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十十月
崇祯,大明第十六个皇帝,亡国之君,朱由检。很明显,他是一个悲剧,朱明王朝在他的手中赴之东流,他也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年号洪武,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皇权,集权于皇帝一人。也许是中国古代太多叛乱割据的例子,让他不得不小心谨慎。他废除丞相,大分中央之权,铲除异己,实行恐怖的政策,巩固统治,以此来巩固他的朱家天下。 个人认为,朱元璋有两误,一是,他忽视了家族内部的纷争。也好在,谁得权,也都是大朱家的。靖难之变也就无关痛痒,毕竟这个天下还姓朱,毕竟香火还可延续。 朱最大的失败在于,皇权集中于一人,国家的兴亡,统治的稳定,势必都要在皇帝一人头上,皇帝都好恶,决定了一个国家。明朝又有几个好皇帝呢?想必也只有明成祖了,况且他还是计划外的。 皇子一生下来,就已经决定他已不属于自己,整日的关在深宫,学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他们累不累,当然。他们又能怎样,只能默默承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就造成了他们心灵的不健康。他们很压抑,他们需要发泄自己。即位之后,他们为所欲为,吃喝玩乐,要把前面所有的罪都补偿过才罢休。 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国家,必然是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内有大股农民起义势力,农民战争的战火烧遍中华大地。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部队,甚至直逼京师。外则有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联蒙治汉。一连夺下辽东7十余城,金人的战马,已经逼到长城之下。长城何用,挡的住外敌一时的入侵,却挡不住大明一落千丈的国势。明朝的统治,可谓风雨飘摇。二 朱由检正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之下,登上帝位,可以说,他生不逢时,这一切都注定了他必将成为悲剧。 朱由检是有心救国的。谁又想让一代王朝毁在自己手中呢?好在还有袁崇焕,好在大明的朝廷还有忠君爱国之人。努尔哈赤拿袁毫无办法,好像有袁,则大明可保。这时候的崇祯是信任袁的,毕竟国家需要他,毕竟朱家需要他。想必,他们那时也可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或许也不顾及什么君臣之礼,崇祯实在是大爱袁,没有袁他又怎能安睡。 朱是个孩子,一直认为他是个孩子,他太过固执,太过刚愎自用,太过自以为是,他是一国之君,无论什么,他都是对的。他要维护天子的尊严和荣誉。他从不向任何人低头,可以说,他很要强。但他以为治国是玩过家家,搭积木,不满意,可以推倒从新来过。他是皇帝,他认为他可以做到。也或许是太多深宫中的变故,太多畸形的教育,见了太多的明争暗斗,他变的只能相信自己。皇帝本身就是个悲剧,权利家族,利益,让皇帝不再属于自己,他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封建王朝的代理人,如此而已。历史是公平的,给予他太多太多的权利,自然就要承当与之相成比例的义务。 朱由检还只是个孩子,他没有太多的阅历和经验,皇太极只是用个简单的反间计,就让这个涉世不深的孩子入了套。当朱由检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没有回头,我想,朱是肯定意识到自己错了,他冤枉了袁崇焕。只是太多的东西让他放不面子,他找不到一个台阶让自己下来。他太过固执和要强,他从不承认自己有错,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他将错就错,我只是杀了一个将军,我大明还有很多的兵将,可皇帝只有一个,皇帝的尊贵不容污损,我又何必过不去呢,我是皇帝,我做事有我的原则,有我的考虑。 他要把这一切做的妥当,他给袁织罗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通敌卖国,金贼走狗,总之什么脏水都往他的袁的身上泼,不管到底是不是实情,他以不可回头,只能变本加厉。可怜可悲可敬的袁崇焕啊,他只是默默的接受,他文官出身,所有的书都教他要忠君爱国,固然自古这两者难两全,可在他看来,忠国即忠君,忠君即忠国。在牢中,他仍心系国家安危,他写书劝告部下继续抗金,保卫皇帝。他忠于朱又检,哪怕他知道这不值,哪怕他知道朱由检是错的,他是被冤枉的。袁完全有能力发动兵变,逼朱由检让位,另立新君,他做不到,他是个血性男儿,太多的东西放不下,他爱他的主子,朱还是个孩子,他可以包容他的过失,哪怕用自己的性命。 袁同样是个悲剧,最终被凌迟处死,很多人不理解他,他的部下不理解,对于这样一个君主,他是何苦,百姓不理解他,为什么他是如此之小人,卖国之贼,其实很多时候袁自己也不理解,他究竟做错了什么,但他什么也没有说。一切只是默默接受,刽子手片他肉的时候,他的心早以不只被剐1000下,崇祯,以前的那个崇祯到哪去了!他爱朱,他爱他的国家,他只能选择这条路。 朱由检也许会后悔,但那也是后话了,袁崇焕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平反倒是事实。三 历史走到了1644年,正月,李自成攻占了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此时正整顿兵马,准备一举杀入北京城,推翻大明 朱由检没有慌,他也许预感到这一天到来,他是个好强的人,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可朝廷之中已无人可用,朝野内外,人心惶惶,百姓也早已心归闯王,杀牛羊,备酒浆,开城门迎闯王,总之明朝大势以去。 崇祯皇帝其实可以采纳大臣的意见,放弃京城,度过长江,依长江之天险,挡住敌人。仍可以在明朝旧都继续做他的皇帝,安安稳稳的当皇帝。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李自成挡着清兵,或许哪天他还可以再杀回来。就算回不来,他也起码能守住这个名存实亡的朝廷。 先前说过,崇祯皇帝是个好强的人,他对那种拖家带口,溜出京城的行为感到不屑,他是一个皇上,是九五之尊。怎能受如此之辱,如此之恨。宁可死守京城,守住龙脉,大不了以身殉国,他真的是一个好皇帝,起码他有这个心,可他的确也回天无力,历史已经给大明判了死刑,他最多也是个螳臂当车的角色。可他还是那么固执,执意死守。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朱由检也没有想到,他的明朝已如此破败,他只是摇头,什么也没说。其实他是可以活下来的,李自成说,只要崇祯皇帝禅让,他仍可享受皇帝的待遇。可朱由检没有答应,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耻辱。 