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七星
浅谈《家》中高觉新形象论文提纲
《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觉新形象的塑造,那么觉新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摘 要】巴金先生的《家》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以高公馆为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描写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过程,并成功的塑造了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一系列形象。这类形象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同时也是叛逆者、反抗者。高觉新无疑是前一类的特殊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两重人格的“多余人”形象和他身上所赋予的典型意义。本文将重点放在他的双重人格及其根源上,从而来揭示他形象的特殊时代意义。
【关键词】《家》;高觉新;两重人格;典型意义
一、两重人格的体现
(一)消极、被扭曲了的一面
高觉新尽管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仅仅是信服新思想,而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封建社会的旧制度,因此也就养成了他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懦弱性格。他的一生共有三次妥协,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向命运低头的无抵抗主义行为,酿成了他悲惨痛苦的人生。
第一次妥协是中学毕业后牺牲自己的未来,遵从父命。在他初中毕业后,父亲让他放弃学业,成家立业。他有着自己的美好蓝图。可是他骨子里的懦弱以及顺从还有他的特殊身份等封建礼教因素束缚着他,使他不得不乖乖地就范,于是他就“毫不作声地点头”答应了,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开始了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二次妥协是他屈从封建包办婚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他和他的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也曾幻想和梅表妹结婚。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难违的旧思想也扎根在他的脑海,这也使他在自己的终身大事面前也妥协了。他没有像觉民那样以离家出走的实际行动来反抗,来表示自己的不愿意。而是再一次接受了父母的安排。最可恶的是他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忘记了另一个女郎”。而这次的妥协不仅牺牲了他一个人的幸福,同样还断送了梅的幸福,可以说,他的这次妥协直接导致了梅命运的悲惨结局。
第三次妥协是他的愚昧和无知,屈从于封建家长的威势和迷信思想。高老太爷死后,灵柩还停在家里没有出殡时,正逢李瑞珏生产的日子临近了,陈姨太便“血光之灾”的说法,怂恿高家长一辈的人让高觉新为了“祖父的利益”劝妻子搬出高公馆到城外分娩,尽管他舍不得,但还是怕背负不孝的骂名将妻子送出城外,最后导致妻子在外难缠而死。
从这三次妥协中我们可以看到,每次面对专制势力的压迫时,觉新尽管心中是不满或不愿意,最终还是妥协顺从了。他总是被束缚于长辈的淫威下,他有时侯甚至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意味地遵循着别人给他所决定的一切。这是他人性中懦弱和无知的一面。
(二)人格中积极、健康的一面
尽管高觉新是一个懦弱者,是封建大家庭的卫道者,但是他毕竟与高老太爷这辈人是不同的。先进的是新思潮以及他的经历使他逐渐觉醒,虽观望、犹豫,但也在转变。他认识到了这个封建大家族中的不和谐,认识到封建制度的弊端,他也时时在挣扎,想摆脱这个牢笼般的“家”,正如小说中写到的:“他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是整个礼教,是整个迷信。”
《家》中表现高觉新积极、健康的人格最明显的一处就是他对觉慧离家出走去上海的帮助。在经历了诸多血淋淋的事件之后,他的心境比以前明朗了很多,也更加“理性”。可以说,觉慧能够很快地离开这个罪恶的地方,是与觉新的暗中相助离不开的。尽管帮助觉慧的所有行动都只是在暗地里进行,但是,这件事却是高觉新所做的唯一能够称得上是他自己决定的事情,他也付出了实际行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了,这是值得庆幸的。这同时也是他身上积极,健康的一面。
二、高觉新两重人格形成的原因
(一)外在因素
1、封建式的教育
一种教育的内容往往植根于一定的教育制度。觉新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封建末期,那时,民主势力虽已萌芽,但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它的势力和影响已根深蒂固,整个社会的教育仍是封建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必然为其制度服务。这些封建的伦理道德对其影响可谓渗入其骨髓,尤其是“孝”的毒害使他一次次违心地顺从了家长的意志,白白地做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2、家庭中所处地位
高觉新既是高家的长房,又是高家的长孙,这种特殊的地位使他不仅承担着维护封建家族长治久安的责任,而且担负着教养失去父母的弟弟妹妹的担子。他身上有着特殊的使命,因此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因为要他力的维护着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切。
(二)内在因素
觉新悲剧人格的形成虽然主要是由于腐朽的、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迫害、摧残造成的,但他本身懦弱的个性也是形成他人生悲剧的内在因素。在面对封建家庭的种种压力与禁锢下,他已丧失了做人的本质。觉新在人生旅途中所走的关键几步,每一次都是因为自身的软弱而毫不反抗的让别人任意摆布而造成的。他也是受到五四新思想熏陶的,也是带有新青年所具有的思想的,但他仅仅是在心里表现出不愿意。
