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08

爱谁是谁007
首页 > 期刊论文 > 月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nglei8873057

已采纳

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到了农历十五,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由于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为规律而制定的,所以会很准确。农历每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十五,月亮都要圆一次。可是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从气象学观点来看,是因为每当这个时候,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云雾减少了。同时,太阳的倾斜度渐渐变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气温一天比一天低,秋风使水汽降低,空气透明,因而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洁。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从天文学的角度看,月亮也不一定只有在中秋才分外明。因为月亮是反射太阳光才亮的,所以从地球上看来,月光的强弱,既与地球看到月亮反光面大小有关,又与月亮距地球远近及月亮离太阳远近有关。当月亮反射太阳光的月面最大而近于正圆形,这时,月光应是最明亮的。 但月亮绕地球旋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近地点也不一定是十五,农历初一定为“朔”,“望”则要视月球运转情况而定,通常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两天, 甚至十七(比如今年);另外,地球绕太阳旋转轨道也是椭圆的,近日点一般都在农历十一、十二月,并不在八月。只是在寒冬腊月的十一、十二月谁会有心情跑出来站在寒风凛冽的雪地里看月亮呢?于是丰收的8月就幸运的当选了。 中秋佳节月亮最圆时刻出现在农历十四、十五、十六和十七的概率(数据采用的年限为1961至2010年):农历十四:一次(1995年),概率:;农历十五:20次,概率:;农历十六:25次,概率:;农历十七:六次(1964、1981、1991、1997、2000、2007)概率:。1961年至2010年的50年中出现了52次中秋佳节,其中1976年和1995年是闰八月,因此多了2次中秋节。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秋月亮最圆时刻出现在农历十六的概率最大,这就是所谓的“15的月亮16圆”! 参考文献: 显然,由于中秋节担当了更多人文情怀,所以现在的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追究“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说法是否正确了。

117 评论

姗姗爱C

参考文献写了月份不会受到影响。参考文献一般来说,书籍只标注哪一年,期刊论文标注年、卷、期号,报纸才需要标注年月日。如果你的参考文献是一篇论文的话,就没有必要标注日。参考文献写了月份不会有影响。

256 评论

LovefamiliesBB

搜索下毛姆相关的资料,还有就是去百度文库看下。

305 评论

李家子弟平平

其实是一种错觉,每个农历十五的时候月亮都是一样的圆,只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正是秋季,此时天空亮星较少,因此显得月亮格外的圆。

242 评论

小坦克秋

月球概况 月球也称太阴,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背面地图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天(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即°+ °) 至°(即°- °)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即° + °)及°(即° - °)。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下表[]以满月亮度为100,列出不同月龄时的亮度值。从中可以看出,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编辑本段]月球的数据资料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秒 平均公转速度 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与°之间变化(与黄道面的交角为°) 升交点赤经 ° 近地点辐角 °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年 食年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赤道直径 3, 千米 两极直径 3, 千米 扁率 表面面积 ×10^7平方千米 体积 ×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秒(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与°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 反照率 满月时视星等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0-10 千帕

