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worm88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E.L.Trudeau (1848-1915)“有时能治愈,常常是缓解,总是去安慰。”对于医学这个行当的临床实践,这句格言,常常被引用。即便人类最终能治愈所有疾病,但死亡恐怕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这句话也就永不过时。但是医生要如何才能安慰病人?方法很多,但历史上第一个将安慰剂( placebo ),安慰疗法,引入医学实践的是18世纪的英国名医William Cullen(1710–1790),他彻底转换了placebo的词义,将它从一个宗教词汇转义为医学术语。如今,安慰剂一词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医学词汇之一。将安慰剂(安慰疗法)引入医学实践的Cullen,可能万万想不到,安慰剂(或安慰疗法)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真的能治病!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疾病,安慰剂/疗法能够快速治愈或至少能极大地缓解病人的症状。这个神秘莫测的效应,被西方医生正式确认后,动摇了已传承数千年的西方传统医学的根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西方传统医学的医生,成为治疗的虚无主义者。他们转换了自己的角色,成为安慰者,观察者、分析者和实验者。今天的医学史家,通常把1801年,内科医生海加思做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临床试验,视作人类第一次瞥见强大的安慰剂效应。1801年,不知什么原因,约翰·海加思(John Haygarth)突然想到,可以采用安慰疗法做真实疗法的对照。海加思所在的时代,有一种流行疗法,医生常使用一根金属棍,缓解患者的各种痛苦,据说是因为金属棍拥有神秘的电磁现象。海加思的对照,是一根伪装成金属的木棍,他万分诧异地发现,金属棍和木棍,这两者缓解症状的效果没什么差别。海加思由此认识到,患者的期待会对疾病产生神奇而强大的影响。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往前再走一步,想明白金属棍的疗效,恐怕和神秘莫测的电磁毫无关系,其表现出来的治疗效果,同样来自于患者热切的期待。虽然他并没有在论文中明确提出安慰剂效应一词,但今天的医学史家,通常会将这个词追溯到他头上。当然,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更让人诧异的恐怕是,放根棍子在身上,无论是金属的还是木头的,怎么可能缓解比如头疼脑热这些症状?那样的话,他将成为先知,在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这样被海加思在几乎完全无心中推倒,这个简单地思想和变革(在临床实验中使用安慰对照组),拉开了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演变的序幕。自海加思后,不到一个世纪内,欧美的医生们,慢慢地发现,以往认为有确切治疗效果的药物或者方法,似乎和安慰剂以及安慰疗法,不相伯仲。这样的流言在医学界内部四处流传,让一些老权威发怒,也让一些年轻的医生产生了更加大逆不道的想法。有些胆大包天的医生,干脆放弃了一切治疗,仅对患者做基本的护理和心理安慰。他们诧异地发现,许多本来认为必死无疑地疾病是可以自愈的。更让人惊诧地是,简单护理,不进行任何特殊的治疗,死亡率反而下降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总有人会站出来对皇帝的新衣大喝一声,压根不存在什么新衣!1876年,哈佛教授爱德华· H·克拉克(Edward H. Clarke),出版了一本书——《美国百年医学:1776-1876》。书中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自愈的研究,并明确指出,只护理不“瞎”治疗,患者通常更快恢复,或者死亡率下降。治疗的面纱就此被无情地撕破,这本书彻底摧毁了,一个不知流传了多少万年的信念。生了病就得进行某种治疗,无论是巫术还是药物。这个顽强的理念,终于被彻底打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医生和患者已经习惯了,重护理轻治疗。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内科医生们不再谈论如何治疗病人。医生们开始转换身份,成为安慰者、观察者以及病理学家,将疾病仔细分类,统计死亡率,自愈需要的时间,研究患者的具体死因。据说,这段治疗的虚无时期,也是西方医学史上,医患关系的黄金时期,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颇有人情味的帮助和安慰。当然,随着现代医学的崛起,医生再次获得了治疗疾病的能力,这次是真的!经历过惨痛教训的西方医学界,今天,在拥有有史以来最强悍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之后,欧美医学界对待治疗的态度依然是慎重的。以父母们最心忧难耐的小儿腹泻发烧这样的疾病为例,在欧美,医生会优先让家长,进行简单护理,注意观察,不会轻易进行任何治疗,除非真的需要。我们引进了现代医学的技术,但是看看医院里壮观的小儿集体输液的壮观景象(这不是用医院想赚钱就能解释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就明白我们离现代医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微生物致病说的兴起,公共卫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健康水平。犹如一场大戏,在临床治疗陷入最绝望地深渊时,生物医学的相关学科领域却在迅猛发展(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病理学等,就是医学生学得最痛苦的医学基础课),以青霉素为代表的药物仿佛从天而降,它们里应外合地颠覆了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就此诞生!从此医学也像数学以及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跨越国家和文明的界限,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至少对地球上的人类而言,是这样的。目前,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迅猛发展,势不可挡,我们终于有一线微弱的希望,回答先祖们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的关于生和死的终极问题。现代药物的研发已进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疾病找到了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专业的急剧分化和分工,让许多医生遗忘了安慰剂效应或者不知道它到底有多么强大。