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纪将人类带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医学界在世界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新环境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破茧而出,如慕课、微课、PBL、TBL等教学方法的出现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增添了
关键词 :临床医学论文
21世纪将人类带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医学界在世界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新环境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破茧而出,如慕课、微课、PBL、TBL等教学方法的出现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然而,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不可能包罗万象,都有相应的适用对象,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将各种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文拟就在现代临床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探讨如下:
1我国临床教学方法的背景
传统医学的目的主要是生物模式,即把人当病人,当做有病生物体,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疗各种疾病。笔者认为这不仅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正朝着“生物—心理—社会”人性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突破,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科学知识,还要融入人文知识,加强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2现代临床教学方法与利弊分析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早期的华佗以及《本草纲木》被世人所认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教育在国人眼中变得尤为重要,医学教育正顺应时代的要求发生重大变革。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中,要求老师传授,学生听讲,这种“边授边听”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空间。当今,临床教学领域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TBL、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方法给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新的视野与思维。
2.1PBL———问题式学习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正式把PBL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界,那么到底什么是PBL呢?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新的模式下,学生将成为主角,而老师是观众、群众演员、配角、导演甚至副导演的角色,那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何突出的地方呢?在PBL教学模式中,医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或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相关医学问题进行探讨,在此期间,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提出质疑,在这里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等级之分,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是主角,我想这时有人会质疑老师是干什么的呢?PBL有什么优缺点呢?笔者认为,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通过实际、复杂的任务,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真正是知识的发现者,而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万事有利必有弊,通过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知识和发现知识,这是PBL教学的一大特色,但是做不好的话,它将成为其教学模式的一大缺陷,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探索知识,或者所参与的课程与所学的并无直接关系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峻,教师不仅对所授知识非常了解,而且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授知识进行解答。据调查,PBL在医学临床教学以及其他的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通过现场临床知识学习,学生可以更直接的接触病人,极大地扩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2.2TBL———团队为基础的教学
TBL(TeamBasedLearning)是由LarryKMichaelsen等其他学者共同研究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提倡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并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的现代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最大特色就是以团队为基础,利用一定的资源在课前可以选择自主预习或者以某一小组进行预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和探讨,在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述或者以团队形式进行积极的讨论和研究来发现和自己所了解的是否一致。TBL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通过课前预习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来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TBL可以大幅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了以团队为整体的重要性。目前,TBL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已经实行并取得了很好效果,那么TBL有何优缺点呢?笔者认为,TBL可以高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团队以及师生的讨论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教师安排临床学生们可以进行现场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在TBL中,老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几个团队进行比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性。对于缺点,据调查,我国临床医学界最开始并没有实行这种教学模式,是因为长期的被动式学习,导致学生思维定式和懒惰性,而且TBL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毅力,资料显示,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完成每天的任务,这样就导致了这些学生有很大的挫折感和失败感。
2.3慕课、微课
最近,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在全国临床医学界流行起来,为什么这种医学教学模式如此的流行呢?原来这些全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上课。2008年。加拿大的乔治、西门子等人首先提出了慕课概念,慕课是指专家把大量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网上,学生们可以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把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或者某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线查找。慕课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对不懂得知识进行互联网在线查看,例如在手机上就可以进行播放,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选择慢放,直到听懂为止。2)来源广泛,慕课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宝贵资源,包括很多老师没有涉及的,在慕课上都可以查到。3)利用现代学生们的好奇心,临床医学学生们可以利用手机在线查看临床视频。慕课的缺点:1)由于慕课更加吸引人,所以可能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太过依赖慕课等。2)传统课堂精彩的讨论,慕课无法呈现出来。与此相比,微课的含义与慕课有些相同,笔者看来,微课更像广告,一节微课的时间仅仅5到8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将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再次强调一遍,他的优点在于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使临床医学本就是很不好记忆的课程变得重点突出,利用慕课、微课可以一定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临床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现代临床教学方法适用对象与教学效果
