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5

无敌小天兵
首页 > 期刊论文 > 天人合一精神的论文3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ensilong812

已采纳

1、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赞可夫说:“教师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好的成果。”教师甘做人梯,这种奉献精神是伟大的,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教师的汗水和心血,特别是特殊学校里的聋哑学生,他们的每一个手势,发出的每一个音节,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和艰辛。所以学生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自己的老师。 尊敬师长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优秀传统。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等都是尊师的典范,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60寿辰时主席给他写信贺寿,同时还写道:“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毛泽东同志如此尊师、爱师、敬师,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更应该尊敬师长,上中学不忘小学老师,到大学不忘中学老师,特别不能忘记幼儿园和小学的启蒙老师,这是我们每个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尊敬老师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教师要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好,要有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诚恳、谦虚的听取老师的教导,以优异的成绩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来回报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2、教育学生以主动、热情、诚恳的态度与老师交往。一位教师要面对许多学生,他有时可能应接不暇。因此,难免对学生照顾不周,体察不到某个学生想与老师沟通的需要。如果学生主动向教师“进攻”,把埋在心里头的事情袒露出来,生活上有困难向老师求助,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主动向老师探讨人生哲理……是能够得到教师的帮助、理解和信任的。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与老师交朋友,才能更快的进步,迅速地成熟起来。3、教育学生正确发表对老师的看法当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不要制造压力,而要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教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这就会毫不隐瞒的把自己的态度,抵触老师的原因说出来。等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学生一起冷静的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学生,就要合理利用他争强好胜的心理,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的。如果问题出自老师,教师更应该勇敢的承认错误,向学生赔礼道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4、教育学生要以正确的态度接受老师的善意批评。现在,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他们认为老师管得太严,觉得不自由。严,正是老师爱学生的表现,没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的。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不严,何以能治学?不严,何以能育才?达.芬奇从严师画蛋,最终成为著名的画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大王”的莫泊桑,是在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排威震世界排坛,勇夺“五连冠”的每一次成功和胜利,都必须是教练们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的结果。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理解老师的苦心,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诚恳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从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错怪自己的老师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被别人错怪或误解的事情,这时学生会感到委屈、生气。学生怕老师错怪自己,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应采取什么态度去对待呢?这就需要正确引导。任何人一生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难免有错的时候,作为学生应该怎么样对待,不能因老师错怪了自己就因此产生嫉恨心理,以为教师偏心眼,更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与教师对抗。有时,可能因为教师对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而对学生做了不切实际的批评。但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上进,有所作为,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望和出发点。教师本身的愿望决不是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反面,一旦教师错怪了学生,作为班主任应教育学生不要采取当面顶撞和抗拒的态度。头脑应该冷静,努力克制自己,不冲动。应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能解释就解释清楚,一时不便解释的暂时放一放,以后找适当的时机再解释,也可请同学或班干部代替自己去解释。这样,通过缓和的方式解除相互间的误解,缩短心理距离,扭转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为人师表,应该教育学生打开心灵之门,用尊重、热情、真诚、理解和爱去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育他们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做一名品德优秀的好学生。

