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好远
升c小调夜曲这是肖邦夜曲中最阴郁、最壮大的一首。哈涅卡曾说:“中段有着贝多芬的风格”。乐曲虽然短小,却充满了肖邦的天份,可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他顶峰时期的杰作。库勒普斯基说:“在此我们的肖邦完全脱离了菲尔德风格,肖邦的诗情穿上了厚厚的魔术外衣。”乐曲是甚慢板。在六连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这段旋律经过种种转调,不安之情愈来愈剧烈。一进入速度转快的中段,当即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逐渐获得力与热而转变为憧憬的明亮世界。
小群angela
什么叫意义?又不是小学作文。作品32号的两首夜曲差不多是1837年写完的,这一年出版,题献给卡米耶·德·比灵夫人。没有太多书信或者日记可以佐证这两部作品是出于什么目的创作的,但学界公认是肖邦对夜曲体裁的一次尝试。作品32之1在调性上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作品开始于B大调,结束于b小调。这种做法在音乐创作中比较特别。传统音乐创作中,开始于小调结束在大调的作品很多,但反过来的做法通常不被认可。曲式上看,这个作品有点利都奈罗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曲式,在巴洛克时期用在戏剧作品或者器乐协奏曲中,有点类似中国音乐的“合尾”,就是无论前面的句子如何展开最终都回到同一个结尾。肖邦的这首夜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个比较明朗、单纯,是同一个乐句的变化反复构成。乐句本身只有8小节,头4小节只用主属两个和弦。5,6小节是向下属和弦的离调。第7小节通过重属和弦回到标准终止式。接下去是一个和声上非常丰富的连接句子。13小节开始变化重复第一个乐段,增加许多装饰性句子,但和声上没有变化。第21小节开始第二个乐段,按照传统的夜曲结构,这个段落应该是三部曲式的中部。性格上和第一个乐段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旋律整体以下行为基调,同第一个乐段产生明显对比。和省上从属调开始也是明显的对比。但在35小节突然回到原调下属和弦,并且回到与第一个乐段的两句相似的结尾上。这个结尾句包括36-41小节,明显比原先要长一些。原因是肖邦用了非常远的阻碍终止(B大调属的属的属),延迟了终止式的出现。42小节开始变化重复这个句子,用同样的手法进行阻碍和延长终止。62小节没有让终止式完成,直接进入尾声,乐曲调性急转至b小调的六级和弦(可以算作小调终止式的阻碍)。接下去是很有意思的一些“宣叙性”句子。63小节,32分音符强调b小调的调性,和弦却用强奏重申小调六级7和弦,产生调性上的对立。64小节出现了同名大小调的两个K64和弦并置,最终转入柔板速度,坚定地停留在b小调上。这个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推翻了原先夜曲作为小型独奏体裁,自身结构封闭,调性和声稳定的特点,而增加了许多意外、阻碍、转调甚至是义无反顾地远离起点的写法。被一些评论家称作“小型叙事曲”,音乐的内容大大增加。两乐段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为肖邦这种构思服务的。如果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一定会产生ABA的稳固结构。肖邦用利用利都奈罗的方式,取消了ABA,换成AB(句子上可以算作a-尾-a'-尾-b-尾-b‘-尾的古变奏曲结构),进一步瓦解了乐曲稳固的外框架。华彩什么的没什么可说,倒是那个属于反复出现的尾句前面突然的休止符,意义非常重要。这种突然休止的写法在包括舒曼在内的许多浪漫主义作曲家作品中出现,表现一种意外。而这种意外又是完全为作品的进展所服务的。
天使之懿727
