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jahhauqba
吴羽,男,出生于1975年2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97—2001年,就读于中山大学,获历史学学士,2001—2004,就读于中山大学,获中国古代史硕士,2004—2007,就读于中山大学,获中国古代史博士。2007年至今,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2010,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2010-2015,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10年—2013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15至今,任华南师范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历:2007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所属单位: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专业特长及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吴羽教授论著目录及承担科研项目如下:论著目录①个人专著、个人编著或主编著作吴羽:《唐宋道教与世俗礼仪互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②期刊论文吴羽:《“阳九百六”对中古社会、政治与宗教的影响》,《学术月刊》2014年第2期。吴羽:《<政和五礼新仪>编撰考论》,《学术研究》2013年第6期。吴羽:《敦煌文书<阴阳书·葬事>补正数则》,《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吴羽:《南北朝葬日选择管窥》,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8卷(cssci来源集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吴羽:《杜光庭<广成集>所载表、醮词写作年代丛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8辑(cssci来源集刊),2012年。吴羽:《晋唐天师道变迁视野下的<赵思礼常阳天尊造像>》,《艺术史研究》第14辑(cssci来源集刊),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吴羽:《中国中古丧葬文化中的金鸡、玉犬——兼论晚唐以降对之理解的变化》,《中国史研究(韩国)》第80辑,2012年。吴羽:《宋代太一宫及其礼仪——兼论十神太一信仰与晚唐至宋的政治、社会变迁》,《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3期。吴羽:《今佚唐<< span=>开元礼义鉴>的学术渊源与影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6辑,2010年。吴羽:《唐宋世俗人士穿着道服考》,《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吴羽:《今佚唐代韦彤<五礼精义>的学术特点及影响——兼论中晚唐礼学新趋向对宋代礼仪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5辑,2009年。吴羽:《论中晚唐国家礼书编撰的新动向对宋代的影响——以<元和曲台新礼>、<中兴礼书>为中心》,《学术研究》2008年第6期。吴羽:《文献所载唐宋时代“朝元图”考略》,《美术研究》2008年第3期。吴羽:《传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主神组合考释——兼论其与唐宋道观殿堂壁画的关联》,《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吴羽、曾玲玲《广州明代“乙丑进士坊”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岭南文史》2008年第1期。吴羽:《三才定位图》考论,《艺术史研究》第10辑(cssci来源集刊),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吴羽:《敦煌写本中所见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及仪式考略——以P.2347敦煌写本为例》,《敦煌研究》2007年第1期。吴羽:《敦煌道经及斋文所见道教事师之礼》,《敦煌研究》2005年01期。吴羽:《北宋玉清昭应宫与道教艺术》,《艺术史研究》第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吴羽:《徐神翁信仰研究》,《道学研究》2005年第1期。吴羽:《道教与宋代皇室女性罪犯》,《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吴羽《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艺术史研究》,第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李清泉、吴羽《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吴羽:《景安宁<元代壁画——神仙赴会图>》,《艺术史研究》,第6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③论文集论文吴羽:《南宋临安璇玑观的殿廊神像与礼仪》,李凇主编《道教美术新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吴羽:《杜光庭寓蜀时期的玉局化北帝院与星斗信仰》,齐鲁书社,2014年。吴羽:《从“月宿东井日”看晋唐道教时间观念的构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④学位论文《北宋道教与世俗社会互动关系初探》,硕士论文,中山大学,2004年。《唐宋礼典与社会变迁——以<中兴礼书>为中心》,博士论文,中山大学,2007年。⑤其他论文吴羽《杜光庭寓蜀时期的玉局化北帝院与星斗信仰》,广州市道教协会与香港道教学院主办“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广州,2012年12月。吴羽:《唐宋宫城的东西上閤门与入閤仪》,中国史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历史系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会议”,广州,2012年11月。吴羽:《中晚唐五代时期的十神太一信仰与政治、社会变迁》,武汉大学、中国唐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书局、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协办,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具体承办“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会议”会议论文,武汉, 2011年7月。吴羽:《南北朝葬日选择管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唐研究》编辑部主办“中古中国的信仰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北京,2012年7月。吴羽:《唐宋葬事择吉避忌的若干变化——以敦煌、吐鲁番出土历日为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协办“第六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上海,2012年。科研项目吴羽:《中兴礼书》、《中兴礼书续编》校证(新出联[2012]20号,183),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12年。吴羽:第四十九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二等资助,2011年。吴羽:《中兴礼书》、《<中兴礼书>续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09YJC770018),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暗香微漾
中国史研究 是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主编:彭卫,副主编:张彤。季刊,每季中月20日发行,每期正文176页,约25万字。1992年被评为社科类核心期刊。 《中国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刊在海内外中国古史研究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研究水平的重要刊物。《中国史研究》是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国内外学者了解当今中国古代史研究水平的窗口。在海内外作者和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将把刊物办得更好。
喵喵小猫咪
