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3

快乐@天使33
首页 > 期刊论文 > 周作人的喝茶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凯大大!

已采纳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独行与结伴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要想走得快,请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请一群人走。

对于这一说法,我认为,人生漫长,好好走路,还是结伴而行为妙。

其实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很少有机会真正一个人走过。

你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集体中,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你不可能脱离群体独自生存。

你读书时,学校、班级、老师、同学,这都是一个个集体。

生活上,你又有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也许你真的没有机会一个人走。

步入社会,意味着你将来到一个更加庞大的集体。

所以,不能一个人自由地走,那就一群人踏踏实实地过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只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会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虽然路途遥远,过程艰难,但只有这样才能成佛。

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可到达西天,但是佛祖什么也不会给他,只有回去随唐僧一块到达西天。

所以这样看来,一个人并不一定真的比一群人快。

而一群人到最后得到的,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望尘莫及的。

电影《战狼》中,冷锋刚入战狼中队时,她的队长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强不是真的强,团结起来像群狼。

一头狼什么也干不了,一群狼就可以天下无敌。

如果战狼中队在最后执行任务时只靠一人的力量,是很难打败强大的雇佣军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你找到了你的团队,那么以后想要走多快,走多远,都是由你所掌控。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支队伍。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队友?当然不是。

我们应该找到真正的战友。

那些可以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有能力又愿意帮助我们的人,才能够成为我们托付生死的朋友。

所以,人生路漫漫,还是请大家学会怎么结伴而行。

人生漫漫,路途遥远。很多人结伴而行,走走停停,争争吵吵,分分合合。与其一路上与别人争吵不断,倒不如远离喧嚣,一个人行走更为自在。

虽说一人行走的途中,避免不了孤独,但沿途的风景却仿佛比往日看得更加清晰。一个人行走,或许困难会接踵而来。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指引,小麻烦也许就成了大麻烦,小困难成了大困难。心中的烦躁急迫和不知所措也许会愈来愈重,但是,当你真正冷静下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心里的承受能力和遇事的处理能力,却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当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路也是越走越快,越走越顺畅。再回头看时,也许以前远远领先于自己的那些团队已经被甩在了后面。而他们此时或许还在那里不停争吵,就在那个你刚刚走过的岔路口。

确实,一个好的团队会让成功变得方便许多。可是没有一身的好本领,或许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而一般的团队中,不良风气严重,正确的选择没做几个,意见不合就开始争吵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可见加入团队也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人往往都是孤独的,无论是身居山野的隐者,还是身处闹市区的潮人,他们内心深处或许都叫嚣着孤独,灵魂的空虚,肉体的寂寞,既然注定要孤独,为何不早早地选择一条路,一条走得又快又远,又能锤炼好自己的'路?

直到现在,还是有大批大批的志愿者们,愿意去贫苦落后的地方支教。他们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路,这是一条孤独的路,是一条一个人走的路。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安逸,拉着行李来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当起了老师。这条路虽然孤独,但收获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经历。

相比于满是狐朋狗友的团队,我宁愿选择一个人走,看一看不曾看过的风景,品一品人世的生活百态。

所以,想要走得快,请一个人走,想要走得远,也请一个人走。

生命是走近平湖烟雨、岁月山河的一段动人旅程,恰似一场让人神醉情驰的远游。独行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同行的相互慰相互依托当如光和影的变奏,和谐地穿插在我们的旅程里,交织成一幅深远而悠长的生命风景。

单独上路,抛下种种顾虑,让万物裹挟自我灵魂深处最在、纯真的芳香,往往使我们心游万仞,汲取生活的真谛。

纵观大千世界,岁月悠悠,如雾亦如电的喜悦,静谧时分的彻悟,往往源自独行的生命时光。没有牵挂,没有羁绊,我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将心灵投向无涯的天际,让万类霜天的自由与我的灵魂在同一个脉搏里跳动,享受独行的无限乐趣。回溯历史,我看到庄子月下清冷而孤独的身影,看到陶潜在晨光熹微中走向田园,他们的生命在独行中快马加鞭地驶向更高的境界,一切彻悟,电光火石般的灵感,油然而起的情愫,皆在独行的脚步中觅得源泉。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的思想在一日千里地翱翔,因为他独身一人而无所待,无拘无束,开拓了胸襟之无涯。要想走得快,就单独上路。

