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87

洒脱的家伙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南大学博士论文答辩5位院士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叮当木马

已采纳

黄伯云,洪战辉

202 评论

酸甜苦辣咸丫头

钱三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的事迹:1、1937年,前往法国进修,在法国的11年当中,他与夫人何泽慧一起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因此被西方的媒体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2、1948年,他们带着小居里夫妇送给他的重要放射源,毅然回国。3、回国之后,钱三强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务。4、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倾尽全力。5、1989年,他出版的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的发现》。钱三强的成就:1、钱三强领导的科学研究院,共输出科技人员914人,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中,有7位是钱三强直接推荐到原子能研究第一线的。2、钱三强及他的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

304 评论

神级的男子

梁稳根,中国第一首富孙永福,前铁道部副部长

163 评论

tomoyasaki

李克明。不认识的可以查一下,

140 评论

健康是福83

一张名为《乔的笑》的照片,出现在了西方各个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之上,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就是新中国代表第一次正是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坛的乔冠华。那是历史性的一刻,同样是激动人心的一刻。乔冠华作为中国的代表,在联合国的大厅当中阐述了中国观点,表明了中国立场。那样掷地有声的声音,更是赢得了满堂喝彩。乔冠华潇洒豪放的微笑,一时之间成为了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更是被各个媒体评价“乔的笑把日内瓦大厅的玻璃都震碎了”。新中国用了22年,走进了联合国的大门,而乔振华则用了更长时间和新中国一起,从战争走向了和平繁荣。《乔的笑》“南北二乔”的人名官司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的侵略战争。这场事变震惊中外,更是深深刺激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彼时的乔冠华,还在德国的图宾根大学准备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原本,乔冠华是想要在哲学的学术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的,但当日军侵华的消息传到了德国的时候,他坐不住了,他几乎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那个了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然后赶回中国。在国家危难之际,乔冠华等留学生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为国家和人民奋力一战。为了能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乔冠华还找了自己的同学帮忙,希望能给他介绍一个能为国家做些贡献的工作。于是在同学赵一坚的帮助下,乔冠华得以到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的参谋处,成了一名上校参谋。正当乔冠华准备在这个岗位上,成就一番作为的时候,广东沦陷了。看着满目疮痍的中国,乔冠华选择了前去香港,成了《时事晚报》的主编,即便不能用枪杆子直指日本鬼子,他也要用自己的笔杆子揭开真相。接下来的大半年里,乔冠华以“乔木”这个笔名写下了将近100篇的文章,文章加起来将近50万字,每一个字就像是一颗子弹一样,直击最痛处。年轻时期的乔冠华和妻子龚澎彼时,就连延安都有许多人十分喜欢乔冠华的文章,毛泽东也是篇篇不落地看完了他的文章。虽然当时毛泽东还没有见过乔冠华,但是仅仅从文章上面,毛泽东就忍不住感叹:“这个乔木的文章犹如千军万马,这一篇文章,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啊!”是了,乔冠华的文章向来是尖锐泼辣,气势恢宏。偏偏乔冠华本人是一个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文人,所以文章中总是带着三分幽默,让人读起来只觉得明快活泼,过目难忘。无独有偶,彼时的南方有“乔木”,北方也有“乔木”。南方的乔木自然指得是乔冠华,而北方的乔木,则是身在延安的“党内一支笔”,胡乔木。胡乔木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曾为《解放日报》写下了多篇文章,引起的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因此大家都戏称胡乔木和乔冠华两人为“南北乔木”。而这“南北乔木”之间,还有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官司”。这话,还要从举世闻名的“重庆谈判”说起。毛泽东与“大秘书”胡乔木1945年,眼看着日本侵略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大势已去,苦战争久已的中国百姓们距离一个崭新的中国,仿佛只剩下了一步之遥,而这一步,就和共产党、国民党两个政党相互关联。自日本投降前夕,蒋介石就不断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谈判。也是在这一次的谈判当中,南北两个“乔木”见面了。1945年的8月28日上午,毛泽东一行人乘飞机抵达重庆。乔冠华作为《新华日报》的编委,自然是要到机场迎接毛泽东的。眼看着毛泽东从飞机上走下来,乔冠华正想要开口,没想到毛泽东先人一步,开口道:“‘乔老爷’好呀!”不仅仅是乔冠华,就连旁边的所有人听到这句话都是一愣,随机哈哈大笑,从此,“乔老爷”就成了毛泽东对乔冠华的称呼,而这个称呼很快就在重庆传开了。彼时的胡乔木正是毛泽东的秘书,而乔冠华在1939年就已经入了党。所以这一次的重庆谈判,二人是势必要见面了的。一个是《解放日报》的主笔,一个是《新华日报》的编委,为了接下来工作更好地展开,乔冠华和胡乔木就必须有一个人放弃“乔木”这个称号。