PBL、TBL以及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方法无疑是临床医学教学方式改革的结晶,根据这些方法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授课群体是教学者充分利用这些方法的前提。PBL适用于跨学科的学习,可以从一个问题出发进而整合各个学习领域。例如,在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时,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高血压发生的病理机制,还要求学生从环境、遗传、心理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分析。TBL适用于复杂问题型的学习,需要团队的配合,同时训练了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对于帕金森综合征的学习,该病是神经内科较为棘手的疾病,且病变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在上课前找出该病发生机理、常见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对于慕课和微课,比较适用于那些小而零碎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PBL、T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追捧,据调查,我国现代临床教学模式中并没有完全独立的应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大多将两种或者更多种方法进行整合。慕课、微课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对学生成绩以及动手能力的掌握带来了最大的帮助。
4改进现代临床教学方法的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临床教学方法有利有弊,同时也有各自的教学适用对象。因此,如何让这些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老师,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各种多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最后还要考虑到医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应该将各种医学教学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巩固了理论,也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结语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高速发展,临床教学方法正逐渐采用现代临床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TBL、PBL、慕课、微课等新的临床教学方法的出现,给医学教育带来诸多益处,通过实践,现代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效果,令医学界备受赞扬。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临床医学相关论文题目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题目其实很好找,关于临床医学检验论文题目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题目如下:
1、血清尿酸测定的基质效应
2、时间分辨荧光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方法学研究及应用
3、SHCSP、AFP用于肝癌检测的评价
4、急性胰腺癌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及临床意义
6、脂蛋白(a)在炎症病人中的变化
7、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标准化实验调查小结
8、用氧化剂消除高胆红素对测定肌酐的影响
9、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及血脂变化
10、长春市汉族儿童血清胆红素参考区间调查
11、血清组织蛋白酶K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
12、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区间的建立
13、2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对潜伏感染人群鉴别诊断潜力分析
14、人β-防御素在空肠弯曲菌感染中的表达与调控
15、糖化血红蛋白对血红蛋白H病患者的适用性研究
16、CML患者TGF-β1mRNA与bcr/ablP210融合基因转录本表达的`关系
17、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18、谈谈质量控制在生化检验转换中的地位
19、谈谈分析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0、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及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临床带教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护生走向护理工作岗位的桥梁,如何帮助护生在实习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带教老师责任重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1年8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胆结石手术患者80例,按临床意愿分成两组常规组、干预组,常规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5~60岁,平均40.5±0.5岁;40例患者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20例,初中学历患者14例,小学学历及文盲患者6例;干预组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1.5岁;40例患者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18例,初中学历患者15例,小学学历及文盲患者7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性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性健康教育,如下。
1.2.1入院指导患者进入医院接受临床治疗后,护理人员需第一时间向其介绍医院环境,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居住环境,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向患者介绍负责医师,病房设施等。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者医院作息时间,叮嘱患者严格遵守;规定患者家属探视时间,以免频繁探视影响患者情绪。
1.2.2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无法接受自身疾病,很有可能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甚至悲观厌世,影响临床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不同心理,多和患者交流,与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并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耐心讲解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如:注意事项、病发原因等,并告知患者临床手术治疗重要性、术中注意事项等,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以便消除不良心理。另外,护理人员还可邀请胆结石手术痊愈患者说教,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将自身状态调整最佳,积极接受临床治疗;
2饮食护理。由于胆结石由各种因素共同导致,饮食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糖类等食物,以免过于肥胖。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引导患者饭后适当锻炼,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1.2.3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情况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给药护理。胆结石手术后需坚持服用药物,以便加快康复进度,减少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擅自更换或停止药物,将药物服用剂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后的应对措施;
