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4

Lydia胖胖
首页 > 期刊论文 > 快乐王子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tisgoodtoforget.

已采纳

进中国知网搜下

305 评论

白色棉袜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建议读书,要找最经典的作品读。如果是外国文学,那必然得找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最好的译本读,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作品上。”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时间是多么多么的宝贵啊!时间如果花在了这里,就肯定不能花在那里。 所以,同样的阅读时间,为什么不用来阅读经典作品呢? 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写这类文的原因,虽然个人之力微薄,于茫茫书海中无异于杯水车薪,但是,如果因为看到了我的文章,你因此在选书的时候,多了一分探究,多了一分甄选,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有章节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王尔德童话,它是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推荐必读书之一。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大名鼎鼎的奥斯卡·王尔德,他是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家和奠基人,是世界闻名的爱尔兰籍作家、诗人、戏剧家和童话作家,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富含深刻的唯美主义思想。王尔德一生共创造了童话9篇,1888年5月,他的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它》出版,立刻轰动一时。1891年12月,他的另一部童话集《石榴之屋》问世。 王尔德的童话集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受读者的喜爱。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王尔德传》的作者谢拉尔德甚至认为,在英国文学里找不出能够与其作品相媲美的童话。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通过电影、话剧、动画片等艺术形式重现和纪念这部诞生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早在1909年,王尔德童话就由周作人先生译介到了国内,他翻译了王尔德最著名的《The Happy Prince》,篇名当时译为“安乐王子”,此后穆木天译为“幸福王子”,之后巴金先生译为“快乐王子”,从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 周作人先生的《安乐王子》以文言文的形式翻译,并作为首篇收录在1909年他与鲁迅先生合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中。从周作人先生翻译之后到20世纪30年代,因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对王尔德的评价很高,将其与托尔斯泰、左拉、雨果一道列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国内文坛从此掀起了翻译王尔德作品的第一次热潮。 解放后,巴金先生将王尔德的9篇童话全部翻译了出来,以《快乐王子集》为名于1948年出版,这是最为流行的译本。在此之后到1978年以前,因为当时社会正在经历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王尔德被国内看做是颓废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全部被禁止发行,其翻译也出现了停滞。 20世纪80年代,随着动乱时期的结束,国内对王尔德作品的翻译掀起了第二次翻译热潮,出现了很多译本。通过在文库、知乎、知网等平台上查看王尔德作品的汉译研究,其中被各论文多次提到的版本有王林译本、谈瀛洲译本、苏福忠译本等等。 同时,在网上名为“小作家起跑线”的百度文章里称:“比较经典和权威的,应该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王林教授翻译的版本。” 知乎上有博主“非常推荐谈瀛洲的译本:首先,谈瀛洲本人曾在复旦大学外文系攻打英美文学专业硕士,英文功底非常好。而且,他研究过王尔德,也研究过那个时期的唯美主义。翻译的文和风格都更忠于原文,贴合原意。” 本来想选取王林译本看看,可是因为电商上王林译本比较稀缺,而且找不到电子版,所以不得已只能放弃。 结合多方面的信息,本文选取巴金译本、苏福忠译本和谈瀛洲译本作为对象来进行对比阅读。 翻译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专业的事情不查看专家意见怎么能行。所以,首先,我们来看看两段专业论文中关于这三个译本的摘录: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选取《快乐王子》汉译本中的巴金译本和王林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目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分析对比两译本中的译例。通过分析总结,本文发现在目的论视角下,巴金译本旨在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反映人民大众苦难,王林译本则侧着于教育年轻一代,发展儿童文学,因此两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使得译本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摘自《目的论视角下《快乐王子》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但伊丽,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 (虽然王林译本没有找到,但是我们看看这里对于巴金和王林译本的评论) “巴译文忠实的使用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当时的读者多是青年读者和成人读者,他们很喜爱通俗易懂、平实清晰的译文。