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2

提拉米苏丫头
首页 > 期刊论文 > 西厢记与牡丹亭论文开题报告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安静的芋米

已采纳

……一楼的回答居然是我的。。。好吧,你这个是开题报告。嗯,1500字没法写,我还是给个大纲。首先,从这两部的年代区别来写。明朝和元朝。这两朝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共同点就是,两戏中都有战乱。而红娘和春香这里也是不同的。红娘因为军阀头子来寺庙强婚被张生找人击退而觉得张生是他的救命恩人。所以在李渔的著作中,说西厢记,其实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就是白马解围。一切都是从这剧开始的。春香呢,同杜宝夫妇逃离,照料老夫人,最后使得母女团聚。她的作用还是不大。西厢记中,红娘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她,张生和崔莺莺就没法通信什么。但牡丹亭中,春香就不是这么一流的主角,但她也是重要的,如果没有她的要求游园,后面的故事也不会有。形象来说,还是一楼我上次回答的,红娘更为机灵,春香则单纯和童真。这都是为戏剧服务的两个角色。所以会这么定义。

303 评论

吸血鬼小呆

首先是从她们的性格来说,大体是相同的。都属于心计不是很深而且很兢兢业业为主上服侍的那类。而个人认为,红娘更机灵些,而春香更小孩子些。这当然于她们的小姐不同也有关系。像红娘生活的环境,相国夫人和崔莺莺都心计深重,什么事都藏着掩着不愿意讲,崔莺莺把她当作母亲安插在身边的间谍,而夫人又认为她带小姐出去学坏的,两面都难做人。而春香的话好很多了。杜丽娘和她两个都没什么特别明显的阶级不同。比如闹学时候,她们两个还一起捉弄陈最良,属于玩伴的关系啦。但她因不喜念书,杜丽娘很多东西也没法同她讲,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还有作用。红娘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连结,而春香并没有这个功用。这就是她们的不同。

341 评论

小野妹渣

红楼梦:刻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别人不同的生活情趣。迫于封建专制,他们最终谱写一出爱情悲剧。西厢记:女主人公崔莺莺与男主人公张生一见钟情。最后迫于封建压迫,张生只能考取功名才能娶得莺莺。我觉得结局应该算得上是喜剧,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贫寒书生柳梦梅梦到杜丽娘并生思念,也许是冥冥注定的缘分,杜丽娘也梦到柳梦梅向他求爱,从此一病不起,日渐消瘦,最后死了。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柳梦梅考取功名之后正巧拾到了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魂游后园,起死回生。经过一番挫折,柳梦梅和杜丽娘终于在一起。不同点:我觉得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结局,而西厢和牡丹亭是男女主角要经历一番挫折之后才能在一起。而西厢和牡丹亭的区别在于牡丹亭写的特别玄幻,西厢更在于写实。他们爱情的相同点在于:都用于追求美好的。希望给分,今年初三,谢谢。

128 评论

誓吥錵訫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执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帐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与她们那儿的姑娘闲谈,才知她们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发放月钱重叠之事于贾府已早有弊,可满园子的姑娘丫头无一人能指出个一二三来,探春却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等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处事的果断干练显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干,而宝钗的嬉言却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论,真是叫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五、薛宝钗 纷飞蝴蝶绕楼院,暖逐东风扑几回。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偶因游戏间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种礼束的守卫者,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在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往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里,为人圆滑。总之,薛宝钗是个深受封建束缚的人。 六、刘姥姥 红楼梦》中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拿刘姥姥来说说吧。 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知道吃。到后来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七、晴雯 晴雯乃贾府内又一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天生的叛逆,直率,任性以及无所忌惮的言辞给读者呈现出了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晴雯并未因为宝玉是她的主子而谦虚,忍让他的无理大骂,而是以理辩驳。例:“平日坏了多少宝贝也不心疼,今儿一把扇子惹发了这么大问题”。“今儿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调好的使”。“我是一个蠢材,那里陪打发吃果子呢?倘或在砸了盘子,更了不得!”。只见她的反抗精神。而袭人的好心劝解又被她冷嘲热讽地反驳一翻,可见她的直率。而她又以撕扇子来取乐,不顾他人的看法,尽由自己开心,事后会做何评论,造成何种影响他都不会去理会。还有几句:“我不敢惹爷”“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我来撕”等。这一切刁酸无忌的语言把她的任性,也是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也正是这一系列语言使晴雯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了。 八、平儿 要说《红楼梦》里丫环最漂亮的,还得是平儿,由于她被贾琏收了二房,所以地位也就不同于别的一般的丫环了,但她的出身低微这个事实却一生也抹不去,这也就决定了平儿在大观园中的地位不会太高。 平儿天资聪慧,可偏与王熙凤成主仆关系,则显得有点儿“小巫见大巫了”,不过在日常事务处理上,平儿可是帮了凤姐的大忙了,所以说王熙凤对平儿也挺好。 但虽说跟着王熙凤吃香的喝辣的,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平儿实际上去贾琏也有爱幕之情但是有王熙凤在,她也不敢太过于表露,而且由于凤姐婚久不孕,使她更加看管贾琏,不让他和别的女人相处太密切,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从表面上能看出来的。所以有时贾琏和平儿乘着王熙凤不在,偷偷亲热一番,被凤姐发现了,还要冷嘲热讽一番。 但是平儿还是比较善良的,当贾琏在外面沾花惹草,勾搭上尤二姐后,王熙凤假惺惺的去把尤二姐接回来,却在背地里使坏,使二姐已经成形的胎儿堕掉了,二姐也不堪忍耻辱而自缢身亡,在这期间,贾府里唯一对她好的便是平儿了,一直对他百般照顾,还把好死时将要交给贾琏的二百两银子一文不少的交给了贾琏。由此可见,平儿的心地是十分善良的。这样可爱的姑娘谁能不为之动心??