可再富有激情的生命也会感到疲惫,瞬息而生的灵感也终会在风中熄灭。没有人能够潇潇洒独来独往地活过一生,没有牵绊寄托的生命往往过耳走向寂灭。因而独行之余,我们需要为疲惫的生命觅得灵魂的栖身之所,而旅人的结伴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结伴同行,为在路途中历经风雨洗礼的灵魂寻得慰藉,关照救援的悠悠岁月。

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曾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独行的年月往往有艰难困苦,而结伴而行的岁月往往让心灵有了倾依傍的出口,觅得半日之闲才能更好的上路。如果没有结伴的吟啸徐行,纵浪形骸,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的诗意将无从倾诉,无论是嵇康、阮籍、山涛,以独自一人的姿态向那个世界投向轻蔑的目光,都显得索然无味,不会持久。陆游诗云:“远游无处不销魂”,而“销魂”往往只有一瞬,结伴而行,却能在情感的交流沟通中将它封印为永恒的记忆。生命绵长不断,悠久持续,在电光火石般的喜悦过后的岁月里,是结伴同行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前行。

单独上路与结伴前行,少了哪一种,都显得残缺不圆,令人遗憾。而大千世界让它们融汇交织在一起,我们才能共享彻悟的超然,恣肆的纵横与栖居的安闲,久远的关照,绽放出完满的生命之花。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想要走得快,请一个人走;若要走得远,请一群人走。我认为不管走得远还是要走得快,单纯用一种方式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到底选择“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的方式,是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

很多时候我是比较喜欢一群人一起走的。但这有一个前提——我不讨厌你,并且你这个人很优秀,值得让人去信赖。反之如果这个人让我讨厌反感,我是坚决反对与这个人同行的。大概,人性都是如此。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讨厌的人,你总是只能看到他的缺点,即使他把某件事做的很好,你也总可以挑出各种毛病,有时甚至故意与他对着干。那么,一起走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想要走得远也许只能是“天方夜谭”了。所以,选择合适的人一起走,才是走得远的前提。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一群人走。每一种走路的方式,都有其优点。我之所以说一群人走与一个人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原因也正在于此。和一群优秀的人同行,才能发现一群人走的好处;一个人走时,又可以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尽情享受沿途的风景。然而,一个人走固然很自由自在,可再一想,你能忍受的了漫漫旅途之中的孤独与寂寞吗?你又能保证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你一个人可以应付得了吗?这时候是不是又想起了一群人走的好处?

事物往往都有它的两面性。一群人走与一个人走的观点也许是不分对错的。有时候,是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又由不得你去选择。毕竟人这一生有些路注定只能你一个人走;有时因为需要,你又不得不与别人结伴而行。这也是我为什么说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因。

说来说去,这两种方式其实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而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应该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走路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各取所需,对号入座,才会走出更快更远的路和更精彩的人生。

341 评论

天真真切切

《喝茶》这篇散文,虽然主要写他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却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本文中心用周作人文章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250 评论

小火车君

主题:对人性不留情面地讽刺批判鲁迅对喝茶与人性有独特的见解、善于借“喝茶”来剖析当时病态的社会。这篇文章,恰似一把解剖刀,剖析着当时很多文人墨客无病呻吟的现象,简短几句话,讽刺力度强大。

《喝茶》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议论形象生动,论证推理细密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思考与批评的是文学现象,但却以“喝茶”为题,即以谈喝茶开篇,又用谈喝茶收尾。文章主体部分对 “享清福,抱秋心”的闲情逸致和悲秋、哀秋的病态情绪所作的批评也是以品好茶来引发的。