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透过高觉新的这种复杂的两重人格,我们看到的高觉新是一个在封建家族制压迫下备受精神折磨的悲剧人物,他是一个受传统礼教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精神却也同时具有自己思想的青年人,是中国封建末世社会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一个典型缩影,他身上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这种典型意义就在于,暴露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和传统观念对健康人性的戕害,揭示了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危害性。
可以说,时代造就了人,有什么样的时代和环境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人。高觉新虽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时期,但是比较而言,他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主要还是旧思想为主,譬如“百善孝为先”云云的伦理纲常,以及他长房长孙的独特身份。这种环境和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他养成了现在的性格。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来讲,他当时所处的大背景也给他的思想转变起了很大转变。这就是由于环境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像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的控诉”。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贾植芳,唐金海.巴金作品评论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巴金.巴金经典作品选[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4】王嘉良,金汉.中国现当代文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扩展阅读
《家》中高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我觉得《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比觉民、觉慧都要复杂的人。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而这种性格的形成、特点、影响等等方面都是觉民和觉慧所不曾有的,而且从这个两面性上,如何评价高觉新这个人物,也远比觉民觉慧复杂。
第六章可以看作是高觉新的一个正传了。对他性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的比较彻底。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在这一屋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按照祖父、父亲的意愿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也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于是一切都按计划在轨道上行驶着,他也安然接受这样的宿命,直到父亲的去世,让他看到这个家庭的本来面目。
高觉新自己说:“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也不会有幸福。”他的处境与觉民、觉慧的不同,所以三个兄弟的性格才会有极大的差异。觉新是“自愿的把但在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他用母亲的死、五妹的死、父亲的死、大姐的死,使他下定决心“好好使弟妹们长大,好好的做人,替爹妈争口气”,这样他一生的愿望也就实现了。觉新这种特殊的身份,使他“心甘情愿的”用这种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家庭。
高觉新的那个年代,使他的思想局限性在“反抗”之外,因此即使在他认清了这个家庭的丑陋之后,他也不可能选择反抗。他的不抵抗已经使他有了一种“惯性”。在另一方面,他的愤怒与奋斗之可能给他招来更多的烦恼和敌人,因为他的势力太弱小,太单薄,只有“无抵抗”,只有“作揖”来保全自己的家。“他疲倦了”,“只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
所以说这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由于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社会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觉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与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协与懦弱。
那么五四之后呢?他显然也受到了影响,但这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与其说他具有“双重性格”,不如说他没有放弃自由的希望。也正是由于这希望,他开始逐渐的先进了起来。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的漫长,贯穿《家》《春》《秋》始终,在《家》中体现得尤其不明显,但也可以找到踪迹。例如,在妻子瑞珏的悲剧产生之后,觉新决定帮觉慧出走,这可以看成是他的一个转折。在自己绝望的时候,给觉慧、也给自己,同时也给自己的家一个希望。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他自言自语道:“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在他说出这样的话时,他的内心已经明显的“反叛”、“不服从”起来,而且这时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有些强硬了。例如,在谈到续弦的时候,他说“别的事情他们可以强迫我做,这件事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不过,他当时只是“苦恼的分辨”,并未义正词严的彻底坚决,但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他来说。)
她在结尾的态度已然和从前不同了,例如他从前在对待觉民的婚事问题上,一味的劝觉慧把觉民叫回来,连觉慧都骂他“真是个懦夫!”
