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邦大学
秦兵马俑发现人的种种说法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我们是2005年 11月29日从延安回来以后看的。我十年前到这里看过,当时设备还很简单,现在修起楼房,建好了展出大厅。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的气魄。秦兵马俑据《史记》记载曾动用七十多万人花了37年的时间建造。从这个数字看就非同小可。它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它的发现还有一个小故事:据我们的导游小吕说, 兵马俑的所在地西安临潼区西杨村有个农民叫杨志发。1974年当时还是生产队,当年天旱,他和几个社员负责打井抗旱,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地下有几个泥做的人头,他们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出于好奇而带回村里,村民看了,有的说挖出了鬼,有的说是挖出了当年的城隍庙,迷信的村民给城隍烧香膜拜,有的不知是凶是吉心中惶惶,有的人家里死了人埋怨杨志发触犯了了神灵,要杨志发充当孝子,披麻带孝乞求神灵赦免。这样搞了一阵子,杨志发害怕了,为了避免人们的责难,他跑到山上躲子起来。挖出泥人头的事后来传到一个记者的耳躲里,这位记者蹬着自行车到这条村里进行实地观看,并带走了两个陶俑。其实他也不懂这是什么东西,仅据他的知识找到了县文化馆的熟人研究。文化馆开始重视这一发现,从而逐级上报到北京。北京博场馆很重视这一发现,专门派人到现场,最后带走了几车陶俑进了京,经过多方考证证实这是秦俑,从而轰动了世界。有一年英国女皇访华,到西安时安排参观兵马俑,女皇提出接见兵马俑的发现者,有关部门找到了杨志发见了女皇,女皇请他签字留念,当时杨志发大字不懂一个,便在纸上按了个手印。后来当地领导找了有名的书法家教杨志发学签字,并任命杨志发为兵马俑展览馆名誉馆长。自此杨志发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练习写字给游人签名留念,为展览馆努力工作。现在人们在赞领杨志发的奉献精神。这个故事使我久久不能忘记,但对一些情节我半信半疑。 “新中国的农民连自已的名字也不会写吗?” “新中国的农村迷信到要迫逼一个偶然发现陶俑的人为死者作孝子吗?” “逼迫他的势力来自何方?”我百思不解。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是事出有因,还牵涉到《广州日报》、《杂文选刊》、《读者》三家媒体的一场官司:2002年1月4日,《广州日报》“每日闲情”版刊登了署名赵牧的杂文,题目为《三个画圈人》。该文以鲁迅小说中人物阿Q为陪衬和比照,指名道姓地对杨志发作了失实的报导。该文把杨志发说成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访华到西安参观兵马俑时,求见兵马俑发现者,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下,“杨志发哆哆嗦嗦在本子上画了三个小圆圈。”该文还为了论证“命运”、“喜剧”,更是编虚造假说,“上头指示安排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教杨志发练了几个月书法——专练签名”,“杨志发被任命为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据说月薪8000元人民币,据说如今年逾70的杨志发如果每月在馆内坐馆10天,为中外游客签名,还可另得5000元津贴……”2002年3月,《杂文选刊》第三期“人生解读”栏目全文转载了《三个画圈的人》,同时还特意配了一幅题图漫画,题图中一小人物张开双臂扎于巨人的牙齿之间,文尾对题图注释道:“有时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实在不是自己能掌握的,往往是被某些人的嘴在一张一合之间就定了乾坤。”…..2002年6月,《读者》第12期“社会”栏目也全文转载了《三个画圈的人》,同时也配以插图,将杨志发绘成同阿Q,一律衣衫褴褛、屈膝叩首,眼巴巴地看着正在转的钱币,其旁放有斩牌和锄头,并有一个挂“哨子”的人居中裁判。杨志发面对三家媒体对他的丑化和贬损。认为自己出生于1938年3月,小学文化程度,1958年参军,1964年退伍回乡务农,曾担任过大队民兵连长,多次担任生产队长,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同村民为生产队打井时,挖出了埋藏的秦兵马俑,1995年6月,被秦兵马俑博物馆旅游服务公司请去为游客签名,1998年6月,在会见来参观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时,曾将签好名的书送给了克林顿。给旅客签名留念是事实,但未担任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更无8000元月薪及5000元津贴这一说。