苏、张译文从三个方面适应了当代的生态环境,一是满足读者的休闲需求。在当代,童话读者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读童话的目的在于获得娱乐,培养性情。苏、张译文的鲜明特色,突出生动性和趣味性....(省略部分)...这样的译文具有引人入胜的特征。因为其语言更口语化,内容亲切感人。”(摘自《《快乐王子》汉译本时空维度的生态选择与适应——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快乐王子》汉译本比较研究》石春让,李健,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其中:巴指巴金,苏指苏福忠,张指张敏。 看完了专业评论,接下来我将摘录这三个版本的相同段落,让大家从读者角度感受一下各个版本的不同。先看一下各个版本的出版社: 现在京东在售的有两个版本的巴金译本,都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它们分别为: 上海译文出版社,巴金,2015年4月1日,精装,绿皮 上海译文出版社,巴金,2014年3月1日,平装,黄皮 这两本的正文是完全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绿皮版里带有苏福忠作的前序,对王尔德以及他的作品进行了具体介绍,另外正文中还有少量黑白插图,而黄皮平装版没有前序也没有插图。 所以在下面的对比中我们选用2015年4月的绿皮精装版。 巴金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4月 苏福忠译本:人民文学出版出版。 谈瀛洲译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前序: 巴金版和苏福忠版的前序都为苏福忠所写,两者基本无大差别,只在前面对王尔德的一生进行介绍时稍有区别,后面的作品介绍如出一辙。 正文: 1、  He was very much admired indeed.”He is as beautiful as a weathercock,” remarked one of the Town Councillors who wisher to gain a reputation for having artistic tastes;”only not quite so useful,”he added,fearing lest people should think him unpractical,which he really was not. 巴译:他的确得到一般人的称赞。一个市参议员为了表示自己有艺术的欣赏力,说过:“他像风信标那样漂亮,”不过他又害怕别人会把他看做一个不无实际的人(其实他并不是不务实际的),便加上一句:“只是他不及风信标那样有用。” 苏译:他确实备受仰慕。“他像风向标一样美丽,”一位市议员发表看法说,一心想附庸风雅,“只是不怎么有用处啊。”他找补一句话说,生怕人们会认为他不讲究实际,因为他的确是一个务实的人。 谈译:这塑像常常被人们称赞。“他就像一只风信鸡那样漂亮。”一位市议员这般评论,想赢得有艺术品味的美名。“只是他没有那么实用。”他补充道,因为害怕人们会以为他不切实际,其实并非如此。 2、  “Why can’t you be like the Happy Prince?”asked a sensible mother of her little boy who was crying for the moon. “The Happy Prince never dreams of crying for anything.” 巴译:“为什么你不能像快乐王子那样呢?”一位聪明的母亲对她那个哭着要月亮的孩子说,“快乐王子连做梦也没想到会哭着要东西。” 苏译:“你怎么一点儿都不像快乐王子呢?”一位明白事理的母亲对着自己无理哭闹的小孩儿说,“看看人家快乐王子从来不为小事哭闹。” 谈译:“你为什么就不能像快乐王子一样呢?”一位明白事理的母亲问她哭着要月亮的儿子,“哭着像别人要东西,这是快乐王子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事。” 3、  “I am glad there is some one in the world who is quite happy.”muttered a disappointed man as he gazed at the wonderful statue. 巴译:“我真高兴世界上究竟还有一个人是很快乐的。”一个失意的人望着这座非常出色的像喃喃地说。 苏译:“这世上有人活得很幸福,我深感欣慰哪。”一个失望的人打量着这尊奇妙的塑像,喃喃自语道。 谈译:“这世上总算有个快乐的人,这让我很高兴。”一位失意的男子一边凝视着这座没的塑像,一边咕哝。 4、  He had met her early in the spring as she was flying down the river after a big yellow moth, and had been so attracted by her slender waist that he had stopped to talk to her. 巴译:他还是在早春遇见她的,那时他正沿着河顺流飞去,追一只黄色飞蛾,她的细腰很引起他的注意,他便站住同她谈起话来。 苏译:他是在春天早些时候遇见她的,当时他追着一只大黄蛾子飞到了河边,一下就被她那纤纤细腰迷住了,忍不住停下来和她搭话。 谈译:春天的时候,燕子在沿河追逐一只黄色大蛾子时遇见了芦苇。她苗条的腰肢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停下来和她搭话。 5、“Shall I love you?” said the Swallow, who liked to come to the point at once, and the Reed made him a low bow. 巴译:我可以爱你吗?燕子说,他素来就有马上谈到本题的脾气。芦苇对他深深地弯一下腰。 苏译:“我可以爱你吗?”燕子问道,他喜欢单刀直入,有话直说。芦苇听了深深点了一下头。 谈译:“我可以爱你吗?”燕子说话喜欢直截了当。芦苇对他低低地鞠了一躬。 