类似的事情,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觉新的大部分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在写他的懦弱。例如他的妻子瑞珏的悲剧的形成。由于陈姨太所谓的“血光之灾说”,他答应长辈让瑞珏迁出公馆,而且要迁到城外,加上过一座桥。觉新在长辈们面前没有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妻子,而且在瑞珏难产的时候,还坚持着“不能进月房”的教训,任其妻子痛苦的哀号,他只是“用手蒙住耳朵”,“疯狂的走进窗前伸长了脖项去望”。显然他是深爱着瑞珏的,可他的爱不敢冲破封建的牢笼,他用他惯常的懦弱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应对。对于瑞珏,“他只有一个思想”,“我害了她”。
作者在写觉新的痛苦之余,还写了他的“健忘”。觉新是这样理解觉新的健忘的:大概是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其实这种“健忘”也是无奈,情有可原,可以把它当作觉新在惨苦的生活中的一种挣扎,只是这种“健忘”不要成为阻碍他前进的绊脚石,而结尾他说不会淡忘瑞珏,也许是一种回答了。
高决心在《家》中有很多的悲剧,例如梅的悲剧和瑞珏的悲剧,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也有表现着他的悲惨,他成为大方的替罪的羔羊。但他本身不是一个悲剧人物,还充满了希望。
以下谈高觉新成为大房的替罪的羔羊的“好处”,也就是说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妥协和懦弱引导下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作用。
在觉新看来,他的“两大主义”是他暂且过上了安静的生活,但他没有看到,他的两个弟弟也没有看到,他所作的牺牲,真正的换来了觉民和觉慧的幸福。如果觉民和决慧从一开始就没有大哥的庇护(尽管庇护的羽翼不丰满),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正常的成长,不可能在封建势力强大的家庭中成为先进的青年。高觉新起了促进的作用。
当然,不是说这“两大主义”教育了觉民和决慧,而是觉新用这“两大主义”擎起了一张伞,让他的家庭安康的成长,而觉民和决慧也在认识到这两个主义后朝相反方向的更加先进起来,并且这其中,我觉得高觉新性格中的先进的一面也起了作用。
在巴金先生《呈现给一个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高觉新的原型是巴金先生的大哥,他们的经历很相似,而巴金先生对他的态度是:因为你做过这一切,因为你是一个懦弱的人,我就憎恨你吗?不,决不。
巴金先生的大哥留恋生活,但还是选择了自杀,“做了一个完全不必要的牺牲品而死了”,也许从这里我们可以端正一下对觉新的态度。
巴金先生在多篇文章中提到:“我写《家》,就像在挖开回忆的坟墓。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迫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得到悲惨的结局,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鬼下面挣扎。”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觉新的人物形象的意义。巴金先生在他大哥自杀后,写道:“然而我是不会死的,我要活下去,我要写,我要用我的这管笔写尽我所要写的。这管笔……会使我时时刻刻都说着你,而且它会使你复活起来,复活起来看我怎样踏过那一切骸骨前进。”
作者就是通过高觉新这类人物来“像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从而让千千万万的读者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多少美丽的青春这样的绽放与凋谢。
小小小雨桐