三媒体刊登、转载及配有题图《三个画圈的人》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从而向法院起诉三家媒体。临潼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迅速组成了合议庭,并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开庭时,第一被告广州日报来人同原告杨志发达成和解协议,由《广州日报》在该报“每日闲情”版刊登致歉声明,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原告人民币4000元,法庭予以准许。被告《杂文选刊》杂志社答辩称,《三个画圈的人》没有对原告构成侵权,该篇文章均选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文章行文也看不出对原告的贬损和丑化,文章突出的是原告淳朴、敦厚的老实农民形象,任何读者阅读此文均会对原告产生敬意,而不会有什么讽刺与丑化之感。认为原告索要精神赔偿于法无据,是借诉讼之名行炒作之实。要求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但未出庭。被告《读者》杂志社未答辩,亦未出庭参加诉讼。2002年11月8日,临潼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报刊、杂志对发表的用真人真实姓名的作品,负有核实事实的义务,反映的事情应当真实。《三个画圈的人》的作者,编造虚构事实等情节,《杂文选刊》、《读者》杂志社转载时又加配了明显贬低、丑化原告的插图,给原告的名誉造成一定侵害,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0条之规定,判令《杂文选刊》、《读者》杂志社为原告杨志发在各自刊物上发表恢复名誉、清除影响,并各赔偿原告名誉损失2万元及承担诉讼费用。宣判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诉,判决书已发生法律效力。”看了法院的判决,我对兵马俑的发现者有了一个较清楚的了解。但还有没有其他发现人呢?2003年10月10日《陕西日报》发表记者成全勃以《临潼出现4名“秦俑发现人”为题的文章说明了当时发现秦兵马俑的一些人员资料,谈到四个人:杨志发临潼农民杨志发是公认的当事人之一。据杨志发讲,秦俑是他和本村村民王普志、杨彦信3人挖井时发现的。那天,他同往常一样,从家中扛了把老镢头来到井下。当井挖到2米多深时,发现了红土层,这层红土很硬实,但又与生土层不太一样。里面有不少看上去很像火木灰之类的黑色东西。当他一镢头挖向井筒西壁时,一个大土块掉下来,土坑坑里露出一个圆圆瓦器,继续挖,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黑瓦人”,再往下挖,又挖出了这个“黑瓦人”的头。第一个兵马俑就这样重见天日。当时,他们3个人将这个兵马俑搬运到井上。最初,谁也不认识这是个啥文物,只是觉得很像庙里的神像。再后来,他们和村中的几个人,用架子车把出土的七八个神像运到了临潼文化馆。王普志、杨彦信这两位“发现人”现均已离世。杨培彦据今年75岁的杨培彦老人讲,秦俑是他和杨志发等8人集体发现的。8人中,4个“发现人”都已去世,现在仅剩下了他和杨志发、杨新满、杨全义四人。老人回忆说,当时,他在村上当队长,下面有3个组。毛主席号召兴修水利,公社指示打井抗旱,他和副队长杨文学一人拿竿子、一人拿线绳,先画的井位。那井叫“大坑井”,直径4米。那年3月天气很冷,大家干累了就在井下“歇暖暖”。这口井是由他领导打的。打到快3米深,发现了红土。“淘井”淘到4米时,发现了一层“铅砖”,并挖出了七八个残缺不全的兵马俑。兵马俑大多数都是东边一条胳膊,西边一条腿,上边一个身子,下边一个头。大家轮流干活,因而是“集体发现的”。是他向公社领导做的汇报,并安排杨志发往临潼文化馆送的。送的时候,他还用纸将车上的文物给盖上。杨新满杨新满讲,县博物馆只承认自己和杨全义、杨志发、杨彦信4人是“秦俑发现人”。1995年5月时,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给他和杨志发、杨全义3个人补发了“发现人”证书。而杨彦信在发现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赵康民今年68岁的赵康民曾任临潼县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据赵康民介绍,当时打井的农民有6个,分别是杨全义、杨志发、杨彦信、杨新满等。1974年3月25日,他们开始打井,27日碰上坚硬的红烧土和夯土层,29日杨志发在井壁西壁上挖出兵马俑之后,陆续挖出七八个兵马俑个体。他们都不认识这是重要的文物,更不知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因而被运上井的兵马俑残体被扔在地上无人问津,有的俑身蹲着,俑头被架到树上,一些善男信女还对着点香烧纸。挖出的“铜箭头”(即驽机箭头)还被当废铜烂铁卖进了废品收购站。直到兵马俑被挖出的第28天,也就是1974年的4月25日,才向公社书记付永仁作了汇报,付安排文书李淑芳打电话向县博物馆报告,“秦俑”的命运才出现了转机。当时,我在县博物馆任文博专职干事,接到李淑芳电话,立即和副馆长王进成、工作人员丁耀祖骑自行车赶赴现场,通知立即停工,进行发掘。