289 评论

一个人淋着雨

《牡丹亭》与《红楼梦》——他们怎样写“情”刘梦溪内容提要 《牡丹》所写之情是美丽、圆融而又比较容易舒解之情。“寻梦”虽苦,但不小的篇幅都是对前日所遇的“鸳梦重温”。更重要的是,杜丽娘死后还可以和柳梦梅“幽媾”,两性之间情感的欢悦过程幷未因当事人之一的死亡而中断。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红楼梦》则完全不如是。《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恰好是分离的而不是合一的。《红楼梦》里的婚姻,大都是失败的、残缺的,尤其少有与爱情的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感受,婚姻与爱情分离,足以成“痛”,情爱与性爱分离,足以为“苦”。《红楼梦》既写了有爱情却不能结合的“痛”,又写了有情爱而不能实现性爱的“苦”,此外还有大量的既无情爱又无性爱的“悲”。 总之《牡丹》之情轻快,《红楼》之情沉重;《牡丹》之情偏于喜,《红楼》之情偏于悲;《牡丹》是单色的爱情,《红楼》是复调的爱情;《牡丹》之情愉悦,《红楼》之情悲哀;《牡丹》对情的写法让人感到满足,《红楼》对情的写法让人感到缺憾。1 《红楼梦》作者幷不回避自己的写作曾受到《牡丹亭》的影响。第二十三回标题大书特书:“《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艶曲惊芳心。”而且描写的极细致,写出了林黛玉聆听《牡丹亭》曲文达致共鸣的全过程。背景是众姊妹和宝玉已奉元春之命,搬入大观园,都是年轻女孩儿,就一个男性贾宝玉。大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结果静中生动、宝玉忽然有一天不自在起来。于是便读起了《西厢记》。黛玉看到也读,而且读得“余香满口”,两个人“连饭也不想吃了”。正在这时袭人来找,说老太太唤宝玉有事。林黛玉一个人闷闷地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恰好里面正在排练《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曲文传入黛玉耳朵,她感到“感慨缠绵”。待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由不得“点头自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黛玉“不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她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反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时黛玉又联想起唐人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及刚刚读到的《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最后她“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红楼梦》里这段情节是描写艺术欣赏达致共鸣境界的绝妙文字。起因、渊源影响,主要来自《牡丹亭》的艺术感染作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作者让林黛玉在念酒令时,再次诵读《牡丹亭》的成句。鸳鸯充当令官,一个一个“考”下去,轮到黛玉,鸳鸯说:“左边一个天。”黛玉接念:“良辰美景奈何天。”可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牡丹亭》是何等地别具慧眼特识。史学家陈寅恪总是期待“后世相知或有缘”。曹雪芹之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应该不愧为“有缘”的“后世知音”。2 庚辰本《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回前的一页纸上,曾引录一首汤显祖的诗:“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此诗见于《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四,题为《江中见月怀达公》(《汤显祖诗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531),作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达公”就是真可和尚(字达观、号紫柏),汤显祖的好友,对汤的思想有过重要影响。抄本《红楼梦》录存此诗,是因为诗的内容和《红楼梦》第三十二回的情节内容互相映衬,故诗前有小引写道:“前明汤显祖先生有怀人诗一截,读之堪合此回,故录之以待知音。”《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是有名的“诉肺腑”,即贾宝玉第一次直白地向林黛玉表达爱情,幷郑重告诉林黛玉:“你放心!”这一情节,在《红楼梦》里是极大的关目,是宝黛爱情故事的转折点。一般读者不一定注意到,宝黛两人在此前经常是吵吵闹闹、哭哭啼啼、互相怄气,但从这第三十二回“诉肺腑”以后,两个人忽然不再闹别扭、吵架了。这是为什么?原来恋爱的双方互相交了底,表了决心,彼此心领神会,只剩下互相“怔怔地”傻看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试想,两人话都不需要说了,还需要吵架吗?甚至黛玉和宝钗的矛盾也因之平静下来。黛玉得到了宝玉的心,就不必处处以宝钗为意了。宝钗心理纠葛的解决,是第二十八回,贾妃从宫里送礼物,独宝钗和宝玉的一样多。