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64

机器猫TJ
首页 > 期刊论文 > 萌芽文章周嘉宁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毛头猴子

已采纳

那让你们家佣人去买,还马上就看。

270 评论

yoyobear1988

“找些华丽的词语,搬弄下文字。” 名家评论,不是我评论的。

214 评论

angeldevil82

文: 叉少

在上海,有两本老牌文学刊物,一本是象征青年作家破茧的《萌芽》,另一本是宣告成熟作家诞生的《收获》。

二十年前,《萌芽》推出了新概念作文大赛,散落各地的文学青年因此脱颖而出,成为文坛新芽。 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新芽没有迎来收获的季节,有的提前凋零,有的还在尴尬地“萌芽”。

事情还要从一位语文老师的“反抗”说起。

“这篇文章的写景罗列堆砌,缺乏意境,让人无法回味,全文都找不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精彩之处。”1995年夏天,一位名叫王丽的高中语文老师正在讲课,她评论的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名家李健吾1961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散文《雨中登泰山》。

下面的同学都蒙了,每个人都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 从小学上到高中,还没有一个语文老师敢说教材里的课文写得不好。

与此同时,前文化部部长、《青春万岁》的作者王蒙也被小孙子的一道语文习题弄得皱紧了眉头。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哪个陈述句是对的?

A.窗外,有一棵树

B.有一棵树在窗外

C.在窗外,有一棵树

写了一辈子小说的王蒙看着三个选项,举着笔愣是打不出一个钩。

同样苦恼的,还有日后的著名编剧邹静之,女儿小小年纪写出的“圆珠笔在纸上跳舞”被老师打了一个叉,他担心女儿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了。

两年后,带着无尽失望离开中学校园的王丽在《北京文学》发表了文章《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这篇道出万千语文老师心里话的文章,不仅点燃了教育界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也改变了一家远在上海的文学刊物的命运。

这本刊物就是《萌芽》,当时已经快发不出工资了。

1996年,青年文学杂志《萌芽》创刊四十年整,销量从巅峰时期的三十多万份跌到只剩一万。为了糊口,《萌芽》的编辑李其纲在业余时间练摊儿卖童装,新上任的主编赵长天为了提高销量,把当红球星范志毅的照片印到了封面上。

看到王丽的文章后,《萌芽》也推出了自己的专题“教育怎么办”,读者的热烈反馈让李其纲隐隐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即将改变了。

李其纲跟赵长天说,咱们应该办一个大赛,跟名牌大学合作,请一流作家当评委,给爱写作的孩子们找一条高考之外的升学路,也能给大学输送优秀的文科人才。

1998年初秋,15岁的郭敬明在老家自贡的县城读初中,开始看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16岁的韩寒进入高中,他郑重其事地向全班介绍: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18岁的刘嘉俊则在高三的物理班备战高考,并暗自期望能在高中结束前体验早恋的滋味。

在这些文学青年感叹夏日终结的时候,《萌芽》向全国的重点大学发出协办大赛的邀请函。华东师范大学首先回应,他们的文科基地班可以招收获奖学生,然后南开、厦大、南大、山大也表示支持,最后连北大也拍板了。

随后,1999年第1期的《萌芽》杂志刊登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倡议书,大赛将以“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

两个月后,大赛收到了四千多篇投稿, 作家王蒙在看过之后激动地说:“我们可以就此搁笔了。”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人选堪称豪华,不仅有多个年代的知名作家,像余华、苏童、陈村、铁凝、方方、马原、叶兆言、韩少功、孙甘露,还汇聚了各大高校文学系的教授。

成为评委后,这些作家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让我们评中学生写的文章,靠谱吗?”大赛总干事李其纲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和主编赵长天之前到中学里看过老师推荐的优秀作文,“都是些为高考写的作文,文章里假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大赛没有真性情的文章投过来,“最后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倘若如此,那新概念的第一届也就只能是最后一届了。

很快,初赛的优秀投稿就让李其纲的担心烟消云散,甚至连作家评委也连连惊叹,比如韩寒的两篇初赛文章《书店》和《求医》,文字老练又犀利。

我曾见过一篇杂文说现今看不懂的字就是所谓狂草,医院更是汇聚四方狂草专家的地方,一个医生可能一辈子称不上医学家,但一进医院就意味着你是书法家。

——《求医》

为了验证作者的真实水平,1999年3月27日,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在上海举行,所有入围的作者都要奔赴上海的考场,现场作文。

那天是周六,来自全国的134个入围者齐聚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下午一点半,考试正式开始,每个考场的监考老师从兜里拿出一个苹果,然后咬了一口放在椅子上,这就是复赛的题目——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