朱由检绝不是个苟且偷生的人,那种高傲的气节,只是有的时候,没有资本。但也总比,蝇营狗苟,点头哈腰的人要好的多。回想1400多年前,魏军攻破成都,刘禅降魏,他的儿子,杀了妻儿后自杀,他说,国以灭,尔等何有理由苟且。 崇祯皇帝不想做什么南唐后主李昱,最后还混了个什么著名词人,天天在那边说什么国啊,哪去了,现在啊,我寄人篱下啊。酸,实在是酸。我都替他害臊。 崇祯皇帝最终自尽于万岁山。应当是在傍晚,望着落日,此刻朱家以去,可他仍要好强的说一句:“我不是亡国之君,你们都是亡国之奴!”甚孩子气。可以想象他那不服输的眼神,在他闭上眼睛之前,也或他是睁着眼,踏在太监的背上,看着京城里的大顺军,看着满脸堆笑的大明臣民,也许,这个国家是真的亡了,他的眼神有些哀怨。朱由检,以这种干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大明。 历史给予他的评价是刚愎自用! 其实,我想说,他是个好皇帝,真的!他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很要强,但又太过固执。他起码有那颗心,比起他前几代那荒诞无机的君王不知好多少倍!比此后的那些软弱的清帝也要好的多。只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无法改变什么,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这个腐朽的制度。所以,他只能是个悲剧。 崇祯皇帝如能再早生几年,或迟生几年,那么他应当是个好皇帝,但这一切都只是假设,历史是无情的,历史造就了他的悲剧。
美食侦探01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已故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早年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是后来由于朱标早逝。朱元璋便改封长孙朱允炆为为皇太孙。让其在自己百年之后,继承皇位。但是,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安排,有一个人极为不满,他就是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年随父亲东征西讨,为大明王朝的四方安定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负责统帅重兵,驻守北平,以防蒙古骑兵进犯。 朱棣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才华最为出众,而且胸怀大志。起初他对父皇选立长兄朱标为太子不好说什么,单是朱标死后,朱元璋又立懦弱无能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却引起了朱棣的强烈不满,他数次在朱元璋的面前诋毁朱允炆如何如何无能懦弱,绝非可托天下之人。朱元璋虽然心中也明白,论文武才华,四子朱棣都要远远高于长孙朱允炆。但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确定下来的皇长子继承制度。他要坚决地支持朱允炆做自己的继承人。有一次,朱元璋为了展示皇太孙的才华,命他在诸皇子大臣的面前对诗,朱元璋出的上句为“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想了半天终于对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对的句子看起来也还算公整,但语意平庸,毫无意蕴。朱元璋的大为不快,这时燕王朱棣随口吟出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 一股王道霸气直惊的在座的人目瞪口呆,朱元璋冶连口称赞。 但这也增加了他对皇太孙日后帝位的担心之情。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漳去世,依照它生前的安排由他便留下遗诏,由二十一岁的皇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惠帝。传说朱元璋临死之前,不放心朱允炆,便交给自己的贴身太监一个密匣,称如果皇太孙一生平安无事,不要打开这个匣子,如果发什么紧急情况,就打开这个匣子,它会告诉你怎么做。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正是这些离奇的小故事,更加增添了建文帝下落的神秘色彩。 ? 朱元璋在位之时,为了巩固大明王朝始终掌握在朱姓子孙的手中,他先后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分驻全国要害之地,这些分封藩王都手握重兵,称霸一方,在朱元璋在世之时,还倒是老老实实,不敢有什么非分之举。但朱元璋死后,他们根本不把懦弱无能的建文帝朱允炆放在眼里,个个飞扬跋扈,不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为了解决地方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建文帝采纳了齐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厉行削藩之策。他先是派兵进抵开封,软禁了周王朱肃,然后将其废为平民;接着又发兵湖南、湖北除掉了岷王朱便、湘王朱柏,此后,又先后将齐王朱博、代王朱桂等人囚禁。建文帝厉行削藩,地方藩王纷纷被削夺爵位,抑或被废为平民,抑或被禁为囚徒。一时间闹得是沸沸扬扬,怨声载道。这一措施严重损害了地方藩王们的切身利益,几乎所有的诸侯王都对此不满,尤其是手握重兵,觊觎帝位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早就有起兵反叛,夺取帝位之心,只是苦于没有很好的借口,这次建文帝削藩弄得天下诸侯怨声载道。这对阎王来说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名义上是要帮建文帝清除身边的奸臣,其实际上起兵反叛。燕王起兵之后,建文帝马上慌了手脚,急忙征调各地方的军队入京勤王。但是,由于建文削藩以来,地方诸侯已被他得罪殆尽,所以,地方诸侯纷纷投向燕王帐下,背叛建文。建文帝手下的文人不少,但没有多少可以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心腹齐泰、方孝孺等人也都是文人腐儒,虽满腹经纶,但也没有什么用处。就这样,燕王的军队没费多大的力气,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下令火烧皇宫。燕王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没有找到建文帝,便命人仔细搜查寻找建文,宫里的太监说说建文帝在万般无奈之下,跳入火中自焚了,并从火堆里找出一具尸体指认说是建文帝。朱棣假惺惺的痛哭一番,说自己只是要清理奸臣,并不是要皇上死。