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华北理工研究生论文影响因素

华北理工研究生论文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

华北理工研究生论文影响因素

华北理工大学送审是送到教务处的。论文一般由六个方面去写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基本内容,可行性及结论,亮点与不足之处,研究结论和发展方向。都是需要在学业完成之前需要写的,在预答辩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接受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

80%以上。华北理工大学论文盲审在2021年通过率大概在80%以上,大部分的论文都是能够正常通过的。虽然说盲审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学生所提交的论文都是由导师指导过的,所以大部分的论文是没有问题的。只有少部分的论文是因为学生不努力所导致老师不通过。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论文影响因素的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0.01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0.05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0.1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学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毕业成绩和学术声誉,也对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以下是可能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1.毕业论文选题:选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和质量。一个好的选题需要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又符合个人研究兴趣和能力范围,且具有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2.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毕业论文需要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方式,而数据质量也对论文质量的影响非常大。3.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需要具有广度和深度,且需要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前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4.时间管理和计划:毕业论文需要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和计划,且需要逐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否则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工作紧张等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5.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受到导师的指导和支持的影响,如果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不足,可能会影响论文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地理学报影响因素

钱 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钱星(1985—),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地质方面的科研及生产工作。E-mail:made607@126.com。

摘要 南海东部某油田沙河街组储集层岩石结构复杂,层间差异明显,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型储集层,使用传统的油气测井评价方法解释精度往往较低,常常造成油气层的漏解释或者误解释。依据岩心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等实验分析数据,以测井相分析为手段和桥梁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了以沉积微相砂体分类为单元的精细测井评价方法。应用此方法对该油田实际井进行测井解释结果表明,以该方法建立的测井解释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为进一步提高储量计算和储集层表征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集层 沉积微相 孔隙结构 精细测井解

1 引言

储集层参数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储量计算和储集层表征的准确性。低孔低渗油气藏与中高孔渗油气藏的储层特性有许多不同,一般具有孔隙结构复杂、喉道细小、束缚水饱和度高[1~3]等特点。

常见的针对低孔低渗储层参数模型的研究思路主要以细分储集层类型来研究岩电参数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储集层参数模型精度的目的[4~9]。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测井精细解释的过程中,有效的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分析是提高解释精度的有效手段。周灿灿等[10]依据岩石物理理论,提出岩石相控建模的概念对近源砂岩进行有效分类;张龙海等[11]以地层流动带指数和储集层品质指数来研究岩石物理分类的有效方法;这些分类方法对储层参数模型建模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南海东部某油田沙河街组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一般小于20%,渗透率平均值小于50×10-3μm2,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12],其储层质量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所控制[13~17]。

纵观低孔低渗储层成因的各因素,结合研究区低孔低渗储层成因特点,本文试以沉积微相分类为思路来细分储集层,使得测井解释岩电参数模型更加准确,从而达到对该地区低孔低渗储集层进行精细测井解释之目的。

2 低孔低渗储层与沉积相带之间的关系

南海东部某油田沙河街组沙二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沙三段为较深水湖泊环境下的浊积扇沉积,发育有扇根、扇中、扇前缘亚相,其沙河街组沉积分析综合柱状图如图1所示[18~19]。

依据常规物性分析数据,对各微相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统计分析表明(图2):沙三段各微相砂体总体上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物性特征,其中,扇根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7.9%~16.9%,平均13.3%,渗透率分布范围0.01~39.9 mD,平均1.19 mD;扇主体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3.8%~17.0%,平均13.0%,渗透率分布范围0.05~49.7 mD,平均4.0 mD;扇前缘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1.7%~14.2%,平均4.6%,渗透率分布范围0.01~42.1 mD,平均1.07 mD。沙二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4.5%~24%,平均13.17%,渗透率分布范围0.005~466.5 mD,平均42.89 mD,表现为中低孔渗;河口坝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5.2%~12.6%,平均8.93%,渗透率分布范围0.006~0.43mD,平均0.09 mD,与沙三段各微相砂体一样,表现为低孔渗的物性特征。

由此可见,沉积作用的差异使得各微相砂体储层物性不同,研究区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沉积的河口坝及近岸水下扇沉积的扇根、扇主体、扇前缘砂体之中。

3 各沉积微相砂体的孔隙结构特征

在对该油田各井测井相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毛管压力实验分析数据,对具有不同物性特征的各微相砂体其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毛管压力曲线的主要特征,其孔隙结构可分为Ⅰ、Ⅱ、Ⅲ、Ⅳ四种类型(图3),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以I、Ⅱ类为主,Ⅰ类曲线排驱压力较低,小于0.2 MPa,最大进汞饱和度大于80%,喉道半径分布大于1.0 μm,喉道相对较大,分选较好,为细喉;Ⅱ类曲线排驱压力介于0.2~0.5MPa之间,最大进汞饱和度大于60%,喉道半径为0.25~1.0μm,喉道细小,分选较差,为特细喉。

