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妹妹12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的因素,排除假性增高和假性降低情况,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 方法 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及目视显微镜法同时对160余例血小板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进行计数,对比分析。 结果 血小板聚集、小红细胞数量、试剂的质量、抗凝剂的种类及比例、标本放置时间和反复混匀次数、血小板体积异常等均可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准确计数PLT。 结论 血液细胞分析仪并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计数,对PLT计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应分析原因,用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关键词】 血液细胞分析仪;血小板;直方图 血小板(PLT)检测是研究止血与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其他血小板参数可靠性的基础,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血小板由于体积小,特别是容易发生粘附、聚集和变性破坏,故常难以准确计数。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血小板检测,其结果往往不很稳定。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很多,现探讨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仪器 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为日本Sysmex公司产品。 试剂 全部配套试剂和质控液。 检测方法 对日常标本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60余例血小板数量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同时进行目视显微镜计数。2 结果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 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正常图形的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异常图形的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表1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略)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比较 见表2。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的比较(略)3 讨论采血过程中因操作缓慢、穿刺不顺、组织液混入,混匀不及时等均可促成血小板(PLT)聚集,导致计数结果偏低。在PLT直方图上提示有大颗粒存在,PLT聚集是影响PLT计数的主要原因。对此种情况进行了显微镜镜检,并与正常图形进行对比,由表1可看出,此种异常图形的出现,绝大部分是由PLT聚集所引起,结果极不可靠,须重新采血。由于血小板(PLT)和红细胞(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鉴别的,大量小红细胞的存在可引起PLT上限区域的改变。在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大于70fl时,仪器一般无PLT上限区域干扰报警,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MCV小于70fl时,仪器往往提示上限区域有干扰,红细胞直方图上显示有小红细胞存在,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MCV值越小,小红细胞数量越多,被记录的PLT数就越多,血小板计数值就越高,仪器法与镜检法相比差异越显著。此种现象可用流式细胞技术或二维激光散射技术避免[1]。实际工作中采用手工法亦可获得可靠的血小板计数值。血细胞的检测结果,尤其是血小板(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原则上强调使用与仪器检测原理相匹配的试剂[2]。溶血剂是血细胞分析仪试剂中的主要试剂,能将红细胞溶解,并能使白细胞的体积发生规律性变化。理论上讲PLT计数时的脉冲大小只与稀释液的性能和仪器的设置有关,与溶血剂的性能无关。但实际工作发现,若溶血不完全,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将引起PLT假性增高。此外,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等亦可影响检测结果。特别注意的事,试剂应避免污染,否则,杂质微粒会使本底增高,导致最后计数结果偏高。抗凝剂的种类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国际化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用EDTA二钾抗凝。另外,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也会影响检测质量。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如果血少,抗凝剂的浓度增高,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PLT大小的碎片,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3]。齐天蕊等[4]的研究表明,标本放置时间太长,易产生巨大血小板,这种巨大血小板分布于红细胞直方图的100~250fl处,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平均红细胞容积偏高。此外,全血标本需不断混匀,2h内完成测定。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体积的识别有明显的体积界限:PLT2~30fl。根据Coulter原理,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识别颗粒的性质。当其体积异常超过该仪器设定的阈值,往往会造成误判。从表1来看,大PLT引起仪器计数结果偏低。一般来说,PLT体积异常小的情况极少见,故不作讨论。此外,在血小板(PLT)体积分布图上,2~3fl粒子过高时,图形左移甚至缩窄呈“尖峰”样,此种情况除血小板体积偏小外,常有红细胞碎片、冷凝球蛋白、红细胞夹杂物等引起,一起致计数结果增高[5]。