贾瑞,贾府义学塾贾代儒的长孙。贾代儒如果有事,即命贾瑞管理学中之事。他是个最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助著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才引起书房里的一通大闹。在宁府庆贾敬寿宴时碰上凤姐,又动了勾引之意。王熙凤假意与他周旋,最后,贾瑞丧命于王熙凤设计的相思局。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即已明确予以交待最终命运的人物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对于红楼这样一部包含着无尽“隐情”的伟大著作来讲,去研究这些相对明朗人物的活动方式,思想过程不失为理解红楼梦的一条捷径,同时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学术价值亦是不言而喻。但是长期以来贾瑞作为这种特殊人物中的一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较少有人专门对他进行研究,给予特殊的关注。贾瑞的身世及成长过程,红楼梦第十二回给出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原来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贾瑞幼年丧亲,在祖父膝下成长,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相依相偎的爷孙关系会是多么的微妙亲密,从而必然使得贾代儒较之于一般的家长更加恨铁不成钢,尽心竭力养育好教育好贾瑞,一来告慰他早逝的父母,二来待贾瑞金榜题名锦衣还乡时候也能光宗耀祖。我们知道贾代儒是个贾族私塾的授业老师,执掌贾家众多子弟的学业,以贾家这样的百年旺族的声望与势力,所选老师绝对不可能是等闲之辈,用现在的话讲,不是院士水准,起码也得是知名老教授。书中说的也很清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所以对于贾代儒的学问我们毋庸怀疑。书中又提到“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后来贾瑞一夜未回,就遭到了“打了三四十扳,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的惩罚,说明贾瑞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是极为严格而又十分正统的。这样的教育特殊的身世造就了贾瑞特殊的性格特点。第一:单纯中透着点愚气。这一点在第十二回中体现地尤其明显,王熙凤故意施以假言引贾瑞上钩,她那些话本没有什么很高明之处,如果对于一个稍有城府的人来说就能听出其中的三分异样,但贾瑞竟然“越发撞在心坎儿上,由不得又往前凑了一凑”,简直是傻气可掬。无怪脂砚斋也在旁批:“写呆人痴性活现”。到后来贾瑞上当空等王熙凤一夜之后,居然还相信她的鬼话,第二次按时赴约,最终丢了性命。傻得让人觉得好笑。第二:死板的儒家教育造就扭曲的性心理。从脂批称为“腐儒”的贾代儒身上,贾瑞接受的完全是典型的传统儒家教育,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极度缺乏性教育。这一点在宝玉身上也得到验证,就是天天泡在女儿堆里的宝玉终究也是靠警幻仙姑面授云雨之法。试想,一个“二十来岁人”,正是性意识强烈萌发的时期,鲜明的作证就是,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时候的年龄还根本不到二十岁。而贾瑞由于贾代儒的严格看管几乎没有机会去重复宝玉的至于嫖娼就更不可能,因此除却“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之外,他几乎没有地方去排解,结果使得压抑的性冲动愈加猛烈,终而形成一种病态心理。到最后使得他铤而走险,竟然不要命地去调戏母老虎王熙凤,至于为什么他选中了王熙凤,除去她美人胎子一样的模样之外,更有许多重要原因。(具体我将在另篇文章中加以分析)这是在这种已经畸形的心理支配下,使得贾瑞被王熙凤耍于股掌之中而毫不知情。第十二回中曹雪芹的描述极为入骨“贾瑞便意定是凤姐,不管皂白,饿虎一般,等那人刚至门前,便如猫捕鼠的一般,抱住叫道:‘亲嫂子,等死我了’说着,抱到屋里炕上就亲嘴扯裤子,满口里‘亲娘’‘亲爹’的乱叫起来”“贾瑞拉了自己裤子,硬帮帮的就想顶入”。当然造成这种后果,贾代儒难辞其咎,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传宗接代是任何一个家庭个人头等的大事,但为什么贾瑞已经二十多还不给他娶亲?或许有人会猜测是经济状况的原因。这一理由是靠不住的。细读红楼,第八回中说到秦钟要到贾代儒门下读书,第一道程序就是“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试想,“现任营缮郎”的秦业尚且得“东拼西凑”,二十四两银子应该是不算少的。再加上如贾母所埋怨的“家学里之子弟太多”,所以以如此多的学生来推算,贾代儒的经济状况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也就是说,贾瑞没有娶亲不是经济上的原因。当然如果推断是贾瑞不愿意娶亲造成的就更加荒谬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出在贾代儒身上,以他的腐气,儿女情长之类的事情必定最使他厌烦。这样的教育观念注定了他不可能同意贾瑞早早地娶亲成家,而天天灌输“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道理,等待所谓“功成名就”时的最佳时候。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贾代儒的教育在这方面是完全失败的。鉴古思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警示。