而具有低孔渗物性的河口坝、扇根、扇中及扇前缘砂体则主要以Ⅲ、Ⅳ类为主,Ⅲ类曲线排驱压力介于0.5~1.0 MPa之间,最大进汞饱和度小于60%,喉道半径峰值一般都小于0.1~0.25μm,孔喉特别微细,但是分选中等,细歪度的喉道,流通性能较好,属于微细喉;Ⅳ类曲线毛管压力曲线近直立,排驱压力大于1.0 MPa,最大进汞饱和度一般小于50%,在仪器压力范围内读不出中值毛管压力,表示岩石渗流能力极差,喉道半径峰值小于0.1μm,属于特微喉。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在一定的沉积环境背景下,各微相砂体与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研究层段主要表现同一微相砂体其孔隙结构具有相似性,不同微相砂体之间孔隙结构特征差异明显的规律。

图1 沙河街组沉积相分析综合柱状图(据杨玉卿[20]修改)

4 在南海东部某油田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在储集层评价中,孔隙结构分析是储集层微观物理研究的核心,不论是砂岩还是碳酸岩,其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它们的配合情况,与储集层的物理特性和储集性能有密切关系。对于低孔渗储层中孔隙结构的评价则显得更加重要,其孔隙、喉道的大小、分布以及几何形状不但是影响储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测井解释评价精度的关键。

图2 各微相砂体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图

图3 毛管压力曲线类型

在测井解释过程中,常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取心段往往较少且分布不均,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岩电参数等实验分析数据有限,分析所得的测井解释参数往往不能较完整的对全区域、全井段储层有所反映。在已知沉积背景的情况下,测井相的划分和分类分析则为解决这一实际难题带来了可能,测井曲线是地层岩性的地球物理响应,相同的微相砂体其地球物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测井相为手段和桥梁,通过研究有分析数据的各微相砂体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而对相似的砂体间接进行孔隙结构分析,最终研究不同孔隙类型储层的岩电参数变化规律,从而根据地质成因和孔隙结构类型来视储层不同而分开选择参数模型,进而达到对全井段的精细测井解释之目的。

阿尔奇公式是利用电阻率曲线计算含油饱和度的经典方法,公式 中解释参数a、b、n、m的选取对解释结果往往有较大的影响。其中a、b(岩性系数)为与岩性有关的参数,取值一般接近于1;n(饱和度指数)定义了含水饱和度间与储层电性特征间的数量关系;m(胶结指数)表现为地下地质体的一种综合响应,是反映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参数,对孔隙结构具有非均质性的储集层常常变化较大。

针对研究区不同微相砂体储集层孔隙结构具有差异性这一特点,在本次解释中,对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储层分类分析了其孔隙度与各岩电参数a、b、m、n的变化规律(图4)。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和特征对m值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低孔渗储层段胶结指数与孔隙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非低孔低渗储层段胶结指数m与孔隙度等参数之间则没有明显规律,最终其参数选择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储层的a、b、m、n参数值

最终,利用上述方法,对研究区X井沙河街组沙三段的低孔低渗储层段进行了实测井解释,发现了一系列的可能存在的低孔低渗型油气藏,测井解释成图如图5所示。

5 结论

依据实验分析数据,以测井相为手段和桥梁,对南海东部某油田沙河街组储集层分类分析,针对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储集层选择不同的岩电参数分类进行测井建模解释,可较好地改善和提高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的准确性。

图4 不同类型储层孔隙度与m值变化关系

图5 测井解释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海发,彭仕宓,赵彦超.大牛地气田盒2+3段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评价[J].矿物岩石,2006,(3).

[2]马明福,方世虎,张煜,史文东.东营凹陷广利油田纯化镇组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3]杨勇,达世攀,徐晓蓉.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4).

[4]孙小平,等.复杂孔隙结构储层含气饱和度评价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0,20(3):41~44.

[5]张明禄,石玉江.复杂孔隙结构砂岩储层岩电参数研究[J].石油物探,2005,(1).

[6]张龙海,周灿灿,刘国强,等.孔隙结构对低孔低渗储集层电性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6).

[7]张喜,胡纪兰,张利,等.吐哈盆地特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3).