有报道认为,白血病细胞、皮下脂肪滴污染及标本的细菌污染等,亦能引起PLT测定值偏高,有待进一步探讨。由此可见,PLT计数是否准确,应结合直方图进行判断,必要时进行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参考文献】1 朱忠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 朱芸.不同血液分析仪试剂使用的比较.河北医药,2000,22(11): 刘健.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 齐天蕊.血小板计数误差与标本放置时间关系的探讨.医学文选,2003,22(4): 李兴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影响因素分析及纠正.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87-389.作者单位: 201318 上海,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医院检验科
送我个时光机
WS/T 4062012 lín chuáng xuè yè xué jiǎn yàn cháng guī xiàng mù fēn xī zhì liàng yào qiú
Analytical quality specifications for routine tests in clinical hematology
ICS 11. 100
C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4062012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
Analytical quality specifications for routine tests in clinical hematology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2年12月25日发布,自2013年8月1日起实施。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
本标准按照GB/T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彭明婷、周文宾、谷小林、李臣宾、吴际、陆红、江虹、李建英。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试验)的分析质量要求及验证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血液分析仪和血凝仪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机构或体外诊断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价及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407 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的可比性验证指南
WS/T 408 临床化学设备线性评价指南
CLSI EP9A2 用患者样本进行方法学比对及偏倚评估:批准指南~第二版(Method 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血液分析仪 hematology *** yzer
血细胞分析仪
主要用于检测血液样本,能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提供相关信息的仪器。
血凝仪 coagulation *** yzer
血液凝固分析仪
检测凝血功能相关参数的分析仪器。
验证 verification
提供客观证据以认定规定要求得到满足。
携带污染 carryover
由测量系统将一个检测样品反应携带到另一个检测样品反应的分析物不连续的量,由此错误地影响了另一个检测样品的表现量。
精密度 precision
在规定的条件下,独立检测结果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的度量通常以不精密度表示。
不精密度 imprecision
同一实验室用同种方法在多次独立检测中分析同一样品所得结果的离散程度。
批内精密度 withinrun precision
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对同一被测物进行连续测量所得结果间的一致程度。
注:批内精密度又称为重短性。
日间精密度 interday precision
在不同天内对同一被测物进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间的一致程度。
线性 linearity
检测样本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直接按比例关系得出分析物含量的能力。
正确度 trueness
一系列检测结果的均值与靶值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偏倚表示。
偏倚 bias
同一实验室用同种方法在多次独立检测中分析同一样品所得结果的均值与靶值之间的差异。
注1:靶值可以是参考方法测定值、有证标准物质定值或其他适当定值,如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统计值。
注2:偏倚一般通过分析有证标准物质及其他适当参考物质、与参考方法或已知准确度的其他方法(如公认的指定比对方法)比对而获得。
注3:偏倚可用绝对值或相对值表示。
注4:偏倚有方向性,即可能是正偏倚或负偏倚。
准确度 accuracy
单次检测结果与参考值间的一致程度,以误差表示。
总误差 total error
实验室用某方法在多次独立检测中分析某样品所得各个结果值与靶值之差在一定置信区间内的最大允许范围。
可比性 parability
使用不同的检测程序测定某种分析物获得的检测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间的差异不超过规定的可接受标准时,可认为结果具有可比性。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CLSI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Fib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
Hb 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
Hct 血细胞比容测定(hematocrit)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olobin concentration)
Plt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T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rmbin time)