这是个重要“暗示”,说明贾府的权力执掌中枢选中了宝钗做未来的宝二奶奶。当时宝玉大惊,以为传错了,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敏感的林黛玉只好向宝玉发脾气:“我没有这么大福气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而宝钗何等聪明,她岂能不意识到这一特殊举动的含义?这等于元妃的一次公开表态,使得贾母也不便另作主张。此情此境之下,“慧宝钗”还需要放黛玉在心里吗?宝钗要的是婚姻,黛玉要的是爱情。到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她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因此就不必互相猜疑戒备了。后来钗黛二人甚至表现得很亲密,弄得宝玉莫名其胡涂,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几时”?宝钗是在书中第二十八回,黛玉是三十二回。第三十二回就是宝玉和黛玉的“解到多情情尽处”,所以后来他们的爱情就是“月中无树影无波”了。汤显祖虽不可能看到晚他百余年出世的《红楼梦》,但他的《江中见月怀达公》诗所表现的“情心”,却可以为宝黛爱情故事的转折预做解人。3 《红楼梦》庚辰本第三十二回引用的汤显祖这首诗,不必是曹雪芹所引,也许是脂砚斋或畸笏叟。第二十一回庚辰本的另页上也有一首诗,叫做《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写的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此诗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二十回回后之附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第一册,北京,1975年。按庚辰过录本将此附页置于第二十回后而不置于二十一回前,应是抄手误植。题这首诗的“客”是谁?可能是脂砚斋,也可能是畸笏叟,还可能就是曹雪芹自己。诗后有批语说:“凡是书题者,[无]不可(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这首诗和汤显祖的“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诗,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细详,两首诗又尽有不同。这个不同,正是《红楼梦》和《牡丹亭》写“情”的不同之处。《牡丹》所写之情是美丽、圆融而又比较容易舒解之情。杜丽娘身处闺房,虽不免为情所困(“在幽闺自怜”),但为时甚暂。她去游园,“姹紫嫣红开遍”的自然景观,既可令她“因春感情”,又可为她暂舒闺房闭处之困。她一个官府小姐居然可以园中畅游,她的处境够优越的了。而且游而能梦,梦而有遇,遇则成欢,杜小姐的情感生活够顺利的了。她自己也承认:“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玉成此节的条件:是她生在正当红的官宦之家,又是独生之女,杜老爷忙于利禄,母亲对她娇纵溺爱。这样适宜的“小环境”,特别是构成小环境的“硬件”,《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完全不具备。“寻梦”虽苦,但不小的篇幅都是对前日所遇的“鸳梦重温”,尽情回忆在湖山石边、牡丹亭畔,与“可意书生”的“美满幽香不可言”。她抱怨的是:“梦到正好时节,甚花片掉下来也!”就是“寻梦”不着而焦思,复因焦思而弃世,这个时间也不是很长,不过季春到初秋而已。更重要的是,杜丽娘死后还可以和柳梦梅“幽媾”,两性之间情感的欢悦过程幷未因当事人之一的死亡而中断。实际上,死后的杜丽娘反而得到了灵魂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她的“肉身不坏”,灵魂可以“随风游戏”,愿意飘到那里就飘到那里,至少可以“常回家看看”。所以从死亡学的观点,杜丽娘不过是“假死”。前生注定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过程是:“前系幽欢,后成婚配。”还魂以后,皆大团圆。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这是《牡丹亭》写男女之情的最大特点。《红楼梦》则完全不如是。《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恰好是分离的而不是合一的。《红楼梦》里的婚姻,大都是失败的、残缺的,尤其少有与爱情的结合。“老祖宗”贾母的婚姻是否美满,不得而知,书中没有交代,反正作为文学角色出现的的她,始终是孤身一人。研究者有的认为张道士是贾母的“老情人”,也许证据还不够充足,不去说他。贾赦和邢夫人、贾政和王夫人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婚姻的常态,照例只有婚姻,没有爱情。贾珍和尤氏原本搭配的不错,但贾珍爱的是儿媳秦可卿。贾琏和王熙凤算是比较“般配”的一对了,但他们是权势与利益的结合,各怀鬼胎、勾心斗角,而且都另有所爱。反之有爱情的,又都不能结成婚姻。例如尤三姐爱柳湘莲,终因爱而自杀。最典型的是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是真爱,爱得如醉如痴,但就是不能结合。只好镜花水月,咫尺天涯。《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成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只曲写尽了普天下有情人爱情与婚姻分离、因而不能结为眷属的苦痛。