90 评论

芥末花vera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四库全书》中有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 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 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 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 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 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天人合一观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董仲舒。 1 、西汉董仲舒初次尝试 -- ----- 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 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是董仲舒构建天人关系的方法和结论。汉代董仲舒“人副天本”说首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天人关系,但是由经学后来的发展为谶纬之流,儒家走向经学神教迷信,并成为赤裸裸的政治夺权工具,很快就没落了。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 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 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是“天人相副”。 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 明代程颢进一步阐述“天人合一”含义,强调“ 人与天地一物也”,称天人关系为“一天人”。以后各代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论及“天人合一”这个命题,虽然用语不同,但是他们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思想还是基本一致的。2、宋朝张载程颢-----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亦即“内外合一” “ 人与天地一物也”,称天人关系为“一天人” (程语) “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程语)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3、朱熹为孟子所言注云:“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 王守仁从“良知”是宇宙本体出发,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整体观, 把先秦以来的“天人合一”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天人关系上,朱熹、王阳明都主张“天人合一”,但在具体的路径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二人对《大学》的重新阐释——《大学章句》和《大学问》中。朱子的“天”、“人”合于外在之“天”,走的是一条由外(穷理)→内(体理)→外(推理)的功夫径路,而阳明的“天”、“人”合于人心之“良知”,其功夫论则是在知行合一基础上,进行“致良知”。朱子的天人合一是“以天统人”,而阳明的天人合一则是“以人统天”。这正是二者在此问题上的根本不同。4、再后, 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 ,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董氏的“天人合一”的主要特点: 天人相类 -- 相类同召 -- 天人感应 -- 君权天授—赏罚在天—天意可挽  1、“天”是最高的意志,既是“自然”之天,是有“身体”,有运作的“实体”神,更是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伦理化。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从而使它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他将“阳阴二气”作为解释天人感应的基础。但是从而也将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色彩带来进了自己的学说。人的“生理”结构与天的“物理”结构有相同的模式;天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与社会的治乱关系完全一致。因此,天与人是“同类”。而同类的事物又能“以类相召”,互相感应。因此,人世的治乱,人们的善恶,“天”不但可以掌握,而且可以通过祥瑞、灾异与改朝换代向人间传达它的旨意。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主要特征     2、董氏天人感应学说对封建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学说成封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这种理论,有其强调天命主宰一面,又有重视仁义道德的一面;有其加强封建专制的一面,又有造成政治动荡的一面;有其巩固中央集权的一面,又有制约皇权独断专行的一面;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其落后迷信的一面; 董氏学说的神秘色彩最后被谶纬之学发展为儒教神学,连孔子都成了“神”。谶纬经学最终完全成为迷信,并被成统治者内部权力斗争或改朝换代、农民起义所利用的政治工具,如在王莽篡汉,刘秀称帝过程中,东汉未年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在东汉发展到高潮在三国时期并走向未落,被历史所抛弃。 然后,谶纬经学和天人感应之说有关联,但天人感应之说本身还不是谶纬经学,这一点要加以区别对待。董氏的天人感应中的“君权天授”、“符瑞灾异”思想一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里对政治产生着正面或负面影响。通常认为“它通过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皇帝)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用托天管人的手法,试图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它是儒家借天灾“正刑与德”思想的结果”。3、天人合一论造成的三个错误:  ①天人合一论使得某些人可以代言天道。儒家试图自称“近道”的“能与天地参”的君子,将天道代言的权力抓到手里。这已经将自己变成了巫婆角色。更糟糕的是一直继承下来的“天子”一称,也被儒家继承。老墨也采用这个华夏传统的词,但是儒家“天人合一”或者“与天地参”,结合“天子”后就变质了。天子就变成了上天的代言人。沟通天人以后自然是最强力者成为最大的代言人,毫无疑问。可原本的“天命”只是让天子有国而已,而不是老百姓受天命管理。“天子有国”是封建制必须的一个稳定要素,扩大解释就会造成思想和制度的专制。  ②“天人合一”或者“与天地参”导致了文化层的“致命的自负”。文化层的人本就有天生的优越感,自以为智珠在握,是愚民的主宰。当今的文人仍然有这种情节。但是这种“致命的自负”必然导致孔孟式的“信念伦理”,将社会带人奴役之路。  ③天人合一是儒家设置的一个最高大牌坊。在这个牌坊上面,皇权代表了圣明,皇帝就该是圣人。天人合一论使得皇帝成为了真正的上天代言人。而且使得宪政之“约束君王”目标产生了理论上的困境。这是天人合一论的第三个错误。且不说皇帝更有实力去代言上天,就说如果我们要约束君王,那么我们将对君王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君王不能有自由意志,只能老老实实按法律办事(公法必定需要细致)。比如要求君王要节俭,比如要求君王要无私。在天人合一之下,是不是要把这些“天道”同时加到老百姓身上呢?否则你如何要求别人相信上天对君王最不“公平”呢?儒家正是用这样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君王、自己和老百姓的。儒家人自己要去做圣人,只要不搞政治,没人理会你。问题是不能这样去要求老百姓。 君王手里的权力使得他总是能依靠权力豁免。儒生并不可能修得“人性善”,科举成功当了官也可以背弃戒律。可是老百姓无权无势,才是真正被约束到的对象呀。当今的真儒还是很喜欢“无私”,其实华夏传统中真正需要无私的是天子而已。张载的“天人合一”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对佛老的批判中而提出的,是在儒家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个儒家的概念。其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易传》的天人合德观念,二是《中庸》的性命、诚明观念,三是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观念。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可分成五个部分: 1、气本论——天人合一之基础 2、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人合一”之可能与必要 3、穷理尽性:“天人合一”的内在途径 4、礼乐制度:“天人合一”的外在约束 5、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最终归宿  其中对于性的理论可以说是性善论的延续。张载认为性就是鬼神,就是天道,是气所固有的良能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这个性应该是纯善的。既然万物都是气之聚散,都具有纯善的性。在气化生物的过程中,由于人物所禀受的气质的不同,导致了对“天性”的禀受程度不同。同样是人,由于其弊的厚薄旳不同而区分除了智愚。其弊厚者,难以开通,其弊薄者,则容易开通。一旦开通,则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这样张载的天人合一肯定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圣人。途径就是个人内在的“穷理尽性”。而外在的礼乐制度可以帮助人改变气质。最终达到为儒教国家所服务的天人一体的世界秩序。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向上的可能性,他所提的目标“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圭臬。从现实维护阳儒阴法的社会秩序来讲,起到了重振的作用。当然也必须看到,他的理论中以人合天的成分大过以天合人,这必然会导致人的失落。朱熹的“天人合一” 朱熹几乎没有明确谈到过天人合一,但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朱熹的思想却是对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在“天人合一”的内容上,朱熹承认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只是在理气关系上与张载的认识有所不同而已。因此说,朱熹也是承认天人一气的,这和张载的认识是相同的。朱熹对“天人合一”的发展在于,他提出了天人一理的主张。由于朱熹主张“性即理”,因此,张载的天人同性就被发展为天人一理。在“天人合一”的途径上,朱熹也承认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的不同,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达到“即物穷理”,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达到“一天人”的理想状态。 朱熹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科举考试的推波下,维护儒家国家秩序的作用被放大,人的失落也逐渐在科举八股的制约下演变为僵化,失去能动性的人。  “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人口剧增、粮食短缺、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空洞、酸雨、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越来 越严重,这些都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西方产生了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的研究。由于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一些深层生态学学者认为,要突破这种传统,就应该借助于外部的文化权威。最终,他们发现,东方文化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的融合,具有有整体的、有机的特征,和他们所主张的生态中心主义有着某种一致性,从而能够推动现代生态学由浅层向深层发展。这其中,道家思想最受生态伦理学者的青睐。道家思想在表面上与深层生态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例如“道法自然”就和深层生态学主张的生态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相似。但这些只是字面意义上的相似,在实质上是很难统一起来的。可见,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完全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一厢情愿。不过,到底在这个过程中,“天人合一”被生态伦理学赋予新含义并传回中国。 “天人合一”本身并无保护自然之意,但这么多中外学者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天人合一”,希望借此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现代人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如果说古代的“天人合一”主要探讨的是人和作为主宰的上帝之间的关系的话,现代人讨论“天人合一”则主要着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即使从人与自然这一层面来看,乃是天人一气的意思,这表现的是天人的同一性而没有表现出天人之间的矛盾性。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人与自然统一的一面,也要看到对立的一面,这才是辩证地看问题。可以说“天人合一”与保护自然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认为“天人合一”能够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完全是以逻辑概念去解释自然科学概念,这是对“天人合一”的误读。