[8]张龙海,周灿灿,等.不同类型低孔低渗储集层的成因、物性差异及测井评价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6).

[9]颜泽江,唐伏平,等.洪积扇砂砾岩储集层测井精细解释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8,(10).

[10]张龙海,刘忠华,等.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石物理分类方法的讨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29(5):557~560.

[11]张龙海,刘忠华,周灿灿,等.近源砂岩原生孔隙储集层岩石相控建模及其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6).

[12]赵澄林,胡爱梅,等 油气储层评价方法(SY/T6285-1997)[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3]李丽霞.渤中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15(2):111~119.

[14]刘正华,杨香华,陈红汉,等.黄骅坳陷歧南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储集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9,11(4):435~445.

[15]谢武仁,邓宏文,王红亮,等.渤中凹陷古近系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28(3):101~107.

[16]宋鹍,金振奎,王晓卫,等.沉积相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枣、油层组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335~339.

[17]黄龙,田景春,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及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8,20(1):83~88.

[18]邓运华,李建.渤中25-1油田勘探评价过程中地质认识的突破[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646~652.

[19]杨香华,陈红汉,叶加仁,等.渤中凹陷大型湖泊三角洲的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4):26~232.

[20]杨玉卿,潘福熙,等.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J].现代地质,2010,24(4):687~693

Fin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w porosity &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y a case study of anoilfield in the east of South Sea of China

Qian Xi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 10760)

Abstract:It one-sided or wrongly explains about oil andgas layer by using traditional oil and gaswell logging evaluation because of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s the Shahejie For-mation reservoir texture is complex and different obviously between the layer in an oilfield in theeast of South Sea of China.A more accurate Log Evaluation method of classifying sedimentary mi-cro-faces is proposed by analyzing well logging faces and reservoir bed according to some experi-ments’ data such as core properties experiment or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s experiment.It showsthat th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model is more accurate by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log explanation ofoil field real well,therefore it establishes a theory foundation of more accurate reserve calculationand reservoir charaeterization.

Key words: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Sedimentary microfaciesPore structure Fin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陈新军1,2蔡希源3纪友亮2周卓明1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无锡214151;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100027)

摘要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造成沉积间断,继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个大型的不整合面T47和T07,它们受构造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暴露时间长,规模大,在区域上控制了两期强烈的风化壳岩溶事件的发育。第一期位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于上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这两期岩溶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特征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整合面形态对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的控制;二是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对风化壳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岩溶 塔中地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ge Scale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Weathering Crust Karst——Ordovician in Central Tarim Area

CHEN Xin-jun1,2,CAI Xi-yuan3,JI You-liang2,ZHOU Zhuo-ming1

(1.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SINOPEC,Wuxi,214151;2.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3.SINOPEC,Beijing100027)

Abstract The Tarim basin has experienced periods of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larg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ies.The Ordovician has two large unconformity surfaces T47 and T07 in central Tarim area,which were predominated by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sea level changes.They were exposed for a long time,and locally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wo periods regolith karst.The first period karst located under the unconformity’s at the top of Lower-Ordovician,the second located under the unconformity at the top of Upper-Ordovician,the character of two periods’ karst are different for their unconformities are different.The effects of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on karst mainly include two aspects:one is that the configuration of unconformitie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regolith karst,another is the intensity of unconformitie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depth of regolith karst.

Key words unconformity surface karst central Tarim area

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是地面露头和地震剖面上常见的地质现象,进行不整合分析对于划分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格架和构造运动,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以及研究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曾对不整合的概念、类型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不整合的认识与研究自18世纪末以来已经历了200年的历史,但仅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因其与油气圈闭有关而受到广泛关注。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tes和Jackson[2]在美国地质词汇中对不整合作了这样的定义:它是相接触岩层的构造关系,以沉积间断、风化作用或特别是新岩层沉积前的陆上或水下侵蚀作用为特点,常常(但不总是)表现为地层间的非平行接触关系。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地层不整合面被应用在层序地层学中,不整合面更主要的是在成因上与海面相对变动联系起来,并被作为划分层序级别及类型的关键界面。Vail等将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划分为代表陆架暴露的第一类层序界面和陆架未暴露的第二类层序界面,以分别反映海面的相对下降幅度[2]。但是,并非所有不整合面都可归为低海平面成因,因为多数全球性构造事件在时间上与海面上升期相对应[3]。许效松[4]则从Vail等[5]的两类层序界面划分中独立出第三类层序界面,专指发育于碳酸盐岩层序之上的溶蚀型卡斯特界面,以区别于碎屑海岸由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侵蚀界面,并且这一划分是非成因的。