发掘中,参与的村民就多了。根据这出土的“铅砖”与秦始皇陵出土的“铅砖”一对,以及“瓦人”服饰及“铜箭头”,我当时推断并命名其为“秦武士陶俑”,属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正式发掘后又发现了陶马俑,才有了“秦始皇兵马俑”这个统一的称谓。就是因为发现并命名,自己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被评为全国文博战线先进工作者。赵康民说,根据《辞海》,“发现”一词的解释,“本有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才开始知道”叫作发现。由此判定,自己才是当之无愧的秦俑发现人”。为了更清楚一点了解这个“考古”的实况我还看了《三秦都市报》记者赵福生以《秦俑发现人杨志发昨来本报接听热线回忆当年难忘一幕》一文是这样写的:“昨日上午,68岁的秦俑发现人杨志发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友谊商店总经理张建军陪同下做客本报新闻热线室,与读者在电话中交流“发现秦俑”与“文物保护”等话题。杨志发在接听读者询问中,讲了当年发现秦俑的经过:1974年3月29日,他与村民王普志、杨彦信等人像往常一样,扛了把老镢头来到井下继续打井。当时井已挖到了两米多深,出现了红土层,里面有不少看上去很像火灰之类的东西。这个井叫方坑井,直径4米,大家轮流挖土、运土。当轮到他下到井底挖土时,一镢头挖向西边的井壁,挖到了一个硬东西上。土块落地,井壁露出一个黑东西,再挖,挖出了一个像真人一般高低大小的“黑瓦人”。这样,第一个兵马俑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后,重见天日。世界第八大奇迹就这样在他那把老镢头下震惊了世界。秦俑发现后,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外正式开放后,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外国元首纷至沓来。众多游客要求与发现人见面、合影、请发现人签字留念、听发现人讲述发现奇迹的经过。由此,杨志发在他58岁那年,被秦俑博物馆友谊商店的张建军总经理聘进店内,“坐堂”签名售书,从此杨志发告别农业生产,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工资。”这就是秦兵马俑发现的大体过程。我相信杨志发的介绍。但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及具体人在当时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等等我无从考证,作为一个旅游者只是了解一下作为饭后茶余的议论话题而已。在我们生活中也往往遇到一些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复什化了。
bayueshisan
他除办理案件外,还在各大刊物发表多篇文章。1996年发表《浅谈企业债务的预防》;1997年在陕西日报上发表的《王海,打假还须靠政府》一文获陕西好新闻二等奖;2003年,在西安晚报头版发表的关于经营城市的三千字经济与法评论文章《一元钱引发经济热潮》,获市政府好评,并引起经济界专家的关注。2004年王洪律师撰写的《关于“陕北民营石油网”网站宣传内容引起的法律问题及应对措施的建议》一文被新华社内参转交中央领导审阅。2003年初,中国发生“非典”疫情,主任律师王洪是陕西省第一个提出个人捐款并进行倡导的。当时国内还未建立起非典捐款机构,王洪与四位同志共捐款一万元交陕西电视台转交有关机构,陕西电视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予以了报道,他的工作业绩受到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全国人大法工委主任,中国法学界泰斗江平先生的高度评价并亲自题字给予勉励。
jason19203
崛起的框架——初探深圳的随想《深圳青年报》1986年9月30日滞重的自由与超越——85新潮美术的美学批判(卓非)《西北美术》西安美院学报 1988年第4期。几束心絮——关于我的三张画 《画家》总第7期 1988年苍凉高原的四季 《画家》总第9期 1989年传统中国绘画的形色观念 (美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1988年)《西安美院五十年院庆美术学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莫道听雨独自闲——谈杨小宝的水墨画《大视野》2003年第1期。笔情墨韵心境——龚贤作品赏析《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澄鉴博映 哲思惟文——赵步唐教授读书笔记展前言 2007年图谋而得意——从戴进《秋山访友图》看山水画“分景”与“造境”《西北美术》2008年第4期。大美术 大美院 大写意——记建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实践者杨晓阳《陕西英才》第5期 2008年。