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2004
十一长假闲逛-悠悠孔子庙上世纪八十年代,囊中羞涩,舍不得在旅游上花费,想游山玩水,看名胜古迹,往往在公出返程时,利用铁路车票可以签证的便利,中途下车,逛上半天一日后,重又上路。京沪线之苏州、南京、曲阜等均是以这种方式前去的。记得去曲阜孔庙时,刚要进门,来了日本旅游团,门卫就把着门就不让国人入内了。凌晨在兖州下的车,冒着严寒好不容易来到孔庙前,居然不让进,真义愤填膺了。联合众游客据理力争,径直朝里冲,门卫见众怒难犯,不得已只好让我们入内。八十年代也曾去过衢州,当时不知道有北孔南孔一说,但知道了也不一定能去南孔庙,说不定当时孔庙还作为学校、仓库或部队驻地什么的,不见得容你进去。知道慈城孔庙倒是有些年头了,原以为不足挂齿,没什么可稀罕的。不料,10月1日在白云庄与老战友闲聊时,这位曾在天一阁古建筑维修队工作过的朋友说起慈城孔庙,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认为慈城孔庙的古建十分齐全,甚至超过了衢州南孔庙,这就大大引起了我的兴趣,去慈城孔庙就成了我国庆节闲逛第二个选择。据介绍:慈城孔庙是现今浙东地区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孔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至清代,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存的孔庙仍保持清代光绪年间原貌,有各类建筑137间,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两侧的左右轴线上也对称地建有祠、阁,四周围以红色宫墙,建筑布局完整。慈城孔庙采取前文庙后学宫格局。建孔庙不仅为祭孔子、扬儒学、敦教化、厚风俗,同时也为兴学宫、育人才。慈城办学十分出色,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者有519人,这登梯云亭的519个进士中有5个状元、1个榜眼、3个探花。新中国成立后,只有2万人口的慈城镇就出现了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8名,兴学重教之风可见一斑。慈城孔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直接把名宦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崇圣祠、土地祠作为孔庙附属殿祠,而且孔庙里的明伦堂、梯云亭,在别的县级孔庙中很少见。“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先入明伦堂,再登梯云亭”,意存高远。慈城孔庙里至今尚有古碑二十余方。最有价值的数《慈溪县建学记》,此碑宋庆历八年由鄞县县令王安石撰写,慈溪县知事林肇所立,清咸丰九年重刻。而最“原汁原味”的古碑当推崇圣祠前的《重建慈湖书院记》,撰碑者是甬上大学者王应麟。
小北京西城
《优入圣域》(黄进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优入圣域
作者:黄进兴
豆瓣评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0-3
页数:404
内容简介:
我不是儒家的,但对孔子有很高的敬意。我在孔子墓前三鞠躬,结果闹了个小风波。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围观,把带我去的那个教授搞得很窘。他说:“你鞠一个躬就够了。”很多人以为我在拍电影。
我们常讲一些很抽象的“道统”、“治统”,你把这些概念放到具体的祭祀制度里,轮廓就出来了。两千年中国怎么样变化,儒生集团跟统治集团怎么较劲,一目了然,都记录在孔庙发展史上。
它还写了统治集团所认同的思想是什么,因为能够进孔庙一定经过皇帝的批核。这样做出来的中国思想史,跟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就有些不一致。每一次儒生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孔庙都有一连串的理由,从地方、社会到学术,你可以看到很丰富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孔庙,因为可以解答经济、政治的很多问题。
——摘自《时代周报》第42期黄进兴访谈
目录
目次
新版序
原序:孔庙因缘
壹 个人观点
一、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
的例证
二、“道德自主性”与“责任伦理”:康德与韦伯的分歧点
三、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
四、十年之后:后记
五、韦伯论中国的宗教:一个“比较研究”的典范
六、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迷思或事实?
