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5

馋猫也优雅
首页 > 期刊论文 > 傲慢与偏见主题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兜兜兜尔

已采纳

从叙事的方式来说呢,它是直接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的:相识--误解--冲突--化解--happy ending.导演用成熟稳重的镜语叙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性格,更深层地挖掘了人物的内心。细腻中不乏激越,顾盼之间耀熠生辉,令人惊为天人。影片在两小时内虽不能尽情地展现出Elizabeth的心理活动,但导演适度地整和、夸大、改变了原著的幽默情节,又夸张了人物个性,(尤其是对Mr. Collins),使影片更加妙趣横生。影片对的塑造不象我想的那样有所丑化,而是十分尊重原著,让一个帅气,有风度,谈吐典雅风趣的男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使对的罪恶很熟悉的我们更觉回味无穷。 影片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它将轻快优美的田园小调作为背景音乐,既从听觉上展现了Elizabeth一家闲适又颇具起伏的生活,又因为是小调,有神秘感,配合了Elizabeth跌宕不平的感情变化。在Jane Austen的小说中,总是包含着她个人对于人类真实内心的理解。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总有着翩翩的风度或是骄傲孤高的外表,心中却有脉脉温情与无与伦比的男性高尚,女主人公们起初总是心存地位的偏见,对他们质疑,又在对立中渐渐地陷入对他们真实本性的迷恋。小说中也总是充满了爱情和金钱的矛盾和取舍。虽然Jane Austen的背景经历让她的作品局限于她周围的人与事,但她还是用她深沉的情感谱写了一个个美丽的期待,期待在没有地位和财产阴影遮蔽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

310 评论

凉风正正

我的论文-----权衡:爱情与金钱----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三重境界。(上) 一、引言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有兄弟姐妹八人。她并不算是一位长寿的作家,在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渐衰弱,不幸于1817年7月18日死在姐姐的怀抱里;奥斯丁也算不上是位多产的作家,尽管年仅21岁就写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印象》(19年后重新改写,即《傲慢与偏见》)。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六部。可这丝毫没有减弱奥斯丁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重要。即使在今天,她的读者也是有增无减。她的作品被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就曾赞扬到:“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 二、钟情婚姻爱情描写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1]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奥斯丁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简·奥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简.奥斯丁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2] 三、三段婚姻展现三重境界 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会相同。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们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而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择偶标准的差异。 根据择偶标准的差异,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年英国家庭、性和婚姻》中将当时英国人的择偶动机分为四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为了个人的感情、友爱和情谊;性的吸引;激情之爱。[3]在《傲慢与偏见》里,作者所塑造出的几种婚姻关系,大都可以从中找到相符合的类型。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结合,就符合“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 简·奥斯丁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傲慢与偏见》里的婚姻与婚姻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诙谐的描述。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以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夫君,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在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作品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关系,除了上面提到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还有几对比较重要的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伊丽莎白和达西等等。尽管他们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奥斯丁笔下的婚姻,不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4]本书的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影响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然而果真是一条真理吗?我们对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将书中的婚姻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通过比较,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一)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盲目的激情追求享乐 在《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了。作者甚至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M·加德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简·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的轻浮、卤莽和无知即使在小说的结尾也没有改变,威克姆的狡诈、野心和肤浅也使我们感到厌恶。理智、感情与道德可以说是婚姻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对婚姻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项,他们婚姻的失败早已注定。 婚姻的基础是婚姻最终成立的根据,决定着婚姻的特性。西方的婚姻更加注重性的因素,在他们看来男女的结合“主要报偿是性关系的满足。”长久以来,西方人有这样的观念,婚姻是为了爱情和寻求伴侣,还有的是为了性的和谐,避免孤独。莉迪亚习惯沉醉在男人的追捧中,而且一向用清不专,“只要受到人家的勾引,对谁都会上钩。”她对人的好恶,选择男人的标准,只是看对方的脸蛋漂不漂亮。当有漂亮的男人出现时,她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过去。至于自己是不是爱上对方,她一点也不在乎,也更不会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爱她。 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稳定性的。