RBC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血液分析仪本底计数各参数的结果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血液分析仪本底计数的检测要求
用稀释液作为样本在分析仪上连续检测3次,3次检测结果的最大值应在允许范围内。
血液分析仪的携带污染率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血液分析仪携带污染检测要求
分别针对不同检测项目,取一份高浓度的临床样本(EDTAK2或EDTAK3抗凝静脉血),混合均匀后连续测定3次;再取一份低浓度的临床样本,混合均匀后连续测定3次。按式(l)计算携带污染率。
式中:
CR 携带污染率;
L1 低浓度临床样本的第1次测定值;
L3——低浓度临麻样本的第3次测定值;
H3——高浓度临床样本的第3次测定值。
不同检测项目所选高、低浓度样本的浓度水平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携带污染率验证样本的浓度要求
批内精密度以连续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批内精密度应达到厂家说明书的要求,检测正常浓度水平新鲜血的批内精密度至少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批内精密度检测要求
取一份浓度水平在上述检测范围内的临床样本,按常规方法重复检测11次,计算后10次检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按照式(2)计算变异系数。
式中:
CV变异系数;
s——标准差;
——算数平均值。
日间精密度以室内质控在控结果的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日间精密度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 日间精密度检测要求
至少使用两个浓度水平(包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品,在检测当天至少进行一次室内质控,剔除失控数据(失控结果已得到纠正)后按批号或者月份计算在控数据的变异系数。
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在1±0. 05范围内,相关系数r≥或r2≥。WBC、RBC、Hb和Plt项目满足要求的线性范围在厂家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
验证方法按照WS/T 408的要求进行。
正确度验证以偏倚为评价指标,偏倚应符合表6的要求。
表6 正确度验证的允许偏倚
至少使用10份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间内的新鲜血样本,每份样本检测两次,计算20次以上检测结果的均值,以校准实验室的定值或临床实验室内部规范操作检测系统(如使用配套试剂、用配套校准物定期进行仪器校准、仪器性能良好、规范地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优良、检测程序规范、人员经过良好培训的检测系统)的测定均值为标准,计算偏倚。
使用不同吸样模式检测样本并报告结果时。
同一台血液分析仪不同吸样模式的结果可比性应符合表7的要求。
表7 血液分析仪不同吸样模式的结果可比性要求
每次校准后,取5份临床样本分别使用不同模式进行检测,每份样本各检测两次,分别计算两种模式下检测结果均值间的相对差异,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实验室内的结果可比性以相对偏差为评价指标,相对偏差应符合表8的要求。
新仪器使用前,配套检测系统至少使用20份临床样本(浓度要求见表8),每份样本分别使用临床实验室内部规范操作检测系统和被比对仪器进行检测,以内部规范操作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为标准,计算相对偏差,每个检测项目的相对偏差符合表8要求的比例应≥80%。
新仪器使用前,非配套检测系统按CLSI颁布的EP9A9文件与配套检测系统进行比对,至少使用40份临床样本(浓度要求见表8),计算相对偏差,每个检测项目的相对偏差符合表8要求的比例应≥80%。然后再按的方法进行验证。
常规检测仪器使用过程中,至少使用20份临床样本(血细胞计数项目所选标本的浓度水平应符合表8的要求,其他检测项目所选标本应含正常、异常浓度水平各占50%;比对可分次进行)定期(至少半年)进行一次结果比对,每个检测项目的相对偏差符合表8要求的比例应≥80%。
以下情况,可按WS/T 407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比对:
a) 室内质控结果有漂移趋势时;
b) 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后;
c) 更换试剂批号(必要时);
d) 更换重要部件或重大维修后;
e) 软件程序变更后;
f) 临床医生对结果的可比性有疑问时;
g) 患者投诉对结果可比性有疑问(需要确认时);
h) 需要提高周期性比对频率时(如每季度或每月一次)。
表8 可比性验证的允许偏差及比对样本的浓度要求
WBC
×109 /L
表8(续)
RBC
×1012 /L
Hb
g/L
Plt
×109 /L
准确度验证以总误差为评价指标,用相对偏差表示,相对偏差应符合表9的要求。
表9 准确度验证的允许偏差
至少使用5份质评物或定值临床样本分别进行单次检测,计算每份样本检测结果与靶值(公议值或参考值)的相对偏差,每个检测项目的相对偏差符合表9要求的比例应≥80%。
批内精密度以连续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凝血试验的批内精密度应符合表10的要求。
表10 凝血试验批内精密度检测要求
a 异常样本的浓度水平要求大于仪器检测结果参考区间中位值的2倍。
b Fib异常样本的浓度要求大于6 g/L或小于 g/L 。
取3个浓度水平(包含位于正常、中度异常和高度异常)的临床样本(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或质控品各一支,每支样本按常规方法重复检测11次,计算后10次检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按照式(2)计算变异系数。
日间精密度以室内质控在控结果的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日间精密度应符合表11的要求。
表11 凝血试验的日间精密度检测要求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至少使用两个浓度水平(包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品,在检测当天至少进行一次室内质控,剔除失控数据后(失控结果已得到纠正)按批号或者月份计算在控数据的变异系数。
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在1±0. 05范围内,相关系数r≥或r2≥。Fib 项目满足要求的线性范围在厂家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
验证方法按照WS/T 408的要求进行。
正确度验证结果以偏倚为评价指标,Fib的偏倚应≤10%.