让评委印象深刻的韩寒,没有接到复赛通知,那天编辑临时给他打电话,他才从郊区赶来,用一个多小时写了《杯中窥人》。那是李其纲单独给他出的题目——半杯水里塞进一个纸团。

这篇引经据典的杂文共有一千两百字,韩寒在文中提到了两个他最喜欢的作家钱钟书和李敖,最终获得了首届大赛的一等奖。

复赛的第二天,评委们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开始评奖。一篇名为《东京爱情故事》的文章让铁凝连连赞叹,此文的作者是初中生丁妍,但是作家们看完之后都无法相信这样温润的文字出自十四五岁的初中生之手。

莉香坐在离开东京的地铁里,她想去一个没有完治的地方,乍起的秋风把莉香的长发吹得飘啊飘的。那些长发飘零的日子呵!

——《东京爱情故事》

旁边的叶兆言忍不住走过来。“让我看看,我编过张爱玲的书。”叶兆言出身文学世家,爷爷是文学泰斗叶圣陶,他从八十年代开始写作,那时刚出版了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但是,就连叶兆言这样当过编辑的一线作家在看完丁妍的文章后,也无法判定它到底是不是初中生写的,只好翻出丁妍的复赛作品,一看究竟:

它曾经是一只快乐的苹果,平凡地生长、出售、被吃,这是大家所认可的苹果的一生,是它的命,不可能每只苹果都会幸运地砸在牛顿头上,然后世界为牛顿的理论所改变,爱屋及乌的,苹果亦流芳百世。

读完之后,叶兆言不再怀疑,他举起笔为这位初中生写了长长的评语:

“在一个看考试分数的年代,阅卷老师随手写的阿拉伯数字,轻而易举地就耽误了‘张爱玲’……不管怎么说,好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才能的充分释放。作为评委,读到这样清新自然的文章,很高兴很高兴。”

在叶兆言感慨的时候,作家方方也忍不住大声念出了自己正在评审的文章——《风里密码》,它的作者是南京十二中的高三学生刘莉娜,这是一篇讲述朦胧师生恋的故事,太阳照在生物老师微笑的脸上,作者在心中感叹,“那微笑透明得几乎炫目”。

现在我知道我的心是一组密码,在他和风一起进门的那个高二的下午,密码就乱了。那组数字从此变成一个玄之又玄的谜,连我自己都解不开。

——《风里密码》

这篇文章让几个女作家惊喜不已,她们互相传阅、大声地读着作者叛逆的语句,对这位高中女生笔触的细腻、干净感到惊讶。“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方方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意想不到一个高中生能将自己很秘密的初恋情感写得这么美丽、纯洁。”

作家们的赞美发自内心,他们是真想为文坛挖掘人才,甚至不惜为此争执。余华就为了一篇得了两分的文章站了起来: “这怎么能打2分哩,怎么只打2分哩?”

他拿着考卷走到打两分的那个老师面前,定定地看着对方。“你说说,你为什么打两分。”评审的老师没敢看余华的眼睛,说了句,“它跑题了。”

余华没说话,他又拿给李其纲看,后者看后也认为没有跑题,余华看着考卷说:“那你说怎么办,这可伶的孩子。” 最后,这篇文章被评了奖。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硕果累累,有7位一等奖的获得者被北大、南开等名校免试录取。韩寒当时才上高一,与复旦大学擦肩而过,招生老师跟他说,等你高考的时候,第一志愿一定要填复旦。

一篇作文上名校的巨大吸引力,让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炮而红,很多报纸都做了专题报道,把新概念大赛称为文学界在世纪末最让人感到新鲜的、最有冲击力的、最有社会影响的活动。

大赛的火爆,也让《萌芽》一时洛阳纸贵,销量大增,刊登的获奖者文集让无数中学生瞪大了眼睛,很多人都在心里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自己的作文也要登到上面。

之后的几届新概念涌现出多位令人期待的青年作者,比如第二届的周嘉宁、第三届的郭敬明、张悦然,第四届的郝景芳等等。

但是,过早的成名,让很多天赋过人的孩子迷失在市场之中,稿酬和版税不断增长,精神和思考却原地踏步乃至倒退。

那年,让编辑给没来参加复试的韩寒打电话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就很遗憾。 “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作家,比如莫言、贾平凹、王安忆,大都没有受过严格的中文教育,但是他们的个人风格很强烈,韩寒也是如此,可惜红得太早了。”

在韩寒和郭敬明成为现象级偶像之后,新概念大赛的获奖者也被视作文坛新星,所写作品从《萌芽》直通各大出版社,而市场只顾利益,它从不会想,一个十几二十岁的作者在耗尽青春的哀伤之后,还有什么可抒发的呢。

第三届一等奖获得者甘世佳从新概念出道,成为金牌作词人和新锐编剧,一边为薛之谦写歌词,一边写大热网剧《爱情公寓》。

前年,喜欢港台音乐的网友写了一篇《甘世佳 | 这十年来融过的梗,能令你无悔骄傲吗?》,历数被其“借鉴”过的林夕、黄伟文和张悬,有人在下面的评论里说:“欺负内地歌迷不听粤语歌吗?”