曾经亲历治疗的虚无主义到治疗的乐观主义大变革的托马斯?刘易斯(内科医生、病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在他知名的科普作品中说,由于过去的医学史过于黑暗,如今的医学教育倾向于忽略那段黑暗的历史,也是导致医学生们不把安慰剂效应当回事的原因之一。但总有些人对这种神秘难测,捉摸不定的效应着迷。1955年,Beecher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书,《强大的安慰剂》。这本书,推动FDA做出规定,任何临床研究,在不违背伦理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力排除安慰剂效应,以获得真实特定的疗效判断。现在,任何临床试验,如果安慰剂试验组没有出现相应的症状改善或“治愈”,多数情况下,会被行家认定是作弊(篡改数据以便让药物看起来有效)。或者,这意味着试验设计有重大缺陷,比如两组病人情况相差过大,一组身强力壮一组老弱病残。现代医学飞速前进,医生和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达到史上空前的高度。研究者发现,这种社会环境,非但没有减弱安慰剂效应,反倒起到加成效果。当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者,饱尝安慰剂效应的威力后(大多数新药在临床三期实验的时候,被发现没有真实的治疗作用),其中一些干脆转向研究安慰剂效应本身。他们试图探索,隐藏在安慰剂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患者的身心是如何相互交互的?简言之,心想为何就能事成。要对安慰剂效应进行客观研究,并非易事。因为,患者一旦知晓他们吃的是安慰剂,这种强大的效应就会消失,并且这种效应的强度,明显地因人因病而异。研究中发现,医生的态度,负面的表情,语言表达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干扰。这倒是解释了,为何自古至今,从来不存在不自信的名医。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并没有让我们理解安慰剂效应的机制,但它们推动了双盲试验在临床研究中的广泛推广。如果医生知道病人吃的是安慰剂,就很容易露馅,妨碍安慰剂效应的出现,以至于得不到或严重干扰客观结果。更糟的是,还有可能出现反安慰剂效应,让病人的病情超乎寻常的恶化。为了尽可能屏蔽安慰剂效应,在临床试验中,不仅病人不能知道自己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一线医生也同样不能知道。由于安慰剂效应涉及到主观认知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复杂交互,同时普遍存在的投桃报李心理机制,让患者不由自主地“讨好”殷切的治疗者,给评价真实的安慰剂效应带来巨大障碍。但脑成像技术的出现,以及对痛觉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正在帮助我们理解,安慰剂是如何引发真实地镇痛效果的。这涉及到大脑自身分泌地一系列内源镇痛物质,如内啡肽、强啡肽和脑啡肽等。同时,当前的初步研究也发现,在涉及到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时,安慰剂效应最弱。这或许就是中药治疗糖尿病,一定要掺入现代药物的原因吧。因为,对于糖尿病,安慰剂效应不好用。是否使用安慰剂,如何使用安慰剂,取决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医疗传统。或许,有一天在针对某些特定的疾病时,医学界会谨慎地再次推荐安慰剂治疗法,尤其在抑郁症治疗的初期。数年前,针对全美医生的一个调查显示,许多医生承认他们会对病人使用安慰剂,尤其是当他们怀疑患者是疑病症时,更是如此(通常是维生素片,下次你去医院,医生给你开这个,九成的可能是他觉得你没什么毛病。)。如果糖丸就能很好的缓解症状(患者自述的疼痛、疲惫等),那自然就不需要使用真实的药物。但这种做法,颇有争议,因为安慰剂效应对症状的掩盖,有可能耽误一些严重疾病的早期预兆。一些研究者认为,每年药房出售的1/3药物,实际上可以使用糖丸安慰剂替代,这可以节省大笔医疗费用的同时让副作用降到最低。然而这其中蕴藏的风险以及伦理难题,恐怕永远也克服不了。在临床上推荐使用安慰剂,有一个跨不过去的伦理难题,在特定治疗而非实验的情况下,不告知病人服用的是安慰剂,就违背了病人的知情权。但是,安慰剂效应的微妙之处在于,病人必须相信自己服用的是有特别效果的药物,而不是糖丸!一旦病人知晓服用的是糖丸,那就不太可能出现治疗效果。这个悖论,让那些试图将安慰剂效应引入临床实践的研究者,找不到两全之法,即诚实还要保住安慰剂效应。(作者:三思逍遥)
景德镇瓷器
《安慰剂效应》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医学方面的书,但对于不是学医的读者来说,不但读起来毫无费力,而且大有收获。 安慰剂效应是指使用没有药效和副作用的模拟药或假治疗让患者病情好转的现象。《安慰剂效应》一书的核心观点是: 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来自于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力,不需要借助药物,我们自己就能让自己更健康 。 书中举了一个安慰剂效应的真实例子。1957年美国一位淋巴肉瘤晚期患者赖特被医生诊定活不过一周,在他被注射一种当时广泛看好的新药后,不到一周就可以下床散步。但两个月后,有科学文献公开质疑这种新药的疗效,赖特看后深受打击,病情又恶化。为了帮助他,医生又注射了另一种声称效果更好的新药(实际上只是安慰剂),奇迹再次发生,肿瘤消失了。但两个月后,美国医学会又批评这种新药对治疗肿瘤毫无作用,于是赖特完全失去信心,两天后辞世。 作者认为,安慰剂效应绝不是偶然个例,其作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广泛。比如,“乳房内动脉结扎“被认为是治疗心绞痛的标准疗法,但有研究者设置了假手术对照组进行验证,结果有71%接受假手术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而接受真手术的对照组好转率居然只有67%。 有一项研究证明,79%的医学生都会表现出他们所研究疾病的症状,因为他们在研究时会接触大量同类的病人,这种现象称为“反安慰剂效应”。所以,以后千万不要跟你的孩子强调你们家的遗传病史,也不要对其他人说“你太胖了,你会得糖尿病”之类的话,更不要一有症状就去网上搜索,因为每次搜索后都会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不好的心理暗示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很可能会伴随一生。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很多使用安慰剂的不知情病人认为他们正在接受真正的治疗,他们相信治疗必然有效,在自我暗示下慢慢好转,毕竟人体是一个具有自然康复能力的机体。