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8

Krystaldxe
首页 > 期刊论文 > 人民时评文章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萌萌萌萌瓜

已采纳

每天读人民时评能够提高讲话水平。学会看报纸,特别是看人民时评,可以学会说话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讲话水平。人民时评的文章内容充满思想,文字结构非常严谨,可以从中学习思辩的技巧,培养良好的讲话习惯,从而提高讲话水平。

330 评论

诺仔滴麻麻

在人民时评文章中找不到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段落结构、关键词等方面来思考,首先根据文章标题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可以通过文章各段落结构来判断文章论点,每一段大体来叙述一个思想;最后,可以通过文章中相关的关键词,来了解文章的论点。

245 评论

木本色计

主要看民生、文化、社会、政治、基层治理等等与申论主体相关的文章。跟着主要学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因为申论评分的要点就是观点、结构、语言等,座椅要从这些得分点入手去积累。人民日报时评:打开app首页,左上角“人民日报”图标,直接点击就可以了,前几页都是要闻板块,往下面翻,一般里面的第五版里面就是人民时评文章,就只看这个模块就行了。

88 评论

丁锋8934

“话题奥运”呈现多元中国对于中国,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伦敦,北京,8小时时差,跨越洲海的距离。然而,地球日益平坦,一切都如在场,时间、空间,都压不住奥运会在中国舆论场入水时掀起的波澜。这无疑是一届“话题奥运”。不光是赛场风云、榜单起落或是明星八卦,更有人的价值、规则伦理、赛制反思……肇始于奥运赛场的讨论,已远远越过竞技的边界,扩展到整个转型期的中国。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从雅典、北京到伦敦,面对刘翔的荣耀、落寞与悲怆,如何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找到平衡?羽毛球女双被取消资格引来拷问,规则与原则之间的罅隙如何填平,过程与结果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对冲?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打量世界。陈一冰“以金牌的动作获得银牌”,叶诗文夺冠引来外媒“兴奋剂选择性猜想”,从民族情感、爱国情绪到“受害者心态”,如何认识中国军团崛起中会遭遇的阻碍与焦虑?种种讨论背后是思考。规则、利益、道德,竞技体育不过是以极端的视角,再现了这些政治生活、社会矛盾中的关键词。崛起与遏制、融合与排斥、双输与共赢,奥运赛场也不过是用软性的方式,重启了这些贸易争端、国际关系中的潜台词。对于中国,这些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不过,无论抱持哪种观点、争论如何激烈,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本身就意味深长。观念的日渐多元、思维的日渐活跃、舆论的日渐丰富,让奥运会成为四年一点的时间坐标,衡量一个社会的前行。信息的充分披露、逻辑的差异进路、思考的不同侧面,让奥运话题有极大开放性,在深化思考中促成观念启蒙。有人从精神角度辨析,有人从规则角度考察,有人从利益角度阐释。全面的探讨,加深了对于规则、对于体育、对于公平的理解,无异“让人们参与了一堂复杂的伦理课”,让人以更广视野、更多角度认识问题。在屡屡为极端情绪所裹挟、为站队问题而纠结的中国社会,这或许能涵养出最需要的开放心态。我们不能也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观点一致。不过,正因多元,更需在讨论中确定基础、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多元中形成主流。可以争议运动员培养机制,但个人的努力却值得赞美;可以质疑规则的漏洞,但公平竞争、更快更强的底线理应坚守。说到底,观念的交锋,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舌尖上的奥运”,触动的不仅是感官,更是全球化时代体育的“乡愁”。或许,试图“激励一代人”的伦敦奥运,也会因为在中国引发的种种讨论,激励我们这个奋进的东方国度,在现代化道路中持续生长。别让保障房成“闹心房”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不仅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近日,河南省审计厅对6个省辖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审计,结果显示,6个省辖市廉租房的空置率居然高达51%,同时还有4390户违规享受保障房待遇。一面是无房可居的低收入者,一面是大量空置的廉租房;一面是符合条件的人住不进去,一面是不该享受廉租房的人享受了待遇……近年来,河南、内蒙古等多个地方都曾出现过大量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和问题。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是为中低收入者量身打造的安居工程。去年,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今年不低于700万套,整个“十二五”期间一共要开工3600万套。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纷纷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头号民生工程、老百姓翘首以盼的今天,为什么保障房屡屡出现大量空置、分配不公等问题?保障房之所以出现空置,很重要的原因是设计与需求“不对接”。地段离市中心太远、生活通勤不便、租金定价不合理……这些先天不足,让不少低收入家庭无奈放弃。而审核不严格、信息公开不够,给保障房的分配留下了寻租和腐败的空间,让违规享受保障房的事件屡禁不止。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不仅关系保障房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在任务重、时间短、资金紧、经验不足的压力下,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完成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片面追求建设的速度和进度,萝卜快了不洗泥,忽视了前期对住房情况的摸底、项目规划和后期的分配、管理。这些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我们至今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模像样的住房普查;没有编制并公布住房建设规划;绝大多数地方对本地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并不清楚,制定保障房建设目标和政策还在“拍脑袋”;多数地方花重金建设的保障房信息系统还只停留在“电子登记表”的初级阶段;全国住房信息系统迟迟无法联网,已实现联网的城市上传的信息仍然不足;保障房建设搞了多年,但住房保障法却至今没有问世……对保障房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了一些破解之法。比如陕西对全省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了普查,重庆对公租房保障对象不设收入和户籍门槛,厦门出台了保障房地方法规严惩取保障房者……这些成功做法都值得尽快总结与推广。当然,住房体系改革更需抓紧推进,通过制度保障来预防问题。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保障房的覆盖面将达到20%以上。我们希望,相关的制度逐步健全完善,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新就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分享保障房的阳光,让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谁来保护农村的“碧水蓝天”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其中指出,虽然我国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但农村环境却令人揪心。这不啻是一个提醒:当全社会的“环境权益”意识越来越浓、一个就可以在全国引发一场“城市环境风暴”时,有多少人注意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变得越来越脆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农村环境何以失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有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更要关口前移,防止城市“人人喊打”的重污染工业潜入广袤农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也才可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

345 评论

L美食诱惑

1.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没有好标题,文章再好也没人看。

3.选好主题之后一定要多搜索材料。选用最精的上等原料,吸收最精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自然能胜人一筹。

4.要注意文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能用艺术语言表达,就不要用书面语言表达。要善于化繁为简,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

5.文章一般控制在1000-2000字左右,这适合人的阅读习惯。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越鲜明,人们越爱读。

6.如果在网上发贴,没有编辑,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文章写完后先用文档自动校对,然后仔细阅读两遍。

时评是近年来最热的一种新闻文体。它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相对的历史根源,也有当代许许多多自由时评人推波助澜的原因。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

184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800字

    《少年小树之歌》里没有优美抒情的语句,但是每一句都是那么质朴。只是五岁的小树儿,不幸地经历了父母双亡,很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爱他的爷爷和一个爱他的奶奶。他们生活不富

    周周-Sophia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2020

    「时事一:汉服究竟能不能弘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承之脉的涌流,审美意识的返璞归真与多栖融合,以及现代年轻人个性潮流发展,汉服从历史风烟中款款走出,在

    木头人的老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2022年

    会有很多人将人民日报里面的一些金句写进作文,而且是非常适合的,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鱼旺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

    分类说明】新闻时评,是近年来最热的一种新闻文体。它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相对的历史根源,也有当代许许多多自由时评人推波助澜的原因。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

    上善若水maggi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1000字

    1.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没有好标题,文章再好也没人看。 3.选好主题之后一定要多

    出走的熊猫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