同样让人唏嘘的还有第六届新概念一等奖得主李海洋,他曾写出发人深思的校园小说《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北大教授曹文轩读后感叹“不服气不行”。

可是,在离开校园题材之后,李海洋的网络小说《乱世之殇》《青铜之城》都被网友指出有抄袭的嫌疑,有读者无奈地评论道:“郭四后继有人了。”

获得第九届一等奖的孙宇晨经历颇为传奇,他连投了三届都没过初赛,后来干脆断了通过新概念保送上大学的念想。第九届的时候,不想留遗憾的他又把第八届投过的三篇文章拿出来寄了过去,没想到居然入围了,最终以复赛的《从这里出发最远》勇夺一等奖,拿到了北大的加分。

后来,孙宇晨在赴美留学期间创办刊物,但因疑似抄袭受到批评,历经挫折“洗礼”才成为现在的币圈创业明星。今年还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不过到现在还未能赴约。

上个月,又有一位从新概念和《萌芽》出道的作者因为抄袭上了热搜,她就是《女王乔安》的作者张晓晗,在关于《寄生虫》与马桶的争吵后,网友搜集了她抄袭桑格格小说的证据。一场聒噪之后,这位九零后作家选择了沉默。

有一年发完奖后,《萌芽》的主编把四十多个获奖者聚到一起谈话。

“新概念要培养的,不是一个会写作文,会写小说,会写散文的人,而是能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与内涵的作家,你们是从几万人中挑选出来的,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学梦,在中国未来的文坛上,我希望看到你们的身影。”

一幕幕闹剧过后,曾经为这些年轻人的稚嫩文章拍手叫好、殷切期望的作家们不知作何感想。

2005年,《萌芽》举办了首届文学代际沟通论坛,目的是让格非、余华这些前辈和八零后的后辈作家对话,了解作为文学继承者的年轻人在想些什么。

本该成为讨论中心的郭敬明没坐多久就走了,留下张悦然、周嘉宁等人和前辈唇枪舌剑。有作家在会上表示,八零后作者进入市场但没有进入文坛,作品虽然畅销,但是文学价值很低。张悦然回道: “我想知道,文坛的这些作品除了文学刊物的编辑在看,其他有多少人在看?”

因为在国外参加赛车比赛,韩寒没有去。一年后,他在和诗人白桦的骂战中写道:“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茅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也就是一百人手淫,一百人看。”

当年的骂战引来很多批评,可是在今天,还有谁会为了文坛的事争个脸红脖子粗呢。IP、爆款成了衡量一切内容的金线,九零和零零后有志于文学的年轻人看着新概念作文长大,但后者的获奖文集越出越厚,值得读的文章却越来越少。

初衷是挑战应试教育的新概念,一不留神成为了另一种应试的规范。

今年5月,新概念作文大赛发出了第二十二封征文启事,提倡的还是坚持了二十年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几个月后,在上海巨鹿路675号《萌芽》杂志社二楼的阳台上,依旧堆满了像小山一样高的几万份初赛投稿。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 “曾经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的你,如今在做什么?” 下面的答案让人百感交集。

“十三届一等奖,现在是实习小医生一枚。”

“第七届一等奖,现在国企工作。”

“十五届二等奖,去了阿里巴巴。”

“某届入围奖,目前在写剧本。”

“首届一等奖,起点文学白金大神,在上个月离开人世。”

在回答里,让很多人怀念的并不是拿奖,而是那段为了文学和梦想在路上的日子。因为能报销来往的硬座车票,很多从没进过城的孩子有了第一次走出老家的机会,凭着一支笔来到大城市上海,与同样被余华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感动的同龄人相遇。

第三届那年,陕西富平县的中学生高满航获得了复试的机会,但是父亲说什么也不让他去,最后还是学校的老师出面劝说,父亲才给他筹了几百元的路费。到上海的时候已是天黑,招待所的阿姨听说他是来参加新概念的,伸着手鼓励他:“你就是以后的韩寒。”

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人都忙着下海经商,连作家也不例外,张贤亮跑到宁夏投资了影视城,莫言也禁不住“诱惑”,写了一集稿酬一万五的电视剧。

