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yang2336903
“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重要论述思想:一、对概念的存在以表现“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从与道同体的至人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但是,作为万物中之一物的人总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正是因为凡事凡物都有“偶”,都以”两行”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观点不一,面对生活与现实,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态,“然疲役而不之其所归”“其行尽如驰而莫知能止”。但事实无论怎样争执,“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所以莫不如以道观之,万物齐一。而事实上万物内含的彼此对待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指出凡事凡物都有“彼我”,没有“彼”就没有“我”,反过来,如果没有“我”,“彼”也无法得到呈现,“彼我”相辅相成,无法分离,说明对待概念相互依存。“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里提到了是非的对立存在。有了是非以后,人们自以为“是”,否定他人观点,“是其所非”,“非其所是”。这一句式已经不仅仅反应相对概念互相依存的状态,而是说相对概念开始交叉开始互相起作用。“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更加深刻的说明“彼是”相因,“彼是”构成“物”,“彼是”无法分开,相互依存,面对这种情况,再做“孰是孰非”的定论,就没有意义了。人们在这多样化的世界里“与接为构……与物相刃相靡”,与其这样,还不如“游心于物之初”,与道为一,与道同体,逍遥自在。二、主张超越对待概念,实现“道通为一”,达于“齐物”面对对待概念的存在,主张“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以“同是非”“同然否”的态度去对待人们所作出的是非,然否的区分,这样便可以休心于天(作为整体的世界或道)这个巨大无比的转轮之上(即安命)。面对是非彼此的区分,庄子给出这个道的层面上的方法,需要以心体道。面对是非纷扰的世事,与其沉浸在“此是彼非”之中,不若派遣施肥,超越彼我,泯灭“对待”,而实现“道通为一”。把天地间的万物齐一观之,没有是非,彼此,对待,这样就少了世事的纷扰,少了“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也少了“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道通为一”和”齐物论”的本质是超越是非,生死等对待的概念,允许不同方面的差异性的存在。肯定,允许并包容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以“不齐”为“齐”,亦是“吹万不同,咸其自取也。”“齐”是一种超越的精神,是同于大通的境界。只有超越世俗施肥彼此的辨争,才能随化适境而无待逍遥。三、“以明”是“齐万物”的方法和境界齐物论主张超越是非彼此,实现道通为一,达于“齐物”。那么,“以明”是达于“齐物”的方法。“以明”概念是在反面论证中提出来的,作者首先指出世人执着于是是非非的争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而不能达到齐物逍遥境界。于是作者提出“以明”做为达到“齐物”的方法。从事物自性来看,天理是齐同的,“以明”就是要物各任其分,在其本性范围内尽兴发挥,呈现本然天理,从这个角度看,万物是一齐的。“以明”就是要求人们作到“以道观物”,看到事物本源,因为从本原来看,万物都是一样的,无所谓施肥,这样就能泯灭是非,齐同万物,达到齐物逍遥的境界。四、以“道”观物,以“心”观”道”“以明”是达到“齐物”的方法,那么要使人们在心灵上作到“以明”,进而去发现万物的本然之理就是要以“道”观物,以“心”观道。“道”与“道枢”,“环中”等概念相关。《齐物论》篇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从“道枢”和“环中”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来“道”是超越是非彼此,立于枢要和环中位置的,不陷入是非无明的争论之中。那么,用这样的“道”来观照万物,则万物无是无非,无彼无此,万物一齐。庄子提出“齐物论”思想,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认为“道”超越是非界限,泯灭一切差别。同时,庄子以心观道并体道。首先,他认为事物的彼此差别没有客观标准。文中说明,事物的差别没有客观标准,差别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完全由人的主观决定,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有差别。这便是以心观道,以主观的变化来看待万物。认为一切客观标准都不存在,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其次,庄子否认认识的可能和必要。“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这些话否定认识的可能和必要,认为顺其自然是最好的,不要动用神明或智识以及喜怒等情感,这样才能得“道”以保全生命,享尽天年。总之,以“道”观之,就是让事物以本然状态存在,顺应天理自然,各任其分,在“道”的层面上,万物是一齐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事物,差异性很大,如何面对有着巨大差异性的现实事物又能体会到“道”的存在,进而认为万物一齐呢,只能以心观道体道。“齐物”并不是一种实然的践履,而只是一种关于道的境界的感受。“齐物论思想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自然性和自足性”。
