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8

亲亲E宝贝
首页 > 期刊论文 > 2019年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浮生若梦762

已采纳

石红梅,女,大学文化,197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99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保靖县复兴镇党委书记,拟任龙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26 评论

爱旅游的小M

1、姓名: 蔡从燕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国际经济法》,硕士生学位课《国际公法》,本科生主干课《国际公法》,硕士生学位课 2、姓名: 刘志云 职称: 教授、博导 刘志云,江西瑞金人,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师从卢炯星教授,获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师从徐崇利教授,获博士学位。研究旨趣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交叉研究、国际经济法与涉外经济法、投资法与金融法等领域。至今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公开发表法学论文110余篇;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参与专著或教材撰写若干。从2009年起主持“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文库”的出版。2004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研室,同时为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与经济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2005年被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正式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为副教授、任副教授期间被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为教授。2008年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福建省法学会第二届中青年优秀法学人才”;被评为“福建省第六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010年起担任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编委。2010年起担任福州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厦门大学第一届“十大学术新人”;2003年:“厦门大学嘉庚奖学金”;2003年:厦门大学第二届“十大学术新人”;2006年:厦门大学工商银行科研奖。2006年:“厦门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7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年:“厦门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联合主讲的《金融法研究》评为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厦门大学‘中国银行’科研奖”。2010年: 中国国际法学会2004-2009年度“航天科技”国际法优秀科研成果奖;2010年:福建省法学会第三届优秀法学成果(著作类)二等奖。3、 姓名: 张榕 职称: 教授、博导 要讲授课程 《民事诉讼法》 《证据法》《法律诊所》 司法部2001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课题《仲裁制度研究与〈仲裁法〉的修改》的主要参加人。厦门大学育题基金项目《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律规制》项目负责人。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课题《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解释的规制》主持人。福建省2007年社科基金项目《事实认定过程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以民事诉讼为中心》主持人。福建省2009年社科基金项目《通过有限判例制度实现正义》主持人 4、 姓名: 曾华群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投资法”、“香港法概论”、“WTO法专题”;硕士生学位课程:“国际经济法理论”、“香港经贸法专题”、“国际经贸条约专题”、“国际投资法专题”;博士生学位课程:“国际经济法理论”、“国际法专题研究” 主要学术观点 国际经济秩序的新旧更替和国际经济法的破旧立新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动,发达国家消极应付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同逆水行舟,每一个进步,都需要艰辛的斗争和努力,稍有懈怠,已取得的成果可能得而复失或名存实亡。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发展中国家应有战略的眼光和充分的准备。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服务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界在吸收西方国家有关研究成果的同时,应有符合本国国情和目标的研究方法。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的经验看,今后应继续坚持和发展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立足本国实际的方法;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法律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理念和特点 国际经济法学是世界性的,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是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能缺少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参与和奉献。中国国际经济法学者应继续借鉴和吸收外国的相关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在国际学术论坛上,对国际经济法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中国学者的见解,表明中国的立场,为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应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出发,具有破旧立新的历史责任感、决心和勇气,既不能对西方法律观念亦步亦趋,更不能对少数发达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践踏民主的霸权行径熟视无睹、束手无策,而应当摆脱阻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西方法律观念的羁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创建和发展新的法律概念、观念和理论。5、 姓名: 徐崇利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专科生:《关贸总协定法律制度》本科生:《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私法》硕士生:《国际经济条约研究》《国际投资法研究》《国际私法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博士生:《国际法理论研究》《国际法专题研究》 6、姓名: 齐树洁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民事诉讼法》、《民事司法改革》、《律师制度与实务》。研究生:《民事诉讼法》、《证据法》、《外国民商法》、《程序法基本原理》、《诉讼法文献选读》。 主要学术观点 1.司法资源是有限的。诉讼并不是最好的纠纷解决方式。司法改革的推进不应仅限于诉讼领域,还应包括相关的制度。为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效率,除了改革和完善诉讼制度外,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行政处理、仲裁等各种ADR方式,并且赋予当事人解决纠纷的程序选择权。2.司法改革不但应当是全局性的,而且应当是合法有序的。当务之急是由全国人大设立司法改革委员会,并取得法律的授权,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全国的司法改革。3.司法改革应当立足于本土资源,在移植外国制度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充分的论证。司法改革还应当重视借鉴域外经验,如果仅仅局限于对本国现行制度的考察,我国的司法改革将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承担项目 1.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国两制与厦门涉台立法》(1996),任课题组长。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涉台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维护大陆居民在台湾的正当权益》(1998),任课题组长。3.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英国、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1999),独立承担。4.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仲裁制度研究与仲裁法的修改》(2001),任课题组长。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研究》(2001),任课题组长。6.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研究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公证制度研究与破产制度的完善》(2003),任课题组长。7.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04),任课题组长。8.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研究》(2004),任课题组长。9.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和谐社会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2005),任课题组长。10.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公证制度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2006),任课题组长。11.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权利保护法律与实务研究》(2007),任课题组长。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007),任课题组长。13.福建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重点课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机制改革问题研究》(2007),任课题组长。14.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权利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08),任课题组长。15.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涉及公证的诉讼案例分析》(2008),任课题组长。16.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司法保障》(2008),任课题组长。17.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优化法制环境,促进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司法统计分析》(2009),任课题组长。18.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香港民事诉讼制度研究》(2010),任课题组长。19.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繁简分流与快速处理机制研究》(2010),任课题组长。 主要著作 1.主编:《律师诉讼案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副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要论》(谭兵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参编:《诉讼法大辞典》(钱国耀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副主编:《台湾民法研究》(胡大展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参编:《民事诉讼法新论》(章武生主编),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6.副主编:《中国民法》(柳经纬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7.参编:《中国审判实务大辞典》(马原等主编),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8.参编:《海峡两岸法律制度比较·诉讼法》(薛景元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主编:《商法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参编:《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研究》(陈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1.参编:《台湾法律大全》(陈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12.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主编:《给个说法:老百姓法律顾问丛书》(第1-6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4.主编:《给个说法:老百姓法律顾问丛书》(第7-1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参编:《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6.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7.副主编:《仲裁法新论》(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总主编:《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总主编:《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参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常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2.参编:《民事诉讼法》(田平安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23.参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4.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副主编:《仲裁法新论》(修订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主编:《破产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总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主编:《证据法案例精解》,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9.主编:《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0.专著:《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1.主编:《破产法研究》(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参编:《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篇》(廖中洪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3.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4.主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5.参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沈恒斌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5.主编:《英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6.总主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7.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8.主编:《民事程序法》(第4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9.专著:《民事上诉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40.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1.主编:《美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2.主编:《民事程序法》(第5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3.主编:《民事程序法》(第6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4.主编:《英国司法制度》(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5.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5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6.专著:《民事程序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47.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8.主编:《破产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9.主编:《民事诉讼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0.参编:《外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汤维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1.参编:《民事诉讼法》(第3版,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52.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6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3.主编:《民事程序法》(第7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4.主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5.副主编:《仲裁法新论》(第3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6.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7.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7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8.参编:《民事诉讼法学》(常怡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59.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8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0.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1.总主编:《调解衔接机制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3.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08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4.主编:《民事诉讼法备考与拓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5.主编:《民事诉讼法》(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6.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09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7.总主编:《调解衔接机制理论与实践》(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8.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9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9.主编:《民事审前程序》,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70.主编:《民事诉讼法》(第4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1.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10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2.主编:《台港澳民事诉讼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3.主编:《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4.副主编:《仲裁法新论》(第4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5.主编:《美国司法制度》(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6.总主编:《法官视野中的司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7.主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8.总主编:《德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9.专著:《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80.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10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更详细信息请参照网站: 祝好运!