279 评论

小不娃娃

摘要:张潮在《幽梦影》中熟练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身的审美体验。其中包括花、月、蝴蝶等等,而本篇论文提取其中的“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月”意象的分析,与其他诗人笔下之月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张潮《幽梦影》中之月审美的独特之处。关键词:月 自然美 对比 启发在幽梦影中,提到月的意象的篇目分别有:第一一则、第一七则、第二二则、第二八则、第二九则、第三五则、第三六则、第一二七则、第一四七则、第一四九则、第一八六则、第一八八则等。在这十二则中,月大多与其他意象一同出现,例如花、酒、美人等。这些意象与审美、生活息息相关,但单独出现却相对较少。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八则中有月下看美人这样的描述;第二九则中有月之色,花之香;第八二则中松下听琴,月下听箫等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与月搭配的都是一些较为高雅的事物,如花、美人、箫……相互匹配、联想后便是一幅优美的画,给人以一种视觉的感受,就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幽梦影》中的诗句虽较为简短,但构图要素却是齐全的。其所描绘出的是一种生活情趣。接下来,将从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幽梦影》中月的特质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历代文人月意象运用与张潮《幽梦影》中之月的对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运用 在古典文学之中月亮意象有这样的几种用法。其一:月亮拥有自然属性,诗人们常常将它视为玩赏吟诵的对象,给人以恬静,闲适之感。其二: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月明星稀,给人一种独特的凄凉孤独之感,便通过月表达自身孤独和苦闷;其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具有独特性和同一性,便成为沟通两地、两人的精神纽带,借以抒发相思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的阴晴圆缺又暗示着分分合合,时光流逝的自然哲理。其四:月亮光偏冷,具有冰清玉洁的特点,常常成为高洁、脱俗的象征。接下来将通过具体案例并结合相关美学原理进行阐述。 我们熟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前者是恬静,闲适的夜晚,营造了一种清新的月下景物,后者给人以宏大之感,苍茫云海,宽广,壮阔。月在文人眼中,是可以以“景”来表述的。这是一种自然美的表现。“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1]这是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摘录的宗白华对自然美的总结。我认为它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表面之美,对表面的外在的欣赏;二是心灵的感受,上升到了内在的层面;最后是精神,这也是最高境界。景虽是景,但景中可以融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思念注入到月中,月本无情而人有情。在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如钩应该是新月,而在五代时期冯延巳所作的《鹊踏枝》中“残月尚弯环,玉筝和泪弹”,这里是残月。在《人间词话》中对《鹊踏枝》的评析有这样的一句话:“构造孤凄幽绝的环境来衬托思妇的难眠伤感。”[2]《相见欢》的月是配以西楼、寂寞、深院等意象,共同营造悲苦凄凉的意境,而《鹊踏枝》中,残月就足以将其囊括其中。在《美学原理》中有这样的一个结论:“自然美是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3]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因为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更直观的是触景生情再容情于景。景是自然现象,也是当下的生活环境。 在传递相思方面,那月在诸多意象中绝对当仁不让。月,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穿越千山万水,将相思之情带到友人那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于思乡的诗,我们可以发现会有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明月之时,月亮不但亮而且圆,有团圆之意。这是人们主观意识上赋予的,实际上也是人们的一种直接的审美感受。“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沉积在他心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必然要在审美活动中发生作用”。[4]“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品格相似”。[5]月亮冰清玉洁,脱尽尘滓。从李白的诗中“惧坏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可以看出其对理想的追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以上通过诗来分析了古人对月亮意象所寄托的审美意蕴。月作为一个意象,拥有多种审美特点和思想寄托。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月亮意象的集中表现是写眼前之景,述当下之心及思所思之景,传胸中之情。 张潮《幽梦影》中月亮的特质及审美特点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这就是说,当生活中美的事物以它的“样子”引起人们的美感时,人们就逐渐对那样子相似的事物同样产生美感。人们大凡喜欢看的,看得悦目的,引起人们精神振奋的,那就成为一种美。”[6]在我看来,《幽梦影》中的月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物、韵、神。物,便是实物,看得见的东西。韵,便是韵味,看到景后将思想融会后产生的情感。神,便是已经深深刻在作者内心,并伴随着生活无处不在的。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幽梦影》的月亮意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物这个层面。在第二九则中有这样的一句“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7]山光水声月色花香,这是将山、水、月、花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让人魂牵梦绕,神魂颠倒。“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色、声等不适物质所固有的了,而成了主观的东西”。[8]在第一二七则中“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9]这是因为月的亮度或可以与灯相比,而灯却没有月那样的品质和独特的审美特征。这是《幽梦影》月亮意象在物这个层面的表现。 其次是韵。读《幽梦影》,可以感受到月亮所构成的韵味。在八二则中“松下听琴,月下听箫”,为什么有这样的一种搭配和安排。琴在中国传统的乐器中,属于雅,而松给人以一种高洁之感,雅乐配高洁之松,那是再好不过。月光微冷,箫声稍稍有些悲凉,二者具有相同的特征,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凄美悲凉的意境。再看到第二八则:“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10]任何一个景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韵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则是张潮视角的独特性展开的审美实践,身处其境,便更加能够感受到这般韵味。 最后是神。