3运动锻炼。手术一段时间后,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尽早锻炼,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制定锻炼方案,从而减少褥疮等并发症发生。临床护理期间,护士长需每日抽查患者的健康教育认知程度,如未达到预期目标,需对其重新教育,这样可确保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性。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结果,疗效标准:术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康复快速为痊愈;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减少,康复缓慢为好转;术后临床症状未减少,需再次治疗为无效;
2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程度。
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结果;
4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体对相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分析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常规组95.0%vs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率97.5%优于常规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干预组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总率5.0%,常规组患者并发症总率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胆结石由肥胖、妊娠等各种因素共同导致,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甚至发展成严重疾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临床治疗期间给予针对性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不但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还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自身护理水平,且临床目标较为明确,通过护理前期制定方案,推动各项工作进行,让护理人员清楚认识到自身工作重要性。临床护理路径将传统基础性操作转变为以患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个性化护理,在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帮助的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度,促进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本次研究实验的80例胆结石手术患者,分别给予基础性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临床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满意率、并发症总率及健康教育知晓率却优于基础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给予胆结石手术患者心理、饮食等临床护理,可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提高护理满意率97.5%,符合葛俊研究报告。总之,胆结石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降低并发症。
1结果
1.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物件均为女性,年龄21~48岁,平均31.84±5.97岁。学历:中专1名0.7%,大专32名20.9%,本科117名76.5%,研究生3名2.0%。职称:初级职称97名63.4%,中级及以上56名36.6%。带教年限:小于5年66名43.1%,≥5~≤10年54名35.3%,10年以上33名21.6%。
1.2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机会和意愿
43.1%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很少有或几乎没有培训机会,9%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培训。
1.3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时间安排的需求
35.9%认为每季度组织一次培训比较合适,43.1%认为每次培训的最佳时间为1h,28.8%选择2h。
1.4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结果显示,88.9%希望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理论培训,79.1%希望采取教学查房和教学观摩进行教学实践培训。
1.5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内容的需求
结果显示,对培训内容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临床护理教学技能培训、护理实践技能培训和临床教学管理培训,排在后3位的是护理教育学、护理文化、护理伦理学知识。不同学历、职称和带教时间的带教老师对各条目培训需求程度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2.1加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带教水平
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衔接的重要环节,也是护理教学重中之重,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阶段。其中,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着主导性作用,其整体素质和带教水平是影响护理学生临床训练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带教队伍,而加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是快速提高带教老师整体水平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将师资培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将封闭式教学变成开放式教育,提高老师的积极性。统计显示,临床带教老师非常重视临床带教工作,9%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培训。本次研究物件中带教时间小于5年66名,占43.1%,这部分带教老师担任教学工作时间短,更迫切希望接受能够解决他们临床带教工作具体问题的培训,提高临床教学能力。目前各个医院针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有43.1%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表示很少有或几乎没有培训机会,需引起医院和学校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充分地利用医院、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和开展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带教水平,改变老师教学理论、转化老师角色,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2.2科学安排培训时间,保证临床带教老师培训可持续进行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在面对和处理复杂、动态的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临床护理教学任务,超工作负荷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如护理质量下降、护理带教老师没有时间为教学做准备、与其他工作人员协作时间减少等。如何安排培训时间更容易让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接受培训,这是保证临床带教老师培训可持续进行必须考虑的问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更容易接受定期的短时培训,每年2~3次,每次1~2h为宜,集中解决他们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培训前期的需求调查帮助培训者制订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内容,以增强培训效果。