z未成年
浅谈和与《齐物论》的思想主旨论文
如果说“齐”“通”万物是《齐物论》的思想旨趣,并由此开出庄子的精神境界,那么“和”则为诠解此思想旨趣的方式和臻至此境界的功夫。“和”与“天籁”“天钧”“天府”“天倪”以及“照之于天”相联接,在《齐物论》中主要涵义有三:一为涵纳、融汇之义;二为调剂、均平之义;三为休止、超越之义。本文以“和”之疏释为主线,试图寻求诠解《齐物论》思想旨趣新的切人点。
一、“和”与“天籁”
如何理解《齐物论》的`思想主旨,历来众说纷绘?,但认可《齐物论》所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天地万物或物论是非的问题,则为学界共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承认天地万物是一种蕴涵多样性、差异性的存在。孟子云:“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庄子云:“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齐物论》,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天地万物之“物性”“不齐”是一种本然的状态。"齐”、“通"物论的关键不在于天地万物自身,而在于主体之“心”,或者说“齐物”在于“齐心”。
二、“和”与“天钧”
庄子思想视野中的天地万物浑然一体,“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大道本无真伪之别,天地万物无论大小、精粗,皆为大道之体现。儒墨诸家各自“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鼓吹言辩,四处游说。庄子认为这种言辩之论、是非之争只会遮蔽堙没大道,“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与言是相对相待的,“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无论是“詹詹”之“小言”,还是“炎炎”之“大言”,必定会“生是生非。”(宣颖,第15页)故“吹"与“言”相对,此处之“吹”乃承接上文,“吹",宣颖云:“天籁自然。”(同上)只要禀赋自然和美之风,大道自然会呈现。故而分辨彼与此、生与死、可与不可、然与不然、是与非等等,皆为一孔之成见,师心之自用,乃庸人自扰之。“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犚晃蹲非笳庵质欠侵辨、彼此之分、成毁之别,只会损害浑全大道,“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齐物论》)
三、“和”与“天府”、“天愧”
《说文》云:“辩,治也,从言。”辩与言不同,言更多的是平铺直叙,辩则为激烈陈词,力图胜出。“众人辩之,以相示也。”宣颖云:“各相矜。”(宣颖,第19页)“辩”使各方各持己见,各执其是,导致“辩也者,有不见也。”刘凤荀云:“辩者只见得一边,却不见道之全体。”(刘凤苞,第49页)大道本来浑然大全,但世俗之人执迷偏见,将“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视之为“八德”,宣颖云:“疵德也。”(宣颖,第19页)他们根本不懂得“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之理。得道圣人则不同,在看待“辩”、“论”、“议”的态度上层次分明,“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圣人深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之理,故对“辩”存而“怀之",即将是非争辩“怀之于心”(陆树芝,第26页),“浑然不露”。(刘凤苞,第49页)“怀之于心”亦即收藏于涵容大道、天地万物之“天府”,蒋锡昌云:“天府,即自然之府藏,亦即大道之府藏。换言之,即至人藏道于心之心窍也”。(蒋锡昌,第157页)“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不能满溢、不可穷竭正可见“天府”之广大无穷,钟泰以“天钧”与“天府”相近,“以其不偏言,则曰天均;以其无尽言,则曰天府,总之一天而已”。(钟泰,第51页)由“天府”而发,既无穷无尽,亦无心无偏,故而“不知其所由来”,郭象注:“至理之来,自然无迹”。(郭庆藩,第88页)是非之辩必使双方锋芒显露,炫“以待尽”?。“寐光”即顺其自然而然的轨道,韬光养于“天府”,宣颖云:“葆,韬藏也。光芒都蕴蓄不露”。
四、结语