1、《<丧礼撮要>笺释》(20万字,独著),台北: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2、《明清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2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6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3、《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续编》(20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4、《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三编》(1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待出版。5、《『朱子家礼』한국 进路:정치 문화정체递嬗》——《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中国史研究》,韩国:中国史学会主办)2013年总第83号。6、《<韩国礼学丛书>所见朝鲜王朝礼学著述》——《书目季刊》(台湾:学生书局主办)2013年第47卷第3期。7、《“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学术界》(CSSCI)2013年第3期。8、《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5期。9、《朝鲜王朝礼书考略——兼论<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学中的价值》——《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3年第5期。10、《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通制与典章看中国礼学的朝鲜化》——《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4年第8期。11、《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12年第6期。12、“清代汉学:在‘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收入王绪芬:《2011年清史研究索引》,《清史研究》2012年第6期】。13、“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史学汇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主办)2010年6月总第25期【该文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儒学研究新进展》第29、31期推介,成功大学三位台湾学者做出评价】,简要版《作为思想的历史: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刊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清代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2年第9期。15、“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3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失落的期刊分级与本真的同行评议——再论我国大陆与台湾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17、“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该文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使命”成果二等奖,同文并收入该年会论文集】。18、“断裂与联结——儒学整体性格的‘汉宋之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历史版>,【《国学新知评论》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为人民网、光明网等近百家网站转载】。19、“家奠吊祭仪制发微”——《中华人文社会学报》(台湾)总第10期【《儒教邮刊》总第15、16、22期分期全文转载】。20、“实质评鉴还是“予取予求”——台湾社会科学成果评鉴的盱衡与启示”——《学术界》(CSSCI)2011年第6期【本文英文版“Substantial Assessmentor Freewheeling Observation and Elightenment on Assessment of Social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Taiwan”,同刊《学术界》英文版《Academics》2011年第6期】。21、“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3期】。22、“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一)——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9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的宗族政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24、“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三)——铭旌的祭祀符号:身体、秩序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25、“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四)——于心有安:《茗洲吴氏家典》所见神主的昭穆涵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4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26、“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五)——超越时空的礼学对话:《<丧礼撮要>笺释》跋”——《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期。27、“君子儒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11期。28、“边缘到共同体:符号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5期。29、“中国古代的家奠吊祭制度”(第一作者)——《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2009年第1期。30、“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礼生与民间丧仪”——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之“第五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第二场“政体与礼法:历史的视野”宣读【本文英文版“ 'Li Sheng' and Folk Rituals: An Analysis of Folk Funeral Rit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同刊《学术界》(CSSCI)2014年第6期。】31、“失控的革命话语:梁启超革命观的十年嬗变”——《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5年第1期。32、“共同富裕:历史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33、“传统中朝关系研究的三种话语体系”——《人民论坛》(中文核心)2014年6月(下)。34、“坚守学术底线,建立正和博弈”——《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6月18日学术评价版。 【人民网理论学术动态2014年6月18日以“学术生产过程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为题摘编。】35、“同行评议的权威在于公信”——《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7月16日学术评价版。36、“著书岂能只为稻粱谋”——《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9月19日学术评价版。37、“把握学术传统与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4月8日学术评价版。 38、“端视当前两种‘学术中心论’导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7月2日争鸣版。39、“TSSCI的随想:学术生产的永续发展”——《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2月16日学术版。40、“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的问学心态”——《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9月1日学术版。41、“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18日评论版。42、“《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20日评论版。43、“想象的乌托邦:16世纪朝鲜使节对明帝国的批判”——《中国民族报》(北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2013年12月13日理论版。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历史系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大学的学年论文格式要求 导语:对于学年论文格式要求,各位小伙伴们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分享的2017年大学的学年论文格式要求,欢迎阅读! 大学的学年论文格式要求是
我个人认为没什么看点,反正我是不喜欢这本杂志。
韩国博士论文会发表。 一般都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然后会被各大学术文献网站收录,把论文投过去的过程会是通过互联网,但是最后论文会发表在纸质期刊上,但如果期刊是被收
历史类核心期刊表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集刊中国文化研究清史研究史林安徽史学 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化论坛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历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