婚姻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就比较容易,没有什么牵制和挂碍。爱情本身是不稳定的,是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5]韦政通说:“在所有的爱中,最强烈,最令人困惑,也是最缺乏稳定性的就是性爱。”所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婚姻总是包含着“隐伏的危机。”[6]而人的本性中又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因而更加重了建立在性爱上的婚姻的不稳定性。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既是个人的,又是根植于性爱的,它的不稳定性就成为必然了。加之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受限。在这种环境下夫妻间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障碍很难获得疏导,日积月累容易造成不和,情感上就会出现创伤、裂缝。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当做为婚姻基础的性爱消失,那婚姻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和威克姆婚姻的前景,作者在最后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弛,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 威克姆选择莉迪亚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详细指出,不过他之所以同意与莉迪亚结婚,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威克姆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在与莉迪亚私奔前,曾经追求过金小姐和达西小姐,不是因为性,而是为了金钱。威克姆怀有这样的心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在18世纪时财富仍是社会中上层择偶时的重点,正如1727年丹尼尔迪福所抱怨的那样,“金钱和处女膜仍是人们考虑的目标。”同时威克姆做为地位稍底的中等阶级(lower middle classes),并没有大量的财产传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对金钱的贪婪。最终还是达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并在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她一千英镑,并给威克姆买了个官职,最终换来了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美貌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可见在这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钱也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 (二)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向现实妥协 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和爱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小说里人们谈婚论嫁时总少不了金钱的影子,而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卢卡斯的结合了。 柯林斯选择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已经详细阐述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因而当柯林斯像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的把结婚对象转向了夏洛特小姐。柯林斯急着结婚,并不是出于个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达西的姑妈)布置的一项任务,只要结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这些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门当户对,这就已经足够了。 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夏洛特·卢卡斯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里有头脑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是她最先看出达西对伊丽莎白有意,并且向伊丽莎白表达她对简和宾利感情发展的担忧(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夏洛特的聪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得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卢卡斯家族也算是属于贵族阶级,在16至18世纪期间,英国贵族“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结合,而是一种确保家庭和其财产永存的制度性策略。”[7]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他们非常注重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许多处于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因而,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且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这也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看似荒唐的事。“并且,马克思(和贝尔)曾说,妇女在和男人的关系中的地位使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定特定社会自由和不自由的程度。[8] 夏洛特是何等聪明的女子!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而且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镜花水月”。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他做丈夫,因为夏洛特选择的这种婚姻,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变心,至于婚姻幸福与否则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所以在伊丽莎白拜访朋友的时,发现“柯林斯先生有时说些让夏洛特实在难为情的话”“夏洛特一般总是明智地装作没听见。”而且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单独带妹妹和伊丽莎白参观住宅,而且她也非常高兴。似乎如果柯林斯不存在,就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对柯林斯来说,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满足,婚姻的“目的”也已经实现。而夏洛特“用什么手段驾御丈夫,有多大的度量容忍他,不得不承认,事情处理得相当不错。”这样的一种靠金钱财富维持的婚姻虽然并不完美,但毕竟也是一种婚姻。 在这桩婚姻里,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枯燥平淡的生活着。也许只有当他们孕育出下一代时,彼此才会产生一种爱—对下一代的爱,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到那时他们的婚姻也许便不这么乏味。奥斯丁并不欣赏这样的婚姻,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到她对这种婚姻的嘲讽之意。但以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夏洛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呵。岁月不留人,对她这样一位老姑娘来说,有一个归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当然不会赞赏夏洛特的选择,但能否试着对她多一分的理解和宽容呢?

