虽然有仇富心理,但是仍然在单方面地接受社会不公正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不断地改善社会治理方式,颁布了多项法律都是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平息社会冲突的,政府的及时调控使社会不公平感降低,所以不会使社会落入一个混乱不堪的境地。再加上我国经济一直以来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总体来说大家都是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的。并且,仇富心理也不一定是坏事,会仇富的人是对提高自己的地位充满向往的人,还会激励这些人不断奋进,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将仇富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应该相信政府的处理能力和社会本身的平衡力。

四、结论

可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仇富现象归结为富人的为富不仁,应该辩证地看待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分析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状况,从全局着眼,站在社会大背景中来看待仇富现象。仇富心理虽不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乱,但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总之,要想彻底地消除这一现象是不可能的,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还是要重视社会公平的实现途径是否畅通,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且需要大众对社会保持应有的信任与支持。

133 评论

aimyforever

这需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让自己变得更加高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动摇。

342 评论

映雪堂明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因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乌合之众》

因为这样的错觉,人们拥有了看似丰富多彩的个性与观念,在自己身处的时代发出各种声音。他们以为自己是在为时代做着特立独行的呐喊。

然而,回溯历史的后世人眼中,能被称作真正清醒的勇士没有几人。云云众生大多受到不同的群体洗礼,被打上鲜明的烙印,分门别类地站在各自的圈层里模糊掉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被人们称为保守派、激进派,女权主义者或是大男子主义等等。

无关紧要,只要身边人呼喊口号的声音足够震撼,自己就会变得无所畏惧,漠视一切法则。他们以为自己会成为时代的英雄,最终不过泯然于世,成为乌合之众,为后世留下癫狂的浮华演技而已。

一、群体之下扭曲的“道德观”与智力衰退

1其一群体性带来多数即是正义的认知

数量,即是正义。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

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这是群体性带来的扭曲道德观。由此酿成的历史惨剧不胜枚举。曾经历史教科书上大肆夸赞过的法国大革命中巴士底监狱事件令人感受到群体性的癫狂。

1789年7月14日,当相信自己绝对正义的民众冲入了巴士底狱时,他们失望地发现这座巴士底狱中既没有政治犯,也没有传说中残暴的狱卒和狱吏。整个监狱只有八个人,包括照顾所有人生活的监狱长,四位做假证件的罪犯,两名精神病患者和一位性变态者。

当暴动的人民冲进监狱时,狱长正在替一位精神病患者擦口水,并示意暴动者们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吓到病人。可是心态已经被扭曲的这群人到这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悬崖勒马,反而决定立即杀死这位监狱长泄愤,整个过程由一位厨子用钝刀残忍执行。

这种多数即是正义的扭曲道德观不仅可怕还会传染。那个原本普通的厨师在众人煽动激情的口号里,最终变成了不辨是非血腥暴力的刽子手。

2其二群体最能接受的是浮夸的“演技”

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团结一致的群众,是可以迸发出打破所有准则的力量的。这种力量被别有用心的人窥伺到,便产生了利用。

然而,如何才能获得操纵群体性力量?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人们逐渐发现,越是浮夸有感染力的“演技”越能获得大多数的共鸣。人们会因为演说的激昂,措辞的犀利而泪流满面或是群情激奋。不去甄别对方言论中的真伪,以及冷静整理判断言论里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完全沦为情绪的奴隶,抛弃智性。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试问这样依靠本能感情驱使的社会如何能稳步前行。最终只能如贪恋酒色之人一般,掏空自己的身体折损自己的心智,沦为破败的躯壳。

二、为何我们要勿忘初心保持独立人格

1其一为了规避群体性带来的危害

群体性的“道德观”,以及任由自身被情绪掌控的去智化,带来的危害强大而隐蔽。只有我们每个人保持足够的冷静与独立思考。才能从群体性的魔爪下逃脱。

动荡不安的年代,面对时局的变化纷乱以及自身的困局,人们很容易陷入迷茫中不知方向。这时候如果有着一场演技精湛,感染力极强的演说,很容易感染迷茫中的人。

最终这些人被驱使做着比他们憎恶的人更加残暴的事情,却反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他们不思考,被暴动的对象是否是罪魁祸首,以及自身的行为是否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很多时候群体性情绪化的暴动会带来更多的伤痕。

和平年代,虽然没有战乱的暴力,开始衍生出舆论的暴力。莫须有的言论,几张照片就可以组合出任何故事。如果不具有独立思考力,很容易人云亦云,成为伤害他人的助力。冷静自持看着只是个人格局,却能搅动大时局变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其二“演技”并不能推动社会前行

当人们发现浮华夸张的“演技”能更容易获得群体性认可后。世上之人为了获得只有大部分人的支持才能套现来的权势和荣华,不再用心专研真正能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与艺术,而是致力于打造各种各样的人设,以及为对手贴不同的抹黑标签,来完成自己的人生奋斗。