文学的流失让当时的文人反思,开展了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后来莫言也感慨,幸亏当年写的电视剧没红,要不然就没有后来的诺贝尔奖了。

韩寒他们是幸运的,赶上了文学回归为社会焦点的最后几年时光,在他们成名之后的十几年,文学再也没有享受过如此的荣光。 论商业成果,韩寒和郭敬明远超前辈,但期待他们找回新概念时期的少年心气,就是奢望了。

回到1998年的秋天,高一(7)班的韩寒经常望着门外三座教学楼的三重门洞发呆,死党们发现他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每写完一章,他们就是第一批读者。

在同学眼里,韩寒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只是一个不停看闲书的普通高中生。

在05年的那次论坛上,六零后先锋派作家格非问对面的新概念作家群:“中国社会现在的发展状况,在人类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出福楼拜、狄更斯、司汤达甚至是写《金瓶梅》这样伟大的作品的作家。可是没有,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路途太近了,《萌芽》和《收获》都在上海作家协会的小院里,平时隔门就能相望,可谓近在咫尺。

然而对那些从《萌芽》出发的少年们来说,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部分参考文献:

[1] 李其纲,《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7年11期

[3] 陈鸣,《差生韩寒》,《南方周末》

[4] 周琼媛、陈一冰,《新概念获奖者群体15年命运沉浮》,《博客天下》

186 评论

高小果3

郭敬明 文笔细腻 善于刻画 点睛之笔十分赞 悲伤逆流成河 很多人都喜欢,但是觉得仍不是很悲伤啊。刻画的真的不错。人家说他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 是抄袭庄羽的 圈里圈外 ,两本我都读了,还是觉得 梦里花落知多少 比较好,并且悲剧化并舞台诗意化的结局我很喜欢。阵的在最后快哭了。韩寒 虽个人对其没感觉 但是他的文章很深刻,批判和语言都很稳重并且强大。 他的国 值得一看。写的很好张悦然 被清风貌似是评为最具有诗意?细腻?还是什么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没看,只知道有这个人。他们都是心概念出来的,但总体感觉三个人还是郭敬明比较活跃。仔细看笛安写的也很好, 她的 西决 值得一看。虽然我不知道自己的对大是不是言简意赅了,但阵的是我所能想到的80后较好的都写上了,虽然比较大众都知道。有人说落落写的也不错,但是她的 尘埃星球 我没看懂。理解差啊理解差、好了,我真的把肚子里的货能扔就扔出来了。