2.3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效果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而新时期继续教育的重点不是新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课堂多为填鸭式,老师被动地听课,接受培训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果不明显。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员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看出,由于专题讲座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用的资讯,成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最期望的理论培训方式,高萍等报道,通过邀请专家开展教育学知识的讲座提高老师的授课艺术。其次,是资讯资料共享,研究显示,带教老师更愿意接受实践培训方式,79.1%的带教老师期望教学查房和教学观摩,77.8%选择案例分析和操作示范,71.9%希望进行经验分享。可见,灵活多样的实践培训方式是带教老师所迫切需求的,同时增加了带教老师对培训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2.4以临床护理教学能力为主进行培训,加强人文社会学课程培训
由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都是护理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培训,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在临床教学中存在老师带教水平参差不齐、理论知识差、护理技术操作演示不规范、带教随意性大、经验式教学等问题。对培训内容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临床护理教学技能培训、护理实践技能培训和临床教学管理培训,排在后3位的是护理教育学、护理文化、护理伦理学知识,提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护理教学能力相关的培训需求度高,而忽视护理人文社会课程的重要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护士更多地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加强护士人文素质教育是早已被接受的理念,强化带教老师人文意识、加大人文社会学课程培训力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的主要目标不仅要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还要弥补他们重视度不够的课程,应集中进行以临床护理教学能力为主的培训,同时,加强人文社会学课程培训,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告诉你扣号是398开头的,中间是089,结尾是779。顶级服务体验,等你参与!2011-10-26
真心的劝你自己写吧,自己努力过才学到东西才发现到问题,否则你答辩的时候也狠难通过。
扣扣号是1135开头的,中间是452,结尾是139。他们做这个服务的
1. 调查法
这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调查问卷,相信每个同学就见过。调查法是是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方式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来揭示本质。
2、实验法
一些自然科学类专业,例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必须要用确切的实验论证观点,这时候就要用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主动变革性、控制性和因果性。实验法是在认为改变研究对象存在方式、变化等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使研究对象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一些方法和技术来消除一些可能影响科学结果的一些因素,从而重新认识研究对象;通过上述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一些因果乱系。
3、文献研究法
此种研究方法多应用于理论研究类论文的写作。虽然硕士研究生很少选择这方面的论文写作,但多数硕士论文中都会有文献综述部分,肯定会应用到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中,主要作用是可以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更好的完成研究课题;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事物的全貌。
4、个案研究法
这种研究方法在MBA专业被广泛应用。个案研究法具有基本3个基本的类型:个人调查、团体调查和问题调查。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根据自己认定的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特定对象来进行调查和分析,弄清楚其 特点和主要的形成过程。是很实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分享,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毕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将会做及时的整理并发布的。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有的问题还不知道解决方法或者说是为什么,那么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大家会写吗?
(1)文献研究法:根据所要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充足的资料,从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2)研究项目分析法:在进行理论的搜集与分析之后,根据现有的研究项目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理论有理有据,设计更合理。
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写作是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撰写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规范好格式要求,还要掌握写作研究的常用方法。那么,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呢?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主动变革性。
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
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第三,因果性。
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论文【1】
【摘要】 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临床检验技术也随着不断提高,其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医学的检验结果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临床医学检验是一种运用现代物理、现代化学方法,并通过医疗仪器和实验技术为临床治疗诊断所提供的学科。
其对于医疗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医疗事业将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文将针对我院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进行分析,并通过分出的结论来探讨提高其检验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临床医学;措施;检验质量控制
一 临床医学检验
临床医学检验不但能影响疾病的临床诊治,医学的检验结果。
同时,还可以使得人们加强对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意识。
临床医学检验是疾病诊治的预防和诊治的重要手段,其对于整个医疗体系起着先导的作用。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针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让临床诊治能够利用这些结论正确的采取相应的诊治手段,达到良好的医疗目的。
医学检验是对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等标本进行化验,以获得病原与病理变化等进行检查并提取资料的医学手段。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临床检验工作乃至整个医疗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临床检验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强。
二 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检验条件和技术配备不合理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检验技术质量是关键,没有良好的检验技术,则后的任何检验都将可能存在误差问题。
加之设备的不先进以及老化问题,同样影响着医学检验的结论。
2、非病因素影响
非病因素中也存在着问题,因医护工作者未有及时告知患者,而造成的未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
医师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的不严格问题,采集方法,数量,时间和环境等存在规范问题,则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实验室室前检查不规范
室前检查同样影响着检验的结果。
具体体现在部分医师并未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检查目的性不强。