可乔冠华和胡乔木都对这个“笔名”十分喜爱,怎么都不愿意放弃,这样一来,这门官司竟然还没办法破解了。最终,这场“争夺笔名”的官司只能打到了毛主席那里,请他来给这两个人断断官司,看看“乔木”这个笔名到底应该归谁。乔冠华直言自己身高一米八三,长得就像是乔木一样,自然是要叫做“乔木”的。而胡乔木也丝毫不让,表示明明自己的名字里就有“乔木”两个字,这就是自己的名字,那么自己为什么要让出去呢?一时之间,就连毛主席也给不出一个决断,不知道应该让谁来叫这个名字了。再加上重庆谈判的事物繁多,所以直到毛主席一行人离开了重庆,这件事情都没有一个论断。乔冠华在外交部陪同周总理接待外宾新中国成立之后,“南北二乔”再一次相遇。彼时的乔冠华,不仅在外交部的外交政策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还是新闻总署下属的国际新闻局局长,而新闻总署的署长正是胡乔木。因为工作的缘故,这场曾经“休战”的姓名战争,只得再次拉开序幕。这一次,乔冠华和胡乔木两人还是十分默契地到毛主席来决断这件事。毛主席再一次听了两人的理由之后,认真沉思了良久,选择开口问乔冠华:“原来的名字是什么呢?”乔冠华认真回答道:“冠华。”一听这个名字,毛主席的当即给出了决断:“乔冠华这个名字非常好,以后乔冠华仍然是乔冠华。而胡乔木呢,就恢复自己的原姓,就叫做胡乔木吧。”尽管胡乔木是毛主席的大秘书,可是毛主席却没有偏袒任何一个人,一个保留了名字,一个保留了姓氏,两人各保留一半,打了个平手,自然满心满意地结束了这场“官司”。乔冠华说来,“南北二乔”也是有一些渊源的。乔冠华和胡乔木虽然相识得比较晚,但是两人都出生于江苏盐城,也算是老乡了。60年代的中期,毛主席曾在一次宴会上,特地询问来自江苏盐城的全国人大代表董加耕:“你们盐城可是有‘二乔’哩,小董同志你可知道啊?”董加耕不明就里,只能懵懵懂懂地回答道:“主席问的可是西门的登瀛桥和东门的朝阳桥?”语毕,在座的几个人都笑了起来,这让董加耕更加迷惑了。毛主席笑完才说到:‘我说的可不是桥,是人哟!你们盐城的‘二乔’就是胡乔木和乔冠华呀!”原来,当年的“人名官司”之后,毛主席曾做了一首打油诗:“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乔冠华朝鲜谈判桌上的中流砥柱进入了外交部的乔冠华,不仅不像之前的新闻工作那样得心应手,甚至更是处处有挑战。1951年,美国和中国针对朝鲜问题要进行停战谈判。此次谈判关系重大,能够派谁去,一时之间成为了周恩来总理心头的一个大问题。整个谈判小组,要有外交、秘书、机要、通讯和警卫各方人员,每一个人员的选举都代表着新中国的形象。为了能够选好这些人,周恩来只得带着这次谈判的主要负责人李克农,前去中南海寻找毛泽东。彼时的毛泽东也在中南海思考着这个重大问题,看到李克农的身影,立马站了起来:“我刚刚通知警卫给你打电话,要你过来一趟。”李克农看着毛主席气定神闲的样子,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他明白主席的心里已经有个大概的人选名单了:“主席已经确定好了名单了?”毛主席大笑:“具体的名单还是要由你这个外交部副部长决定的嘛。你是主要负责人,工作班子还是你来组织比较好。外交部、军队这些部门都要派出人的!乔冠华也要跟着你去,关键时刻,他说不定能帮你大忙!”毛主席的这个想法和李克农不谋而合,他正想着如何跟主席张这个口,没想到主席就把乔冠华指派给他了。就这样,1951年的7月2日深夜,乔冠华作为主要助手,跟随着李克农奔赴朝鲜战场,参加停战协议。乔冠华、李克农一行人在朝鲜临行前,毛主席还和周恩来一起亲自同这支工作小组见了面。乔冠华自然是在这一行人当中的,他看见主席之后连忙走上前去:“主席,您觉得我们需要去多久?”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视了一眼,沉思了片刻说到:“大约三五个星期就够了。”毛主席的这句话,就像是一颗定心丸给到了乔冠华的嘴里。当时这支工作小组里好多人都没有什么外交工作的经验,前路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片未知,有了毛主席这句话,他们就好像是有了一个奔头,也有了一丝心安。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谈判的过程及其艰难。不仅几乎每天都要开会,朝鲜战场前线的战况更是时刻影响到后方,甚至好不容易有了转机的事情,也会随着前线的变化而变化。朝鲜谈判很快,毛主席和周总理预料的“三五个星期”过去了,朝鲜半岛的夏天和秋天,也是短的好似不给人留下一点反应的时间,就悄然退去了。转眼而来的,就是朝鲜又冷又难熬的寒冬。虽然代表团一早就听说了志愿军在朝鲜半岛遇到的险境,可他们谁也没有预料到自己也会在这里待了那么久。彼时,大家不要说棉袄,就连厚一点的秋衣都没有捎过来,甚至有很多年轻的同志只带了几件夏装。看着这样的场景,乔冠华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工作人员们没一个被美国人吓得皱一下眉头,最后却被朝鲜的寒风“打得”瑟瑟发抖。他当即给外交部的办公室主任王炳南写信,索要过冬的物资。而王炳南收到信时,也是被乔冠华逗得哭笑不得:“日日李奇微,夜夜乔埃事,虽然无结果,抗议复抗议。苦哉新闻组,鸡鸣听消息,嗟我秘书处,一夜三坐起。还有联络官,奔波板门店,直升飞机至,趋前握手见。又有新闻记,日日复放屁,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满意。记录虽闲了,抄写亦不易,如果错一字,误了国家事。警卫更辛苦,跟来又跟去,万一有差错,脑壳就落地。”看完这封信,王炳南深知这些工作人员的不易,当即安排人手筹备物资,并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东西送到了朝鲜战场,解决了乔冠华等人的燃眉之急。王炳南朝鲜战场的谈判一下子就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1952年的10月8日,因为美方的一手策划,持续了一年多的谈判不得不终止。因为国内其他事务的安排,李克农和另外几个主要助手也相继被调回了国内。而乔冠华就成为了主要负责人,一直在朝鲜负责代表团的工作,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保证代表团的正常运行。甚至长津湖战役之后,乔冠华还十分清楚地认清了当时的局势,拒绝了国内想要主动给美方一个台阶下,主动邀请他们回到谈判桌的想法,始终坚持静观其变,最后拖得美国不得不自己先低头,向中国发出求和信号。联合国讲话语惊四座1971年,经过中国和各个友好国家的不懈努力,中国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个消息传回国内的时候,所有人都显得十分兴奋。而谁能够担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第一位代表团团长,就成为了一个莫大的荣耀。消息传回国内的当天晚上,周恩来就组织了所有负责人立即前往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开会。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毛主席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请各位负责人立刻到中南海去。”