由此可见,“和”与“天籁”、“天钧”、“天府”、“天倪”以及“照之于天”相联接,成为表征《齐物论》思想主旨的一条红线。历代注释者在阐释、理解这组概念之义理时,有两种偏差之嫌。是将“天籁”、“天钧”、“天府”、“天倪”等视之为完全相同涵义之概念。“天倪”,刘凤苞云:“端也。天然端倪而未露者,犹天籁也”。(刘凤苞,第61页)林云铭云:“‘照’字根上‘明’字来,‘天’字生下‘天钧’、‘天倪’等字。此句最是肯綮。”(林云铭,第16页)陆树芝还将“环中”、“天府”、“参万岁一成纯”等与“天钧”、“天倪”串为一条思想主线,“是非相持,则乖而不和矣。若止于不知,则是非俱泥。复还其冲漠无朕之体,是‘和之以天倪’也。既和以天倪,则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即两行之天钧,不竭不盈之天府也,岂不曼衍无尽乎?此正所谓‘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巳是相蕴’。”
黄某某007luffy
含义:齐物之谓,含义就是到了来到了一个非人的境地,这个境地的生命践踏了神圣道德的含义,几乎不配为人,因此言“物”.神话小说西游记有齐天之说,就是这个含义.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作者选择《齐物论》这一经典文本,借助于对它的研究,探讨若干中国哲学范畴形成的内在逻辑,包括文本的思想结构以及这种思想结构在其后被解释的过程中所展示的线索. 中国哲学史的内容虽然一般被认为很古老,但"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则非常年轻,它是本世纪才建立、发展起来的.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个学科的开拓者,如胡适、冯友兰等学者,参照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范畴,对中国传统中相类似的思想资料进行选择、整理,从而决定了它后来发展的基本格局.它的意义在于,在比较形而上的层次上,建立了比较、会通中西文化的专门学科.这是一种不叫比较的比较研究.1)但是,它与佛学传入中国初期那种比较不同.那时的中国学者是用老庄或玄学的观点理解佛学,佛学是被解释的对象;当代学者是用西学解释中学.开始的时候,由于那些留洋的学者原本有较好的古典文化修养,在诠释传统时仍注意对象的完整性.后来则是两种训练均不足的一代,用自以为了解的西学去解释变得陌生了的古典.当两种思路不吻合时,被肢解的必然是古典.结果就是我们的当代哲学无法从传统吸取有益的资源.也许这是古典传统为取得其现代形态所付出的代价.在这个世纪之交,试图摆脱这种状况的倾向开始出现.它有两种不同的进路:一种是回到文献研究上来,包括训读与考据工作,避免那种抽象而又不切当的现代概念的滥用;一种是以文本为中心,重新回味经典的内在含义.两者都是重塑中国哲学史面貌的基本工作.本文的选题无疑是基于汇入新的研究趋势的愿望,但工作的重心放在后者. 以庄子《齐物论》为研究对象,基于下面的理由:第一,它具有丰富而纯粹的哲学内涵.全文几千字,洋洋洒洒,除"有儒墨之是非"一句外,均不指涉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意味着它试图讨论最普遍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是非、有无及物我(或心物)等结对的范畴上.这不但与儒家经典如《孟子》,在表达其不乏哲学意涵的理想时,与时势问题纠缠不清不同,也与《庄子》外杂篇许多激烈的政治批判不一样.第二,其思考及表达有极高的抽象分析能力.虽然《老子》五千言也没有具体的历史情节,但它用诗体语言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简约而易生歧义.故憨山说"老言古简,深隐难明."《易传》的表达也是多论断而少分析.《齐物论》虽也有丰富的意象,但与之相伴的,是直观的生活体验的描述,以及通过推论程序而进行的思想证明.其中最睿智的当是在齐是非中对"知"的性质的讨论.从形式上讲,它更"哲学"些.第三,它在哲学史上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中,比《齐物论》更有影响的作品自然不少,例如儒家经典.但它们的意义主要不在哲学上.另一方面,虽然有些作品,如《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或《指物论》,也是纯粹而有较高论辩水平的哲学篇章,但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却不能与《齐物论》相比.第四,《齐物论》是同《庄子》一书一起产生影响的,历史上特别重视其价值的学者不少,而把它作为独立的篇章作研究的人则不多.近人章太炎的《齐物论释》是难得的范例.牟宗三先生也对它表现了特别的兴趣,可惜其讲辞未能全按原本问世.2)这种"不少"、"不多"恰好都是构成这一选题的有利条件."不少"表明把它作为独立的篇章来讨论既有意义且有凭藉,"不多"则意味着这一题材大有开掘的余地.即使功夫笨拙一些,也不至于完全空手而归. 《〈齐物论〉及其影响》这一标题,显示这项工作由研究文本与其历史效果两部分组成.文本研究除必要的文献问题澄清外,重点在对其思想内涵的解释上.有两种现成的方法可循.一种是沿用固定的或选择某些流行的哲学观念,然后从原文中挑出某些相似的概念或段落,然后指出它属于什么主义,例如说相对主义或者怀疑主义.这种手法,容易歧解原典.它充其量是表达了解释者的哲学立场而已,对吸取古典智慧没有多大价值.另一种是仿古代注家做法,围绕着原文,按行文的次序逐句逐段进行解读、点评.其特点是照顾原作的思路,同时让读者有通过直接对照原文,判断解释的可接受性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解释最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因为解释者采取的解释语言,也有各自的学术或价值背景,如郭象、王夫之或章太炎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就大相径庭.