277 评论

致远……

傲慢与偏见论文简析《傲慢与偏见》两译文中的女性主义以及反讽艺术班级:经贸003班 姓名:罗艺姝 学号:0862010627[摘要]小于50字,写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词]3-5个词组1.引言:200字研究背景2.译文分析角度.分析译文中的女性主义.分析译文中的反讽艺术3.结束语:总结全文参考文献不少于5个等的智力和理性。在《傲慢与偏见》中,她通过刻画两类迥然不同的人物类型——见识高明的伊丽莎白、达西等与见识低下的班纳特太太、柯林斯牧师等来证明头脑机智不只是男性的特点,而愚蠢拙笨也并非女性的专利,男性和女性都同样具有优点和缺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亚于小说中任何一位男性,即使是达西:一个非常聪明高傲的人也被她的言谈举止所吸引,最终走出傲慢与偏见的误区。这样的一个睿智、独立且具有很强自尊心的女性形象有力地批判了女性被置于劣势的社会形态,证明妇女不需要凭借取悦男人来获得依附的地位,她们完全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好坏,家庭教育对年轻女子十分必要。社会认可的女子教育包含淑女品德和淑女才艺两方面。淑女品德是指自我克制、逆来顺受、深居简出等品质。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却表现出对世俗的蔑视,她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与众不同的反抗性格,敢于挑战世俗礼教。她的许多言行都是违背“淑女品德”的:为了探望生病的姐姐,伊丽莎白不顾体统冒雨穿越三英里泥泞的田野,仪表不整地出现在“上流人士”的面前;伊丽莎白应邀出席贵族凯瑟琳夫人的宴会,当所有的人都毕恭毕敬甚至趁机讨好凯瑟琳夫人时,唯独伊丽莎白一直保持平静,她甚至当面谴责凯瑟琳夫人“不近人情,无理取闹”。淑女才艺是指精通绘画、唱歌、演奏乐器等能够吸引男人目光、取悦于男人的本领。而伊丽莎白并不是很擅长音乐、绘画以及舞蹈,对所谓的才艺不以为然。当她在众人面前被要求展示才艺的时候,她漫不经心地弹奏了一首曲子。在她看来,这些才艺展示无非是一些世俗的游戏而已。这一切都足以表现她对世俗礼教的不屑一顾,更加彰显出她的人格魅力。在奥斯丁所生活的年代,女子择偶的首要条件就是家产和社会地位,因为只有借助婚姻才能改变现状,给自己未来人生足够的保障。因此当结婚成为一种手段时,婚姻被蒙上了功利的色彩,无需考虑结婚对象本身或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幸福长久。作者在《傲慢与偏见》中借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形象对婚姻的态度传达了自己对世俗婚恋观的反对。伊丽莎白蔑视好友夏洛蒂金钱至上的婚姻观,对于妹妹琳达因性而草率结婚同样嗤之以鼻。在她看来,建立在经济基础上或是建立在美貌和情欲上的婚姻都是不幸的,只有拥有爱情的婚姻才能幸福长久,这也是伊丽莎白拒绝了两桩有利可图的婚姻的最真实原因。当牧师的柯林斯表哥自视学识渊博。工作体面,且与高贵的凯瑟琳夫人攀上了关系,将来还要继承本纳特家的财产,因此自命不凡。而伊丽莎白对于他的求婚却闻之不动,因为她根本不爱表哥,她认为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委曲求全是极大的耻辱。英俊潇洒、地位显赫、年轻富有的达西先生几乎是每位女士心中难得的佳偶,即便是尊贵的凯瑟琳夫人也一直在撮合达西和自己的女儿成为完美的一对。而伊丽莎白因达西的傲慢与偏见而拒绝了他的求婚,可谓是她强烈自尊心的完美体现和对世俗婚姻最无畏的反抗。她坚信女性应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婚姻应基于平等互爱。奥斯丁强烈地抨击了这种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并呼吁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女性要摆脱婚姻交易的传统模式。 分析译文中的反讽艺术《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说的范围而跻身于世界巨著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贯穿全书的反讽基调, 分析《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 从分析奥斯丁及《傲慢与偏见》入手,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宏观和微观上的反讽艺术。奥斯丁继承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 以高度的艺术自觉, 熔铸出更为成熟的反讽艺术。在她的小说中, 反讽不仅表现为反讽的语调, 挖苦的文字, 而且运用于人物塑造;不仅见于个别场面, 情节的处理, 还融会在整部作品的构思之中。1.《傲慢与偏见》宏观结构上的反讽从宏观上看《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是资产阶级的婚姻——资产阶级的小姐怎样嫁给上流社会有钱的公子。全书中以班纳特家的三位小姐和一位表侄的婚姻来验证这条“ 真理”的真理性。小说就是围绕这四对公子小姐的婚姻展开的。作者从字面中传达的是言外之意, 对这种有钱无情的婚姻既有反讽又有揭露, 也是对上述真理虚伪性最有力的证明班纳特家的三个女儿的婚姻只是不像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而是显得隐秘些罢了, 但其实质都一样。贵族资产阶级教养的实质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 他们的婚姻说到底实实在在是金钱的婚姻。四种婚姻, 四个类型, 大团圆的结局, 皆大欢喜的收场,在笑声中道出了婚姻的本来面目。2.《傲慢与偏见》微观言语上的反讽微观言语上的反讽是小说中人物所执行的言语行为, 也就是人物之间交流中的反讽。《傲慢与偏见》中的情节由一连串的戏剧性场面所构成, 其中, 反讽无处不在, 渗透在这些场面和情节之中。场面作为情节的基本单元,主要表现为舞会、家宴、牌局、散步……而构成这些场面的不是景物, 也不是人物特征的描绘, 是人物的对话、闲谈, 情节成了对话的集合。3.结束语《傲慢与偏见》作为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值得并经得起人们一再研究。而奥斯汀本人是女性主义早期作家,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书中独特的女性视角,使得她的作品对人们进一步研究女性主义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傲慢与偏见论文傲慢与偏见论文简析《傲慢与偏见》两译文中的女性主义以及反讽艺术班级:经贸003班 姓名:罗艺姝 学号:0862010627[摘要]小于50字,写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词]3-5个词组1.引言:200字研究背景2.译文分析角度第 1 页.分析译文中的女性主义.分析译文中的反讽艺术3.结束语:总结全文参考文献不少于5个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傲慢与偏见相关论文范文

    傲慢与偏见论文范本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论文,仅

    allen阿蕾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傲慢与偏见论文研究问题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在国内外一直都有研究。在女性相关方面,都有不同主题的分析和切入。在国内,陈艳玲和刘利坤研究了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2007, 03)。

    鳗鳗小公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傲慢与偏见的毕业论文

    我的毕业论文题也定的是《傲慢与偏见》,语言和人物都已经是被人写烂了的,之前写语用和婚姻观就直接被导师打回来重写了。 我个人建议:如果研究的比较广的话,也可

    马秋云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傲慢与偏见婚毕业论文

    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作者的婚姻观还真没什么好反的不过,我可以说一下,写《简爱》的作者是很反我亲爱的Jane Austen的婚姻关的,你可以去找有关她们的

    人訫可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傲慢与偏见婚姻论文答辩

    一般不用讲够8分钟的,有时答辩老师三四分钟后就让学生下来了。可阐述的要点:1、论文选题的缘由,比如你为什么要从婚姻观的角度来评论《傲慢与偏见》,是什么促使你选择

    于丽波55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