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运用不当的实际操作,也使得体统的误差判断不可避免。
4、文件管理出现规范性错误
文件管理,是对于进行各项检验工作的基本准则,唯有科学与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可以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及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部分管理人员对于文件管理意识淡薄,对于其概念和意义并不熟悉,编写建立档案时存在分类不清,书写不规范,原始记录缺失等问题,其严重影响了错误发生的几率,以及失去补救的条件。
5、检验人员、患者、医师之间系不和谐。
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尤其近段时间以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件,有些甚至危及到了医生的生命安全。
同时检验人员和医师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但因为其对于检验技术的非专业性,使得对于高度专业、高难度的检验手段不甚了解,容易出现混淆项目检测的现象。
检验人员却希望临床医生理解这些高难度的专业技术,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在检验工作中双方有着交流障碍,导致了检验工作出现矛盾,继而引发错误。
三 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前,应该首先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等相关的检查步骤进行核实,针对病患自身的情况提前告知其禁忌和相关注意事项。
同时样品采集控制,拿血液采集为例子,采集的时间通常为清晨,应当要空腹进行,空腹时间在16小时以内,血液采样时应当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采集血样时,应当事先让患者休息5-10分钟,采样时,压脉要小于60秒。
应当维护检验仪器,随时查看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
日常保养以及日常维护也相当重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动,保证每个仪器都可以正常进行使用,一旦出问题,应该及时停止使用,并且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在准备检测试剂时,要针对检验项目进行准备,确保流程。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该按照其必要的操作流程来进行检验。
四 临床检验工作中问题的措施
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
应当加强设备管理并改善设备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合适的仪器。
要紧追国际的技术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运用精度高的设备确保检验的有效性。
应当完善设备的管理,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
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进行操作规程,应当对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检验人员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确保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制定文件管理规范。
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并且严格实行,实行专人负责制度、健全文案管理系统。
实施时,应当让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检验单的填写,确保检验单的信息填写无误后方可提交签发,并且要经过检验科主任的亲自签发,方能递交到下一个环节。
检验结束后,应该对档案进行管理,确保档案无误。
3、完善实验室室前检查,提高质量
医师及检验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相关知识,检验人员同样也得加强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对医疗突发事件,要有很好的应急能力,对于新知识、新设备应当尽快掌握。
强化标本采集能力,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采集工作,严格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减少操作中的检测结果误差,使得检验质量得以提升。
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
检验科室人员和临床医师之间应当多进行交流与互动,院方应定或不定期开展各科室之间的交流,举办相应联谊的活动。
活动中,提倡各科室之间多做工作汇报。
检验科人员和医师之间应该多互相学习和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各方面能力。
5、对于非病因素的影响
非病因素的影响,应当及时告知患者检查结果,多了解病人的心情。
一切从病人出发,多和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多为患者着想。
应该时常提醒患者相关的禁忌,避免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的食用禁忌食物,服药过量,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同时注重样本采集时间,方法,规范,确保医患之间有一个良好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周亦农.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医学信息.2010
[2]杨丹.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J].当代医学。2010.01.
[3]陈梅兰.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10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论文【2】
【摘要】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必需以医学检验的结果作为基础,所以在临床医学的治疗中,医学检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医学检验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否则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医学检验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控制措施,严格保障质量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详细阐述如下文所示。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准确性
1临床医学检验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检验可以帮助一些对于医学并不是十分了解的人群正确的认识疾病的危害,并且帮助这些人群更正态度进行正确的治疗,同时临床的医学检验也是疾病正确诊治、正确预防、以及病愈后正确保健的根本依据,所以医学检验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保障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十分必要,但是我国医院内仍旧是常常出现医学检验不准确的状况,主要的有一下几个原因:
1.1临床检验人员的因素这类原因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患者在检查前特别注意的事情,例如在检查前医护人员没有在对患者做好一些告知工作,使得患者在检验之前没有注意自己的饮食,服用药物甚至是没有注意情绪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医护人员对需要检验的部位进行样本采集的时候,由于一些没有注意的因素,例如:样本采集的方法,样本采集的时间,部位甚至是采集的环境不恰当,都会对医学检验的质量造成影响,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延误患者的治疗,产生严重的医疗事故。
可见,医护人员在进行医学检验的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一个对于医学检验质量造成误差的步骤,需要广大医护人员提高注意力。
1.2医学检验人员的因素在进行医学检验的时候,个别检验人员知识力量和技术水平都不是很高,加上检验设备的'落后,极有可能造成检验质量不高,检验结果不准确。
1.3医学检验前不恰当的措施的因素在检验开始之前,需要收集详细的患者资料,患者需要检查的部位,以及患者在检验开始前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做该项检验的禁忌,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1.4维护医学检验的仪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对于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如何起着至关重要的,为此,倘若相关人员没有定期的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就会造成检验仪器的功能下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
2如何有效的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