换言之,在曹雪芹看来,真正的爱情也许是永远无法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是一种空幻。他摈弃了以往戏曲小说“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老套。《牡丹亭》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所以有磨折而少苦痛,就因为有现成的圆满的结局等待着他们,甚至地狱的判官、人间的皇帝都可以站出来帮助他们成全好事。这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相比,杜小姐和柳公子够幸运的了。4 中国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感受,婚姻与爱情分离,足以成“痛”,情爱与性爱分离,足以为“苦”。现代社会不存在这些问题,婚姻不必是爱情的必然归宿,性爱也可以不与情爱完全结合,因此现代人较少爱情的苦痛。《红楼梦》既写了有爱情却不能结合的“痛”,又写了有情爱而不能实现性爱的“苦”,还有大量的既无情爱又无性爱的“悲”。“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可以说都是不幸的。元、迎、探、惜四姊妹,元春号称“元妃”,不过是凤藻宫的一名“女尚书”,是以“才选”,不是以色胜,婚姻、爱情、情爱、性爱云云,根本谈不上。迎春懦弱,人称“二木头”,儿女之情与她无缘;后来嫁给如同“中山狼”般的“无情兽”,把她“作践的侯府千金如下流”。探春远适,那是后话,前八十回的探春,为维护正统地位的尊严,可以不认生母,“绝情”、“忍情”是她的性格特征。惜春好静、喜佛事,后来出家,早已绝了世间情。李纨守寡,书中说她心如“枯木死灰”。史湘云爽朗大度,似乎爱自然而不解人事,所以《红楼梦十二支曲》说她“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而且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薛宝钗只知有“礼”,不知有“情”。妙玉应该是既解情爱又解性爱的女子,但身处栊翠庵,自己断绝了发舒的条件,结局竟流落风尘。惟有黛玉,算是得到了难得的情爱,但始终与性爱绝缘。曹雪芹似乎有意要把情爱与性爱分离开来、对立起来。如果偶有例外,这两者有某种程度的结合,如司棋和潘又安,结果双双自杀,只能到另一世界实现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的理想了。因为在曹雪芹的眼里,一旦拥有了性爱,就已经不是“爱”,而是“淫”。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为他演《红楼梦十二支曲》,就是警示他情爱与性爱不过是虚妄空幻之事,万不可一意追求。但贾宝玉对这些警示不感兴趣,也就是警幻仙姑发现的“痴儿竟尚未悟”,于是便引领他与秦可卿幽会,幷发表一番惊世吓俗的大议论: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污。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试想这是多么大的判断:“好色即淫,知情更淫。”难怪吓的贾宝玉不知所措。然而警幻仙姑接着又对“淫”字作出了新的诠解。她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乱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贾宝玉被警幻仙姑称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以和“好色即淫,知情更淫”的流俗情事划清界限。贾宝玉作为文学形象的特点是:“好色”而“知情”,“知情”而不淫。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是一极特殊的角色,作为文学形象,她是集情、色、淫、欲于一身的人物。书中描写她“鲜艶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所以她的小名叫“兼美”,表字“可卿”。其实她才是情和性、色和欲四者合一的化身,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美丽而且性感。但这样的女性,男性会无法抗拒,按传统的观点,后果不堪设想。她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红楼梦曲》又说:“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曹雪芹把“情”看做是“孽”的宿“因”,而且尤其是“家事消亡”的“首罪”和“宿孽”。所以他宁愿塑造贾宝玉这样一个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分离的“意淫”的形象。再没有人比贾宝玉更具备“知情更淫”的诸种条件了,但作者偏偏让他走到世俗理念的反面。至于“造衅开端”之“因”、“家事消亡”之“罪”,何以都和一个“宁”字有干系?这个“宁”字是宁国府之“宁”,还是另有他指?红学专家也被弄胡涂了,至今没人解释得清楚。当然也许不仅仅指“家事消亡”,可能还包含着“国事”——这涉及《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问题,是另一话题,此处不能多讲。5 《牡丹亭》写“情”的难能之处,是写出了男女之间的“至情”,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卷前“作者题词”)。这是汤显祖作为戏剧家的伟大处。尽管如此,《牡丹》所写仍然是那种比较单纯的男女之情,即前引汤诗里描述的“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那种情境之下的“情”。