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7

若曦0518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药四气古今研究概要论文讨论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如果蛋蛋愿意

已采纳

四气、五味,就是指药物的性味。每一药物都有性和味两方面。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性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的“四气”,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药性,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观察,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以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例如: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因此,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药性的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所以,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有微寒、大温的记载。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寒和凉,温和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在作用上则有它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平和,不论寒症热症,皆可配用。所以,按药性来说虽有五气,但一般则常称四气。所谓“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可由舌感辨别。药物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故历代本草常甘淡并称,因而也就习称“五味”。但按药味及作用来说,实际上是六味。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不同味道的药物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便总结出来了五味的用药理论。现将辛、甘、酸、苦、咸、淡等味的意义和作用分述如下:辛:就是辛辣或辛凉的滋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一般发汗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味。多用于外感表邪或气血阻滞的病症。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红花活血等。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具有滋补、和中或缓急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甘味。多用于虚症或调和药性及某些疼痛的疾病。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酸: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一般酸味的药物大多数能收敛、固涩。多用于虚汗外泄,久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遗等。此外,还有不少酸味药物,同时带有涩味,由于涩味作用与酸味相似,故一般均未分列。苦:具有能泻(能降)、能燥、能坚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及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苦味。多用于热性病,大便不通,湿盛中满,咳嗽呕逆等症。如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便,杏仁降气止咳,苍术燥湿建脾,及知母、黄柏降火坚阴(泻火存阴)等。咸:具有能下能软坚的作用。一般咸味的药物,能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或泻下通便。多用于瘰疬、痞块、便秘等症。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等。淡:就是淡而无味,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一般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为淡味。多用于湿邪阻滞,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通草等渗湿利水。如上所述,药味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药物味道不同,与其所含的化学成份有关,如酸味的多含有鞣质、有机酸等;味苦的多含有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味甘的多含有糖类;味辛的多含有挥发油等。药物的成分不同常呈现出不同的疗效。由此可见,前人根据药物不同的滋味,来推断药物对于机体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经过概括起来的五味,一旦形成了用药理论,它的含义就超过了直接的舌觉,所以后来运用这些道理,把具有“收涩”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酸味;具有“软坚”作用的药物,统称为咸味等等。所以,有的药味就形成了本草记载与实际口尝不相符的情况。例如:赤石脂味酸,牡蛎味咸,麻黄味辛等,均与口尝不符,这都是参照其疗效而得出来的。气和味是论述和运用中药的主要依据。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两个方面,一般气味相同的药物,往往作用作用相近,如辛温药物,大都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这是它的共性。但每种药物,又各有特性,如紫苏、生姜气味辛温,都能发汗散寒,但紫苏发汗功效较强,并有行气安胎作用,而生姜则发汗功效较弱,另有温胃止呕作用。这是气味相同功效相近而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则显著不同。如气同味异的黄连、浮萍,都为寒性,但黄连味苦寒,可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则发散风热。又如气味异同的黄芪、石斛都是甘味,但黄芪甘温,可温补阳气;石斛甘寒,则养阴清热。 此外,还有很多一药兼有数味者,如桂枝辛甘,郁金辛苦等,从药物的发展来看,一般味愈多,说明其作用范围相应的愈大。由于药物气味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不但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和药物的共性,还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特性和治疗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242 评论

唐尼小姐

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

主要有二种学说:其一为禀受于天说。如李中梓云:“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

其后,缪仲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此物之气,得乎天者也”。认为药物的四气禀受于天,是由四时季节气候的差异而引起的。

其二为入腹知性说。徐大椿云:“入腹则知其性”。药性寒温的确定,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

大凡能减轻或消除阳热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阴寒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同理,温热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寒性病证;寒凉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性病证。

入腹知性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机体用药后的反应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寒温性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扩展资料:

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

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气

224 评论

百合海鸥

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之说,且一直沿袭至今。每味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药物的四气五味也是很多道医人的盲点,药物性味总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为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五味又是什么?对中药感兴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绍——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如患者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患者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咸⊙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145 评论

秋月羽羽

生活中,你或多或少接触过中草药,或是药膳、或是茶饮、或是香薰,你使用时心中是否会忐忑对身体的作用呢?只要了解中草药的四气五味,那么你就能简单判断用药的方向,对身体是否有裨益。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药物的性味及对应中草药。

中药的“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药材的基本性能。它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常概括为四气五味。

四气: 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

这四种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相对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

驱寒的艾叶

能调和药性的甘草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则分别具有共性:“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即在共性中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凡属“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多用于阳盛热证;凡属“温热”的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和助阳的功能,多用于阴盛寒证。

另外,还有一种平性。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草,它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主要都是起“调和”药性的作用。

五味: 中药的 “味”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和中药的 “气”一样,中药的“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由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不同反应,获得不同治疗效果来确定的。

中药的味被大致归纳为五种,即所谓的“五味”。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也是中药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其功效用途为:

○ 辛:有发散、行气、活血、通阳或润养等作用。临床多用于外感表邪、气血阻滞或水汽凝结等症。如中药干姜、彝药窝削诗。

干姜

彝药窝削诗(别名:吉龙草,暹罗香菜,鱼香草)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大多用于气血虚弱,拘急疼痛等症,如人参与蜂蜜。

○ 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外泄,久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中药木瓜,彝药啊冲。

木瓜

彝药啊冲(别名:橄榄子,滇橄榄、庵摩勒,喉甘子)

○ 苦:多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逆及坚阴的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气壅喘咳、湿盛中满以及阴虚火亢之痿症,如中药贝母,彝药鹅尼农帕。

贝母

彝药鹅尼农帕(别名:神仙掌,观音掌,龙舌、仙巴掌)

○ 咸:有软坚散结及润肠通便的作用。多用于痰核瘰疬、津枯燥结便秘等症,如中药海马,彝药喏纠则。

海马

彝药:喏纠则(别名:苦菜,天茄子,水茄,山海椒,老鸦眼睛草)

中药五味表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想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2700多年前,神农来到山西太原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他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咳嗽立刻减轻;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肚子的疼痛会减轻。于是神农决心尝遍所有的植物,找出其中可以食用和治病的种类。尝百草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走路、爬山,还有生命危险。而今的我们承袭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避开有毒之品,只需要体验气味就能知晓寒热疗效,就能判断什么样的药品对身体有保健治疗之功效。

个人简介

张莉梅: 1979年1月出生,彝族,本科学历,中医副主任医师。2002年8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受聘于大姚县人民医院至今。2012年11月任职中医科主任,2018年1月聘为中医副主任医师,2014年至2015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和风湿免疫科进修。曾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分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风湿免疫性疾病,脾胃病,月经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250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中药四气的研究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

    飞翔飞飞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古今异义词汇研究论文

    讲论文义:古义,谈论诗文;今义,讲解文章意思。旨:古义,甘美;今义,主旨,主题。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盖:古义,大概;今义,盖子。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正能量装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研究中国自古至今的兴衰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

    天龙过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气血不足中药研究论文

    中医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老年便秘证治 1病因及病机 1.1气血不足 因年老体虚,脾胃功能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液枯竭,大肠失去濡润,而

    天生萌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古今对梦境的研究论文

    是!原生思维学梦理论能回答这种现象~

    不给知道我是谁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