由于医学检验的结果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减少了误诊的几率,提高了医疗的质量,保护了患者的利益,提高一个医院的社会声誉及经济效益,所以开展医学检验是必然发展的趋势,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为了实现双赢的目标,提高医学检验结果质量的措施必需加紧实施。
2.1医院首先要提高对医学检验的重视医院首先需要做的是在精神上加大对于医学检验的重视度,时刻的对医生和护士进行提高认识的教育,做到共同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
维护人员加强对检验仪器的维护力度,提高检验室的检验水平,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做好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保证患者在检验前的状态是检验的最佳状态,医生在检验的过程中认真细心,将检验需要注意的各项细节认真的落实,认真的分析检验的结果,制定出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只有所有的医护人员加强对于医学检验的重视,在心理和行为上真正做到对患者负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
2.2医院需要在多种途径上培训医护人员医学检验的所有参与人员是保障医学检验结果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医院首先就是要将参与到医学检验的所有的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进行医学检验的人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了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质量控制工作的认识,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使得他们可以学习到一套关于质量控制的理论和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培训的途径可以包括自学,互相学习,医院组织培训班和组织进行实践学习等等。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医院应该积极的进行此项活动的进行。
2.3医院应该加强对于医学检验的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医学检验仪器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对于质量控制工作是否可以正常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对于检验室的环境要求也是很高的,例如检验室的环境是否干净,玻璃仪器以及检验仪器的清洁度是否会对样本造成影响,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检验的方法是否会对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等等。
所以,为了保证质量控制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医院做好检验室的准备工作,为医学检验提供一个最佳的环境。
3总结
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为了保证二者以最佳的状态发展,需要充分的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抓住医学检验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专业的水平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483-487.
[2]周琼仙.《实验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效沟通,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415-2416.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篇二: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 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 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篇三:参考文献
[1] 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 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 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 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 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 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 (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 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 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 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 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 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 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 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 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你的论文题目定了没啊,你这个范围挺广大的呢,华诚论文服务网上有很多范文,甚至找他们来帮你写也可以的
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估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临床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一: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装置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现代医学中,临床检验为重要内容,可为疾病诊治、监测、预后评估提供准确参考依据,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卓越发展成就,医学检验技术随之也不断发展,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障疾病有效诊断和控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故重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1]。本次调查选取临床检验患者,随机分组,就加强质量控制管理与常规管理成效展开对比,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临床检验患者200例,男104例,女96例,分别行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检验过程中应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重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并实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质量控制问题:***1***标本采集问题:受检者饮食、运动、所用药物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民族也可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标本时,需嘱患者将正在使用的药物停用,在安静或正常活动下对标本采集。但若操作不当,如完成静脉血采集后,将血液直接在试管内注入,而针头不拔掉,会出现标本溶血。从正输液的手臂血管行采血操作,会稀释血液标本。***2***试验和检验装置问题:仪器保养不妥、仪器老化,均可使检测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在准确性上出现问题;因检验人员水平有限,或未掌握仪器的功能,标准操作,注意事项,引发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试剂更换时,相关仪器引数未改变,规范储存样品的意识不强,诱导操作失误,促使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所应用的试剂,未按规范要求设定,有误差事件发生。***3***人为问题:医疗科技在近年发展迅猛,检验仪器渐趋高阶,有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但仍需人来对各项操作完成。故检测试验中,检验人员操作误差是引发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员操作误差主要包括:样品暴露时间过长、操作习惯不标准、样品检测峰面积积分存在习惯上的差异及对检测结果的重视度不足等,均可引发不良事件发生。***4***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室内质控即室内质量控制,重视室内质控的开展是监测仪器装置、检验方法、操作环境、过程、试剂等稳定性检测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获取正确检验结果的风向标。实验室间质量评价为室间质评,加强室间质评,可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评价,确保结果与其他单位一致或具可比性。***5***检验分析后问题:医学检验中,结果的复查和稽核为最后一道保障质量的防线,检验人员通常对先进仪器装置过分依赖,易有出错报告的情况,如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出异常结果,未按人工规则复查,出具错误报告等。
