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2

zhang太太
首页 > 期刊论文 > 女博士论文答辩视频大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癞皮狗旺旺

已采纳

博士论文答辩需要一直开视频。论文答辩是一种正规的论文审查形式,在毕业设计完成后进行,校方会提前准备答辩组织工作,包括选取可参与答辩的学生、组织答辩委员会、布置会场、协商通过标准等。

147 评论

快乐的森蝶

上周末收到了工卡,周一HR告知可以在六月底正式入职,于是突如其来我就有3周不到的“假期”。我仔细想想过去五年都没怎么动笔写过文章,那么趁着这几天就开始写写总结吧。年纪大了,记忆变差,所以要做一些记录。 这些总结系列将以倒叙,插叙,顺叙的方式记录我过去五年的博士生活。 上周五终于答辩结束了,于是我的学生时代正式画了一个句号。我曾想象过很多次博士答辩的场景,我会含着眼泪拥抱导师和委员会的老师, 跟他们告别。但这些都没有发生,正式展示只有20分钟,我硬是挤进去致谢和一个好玩的meme,匆匆结束,然后紧接着就是整整一个半小时的答辩(defense/grill).  虽然多数老师都先上来一阵彩虹夸,然后紧接着抛出一些问题让我回答。其实老实说我对自己答辩的部分不是很满意,有一些问题我回答的磕磕绊绊。 这个可以归咎于交完论文之后的三周后自己的懈怠。交完论文后我进行了为期三周的Youtube线上“东欧行”, 我“去了”圣彼得堡,“去了”莫斯科,还“去了”摩尔曼斯克看了极光,还学了一点点俄语。另外,每天早上我会很早起床,然后八点准时收听“王局拍案”。 后来我想,假如我不是这么放飞自我的话,估计不会出现现场的大脑空白。 中间出现几个问题,都是关于我的统计模型和cohort 的区分的。 我答辩前想了一些那个老师会不会问我cohort的问题,因为他之前写了很长的博客,意思是让人口学界abolish generational label,但我觉得应该他不会在这个问题上为难我。结果他竟然在这个问题上跟我纠结了20分钟! 比如你还是考虑一下用线性的label吧,比如每十年做一个label, 如40s, 50s, 60s, 65s。 之后他问我为啥用LPA/LCA但是不用clustering,然后他又在这个问题上来来回回好久。最后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老师看不下去后,直接jump in替我回答了。虽然答辩还是顺利通过了,但是我还是自责了好久,自责不应该去看那么多沙雕视频。为啥所有人都跟我说答辩很容易呢,我怎么感觉不是呢!遗憾算是遗憾,但我感觉人还得向前看,继续改文章,争取暑假时候把两篇投出去。  这个事情告诉我,人不能懈怠啊啊啊。 我应该是在四年级的最后决定要去非学术界工作的。四年级的一整年都在跟chronic constipation 和与之相伴的“抑郁”斗争。中间还做了一次微创手术,然后夏天结束前又做了一次肠镜。我当时心理非常清楚这些都是由于焦虑和压力引起的,总之2020-2021 这段时间不开心,看着同期的学长学姐在这个时候都发了好多文章了。 我心里慌的很,感觉进学术界应该没戏了。躺在手术台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个问题,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文章发不出来就算了,不要难为自己,换个赛道也可以。 于是我开始去了解非学术界就业的选项,科技领域的UX researcher和survey methodologist。 在政策评估公司做一些联邦政府的项目等等。 就这样心理稍微放松了一些,觉得还是有出路的,然后按着这几条路开始network,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还有一边工作一边读phd的强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觉得和陌生人交流不是那么可怕了,因为networking都是有一些script的,你按着script问,一来一回,很多人都非常“好为人师”,聊天投机的话,很多人也主动提出当你的mentor。 我在找到工作之后也都给他们发了邮件,表示愿意保持联系。 正式开始找工作应该是博士开题之后,我先是看到Pew贴出要招demographic trends的人。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去Pew,虽然我知道胜算不会太大。但是非常意外地,我一直面到了最后一轮, 三选一。寒假的时候一边准备文章R&R,一边准备job talk。最后虽然Pew选择了一个UT austin的一个社会学博士生,那个女生是第六年,虽然她的发表没我多,但是毕竟是研究marriage & fertility的,比我这个搞aging & caregiving看着确实合适很多。 面试失败之后是1月中,之后就进行了非常漫长的海投和面试。当然收到的拒信还是很多,比如面试NORC的时候,HR说了一句,我们一般都招经济学或者公共卫生的博士生,很少有社会学博士生来面试我们。我看你的简历上很“interesting”,你做很多量化研究,又做一些data science的东西,很难弄明白你到底是做什么的。我瞬间明白了他们想找一个公共卫生毕业做health policy的人。果不其然就被拒绝了。 当时我心里挺难过的,不公平啊,这些统计方法我都用,唯独少了work with admin data的经验就被拒绝了。 又有将近一个多月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很多怀疑,不过老公鼓励我说,你看你刚开始面试都能到Pew最后一轮,说明你的水平能得到认可的。那就多投吧,说不定哪个HR瞎眼了呢。说来也很奇特,二月份之后就变得顺了很多,先是猎头联系到我,我又投了两个智库类的机构,都是在没有network的情况下。进了一轮二轮面试,也都过了技术面。当时一个recruiter跟我说,你的数据分析技能是所有面试的人里面最top的,我当时想,你可拉倒吧。但是后来想想可能自己还是可以的, 还有很多吹牛逼的功夫,看起来是可以。 嗯,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这些公司都面到了最后一轮,后来我选择了去现在的公司,虽然不是给钱最多的,但是我感觉在这个公司我会有很多成长的空间, 我会学很多causal inferece,因为这部分的知识是我目前的知识黑洞,如果能在这个技能短板上突破一些,估计之后会更加自信有力。 今天写先这么多吧,后面我会继续补充博士这五年其他的经验和教训。