神这个字网名常道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在我看来,诗词的神在于最终想表达的超脱于文字与景物的东西,而审美生活的神却是将审美活动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最终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在其第一八六则中“镜中之影,钩边画也;月下之影,没骨画也”。[11]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不会把镜中的景物当做画,而在张潮眼中,镜中之画是勾勒出的人物画;影子,是没有骨架的人物画。已经产生了一种无处不是美的意识,注重观察,把握不同事物不同角度的特点。在第一八八则中“若无佳丽,花月皆虚设”。将花月作为佳丽的衬托。张潮触景而引发的联想,将相应的情感赋予到身边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从物、韵、神三个角度对《幽梦影》中的月亮进行了分析。我认为,月亮具有佳丽之伴、画中之光、消愁之能、高洁孤寂之质、观赏之趣等特质,是张潮移情之处,生活之乐。 历代文人月意象运用与张潮《幽梦影》中之月的对比 接下来,将用《幽梦影》中的月亮意象与其他诗人诗作中的月亮意象进行对 比,以寻找其相同及不同之处。 在我看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幽梦影》第一八六则有相似之处。一个人竹柏影,一是人影。都是月光下的产物,且二人都有注意。苏轼是对这个场面进行了一个描写,而未能与身边的事物发生联想,然而张潮恰恰就有了这样的联想。这说明联想和审美意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研究《幽梦影》与其他诗歌的对比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不同。是创作意识的不同《幽梦影》更多的是从生活去谈月,而其他诗歌更多是将月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接下来我将从具体的例子中去分析。 在传统诗歌中,比德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关于比德的意义,在李泽厚先生主编的《美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比德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自然美的观点,自然物之所以美在于它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即从其中感受或者意味到人格美。”[12]实际意思是“自然物的美与价值就是因为它们比附的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以及道德情操的价值。”[13]因此月亮的比德价值就与书写月之人的道德追求相关。例如,高洁品质,崇高精神,等等。他们吧月亮看作高洁的象征,例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此时诗人的心情俨然是淡泊致远,清新脱俗。然而月亮在王昌龄的笔下,却有另一般风景,这是张潮所不能及的。王昌龄是一位边塞诗人,边塞月是历史和战争的见证者。在《从军行》(其二)中“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依然是朋友之间离愁别绪的意象。但是《从军行》(其二)的秋月,无论在意象内容上还是在意象组合与安放上较其他的诗歌都深刻许多。 ”[14] 在唐宋时期,被奉为诗仙的李白创作风格放荡不羁,却又潇洒飘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月光的照耀下的三人宴席,良辰美景,纵是明月不能知晓诗人开怀畅饮之间的乐趣,但是诗人心中仍然有一片朗朗乾坤,明月在这首诗词中的意象就变得更加的高远而清幽。”[15]月亮,它不仅反映了一种时间的延伸,更表示了一种空间的扩张;不仅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不仅追求着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更蕴涵着人类的历史和命运。[16] 在读《幽梦影》的过程中,很能感受到张潮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优雅的生活情调。张潮写月更多的是采用月亮的共性特点,然而其他的一些诗人会采每个时期月亮不同的“个性”去描写和抒发情感。但各诗人的诗作中,不难看出景为情生,景因可爱而美,而不是因美而可爱的美学思想。《幽梦影》中,月的审美意象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它涵盖了月亮的物、韵、神三个层次,也包涵了张潮的审美是人生。参考文献:[1][4]美学原理/叶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93页,第139页; 人间词话/(清)王国维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第043页 [5]美学原理/杨辛等著.-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7页,第129页 张丽娟,宋喜坤.月亮意象的审美特质及象征意蕴——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名作欣赏,2013(14):111-112+131. [9][10][11]幽梦影/(清)张潮著;韩中华译著.-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第049页;第166页;第049页;第241页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李延.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3):22-25. [14]钟彦亮.王昌龄七绝中月亮意象唯一性与特殊性解读[J].名作欣赏,2017(29):106-110. [15]李路芳,郭永乐.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9):153-154. [16]高原.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怀[J].陇东学院学报,2010,21(01):62-64.

243 评论

椰子の童話

16最圆。8月对于中国来将是秋天 。秋天气压高。空气水汽少,灰尘也少所以月亮相对其他月份量些。所以 说8月15适合赏月。至于说8月15月亮圆。好像并没有这种说法。或者是种对家庭团圆的一种寄托,一种渴望,一种象征,一种祝福。

9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月亮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非常应该繁体刚刚刚刚

    柠檬草星冰l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参考文献

    And when such as had come in contact with Strickland in the past, writers who ha

    闪电小白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论文参考文献

    《月亮和六便士》[2]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

    幸福航海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六月开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在正文写作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

    小月半月月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月亮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下弦月 【英】雪莱仿佛一位苍白、瘦削、垂危的少妇,轻掩着朦胧的面纱,踉踉跄跄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头脑虚弱、

    wwj快乐柠檬头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