《探索中国美术教育的实践者》记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得者、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名师颂》第3卷 2008年。德艺双馨——记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2008年。《写意精神的高扬——从“风生水起——大写意小画展”谈起》《大河报》《东方今报》2008年。探索 拓展 创新 ——记西安美院朱尽晖博士《陕西英才》第10期 2009年。关于《中国历代绘画 西安美院珍藏》的若干问题简释《西北美术》2009年第3期。幕天席地品世象——读佚名绘画《三翁论道图》南堂不忘汤若望——读汤若望《洗犬图》《上海美术家》 2009年增刊。凌波万里传福音——读利玛窦《教士进宝图》《上海美术家》 2009年第3期。西安美院藏画作品鉴赏系列点评24篇《延河》半月刊2008年—2009年循径入道品画图《中国历代绘画 西安美院珍藏》编辑缘起《中国历代绘画 西安美院珍藏》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风华甲第呈瑞祥——读佚名画作《明园大观图》《上海美术家》 2010年增刊。几回掩卷不由心——赵步唐山水写生画卷序《山高水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第1版。《巴黎散记》《纽约纪行》《走进布里斯班》《今夜西安》刊登在《西部航空》《中国旅游》等杂志。泠泠缥渺望碧影——读沈士充《云山禅修图》《西北美术》2010年第1期。从地缘文化学视角赏析吴道苏山水画卷《古溪采石图》《社科论坛》2010年第2期胡天回望长安月——读罗澜《汉宫秋月图》《陕西省广播电视报》2010年6月。济世悬壶来东土——利玛窦作品欣赏《陕西省广播电视报》2010年7月。《西安美术学院院报》自2011年第1期起开辟“藏画欣赏”专栏,每期刊登一篇应一平的古画鉴赏系列文章。秀水灵山映天光——读明人佚名画作《水村集》《西北美术》2011年第1期。凝眸览古 ——西安美术学院藏画概观《收藏》2011年第6期。读郑板桥《兰石疏竹图》《扬州晚报》2011年5月28日。天镜舟隐澹苍烟——读谢时臣《石湖别墅图》《收藏》2011年第7期。庙堂之下独行者——读黄慎《东方朔得桃图》《扬州晚报》2011年7月16日。清光依旧满人寰——读曾鲸《苏文忠公笠屐图》《收藏》2011年第9期。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解读王翚的二幅意笔仿古画《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立象尽意 沉博有容——西安美术学院藏画概览《上海艺术家》2011年第6期。素位而行 灵山在望——姚展雄禅意散文集序《素心无尘》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图像造型主客体的存在方式——论中国绘画的“形”“色”观念(上篇)《西北美术》2011年第4期。图像造型主客体的存在方式——论中国绘画的“形”“色”观念(下篇)《西北美术》2012年第1期。复活了的昆明池——西咸礼赞《陕西日报》2011年12月9日风动尘香 墨彩华章——郭线庐水墨画作品欣赏《陕西美术》2012年第1期。素颜无华天心相照——郭线庐水墨画作品欣赏《上海艺术家》2012年第1期。独坐清江水榭中——读李寅《清江凭眺图》《西北美术》2012年第1期。天地为隐者留名——读明人佚名《松溪玄谈图》《西北美术》2012年第2期。郭线庐的水墨画《城市经济导报》2012年1月16日往事追思共惘然――读文徵明《山房忆旧图》《收藏》2012年第3期。天镜舟隐澹苍烟――由读古画所想到的《艺文志》2013年第2期见得心如法眼宽――读黄慎《逸仙图》《金秋》2013年第4期下半月
简单一点说,两者的文章都是喉舌身份为党代言……;不同的是代言角色有所差别,前者是以精英、官僚居上者的身份为党代言;而后者往往伪装成人民群众居下者的身份替党代言…
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0-20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开展“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从推选出来的优秀
2020国考申论备考: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在申论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很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备考考生而言,在做积累时,更多的是盲目的、机械的,最后感觉收获不多,所以,
有过被公司强制发朋友圈的经历吗?最近有一个案例上了网络热搜↓↓↓广州裂变学院管理有限公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们被公司强制要求——“工作号微信朋友圈每天至少发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