133 评论

茵为有你

清和的《回首又见他》《萌芽》 要我怎么说 我不知道 太多的语言 消失在胸口 认识郭敬明其实是件很偶然的事情,只是由于我的一个朋友认识他,那时我只知道他是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仅此而已。 在见到他之前,我们几乎可以说是不认识的,在QQ上几乎不说话,我想他应该和我是一样的??不熟悉的人不知道要怎么交流。他来上海参加第四届新概念的时候我去机场接他,非常不幸的是,我那天刚好身体不舒服,于是在见到他的时候表情是非常严肃的,甚至是有点痛苦的,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误会我,因为我看见他的时候,那个表情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灿烂,好像等待多时的孩子看到带他回家的母亲,他背着很大的包站在人群里对我笑。现在我一遍又一遍回味着当时的那个笑容,那个在今后的日子里经常绽放在身边的笑容。忽然想起现在对他的称呼,小四,觉得有种宠溺的味道。 那天我告诉他我在WC里,而恰好有一个打扮得非常妖艳的中年女子从WC里走出来,他当时特绝望地以为那个人是我,还好在那女人之后,花样年华的我从里面走了出来。 之后在TAXI上一路沉默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我拿出一张地图来看我们要去哪里,他一脸诧异地看着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居然随身带着上海地图,然后自卑自己从来也不买地图。在那个灯火迷离的上海的夜晚,我就这样带着他从虹桥机场横穿整个上海市把他带到一草的家,一间租来的屋子,在上海的东北角。 他说他每次来上海都像只小羊羔被人牵到东牵到西,其实我觉得他才是一个核心,牵系着周围一大拨人的喜怒哀乐。不得不承认他的人缘真的很好,他考到上海后每次他叫我出来玩,我总会看到一大帮子人,如同上海常见的青春年少的学生团体一样,大部队的游行。 他参加比赛的那几天我一直陪着他,陪他吃饭,陪他在上海冬季的街头闲逛,趴在外滩的栏杆上看昏黄的黄浦江,背靠着沙逊大厦的粗糙的墙壁讲傻话,陪他去市三女中考试。我们在新概念的复赛场地市三女中门口看见有人居然站在写着“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黑板前拍照留念,面面相觑,大叹这是什么世道,连黑板都这么有身价了。我们穿着黑色的风衣站在人群里,没有人注意到我身边这个表情温和的男孩子,更不会想到他是新概念的一等奖获得者,那个用河的三条岸来操纵文字的孩子。他始终对这些淡淡的,说着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男孩子,做着一如别的孩子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事情,上课,翘课,躲在学校某个草坪上蒙头大睡。但他始终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如既往,比如文字、电影、音乐、羽毛球,以及其他任何新鲜有趣的东西。 在评委宣布他为蝉联一等奖的获得者之前,他在我,在颜歌和别的朋友看来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但是在那之后他的身上闪出了很多很多光芒,就像他听到那个消息后惊异又兴奋地看着我们的眼神,说道:天,怎么会这样,我想都没想过…… 颜歌也是一等奖的获得者。事实上想都没想过的人是我,想都没想过居然会认识这么优秀的朋友,而且还不止一个。在那之前,我仅仅是在一个挂着国家级重点实际上并不怎么样的中专里学着很宽泛的美术专业,混着经常因为上网被家长骂的日子,也并不是经常在网络上写文字,握着铅笔在白色的画纸上涂抹银灰色的阴影,把所有的颜料凌乱地涂在我的画板和我的衣服上。 我很珍惜他们,并且无论是小四还是小歌他们都把我当做很好的朋友,我总是在想我上辈子肯定积了什么德,救了只狗或者放了条蛇,于是上苍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了我,让我心怀感激诚惶诚恐。 在上海的那几天,我和颜歌和四维常常漫无目的地走在上海的大街上,领略着上海繁华的气息,滔滔不绝地聊天,关于旅行、音乐或者其他或开心或郁闷的话题,也是那个时候,四维告诉我说他觉得我是个很灵的人。如果说有人觉得我现在有时候有一点自负和不经意地猖獗,一定是打那个时候起的。 考试完的第二天没事情做,小四和颜歌也不想呆在旅馆里,于是我们去参观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小A是财大的,小四也一直想考到财大来,我非常支持因为离我家很近。我要体会一下以后在小四楼下叫他一声他就咚咚咚跑下楼的洋洋得意,如同以前微微一样。 我们在财大里转了好几圈,我发现以前的场地都改建了,网球场没有了,连体育馆都没有,更别谈羽毛球场了,这对小四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学里怎么可以没有羽毛球场?于是他当即决定不考财大了。然后我们就改变方向去和财大同一条路的复旦,我们在一块很大的导览图下面仰着脖子搜寻羽毛球场的踪影,终于在一个还算当中的地方找到了传说中的体育馆,不过旁边有括号,里面写着“筹划中”。小四发出垂死挣扎呻吟的声音皱着眉头说:这么大这么有名的学校居然连个体育馆都没有,我倒……于是复旦他也不打算考了,理由居然这么简单。在我们看来人生的大事居然被他弄得如同儿戏一样,我就想不明白。