251 评论

手机专用

ds山东圣奥

107 评论

天蝎工科男

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4人)

王林 付丹 包妮沙 刘敏 刘晨 刘琼 余黎 李宏博 李良平 杨喜安 杨景周 苏亚 陈召曦 陈男 周丽云 周海燕 欧强 郑文波 郑贵强 姚佛军 要梅娟 赵长煜 郭东罡 郭良辉 郭岭 崔娜 曹 烨 章永梅 黄秀 曾亦建 程彦博 韩永 塞弗莱 戴紧根

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9人)

马大剑 马磊 孔银鸽 王东升 王明飞 王明玮 王清岭 王智丽 冯岩 卢燃 史青 史浙明 龙旭 乔陆印 伏海蛟 刘凤娇 刘红红 刘佳 吕书君 吕鹏瑞 孙凯 江勇 邢庆凯 何娟 余宇星 吴月英 吴礼明 吴承仁 吴虎峻 吴祥珂 宋金颖 宋琳 张吉初 张安振 张红卫 张红雨 张丽 张丽娜 张启卯 张英 张思明 张晓倩 张海涛 张艳 李士辉 李伟民 李肖龙 李波涛 杜玉雕 杜红梅 杜雪明 杜德道 杨锐 邹顺鹏 陈小丹 陈坤 和文超 尚继武 昌新玲 罗晶 郑佳浩 侯瑞 姚磊 姜晓谦 施莉莎 柯文岚 胡乔青 胡泊 荣会永 赵禹 浦敏锋 袁小平 郭东鑫 高广智 高炳宇 常青松 梁静 黄文力 黄玉洁 程伟 廖经慧 蔡比亚 蔡佳丽 潘子鹤 薛景丽 霍小旭 霍斯佳 霍蕾 魏芳芳

三、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8人)

于璇 王宽 王桦 王玉玺 王安琪 王江朋 王丽媛 王佳琳 王彦嫱 王艳艳 王淑艳 王菁姣 王铭显 王朝朋 付慧娟 宁子杰 白莹 刘晨 刘璐 刘云龙 刘昶江 孙铭 孙俪源 孙振国 孙梦迪 庄丹丹 庄佳庆 曲文静 江月 江佳乐 许东 许汇源 何颖 吴旸 吴杰 吴青蔓 吴思源 张帅 张林 张迪 张明佳 张浩鸣 张钰琦 张琼方 李卫明 杜晓瑞 杨涛 杨礼琨 陈杨 陈鑫 陈红瑾 陈俊威 陈路路 周志浩 尚俊斌 林逸 范学敏 金威 侯颉 胡骁 胡历芳 贺雅慧 赵阳 原智远 夏瑛 姬海鹏 郭敏 郭子剑 郭非凡 郭瑞琴 高云 崔程琳 黄颖 谢佳斌 蓝雨青 翟 旭 裴瑞峰 谭伟

189 评论

相关问答

  • 2020年河北省优秀学位论文

    河北科技大学是一本,河北科技大学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学校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河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高校实践

    今日风向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2006年省优秀学位论文

    担任下列专家委员会委员:(1)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资深会员(2)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3)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委会常委委

    猫猫不在家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2019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 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奖励为: 1、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4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40万

    曰月無塵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福建省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

    门国家会计学院是我国高层次财经财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是我国政府倡导成立的“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地。学院经国务院批准于2002年成立,直属于国家财政部

    xiaoxiao76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山东省2019届优秀毕业论文

    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导语:论文的致谢是在正文的最后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有利于促进形成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下面是我分享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我才是黄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