发挥自己纯熟的演技来愚弄世人。活脱脱将人生过成了戏码。这样的结果会是如何?在社会顶端的都是一群演技精湛的人,他们是否拥有推动社会前行的能力,或许有或许没有,但这已经没有人会真正在意了。

而处在社会下游的人也会受到这些顶端人士的风气影响,不再致力于学习耗时耗力的知识,转而将心思花在外包装上。最终,这个社会就会堕落成一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世界。抛却先人苦心积累的智慧与思考,兜兜转转多年反而沦落成依靠本能行动的高级动物。

如果我们不保持自我与初心,随意被改变被驱使,最终这个曾经孕育璀璨文明的人类社会便会堕落成原始的动物世界。

3其三人生是一场寻觅自我的修行

除去群体性对社会的种种危害,最终直接伤害的更是乌合之众中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个体。当他们没有坚守住自己,成了群体的刽子手与共犯,满手沾染血污。

某一天,他们冷静之后再去回望时,失去的不仅是自己错伤的他人,更失去的是最初的自我。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挽回的。丢失的自我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寻回来,或许穷其一生都不能再找回。

人生本就是不断寻觅的过程,自身的价值,自身的意义,在寻觅所得里获得满足与幸福。但是,如果心志不坚定,常常被群体性干扰,就会陷入一个个迷途中。看似一生也忙忙碌碌疲惫不堪,最终也只落得一无所获。白白浪费这一场人世修行,看似奋进的一生,不过是自我毁灭的堕落。

三、如何在嘈杂社会里保持自我

1首先要拥有说“不”的勇气

如何摆脱群体性对自我的驱使。首先要拥有的自然是说“不”的勇气。对群体性一些错误行为保持不盲从,就是摆脱群体性控制的第一步。

如果面对群体性的邀请,不能够提出有效拒绝,浑浑噩噩地随波逐流,最终很容易被其中的习气污染从而迷失自我。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大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中,能有多少坚持能守住。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远离与拒绝。

远离同学朋友里不成体统的聚集,对他们挂在嘴边人人都这样的行为言论,保持清醒与否定。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也不要随意跟着大多数人站队。即使大多数人的言论看起来多么深情并茂,也只不过是他们通过只言片语的想象,根本毫无依据。绝对要戒除人云亦云的恶习。

2然后是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

拥有否定的勇气后也不能盲目否定,不然和受到情绪掌控的群体又有什么分别。都是不能够明辨是非,给这个世界制造嘈杂声音而已。

面对事情,最端正的态度就是从事实出发。无论是评判社会时局变化的缘由,还是平常人之间的对错都是如此。例如,法国大革命的民众们盲目地发生暴乱,最终带来的并不是和平而是更动荡的时局,他们只是杀死了他们的假想敌,沦为其他势力的无知爪牙而已。

面对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是如此,一句话一张照片真的无法延伸和支撑太复杂的故事。不是摆拍几张助人为乐的慈善照片便是好人,也不能因为一句不雅言论就彻底否定人品。毕竟只言片语真的代表不了人性的全部。

3最后保持“知行合一”的准则

能将初心自我坚持住,在嘈杂的社会环境里真的很困难。三五个人和你说某一个观念,你可能不为所动,可是身边所有人都对你如此说,效果会如何?三人成虎,人言可畏。

有多少人在初入社会与职场时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的守则与底线,最终都在时间的磋磨里消失殆尽,最终成了戴着面具生存的假面人。历经挫折的王阳明在那个雷雨之夜领悟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不要空喊口号亦不要困守不前,而是将自己的信念化在自身骨血意识里,当你行动时那些准则才会如影随形不被抛却。

四、总结

《般若波罗蜜心经》中为人们展示了,大千世界中诸多幻境诱惑的真相。亦揭示了这些幻象对人心性的损害,但是最后还是给出了偈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让人们勇敢地去红尘孽海中浮沉,毕竟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又如何修成正果。愿世人历经沧桑,归来仍有少时初心。

参考文献:

《般若波罗蜜心经》

《传习录》

《欧洲简史》

243 评论

Camillemcc

就算生活在群体里面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不是别人去干嘛你也要去干嘛

279 评论

相关问答

  • 乌合之众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社会活动中,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现象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

    清晨依恋静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俄乌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工业10-2 姓名:朱少栋 学号:10024090245美国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摘要:一直

    吃不胖的妩媚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俄乌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1、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次序,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 2、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

    记住我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众筹的论文参考文献

    - 个人理财业务新起点的深度分析 作者:林姗姗, 期刊-核心期刊 经济师CHINA ECONOMIST 2008年 第11期 - 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竞争策

    苏苏湖光山色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的自我无序

    kanyuan82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