贰 皇帝、儒生与孔庙
七、清初政权意识型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
八、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
九、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
十、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十一、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
叁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
十二、“朱陆异同”:一个哲学诠释(池胜昌译)
十三、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
十四、“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
十五、“学案”体裁补论
肆 附录
十六、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
十七、以序为书:评介《朱熹的历史世界》
新版序
从1981年初次造访台北孔庙,至2001年旁及武庙而收笔,自己摸索孔庙文化整整二十年。
对这样一个“封建制度”,人们不禁浮起一个疑问:耗费如许的时间是否值得?答案却是肯定的。就学术而言,确是丰富之旅。以今日的眼光回溯,重印《优入圣域》倘还有些许学术意义的话,大概是攸关“孔庙”的研究。它所彰显的“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性格,别具意义。
过去数十年的宗教史与人类学都集中在“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民俗信仰”(folk beliefs)、或“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研究,并且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反观“国家宗教”或“帝国祭典”却乏人闻问,其原因存于传统社会里,“国家宗教”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因此一旦帝制崩解,作为“国家宗教”的孔庙祭典遂无所依托;而后尤受政治情势的拖累,人们视之为专制政体的文化象征,喻为万恶的渊薮。民初“打倒孔家店”的激情,以及文革“批孔”的浪潮,便是此一心结的表征。
然而时过境迁,今日我们容可以较超然的观点(detached view),来审视儒教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意义。尤其在制度性的实践层次,孔庙祭典确是极佳的具体指标。
要之,在帝制中国,孔庙祭典概由人君与士人统治阶层所笼断。它不但为官方所主导,并且展现“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的特质。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缘浸淫于西式“私人宗教”(private religion)的范式,反而习焉不察,无从捉摸其独特的宗教性格;从而判定儒教非为宗教。针对此一盲点,重启孔庙的探讨适可发掘历史的原貌,进而厘清传统中国信仰的多元面相。
惟拙作主要聚焦于上层政治与文化力量的较劲,较少顾及地方的特色。其实,各处孔庙的状态均略有出入;譬如:南京孔庙,除了政教象征,环绕其间尚有商业聚落的现象;而台北孔庙,则由地方士绅集资兴建,成为民间修筑孔庙的特例。凡此,均难一概而论。
此外,孔庙的数据蕴藏有丰富的历史讯息,足可解答传统社会诸多的提问。举其例:山东曲阜档案已发表的文献,即载有清代的物价、文字狱,或者明代以降,中央政府与地方(曲阜一域)的互动、人君与自视“天下第一家”孔府的紧张性等等。
记得199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孔庙研讨会,会场爆满,远远超过其所能容纳的人员,多数人竟只能席地而坐。与会学者从礼制、社会、思想、音乐、建筑各方面进行严肃的探讨,所有论文后来由哈佛大学出版社集结成册。近年,从历史、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各领域出发,探讨孔庙文化更不在少数。简之,孔庙经历多年的冷漠,今日能重获青睐,何其有幸。这与传统孔庙“门前车马稀”,恰成鲜明地对比。
另外尚值一提的,1994年拙作《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始揭孟子伦理与西方“道德感说”颇有相契之处。原初的做法只不过是项“思想的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拟举证西方18世纪的“道德感说”,较康德的伦理更契合儒家伦理,借此证明新儒家援康德入儒的局限。不意近日看到施若特教授(Michael Slote)也援引休谟(Hume)的“道德感说”(moral sentimentalism)疏通孟子伦理,图欲表彰“德性伦理”(virtue ethics)的特色。令人惊奇万分,盖“闭门造车,出则合辙”,委实不易。而我自己则全然同意儒家伦理较接近“德性伦理”的类型,而不类康德的伦理(Kantian ethics)或效益论(consequentialism)者。
末了,感谢北京中华书局愿意再次为拙作刊行较为理想的读本,这种严谨的出版态度,令人敬佩。此一改版删除了原繁体字版的“附录”部分,另增录《孔庙从祀的缺席者》和《以序为书》二文,希冀较贴近原书的意旨。
黄进兴
志于南港中研院史语所
2008年11月
作者简介:
黄进兴,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余英时先生的学生,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2008年荣任中研院院士。主要论著有《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圣贤与圣徒——历史与宗教论文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哈佛琐记》、《半世纪的奋斗》等。