不整合面不仅是构造运动或海面变动事件的记录者,而且还代表了后期地质作用对前期沉积岩(物)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改造。这一改造作用通常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风化作用除能直接形成残坡积风化矿床外,与风化面相关的岩溶型油气藏已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6~8]。与不整合面发育相伴的岩溶作用强度及其分带性是控制碳酸盐岩次生储集空间形成与展布的关键因素。而不同成因的不整合面以不同方式控制着岩溶储层的产出。油气勘探成果证明,世界上许多含油气盆地均发育有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含油气层,据统计,世界油气的20%~30%与不整合面有关,且主要与古风化壳岩溶有关[9]。因此对不整合面进行研究在岩溶储层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约56×104km2,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中地区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属中央隆起中段的塔中低隆起,北以塔中1号断裂带与满加尔凹陷相邻,西面及南面分别与阿瓦提凹陷和塘古孜巴斯凹陷呈斜坡过渡关系,东与塔中东凸起相邻(图1)。目前,该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大家对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规律已达成基本共识,即岩溶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岩储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众多研究者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溶发育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0~13]。本文从不整合面分析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风化壳岩溶的发育规律,为油气勘探服务。

2 不整合面发育情况及其特征

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旋回,形成了四大构造层[14]。每个构造旋回又发生过多期构造运动,相应地引起了海平面的大规模相对升降变化,造成沉积间断和地层变形,继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其中,在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个大的不整合面(图2),一个是发育在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之间的 。另一个是奥陶系顶与志留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面 ,其接触类型主要为上超或削截或顶超。这两个大的不整合面都是由加里东运动造成的,同时受全球性大规模海平面下降的影响[11],受构造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不整合面 和 暴露时间长、规模大,在区域上控制了两次强烈的暴露岩溶事件的发育。

图1 研究区平面位置图

图2 塔中地区奥陶系大型不整合面

2.1 不整合面

该不整合面在塔里木盆地普遍分布,位于下奥陶统顶,在塔中地区剥蚀程度较大,在剖面上容易识别(图2)。 不整合面形成于早加里东运动时期,此时,塔里木地台第一次受到挤压构造作用,一系列正断层发生反转,构造上拱,受塔中Ⅰ号和Ⅱ号断层上盘隆升的控制,塔中隆起基本成型。隆起部位下奥陶统遭受强烈剥蚀,形成广泛的不整合面,下奥陶统之上普遍缺失了大湾期鹰山组的上部、牯牛潭期、庙坡期的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两侧的满加尔、塘古巴斯凹陷相对下沉,继续沉积,呈整合接触。

根据塔中地区下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图3)可以得知,沿塔中Ⅱ号构造带一线,TZ64—TZ18—TZ46—TZ37—TZ9—TZ19—TZ4—TC1—TZ1—TZ25—TZ27 一线以南至 TB1—TZ3—TZ38—TZ48一线的广大地区,下奥陶统之上均缺失了中上奥陶统、志留系,且下奥陶统发育不全,表明该区除了受下奥陶统顶部早加里东期运动影响外,还经受了上奥陶统与志留系之间的晚加里东运动等后期构造运动。因此,该区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大,挤压抬升幅度较大,古地貌较高,遭受剥蚀程度巨大。

图3 塔中下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

2.2 不整合面

该界面在塔里木盆地普遍分布,位于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在塔中地区为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主要是碎屑岩,其下主要为碳酸盐岩,在露头、测井及地震剖面上都非常容易识别(图2)。钻井揭示塔中隆起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志留系依次不整合覆于中上奥陶统、中奥陶统和下奥陶统之上。 不整合面形成于加里东运动中、晚期,此时,南天山洋封闭,塔里木盆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受SN向挤压,塔中地区进一步隆升,塔中东部大幅度抬升,地层遭受剥蚀,随着东部地区的抬升剥蚀,前一阶段的西部高点逐渐向西倾没,形成向东翘起的鼻状构造。

根据塔中上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除了下奥陶统裸露区外,塔中大部分地区均有中、上奥陶统分布,并且大部分地区的奥陶系顶部发育有一套泥岩沉积,仅在TZ37—TZ20—TZ16—TZ401—TZ101一线附近,上奥陶统顶的泥岩层缺失,导致中、上奥陶统的灰岩在志留系沉积之前裸露地表遭受剥蚀和溶蚀。

3 岩溶发育特征

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期风化壳岩溶,第一期位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于上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这两期岩溶发育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不同而不同。