5、  After they had gone he left lonely, and began to tire of his lady-love. “She has no conversation, ” he said, “and I am afraid that she is a coquette, for she is always flirting with the wind.” And certainly, whenever the wind blew, the Reed made the most graceful curtseys. “I admit that she is domestic, ” he continued, “but I love travelling, and my wife, consequently, should love travelling also.” 巴译:他们走了以后,他觉得寂寞,讨厌起他的爱人来了。他说:“她不讲话,我又害怕她是一个荡妇,因为她老是跟风调情。”这倒是真的,风一吹,芦苇就行着最动人的屈膝礼。他又说:“我相信她是惯于家居的,可是我喜欢旅行,那么我的妻子也应该喜欢旅行才成。” 苏译:他们飞走后,他感到很孤单,渐渐对他的恋人儿厌倦了。“她不懂得跟人说话,”他说,“我担心她就是一个轻佻女子,看她风一来就摇晃的轻浮样儿。”一点没错,只要起风了,芦苇就风情万种地行屈膝礼。“我承认她是个固守闺房,”燕子继续说,“可我喜欢到处走走,夫唱妇随,我的妻子也应该喜爱到处旅游才是。” 谈译:伙伴们都飞走后燕子感到很孤单,也开始对他的恋人感到厌倦了。“她不说话,”燕子说,“而且恐怕很轻佻,因为她总是跟风调情。”确实,当风吹来时,芦苇总是行着最优雅的屈膝礼。“还有,她太恋家了。”燕子又说,“我爱旅行,因此,我的妻子也必须爱旅行。” 6、“What! is he not solid gold?” said the Swallow to himself. He was too polite to make any personal remarks out loud. 巴译:“怎么,他并不是纯金的?”燕子轻轻地对自己说,他非常讲究礼貌,不肯高声谈论别人的私事。 苏译:“天哪!他并不是一尊实心金塑像吗?”燕子自己思忖道,“他可真是彬彬有礼,连说说个人意见都细声软语的。” 谈译:“什么!难道他不是纯金的吗?”燕子对自己说。他很有礼貌,没有把对别人私事的评论大声说出来。 7、“Swallow, Swallow, little Swallow, ” said the Prince, “will you not stay with me for one night, and be my messager? The boy is so thirsty, and the mother so sad. ” 巴译:“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要求说,“你难道不肯陪我过一夜,做一回我的信差么?那个孩子渴得太厉害了,他妈妈太苦恼了。” 苏译:“燕子,燕子,小燕子啊,”王子说,“你愿意和我呆上一个夜晚,给我当送信人吗?那个孩子渴坏了,可他的母亲干着急没办法啊。” 谈译:“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说,“你就不能做我的信使,再陪我一晚上吗?那男孩口渴得很,而他的母亲又那么悲伤。” 8、“That is because you have done a good action,” said the Prince. And the little Swallow began to think, and then he fell asleep. Thinging always made him sleepy. 巴译:“那是因为你做了一件好事,”王子说。小燕子开始想起来,过会他睡着了。他有这样的一种习惯,只要一用思想,就会打瞌睡的。 苏译:“这是因为你干了一件好事啊。”王子说。小燕子开始想事,很快就入睡了。他一想事就要睡觉。 谈译:“这是因为你做了件好事。”王子说。小燕子开始思考起来,然后他就睡着了,思考总是让他犯困。 9、When day broke he flew down to the river and had a bath. “What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 said the Professor of Ornithology as he was passing over the bridge. “A swallow in winter! ” And he wrote a long letter about it to the local newspaper. Every one quoted it, it was full of so many words that they could not understand. 巴译:天亮以后他飞下河去洗了一个澡。一位禽学教授走过桥上,看见了,便说,“真是一件少有的事,冬天里会有燕子!”他便写了一封讲这件事的长信送给本地报纸发表。每个人都引用这封信,尽管信里有那么多他们不能理解的句子。 苏译:天色大亮时,他飞到河边洗了一个澡。“多么奇怪的现象,”鸟类学教授走过桥时说,“大冬天还有燕子!”他写了一封长信寄给当地报纸,谈及这件怪事。大家都引用那封信里的话,因为里面尽是人们不明白的词儿。 谈译:天亮后,燕子飞到河边,洗了个澡。“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象啊!”一位鸟类学教授在经过桥上时说道,“冬天居然会有燕子!”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当地报社讲这件事。人们都提到这封信,因为里面有那么多他们不认识的字眼。 总结: 青少年儿童是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巴金译本虽然很经典,非常忠实于原著,但是可能因为时代的原因,部分语言放在当下阅读起来有点儿并不是那么适合孩子们来进行阅读,而苏福忠译本和谈瀛洲译本在语言上更加亲切,尤其是谈瀛洲的译本,个人感觉更胜一筹。参考文献: 1.《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的汉译研究》,刘恩琪,《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0期 2.《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的译介与推广》,作者不详,百度文库。 3. 《快乐王子》汉译本时空维度的生态选择与适应——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快乐王子》汉译本比较研究》石春让,李健,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4. 《目的论视角下《快乐王子》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但伊丽,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