1.2.2应对措施分析:***1***检验前质量控制:①保证标本质量:采集样本前,重视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和解释,对病情、情绪、生理变化了解,将所需检查专案的目的、意义、取样和自留样本注意事项、影响检查因素告知,以提高配合依从,在平静、安静状态下完成采集,保障了样本的真实、合格,避免了由此引发的误差事件。②样品合格: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采集,确认和核查患者资讯,标本采集时,对时间、部位、 *** 、取样方式、数量严格要求。如采集血样,通常在空腹16h内,早上9:00前,患者保持平静、安静正常状态进行。尿标本采集时,患者需饮食规律,避免性生活、体育运动、饮酒,女性月经后采集,需注意清洁尿道口、外生殖器及周围面板清洁,以避免被经血、 *** 分泌物污染。样品一经采集,即具实效应,需及时送检,若不具备及时送检条件,需正确存放,以防变质或变性,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2]。***2***检验中质量控制:①仪器维护:仪器正常执行在检验过程中意义重大,检验人员需做好保养和维护,定期效能评价和校准,确保效能稳定和正常执行,一旦有问题出现,需向供应商及时通知,更换或修理。同时培训检验科医技人员,防止人为操作失误。②需保证检验试剂合格,对试剂储存环境、时效严格管理,启用前需注意防保质期和生产日期,避免因试剂失效或变质诱导结果错误。建立保管和使用试剂制度,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养:现代仪器均为精细化操作,检验人员需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故需加强技术操作培训和业务学习,娴熟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检测原理、干扰因素、检测结果的图形、资料,报警的含义及如何维护,保养除错,掌握效能评价和校准标准,防范操作失误。同时,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与自身技术水平结合,针对患者疑问,合理做出解释,主动与其他科室交流,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并与临床症状结合,对结果是否准确做出评估,以使自身检验能力提高。***4***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管理:检测标本前,校准仪器,行室内质控,对仪器装置各项检验引数和效能检测,正常状态下,才可对标本检测。如失控,需记录,并分析原因,积极纠正,再行检测。注意质控品精密度。重视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与其他单位具有一致性、可比性。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体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作用显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水平[3]。引发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问题较多,需行综合分析,针对问题积极防控,以降低标本检验不合格率。本次调查中,观察组针对检验前标本采集、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人员、仪器装置、试剂等因素引发问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如重视采集标本前与患者沟通,加强仪器、装置保养和检测,重视针对检验人员综合素养加以培养,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对降低检验失败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意义重大[4]。本次结果证实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装置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郝莉丽.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0***:2672-2673.
[2]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50-51.
[3]董大光.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7***:1143-1144.
[4]薛建丽.谈在检验操作过程中如何控制医学检验中的误差〔J〕. *** 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11***:221.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基层就业是医学生重要的就业途径,其就业质量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医学生基层就业质量已成为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到基层就业是医学专科毕业生的主流选择,并从3个方面提出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高的途径。
关键词:基层就业;就业质量;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1当前医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据华禹教育网统计,我国大陆公办医***药***学专科学校达40余所,这些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医***药***学卫生人才近十万人。尽管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我国已有一定规模,其毕业生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教育市场的抢占、教育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但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递增。专科毕业生由于受学历层次、专业性质等影响,相比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实施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开展,基层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大多出现超负荷执行状态,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虽然引起了各级 *** 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与政策目标相比,相去甚远,效果不太理想[3]。王云鹏在“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构建”中提出,目前我国80.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每年约有90.0%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于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基层医疗卫生呈现出资源缺、条件差、装置少、水平低等特点。潘日鸣等[4]对在校生进行“基层就业意向”调查发现,仅有4.0%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周静在“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调查中发现,选择“积极参与”的只占7.6%。近年来我国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援、就业岗位上逐年加大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在考研、公务员招录及事业单位人员录用等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措施,但多方调查资料显示,医学生对基层就业缺乏正确认识,缺少理性选择。由此可见,医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和医疗卫生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存在较严重的就业倾向错位现象。
2到基层就业是医学专科毕业生的主流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在人才质量提高的同时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促使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包括学历层次、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全面提高。近年来,医学院校的扩招使得大城市等医学人才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医学生就业市场向竞争性相对较小、岗位需求相对较多的中小城市、基层医疗单位倾斜。事实上,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已长期存在,特别是伴随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加速,到基层就业成为医学生特别是医学专科毕业生的主流选择,也是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体现。这种大趋势有利于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拓宽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利于促进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成长成才,长远看来,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5]。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我国新时期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实现自我就业与成才的机遇。医学毕业生要认清社会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趋势,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做持之以恒的努力,放眼农村、基层的广阔空间和发展舞台,摆正就业定位,实现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合理、科学就业[6]。