242 评论

小黑妈跃跃

2020 年9月19日晚,南京大学女博士跳楼身亡,该事件再一次牵动着全国博士生的神经。「女博士」本是花样年华,光彩夺目,前程似锦,路途坦荡,一路求学 20 余载即将功成名就,本是父母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人生的赢家,而为何年纪轻轻,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光芒的背后必是充满着坎坷与困苦。据南大的某学生讲,这位女博士今年是读博第四年了,对于普博来说已算是延毕了。关于硕博生延毕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以往,我们也经常能听到某某研究生由于毕业压力大而自杀的新闻。而这些人,往往是从小到大顶着「三好学生」、「乖乖女」、「别人家的孩子」光环一路走来的,现如今每天活在的恐惧中,甚至延毕压力大到无法排解而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科研压力山大」、「延毕」几乎成为所有硕博士面临和担心的一个问题,博士延毕已成为一种常态,更合适的形容应该是「病态」,博士延毕是正常,不延毕反而不正常。今天,笔者就想和大家聊一聊硕博生延毕的那些事。一、延毕那些事:是什么?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 165296 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 56451 人,未正常毕业率为 。从数据来看,博士延毕率年年攀升,2006-2014 年逐步增长,近几年进入平台期,延期率大概达到 65%,也就是说有六成博士生都无法按时毕业。8 月 21 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其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并非个例,此前就有多所高校相继发出过关于博士生超学习规定而被清退的消息。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对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 59 名博士生给予取消学籍。延边大学对 136 名研究生(博士 14 名,硕士 122 名)超过学习年限因此给予退学处理,清华大学劝退 2 名博士生,河北工业大学一次性清退 143 名博士生。图片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二、延毕那些事:为什么?关于博士延毕从而导致清退的原因也可谓众说纷纭,从自己身边延毕师兄师姐的例子看。师兄 A:今年博士论文答辩被我亲导师卡了,至少要延毕半年。就这样,我师兄是个本来能按时毕业却被导师压着不让毕业的大神,最后就因亲导师所谓的博士论文不够完善的理由而延毕。师兄 B:他的导师被其他院校挖走了,把之前的课题资源都带走了,最终不得不重新跟着新导师从事新领域的研究,从头开始,肯定无法按时毕业。师姐 C:不能按时毕业的原因,主要是师姐的小论文没有达到学校要求,所以,即使大论文做得再好也毕不了业。从师兄师姐们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延毕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1. 内因打铁还需自身硬,很多博士之所以延毕很大一部分是个人原因造成的。1)小论文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一般学校对博士毕业都有发表小论文的硬性要求,比如有的学校要求发表 3 篇核心,有的学校要求发表一篇 5 分以上的 SCI 等。除了学校要求外,有的导师课题组也有额外的要求。2)毕业论文达不到导师的要求很多研究生延毕问题都出现在毕业论文上,一般学校和导师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博士论文,要求要有创新性。可是创新性这个问题是很难的,没有做好选题,没有创新性从而导致延毕。3)个人学习懒惰博一上课摸鱼,博二实验室摸鱼,博三说要写论文,然而拖延症又犯了,宿舍摸鱼,博四发现还没论文,慌的一批,根本静不下心来做实验,更写不出来了。4)身体原因这一点也需要引起重视,我身边就有很多因为身体原因而延毕的。读博压力大,焦虑、失眠、脱发,最终身体扛不住进了医院,身体不允许不得已延毕。5)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绝顶,满脑子都是 idea,然而动手发现不是不可行,就是被人捷足先登。兜兜转转,方法试了一堆,然而属于自己的依然不知道在哪里。6)在职博士延毕多在职博士们延期的比较多,那些手里有比较好的工作岗位,也没有跳槽动力的在职博士们,大部分缺乏冲劲,反正早一天晚一天毕业也不影响啥,那就慢慢过人生当中最后的「留级」生活呗。2. 外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一些无法抗拒的外因也是博士毕业的绊脚石。1)导师压榨博一干到博四上学期,每天干活,寒暑无休,基本没时间写论文发论文,国家出钱培养,导师白捡的劳动力。2)导师故意拖延为了抓个免费的「壮丁」,为了让你多给他干几年活,有些导师故意给你毕业论文找茬,不让过,而你只能百般无奈。3)青年导师抢论文一般青年导师处于上升期,评审要求论文一作,要了命的催,天天看着整,俩人都累的要死。但是,出了论文不一定是学生的,甚至你自己连挂名的资格都没有。