162 评论

星耀夜阑

三、想验童心生命的超越想验是指心理层面上的体验,体验者通过自己的亲历、感受和观察,在积淀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学生对童心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就应鼓励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移情、神思等方式来阅读和欣赏作品。当学生通过想象和已有材料或经验进行自由交往时,凝聚在文本中的人生意蕴才能融入学生心灵,并成为学生童心放飞的载体。但他们又不受到已有的体验和时空的限制,进入到一种“神游怀想”的状态并获得相对自由,达到由显现者到隐蔽者、由在场者到不在场者、由可言者到不可言者的超越,从而实现对主客二体生命的超越。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才能领会课文中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才能够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同时要多层面、多角度开辟审美通道,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如讲授徐鲁的《祝福青青的小树林》时,可通过作者描绘的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弦声和芳馨等形象来引发学生的想象。这些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随着学生想象的飞动,诗的内蕴就从这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中升腾起来了,仿佛自己年轻的生命所蕴含的活力也构成了生活的原野上如青青的小树林般迷人的风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讲快乐王子为了救济穷人而甘愿献出自己两只蓝宝石眼睛和全身金叶子,小燕子为了帮助王子给穷人送东西而耽误了南飞的行期,最后竞冻死在王子脚下。教学中,我着意通过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细节来激活他们的童心和审美想象。在想象体验中,深深感动着学生的是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甘愿自我牺牲的那种精神;在想象体验中,会使学生最终顿悟人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学生的人生体验与艺术形象的碰撞中,时时进发出耀眼的生命的火花,点亮学生心灵的烛光,照耀其生命飞越的旅程。四、审度童心生命的交融审度是体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体对客体所做出的深层意义的探究,是对作家物化在作品中的生命的意义、世界的意义所做出的整体把握。在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或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表层的品味鉴赏上,还必须调动学生理性的力量,结合作家的个性特征,深入地审度童心的价值和人格理想,发掘作品的内在生命意蕴。在这种思考和体悟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的全部生命内涵被发掘、释放出来。学生充分发挥体验的能动性,同作家的心灵沟通交流并趋于契合,达到生命交融的境界,从而获得生命的快感。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不同的阅读个体也就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时曾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关注生命就必须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珍视学生在阅读中对童心的独特体验和理解,珍视他们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启迪。薛涛的《女孩的暖冬》是一篇充满生命意识和浓厚唯美倾向的儿童短篇小说。小说中的女孩和老人都曾被人误解,尤其饱经不公正际遇的老人更是历尽沧桑。然而他积极、豁达,在寒冷的冬日里仍然去描绘春的美好,使迷茫的女孩终于感动了:“原来,冬天是会消融的。”学生阅读后触动很大,一位学生从女孩和老人的人生缺憾中还看到了作品所透出的清丽的亮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生的天空并不都是晴朗的,正如一年中我们注定无法逃避严冬那样,但只要达观、宽容,以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走过这个季节,生命便会永远蓬勃。”高洪波的童话长诗《琵琶甲虫》在历史的苍凉感中抒写了琵琶甲虫对奏响生命之曲的顽强追求,也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奏响生命之曲、实现生命价值的热烈探究。一位学生道出自己的领悟:“我们要走出人生的困惑,要实现人生的价值,最重要的不是去寻找传说中的象牙拨子,关键的是要像琵琶甲虫一样走出洞穴,只有经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追求,才能奏响生命之曲,才能闪现人生价值的辉煌。”西方儿童文学史中许多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着生命意识:鲁滨逊用整整一年时间为住所做一圈栅栏的不屈不挠(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小萝拉的父亲摆脱五十多头狼的聪明果敢(槐尔德《大草原上的小屋》);八岁小女孩芬在危急关头救下瘦弱的小猪威伯的机敏善良(怀特《夏洛的网》)�6�8�6�8无一不濡染着勃勃向上的生活热情、坚韧不拔的锐意进取,无一不启迪着学生:对生命的爱能创造人间的一切奇迹!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这些形象深入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张扬个性、崇尚勇气和毅力的生命内涵。五、亲验童心生命的升华亲验是指实践层面上的体验,体验者亲自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涪隋境之中,对自身及其他存在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有所体验。在亲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体会童心世界中的理趣,享受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趣,领悟智慧提升的乐趣,从而由浅层的感官的愉悦,上升为对教学内容体现出的外部世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一旦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其心灵将进一步得到净化,人生体验将进一步丰富,生命得以升华。(I)鼓励学生进行适当创作。