然后,以皇帝礼将其厚葬,但是,在正史的文献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建文帝陵寝的记载,而且后来的崇祯皇帝也曾亲口说过建文无陵。 因此,废墟中的那具焦尸到底是否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死没死,没死的话他又逃到了哪里?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朱棣本人也持有怀疑,后世史家和民间传说更是众说纷纭,离奇万分。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决定自尽殉国。这时,突然有一个太监跑了过来,他告诉建文帝,太祖皇帝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难,可以打开匣子。建文帝听后,急忙命这个老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匣中还有一封信,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的游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妆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慌称建文帝以自焚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的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 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 建文帝归隐贵州高峰寺为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 “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明成祖继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传说,建文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妆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引入寺中躲藏。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对于此,每一种说法都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因为没有哪一种说法说自己有十分确凿的证据,说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也许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如其它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悬案。明史卷四本纪第四 恭闵帝的记载六月癸丑,盛庸帅舟师败燕兵于浦子口,复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战于高资港,败绩。戊午,镇江守将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龙潭。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蚂蚁在fei
对于一个朝代的研究,不外乎几点:行政模式、军事制度、国家环境、社会形态。然后没一点给你几个题目,再稍微发散一下,供你选取。1,行政上的问题,比如科举的变革,明朝的科举与宋朝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最基本的点就是宋朝不用考秀才,而是直接推荐之后考州试,过了就是举人,然后去考进士。明朝却有童生试,要先在县里考秀才。又比如党争问题,明末东林党之类的,对于国家的影响。2,军事制度。明朝的卫所制,导致了许多问题。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户,许多原因造成了这个卫所制度下的士兵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也间接促成了将军的私兵。3,国家环境。草原上的鞑靼,辽东的满人。开始来贸易的洋人,东南亚的战争,等等。其中可以主要关注明朝对于蒙古人的分化政策,以及土木堡。还有嘉靖前后与洋人的贸易。4,社会形态。可以谈论国家税收制度,对于有功名之人免税问题,带来的土地兼并问题。还有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这个查阅《金瓶梅》中的描述与记载。以上都是大方向,可以在大方向中选取一个小支脉,认真查阅之后动笔,必然是一篇好论文。附上一个小建议,若是我自己写。大概会写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社会其实并非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是与现代的社会很相似,金瓶梅之中对此有很多描述。比如寡妇改嫁的普遍性,商人的社会地位,运河的影响,家长里短的琐碎,人与人交往的形势等等。也可以阐述土地兼并的问题根源,从功名科考之上开始,再到避税逃税,造成国家税收大面积流失的现象。也可以就谈城镇的生活水平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在金瓶梅中找到答案。就是随便想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2、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4、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
中国抗美援朝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其次,是保卫祖国安全的需要。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
崇祯,大明第十六个皇帝,亡国之君,朱由检。很明显,他是一个悲剧,朱明王朝在他的手中赴之东流,他也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年号洪
饮食文化论文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饮食文化的论文,一起
一、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分期及特征 分析成因之前须明确倭寇侵略的历史分期问题。嘉靖年间的倭寇侵略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至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