周恩来、叶剑英和乔冠华等人,立即赶往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还没有进门,就听到了毛主席爽朗的笑声。这样的大事,哪一个人的脸上不是挂着笑容呢?进门之后,周总理立刻汇报了刚刚开会商讨的内容:“此次重新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关系重大,我临时想了一个注意,要不就让熊向晖带几个人先去联合国,作为先遣人员,就地了解了解情况,做下准备工作。”毛主席脸上的笑意一点都藏不住,连声音里都带着一丝丝愉悦:“我看没有那个必要啦!那么多国家的代表团等着我们,再不派个代表团,就没有道理了!联合国秘书长不是来了电报了吗?我们就让乔老爷当团长,熊向晖做代表,哪怕是开完会再回来准备接待尼克松,派谁参加安理会的事情再放放也可以,但是现在是一定要派出代表团啦!”毛主席对于中国进入联合国之后的前景十分有信心,中国这些年来的进步和发展展现在了世界人民的眼前,能够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更是必然的。毛主席指了指乔冠华,幽默地说到:“1950年,你跟伍修权去了趟联合国。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是‘花果山’时代,伍修权在安理会的讲话内容就是《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这个控诉就是告状,告谁的状?告‘玉皇大帝’的状。那个时候的‘玉皇大帝’神气的狠,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时代变了,‘玉皇大帝’也要来‘花果山’了!所以这次你们去,不是为了告状,是要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给反对外来干涉、侵略、控制的国家摇旗呐喊。第一篇讲话,就要讲出这个气概来!”听了毛主席的话,乔冠华心里对前往联合国的道路有了更深层次的规划。但是谁都不知道,等真正到了联合国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因此,这趟联合国之行,仍然有着非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一年已经58岁的乔冠华,没有任何怯懦,他坚定地带着中国的使命飞往联合国的大厅。伍修权、乔冠华一行人1950年在联合国大会1971年11月15日,美国时间上午10时30分,这一个对于中国来说无比重要的时刻,乔冠华、黄华、符浩和熊向晖等人,浩浩荡荡地走进了联合国的大厅,走向了中国代表团的席位。这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乔冠华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最后登台讲话的,正是新中国的代表乔冠华。当要走上台前的时候,乔冠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整了整自己的衣服,而后坚定从容地走向了那个中国走了22年的讲坛。当乔冠华在讲坛站定之后,他朝着不远处的大会主席轻轻点头示意,也几乎就是在那一瞬间,全场爆发出来了雷鸣般的掌声。那样的掌声持续了半分钟之久。那是给予新中国这样一个坚韧不拔的国家的掌声,同样是给予从中国走到了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掌声。掌声响起来时,乔冠华的内心波涛汹涌,可他始终保持着最有风度的笑容,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代表的,是中国——这个无法让世界忽视的大国形象。乔冠华两次举起自己的右手,轻轻的微笑着,向在场的每一个国家和联合国表示谢意。掌声结束后,乔冠华开始了自己的发言,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当年写国际时评时的毒辣、诙谐和幽默,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地直击痛点。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他猛烈地抨击了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强烈谴责了美国和日本想要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同时在裁军等问题上,也强势维护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利益。可以说乔冠华的这一场发言荡气回肠,让更热烈的掌声,更加持久地回荡在联合国大厅当中。而在联合国大会的另一个议题当中,乔冠华深刻驳斥了苏联代表的裁军提案,当苏联代表团马立克再一次站在讲台为自己辩解时,乔冠华从一开始的淡定,到后面实在忍不住的放声大笑,而这一幕,也让马立克目瞪口呆。在场的所有媒体,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捕获到了乔冠华的大笑,纷纷举起相机将这一场景拍下,将这副照片印在了报纸的醒目位置。而这幅照片就是有名的《乔的笑》。这一场讲话结束后,乔冠华成为了西方主流媒体的重点报道人物。无论是路透社还是法新社,亦或者是德新社、共同社,都在文章当中写下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态度。日本的共同社更是称赞这一演说,是联合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演说之一,将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国际政策和中国的原则性立场,明确地展现了出来,更表现了中国作为中小国家的代表,对超级大国垄断联合国的局面进行挑战的姿态。《乔的笑》在完成了此次联合国大会的使命之后,乔冠华用最快的速度,带领着中国代表团的一部分成员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天晚上,毛泽东就在中南海约见了乔冠华一行人。对此行十分满意的毛泽东,更是引用了孙中山先生的话对乔冠华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也正是因为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优异表现,从1971年到1976年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乔冠华都是中国代表团的核心人物。那些年来的鲜花、掌声和喝彩铺天盖地地向着乔冠华涌来,可是他始终在联合国大会上主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时听到德语时,乔冠华也会想起自己曾在德国艰难求学的岁月。虽然岁月流逝,自己早就不是年轻时的模样,但他仍然庆幸他和新中国一样,容光焕发,斗志昂扬。