263 评论

四川创和

当今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化,在此过程中,一些国家,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信息化的物质文明和相对落后的道德文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呈现道德水平严重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状况更令人担忧。因此,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伦理道德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中国古代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伦理道德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仅有阶级性,而且具有历史性和共同性。在反映统治阶级意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类共同肯具有的某些社会生活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具有历只的继承性,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同时,是可以吸取其许多宝贵的精华,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的如:1、整体主义和爱国精神。2。“仁爱”精神。3、重视家庭的地位和家庭伦理。4、积极的人生哲理。5、“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观。二、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继承优秀伦理道德传统。1、在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2、在加强青少年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等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哲学,培养育少年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3、在加强爱人民的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仁爱”精神。4、在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中继承和发扬“重氛庭伦理”的道德风尚。5、在加强热爱大自然环保教育中,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总之,在贯彻实施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条例,围绕着我们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应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大胆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伦理道德传统,大胆借鉴、选取我国古圣先贤阐述的许多深刻的伦理、格言和人格典范,特别是那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美国,林肯步行三英里退还人家六分钱的故事可以家喻户晓,为什么我们的孔夫子、孟夫予以及成千上万的古代先贤的那么多崇高的道德言行,不可以向儿童青少年广为宣传呢?

188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内天人合一论文

    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 文化 霸权起着重

    贪吃的晨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构建天人合一的论文

    和谐,一个多么美丽而又熟悉的字眼。成为一个更好的团体,需要和谐;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和谐的800字

    无锡一号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精选5篇)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

    假装不在上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航天精神论文

    你应该先查下相关的文献资料呀~看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参考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从发展现状入手应该是可以的~

    佛罗妮曲奇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日语论文匠人精神

    最近在读《守•破•离:一流日本匠人精神的修炼》一书,被文中的一些东西深深地震撼着,现摘记一些,与你分享,是否能产生共鸣呢?守破离本来讲的是茶水之道。“规矩礼仪,

    夜雨初晴99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