曾涛~家居建材
数三国里最具争议性人物,除了刘备、诸葛亮等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外,恐怕就要轮到贾诩了。后世对他评论不一,而且非常两极化。在三国志里他和二荀并列在魏书十。在陈寿的眼里,郭嘉程昱是同一等人,荀攸贾诩则是一个另一个档次的人。但是,曾为三国志下注解的裴松之却有不同的见解:裴松之认为荀攸、贾诩两个人就好比夜明珠和蜡烛,两者放在一起只会使荀攸蒙羞。陈寿裴松之同样对著贾诩,不过所做出的评论却有天壤之别。在做出谁是谁非的结论之前,我们有重新了解贾诩的需要。贾诩作为部分人眼中的「三国第一谋士」,他的素质应该有点保证。在我看来,他的优点大致有以下几项。mAU00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X/N^ 1.勇敢果断?)z~&+ 贾诩初举孝廉,后因故返回凉州。他在归途中不幸遇上叛变的氐族,一行几十人无一逃过被生擒的命运。正当氐族要处死他们时,贾诩向他们表示他是当时威震西疆的段熲外孙,叫氐族不要加害於他。事实上,贾诩和段熲两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哪有甚麼亲戚关系?年轻的贾诩只是借段熲的大名吓吓对方,令自己得以成功逃命。从这件事上,贾诩的急才、勇敢与果断表露无遗!当然,从往后贾诩一而再,再而三换主子,也可以看出他的大胆以及当机决断能力之高。1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k_ 2.忠於汉室E\t5 东汉江山虽早已名存实亡,但中国自孔子以来一直奉行的儒家思想没变,汉献帝手中并无任何实权,可对他不敬还是会遗臭万年。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乱世之中还能保持自己对君主的忠诚,让他名垂千古也是值得。那麼,贾诩究竟有没有扶植汉室之心?首先,贾诩投身非所,委身董卓是无庸置疑。这个也是贾诩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是,我想提出一点:不少人在成功前也走过曲折道路,例如徐晃和刘备等。徐晃出身於作恶多端的凉洲军团杨奉门下。后来他劝杨奉投降曹操。虽然杨奉没采纳,但是最终徐晃修成正果,於后世评价中成绩斐然。至於刘备更是走了几十年的歪路,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建立蜀汉。纵使贾诩在董卓败亡后建议还攻长安,使得凶猛的凉洲军团再次回到京师作破坏,但无可否认的是:贾诩为汉室做了不少事,对刘氏他可说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问心无愧。他在入京后没有为虎作伥,和李傕等人狼狈为奸。陈寿记载了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又说「佑护大臣,诩有力焉」。贾诩执意保全汉朝大臣,跟为祸人间的李傕等人保持距离。在裴注本里,更引了献帝纪「傕时召羌、胡数千人,先以御物缯采与之,又许以宫人妇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数来闚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记。诩乃密呼羌、胡大师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於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及「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棣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两则贾诩解除汉室危机的故事。由此可见,在贾诩内心里,大汉江山始终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EY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 3.明哲保身J;D` 要说贾诩一生人最成功的地方,不可不提的是他的择主能力之高。君择臣之,臣亦择君之。贾诩对自己的主公岂会一点要求也没有?他目光远大,自然会择明君而仕,而伴随他寻找真主的,就是他的大胆。