从而使全文将论喝茶和批评“雅人” 病态的思想情绪以及他们病态的文学创作有机地交织起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将文章向前推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本文的主题。

扩展资料:

鲁迅喝茶观: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观。

鲁迅在文章中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来喝的时候,味道竟与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他发觉自己的冲泡方法不对。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

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是,当他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拿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地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于是他知道,喝好茶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而且品茶这种细腻税敏的感觉得慢慢练习。

177 评论

大大大小精灵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在他的《喝茶》一文中说的。现在,鲁迅先生这句关于喝茶的话,更多地出现在茶商的广告方面。通读《喝茶》,全文800多字,能为喝茶抹上亮点的这几句话,却被人们不厌其烦地摘出来,再借鲁迅先生之名嘴,教人如何懂喝茶,并如何懂得享清福。

笔者在翻阅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时,意外地读到了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的这一则随笔《喝茶》。鲁迅先生擅写杂文,善拿一些生活现象“说事”,其立意如麻辣汤般,有点呛人。以《喝茶》为题,谈到了他对“骚人墨客的盛世清福感觉”。仅从鲁迅购茶、泡茶、品茶方面来说,鲁迅先生直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太擅长茶道的人。鲁迅是一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文化人。但是鲁迅性格的另一面,总是无时不表现出他的抑郁忧愁,他的愤世嫉俗,因而无法让他静下心来喝茶。茶,本来是平民化的东西,老百姓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是很平常的东西,然而却被鲁迅喝出了复杂的味来。

鲁迅在文中承认喝茶是“骚人墨客”的一种盛世清福般的享受,但他自己又不愿归类于此等“骚人墨客”之列。即便是他有了喝茶的机会,又生发出偏激的情感,将杂陈的浊世况味,融入到一杯清香淡静的茶汤中。如此喝茶,不仅享受不到清福,反而给心灵添了压力添了烦累。笔者就《喝茶》这篇原文,试着逐段解读分析,坦诚一下笔者对鲁迅先生性格另一面的认识。

“如果这盛世清福的感觉是骚人墨客的专属牌号,如果这盛世清福是晚会、论坛、峰会的马灯走场,如果这盛世清福是上等人的细腻感触,如果这盛世清福与粗人老农、劳工大众无大瓜葛,恐怕到是倒闭的先声,不要也罢。”鲁迅先生对“盛世清福”进行了一连串的社会现象解析后认为:无法让大众得以分享的“盛世清福”,“不要也罢”。鲁迅先生一连串以四个假设“如果”来抨击“盛世清福”,其实,这“感觉”是他自己的,但鲁迅先生总要扯到其他社会阶层,一杯温和的大众的茶,被他这么一搅味,却成了一杯烫手(不敢拿)、烫嘴(不敢亲近)、烫心(不敢下肚)的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先生谈自己喝茶,也持有“郑重其事”的态度。遗憾的是他从所购得的廉价茶的“色、味、形”方面,判断出自己上了当,买了劣质茶。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鲁迅先生坦诚自己使用茶具方法的不当,导致对喝茶感受的错误判断。“静坐无为”是雅喝的一种体验,自嘲自己的漫不经心,他无一刻余闲,还在写《吃教》一文,心思不在茶上,让“好味道”溜走了,因而喝不出茶的雅趣来。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266 评论