至少使用10份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问范围内的临床样本,每份样本检测两次,计算20次以上检测结果的均值,以校准实验室的定值或临床实验室内部规范操作检测系统(Clauss法)的测定均值为标准,计算偏倚。
准确度验证以总误差为评价指标,用相对偏差表示,相对偏差应符合表12的要求。
表12 准确度验证的允许偏差
至少使用5份质评物或定值临床样本分别进行单次检测,计算每份样本检测结果与靶值(公议值或参考值)的相对偏差,每个检测项目的相对偏差符合表12要求的比例应≥80%。
[1] CLSI: H26A2 Validation,Verification,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Automated Hermatology. Analyzers ; roved StandardSecond Edition. CLSI document. Wayne, Pa. :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2010.
[2] CLSI: H57A Protocol for the Evaluation, Valid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agulometers, roved Guideline, CLSI document. Wayne, Pa.: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2008.
echorabbit123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影响策略论文
在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与促进作用之下,血细胞分析仪被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室当中。实践经验显示:血细胞分析仪作用于检验,具有操作简单,响应迅速、重复性好、以及数据精确度高在内的多方面确切优势[1-2]。但受到自身检测原理的限制性影响,导致在临床对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大量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血小板的检测而言,计数结果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成为了临床中反应较多的问题之一。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如何明确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血小板过程当中的影响因素,落实相应的纠正与控制方法,这一问题备受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选取2014年1-3月,健康体检对象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其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1-3月,健康体检对象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男27例,女23例,年龄1~72岁,平均(±)岁。
方法
使用希森美KX-21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工作。由希森美公司提供溶血剂以及稀释液。在空腹状态下,分别实施静脉抽血(血样剂量为2 ml)以及末梢采血(血样剂量为120 μl),使用 mg单位EDTA抗凝管储存分析。分别实施仪器法以及手工法两种检测方案。计数作业分别进行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计数结果。
观察指标
对仪器法以及手工法下,不同时间状态下所对应的血小板计数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同时对静脉血以及末梢血下的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分别应用仪器法以及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的过程当中,即刻测定状态下,仪器法检出数据明显低于手工法检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静置10 p="">);静置8 h后,仪器法检出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P<),见表1。在不同采血区域进行血小板计数的过程当中,采集静脉血血小板计数为(±)×109 p="">)。
3 讨论
血浆中血小板体积小,无色,且黏附性高。当血液自血管破损位置流出后,血小板一旦与破损血管的内皮细胞或组织成分发生接触反应,则势必会迅速粘附于血管壁之上。再加上在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血浆标本需要与抗凝管表面发生接触反应,故而最终导致血小板大量粘附于抗凝管内壁并发生聚集反应,造成血小板计数上的偏差问题[3]。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无论是在仪器法还是手工法作用下,所采集血小板数均较实际数据更低。同时,本次研究中数据显示: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对比中,两者所对应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但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静脉血而言,末梢血采集中潜在大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扎针深度、取血速度等等在内),都将对最终所生成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集静脉血样完成血细胞分析工作。若必须以末梢血进行分析,则要求满足扎针3 mm深度,且血样应当自然流出,以保障血小板检出数据的精确性。