起初,贾诩是忧汉室所忧,为复兴大汉而战。在这个漫长而艰钜的任务中,贾诩虽先后为董卓等军阀出谋献计,但是他和他们的关系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免得惹祸上身。后来他醒觉,发现大汉将一睡不醒,於是他向段煨投诚。段煨待他不薄,但贾诩却觉得不安。不久以后,他做了一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决定:投降张绣。这是为何哪?原来贾诩相人亦有一手,他认为段煨为人多疑,日后必定会对自己不利。投靠张绣之后,贾诩果真得到机会一显身手。即使面对一代枭雄曹操,贾诩依旧能以败兵取胜。再过不久,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派人向张绣招降。没想到,贾诩在张绣及使者前当面回绝,更指出袁绍不能容人,不可投靠。张绣问他不投袁绍该如何办,於是贾诩提议张绣投降曹操。结果昔日主仆皆在曹操手下一展光芒。而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贾诩的眼光:那时的袁绍虽然势力雄大,但随著时光流逝他将来肯定比不上曹操。在魏国,贾诩得到重用,可是自保哲学依然没改。贾诩传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为了防止主上猜忌,贾诩可谓是费煞心思。但是,这绝对是值得的,相比起与他齐名的二荀和郭嘉等人,贾诩见证了大魏的成立,并在七十七岁善终。3;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Jn= = 4.运筹帷幄ssv 贾诩在战略上颇有心得。首先,他说服董卓余部攻长安,成功为董报仇。其次,贾诩在张绣旗下时以败兵大败不可一世的曹操军。不可不说的是他在赤壁之战前曾和程昱等劝曹操不要争战,让百姓安居乐业,江东自然不战而降。但曹操没采纳,最终吃了个大亏,败在比他年轻多的周瑜、鲁肃等人。赤壁之战也是曹操征战沙场多年不愿提起的一块心病。后来他更致信孙权说自己是烧船自退,白令周郎成名。曹操把自己说得多麼伟大啊!但是这也遮盖不了曹操惨败的事实,吴国更在江表传把此事记下,以嘲笑曹操无耻的行为。不过,此事也显示出曹操比袁绍优胜的地方:袁绍不采田丰建议招致兵败官渡,就杀了田丰;曹操拒纳贾诩言导致受创赤壁,於是更器重贾诩 —— 正如贾诩所说的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然后,在曹操西进时献离间计,让曹操分离马超韩遂的关系,藉对方内部不合讨便宜。最后他向魏文帝曹丕建议魏应先文后武,吴蜀应留待魏内部富裕、国泰民安时才对付。曹丕没听从,结果在江陵惨败。自此之后,北方政权改用贾诩的策略。纵使最终得益者是司马氏,但先文后武果真成了统一天下关键之一。虽然贾诩的进言并不是每次也被采纳,他的战绩亦非百战百胜,但是贾诩一手创造的败兵追击、离间敌手等出色谋略绝对不比史上任何一位战略家所能做到的差。毕竟,历史洪流里没真正的常胜军师F):c( ,真正的英雄是能从挫败中吸取教训的人。2!8M'w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 5.深藏不露Yrs4 这个深藏不露可以说是贾诩的优点,也可以说是他的缺点。优,是指他的深藏不露是切合形势,而缺则在於贾诩心中城府深,不利於主上对他进行管制。贾诩的深藏不露是基於他相人之能。从他在曹营的行为看出他的确是深藏不露:赤壁之战前,贾诩献策曹操应先安定北方,改善民生,以威服江东,但曹操不从,於赤壁大败。另外,贾诩再次上疏,不过此时曹操已死,换上的是曹丕。贾诩表示应先整顿好内部,再南伐江东。可是曹丕没接纳,受挫於江陵。这两件事上贾诩其实也做出了正确的决断,但就没坚持己见。这是为什麼呢?无非是贾诩看出曹操曹丕父子只将人才视作争霸天下的工具,不能和他们推心置腹,所以每当建议被拒绝,贾诩总不坚持己见,让主上吃亏,经一事长一智。贾诩处事不卑不亢,凡事力求中庸,深藏不露,就是他在乱世求存的法则!6}]{E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w+y'&? 从上文可见,贾诩这人是有他的优点。陈寿、裴松之,这两个不同年代的人之评论难免会有点不一样。贾诩能在高手云集的曹操集团当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努力、代价实不足为外人道。可是他所得到的评价中竟然有像裴松之般的差!他毕生的努力换得如此下场,实在不值。个人认为,贾诩做人处事即使真的有什麼大不当的地方,对他的评论也不应至於裴松之的那麼差。因为不论是在乱世抑或是太平盛世之中,贾诩也有值得我们仿效的地方,尤其是他的明哲保身、深藏不露,正好让我们明白到锋芒不可过份外露,从而学习中庸这高深的道理。
小眼睛晶