3.1 平面发育特征

从平面上看,下奥陶统顶部的风化壳岩溶分布范围较大,岩溶作用比较强烈,溶蚀深度较大。主要分布在塔中Ⅱ号构造带、TZ3—TZ7井区、TZ48—TZ38井区、TG1井区和TB2井区。

图4 塔中上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

上奥陶统顶部的风化壳岩溶早期分布范围很小,岩溶作用也不大,仅在TZ25—TZ27井区分布,随着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在Z1—TZ37—TZ16—TC1—TZ101一线及TB2井周围一定范围内由于缺失上奥陶统泥岩段而形成比较强的岩溶作用,该期岩溶作用在上奥陶统灰岩厚度不大的地区还间接地影响到下奥陶统顶面的岩溶发育。

3.2 纵向发育特征

从纵向上看,在塔中地区两期风化壳岩溶都具有良好的分带性,大致可以分为3个带,自上而下依次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图5)。

图5 TZ16井中上奥陶统岩溶带

3.2.1 垂直渗流带

该带常位于不整合面与最高潜水面之间,沉积物以代表古土壤的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粘土质泥岩、覆盖角砾灰岩及角砾白云岩等为主。岩溶作用以垂直方向为主,常形成一些垂向溶孔、溶缝、侵蚀沟、古梁和孤立的落水洞等。该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发育各种裂缝,尤其是风化缝和构造缝,且这些裂缝常被溶蚀。这主要是因为垂直渗流带处于不整合面地表附近,岩石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岩石在冷热温差悬殊下极易产生风化缝[15]。在这些垂向溶孔、溶缝和溶洞中,常被泥、粉砂、各种成因的角砾(垮塌角砾、构造角砾、岩溶角砾)所充填,有些还被方解石胶结物所充填,这些充填物的形态极不规则,大体上以与围岩垂直或近于垂直的囊状或脉状产出,与围岩呈清晰的溶蚀接触。

垂直渗流带在测井曲线上常呈漏斗型,因为在垂直渗流带中各种胶结、充填作用较强,其储集性能较差,常形成岩溶带中相对致密的岩溶壳,电阻率相对于其下部的潜流带要高,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相对于不整合面顶部要低。在地震剖面上有时可见一些沿不整合面发育的侵蚀沟,呈“V”或“U”型。垂直渗流带的发育深度与岩溶作用强度、所处构造部位和潜水面高低有关,一般在距侵蚀面50m内。

3.2.2 水平潜流带

水平潜流带位于枯水期的最低潜水面之下,距侵蚀面一般30~200m,其厚度与补给区高程有关。该带以发育大量的溶洞和溶孔为主,当然也有一些溶缝,但远不及垂直渗流带发育。这是因为该带处于包水带,地下水十分活跃,并多沿水平方向流动,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不饱和,CO2含量高,分压大,岩溶地下水交替快,溶蚀作用强,易形成水平溶洞,甚至地下暗河,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表升降,在古岩溶地层中可形成若干层水平溶洞[16]。

水平潜流带在自然伽马曲线与电阻率曲线上都表现为低值,深、浅侧向电阻率间具有较大的正幅度差。在地震上,该带常表现为低能量、低频率和弱反射,反射轴的连续性极差。若地下暗河发育,该带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弱反射带,且与相邻反射呈切割接触,呈一水平囊状体。水平潜流带由于具有大量的孔洞和溶缝,即使被充填,也仍有许多有效储集空间,因此常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

3.2.3 深部缓流带

该带位于水平潜流带下,最大底界深度是岩溶作用的下限,一般可达侵蚀面下300m左右,该带仅见一些小型水的溶孔和零星溶缝,与普通未发生岩溶作用的层段差别不大,胶结作用在该带较明显。

在对塔中地区岩溶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奥陶系的岩溶地貌发育模式。区内岩溶地貌表现为较大的地形起伏。从整体上看,具明显的北高南低的特征,南北两侧是岩溶高地,中间部位为岩溶谷地,二者之间为岩溶斜坡。

4 不整合面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影响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如古气候、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构造活动等[17]。其中构造不整合面决定了古递降水流平衡面、地下水的深度及活动范围,水动力场大小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与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风化壳岩溶。因为碳酸盐岩必须直接出露地表或出露到大气水能改造的范围内才会受大气水中溶解的CO2形成的碳酸溶解[13,15]。构造挤压运动形成隆起,地层出露水面遭受剥蚀,形成不整合面,这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研究表明,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古构造所形成的不整合面形态;②古构造的形成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