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的原理。读完该书,我感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拥有健康的心态,是抵御疾病和烦恼的良方。过去我以为,治病是医生的事,想不到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 从家长和教师的角度看,要让学生改掉坏毛病,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经常强调他是最棒的,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的信心。同时,让学生知道,他得到了最好的关心和教育,他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在你的帮助下得到解决,你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我们党一直把政治思想的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而言,明白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是保证身心健康、学有所成的关键,是最好的安慰剂。
紫色super
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启示 【By Kaiser3344】大学生心理学结课了,各科考试也陆续结课,我们马上要对这个学期说声再见。时光如梭飞 逝,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昔。想到了那些经历过的跟没经历过的事,那些你想念的人和想 念你的人,那些经常见却始终见不够的,那些偶然可见却只是相识一笑的,那些无法见却在 怀念着的,那些极度想见见了却无言的,那些不想见便真的没见的,原来我们互相构成了色 彩斑斓的大学生活。贯穿三年的始终,我们大学生始终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 定位自己的位置,探索生活的真谛。这个过程有过幸福跟快乐,也有痛苦跟彷徨,我想说所 有这些都不重要,在不断的经历中磨砺自己的品性,沉淀自己的气质,才是关键。 言归正传! 每一堂大学生心理学课都是一场视听盛宴, 让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心理学的奥秘, 了解其中的 乐趣。XX老师的课透着心理学的神秘,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每一个活生生的案例都让我们 认识了心理干预在个人的内心和谐跟社会整体的和谐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从亲情到爱情, 从 恋爱到职场,每一个专题都跟我们大学生有紧密的关系。同学们仁者见仁,讲述了自己的故 事跟观点,但我想,所有这些都遵循了这个理念:感情要珍惜,奋斗是常态。 珍惜感情,要学着有一颗感恩的心,宽厚的心,不要把同学对你的关心与呵护当成是理所当 然,关心你并不是别人的义务。心理 学课堂上,感觉我们通过测试的手段只能说是一种辅助的方法。 还得靠自己! 终于飘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盼了好久,又是一个轮回。从小被耳提面命,要好好学习考上 一所好大学,如此持续了十八个春秋。而等到自己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堂,方才明了,过去 所有的教导都成了浮云耳, 想起了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大一, 那是挣脱勒中学教育桎梏的释放。 时至如今,却也明白了,所谓的:梦想是用世俗的思想高尚的活着,现实却是用高尚的思想 现实的活着。要活在现实中,做个有质量的人,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淬炼自己,沉淀自己,不 求让自己发光,但求使自己更加厚重,思维敏锐,判断清晰,气定神闲,宠辱不惊……..或 许这才是真谛。但是, 目前网络媒体上经常报道有大学生自杀的新闻, 让外界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判 断产生了偏差,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真的很严重么,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一想到 大学生就会把我们同堕落,网游,蜗居,蚁族相联系,生存之上,生活之下。可是活在大学 里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晰, 那只是个别现象, 我们的大学生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的堕落, 我们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学生中间蕴藏了蓬勃的朝气和巨大的寻求改 变现实的能量,我们勇敢的去谈女朋友,勇敢的去就业工作,蜗居只是现状,无法阻挡我们 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社会公平的期望,而蚁族则是我们在底层蓄势待发的前奏,凯旋前的 高歌。 大学生自当有“会当即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言壮语。要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的霸气与朝气,又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与气度,更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与 责任感。 最后谢谢XX老师的怡口莲,很美味!【楼主】这是我自己选修心理学时写的论文,若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1.基于心理偏差下的投资行为转化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2.基于地下经济行为的博弈分析,技术经济,2007.113.基于股权融资的动量效应分析,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
2019年毕业生论文致谢范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
我国中小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一、摘要设置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的分解工
[1] 马燕. 浅析"首因效应"[J]. 科教文汇旬刊, 2009(11):62-63.[2] 边玉芳. 人际互动中的“首因效应”——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