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怪兽的小胖兽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1995 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孟竞璧(同位素示踪)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1970年,法国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简史:气三元-多元论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英雄榜1996年,邓宇等: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既是“‘物质-能量-信息’三元-多元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气的三元-多元论李德新: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 ——二元论1962年,危北海:,‘气的两义说’。罗石标:在六十年代初期‘气的功能说’(1962年)。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气的物质说’1959年?。气是统一场说黄坤仪等:人体气场说李梢等:气与熵流说吴邦惠:气的序参量说 阴阳的揭秘,历史悠久,偏重现象罗列,重视表面叙述,是古典阴阳的特点。而现代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进展、新意颇多。数学物理化,即“数理阴阳”成为现代阴阳的标志。将阴阳用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测度,用数学模型表述是现代化、科学化阴阳的特点。1995年,李荣兴,阴阳定义析疑,辽宁中医药杂志,1995,6期。阴阳定义偏向中医临证。1997年,赵喜新,中医阴阳学的数学模型,河南中医,1997,5期。1998年,邓宇等,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59-61.数理阴阳,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1999年,邓宇 等,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v12,3期.创建“阴阳分形集”等概念。阴阳的分形维数=年,林剑鸣,中医现代化与数学,数理医药学杂志,2003,期。2004年,齐凤军,论阴阳的数理权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7期。2005年,赵致镛,赵威,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医,2005,11期。2007年,孟凯韬,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期。1998年,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现代定义定义1: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与阳外延的和或并.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u=EP。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 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分形藏象五系统。1999年,邓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统的新英译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藏象五系统,超脱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腑,五器官的传统局限性认识。邓宇等,1999年,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 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邓中炎主编,邓铁涛主审。藏象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脑系统等。2005年,赵喜,心主神明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系统。
hanrui2008
中国“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起源于何时来源于何方,尚未考证清楚,但古籍中没有这个记载却是肯定的。虽然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保精养身的观点,但这个“等同论”有很大可能是近代的杰作,说不定是西方“一滴精四十滴血”说法的照搬,只是改拗口为顺口而已。现代科学已经对精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它的产生、来源、数量、成份、作用以及它与血液的关系等等,应该说是一清二楚了。例如,网络文章《一滴精等于十滴血吗?》(博爱性健康网站)就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民间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说法,把精液看得十分宝贵,认为‘十滴髓生一滴血,十滴血生一滴精’、‘损失精液,大伤元气’,会使骨髓空虚,精髓枯竭,早夭短命。所以宣传只有藏而不泄,才能使人健康,延年益寿。实际上,血液和精液之间毫无关系,排精液的损失并不大于唾液,两者都可以很快地由身体的有关分泌腺分泌出来。”因此,“等同论”的非科学性已经没有必要再深入地讨论了。 目前,直截了当地坚持这种“等同论”的几乎绝迹了,但是改头换面的观点仍旧存在。要生育,性交排精不可避免,而无生育功能的手淫排精就是另一码事了。于是把性交排精和手淫排精区分开来,认为用这两种不同方法排出的精液会有不同的变化(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捐精者通过手淫捐出的精液就不会有一例成功的了)。例如网络(台湾)文章《手淫评价中西矛盾》一文就有类似的说法:“中医说精是人的精华,也是‘元神’,所以称之为精。这也与精神有关。无精就无神,所以精液要好好保护,连性行为都不宜多,更别说手淫了。笔者一向不大接受中医的讲法,因为他们通常讲得很玄,又没有科学根据,但在手淫这事上是赞同中医的。”因此,重新探讨一下“一滴精十滴血”这个荒唐的等同论,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sofa上的猫
是的,选择中医治疗肝硬化胆管炎是正确的选择,这同时也是90%以上的肝病患者的选择。唐山离济南也不是很远,我知道济南有一个叫孙新荣的肝病专家治疗肝病效果挺理想的,很多重症的肝病患者都找她去看病,我想,这可能一方面是和她多年的治肝经验有关系,另一方面是和她自身的经历有关系。参考资料:中国肝病防治网
心赏198808
这是源于古人把精液视为男子的元气,认为精液像血一样珍贵。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精液主要由精子与精浆组成。精浆主要由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等附属腺的分泌物混合在一起组成的。其中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分泌液分别约占总体积的60%、30%和5%。精浆液主要是提供输送精子和营养精子的基质,而且激发精子的活动力。主要成分为水,约占90%以上。