4.1 不整合面形态对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的控制

通过细致研究塔中地区岩溶发育区图(图6)可以发现,塔中地区奥陶纪的岩溶几乎都分布在古构造高点,四周被断层包围形成了构造控制岩溶的格局。在古构造的高点,下奥陶统上部和中上奥陶统顶部的地层在不同时期都出露地表遭受剥蚀,这样下奥陶统顶部和中上奥陶统顶部的灰岩直接出露于不整合面之上,遭受大气水的淋滤、溶蚀,形成风化壳岩溶。也就是说,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受不整合面形态的控制,即只有在不整合面发育区域,风化壳岩溶才有可能发生。

图6 塔中地区岩溶发育区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出露于不整合面之上的中上奥陶统顶部灰岩,由于大部分地区发育有一套泥岩沉积,阻隔了中、上奥陶统顶部灰岩与大气水的接触,抑制了风化壳岩溶的发育。这些被泥岩所包围的碳酸盐岩“岩块”区域,在地貌上为高地或丘陵,虽然在志留系前的古地貌背景上存在区域上的地表水古径流体系,但对这些呈地貌高地的碳酸盐岩“岩块”来说,其区域古地表径流的作用不太大。这些“岩块”区的大气水渗入,补给主要靠“岩块”自身捕获的大气降水。另外,这些“岩块”区顶部的岩性和岩相特征也是控制其岩溶作用发育的因素之一。TZ50井区至TZ15井区处于棚内缓坡、棚内洼地与棚缘内的相变区内,其上部的泥质条带灰岩段厚度大、泥质含量高。这些含泥质的泥晶灰岩孔、缝发育较差,可溶解性差,其较低的渗透性和较差的可溶性,影响了岩溶作用的发育。

4.2 不整合面强度级别对风化壳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

风化壳岩溶发育在垂向上的发育深度不仅与古地貌、构造、岩性和古水文条件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有关。 与 两个不整合面,由于遭受加里东运动的早、中、晚期以及早海西期运动等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其暴露时间长、规模大,为出露于不整合面之上的碳酸盐岩充分接受大气水的淋滤和溶蚀提供了时间及空间上的保证。同时处于大型不整合面下部经过溶蚀的碳酸盐岩,其溶蚀孔、缝及洞一般来说都比较发育,因而大气水十分丰富,并多沿垂直方向渗流形成一些垂向溶孔、溶缝、侵蚀沟和孤立的落水洞等,造成风化壳岩溶发育深度较大。如TZ1井中下奥陶统顶部的风化壳岩溶的影响深度可达不整合面以下700多米。

综上所述,在全球性的海平面大规模下降时形成的大型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在古地貌较高部位,由于遭受强烈的剥蚀,缺少泥岩封盖,碳酸盐岩直接出露地表,因而岩溶作用相对较发育。

5 结论

在研究区内,通过不整合面的研究可以得出:多期构造运动和海平面的大规模相对升降变化,形成了区内大型不整合面,并对风化壳岩溶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控制。风化壳岩溶发育在不整合面的下部,岩溶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的形态控制了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控制了风化壳岩溶的发育深度。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为特低孔和特低渗储层,因此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溶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正确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不整合面特征与岩溶作用研究相结合,探讨不整合面对风化壳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旨在探索本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储层研究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发景,张光亚,陈昭年.不整合分析及其在陆相盆地构造研究中的意义.现代地质,2004,18(3):269~275.

[2]Bates R L,Jackson J A,Falls Church.Glossary of geology.Virginia: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1980,749.

[3]Miall A D.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4,490.

[4]许效松.层序不整合界面的综合标志与盆地性质.见:王英华,鲍志东,朱筱敏编.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442~445.

[5]Vail P R,Mitchum R M Jr.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global changes of sealevel,Part 1:Over view,In:Payton C E.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APG Memoir,1979,26:51~52.

[6]Saller H A,Budd A D,Harris M P.Unconformities and porosity development in carbonatestrata:Ideas from a Hedberg Conference.AAPG Bulletin,1994,78(6):857~872.

[7]Shanmugam G.Origin recognition and importance of erosional unconformities in sedimentary basins.In:Kleinspehn K L and Paola C.New Perspectives in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 KG,1988,83~108.

[8]Sun S Q.Dolomite reservoirs:porosity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AAPG Bulletin,1995,79(2):186~204.

[9]Fritz R D,Wilson J L,Yurewicz D A.Paleokarst relat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M].New Orleans:SEPM Core Workshop.1993,(18).

[10]陈强路,王恕一,钱一雄等.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沉积学报,2002,20(4):633~638.

[11]陈新军,蔡希源,高志前等.寒武、奥陶系海平面变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天然气工业,2005,10(25):18~20.