190 评论

jessiemaomao

乔冠华的外交能力更厉害。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特别在1971年11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标志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65 评论

小蝴蝶飞不过

1、汤飞凡: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

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

2、张孝骞:

张孝骞,男,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骨干人才。

3、王淀佐:

王淀佐,辽宁省锦县人,中国矿物工程专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1985年晋升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10年,为表彰王淀佐在国际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的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王淀佐荣获“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奖中国人。

4、黄伯云:

黄伯云,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人,粉末冶金专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明人。

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特种冶金专业;1980年赴美留学,先后获爱阿华州立大学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进入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01年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1986年—2003年,黄伯云带领团队日夜拼搏,终于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封锁,该技术在获2004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5、孙永福:

孙永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籍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常务副部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

1958年7月,孙永福毕业于天水铁路工程学校;1962年12月,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1962年12月至1964年9月,在郑州铁路局工务处桥梁科工作。1964年10月至1984年12月,先后任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技术员,副处长,代处长,副局长,局长,党委副书记。

1984年12月至2006年8月,先后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务院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正部长级)。

152 评论

美人儿不哭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2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的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54年2月,钱三强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他首先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筹建学部。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他主持起草了筹组学部有关文件。同时,主持拟订了《学部暂行组织条例》。科学院各学部成立后,在制订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学术领导,以及团结院内外科学家,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科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326 评论

相关问答

  •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答辩

    第一步在能上网的计算机上启动“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或其他浏览器,在浏览器地址栏内输入下列地址:或者http://59.42

    一janice一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论文答辩

    对于论文的准备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博士论文的审稿答辩流程涉及多方面的人和流程,存在很多不确定、难控制的因素。就笔者所见和所经历来看,论文的审稿答辩流程

    gangyaya03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招收博士后的要求如下:基本条件:1. 熟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身体健康状况符

    五月的史努比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西南大学博士论文答辩2022年

    不影响。博士论文答辩会采用以在线形式进行方式进行。有关同学需要提前安装系统、做好测试。然后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须仔细阅读并签订在线答辩知情承诺书,即可。博士学位论

    你的小恶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东南大学博士论文答辩

    博士论文答辩流程: 一、前期工作。 1、录入论文发表情况。 博士学位申请人要求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或者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发表学

    carryme201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