甚至有的专家认为:精液不过是人体体内分泌的众多体液中的一种,无任何奇特之处。营养成分并无奇特之处。不存在“一滴精十滴血”之说。
扩展资料:
过去有种错误观点,把精液视为男性元气,认为“一滴精,十滴血”,发生遗精会严重损害男性健康。其实不然,由于精液中80%是水,仅含有少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如果不是频繁遗精,对男性健康没有太大影响。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一滴精真的十滴血吗
都市月亮飘飘
气=信息,能量,物质流,气三元论、多元论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三元-多元混合统一体(1996年)是信息,能量,物质多元混合流统一体. 1996年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非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 1998年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阴阳分形维数,阴阳五行分形集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数维数藏象分形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中医理论创新点:胰脏经脉,胰俞穴、胰岛穴在五绝指针疗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胰脏也有一定的经脉循行部位和腧穴,并有很好的治疗疾病作用。根据中医脏腑与脏腑、脏腑与经脉相通、相传理论,确定了各种因素造成胰脏功能失常或胰经病变是糖尿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为糖尿病的辨证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胰脏的位置、结构及作用胰脏是长形扁平的腺体(也称胰腺),淡红色,长约12公分,厚约公分,重约80克,位于左上腹部的后腹膜腔内,在胃的后面,横行于腹后壁,相当于第一、二腰椎间的水平。胰脏分成三部分,包括:头部、体部、尾部。头部膨大位于右侧,被十二指肠环抱,体部占胰的大部分,尾部末端朝向左上方,与脾相触。胰脏内部为一横行腺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每一个胰岛都包含至少4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胰脏同时具有内分泌与外分泌两种功能,胰脏的内分泌指的主要是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是使细胞能够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的重要激素,当吃饱饭后,血中的血糖会升高,此时胰岛素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利用,降低血糖。胰脏的外分泌指的是胰液,含有胰蛋白酶、淀粉酶等多种物质,可作用于肠道分解蛋白质等物质。二.胰脏的属性、经脉循行和生理功能在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腑中,胰脏始终是一个缺位,在经脉之中,也是一个空白;但胰脏做为一个实体,终究有它应有的位置及归属。1.根据胰脏在人体的解剖部位,胰脏藏于肝、脾、肾及肠道等脏腑之中,属于内脏;又根据中医脏腑定性理论,胰脏有生长、储藏精气及分泌津液的功能,所以属于脏器,应定名为胰脏。2.根据中医阴阳属性,脏为阴,腑为阳,胰脏属脏,为阴。3.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胰脏有分泌津液,调节气血及促进消化和新陈代谢功能,有土之特性,应归属五行土。4.胰脏,在脏属阴,由阳腑环抱,在经亦阴,夹行于背部诸多阳经之中,所以是阳中之阴经。在内,布施津液于三焦,上焦如雾,以滋养脏腑官窍;下焦如渎,以化解淤腐,通利肠道。在外,散发经气,充养肌肤脂肪,使其保持弹性和活力。5.胰脏的经脉循行部位:根据胰脏在体内的位置与脊柱紧密相连的关系,其经脉起始部位当在后背脊骨之中,其循行的路线,则为沿督脉向两侧旁开半寸,也就相当于已发现上千年的华佗夹脊穴位置,与体前夹任脉而行的肾经路线前后相对。胰脏经脉之气充盈在整个脊柱之内,经气分布到各个锥体,这就形成了各个锥体间的腧穴点,从颈1椎至腰5椎,两侧共计四十八穴,其穴位名称暂时仍按颈1、颈2、胸1、胸2等等而定。向上的经气沿颈向巅顶部散布,向下的经气由骶椎向下肢散布,横向的经气由胸椎向肩、上肢部散布。胰脏经脉,与膀胱经脉关联密切,膀胱经脉中的腧穴从大杼穴至关元俞穴一一与胰脏经脉穴点平行对应分布,紧靠锥体边缘,其胰脏经脉之气则通过每个穴位点散射到膀胱经脉,并随膀胱经脉运行。正因为膀胱经脉与胰脏经脉的相邻、相通关系,所以,膀胱经脉的诸多腧穴治疗胰脏病都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膀胱经脉有两个腧穴空白点,其一为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第八胸椎下旁开寸,应定名为“胰俞穴”(原被列为奇穴:胃管下俞穴)。其二为膈关穴与魂门穴之间第八胸椎下旁开3寸陷者中,应定名为“胰岛穴”(现被视为无穴)。这两个腧穴点对治疗胰脏及胰脏经脉所发的病候,可起到关键性作用。胰经受病则见后心沉紧,腰以上、肩胛以下部位闷胀,头昏、目沉、视物模糊,肌肉酸楚,四肢无力,懒言少语,胸腹燥热、胀满,咽干口渴等。6.胰脏的生理功能与脾相近,但不相同,二者的关系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脾主统摄血液,胰主统摄津液,脾为血液生化之源,胰为津液生化之源;胰主调和,主统摄,主通利,主滋养,在体为脂肪,在窍为咽,在志为疑,喜温,喜甘。(1)主调和:主要表现在调和阴阳,平衡分泌,同时具有一定的藏津功能,藏津功能主要体现在胰内必须贮藏一定的津液,以维护胰的调和及平衡功能。当身体内血糖过高时,胰脏为了保持身体内的血糖平衡,开始进行自我调节,自动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降低血糖;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胰脏就会自动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保持血糖的平衡,体内的血糖始终在胰脏的监控下处于平衡状态,以保证身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各器官功能正常发挥,而当胰脏受到损坏时,就会出现脏腑功能失常,内分泌紊乱,引发血糖升高等一系列病症。(2)主统摄:是指胰脏有化生和控制散布津液的功能,使津液在体内正常利用不致外泄。胰统津液的机理,即是胰气的固摄作用。胰脏是津液的化生之源,胰气旺盛,就能保证津液的充分布施,如果出现胰不化生和统摄布施,就会产生体内津液不足或流失,阳气随津液外泄而不固,造成消瘦、无力、神疲等阴阳两虚的症候。所以胰脏具有养阴固阳的作用。(3)主通利:主要表现在胰脏化生出胰液,注入肠道,有助于肠道的运化正常和排泄通畅。肠道缺少胰液的滋养,蛋白质等物质得不到正常分解,就会出现大便秘结,肠道不通等症候。(4)主滋养:主要表现在散射津液于脏腑、官窍、肌肤,使之保持阴阳平衡;脏腑不得津液滋养则内生燥热,官窍缺少津液则出现咽干、目涩、鼻热、耳聋耳鸣,肌肤失津液所养则粗糙、消瘦、少弹力。