要想进一步切身体验童心,就有必要转换角色,跨入想象、情感的创作境界。我鼓励学生深入小学,和小学生或身边的孩子交朋友,跟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熟悉他们的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当学生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时,往往会唤起他们身上一种美好的感情,并被这种美好的感情所支配,回归童心萌动的情境,重温儿时的梦。学生的童心情愫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归复,对童心的理解自然也就容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以儿歌、童话的学习为例,学了儿歌的特点以后,让同学们当堂进行儿歌创作,并在全班交流,时间虽短,却涌现出不少佳作:“生El那一天/星星眨着眼冲我笑得可欢啦/我希望/美丽的嫦娥跳支舞/尝一尝香甜的桂花面/摸一摸可爱的玉兔”;“太阳光,闪闪亮/花儿开,鸟儿唱/小朋友,快起床/看看春天好风光/跟着太阳做早 踢踢腿,伸伸腰/天天锻炼身体棒”�6�8�6�8最为突出的是在童话创作当中,学生能充分运用儿童的幻想和儿童的形象思维来虚构童话世界:有神奇迷人的花和虫的世界,也有会说会走的石头和鸡蛋,还有满怀喜怒哀乐的小狗和小猫�6�8�6�8无论人物、故事、语言乃至一些细节,都折射出天真、烂漫和稚拙的情趣。在学生的笔下,人的情感是那么细腻,人陛是那么完善,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个性感悟——热爱生命、保持乐观向上的生存意志、拥有和谐共处的生存意识。有位女同学还动情地说道:“当我在独立创作时,我感到那永不复返的的孩提天性,正在缪斯的琴弦上复活。”可以说这样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学生对儿童文学最本真的生命意义的理解。(2)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自编自演是体验中难度最大、效果最好的方式。学生在自己的表演中,可以调动起自身全部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原有的形象进行开拓、补充、再创造,甚至使经过再创造后的形象的意义超越原来的意义框架,从而开掘出意想不到的人生意蕴。通过能动地再创造,学生对作品的把握由零碎走向完整,由被动走向主动,由狭小走向广阔,从有限的文字走向无限的情思,从而迎来了体验的大快大慰 《美女与野兽》、《灰姑娘》、《白雪公主》、《我要做好孩子》纷纷被学生搬上舞台。表演剧本所需要的服装、道具、音响、动作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力,让学生几年来所学的音乐、舞蹈、美术等知识都得到应用。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个小组所排演的安徒生童话《大海的女儿》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当他们表演到小人鱼化为泡沫升向天空时,所有在场的同学都掉下了动情的眼泪,他们深切体验到生命的永恒:作为一个普通生物,小人鱼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和悲哀,但是这些苦难和悲哀并没使她灭亡,却使她获得了永生。她成了一个英雄,一个“人”的典范。这种对童心的切身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真谛,还会给学生带来一次次心灵深处的震撼和触动,并以此获得生存的智慧,进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生命,构建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走向真正的审美人生。参考文献:[I]叶澜.为“生命�6�1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 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5—37.[2]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7.[3]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M]//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76.[4]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5.[5]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630.[6]鲁迅.绛洞花主小引[M]//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5.

313 评论

星无畏惧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86 评论

Leo叶2222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129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使人快乐方法的论文

    1引入 快乐是什么2为什么要快乐 阐述快乐的重要3由于以上理由,得出结论“人要学会快乐” 并且具体阐述如何“学”4总结陈词 结构:总分总 2和3要详写

    sherilyxi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孩子王母婴研究论文怎么写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

    huayingxiong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快乐童话杂志和快乐童话区别

    具体的我不太清楚 不过能帮你一点就帮你一点吧 。 我就告诉你我最喜欢看的 《飞霞·公主志》 的投稿方式吧 。 不过我再声明一下 我也不是很清楚画投稿的方式哦 。

    xiaoze200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孩子王母婴研究论文

    母婴电商行业发展放缓 未来发展潜力被普遍看好 得益于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母婴电商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而近2年居民生育意愿有所下降,母婴电商行业发展随之放缓。

    骑猪去看海A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王子论文研究目的

    童话笔法写就的哲理书,反映内容很广泛,人性、人类的存在、与它物种的联系等等。并不单单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时期。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并非职业作家,而是一位飞行员,于

    爬爬的蜜糖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