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泽装饰
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开放的中国我中华乃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开放的,“闭关锁国”是到了明代后期和清代才成为国策。闭关锁国的时间不过数百年。汉、唐、元、宋乃至明初中国还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著名的河西走廊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以至罗马帝国经贸的大动脉。还有海上的“丝绸之路”直通东南亚、印度、天方(阿拉伯)、非洲。借助这两大“丝绸之路”中国得以与世界各国经商贸易,人员交流。科技得以传播,思想文化也进行了长期的碰撞和融合。中国当时领先于世界各国,无论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这是世界学者公认的历史事实。中国对世界有贡献,推进了世界的文明,同时世界的各种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世界各国的各色人员纷纷来华,真是“群贤毕至”,有的甚至在中国安家落户,当了中国的官员,“乐不思蜀”了。连犹太人都大量移民中国。中国也从这种开放的国策得到了许多好处,使中国得以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明清以降开始“闭关锁国”,中国远离世界。正好赶上世界大发展,让欧洲人占了先机,向全球扩张,抢占了世界许多富庶之地。而中国坐失了一次绝好的良机。同时因为与世隔绝,清廷统治者的保守、自大,思想、文化、政治、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始落后于欧美后进的国家,而国人不思进取,夜郎自大,自以为天朝上国无人能及,昏昏然一百多年过去,到1848年鸦片战争时被“蛮夷之邦”的英吉利打败,才如梦方醒。后来一连串的冲突和战争,无不一败涂地。使得盲目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也认识到:中国遇到了“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必须救亡图存,否则就会国破家亡。当政者和精英们的反思鸦片战争和以后一连串战争的惨败,震动了大清国的朝野,朝中有见识的官员和在野的知识精英都在不断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一直延续到清鼎革也没有停止。为了富国强兵,当时的当权者和思想精英提出过不少改革意见,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辩论各方都没有人认为应该继续闭关锁国了,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改革的问题。所以说当时对于“开放”是没有异议的了,争论的是如何改革的问题。清廷在第一阶段是采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建议。即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也制造出“坚船利炮”来,然后以此打败他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祖宗家法不能变。于是就有了洋务运动。这时人们的思想停留在器物的层面,还没有想到要改革制度。大清国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失败,使得洋务运动受到质疑。朝野两方面的人士都提出了中国千年以来的体制问题,认为不仅要学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其制度和法律。当时群情激愤,变法的呼声空前高涨,是因为打败我们的是我们一向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而日本在很短时间内的崛起就是得益于“明治维新”。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要求变法的维新派势力。维新运动由康、梁等知识精英发起,就是所谓的“公车上书”。他们的变法建议得到光绪帝的采纳,还有袁世凯等官员的暗中支持。这就是有名的“戊戌变法”。这是国人试图在制度层面进行改革的思考和尝试,虽然因为后党的扼杀使改革夭折,谭祠桐等七君子血洒菜市口。但变法的历史潮流已经无法逆转。直到清帝“逊位”,实际上改革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大清国被迫进行了各种改革包括废科举,建新学堂,建立新军制,办现代企业,派留学生等等。辛亥革命之后,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中国的政治转型屡屡受阻。先贤们就想到要在文化上进行启蒙,彻底的“开民智”,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于是就有了“五四”启蒙运动。这就是文化层面的改革。此后虽然思想、学术、政治的争论不断,但“改革”是争论的基调。至于“开放”那是不用争论的,当时中国一直就是对外开放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
议论文中的对比法就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自己的论点。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
本文对历年来研究武术传播、武术文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以及武术职业化等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对其进行综述。1、武术传播的研究分析本文属于武术传播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组织与实施论文 一、什么是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幼儿园日常问题:幼儿园日常问题是指幼儿园日常 教育 活动、生活活动和幼
开放式基金区别于封闭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开放式可以随时赎回,封闭式则不可以。还有一点就是开放式基金的变现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