[12]陈新军,谢其山,邢作云等.塔中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相研究.新疆地质,2004,2(22):187~190.

[13]郭建华.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古岩溶及其所控制的储层非均质性.沉积学报,1993,11(1):56~63.

[14]贾承造主编.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5]郭建华.塔北、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深埋古岩溶[J].中国岩溶,1996,15(3):207~216.

[16]顾家裕.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模式[J].古地理学报,1999,1(1):54~60.

[17]马永生,梅冥相,陈小兵等.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1引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本次调查通过“关于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选择情况调查问卷”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管理学院周亚老师提供的2004年人事局对北京高校2895个学生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统计学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以得到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各方面因素,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院校共289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此论文采用其中30%的数据,共849个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对毕业生选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目前,大学生毕业主要有三种选择——国内升学、就业、出国留学。我们可以得出,本次调查777个有效样本中,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占有效百分比的54.2%,37.6%的毕业生选择就业,5.0%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此外,还有3.2%的学生对毕业选择不确定。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从以下家庭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其中家庭社会因素又可分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所在学校等,个人因素可分为以性别、性格为代表的先天因素和以学历、成绩、综合能力为代表的后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选择收到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家庭、社会因素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毕业选择造成一定影响,独生子女的出国概率显然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点与我们预期相符。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问题上,经济问题显然是最为直接的。所在学校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再加之各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使毕业选择产生很大差异。此外,有可能影响到毕业选择的家庭、社会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考虑了集中有代表性的因素,诸如,父母和亲友期望、周围同学等生活环境、社会舆论与评价、国家政策、学校老师的就业指导、学校的.教育培养。其中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周围同学的生活环境对毕业选择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因素则不明显。从个人因素来看,根据调查结果,先天因素中的性别和性格对毕业选择并未造成影响。这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相符。可见,一个人先天并不影响发展方向。而与之相对,后天因素对毕业选择有很大影响。首先,学历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研究生有更大的倾向进一步学习研究。个人成绩和综合能力均对选择造成很大影响,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3结论及建议

既然大学生毕业选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那么要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协作,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坚持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未跨入社会,缺乏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社会阅历浅。其择业观念主要受自身主观思想倾向的制约,往往来源于理想化的意识和追求,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往往随着外界环境和舆论导向的变化而变化。校园中先后出现的出国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例证。实践证明,社会舆论明确,教育导向正确,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就会明朗正确,形成风气。因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正确导向。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面向人才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最后,大学生要确立大众化就业观,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迎接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基层工作岗位也对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大学毕业生要有意识地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走出课堂的局限,加强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要对一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分析和判断,确定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个性品格,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特征,实现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4参考文献

1朱洪波.新时期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9)

2解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5,(3)

3宋丽贞,荣江莉,曹宁宁,等.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1)

4吕世军.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择业与择业观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6(3)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少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策略,旨在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 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但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众多刚刚毕业寻求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倍感困惑。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约束就业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学者顾艳霞认为,这种快速教育扩张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赵天武认为,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剧,供需矛盾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不平衡,社会需求有限、大学生择业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郭庆玲认为,部分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慢慢改变。学者罗兴社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太陈旧,“精英”人才意识浓厚。学者张朋钊同样认为,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他们眼光只盯住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大企业等单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王树岩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2、国家层面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场供需不平衡。换言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甘长来认为,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措施,但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预期效果。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矛盾现象的出现。国家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工作的滞后,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3、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个人和国家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葛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培养能力的环节,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学校全面有效的帮助。覃伟丽认为,各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受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的招聘现场,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都表示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考虑。唯经验论与唯学历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扩大,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更加苛刻,门槛的设置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得其门而不入的重大阻碍。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1、个人层面学者丁永刚认为,大学生应摒弃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学者任林认为,大学生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学历,转变唯“大城市”论,合理选择职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应将自己从“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员工身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去基层,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等基层地方去寻找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破解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王亚娟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包容、感恩、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心理资本维度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者赵明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要将所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国家层面学者余东华认为为了解决就业这个民生大事,国家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国家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来说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薛晓峰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完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政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3、社会层面学者武佳文认为,高校要从入学时就引导、灌输学生的就业春岁月知识,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两方面引导学生就业。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适时增设新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渠道,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黄卫华认为,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冗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要求。现在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要想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突破创新,就需要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调整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新的生机。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培养人才入手,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简评

总体上来讲,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2)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照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性,研究者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2、研究不足

(1)跨学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从教育学来研究,很少从政治、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而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复,对于问题、原因、对策都有太多相似性,应该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原来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学者在研究时会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但只是研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对于问题采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4)学者研究将普遍现象作为重点,对于特殊情况没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走好就业之路。