觉得他好像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羽毛球是小四的一个超级大爱好,传说羽毛球课的老师还不如他打得好。 我们总是在白天走很多的路,从城市的这头走向那头。在他们离开上海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几乎走了个通宵。开始我们坐在旅馆的铺着红地毯的狭窄的走廊里聊天,旅馆地板的视觉透视刚好让我联想到铁轨,但是又很短,忧伤又有些压抑。后来小四站起来拍拍裤子说:走,我们出去晃晃。 我们一直从旅馆逛到也许很远也许就在附近的一个街心花园,传说晚上会有诡异的灯光从地底射出来,可是那天没有开。途中看到一家卖贵得出奇的厨卫用具的店,我们趴在落地窗的玻璃上目光炯炯地说以后一定要买这些东西眼睛都不眨一下。一边说一边狂眨眼睛。 在小四离开上海后,就是他开始压抑的高三下学期,不过他还是会上网,我告诉他我给他寄了3张他喜欢的Cocteu twins的CD,他激动地发个消息过来说:啊!清和,我要怎样爱你。然后就开始跟我发牢骚,说不知道为什么一从上海回来QQ上的人就暴涨,导致没有办法很快回我消息。我在电脑前微笑地想这厮混出头了,以后该要有另一番经历了。 没几天,他就说日子太郁闷,写了篇魔幻题材的问我要不要看?写着玩的。这篇就是后来大红大紫,让长篇的书卖出了奇迹的《幻城》。我看这个自贡的样子小小的男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飞过的地方总带来五彩斑斓的颜色。 只是当时他还的确是个孩子,为高考郁闷不已,每天背着书包在校园里郁闷地晃,坐在图书馆的高大的窗户下面写ABCD,每天喝咖啡,没时间换运动服就穿着粗布裤子直接去打羽毛球,每天消耗掉大量的雪碧,每天鼓励自己:Even now there is still hope left……我告诉他:快了快了,日子很快就会晃过去。他说他喜欢这个字:晃。 晃啊晃啊,他的高中生涯就这么结束了,于是他离开了他的家,离开他的那些很好很好的朋友,微微,小A,CKJ,卓越,还有很多我不清楚的人。虽然在上海有我,还有其他的朋友,他也曾经说过跟我在一起感觉像和微微在一起,moon则像小A,但是我明白那些朋友的位置是无可替代的,而且我也和微微不同,微微觉得朋友就是要给对方温暖,给对方安慰的人,这没有错,但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长大,而不是整天需要别人的包容和照顾,能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所以小四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想起他的那个关于彼得?潘的梦想,Neverland,孤独地被激流冲刷着的永无乡。 其实所有的成人都有关于彼得?潘的那个梦想,但是仅仅是梦里想想,而小四很长时间以来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Neverland,就像很多人留守在自己期望中的爱情之岛一样。可是人是要长大的,剩下的人将是孤独的,就像那些留守爱情岛屿的人最后被真实的爱情摧毁。所以小四在某些时候是忧伤的,45度的姿势仰望他自己的天空。有人说:你看见那天上的白云了么? 那是尘世的倒影,如果你看懂了白云,就看懂了尘世。小四看的那片天空,倒映着他的永无乡。感伤之所以成为终身不愈的伤口,因为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仍然不能忘怀过去的美好。许多不同的人在许多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都同时说过,痛苦是因为记性太好。 小四的永无乡里有和他一起长大的小A,微微,和很多很多朋友们,有那些快乐的猖獗的日子,有那些画在墙壁上永不褪色的花,有绿色的麦田有断线的风筝。他站在稀薄的会议里,一直没能停止怀念。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托不起的曾经 小四考到上海来我又去接机,同去的还有鲲,复旦新闻系的。小四原本是想考厦门大学的,想做他心爱的广告,不过最终跑到上海大学来念编导,我倒觉得这样很不错,电影也是他的热爱,况且上海又是他最喜欢的城市。那段时间我总是希望所有的朋友统统考到上海来,笑,孩子般天真的愿望。 上了大学了,就应该是大人了,不过我们几个朋友似乎也没打算把小四当大人看,他也习惯与依赖别人,常常木着一张脸叫别人帮他干什么干什么,陪他打羽毛球或者陪他吃饭看电影打羽毛球。大学生活倒是不闲着,快乐地堕落着。因为到大学就没什么升学压力,更何况是念着喜欢的专业,日子滋润得让旁人看着都觉得舒服。倒是阿亮,可爱的天枰座女生,也是闲人一个,整天跟小四两个人鬼魅似的游荡来,游荡去,搞得公寓门外卖臭豆腐的大妈都以为他俩是一对儿。不过照我的简单思维看,天枰座的人和双子座的人在一起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小四是个不安分的人,就像个花蝴蝶一样整天飞来飞去,即使他也可以像蝴蝶一样安静寂寞,要不是上海大学有1500亩那么大,我实在无法想象他四年的时间都呆在一个很小的跟棺材般大的学校里。在他们开学典礼彩排的时候我也在,我是跟着他的班级混进去的,然后他们就在哪个容纳5-6千人的体育馆里看《萌芽》,他看到一篇文章里写“得到了喜欢的作者郭敬明和周嘉宁的签名很高兴”,一边笑一边指着这句话对我说:这个孩子真可爱,哈哈。