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一只鱼
甲骨文对国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以及楷书等不同字体的发展,而且保留了字形、字音、字义等最基本的方法,是中国汉字的源头。其次,甲骨文中记载丰富,充分反映了殷商时期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此外,甲骨文所记载的一些推测和算卦活动,还能够体现殷人思维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最后,甲骨文内容(文字)与形式(骨片)的统一,更是一种美的呈现,对中国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算卦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所在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shirleycci
文·段宏刚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具有明显的图画文字的特征,出现在商朝晚期。之所以叫甲骨文,是因为镌刻在龟壳和兽骨上而得名。 从文字造型来看,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具备了书法的三大要素,即笔法、结字和章法。 从笔法上来说,甲骨文的笔画线条是按照一定的用笔要求写出来的,不是胡写乱画。从结字上来讲,甲骨文的字体结构趋于稳定和对称,符合方块汉字的基本特征。从章法上来看,甲骨文的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遵循一定的间距和法度。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体线条瘦劲,粗细均匀,笔画里边直线的使用居多,整体上呈瘦高型,形态挺拔,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刻刀不易掌控的影响。在结字上方圆结合,圆笔的笔画是由多个较短的直线笔画组合而成。每个字体都有中线,中线把字体分成左右结构或者上下结构,大部分字呈现出对称之美。文字排列错落有致,对一些笔画复杂的字,通过笔法上的刻意变化,使其体现出疏密有致,上下、左右呼应的局面,从而得到生动活泼的艺术趣味。 总体来看,甲骨文跟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在字体造型上已经区别不大,只不过甲骨文的笔画稍显繁琐了一些,线条稍显稚嫩了一些。甲骨文上的文字内容主要以记事为主,记载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占卜、祭祀、作战、狩猎、采集、生老病死等活动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对现代人来说,是研究原始社会时期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从商朝晚期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甲骨文逐渐发生演变,总体来说,是向着规范化和艺术化来演变的,直接催生了文字学和书法的发展。 甲骨文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是,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第一期被称作“雄伟期”,是因为这时期的甲骨文在风格上雄伟豪放,在起笔时以圆笔居多,收笔时以尖笔居多,笔画线条曲直相生,变化丰富,线条力道雄健刚强,具有阳刚之美,流露出鲜明的艺术趣味。 第二期和第三期时,甲骨文在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沿袭了第一时期的风格,到后期甚至有衰退的迹象。这两个时期是甲骨文的“守旧期”和“衰退期”。 从第四期武乙、文丁两个帝王开始,他们锐意进取,倡导人们在吸收第一期甲骨文雄伟豪放的基础上,进一步给甲骨文融入峻峭、纤细的风格,让甲骨文的艺术性大大提高。到第五期时,人们在甲骨文的书写上进一步吸收前几期的优秀经验,顺便拉长了字体,让字体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挺拔,还规范了圆笔和方笔的使用方法,简省了一些具有图画特质的笔画,自此,甲骨文的风格趋于严谨和成熟,变成了比较标准的字体,为以后大篆和小篆的成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根本上讲,甲骨文的演变,是把比较复杂的图画文字向着比较简洁的符号文字进行演变的过程,既减轻了人们在书写(镌刻)上的难度,也促进了文字的规范发展,对书法艺术和文字学的成熟,具有重大意义。
爆米花糖糖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 (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 (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270余年间的遗物,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或其附近。(见彩图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滥掘,并为古董家、学者和一些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发掘。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总共在殷墟发掘了15次,颇有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发掘。其中收获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余片。90多年来,累计出土有字甲骨总数为154604片。其中中国大陆38个城市的98 个单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湾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另有 2万多片流散于日本、 加拿大、英国、美国、 德国、苏联、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比利时、南朝鲜等12个国家,它们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发掘及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人盗掘的甲骨。 最早编纂甲骨文献的是江苏丹徒人刘鹗。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罗振玉的帮助下,刘鹗编纂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铁云藏龟》。此后,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著录甲骨的书陆续出版。早期贡献最大的是金石学家罗振玉。罗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罗致,共获甲骨3万片以上,先后出版了 《殷墟书契》(1913)、《殷墟书契菁华》(1914)、《殷墟书契后编》(1916)、《殷墟书契续编》 (1933)等6部甲骨文集。在其他国内外学者编纂的甲骨文集中,收录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日本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1921)、王襄的《□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国方法敛、白瑞华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编》(1937)、金祖同的《殷契遗珠》(1939)等。1928年以后考古队15次发掘的有字甲骨,则由董作宾主编,辑为《殷墟文字甲编》(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编》(上辑1948,中辑1949,下辑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战争结束后收集编纂甲骨文献贡献最大的当推甲骨学家胡厚宣。胡氏先后编纂了《甲骨六录》(1945)、《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录》(1954)、《甲骨续存》(1955)等10余种甲骨文集。自50年代末以来,海内外学者又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国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较重要的如日本贝□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959),加拿大明义士著、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许进雄编的《殷墟卜辞后编》(1972),许进雄的《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华裔学者周鸿翔的《 美国所藏甲骨录 》(1976)等,又有李学等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共同编辑的《 英国所藏甲骨集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甲骨,主要著录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 (上册1980,下册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国内外所有甲骨文献著录书刊,计有专书 80余种,共著录甲骨近 10万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甲骨文合集》是从诸家著录及国内外藏品中汇集的十几万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后出版的《英国所藏甲骨集》,这部分计划编入《甲骨文合集》的续集中),经过对重、辨伪、缀合、重拓、补全等整理过程,精选出较有研究价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并以五期断代为纲、22类内容为目编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来集大成的甲骨文献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周原甲骨是西周早期(含先周文王时期)的遗 物,主要出土于陕西岐山凤雏村一带(旧称为“周原”)。1977年夏由陕西周原考古队发掘建筑遗址时发现。凤雏遗址两个窖穴共出土甲骨万余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北京昌平县白浮村等地也曾发现过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有字者总计302片,总字数1041个。与殷墟甲骨相比较,西周甲骨的文字显得细小而潦草,在甲骨的整治、钻凿形态、灼兆等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甲骨与殷墟甲骨一脉相承,文字也属于同一系统。周原甲骨正式著录的专书尚未问世,摹本及照片已 零星发表。较全的摹本附见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和王宇信的《西周甲骨探论》等书中。 西汉骨签除了殷墟和周原两处出土有甲骨文献外,1986~1989年还在西安发现了西汉时期用动物骨头 (主要是牛骨)制成的骨签3万多片,总字数达数十万字。这说明西汉时期也曾使用过甲骨文献。参考书目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8~198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优秀毕业论文的作用分为以下3个方面:1、学校给予奖励:学校在奖励优秀毕业生方面还是比较大方的。如果你的毕业论文真的质量很好,被一致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你可以得到
音乐类的论文可以参照艺术评鉴杂志社,之知网收录的。
没什么影响的,你导师没有告诉你咩? 硕士学位论文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差别很大,是因其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要求就不同.
作业呀作业。。
甲骨文对国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以及楷书等不同字体的发展,而且保留了字形、字音、字义等最基本的方法,是中国汉字的源头。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