3临床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高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能仅用就业率来衡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判:第一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工资和待遇是人们常常关注的问题,这关系到员工对自身劳动价值的评判;第二是工作环境和地点,这是人们对环境以及工作舒适度的考量;第三是专业以及发展前景;第四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等[7]。高质量就业是就业的再提升,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标尺。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专,只有高质量的就业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8]。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高可从以下3个方面实现。一是社会合力的驱动。 *** 要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支援力度,改善其经济、社会环境,改善其医疗条件;提高医学生基层就业待遇,在薪酬方面给予特殊照顾,落实各项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并根据所在区域经济条件适当给予补助;鼓励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单位“结对子”,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加大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口支援的力度,为医学毕业生提供学习机会,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职称晋升优先考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等。可考虑制定基层工作相关制度,如根据毕业生基层服务工作年限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基层服务3~5年可减免学费的80%,超过5年减免学费的100%,并且根据工作需要不限制其到上一级医院发展。二是学校助力推动作用。广泛宣传国家、地方 *** 对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各项政策、措施,树立医学生基层就业优秀形象,宣传医学生在基层成长成才的先进典型,使医学生更多地了解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基层就业个人利益保障情况、基层就业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优势等,营造基层就业文化氛围,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定位,使毕业生自愿、主动、积极地争取去基层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课程,根据基层医疗单位人才需求开办专科方向***如麻醉、助产、康复***临床医学班,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和基层医疗单位联合开办“基层就业定向班”,由 *** 、医疗单位提供学费和补贴生活费,这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求学难问题,也为贫困医学生就业和基层医疗单位吸收人才开辟了一个新渠道。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到理事单位进行见习、顶岗实习,搭建双方交流平台,让医学生感受基层工作环境,强化医学生对基层工作的认识,缩短到基层就业后的适应期;加强基层就业引导,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医学生正确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把握自身条件,不以高阶专业人才自居,减少求职及职业定位的盲目性;建立基层就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长效机制,根据其需求提供有助于职业稳定的帮助,如免费提供岗前培训、开展***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等。三是家庭支援和个人实力提升。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有明确的导向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毕业生家庭及个人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掌握并有效利用这些政策,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既要尊重社会客观现实也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现阶段要摆正位置,不失时机地抓住就业机会,积极参加基层服务专案,主动选择基层就业。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面较窄,一方面,在平时更要注重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拓宽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理性定位,在就业大军中找准自己的座标点,把握就业主动权,立足基层,维护职业稳定和提升个人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在择业就业方面,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追求高薪、追求舒适的现象,导致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过剩和人才缺乏的两极分化明显,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若仍以“精英”的观念去择业、就业,就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需求。因此,医学毕业生要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合理降低就业层次,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实践证明,基层是医学生锻炼成长、健康成长的沃土,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造就人才[9]。
参考文献:
[1]陈明雄,郭劲霞,邹自征,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点与定位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3***:5-6.
[2]李伯和,王凤枝,高素萍.“1+2m”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导向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18,120.
[3]周静,刘乐舟.大学生基层就业意识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5***1***:20-21.
[4]潘日鸣,曾晓峰.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78-80.
[5]杨琼.医学院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及其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6]张天韧.基层就业大有可为———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必然性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4***:94-95.
[7]郑晓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方法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02-203.
[8]党志平.高质量就业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升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55-158.
[9]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9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