说这话的时候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让我怀疑他是打算长大了。 念大学开始小四就被春风文艺出版社买断了优先出版权,我笑他被人养着了,他笑笑没说什么。他是个对文字接受能力很强的人,同样的,模仿能力也非常强,如果是有兴趣的文字风格,他绝对会照葫芦画瓢写出一样风格的文字来。比如以前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写了一篇,把他同学唬的一愣一愣的,再看《幻城》,再看现在的《梦里花落之多少》,根本无法想象是同一个人写的,就是因为这样的千变万化,让他有着无可限量的潜能,让人持续不断的惊羡。不过小说在怎么变,散文的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淡淡的,没有太多华丽和雕琢的痕迹。我看了他刚写的《青春~扬花~念念不忘》,看得心里一晃一晃的。 2002年的秋天其实在我看来是个多事之秋。因为开始出名的关系,有很多人都关注他,可是他没有办法同时关注那么多的人,总有写E-mail不能回,或者在《萌芽》的论坛上面也不太发言,他想要保持他的低调和平淡,可别人说他冷漠高傲自负;他在自己的论坛上不是很严肃,嬉笑灌水,在朋友的论坛上还是维持这个风格,结果受到朋友的朋友的不理解,导致和朋友发生矛盾冲突;帮朋友找出版社,然后因为个中缘由,和朋友产生误解。似乎还有其他的误会和冲突,不外乎和朋友的,或者和别的人的。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总是这么复杂,外人又看不真切理不顺畅,那段时间里我总是觉得活在很麻烦的事情里面,N多团大乱麻还是彼此都纠结着。小四是个温和的人,就是因为太温和了导致自己没有什么立场可言,又不希望得罪谁,于是也不去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那段时间里我很急,因为我是个立场分明的人,我看他总是采取一味逃避的态度处理却只能旁敲侧击稍微梳理掉点皮毛发梢。 小四对朋友的确是很好的,我记得我有一回因为什么事情情绪低落,哭了一场,他立刻打受机给我跟我聊天。本来第二天我们约好出去玩,我因为情绪不好就不想去了,可是他还是硬把我拖了去。在送我到回去的车站时塞了张纸给我,让我上了车在看。车开了以后我打开纸低头看到他写的一封信,写在一草公司的报表纸背面,他说他叫我出来是怕我一个人在家里越想越难过,他说我们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活这一百年,他说孤单的日子总会有的,我们要微笑的穿过去,There must be a long way to be alone。再有某一次他告诉他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我,写到我告诉他我在旅行中曾经的一件事情,我自己都忘记了我什么时候告诉他的,可是他就是记住了。 就这样我们生活在上海的不同的地方 ,不是经常联系,可是彼此都会挂念。我们就这样从上海夏天的阳光里走进了冬天冷冷的风。走到一年的末尾,然后听到圣诞的钟声响起来。 圣诞夜的时候,我、小四、Moon、阿亮、阿比,我们去看一个漫画展,然后在深夜的马路上乱游荡仍然是漫无目的的。在游荡到大车站的时候,小四接到微微的电话,微微很不快乐,于是我们大家都放慢了脚步,大家都没有说话。他们同了好久的电话,曾经对他说“即使是到地狱我们也是要一起猖獗”的朋友过得不好。他把自己的棕色的毛绒帽子拉得很低,我看不见他的表情。阿亮轻轻地说:大家都是朋友,在一起应该快乐的,为什么要把大家搞得这么郁闷。其实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就是因为是朋友,所以你不快乐了我也不会快乐。那天的凌晨天空开始下雪,是那年冬天上海的第一场雪。小四是南方人,不怎么见过雪,那天他看见了下雪了就很兴奋,在大街上跳来跳去的。阿亮郁闷地说,你再这样我就和你划清界限,我不认识你。小四很郁闷地把手插在口袋里老实的走路,不过三分钟后又跳起来了。大多数时间和小四在一起是很快乐的,我们一起去网吧打仙境传说,去上大的茶坊花3块钱买一杯饮料,看想看的爹片猛然后开始讨论杂志里的东西,时尚杂志漫画杂志或其他。不过很少谈论文字的东西,有时候说到《萌芽》都会感叹我们堕落了,因为翻开目录时都是先看有没有认识的人。 后来就是《幻城》的出版发售和一系列让人措手不及的出名、采访、签售。思考乐的签售会我去了,看着小四在台上对读者的提问对答如流,合适地不乏幽默地滔滔不绝说自己的看法,我欣然并高兴地看到他这一面。他说他其实不知道为什么他的朋友们都会无条件地包容他的任性和脾气,但是他会记得他朋友的好,当某一天他朋友看到他写的那些细节时会知道他不是没心没肺的人。、 我觉得《幻城》给小四带来的不仅仅是名和利,还有成熟,懂得怎么处世,和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让我看到了他独当一面的样子。周围围绕着越来越多的喜欢他的人,知识不止到那些能被他写进文章里的,很灵的人会不会一样的越来越多。一些交往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纯粹。我看者眼前的小四觉得他终于还是长大了,心里又开心又难过,很多的感觉涌上来,然后又迅速地消失在镁光灯里。 不过在朋友的眼里,你的荣耀与我无关,我只是你真诚的朋友。担心你总是吃这么少的饭长不胖,并且依然地做着你这如同礼物的朋友。 小四说,时光的洪流中,我们总会长大。我看到这句话我觉得很欣慰。 因为不论时光怎么跑,光阴怎么碎,我都可以 回首又见他。 头顶的蓝天 沉默高原 有你在身边 让我感到安详