一首ciao情歌

知堂老人说:"品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知堂老人就是周作人现代散文家。浙江绍兴人。原名□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1901年秋入南京水师学堂,始用周作人名。1906年赴日本留学,与鲁迅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1911年夏回国后,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和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第五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春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他起草《文学研究会宣言》,并撰写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明确提出“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谈虎集·思想革命》);积极提倡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纪录研究”的“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和“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的“平民文学”(《艺术与生活·平民文学》),反对“违反人性”的“古代礼法”、传统“习惯制度”,以及歌颂“才子佳人”,宣扬“迷信”、“黑幕”、“色情狂”、“奴隶”哲学的“非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周作人同时以极大的热情介绍了俄国、日本、希腊文学以及波兰、匈牙利等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并用自己的散文和新诗创作(代表作《小河》)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和同时代不少寻求道路的先行者一样,他的社会思想和文学观念相当庞杂:“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雨天的书·山中杂信》)。但总的说来,资产阶级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五四”时期,他正是以此作为主要的思想武器,投入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并且在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的文学界和思想界都有着较大影响。 “五四”以后,周作人一方面作为“语丝”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写了大量着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散文,继续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反对甲寅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与封建隐逸思想有了发展,进而提倡“以表现个人情思为主”的文学(《文艺的讨论》),1922年1月30日《晨报副刊》,提出“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的口号(《雨天的书·生活之艺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作人虽然仍有“对于现状的不平”(鲁迅1934年5月6日致杨霁云书,1981年版《鲁迅全集》12卷),但更对人民革命斗争满怀忧惧,思想逐渐远离时代的主流,公开鼓吹闭门读书,以苟全性命于乱世。在理论上也倒退到根本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彻底革命性质,把它看作是明末公安派文学运动的再现,同时提倡闲适小品,把文学作为“供雅人”“摩挲”、“抚慰和麻痹”的“小摆设”(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虽经各界人士的多次劝说敦促,周作人仍留在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北平,不久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督督办、东亚文化协会会长、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等伪职。日本投降后,以叛国罪于1945年12月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写作有关鲁迅的回忆资料外,主要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学”之嫌(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药味集·谈俳文》)、《立春以前·〈文载道文抄〉序》),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同时注重适度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风格的《碰伤》、《卖汽水的人》、《乌篷船》、《谈酒》、《吃茶》等名篇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20年代在周作人影响下,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以“冲淡”、“清涩”为主要特色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很有权威的流派”(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在稍后的李广田等人的散文作品中,也隐现他的影响。30、40年代,随着思想的演变,周作人的散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闲适和性灵,沉湎于“草木虫鱼”,结果只能如他自己早就说过的那样:“只见苍蝇,不见宇宙”(《知堂文集·苍蝇》)了。不但取材越来 越远离时代,风格也“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读者中的影响日趋缩小。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在民俗学研究、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希腊及日本文化研究、性心理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药堂语录》、《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以前》、《过去的工作》、《知堂乙酉文编》、《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儿童杂事诗》,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儿童文学小论》,文学史著作《欧洲文学史》,书信集及序跋集《周作人书信》、《苦雨斋序跋文》、《周曹通信集》、《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作主要有:《红星佚史》、《域外小说集》(与鲁迅合译)、《炭画》、《点滴》(后改为《空大鼓》)、《现代小说译丛》(与鲁迅、周建人合译)、《现代日本小说集》(与鲁迅合译)、《陀螺》、《狂言十番》、《玛加尔的梦》、《黄蔷薇》、《两条血痕》、《希腊拟曲》、《希腊的神与英雄》、《希腊女诗人萨波》、《乌克兰民间故事》、《俄罗斯民间故事》、《阿里斯托芬喜剧集》(与罗念生合译)、《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译)、《浮世澡堂》、《古事记》、《石川啄木诗歌集》(与卞立强合译)等。

204 评论

相关问答

  • 周作人的喝茶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独

    快乐@天使3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喝茶论文范文资料

    有助于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

    沫卡MOKO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与喝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揭秘中国古代酒文化:酒的起源和变迁

    江河装饰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大地喝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同时也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

    漫山红遍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知网喝茶论文

    首先用户需打开浏览器搜索中国知网,点击并进入已在浏览器中所搜索到的知网。输入账号密码登录知网,如无账号则需申请后再登录知网,用户登录知网后可进入中国知网页面输入

    达宝利姜广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