同时,有关研究报道中显示:对于抗凝剂而言,在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展开检测作业的过程当中,检测结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抗凝剂类型的影响[4]。当前,国际化学标准委员会所推荐的抗凝剂为EDTA二钾抗凝,应用该推荐抗凝剂,可最大限度的保障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同时,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关系也会对检测质量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有关临床研究中指出:在受检血液比例过高的情况下,由于抗凝剂无法与之形成匹配关系,进而可能导致待检测血浆样本当中出现微血块。而微血块的产生势必会导致血细胞分析仪被堵塞,造成检测结果上的偏差。反过来说,在受检血液比例过低的情况下,抗凝剂同样无法与之形成匹配关系,主要表现为浓度的提升,带动血浆样本当中血小板的肿胀与崩解反应,产生大量与血小板大小基本一致的碎片,导致计数过程当中容易发生偏差[5-6]。
同时,本次研究数据中显示:在分别应用仪器法以及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的过程当中,即刻测定数据以及放置8 h后的测定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这一研究数据提示:一方面,在抗凝剂对血小板黏附性以及聚集性进行一致的同时,会导致血小板形态自双凹模式转变为球形模式,体积明显增大,即刻上机测试下,导致血小板测定数据明显较低。而在放置10 p="">)。同时,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且在8 h开始呈现出显著差异,提示测定时间同样是造成血小板计数偏差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结合相关研究数据而言,无论是对于光散法还是对于阻抗法而言,在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进行计数的过程当中,结果基本可靠且稳定。但对于存在血小板形态异常以及明显降低的对象而言,不同方法下的计数结果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病理因素影响下,血浆中会产生大量的非血小板颗粒,最终导致计数结果假性增多。当前相关报道当中认为能够确保血小板计数准确的方法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建立在免疫学基础之上的计数方法,即使用荧光对血浆样本中的抗血小板抗体进行标记;第二类是建立在激光散射基础之上的测定方法,在激光散射计数干预下,分离非血小板颗粒以及血小板,从而确保计数的准确性[7-8]。但以上两种方法成本较高,普及性较差。故而当前所选取的复查方式主要以手工计数法为主。针对本方法计数精确性上的却是可以增加一项在血涂片上间接计数血小板的方法作为补充,使用抗凝血液推血片,在瑞氏蚺蛇处理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及对应的血小板,根据两者之间的比值,按照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的方式,求得最终数据[9-10]。根据以上措施的落实,配合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达到消除血小板计数误差,提高血细胞分析精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实践工作中需要重视对抗凝剂类型、采血区域、放置时间等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必要时进行涂片以及直接计数复查,配合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达到消除血小板计数误差,提高血细胞分析精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凝,郭树霞,胡成进,等.试析Sysmex-2100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正常其他参数不显示的原因[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3):11061-11062.
[2]胡明定.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600-601.
[3]谭江峡.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检测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2):315-316.
[4]郭利利,顾平,张葵,等.10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检测的动态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12-214.
[5]吴君霞,范贤峰,许赣,等.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凝指标与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3):231-233.
[6]李勇,慕悦意,夏永辉,等.SysmexXE-5000血液分析仪对血液疾病血小板检测的应用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2):329-332,369.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摘要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医学图象分析仪器,现已广泛应用于荧光定量测量、共焦图象分析、三维图
这是报警信号l为低于正常值,h为高于正常值。血液细胞分析仪报告:参数参考范围wbc白细胞数目4.0-10.0lymph#淋巴细胞数目0.6-4.1mid#中间细
The oxidation of H-2 to water on commercial platinum catalyzed carbon-polytetraf
《色谱》是核心期刊,投稿难度自然比较大。《色谱》(月刊)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主要报道色谱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色谱及其交叉学科的重要应用成果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