作者近十年的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与史学理论两个项目。首先,在宗教文化史方面,基于以往孔庙研究的基础,从事比较研究与儒教宗教性质的探讨。在“优入圣域”的阶段,孔庙被视为传统中国里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汇聚点,以分析统治者与儒生集团在历史上的互动。在“圣贤与圣徒”阶段,则进而拓展此一成果,除了由概念上借着儒、释、道三教互比,厘清儒教的宗教性质,并且挪用孔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制(canonization)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另外旁及其他武庙、通俗小说、像设与毁像的探讨。其次,在史学理论方面,则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关注对象,检讨当下史学研究的因应对策。作者以前现代的治学精神,做后现代的事业:透过大量直接阅读后现代的名家,进而梳理出与史学的关联,必要时且切入中国史学的议题,达致交相切磋、知己知彼的效果。攸关的论文,则结集成册为《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作者主要学术著作均被引入大陆,简体字版如下:
《优入圣域》 陕西师范大学,1998
《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 陕西师范大学,2002
《圣贤与圣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三联书店,2008
識食過人
你听说过孔子吗?你听说过他的事迹吗?今天,我和妈妈,奶奶就去了孔子庙. 刚一进门就看到了状元桥.状元桥的扶手是汉白玉刻成的,每侧都有九个小狮子.两边就是池子,水池的水清澈见底.池子里有一个小碗,听说凡是把钱投进碗里就能发财.于是我就兴致勃勃地拿了几毛钱开始投,一次也没投中,我很失望.状元桥还有一个传说,走过桥的人就能考上壮元.于是,我就走了过去.接着往里走就能看见一座塑像,原来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这座塑像把孔子塑造得非常威风,他身披一件红色披风,手捻胡须,目视前方,面带微笑,看起来既和善又有风度. 塑像两边是东西更衣厅,现在是展览孔子生平事迹的地方.再往里走就能看见大成殿,那的孔子像玉皇大帝一样,两旁是他最出名的弟子---子路,冉有,载我---接着再往里走,有能看见一个大成殿,门口摆放了许多古代兵器,里面展出了用104块木板雕刻成的孔子从生到死的故事. 这次的孔子庙一游使我增加了许多知识.我知道了孔子是很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中国一些重要的古代书籍,如<<诗经>>,<<尚书>>,<<礼>>,<<乐>>,<<易经>>,以及<<春秋>>都是经孔子的整理才流传下来的,我还知道孔子有一段时间离开鲁过周游. 这次去孔子庙,我更加了解孔子和他的事迹了.
伊月寒水20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所,“御碑亭”13座。游览孔庙应着重游览中轴线上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其庑的历代碑刻。孔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阔米,深米,殿高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可与故宫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两条巨龙,飞腾于云彩之中,两龙之间有一宝珠,故名之曰“二龙戏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气势磅礴。殿内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两侧是颜回、曾参、孔及、孟轲“四配”的塑像,身高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四周围以红墙,墓前立有明人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附近有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谒墓时的“驻跸亭”各一座。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孔林中有环林公路,游人可坐一种古式马车观览,更添别样情趣。 孔府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是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使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款上有公府大印、令箭令旗、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很多,除了上述曲阜三孔以外,还有鲁国故城遗迹、周公庙、颜庙、孟庙、少昊陵等胜迹。
孔子与水摘要孔子一生对水情有独钟,他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出自己深刻的见解和认识,告诉我们要有河水般的执着精神、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孔乙己的死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他一辈子没有中举,他很穷但是自命清高,总是自欺欺人地用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来嘲笑短衣帮,然而短衣帮同样嘲笑他。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
◆北京孔庙 北京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曾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故又称先师庙。现在是首都博物馆所在地。 孔庙始建于元代
一、博物馆旅游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日渐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全球范围内来看,
《国史新论》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国史新论》由钱穆先生发表的一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