数三国里最具争议性人物,除了刘备、诸葛亮等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外,恐怕就要轮到贾诩了。后世对他评论不一,而且非常两极化。在三国志里他和二荀并列在魏书十。在陈寿的眼里,郭嘉程昱是同一等人,荀攸贾诩则是一个另一个档次的人。但是,曾为三国志下注解的裴松之却有不同的见解:裴松之认为荀攸、贾诩两个人就好比夜明珠和蜡烛,两者放在一起只会使荀攸蒙羞。陈寿裴松之同样对著贾诩,不过所做出的评论却有天壤之别。在做出谁是谁非的结论之前,我们有重新了解贾诩的需要。贾诩作为部分人眼中的「三国第一谋士」,他的素质应该有点保证。在我看来,他的优点大致有以下几项。mAU00©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X/N^1.勇敢果断?)z~&+贾诩初举孝廉,后因故返回凉州。他在归途中不幸遇上叛变的氐族,一行几十人无一逃过被生擒的命运。正当氐族要处死他们时,贾诩向他们表示他是当时威震西疆的段熲外孙,叫氐族不要加害於他。事实上,贾诩和段熲两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哪有甚麼亲戚关系?年轻的贾诩只是借段熲的大名吓吓对方,令自己得以成功逃命。从这件事上,贾诩的急才、勇敢与果断表露无遗!当然,从往后贾诩一而再,再而三换主子,也可以看出他的大胆以及当机决断能力之高。1©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k_2.忠於汉室E\t5东汉江山虽早已名存实亡,但中国自孔子以来一直奉行的儒家思想没变,汉献帝手中并无任何实权,可对他不敬还是会遗臭万年。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乱世之中还能保持自己对君主的忠诚,让他名垂千古也是值得。那麼,贾诩究竟有没有扶植汉室之心?首先,贾诩投身非所,委身董卓是无庸置疑。这个也是贾诩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是,我想提出一点:不少人在成功前也走过曲折道路,例如徐晃和刘备等。徐晃出身於作恶多端的凉洲军团杨奉门下。后来他劝杨奉投降曹操。虽然杨奉没采纳,但是最终徐晃修成正果,於后世评价中成绩斐然。至於刘备更是走了几十年的歪路,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建立蜀汉。纵使贾诩在董卓败亡后建议还攻长安,使得凶猛的凉洲军团再次回到京师作破坏,但无可否认的是:贾诩为汉室做了不少事,对刘氏他可说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问心无愧。他在入京后没有为虎作伥,和李傕等人狼狈为奸。陈寿记载了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又说「佑护大臣,诩有力焉」。贾诩执意保全汉朝大臣,跟为祸人间的李傕等人保持距离。在裴注本里,更引了献帝纪「傕时召羌、胡数千人,先以御物缯采与之,又许以宫人妇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数来闚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记。诩乃密呼羌、胡大师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於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及「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棣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两则贾诩解除汉室危机的故事。由此可见,在贾诩内心里,大汉江山始终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EY©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3.明哲保身J;D`要说贾诩一生人最成功的地方,不可不提的是他的择主能力之高。君择臣之,臣亦择君之。贾诩对自己的主公岂会一点要求也没有?他目光远大,自然会择明君而仕,而伴随他寻找真主的,就是他的大胆。起初,贾诩是忧汉室所忧,为复兴大汉而战。在这个漫长而艰钜的任务中,贾诩虽先后为董卓等军阀出谋献计,但是他和他们的关系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免得惹祸上身。后来他醒觉,发现大汉将一睡不醒,於是他向段煨投诚。段煨待他不薄,但贾诩却觉得不安。不久以后,他做了一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决定:投降张绣。这是为何哪?原来贾诩相人亦有一手,他认为段煨为人多疑,日后必定会对自己不利。投靠张绣之后,贾诩果真得到机会一显身手。即使面对一代枭雄曹操,贾诩依旧能以败兵取胜。