(5)在体为脂肪:胰脏维持体内糖、脂肪的代谢,将食物化生、吸收,保持体内有丰富的脂肪及糖分,以贮藏和调节体内必需的热能供求量。主要体现在葡萄类物质的化生及统摄作用,阻断糖分的流失,以维持脂肪的活性;脂肪的活性强,利于体内湿热之气的散发,脂肪的密闭性,可抵御风寒外袭进入体内;如果脏腑功能失常,体内津液得不到控制,而挟带糖分等营养物质外流,则出现脂肪松软无力,体内热量减少而畏寒怕冷、肢体酸楚无力等一系列病症。总结:人体内确有胰脏存在,就应有它确切的归类及属性,每一个脏腑都有一定的经脉,胰脏做为一个脏,也必然有其自己的经脉;但具体地说,中医理论中为什么没有胰脏及其经脉之说?胰脏经脉与其它经脉的相连关系是怎样的?胰经有无其它支脉?每个穴位点的命名及具体主治作用有哪些?以及胰脏的确立是否应该将五脏六腑变为六脏六腑,还是将胰脏定为脏中之脏?胰经的确立是入十二经之类,还是属于奇经八脉之内?等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此文已入编发现杂志增刊、中国医疗前沿杂志,并荣获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探索简史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孟竞璧(同位素示踪)、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1970年,法国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现代气概念1996年,邓宇等: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既是“‘物质-能量-信息’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李德新: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1962年,危北海:,‘气的两义说’。罗石标:在六十年代初期‘气的功能说’(1962年)。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气的物质说’1959年?。气是统一场说黄坤仪等:人体气场说李梢等:气与熵流说吴邦惠:气的序参量说阴阳现代发展简史表中医阴阳的揭秘,历史悠久,偏重现象罗列,重视表面叙述,是古典阴阳的特点。而现代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进展、新意颇多。数学物理化,即“数理阴阳”成为现代阴阳的标志。将阴阳用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测度,用数学模型表述是现代化、科学化阴阳的特点。1995年,李荣兴,阴阳定义析疑,辽宁中医药杂志,1995,6期。阴阳定义偏向中医临证。1997年,赵喜新,中医阴阳学的数学模型,河南中医,1997,5期。1998年,邓宇等,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59-61.数理阴阳,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1999年,邓宇等,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v12,3期.创建“阴阳分形集”等概念。阴阳的分形维数=年,林剑鸣,中医现代化与数学,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2004年,齐凤军,论阴阳的数理权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7期。2005年,赵致镛,赵威,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医,2005,11期。2007年,孟凯韬,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期。1998年,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现代定义定义1: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与阳外延的和或并.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u=EP。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藏象简史表(引子:1980年,雷顺群, 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一), -辽宁中医杂志, 1980。1983年,续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二) - 辽宁中医杂志, 1983)序幕1994年,肖烈钢.试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特性[J].陕西中医,1994,15(5):211-213。侧重、强调藏象学说中五‘脏’系统(器官的)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说明了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思想,其本质与现代系统论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点。革命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分形藏象五系统。1999年,邓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统的新英译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藏象五系统,超脱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腑,五器官的传统局限性认识。邓宇等,1999年,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拓展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邓中炎主编,邓铁涛主审。藏象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脑系统等。2005年,赵喜,心主神明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系统。
全名为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国中药杂志被medline收录,杂志名称翻译有以下几种方式:Zhongg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好
学术堂为大家推荐几本中医类的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物简介: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
这个是核心期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 国
接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投稿采用在线投稿的形式进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创刊于1995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