《红楼梦》则写出了男女情事的诸种复杂型态,有“情情”,有“情不情”(脂砚斋评语),甚至包括因“情”而导致的“情的错乱”,以及因“情”而生成的“恨”等等。前引《有客题〈红楼梦〉一律》:“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应是《红楼》情事描写的真实写照。汤玉茗标榜:“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作者题词”)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传统社会“以情抗理”的宣言。其实他的本意是说“情”可以创造出“理”无法解释的爱情现实,幷非要对“理”的价值作蓄意的贬低。《红楼梦》则可说是向传统社会的“理”发出了比较系统的置疑。对比两部作品的风格,《红楼》感到压抑,《牡丹》让人欢跃。《红楼》向往自由的爱情、向往人格的独立,但却是被笼罩在宗法制度大网中的向往,现实世界中无法得以实现。这缘于曹雪芹与汤显祖处身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天启、万历年间的明代社会,城市经济相对发达,物质条件充盈,中上层生活侈糜,加上王学后劲恣肆,知识人士有较大的精神空间,于是谈“情”说“性”成为时尚。袁宏道致龚惟长书提出的人生“五快活”,可见晚明时代性之一般,兹抄录以飨读者。然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邂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田土,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一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若只幽闲无事,挨排度日,此最世间不紧要人,不可为训。(袁宏道:《龚惟长先生》,《袁宏道集笺校》上册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205至206)。兹可见晚明社会是一道德秩序紊乱的极开放的社会,“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犹嫌不足,还要以“恬不知耻”相标榜、相钦尚,以为知耻者不足以享受到“真乐”。史家称当时为“天崩地解”的时代,诚非虚言矣。特别是居身繁华之市的士、官、商等中上阶层,对情、性、利、欲的放纵和追逐,是公开的、无所顾及的。所以《牡丹亭》畅意地写情和欲、爱情和婚姻合一的男女之情,是顺理成章之事,当时的作者和读者均不以之为异。而生活在乾隆统治时期的清中叶的曹雪芹,则没有汤显祖那样的精神气候的条件。清朝文化政策的严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朝一代。皇室、八旗贵胄,可以恣意玩乐,士商等民间势力,则蒙受巨大的政治压力。处身高压之下,知识人士要么做顺民,要么被整肃。商人也失去了往昔的自由。所以《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只好写情和欲、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相分离的男女情事,写被压抑的、变态的、错位的爱情。至于他的这种写法是不是还隐含有对清初诸王南下征歌选色的批评,红学索隐一派的搜求是否也有一定道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总之《牡丹》之情轻快,《红楼》之情沉重;《牡丹》之情偏于喜,《红楼》之情偏于悲;《牡丹》是单色的爱情,《红楼》是复调的爱情;《牡丹》之情愉悦,《红楼》之情悲哀;《牡丹》对情的写法让人感到满足,《红楼》对情的写法让人感到缺憾。文章引用自:

242 评论

相关问答

  • 牡丹亭毕业论文

    你是要写大学的毕业论文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先认清一个事实,文学上的东西,尤其是像牡丹亭这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么它必然早就被写过很多了,方方面面差不多都有人写过

    子非鱼110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牡丹亭惊梦研究论文

    赏析: “惊梦”这一出戏通过长期幽居深闺的杜丽娘对美好春色的观赏,以及对春光短暂的感叹,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误的不满。

    攀爬—蜗牛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牡丹亭论文主题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编织梦和醒、死和生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突显出理想与现实、情与理之间的矛盾。作者十分喜欢写梦,也十分擅长于写梦。在他人的四部戏剧作品中

    色恋粉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牡丹亭的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大萌的饰界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牡丹亭的论文研究目的

    牡丹亭的现实意义是对于爱情要执着追求,但是空想和幻想式的爱情是一种人生悲剧。比如当下大龄青年增加多数人执着于找个本科毕业的,找个帅哥,找个有钱的,找个个高的,找

    雪梨的天空shelly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