再过不久,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派人向张绣招降。没想到,贾诩在张绣及使者前当面回绝,更指出袁绍不能容人,不可投靠。张绣问他不投袁绍该如何办,於是贾诩提议张绣投降曹操。结果昔日主仆皆在曹操手下一展光芒。而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贾诩的眼光:那时的袁绍虽然势力雄大,但随著时光流逝他将来肯定比不上曹操。在魏国,贾诩得到重用,可是自保哲学依然没改。贾诩传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为了防止主上猜忌,贾诩可谓是费煞心思。但是,这绝对是值得的,相比起与他齐名的二荀和郭嘉等人,贾诩见证了大魏的成立,并在七十七岁善终。3;©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Jn= =4.运筹帷幄ssv贾诩在战略上颇有心得。首先,他说服董卓余部攻长安,成功为董报仇。其次,贾诩在张绣旗下时以败兵大败不可一世的曹操军。不可不说的是他在赤壁之战前曾和程昱等劝曹操不要争战,让百姓安居乐业,江东自然不战而降。但曹操没采纳,最终吃了个大亏,败在比他年轻多的周瑜、鲁肃等人。赤壁之战也是曹操征战沙场多年不愿提起的一块心病。后来他更致信孙权说自己是烧船自退,白令周郎成名。曹操把自己说得多麼伟大啊!但是这也遮盖不了曹操惨败的事实,吴国更在江表传把此事记下,以嘲笑曹操无耻的行为。不过,此事也显示出曹操比袁绍优胜的地方:袁绍不采田丰建议招致兵败官渡,就杀了田丰;曹操拒纳贾诩言导致受创赤壁,於是更器重贾诩 —— 正如贾诩所说的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然后,在曹操西进时献离间计,让曹操分离马超韩遂的关系,藉对方内部不合讨便宜。最后他向魏文帝曹丕建议魏应先文后武,吴蜀应留待魏内部富裕、国泰民安时才对付。曹丕没听从,结果在江陵惨败。自此之后,北方政权改用贾诩的策略。纵使最终得益者是司马氏,但先文后武果真成了统一天下关键之一。虽然贾诩的进言并不是每次也被采纳,他的战绩亦非百战百胜,但是贾诩一手创造的败兵追击、离间敌手等出色谋略绝对不比史上任何一位战略家所能做到的差。毕竟,历史洪流里没真正的常胜军师F):c(,真正的英雄是能从挫败中吸取教训的人。2!8M'w©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5.深藏不露Yrs4这个深藏不露可以说是贾诩的优点,也可以说是他的缺点。优,是指他的深藏不露是切合形势,而缺则在於贾诩心中城府深,不利於主上对他进行管制。贾诩的深藏不露是基於他相人之能。从他在曹营的行为看出他的确是深藏不露:赤壁之战前,贾诩献策曹操应先安定北方,改善民生,以威服江东,但曹操不从,於赤壁大败。另外,贾诩再次上疏,不过此时曹操已死,换上的是曹丕。贾诩表示应先整顿好内部,再南伐江东。可是曹丕没接纳,受挫於江陵。这两件事上贾诩其实也做出了正确的决断,但就没坚持己见。这是为什麼呢?无非是贾诩看出曹操曹丕父子只将人才视作争霸天下的工具,不能和他们推心置腹,所以每当建议被拒绝,贾诩总不坚持己见,让主上吃亏,经一事长一智。贾诩处事不卑不亢,凡事力求中庸,深藏不露,就是他在乱世求存的法则!6}]{E©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w+y'&?从上文可见,贾诩这人是有他的优点。陈寿、裴松之,这两个不同年代的人之评论难免会有点不一样。贾诩能在高手云集的曹操集团当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努力、代价实不足为外人道。可是他所得到的评价中竟然有像裴松之般的差!他毕生的努力换得如此下场,实在不值。个人认为,贾诩做人处事即使真的有什麼大不当的地方,对他的评论也不应至於裴松之的那麼差。因为不论是在乱世抑或是太平盛世之中,贾诩也有值得我们仿效的地方,尤其是他的明哲保身、深藏不露,正好让我们明白到锋芒不可过份外露,从而学习中庸这高深的道理。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
人设过程与周边一。人设1.构思(写写想画个什么样的人啊 有什么特点之类的)2.草图3.定稿(这两部分直接上原图 毕设时候画的图都不要弄丢啊)4.人设的关键 (比
可以从你本人的兴趣着手。如果你是学语言的,语言类的内容当然是首选啊,比如《试谈俄语修辞》、《俄语俚语的变迁》等,也可以将范围缩小。如果你觉得这类比较枯燥,那就看
女性形象论文提纲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女性的人物形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该如何探究呢?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