同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齐物论》虽有论辩意识,但它并非现代意义的论说文体,按行文字面含义逐步解释,未必能够最有效的呈现其思想内涵的逻辑结构.事实上,古人也碰到这一问题,因此在释文时也常有跳离原文发表议论的现象.结果往往是由于解释者的思路表达不完整,而妨碍读者通过它去理解原作. 本文更重视古代注家那种追求维护原作思路的意识,但不拘泥于原文的顺序,而是致力于揭示可能的逻辑结构.即尝试在保持其基本观点的原则下,把不同方面的论点,在作者未阐明其关系的地方,按逻辑上最合理的程序将其联接起来,同时将其逻辑上蕴涵但未明示的意义也演绎出来.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可理解性,并获得同现代相关的哲学论题联系的机会.这不能阻止解释者的哲学背景在解释中起作用.但如果完全无关的话,解释就没有意义.然而,它可以防止解释者滥用解释的权利.这种解释或许可称对文本"逻辑的重建",其关键在于要合逻辑. 至于文本影响的历史,则是它的思想被直接、间接引伸或发挥的历史.而最直接的引伸莫过于通过注释来进行.指出那些著作标榜了庄子或那些学者注释过《庄子》并不重要.真正有意思的工作应该是在被刻意隐瞒同经典有关系的地方,把它揭发出来.而对那些阐释或发挥经典的思想或著述,则应着重考察它们的不一致之处,包括创造、误读甚至是有意的曲解.此外,不仅辩护是扩大经典影响的途径,对经典的批判也是建立在一定的解释的前提上,它客观上也起传播其思想的作用.注意这种影响的多样性,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历史上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发挥作用的各种思想机制.这样,解释史(或影响史)才是思想史(包括哲学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关于方法论的这些表述不一定十分新鲜,但它是这篇论文力图贯彻的原则.为了阅读方便,这里先叙述本书的基本线索3): 1,首章是一篇导论式的文字,它从重新检讨《庄子》的文献公案入手,接受了从王夫之到张恒寿、刘笑敢等人对内篇主要为庄子所作的论证;同时,又为前人关于《齐物论》代表庄子思想的观点,提供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齐物论》的哲学价值作初步阐明,从而落实了作为一篇中国哲学经典的基本估价. 2,在前人对《齐物论》主题作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解读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齐物我的另一重含义.合起来构成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三义: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哲学批判,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齐万物则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的自然性与自足性,把是非转化成有无问题,具有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度的意味.齐物我是前二者的深入,它所涉及的心物关系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问题,本体论上化有为无,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丧我与无为,它是导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基础.齐物三义是庄子哲学的基本纲领. 3,以《齐物论》为中心,借庄子同老子,公孙龙及孟子的分别比较,不但可以了解《齐物论》思想的"思想"背景,同时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观察"百家争鸣"时代的某种斗争态势.它的疑知的倾向承接《道德经》的论点,但突出了主体如何沟通这一更深刻的难题,并以"齐物我"把外部价值冲突消解在内在心理平衡之中;针对公孙龙的善辩,其巧妙在于利用对方的言路,而把名与实的分析导向对主观心灵的强调,从而导向泯是非立场;同孟子的对立,通过共乐与独乐、共善与
庄子的思想,可分为三个主要内容。一、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
我帮你找到它的快速周转,以确保质量
齐齐哈尔医学院位于闻名世界的丹顶鹤故乡、风景秀丽的嫩江之畔。学院始建于1946年,至今已走过73年光辉历程。学院是全国文明单位、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是教育部卫
英语语言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有很多,只是在进行选题的时候一定要针对自己的专业和对于论文中的内容事项进行,并且要按照相对应的论文选题原则来进行,有关更多的论文事项的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如下。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