143 评论

薇儿的悲伤

后作家:主要指的就是那些文章中伤痕色彩比较浓重的青年作家有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徐鹏、春树、周嘉宁、小饭等。这些人应该是80后作家的先驱。随着更多的80后群体的成熟,郑小琼、林萧、李傻傻、安意如、刘卫东、邓安东、郭敖、张一一、等一批实力派80后诗人、作家也不断崛起,形成比较成熟稳重的传统文风。 2.作品质量排名 第一名:蒋峰,代表作《维以不永伤》; 第二名:张悦然,代表作《樱桃之远》; 第三名:孙睿,代表作:《草样年华》; 第四名:郭敬明,代表作《幻城》; 第五名:韩寒,代表作:《三重门》; 第六名:李傻傻,代表作:《红×》; 第七名:春树,代表作:《北京娃娃》; 第八名:蒋方舟,代表作:《正在发育》。 后作家作品风格及作品介绍郭敬明——作者的文字纯净,透明,隐隐有一种忧伤------对青春逝去的忧伤,对物是人非的忧伤,对不尽完美的忧伤。高中时的作品干净忧伤(如散文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而现在的文笔富丽堂皇,辞藻瑰丽陆离,喜欢设置悬念,并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如《小时代》《临界纪念*爵迹》)。另外,作者现在还喜欢对文章进行干净简明的白描。且对环境描写情有独钟,擅长灵活运用环境以烘托背景,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如《悲伤逆流成河》)作品:2002年出版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幻城》;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2004年出版《岛》系列书系。2009年在《最小说》上连载新长篇小说《小时代》和《临界纪念*爵迹》———————————————————————————————————韩寒——作者作品凸显了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经历,及其悟性。并以讽刺的文 语言文字犀利,讽今之辞每每出现风著名。主要是讽今天某某圈内之事,暗喻自己观察细,功夫高,非一般人物。风格与郭敬明完全不同。韩寒的作品感觉时空更清晰,语言更风趣,景物描写不多,适合派搞笑版的武侠剧,但留给人的记忆不够长久;郭敬明作品中氤氲的感觉浓,浪漫,人物性格鲜明,给人留下的记忆长久深刻,适合言情剧。作品:2002年 出版精选文集《毒》,累计发行30万册。 2003年 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累计发行40万册。 2004年 出版小说《长安乱》 2005年 出版个人文集《韩寒五年文集》。 2005年 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首印40万册。 2006年 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首印50万册。 2007年 韩寒博客精选辑《坛》(暂定名)因为官司问题推迟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暂定名)因写作未完成屡次跳票。———————————————————————————————————张悦然——作品通篇弥散着阴郁、孤独、灰暗、哀伤的情绪和色调。作品里的人物要么就是偏执,要么就是精致脆弱得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篇作品反复围绕着一个内核展开情节——炽热的爱带来毁灭。作品有着浓郁的女性气质语言确实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感受,但没有奉献出漂亮精致的故事。写作局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中,这可能也是80后写作群的通病。作品:《葵花走失在1890》 《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 《红鞋》 《樱桃之远》 《十爱》 《水仙已乘鲤鱼去》 《誓鸟》 短篇比较好的有 <<黑猫不睡>> <<赤道划破城市的脸>> <<蓝胡子>>———————————————————————————————————已经例举了3个比较受青少年欢迎,且有一定影响力的80后作家。本人认为无论怎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在,不能一味的批评。应客观对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92 评论

chuchu白白

2003年于《收获》杂志发表处女作《姐姐的丛林》,2008年10月以短篇小说《圆寂》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签 2002年,小说《锦瑟》被评为《萌芽》杂志2002年度最欢迎的小说之一。2003年1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小

110 评论

相关问答

  • 萌芽杂志文章大全

    我只有07年的。建议你找每年的十二月份的萌芽,后面都写着。大赛专栏:上海之行-未央花朵、我所抵达的申城新概念十年:我与新概念十年、阳光绽放在冬末春初的申城、来自

    后知后觉付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春之萌芽文章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春来了作文500字,欢迎阅读,

    candy雨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萌芽主题文章

    1.第一件事:男孩用葡萄籽种葡萄,遭到父亲的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女孩用葡萄籽种葡萄,得到父亲的暗中帮助。2.“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

    大大大小精灵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沉默的唇萌芽文章

    1.第一件事:男孩用葡萄籽种葡萄,遭到父亲的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女孩用葡萄籽种葡萄,得到父亲的暗中帮助。2.“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

    洋洋和洒洒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萌芽好文章示范

    捧起那一本《萌芽》,素雅的封面映入眼帘,是如此清新;翻开一页,那优美的文字,如翩飞的蝴蝶,飞舞在我心的空间。令人不可或缺的东西。我又一次伫立在书店的邮刊书物前,

    muxiu木秀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