【摘要】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5万扩展到2015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87.7%,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69.5%。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0.99%。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2.6%。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影响因素研究论文题目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如下:

1.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及区位因素研究。

2.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4.非关税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种类溢出效应 ——基于产业视角的研究。

5.FDI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产出与效率双重视角。

6.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异质性的出口效应研究。

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园艺产品贸易整体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视角。

9.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

10.中蒙农业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11.玉米价格波动对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12.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EVFTA)对越南纺织品出口影响效应研究。

13.蒙古国外资企业投资环境研究。

14.影响辽宁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5.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16.俄罗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潜力研究。

17.基于SWOT模型的中蒙跨境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18.韩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

财务管理 是伴随人们对生产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财务管理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财务管理 毕业 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汽车经销商集团财务共享中心问题研究

2、水利项目财务风险治理研究

3、影院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4、新三板 教育 行业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5、财务视角下的风电基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 保险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7、混合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8、ZY 油田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

9、SH 石油工程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

10、S 高校校院两级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11、Z 油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与运行研究

12、作业基础预算在 MA 钻井公司生产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3、X 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

14、陕八建 A 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15、K 医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

16、PG 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

17、GS 合成钛业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18、财务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管理的研究

19、我国县级公立医院预算目标制定、行为影响及后果

20、基于全生命周期的 Y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研究

21、战略预算管理在 H 公司的应用研究

22、暴风集团财务风险及其控制问题的探讨

23、邮储银行江西省分行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研究

24、基于财务共享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25、LSX 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研究

26、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27、D 博物馆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28、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的财务风险研究

29、SZ 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30、基于共享服务的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31、基于博弈论的 JTL 建筑公司纳税筹划分析

32、M 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研究

33、XJ 集团预算松弛问题研究

34、基于作业成本法的 A 煤炭公司成本管理研究

35、风帆公司并购 Q 集团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36、兴宏建筑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37、尤洛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38、H 保险公司的集团财务共享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39、D 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40、GX 证券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

41、HG 酒店战略预算管理研究

42、Z 公立医院绩效预算管理研究

43、C 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与实施研究

44、财务共享服务在中国国旅的应用研究

45、S 公司纳税筹划问题研究

46、W 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47、绵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与财务绩效研究

48、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招生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9、湖南省 儿童 医院预算管理改进研究

50、美容品牌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基于 ERP 环境下 S 集团的财务风险管控研究

52、基于 ASP.NET 的财务业务外包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

54、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5、基于财务视角下 M 电业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56、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 B 集团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57、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58、W 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59、蒙东协合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60、信息技术企业的融资策略研究

61、利宇新能源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62、H 公司内部财务控制问题及改进研究

63、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在 L 化工企业的应用研究

64、苏里格气田 D 区天然气产量预测与作业预算 方法 研究

65、新疆油田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66、林木资源可持续利用视阈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及成因研究

67、基于 WEB 的高校上网认证计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8、商业银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69、书店财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与实现

70、公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 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者代理问题研究

3、 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

4、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5、 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6、 政府干预下企业过度投资形成机理研究

7、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8、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9、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体型设计参数与建筑节能的定量关系研究

10、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

11、 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12、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

13、 基于财务决策视角的企业内在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14、 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15、 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6、 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

17、 基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研究

18、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19、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20、 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21、 制度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融资模式及其效率评价

23、 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

24、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25、 石油企业纳税筹划研究

26、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

27、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状况及与股价变动关系统计分析

28、 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与高管减持行为实证研究

29、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

30、 组织合法性视角下的企业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选题

[1]浅析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方式与对策

[2]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思考

[3]浅议人工智能时代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4]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

[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融合途径

[6]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7]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

[8]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探究

[9]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探究

[10]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分析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13]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思考与分析

[14]论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15]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 企业管理 中的实践融合

[16]略论如何促进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17]浅议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策略

[18]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思考

[19]新时期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思考

[20]试论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1]浅议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22]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究

[2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24]大数据视域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25]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26]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探究

[27]关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应用比较

[28]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

[29]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探讨

[30]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与举措探析

[31]“大智移云”时代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研究——基于财务共享视角

[32]“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发展策略研究

[33]财务会计工作中审计方法的有效应用分析

[34]关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思考与对策

[35]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刍议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2)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集锦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财务管理论文题目哪个好写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集锦(2)

  • 索引序列
  • 华北理工研究生论文影响因素
  • 论文影响因素的研究
  • 地理学报影响因素
  •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 影响因素研究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