[肖邦夜曲的艺术特点]肖邦创作的夜曲极其富有歌唱性,低声部以和声形式组成伴奏织体,高声部奏出优美抒情的主旋律。他的夜曲与向情人表示爱慕的小夜曲不同,多为作曲家在夜深人静时以音乐表达的内心独白。格调高雅,感情真挚,气氛宁静、安逸,一扫那种矫揉造作的贵族沙龙气息而富含浓郁的诗情画意。那月影花丛中的情侣幽会,夏夜里情人温存的怀抱,星星眨眼的妩媚,以及夜间的狂风暴雨拍打着门窗,夜幕中的冥想等等都折射出肖邦人生经历中的浪漫情怀。在他那优美的乐曲旋律中还会插入充满激情的、愤怒的爆发和悲剧性的片段。这种激越的爆发与宁静优雅的基调之间形成了令人惊怵的冲突性对比,将肖邦的浪漫、内向、孤高、优雅、恬淡、平和的天性和他那因国难家恨、世事纷扰、被迫离乡背井、亡命天涯的经历而产生的内心忧愤尽现无遗。他的创作在感情的充实、思想的丰富、织体形式的多样化、结构的扩展、音乐的多样性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在内容上,肖邦夜曲中的那种沉思、思念和忧伤的情绪逐步脱离了早期夜曲中感伤主义多愁善感情调的阴影,一方面融入了柔情似水的表白和对大自然中谜一般夜幕景色的描绘,借助优美动人的旋律呈现作曲家内心丰富而汹涌的感情,如诗一样得到了流露与倾泻;另一方面,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肖邦创作个性的进一步成熟,一种新的情感因素逐渐渗透和反映到他的夜曲创作中来,即一种戏剧性力量的悲愤和反抗的音调的出现,在他的音乐内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使夜曲获得了更新的性质上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一点上,肖邦的夜曲充分表现出气势磅礴和滴滴入微的戏剧性、悲剧性矛盾;中突的叙述,艺术形象既有火一样的激情,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在内心深处还含有复杂的惶恐不安和如歌如泣的表达,所有这些,都使得他的夜曲更加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前所未有的细腻情感刻画和雄伟壮阔的史诗性描写,无疑把夜曲推向了顶峰。 [肖邦夜曲的创新音乐语言 ] 在形式上,肖邦的夜曲在表现情感的音乐语言处理上更具特色。在他的大部分夜曲中,他选择了慢板的速度来表现情与景的交融。因为这样十分有利于表现舒展、悠长的旋律线条,能够充分展示音乐语言的回转起伏,使人听起来不禁产生出流连忘返的艺术效果,而在情感升华的乐段里,他不惜用急风暴雨般的快板和华彩乐段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让听者随他一起去感觉灵魂上的震颤。 在音乐的结构组织和技法上,肖邦舍弃了以往纯器乐表演中的难度技巧,为使作品情绪的需要来逐渐发展和推进结构和技巧。在旋律的创作方面,常用的手法是“加花变奏”,即在主旋律重复时常用装饰性经过句或华彩,有时用双音或和弦,也有时加进第二声部,这使得旋律线更加优美,也大大增强了流动感和歌唱性。他的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而是对主要乐思的补充,并以快速灵活、激动奔放的音流,一直冲到钢琴的尽头,有些又重返起点,它们以大量极为丰富多彩的经过音群的形式出现,使得钢琴这件并不善于歌唱的乐器发出了迷人的歌声。在织体的形式上,肖邦很重视复调音乐,他敬仰巴赫,可在他的创作中,尤其在夜曲中并没有巴赫式的复调,只有主旋律和伴奏织体。在夜曲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远距离的伴奏织体,并巧妙地运用延音踏板使低音部相距甚远的和弦持续,使旋律和伴奏统一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片音云, 肖邦的c小调夜曲【感情】肖邦的c小调夜曲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升C小调,OP.27.1、OP.27两首作于1835年,出版于1836年,呈献给达波尼伯爵夫人。这首第七号甚缓板,3段体。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哈聂卡认为中段有贝多芬的风格,库勒普斯基认为,肖邦此曲“诗情穿上了厚重的魔术外衣。” 乐曲虽然短小,却充满了肖邦的天份,可明显看出这是他顶峰时期的杰作。乐曲是甚慢板,在六连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这段旋律经过种种转调,不安之情越来越剧烈。一进入速度转快的中段,当即出现悲痛的第三主题,渐渐获得力与热而转变的憧憬的明亮世界。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如果刚开始听的话,可以从夜曲和圆舞曲入门,之后是前奏曲和练习曲~
如何发给你?
升c小调夜曲Op.27-1这是肖邦夜曲中最阴郁、最壮大的一首。哈涅卡曾说:“中段有着贝多芬的风格”。乐曲虽然短小,却充满了肖邦的天份,可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他顶峰时
引子:4小节方框A段:A段分为a和a1,8+8,B段分为b和b1,8+8,A1段分为a和a1,8+8,B1段分为b和b1,8+8,A和A1段调性为降E大调,B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