4)临退休老师佛系年纪比较大的老师面临退休,一般项目少,经费紧张,干啥啥没钱,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三、延毕那些事:怎么办?很多时候能不能毕业,什么时候毕业,都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所以,不要过分的苛责自己。我们能做的是找到延毕的原因,对症下药。如真的不幸,遇到延毕,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1. 调整心态正如上文所说,2017 年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已达到 65%,所以,延毕是大多数博士生的常态。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想想我们 4 年都坚持下来了,努力了那么久,最后,再坚持一下就好。搞科研本来就没那么容易成功,任何科研工作者都是这样的,重复很多很多次的实验,经过很多很多的失败,可是说不定哪天就得到好的结果或者好点子了呢。2. 与导师保持好关系,加强沟通延毕有一部分原因在导师,有可能是因为导师的指导不到位,并没有教给你研究这一领域应该具备的基本视野和方法。尤其是理科类的学术型研究生,这类同学本科的学习还只是应试型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开始研究,这种转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的,所以要和导师保持比较好的关系。3. 尽快发表论文读博士,不发表就出局,论文的发表至关重要,除了能给让我们顺利毕业,还能带来利益。好的 Paper 肯定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写文章也需要多练,别想着第一篇或者前几篇文章就有多高质量,借鉴他人有点长处,多学习优质 Paper 的结构,逻辑,行文风格,多看多想是捷径。4. 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创新工作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那么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确定方向,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而论文选题要难易合适。如果过于简单,就无法体现出自己的能力;过难的选题,也可能因为中途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导致被迫放弃整个论文。多阅读文献,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 idea,进行创新加工。5. 踏踏实实科研,认认真真总结科研拒绝懒惰之人,你对科研懒惰,科研就会对你懒惰。所以,抓紧跳出「舒适圈」,尽快行动起来,对待科研容不得一丝侥幸。写在最后几乎所有博士都担心过延毕的问题,我也曾夜不能寐。延毕的比例很高,所以,延毕也不是什么大事,不需要过分的妖魔化。延毕是常态,很多时候延毕不是你能决定的,遇见一个好导师、碰见一个好课题都需要缘分。自己尽可能做好自己能干的事,做好规划,就不会后悔。最后,祝各位硕博生们都能够顺利毕业!

236 评论

相关问答

  • 女博士论文答辩视频

    问题一: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就是男人,女人,和女博士。其中的女博士是什么意思? 这话带贬义 有几个意思 男人 女人 配对 ,女博士 没得配 正常人的

    神之雪131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美女博士论文答辩视频

    问:2022年湖大博士毕业生答辩时间答:一般都是再5月份答辩。博士答辩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以内。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

    我爱我家2小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山大学博士论文答辩视频

    中山大学博士一年2次答辩。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

    宅男阳光刺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博士生论文答辩视频

    博士论文答辩通过 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般都会比较严格,要想顺利通过答辩还得掌握一些技巧。 首先,是要尽可能多地练习。 你只有对要表达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了,才能在台上表

    独一木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博士论文答辩导师视频

    一般都会出场。答辩,是一种教育术语。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

    哈鲁咕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